主演:比尔·默瑞拉什达·琼斯马龙·韦恩斯珍妮·斯蕾特杰西卡·亨维克芭芭拉·贝恩纳迪雅·达珍妮朱尔斯·威尔科克斯娜缇娅·蒂恩桃乐丝·麦卡锡南希·欧泽力MikeKellerAlexandraMaryReimerMustoPelinkovicciEvangelineYoungXimenaLamadridGraysonEddeyChaseSuiWonders
类型:剧情喜剧冒险导演:索菲亚·科波拉 状态:正片 年份:2020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30432861热度:1 ℃ 时间:2024-06-11 19:34:31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说起好莱坞当今的“星二代”,索菲亚·科波拉可能是最符合其定义、却又最不会被归入此类的人选之一。
说她符合“星二代”的定义,是因为她来自被称为“好莱坞肯尼迪家族”的科波拉家族,索菲亚的父亲正是新好莱坞大名鼎鼎的导演弗朗西斯·德·科波拉,她本人就出演过父亲著名的《教父》系列(并且拿了一个演技类“金酸莓奖”被大众嘲笑,于是转执导筒),她堂兄则是后来改姓的奥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凯奇。
尤其是在父亲拥有两座金棕榈、两座小金人和无数奖项提名的辉煌成就的情况下,索菲亚似乎注定出身于名人光环的笼罩之中。她作为电影人和时尚界的过分密切关系,她在父亲名作中的糟糕演技,似乎都注定她会成为一个“强捧之耻“。
可是,若索菲亚·科波拉真的像绝大多数陨落的“星二代”一样,在所有人期待的目光中坠入平庸的宿命,
那如今围绕她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纷纷议论根本不会存在,她与A24合作出品的新作《触礁》也更不会受到影迷们的殷切期望。
事实上,“平庸”是无论如何不能用于形容索菲亚的,因为她的作品总是受到最为两极的评价;
而即使是最厌恶她作品的观众,也必须承认,她甚至比她的父亲更脱离好莱坞主流,更“特立独行”,这一点从索菲亚的处女作《处女之死》便能略窥一二。
多年以后,索菲亚回顾这部当初仅用不到一个月就草草拍摄完成的处女作时,她坦白称,《处女之死》的初剪版极其糟糕,糟糕到她甚至后悔拉着一帮人陪自己拍这么一部电影。
但是,当《处女之死》以最终成片的姿态空降1999年的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时,迎来的却是媒体的一致好评。
它改编自美国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的同名小说,透过一群青春期男孩的视角,回忆美国七十年代的一家人的五个女儿相继自杀的奇诡事件。
虽然影片中包含有对父母控制欲、男性凝视、青春期忧郁的深入刻画,但在笔者看来,《处女之死》却绝不(如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严密的、基于现实议题的寓言故事。
如果以这种眼光去审视此片,我们会发现,五个女儿自杀的动机非常牵强,完全构不成对现实的控诉,许多观众甚至因此认为,影片非常“矫情”。但是,若更换视角,这反而成为《处女之死》最为特别之处。
让我们回顾影片开场的一串蒙太奇——阳光穿过树叶这样的社区自然景观与小女儿浴室自杀的镜头在冰冷的旁白中被组接在一起,从这一刻开始,电影就已经确定了一种虚幻得近乎梦境的主基调。
之后,随着小女儿的死亡,一种不可理喻的颓废倾向开始蔓延。我们更不能忘记这一旁白的叙述者是一群男孩,因此,整个故事可以理解为男孩对模糊与混沌的回忆的一次补全。
他们在见证了神秘的自杀事件之后,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去拼凑真相的碎片。
也就是说,自杀事件本身甚至已经不是完全的重点,重点在于对往事进行回溯、猜测与重构。
这使得影片的情节都在回忆的朦胧中变得暧昧、不确定,电影由此获得了“秘密”的延伸空间,严肃的主题被取消,代之以充盈的情绪。
若要在当代电影中为《处女之死》寻找一个坐标,那么笔者会选择丹麦名导拉斯·冯·提尔的《忧郁症》,
同样暗流涌动的叙事魔法,同样的绿色的、不可名状的忧郁气息,同样躺在月光笼罩的草地上的克斯汀·邓斯特……
而影片中那种模糊真实与虚幻的糜烂的青春岁月以及其间发生的种种奇异事件,则令人联想至美国独立导演哈莫尼·科林的《奇异小子》和《春假》。
当然,索菲亚继承了其父对于影像的美学直觉,因此《处女之死》的场景建构、摄影和表演都是相当富有诗意和生命力的,这与文本所透露的死气形成了抵抗之力,进一步将电影卷入矛盾的漩涡。
在《处女之死》之后,索菲亚相继拍摄了《迷失东京》和《绝代艳后》,完全确立了她在世界影坛上的天才新人的地位。
前者作为她最负盛名又最有观众缘的作品,不仅发掘了斯嘉丽·约翰逊这位后来的漫威女神,更使得东京这座霓虹闪烁的大都市从此与异乡人与孤独等母题再无法分割。
但是,在笔者心中,《迷失东京》并不能算做索菲亚·科波拉最好的那一档作品,因其剧本首次由索菲亚独立完成,显得有些稚嫩和功利,因此情感线索和氛围的铺设与构建也相对比较生硬。
《绝代艳后》则是索菲亚和邓斯特的又一次合作,聚焦法兰西王后玛丽·安托奈的传奇一生,这是索菲亚对年代戏的初次尝试。
在接连三部电影问世后,索菲亚·科波拉的创作风格已经基本成型。
她以细腻和别致的视角观照各个阶级、各个时代的人们心中的情感与欲望,并将其与特定的时空、历史、地域背景联系在一起,精美的影像和表演在影片中总是有着相当的重量。
然而,在索菲亚在好莱坞一步步崛起之时,在大洋彼岸的柏林,另一群艺术家也在逐渐摸索着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向,他们就是如今在三大电影节的主竞赛中大放异彩的“柏林学派”。
新千年的第一个十年,夏娜莱克拍出了《马赛》,佩措尔德拍出了《耶拉》,玛伦·阿德拍出了《完美第二对》,乌利胥·柯雷拍出了《窗户周一到》。
在《在某处》之前,索菲亚·科波拉与柏林学派众作者的联系恐怕只是他们同样关注人的微妙情感在特定地域中的变奏,但《在某处》则几乎和柏林学派有着一样的气质和结构。
《在某处》可以说是索菲亚·科波拉创作生涯的一次重大转型,最为明显的是她彻底抛却了好莱坞情节剧式的传统叙事体系。
仅针对题材和主旨而言,《在某处》几乎是《迷失东京》的一次复刻,都是关于好莱坞演员的生活中的不为人知的孤独一面,也正因如此,许多人指责索菲亚“重复自我”。
但事实却远非如此,若仔细对比两部电影,我们会发现,《迷失东京》仍然是基于“异乡爱情”这一情节剧概念展开的一个走向明确的爱情故事,但《在某处》中,观众所看到的却是斯蒂芬·多尔夫与艾丽·范宁所饰演的一对父女的生活。
一切情节上的设计和编排都被有意识地摒弃,取而代之的是近乎随意的日常碎片的组合,几乎不存在真正的开始与结束,只有日复一日的生活图景。
在《迷失东京》中能轻易感知的那种刻意完全被消解在纯粹而不露痕迹的自然主义气息中,充斥着强烈的私人属性,人物、情节、场景、台词,没有任何是功能化的,一切都是那么地松散与自由。
电影的表现方式变得前所未有地沉着冷静,在《处女之死》《迷失东京》中随处可见的情绪化的摄影方法,变为了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影像美学从“被创造”演进为“被提炼”,提炼的对象是日常空间的置景、动作、声音等等,即使是一个视线牵动的正反打都变得重要而美丽,这和柏林学派的创作风格是高度相似的。
如果要找出什么不同的话,那么可能是柏林学派的电影写作对象更加底层,因而也更贴近平常人的生活,而索菲亚·科波拉所关注的则永远是精英阶层。
但这不正是她的真诚的体现吗?她所写作的就是她熟悉的——掌声之中的孤独、百无聊赖的奢靡。
幸运的是,《在某处》这样本不讨喜的私人电影,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受到了当年的评审团主席昆汀·塔伦蒂诺的青睐,捧得了最高荣誉——金狮奖,索菲亚·科波拉也因此迎来了导演事业的顶峰。
对于笔者而言,这部电影也当之无愧是她的最佳之作。
而在此之后,她的创作开始滑向低谷,经历了《珠光宝气》与《一个很穆瑞的圣诞节》的双重失利之后,索菲亚·科波拉向类型电影和流行文化的进军基本宣告破产。
2017年的《牡丹花下》虽然为索菲亚赢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但她因此受到的质疑与批判之声甚至盖过了奖项的本身的荣光。
直到今年刚刚面世的新作《触礁》,索菲亚·科波拉才宣告正式回春。
在索菲亚的为数不多的作品序列中,《触礁》无疑是特别的,但它的特别却正是因为它的“平庸”,在她一贯的“特别”中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触礁》的故事非常简单,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一个女人发现自己的丈夫可能不忠,与她的父亲一同调查真相。
这听起来就像是如今最主流的情节剧的情节,甚至像是某部家庭题材美剧的其中一集。
别忘记,即使是在最受人唾弃的《珠光宝气》中,索菲亚·科波拉都从未贴近过好莱坞主流;
而作为年代戏的《绝代艳后》、《牡丹花下》,也都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它们完全区别于好莱坞的同题材影片。
而《触礁》,至少从表面上看,完全没有任何棱角,工整、精致,完全不像是叛逆的索菲亚·科波拉的作品,倒是像Apple TV与A24在流媒体大数据导向下制作的工业产品。
当然,这并不完全是一种指责,因为《触礁》的文本写作的完成度,即使放在类型片的维度中,也是顶尖的水准。
它在工整的大前提下做到了绝对的恰到好处和无懈可击,幽默与严肃的平衡、悬念的掌控、情感的铺垫与宣泄、人物与人物关系的塑造与呈现,每一步都精准而有力。
但《触礁》仅仅止步于此吗?它只是一部普通的情节剧佳作吗?并不尽然。
首先,无可否认的是,索菲亚·科波拉自从《在某处》之后便练就的,从日常生活影像中提取美学效应的本领仍在。
这一本领在《牡丹花下》的年代戏情境中异化成了某种被华丽的服饰与布景所限制的空洞审美,但当时空回归至现代都市,影像捕捉的敏锐度再次回归,视觉细节与其文本高度匹配。
基本上,仅针对影像层面,《触礁》就是素材组织更加紧密、更有逻辑的《在某处》,当然这样的紧密度一定程度上折损了直接的影像美学。
但别忘了,自然主义并非索菲亚·科波拉最开始擅长的,在《在某处》获得成功之前,她还曾游走于浪漫主义与神秘主义的影像风格中,《处女之死》就是一个典例,上文早已称赞过该片摄影中饱含的情绪、诗意与生命力。
这一倾向在《在某处》中被压制,如今却重新被唤醒,虚构的美学掺入了真实的生活影像中,电影变得如此流淌与圆融。
其实《触礁》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的文本过于完美,以至于所有起承转合都严丝合缝,因此毫无视听施展手脚的空间;
它太过精炼,以至于索菲亚·科波拉所擅长的那些只能作为注脚,而不能像别的作品一样逐渐喧宾夺主。
而在文本层面,《触礁》最让观众失望的一点,可能是它过于乐观,因此索菲亚最能让观众投入共情的那种忧郁和颓废的气质,在电影中几无展现的可能。
她最好的作品,如《处女之死》和《在某处》,都是由这样的情绪氛围所驱动,在存在主义式的空虚中漫游,从电影中满溢而出的暧昧、混沌和不确定性正是她的魅力源泉。
如《处女之死》中被模糊的动机和事件的因果逻辑,《在某处》中由手机短信所提示的暗线,都属于此类设计。
但《触礁》却受其文本的严丝合缝所限制,无法拥有任何不能被看透的“秘密”,这多多少少使得索菲亚·科波拉的作者性有所丧失。
但无论如何,《触礁》虽然缺少一点灵气,但它的精巧依然让它成为绝对值得一看的作品,
毕竟《触礁》很可能是索菲亚·科波拉目前为止最优秀的文本之一,若以文学形式表现,恐怕会成为一篇出色的短篇小说——当然,这似乎也成了一道自设的绊脚石。
索菲亚·科波拉的新电影《触礁》(On the Rocks)应该是她的作品中最清汤寡水的一部,虽然先天条件仍然超好,她自己编剧、执导,Bill Murray主演。科波拉对喜剧演员Bill Murray情有独钟,大致相当于在自己杰出的父亲之外又一位心有灵犀的年长男性。十几年前两人合作过《迷失在东京》,前几年还拍过一个圣诞特别节目,现在是第三次主要合作。
故事中曼哈顿SOHO的年轻妈妈Laura担心丈夫出轨,她首先寻求Bill Murray扮演的父亲Felix的帮助。打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女儿,“不要向任何男生交心,直到结婚你都是我的女儿,结婚以后也还是。”挑战在于父亲一生保持着系统性出轨的习惯,女儿找他咨询有点像找江洋大盗请教防范小偷的经验。
父女之间的对话刚开始定位极高。面对Laura的质疑,Felix将不遵守单一配偶制归因于人类进化的刚性需求,但这场探讨在电影中缺少持续开展的空间。我的感觉,实际上这部作品意在表现孤独和倦怠,不是深山老林里独处、白天沐浴日光晚上沐浴月光的孤独和倦怠,而是亲人朋友同事环绕、终日忙碌奔波时候的失魂落魄。
“不要把你的心给那些男孩。你属于我,直到你结婚那天,而且在那之后你依然属于我。”
“好的爸爸。”
索菲亚·科波拉(Sofia Coppola)与A24和苹果合作的流媒体新片《触礁》(OnThe Rocks, 2020),讲述了一对父女在调查丈夫出轨证据的荒诞旅程中两人观念与分歧不断碰撞的故事。这个继《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 2003)拿到奥斯卡小金人后与老搭档比尔·莫瑞的第三次合作,可以说是为索菲亚·科波拉完成了一次还算成功的创作转型。而其中对于性别偏见,女性危机和种族问题不经意的设计更是成功为科波拉的未来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创作思路。
已婚女人的中年危机
轻易动摇的伪独立女性
迪恩从伦敦出差回来的夜里,他小心翼翼地爬上了床,亲吻了正在熟睡中的妻子劳拉。她睁开眼睛,对着许久不见的丈夫说了一声“嗨”,可没想到迪恩突然诧异的看着自己,仿佛不认识眼前自己的妻子一般,过了好久才反应过来。本没当回事的劳拉在第二天早晨却在丈夫的行李箱里发现了一个女士化妆包,劳拉的内心挣扎和猜疑开始了。
他昨天是不是把我当别人了?他觉得他亲的是谁?他认出我之后脸上那种失望和惊讶的眼神是怎么回事?完蛋了,迪恩是不是有外遇了。于是陷入牛角尖的劳拉在幽默会玩的花心老爸的带领下,开始搜集一切关于迪恩的出轨证据,并进入了一段充满喜剧色彩的冒险旅程中。
故事里,劳拉的人物设定有一种极为强大的反差。一方面,她是一位十分向往自由和独立的女性,身为作家的她会在女儿产生想要用漂亮的长发征服男孩子们的时候告诉她们,无论留长发短发都是她们的自由,她们无须取悦任何人。而另一边,她又深受自己父权思想浓重的父亲的影响,隐忍着很多女性在婚姻中都在经历的困惑与枯燥,并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置于被动与不平等地位。
她的生活在结婚生子之后变得日益枯燥。丈夫出差在外,她每天独自接送孩子上学,照顾孩子衣食起居,路上还要听另一个单亲妈妈吐槽自己不靠谱的男朋友。她又要照顾家庭,又要兼顾写作,本就已经很辛苦了,结果丈夫还疑似有了外遇。
她明明可以选择直接去询问丈夫,也显然明白自己有能力也有权利掌握自己婚姻和家庭的走向。但从小到大父亲强烈的观点对她产生的洗脑效应,教唆着她做出自己并不认可的决定。她在父亲的鼓动下选择偷看丈夫手机、乔装打扮深夜跟踪丈夫应酬,甚至还被老爸强行安排跟着丈夫去了墨西哥。这一系列荒诞的错误决定,也揭露了这个看似新时代独立女性内心被伪装起来的自卑与优柔寡断。
尤其在暴风雨来临前,父亲在劳拉发泄完情绪之后说“你没有以前那么有趣了”,其实可能是在隐喻很多女性在婚后被琐碎日常和刻板社会责任磨灭的自由与童心。毕竟,她连生日礼物收到的都是一个能减轻她家务压力的厨房用品。
《触礁》是一部关于将“错误决定”当做喜剧元素利用的电影。这个错误不是迪恩的疑似出轨,而是劳拉自己在内心人格与外界影响间的摇摆不定。不难想象,这个成长在号召女性独立自由的现代社会里,却一直被自己花花公子般的父亲灌输父权社会固有观念的女性,在面临破坏婚姻最大问题的时候该有多困惑。
花心老爸眼中的婚姻与情欲
根深蒂固的父权控制
纵观全片可以发现,劳拉这个伪独立女性的矛盾人格形成的根源,就是父亲菲利克斯——一个由比尔·莫瑞(Bill Murry)饰演的中年花花公子。那是一个谈吐不凡、魅力十足的上流社会艺术品商人,他巧舌如簧,被人人景仰,幽默的俏皮话让他在人群中极其讨喜。
但他有个致命缺点——令人不适的控制欲。影片一开场,我们在黑屏中便能听到菲利克斯对年幼的劳拉宣告自己的所有权。
影片中最值得体会的便是父女之间的对话,两人对于一夫一妻制和男女外遇的观念差异一览无余。劳拉和现代社会的大多数向往独立的女性一样,试图用自己力量对抗这个尚处在男性主导社会里的刻板印象。而父亲代表着父权社会最根深蒂固的男性凝视与对于女性的物化,他会告诉自己年幼的孙女,留长头发的女孩才招男孩子喜欢;会和女儿讨论男性的生物本能是如何让他们凭借女性胸脯和臀部大小择偶;会指着女儿的手链说这是男性为了锁住女性而使用的工具。
当劳拉和父亲吐槽“就没有一个男人能接受一夫一妻制吗”的时候,父亲给的答复是,“一夫一妻制和婚姻是建立在财产这个概念之上的。你需要女人,但你不一定非要和女人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对于女人来说充满魅力的花花公子,菲利克斯对自己当初婚内出轨,离开妻子的解释是:因为有了孩子,她世界的中心从他身上转移到了孩子身上,而此时另一个女孩疯狂地迷恋上他,让他感觉很好。
这种极强的控制欲和根深蒂固的大男子主义很难不让人对这个父亲的思维方式感到不适。好在科波拉选择的父亲形象是比尔·莫瑞,他极具个人特点的老爹式幽默把这个角色从被人讨厌的黑名单上救了回来。正是因为劳拉和父亲这两种反差极大的婚姻观念和生活态度,才让影片充满了出人意料的喜剧包袱和对男女婚姻观念的嘲讽。
科波拉的电影创作
被不断开阔的创作思路
作为影坛传奇弗朗西斯·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的女儿,索菲亚·科波拉的导演能力一直在被质疑和诟病。不可否认的是,名导之女的光环也许的确给了她一张进入影坛的VIP入场券,但父亲给她的更珍贵的东西,是对生活观察的天赋。
无论是《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 2003)里被忙碌丈夫忽略的孤独少妇,《绝代艳后》(Marie Antoinette, 2006)里被皇宫夺走自由的玛丽皇后,《处女之死》(The Virgin Suicides, 1999)里脆弱却不甘的少女,还是《在某处》(Somewhere, 2010)里好莱坞大明星的陌生女儿,观众在科波拉作品里的女性人物身上总能看到她自己的影子。这些在聚光灯下几乎与世隔绝的孤独情感,是她早年跟随导演父亲混迹影坛的真实写照。
而在《触礁》里,科波拉跳出了对自我经历的挖掘,大胆用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一个“他人”的故事。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次创作思路上的开阔,也让大家对于科波拉之后的创作选择充满了期待。
在很多人看来,《触礁》和科波拉许多作品中的女性一样,依然像是强行在一个近乎完美的生活状态里寻找小瑕疵一般莫名其妙。毕竟,劳拉有着别人想要拥有的一切:优越的生活环境,不俗的谈吐和个人理想,还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她拥有着大多数人没有的东西,却非要把她生活里一个微不足道的烦恼小题大做的拍成了一部电影,也确实是有无病呻吟的嫌疑。但必须承认的是,这一次在极具戏剧张力的人物设定和荒诞的故事情节中,科波拉对男女思维、社会刻板印象的思考、和隐藏在喜剧外壳之下的沉重现实依旧是值得称赞的。
*本文由cinewoo独家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作为一个特别喜欢《迷失东京》的影迷,我对索菲亚·科波拉的新片《触礁》非常失望。也许是观影前期待过高,影片结束时我一脸震惊,“这就完了!?”
2、尽管这部影片远谈不上优秀,却也不算难看,起码把故事讲明白了,且不乏一些有趣的段落。然而,因为本片的编导是索菲亚,所以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和它的片名一样,触礁了。
3、《迷失东京》探讨了年轻人对爱情、婚姻和人生的迷茫,情感细腻、真诚,非常动人。而《触礁》呢,无趣、浅薄、庸俗,它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真诚,缺乏直面真正的生活和人生的勇气。对一个真正的电影人而言,这是致命的。
4、幸好还有比尔·莫瑞,他风趣幽默的个人魅力以及出神入化的演技拯救了这部电影。 唉,失望!
三年前,索菲亚·科波拉凭一部改编翻拍作品《牡丹花下》在戛纳拿下最佳导演奖,掀起一阵争议,不过相比起十年前她在威尼斯摘下最高荣誉金狮奖的《在某处》还真是小巫见大巫。她的导演能力似乎一直备受诟病,很多人都认为她依靠名导父亲的名声而在影坛上通行无阻,这可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但另一方面来看,她编剧的天赋才能和独特的美学品味在早期几部作品里尽情显露,而且核心人物惊人地相似:《处女之死》里心有不甘的少女,《迷失东京》里在异国他乡遇上幽默男星的少妇,再到《绝代艳后》里的困在法国皇宫的玛丽皇后,无一例外全部指向她自身的经历,她跟随导演父亲生活的小圈子,以及与世隔绝的孤独情感;《在某处》则明目张胆地将这种体验毫不掩饰地照搬到台面上。可以说她此前所有影片作品(除了《牡丹花下》)都是在拍摄自己的生活经历,这似乎导致题材越来越局限。从《牡丹花下》开始看出她想转变,尽管这也是一部与处女作《处女之死》相差无几,发生在与世隔绝环境里的女性争宠故事。
三年后的今年,科波拉的新片《触礁》在疫情肆虐的时期尴尬登场。这是她第一次她和流媒体合作,也是她和老搭档比尔·默瑞第三次合作,两人初次合作的《迷失东京》为科波拉拿到了一座奥斯卡小金人,同时奠定了比尔·默瑞冷面笑匠的地位。这次合作比尔不再和剧中女主角饰演一对关系暧昧的情侣,而是一对无话不说的父女。显然,这不是《在某处》里父女关系的延续,因为比尔在片中的角色与电影圈无关。索菲亚终于跳出了以往的题材窠臼,大胆挑战一部讲述“他人”的作品,这是她的第一个突破。尽管在女主角身上依然残留一些关于创作焦虑感的自我影射,但索菲亚不再需要借助剧中角色来诉说自己的孤独感,也不需要为女主角建造一个独善其身的生活环境。
影片讲述一对生活在纽约的年轻夫妇,有两个孩子,作家女主角遇到了写作上的灵感障碍,并开始怀疑丈夫外遇。于是,她向花花公子的父亲请教,之后两人对丈夫跟踪调查,展开了一段意外的冒险旅程。乍看之下,这是一个惊险喜剧的类型片剧本,但是导演将标志性的作者风格融入其中:品味独特而风格芜杂的配乐(古典巴洛克、爵士、电子乐……)令她镜头下的纽约有别于伍迪·艾伦的圆滑单调;镜头跟随着父女二人流连在高级餐厅、私人宴会,低调奢华的场景在暗中刻画出富人阶级的模样,而两人在敞篷复古车上享受鱼子酱和香槟,之后狂奔在夜晚街头的场景,更是集怀旧和现代感、幽默和惊险为一体,有美国影评人提到她镜头下的纽约更像罗马是有一定道理的。
反类型的操作接踵而来,故事在后半段出其不意地转到墨西哥的情节,潜入一片休闲松弛的度假氛围,似乎将之前的紧张悬疑感抛到九霄云外。这不太像是美国喜剧,反而更像是欧洲喜剧的写法。当然,最大的功臣还要数比尔·默瑞,他一出场就自带幽默感,教女儿吹口哨、四处跟女人调情、妙语连珠的台词,将一个退休的花花公子富商刻画得栩栩如生,这可谓导演与演员合拍的又一次成功的典范。绝对是索菲亚当年在《迷失东京》挖掘出比尔这种冷幽默的演绎方式,为这部影片里稍显单薄的情节增色不少。
影片的主题一边在父女关系上调侃,另一边则透过父女迥异的眼光去探讨男女对待婚姻与情感欲望的话题:一夫一妻制和男女外遇的差异等话题全在两人对谈里娓娓道出。父亲代表一种对女性不合时宜的男性凝视和父权控制,从开头的名言名句,到女儿手上的首饰,再到刻板的女性魅力(“长头发的女孩才吸引男孩”)等。而女儿则代表着新时代的独立女性,她要与这个男性主导的社会观念对抗,她显然明白婚姻和家庭要靠自己才能掌握,却无意中受到父亲的唆使影响。
剧本也由此引申出另一个更深层的主题:女性进入到人生另一个阶段所面临的身份危机,应该如何调整才能维持自我。女主角是一名作家,但是结婚有了孩子后,生活变得日益枯燥无聊(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还引入一个聒噪的女家长角色道出女主角的焦虑感)。她既要兼顾写作,又要照顾家庭,身份在妻子、母亲和女儿三者之间回旋往复。最后父亲在暴风雨来临前夕的旅馆里听她泄愤后,回应说她没以前那么有趣了。确实,步入婚姻以后的女性无法像男性那样自由自在,索菲亚能够将现代社会里的男女不平等透过轻松幽默的口吻清醒地道出,实在是她的深厚的编剧功力所致。
当然,熟知女性主义的观众或许对此不以为然,毕竟这些早已是老生常谈,但是科波拉这次还破天荒地触及种族问题,黑人丈夫的设计中规中矩,展现大都市纽约里种族的融合与多样性,却没想到这个话题在一个令人捧腹的情节里不经意引爆。父女二人夜晚在纽约街头飙车冲红灯被警察拦下来之后,父亲凭借巧舌如簧和特权阶级的魅力免受罚单,还让警察帮忙推车发动。这个情景不免让人联想到今年发生在明尼阿波尼斯的弗洛伊德事件,以及之后掀起针对警察不公平对待黑人的抗议浪潮。种族话题向来并不是索菲亚的关注点,她去年在编写剧本时还没发生“黑人命贵”的示威游行。但从这个细节足可看出,她创作的思路愈加开阔,逐渐与当下时代发生联系,而不再局限于昔日那种与世隔绝的环境,这可算得上是她这部新作的另一个突破。
金臂小子
面孔
音乐奇缘
临时保姆
第一名
机不可失
在芭比乐园里,各种各样的芭比和肯每天都过着童...
播放指数:1306℃
说起好莱坞当今的“星二代”,索菲亚·科波拉可能是最符合其定义、却又最不会被归入此类的人选之一。
说她符合“星二代”的定义,是因为她来自被称为“好莱坞肯尼迪家族”的科波拉家族,索菲亚的父亲正是新好莱坞大名鼎鼎的导演弗朗西斯·德·科波拉,她本人就出演过父亲著名的《教父》系列(并且拿了一个演技类“金酸莓奖”被大众嘲笑,于是转执导筒),她堂兄则是后来改姓的奥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凯奇。
尤其是在父亲拥有两座金棕榈、两座小金人和无数奖项提名的辉煌成就的情况下,索菲亚似乎注定出身于名人光环的笼罩之中。她作为电影人和时尚界的过分密切关系,她在父亲名作中的糟糕演技,似乎都注定她会成为一个“强捧之耻“。
可是,若索菲亚·科波拉真的像绝大多数陨落的“星二代”一样,在所有人期待的目光中坠入平庸的宿命,
那如今围绕她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纷纷议论根本不会存在,她与A24合作出品的新作《触礁》也更不会受到影迷们的殷切期望。
事实上,“平庸”是无论如何不能用于形容索菲亚的,因为她的作品总是受到最为两极的评价;
而即使是最厌恶她作品的观众,也必须承认,她甚至比她的父亲更脱离好莱坞主流,更“特立独行”,这一点从索菲亚的处女作《处女之死》便能略窥一二。
多年以后,索菲亚回顾这部当初仅用不到一个月就草草拍摄完成的处女作时,她坦白称,《处女之死》的初剪版极其糟糕,糟糕到她甚至后悔拉着一帮人陪自己拍这么一部电影。
但是,当《处女之死》以最终成片的姿态空降1999年的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时,迎来的却是媒体的一致好评。
它改编自美国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的同名小说,透过一群青春期男孩的视角,回忆美国七十年代的一家人的五个女儿相继自杀的奇诡事件。
虽然影片中包含有对父母控制欲、男性凝视、青春期忧郁的深入刻画,但在笔者看来,《处女之死》却绝不(如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严密的、基于现实议题的寓言故事。
如果以这种眼光去审视此片,我们会发现,五个女儿自杀的动机非常牵强,完全构不成对现实的控诉,许多观众甚至因此认为,影片非常“矫情”。但是,若更换视角,这反而成为《处女之死》最为特别之处。
让我们回顾影片开场的一串蒙太奇——阳光穿过树叶这样的社区自然景观与小女儿浴室自杀的镜头在冰冷的旁白中被组接在一起,从这一刻开始,电影就已经确定了一种虚幻得近乎梦境的主基调。
之后,随着小女儿的死亡,一种不可理喻的颓废倾向开始蔓延。我们更不能忘记这一旁白的叙述者是一群男孩,因此,整个故事可以理解为男孩对模糊与混沌的回忆的一次补全。
他们在见证了神秘的自杀事件之后,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去拼凑真相的碎片。
也就是说,自杀事件本身甚至已经不是完全的重点,重点在于对往事进行回溯、猜测与重构。
这使得影片的情节都在回忆的朦胧中变得暧昧、不确定,电影由此获得了“秘密”的延伸空间,严肃的主题被取消,代之以充盈的情绪。
若要在当代电影中为《处女之死》寻找一个坐标,那么笔者会选择丹麦名导拉斯·冯·提尔的《忧郁症》,
同样暗流涌动的叙事魔法,同样的绿色的、不可名状的忧郁气息,同样躺在月光笼罩的草地上的克斯汀·邓斯特……
而影片中那种模糊真实与虚幻的糜烂的青春岁月以及其间发生的种种奇异事件,则令人联想至美国独立导演哈莫尼·科林的《奇异小子》和《春假》。
当然,索菲亚继承了其父对于影像的美学直觉,因此《处女之死》的场景建构、摄影和表演都是相当富有诗意和生命力的,这与文本所透露的死气形成了抵抗之力,进一步将电影卷入矛盾的漩涡。
在《处女之死》之后,索菲亚相继拍摄了《迷失东京》和《绝代艳后》,完全确立了她在世界影坛上的天才新人的地位。
前者作为她最负盛名又最有观众缘的作品,不仅发掘了斯嘉丽·约翰逊这位后来的漫威女神,更使得东京这座霓虹闪烁的大都市从此与异乡人与孤独等母题再无法分割。
但是,在笔者心中,《迷失东京》并不能算做索菲亚·科波拉最好的那一档作品,因其剧本首次由索菲亚独立完成,显得有些稚嫩和功利,因此情感线索和氛围的铺设与构建也相对比较生硬。
《绝代艳后》则是索菲亚和邓斯特的又一次合作,聚焦法兰西王后玛丽·安托奈的传奇一生,这是索菲亚对年代戏的初次尝试。
在接连三部电影问世后,索菲亚·科波拉的创作风格已经基本成型。
她以细腻和别致的视角观照各个阶级、各个时代的人们心中的情感与欲望,并将其与特定的时空、历史、地域背景联系在一起,精美的影像和表演在影片中总是有着相当的重量。
然而,在索菲亚在好莱坞一步步崛起之时,在大洋彼岸的柏林,另一群艺术家也在逐渐摸索着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向,他们就是如今在三大电影节的主竞赛中大放异彩的“柏林学派”。
新千年的第一个十年,夏娜莱克拍出了《马赛》,佩措尔德拍出了《耶拉》,玛伦·阿德拍出了《完美第二对》,乌利胥·柯雷拍出了《窗户周一到》。
在《在某处》之前,索菲亚·科波拉与柏林学派众作者的联系恐怕只是他们同样关注人的微妙情感在特定地域中的变奏,但《在某处》则几乎和柏林学派有着一样的气质和结构。
《在某处》可以说是索菲亚·科波拉创作生涯的一次重大转型,最为明显的是她彻底抛却了好莱坞情节剧式的传统叙事体系。
仅针对题材和主旨而言,《在某处》几乎是《迷失东京》的一次复刻,都是关于好莱坞演员的生活中的不为人知的孤独一面,也正因如此,许多人指责索菲亚“重复自我”。
但事实却远非如此,若仔细对比两部电影,我们会发现,《迷失东京》仍然是基于“异乡爱情”这一情节剧概念展开的一个走向明确的爱情故事,但《在某处》中,观众所看到的却是斯蒂芬·多尔夫与艾丽·范宁所饰演的一对父女的生活。
一切情节上的设计和编排都被有意识地摒弃,取而代之的是近乎随意的日常碎片的组合,几乎不存在真正的开始与结束,只有日复一日的生活图景。
在《迷失东京》中能轻易感知的那种刻意完全被消解在纯粹而不露痕迹的自然主义气息中,充斥着强烈的私人属性,人物、情节、场景、台词,没有任何是功能化的,一切都是那么地松散与自由。
电影的表现方式变得前所未有地沉着冷静,在《处女之死》《迷失东京》中随处可见的情绪化的摄影方法,变为了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影像美学从“被创造”演进为“被提炼”,提炼的对象是日常空间的置景、动作、声音等等,即使是一个视线牵动的正反打都变得重要而美丽,这和柏林学派的创作风格是高度相似的。
如果要找出什么不同的话,那么可能是柏林学派的电影写作对象更加底层,因而也更贴近平常人的生活,而索菲亚·科波拉所关注的则永远是精英阶层。
但这不正是她的真诚的体现吗?她所写作的就是她熟悉的——掌声之中的孤独、百无聊赖的奢靡。
幸运的是,《在某处》这样本不讨喜的私人电影,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受到了当年的评审团主席昆汀·塔伦蒂诺的青睐,捧得了最高荣誉——金狮奖,索菲亚·科波拉也因此迎来了导演事业的顶峰。
对于笔者而言,这部电影也当之无愧是她的最佳之作。
而在此之后,她的创作开始滑向低谷,经历了《珠光宝气》与《一个很穆瑞的圣诞节》的双重失利之后,索菲亚·科波拉向类型电影和流行文化的进军基本宣告破产。
2017年的《牡丹花下》虽然为索菲亚赢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但她因此受到的质疑与批判之声甚至盖过了奖项的本身的荣光。
直到今年刚刚面世的新作《触礁》,索菲亚·科波拉才宣告正式回春。
在索菲亚的为数不多的作品序列中,《触礁》无疑是特别的,但它的特别却正是因为它的“平庸”,在她一贯的“特别”中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触礁》的故事非常简单,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一个女人发现自己的丈夫可能不忠,与她的父亲一同调查真相。
这听起来就像是如今最主流的情节剧的情节,甚至像是某部家庭题材美剧的其中一集。
别忘记,即使是在最受人唾弃的《珠光宝气》中,索菲亚·科波拉都从未贴近过好莱坞主流;
而作为年代戏的《绝代艳后》、《牡丹花下》,也都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它们完全区别于好莱坞的同题材影片。
而《触礁》,至少从表面上看,完全没有任何棱角,工整、精致,完全不像是叛逆的索菲亚·科波拉的作品,倒是像Apple TV与A24在流媒体大数据导向下制作的工业产品。
当然,这并不完全是一种指责,因为《触礁》的文本写作的完成度,即使放在类型片的维度中,也是顶尖的水准。
它在工整的大前提下做到了绝对的恰到好处和无懈可击,幽默与严肃的平衡、悬念的掌控、情感的铺垫与宣泄、人物与人物关系的塑造与呈现,每一步都精准而有力。
但《触礁》仅仅止步于此吗?它只是一部普通的情节剧佳作吗?并不尽然。
首先,无可否认的是,索菲亚·科波拉自从《在某处》之后便练就的,从日常生活影像中提取美学效应的本领仍在。
这一本领在《牡丹花下》的年代戏情境中异化成了某种被华丽的服饰与布景所限制的空洞审美,但当时空回归至现代都市,影像捕捉的敏锐度再次回归,视觉细节与其文本高度匹配。
基本上,仅针对影像层面,《触礁》就是素材组织更加紧密、更有逻辑的《在某处》,当然这样的紧密度一定程度上折损了直接的影像美学。
但别忘了,自然主义并非索菲亚·科波拉最开始擅长的,在《在某处》获得成功之前,她还曾游走于浪漫主义与神秘主义的影像风格中,《处女之死》就是一个典例,上文早已称赞过该片摄影中饱含的情绪、诗意与生命力。
这一倾向在《在某处》中被压制,如今却重新被唤醒,虚构的美学掺入了真实的生活影像中,电影变得如此流淌与圆融。
其实《触礁》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的文本过于完美,以至于所有起承转合都严丝合缝,因此毫无视听施展手脚的空间;
它太过精炼,以至于索菲亚·科波拉所擅长的那些只能作为注脚,而不能像别的作品一样逐渐喧宾夺主。
而在文本层面,《触礁》最让观众失望的一点,可能是它过于乐观,因此索菲亚最能让观众投入共情的那种忧郁和颓废的气质,在电影中几无展现的可能。
她最好的作品,如《处女之死》和《在某处》,都是由这样的情绪氛围所驱动,在存在主义式的空虚中漫游,从电影中满溢而出的暧昧、混沌和不确定性正是她的魅力源泉。
如《处女之死》中被模糊的动机和事件的因果逻辑,《在某处》中由手机短信所提示的暗线,都属于此类设计。
但《触礁》却受其文本的严丝合缝所限制,无法拥有任何不能被看透的“秘密”,这多多少少使得索菲亚·科波拉的作者性有所丧失。
但无论如何,《触礁》虽然缺少一点灵气,但它的精巧依然让它成为绝对值得一看的作品,
毕竟《触礁》很可能是索菲亚·科波拉目前为止最优秀的文本之一,若以文学形式表现,恐怕会成为一篇出色的短篇小说——当然,这似乎也成了一道自设的绊脚石。
索菲亚·科波拉的新电影《触礁》(On the Rocks)应该是她的作品中最清汤寡水的一部,虽然先天条件仍然超好,她自己编剧、执导,Bill Murray主演。科波拉对喜剧演员Bill Murray情有独钟,大致相当于在自己杰出的父亲之外又一位心有灵犀的年长男性。十几年前两人合作过《迷失在东京》,前几年还拍过一个圣诞特别节目,现在是第三次主要合作。
故事中曼哈顿SOHO的年轻妈妈Laura担心丈夫出轨,她首先寻求Bill Murray扮演的父亲Felix的帮助。打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女儿,“不要向任何男生交心,直到结婚你都是我的女儿,结婚以后也还是。”挑战在于父亲一生保持着系统性出轨的习惯,女儿找他咨询有点像找江洋大盗请教防范小偷的经验。
父女之间的对话刚开始定位极高。面对Laura的质疑,Felix将不遵守单一配偶制归因于人类进化的刚性需求,但这场探讨在电影中缺少持续开展的空间。我的感觉,实际上这部作品意在表现孤独和倦怠,不是深山老林里独处、白天沐浴日光晚上沐浴月光的孤独和倦怠,而是亲人朋友同事环绕、终日忙碌奔波时候的失魂落魄。
“不要把你的心给那些男孩。你属于我,直到你结婚那天,而且在那之后你依然属于我。”
“好的爸爸。”
索菲亚·科波拉(Sofia Coppola)与A24和苹果合作的流媒体新片《触礁》(OnThe Rocks, 2020),讲述了一对父女在调查丈夫出轨证据的荒诞旅程中两人观念与分歧不断碰撞的故事。这个继《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 2003)拿到奥斯卡小金人后与老搭档比尔·莫瑞的第三次合作,可以说是为索菲亚·科波拉完成了一次还算成功的创作转型。而其中对于性别偏见,女性危机和种族问题不经意的设计更是成功为科波拉的未来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创作思路。
已婚女人的中年危机
轻易动摇的伪独立女性
迪恩从伦敦出差回来的夜里,他小心翼翼地爬上了床,亲吻了正在熟睡中的妻子劳拉。她睁开眼睛,对着许久不见的丈夫说了一声“嗨”,可没想到迪恩突然诧异的看着自己,仿佛不认识眼前自己的妻子一般,过了好久才反应过来。本没当回事的劳拉在第二天早晨却在丈夫的行李箱里发现了一个女士化妆包,劳拉的内心挣扎和猜疑开始了。
他昨天是不是把我当别人了?他觉得他亲的是谁?他认出我之后脸上那种失望和惊讶的眼神是怎么回事?完蛋了,迪恩是不是有外遇了。于是陷入牛角尖的劳拉在幽默会玩的花心老爸的带领下,开始搜集一切关于迪恩的出轨证据,并进入了一段充满喜剧色彩的冒险旅程中。
故事里,劳拉的人物设定有一种极为强大的反差。一方面,她是一位十分向往自由和独立的女性,身为作家的她会在女儿产生想要用漂亮的长发征服男孩子们的时候告诉她们,无论留长发短发都是她们的自由,她们无须取悦任何人。而另一边,她又深受自己父权思想浓重的父亲的影响,隐忍着很多女性在婚姻中都在经历的困惑与枯燥,并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置于被动与不平等地位。
她的生活在结婚生子之后变得日益枯燥。丈夫出差在外,她每天独自接送孩子上学,照顾孩子衣食起居,路上还要听另一个单亲妈妈吐槽自己不靠谱的男朋友。她又要照顾家庭,又要兼顾写作,本就已经很辛苦了,结果丈夫还疑似有了外遇。
她明明可以选择直接去询问丈夫,也显然明白自己有能力也有权利掌握自己婚姻和家庭的走向。但从小到大父亲强烈的观点对她产生的洗脑效应,教唆着她做出自己并不认可的决定。她在父亲的鼓动下选择偷看丈夫手机、乔装打扮深夜跟踪丈夫应酬,甚至还被老爸强行安排跟着丈夫去了墨西哥。这一系列荒诞的错误决定,也揭露了这个看似新时代独立女性内心被伪装起来的自卑与优柔寡断。
尤其在暴风雨来临前,父亲在劳拉发泄完情绪之后说“你没有以前那么有趣了”,其实可能是在隐喻很多女性在婚后被琐碎日常和刻板社会责任磨灭的自由与童心。毕竟,她连生日礼物收到的都是一个能减轻她家务压力的厨房用品。
《触礁》是一部关于将“错误决定”当做喜剧元素利用的电影。这个错误不是迪恩的疑似出轨,而是劳拉自己在内心人格与外界影响间的摇摆不定。不难想象,这个成长在号召女性独立自由的现代社会里,却一直被自己花花公子般的父亲灌输父权社会固有观念的女性,在面临破坏婚姻最大问题的时候该有多困惑。
花心老爸眼中的婚姻与情欲
根深蒂固的父权控制
纵观全片可以发现,劳拉这个伪独立女性的矛盾人格形成的根源,就是父亲菲利克斯——一个由比尔·莫瑞(Bill Murry)饰演的中年花花公子。那是一个谈吐不凡、魅力十足的上流社会艺术品商人,他巧舌如簧,被人人景仰,幽默的俏皮话让他在人群中极其讨喜。
但他有个致命缺点——令人不适的控制欲。影片一开场,我们在黑屏中便能听到菲利克斯对年幼的劳拉宣告自己的所有权。
影片中最值得体会的便是父女之间的对话,两人对于一夫一妻制和男女外遇的观念差异一览无余。劳拉和现代社会的大多数向往独立的女性一样,试图用自己力量对抗这个尚处在男性主导社会里的刻板印象。而父亲代表着父权社会最根深蒂固的男性凝视与对于女性的物化,他会告诉自己年幼的孙女,留长头发的女孩才招男孩子喜欢;会和女儿讨论男性的生物本能是如何让他们凭借女性胸脯和臀部大小择偶;会指着女儿的手链说这是男性为了锁住女性而使用的工具。
当劳拉和父亲吐槽“就没有一个男人能接受一夫一妻制吗”的时候,父亲给的答复是,“一夫一妻制和婚姻是建立在财产这个概念之上的。你需要女人,但你不一定非要和女人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对于女人来说充满魅力的花花公子,菲利克斯对自己当初婚内出轨,离开妻子的解释是:因为有了孩子,她世界的中心从他身上转移到了孩子身上,而此时另一个女孩疯狂地迷恋上他,让他感觉很好。
这种极强的控制欲和根深蒂固的大男子主义很难不让人对这个父亲的思维方式感到不适。好在科波拉选择的父亲形象是比尔·莫瑞,他极具个人特点的老爹式幽默把这个角色从被人讨厌的黑名单上救了回来。正是因为劳拉和父亲这两种反差极大的婚姻观念和生活态度,才让影片充满了出人意料的喜剧包袱和对男女婚姻观念的嘲讽。
科波拉的电影创作
被不断开阔的创作思路
作为影坛传奇弗朗西斯·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的女儿,索菲亚·科波拉的导演能力一直在被质疑和诟病。不可否认的是,名导之女的光环也许的确给了她一张进入影坛的VIP入场券,但父亲给她的更珍贵的东西,是对生活观察的天赋。
无论是《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 2003)里被忙碌丈夫忽略的孤独少妇,《绝代艳后》(Marie Antoinette, 2006)里被皇宫夺走自由的玛丽皇后,《处女之死》(The Virgin Suicides, 1999)里脆弱却不甘的少女,还是《在某处》(Somewhere, 2010)里好莱坞大明星的陌生女儿,观众在科波拉作品里的女性人物身上总能看到她自己的影子。这些在聚光灯下几乎与世隔绝的孤独情感,是她早年跟随导演父亲混迹影坛的真实写照。
而在《触礁》里,科波拉跳出了对自我经历的挖掘,大胆用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一个“他人”的故事。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次创作思路上的开阔,也让大家对于科波拉之后的创作选择充满了期待。
在很多人看来,《触礁》和科波拉许多作品中的女性一样,依然像是强行在一个近乎完美的生活状态里寻找小瑕疵一般莫名其妙。毕竟,劳拉有着别人想要拥有的一切:优越的生活环境,不俗的谈吐和个人理想,还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她拥有着大多数人没有的东西,却非要把她生活里一个微不足道的烦恼小题大做的拍成了一部电影,也确实是有无病呻吟的嫌疑。但必须承认的是,这一次在极具戏剧张力的人物设定和荒诞的故事情节中,科波拉对男女思维、社会刻板印象的思考、和隐藏在喜剧外壳之下的沉重现实依旧是值得称赞的。
*本文由cinewoo独家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作为一个特别喜欢《迷失东京》的影迷,我对索菲亚·科波拉的新片《触礁》非常失望。也许是观影前期待过高,影片结束时我一脸震惊,“这就完了!?”
2、尽管这部影片远谈不上优秀,却也不算难看,起码把故事讲明白了,且不乏一些有趣的段落。然而,因为本片的编导是索菲亚,所以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和它的片名一样,触礁了。
3、《迷失东京》探讨了年轻人对爱情、婚姻和人生的迷茫,情感细腻、真诚,非常动人。而《触礁》呢,无趣、浅薄、庸俗,它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真诚,缺乏直面真正的生活和人生的勇气。对一个真正的电影人而言,这是致命的。
4、幸好还有比尔·莫瑞,他风趣幽默的个人魅力以及出神入化的演技拯救了这部电影。 唉,失望!
三年前,索菲亚·科波拉凭一部改编翻拍作品《牡丹花下》在戛纳拿下最佳导演奖,掀起一阵争议,不过相比起十年前她在威尼斯摘下最高荣誉金狮奖的《在某处》还真是小巫见大巫。她的导演能力似乎一直备受诟病,很多人都认为她依靠名导父亲的名声而在影坛上通行无阻,这可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但另一方面来看,她编剧的天赋才能和独特的美学品味在早期几部作品里尽情显露,而且核心人物惊人地相似:《处女之死》里心有不甘的少女,《迷失东京》里在异国他乡遇上幽默男星的少妇,再到《绝代艳后》里的困在法国皇宫的玛丽皇后,无一例外全部指向她自身的经历,她跟随导演父亲生活的小圈子,以及与世隔绝的孤独情感;《在某处》则明目张胆地将这种体验毫不掩饰地照搬到台面上。可以说她此前所有影片作品(除了《牡丹花下》)都是在拍摄自己的生活经历,这似乎导致题材越来越局限。从《牡丹花下》开始看出她想转变,尽管这也是一部与处女作《处女之死》相差无几,发生在与世隔绝环境里的女性争宠故事。
三年后的今年,科波拉的新片《触礁》在疫情肆虐的时期尴尬登场。这是她第一次她和流媒体合作,也是她和老搭档比尔·默瑞第三次合作,两人初次合作的《迷失东京》为科波拉拿到了一座奥斯卡小金人,同时奠定了比尔·默瑞冷面笑匠的地位。这次合作比尔不再和剧中女主角饰演一对关系暧昧的情侣,而是一对无话不说的父女。显然,这不是《在某处》里父女关系的延续,因为比尔在片中的角色与电影圈无关。索菲亚终于跳出了以往的题材窠臼,大胆挑战一部讲述“他人”的作品,这是她的第一个突破。尽管在女主角身上依然残留一些关于创作焦虑感的自我影射,但索菲亚不再需要借助剧中角色来诉说自己的孤独感,也不需要为女主角建造一个独善其身的生活环境。
影片讲述一对生活在纽约的年轻夫妇,有两个孩子,作家女主角遇到了写作上的灵感障碍,并开始怀疑丈夫外遇。于是,她向花花公子的父亲请教,之后两人对丈夫跟踪调查,展开了一段意外的冒险旅程。乍看之下,这是一个惊险喜剧的类型片剧本,但是导演将标志性的作者风格融入其中:品味独特而风格芜杂的配乐(古典巴洛克、爵士、电子乐……)令她镜头下的纽约有别于伍迪·艾伦的圆滑单调;镜头跟随着父女二人流连在高级餐厅、私人宴会,低调奢华的场景在暗中刻画出富人阶级的模样,而两人在敞篷复古车上享受鱼子酱和香槟,之后狂奔在夜晚街头的场景,更是集怀旧和现代感、幽默和惊险为一体,有美国影评人提到她镜头下的纽约更像罗马是有一定道理的。
反类型的操作接踵而来,故事在后半段出其不意地转到墨西哥的情节,潜入一片休闲松弛的度假氛围,似乎将之前的紧张悬疑感抛到九霄云外。这不太像是美国喜剧,反而更像是欧洲喜剧的写法。当然,最大的功臣还要数比尔·默瑞,他一出场就自带幽默感,教女儿吹口哨、四处跟女人调情、妙语连珠的台词,将一个退休的花花公子富商刻画得栩栩如生,这可谓导演与演员合拍的又一次成功的典范。绝对是索菲亚当年在《迷失东京》挖掘出比尔这种冷幽默的演绎方式,为这部影片里稍显单薄的情节增色不少。
影片的主题一边在父女关系上调侃,另一边则透过父女迥异的眼光去探讨男女对待婚姻与情感欲望的话题:一夫一妻制和男女外遇的差异等话题全在两人对谈里娓娓道出。父亲代表一种对女性不合时宜的男性凝视和父权控制,从开头的名言名句,到女儿手上的首饰,再到刻板的女性魅力(“长头发的女孩才吸引男孩”)等。而女儿则代表着新时代的独立女性,她要与这个男性主导的社会观念对抗,她显然明白婚姻和家庭要靠自己才能掌握,却无意中受到父亲的唆使影响。
剧本也由此引申出另一个更深层的主题:女性进入到人生另一个阶段所面临的身份危机,应该如何调整才能维持自我。女主角是一名作家,但是结婚有了孩子后,生活变得日益枯燥无聊(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还引入一个聒噪的女家长角色道出女主角的焦虑感)。她既要兼顾写作,又要照顾家庭,身份在妻子、母亲和女儿三者之间回旋往复。最后父亲在暴风雨来临前夕的旅馆里听她泄愤后,回应说她没以前那么有趣了。确实,步入婚姻以后的女性无法像男性那样自由自在,索菲亚能够将现代社会里的男女不平等透过轻松幽默的口吻清醒地道出,实在是她的深厚的编剧功力所致。
当然,熟知女性主义的观众或许对此不以为然,毕竟这些早已是老生常谈,但是科波拉这次还破天荒地触及种族问题,黑人丈夫的设计中规中矩,展现大都市纽约里种族的融合与多样性,却没想到这个话题在一个令人捧腹的情节里不经意引爆。父女二人夜晚在纽约街头飙车冲红灯被警察拦下来之后,父亲凭借巧舌如簧和特权阶级的魅力免受罚单,还让警察帮忙推车发动。这个情景不免让人联想到今年发生在明尼阿波尼斯的弗洛伊德事件,以及之后掀起针对警察不公平对待黑人的抗议浪潮。种族话题向来并不是索菲亚的关注点,她去年在编写剧本时还没发生“黑人命贵”的示威游行。但从这个细节足可看出,她创作的思路愈加开阔,逐渐与当下时代发生联系,而不再局限于昔日那种与世隔绝的环境,这可算得上是她这部新作的另一个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