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3 影博 4.5颗星n大家都不爱卓别林的严肃剧本吗?我真的好喜欢结局的两辆车背道而驰啊。n名字虽然叫做a woman of paris,女人作为第一主角,但实际上却讲述了三类人的故事,所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都是以Marie为线索串联起来。有点奇怪的是,在看过的几部卓别林的电影中,无论是活泼的流浪女,凡尔杜里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妇人们,亦或是这一部里的Marie,女人在其中仿佛永远得不到爱情或者是外界的认可,真的对卓别林的生平经历产生好奇了。
Marie代表着从小地方到大城市,通过自身肉体获得财富积累的那一类人,看似突破了阶级壁垒,抛弃真心游戏人间,等到进行真正抉择之时却总是不免深陷过往;Jean则是那种小中产阶级,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活下去,从某种程度上他和Pierre一样,钱财无需操心,唯一牵挂的只有精神层面上的那些事,所以他最后的郁郁而终对他来说只会是他的必然结局;而像Pierre这种人,真正的新贵阶级,长年的高质量生活让他可以脱离了物质束缚的同时在情感之间随意游离,也像一些短评里说的那样,他真的是一个非常合格的sugar daddy,处处留情,却总有人前仆后继。多少人想成为Pierre,最终却成为了Marie或者Jean。Such is life
1. 卓别林在这部电影中录了个小脸,电影开始部分火车站的搬运工,基本上是低着头弯着腰的。据说当年电影上映时观众们都不买账,因为他们的偶像卓别林没有在电影中出演任何重要角色,而这短短的几秒成了整个电影放映过程中观众最high的时刻。
2.《巴黎一妇人》的拍摄灵感主要来源于三个女人:首先是卓别林工作上和生活上的亲密伙伴,Edna Purviance。在多年合作后,卓别林一直想为Edna拍摄一部正剧(非喜剧),以开启她的另一段职业生涯。第二位是Peggy Hopkins Joyce,当时著名的交际花和女演员。她的名媛身份以及和一位巴西出版商富豪充满跌宕起伏的情史是《巴黎一妇人》的原型。第三位是当时刚刚从波兰来到好莱坞的女演员Pola Negri。她很快和卓别林传出绯闻,而流言最为盛行之时,恰好是卓别林在拍摄《巴黎一妇人》的时段(这段绯闻开始于《巴黎一妇人》的最后筹备阶段,这部片子拍完后的三天,两人便劳燕分飞)。评论猜测,卓别林和Polar之间也许并非纯粹爱情,而极有可能是前者想从这位充满神秘感,特立独行的女士身上,体会难以捉摸的女性气质和她们对于爱情的态度。
3.初看《巴黎一妇人》可能会觉得它是一部普通的情节剧(melodrama),但人物性格却处处体现了它的“反情节剧”性质。比如女主角交际花的身份,男主角是一个极受父母控制的懦夫。而Marie的情夫却是一位风度翩翩又极为体贴的男子。
#Berlinale#AkademiederKünste #BerlinaleClassics 卓别林作品,剧情过于狗血,以现在视角看要感概男主这是怎么样的一家子啊,这是传递了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观啊!感觉没有达到越过边界到讽刺的程度,不过看到第三场的时候我又想到了时代的局限,感觉在后世的很长一段时间这种表达其实很大程度算是越过边界的,尤其是这荒诞的结尾。
视听上,4K修复效果非常好,构图可以说非常细腻。配乐上则是像卓别林孙女所说,由Timothy Brock创作,我只能说这配乐很大程度的升华了电影,尤其是存在于影片内容呼应的乐器的使用,还有几处极为惊艳的创作。双爹出场都是极为爆炸,女主爹是以诺斯费拉图出场方式出场,以背后光带出的阴影先上楼,而男主爹则是大反派出场配乐,交响乐的轰鸣一下就把人物形象立起来了,另一出比较惊人的操作是利用配乐帮助叙事,电话约party时对照电话两边,一半是聚会的欢快一边是女主房间的轻柔,而两次切换后女主房间则也同步了聚会的配乐以达成配乐带叙事的效果。
角色上,感觉每个角色都太过鲜活(又想起巴比伦中那默片的塑造,气!)以至于就算不搭配字幕也能从表情中判断剧情。女主的闺蜜太灵动了,虽然卓别林并未出演该影片,但里面有一个人物可以说是卓别林的平替了,就是那个女按摩师,像极了给人刮胡子的卓别林,也属于同类角色。
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搞笑):1. 不管星期几说事情先说重点,建议阅读《金字塔原理》。2. 哄老人的话要先跟另一半交代。3. 提防闺蜜。
20.01.03 影博 4.5颗星n大家都不爱卓别林的严肃剧本吗?我真的好喜欢结局的两辆车背道而驰啊。n名字虽然叫做a woman of paris,女人作为第一主角,但实际上却讲述了三类人的故事,所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都是以Marie为线索串联起来。有点奇怪的是,在看过的几部卓别林的电影中,无论是活泼的流浪女,凡尔杜里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妇人们,亦或是这一部里的Marie,女人在其中仿佛永远得不到爱情或者是外界的认可,真的对卓别林的生平经历产生好奇了。
Marie代表着从小地方到大城市,通过自身肉体获得财富积累的那一类人,看似突破了阶级壁垒,抛弃真心游戏人间,等到进行真正抉择之时却总是不免深陷过往;Jean则是那种小中产阶级,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活下去,从某种程度上他和Pierre一样,钱财无需操心,唯一牵挂的只有精神层面上的那些事,所以他最后的郁郁而终对他来说只会是他的必然结局;而像Pierre这种人,真正的新贵阶级,长年的高质量生活让他可以脱离了物质束缚的同时在情感之间随意游离,也像一些短评里说的那样,他真的是一个非常合格的sugar daddy,处处留情,却总有人前仆后继。多少人想成为Pierre,最终却成为了Marie或者Jean。Such is life
在剧作方面,卓别林有意运用了多种蒙太奇手法让影片在更具可看性的同时,诸如按摩女听到女友碎嘴时的反应,主角抢回项链时和狗并行等等,也无疑是给观众拓宽了影片可供思考的空间。情节设置上,巧合、误会永远是造成戏剧冲突的最好手段,只是最后Jean的妈妈放下了手枪,还能和Marie一起归隐乡下开起了收养所的设定,真的非常突兀,这可不是一张字幕卡就能说完的事情啊。(不过这也和Marie想要有孩子,有一个家庭,得到别人的尊重倒也契合)不得不感慨,卓别林的作曲也是真的牛批啊。
写到这里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总共也不超过几个月。巴黎,大城市,除了是花花世界的同时,也是人性的修罗场啊。
P. S. 画室那一段太会玩,可惜看的译制版肯定是动过剪刀的了,有空找回原版看看
看过卓别林的《寻子遇仙记》的观众都知道,影片中卓别林饰演的流浪汉收养的小孩是女主角(埃德娜饰演)与画家(卡尔·米勒饰演)的未婚生子。而在近年发现的原始版本中,卓别林其实已经拍摄过埃娜和画家各自发迹之后,在上流社会的宴会上重逢的场景。其中的布景、装扮和表演姿态和《巴黎一妇人》非常接近。而画家流露出内疚的态度,提出补偿埃娜,算是在观众面前挽回了一些形象。
在《巴黎一妇人》中,故事移到了法国,两人同样饰演一对遭到父母反对,私定终身的恋人。和《寻子遇仙记》不同的是在这个平行世界里,他们没有孩子,在巴黎这样的大都会,女方靠着傍富翁发迹,而画家至死都郁郁不得志。通过对比这两部片子,发现男女主角的性格设定基本一致。特别是男主角画家的职业,以及脆弱的性格(增加了容易冲动);女主角的性格也进行了细化,也揭露了获得光鲜亮丽的生活所付出的代价,以及人后的落寞无情。基本就是把《寻》片中的人物设定抽出,逻辑进行合理化。
我不得不感慨:卓别林始终对人性中的善保有期望,或者说,他认为人的真实面目是多角度的。《巴黎一妇人》是好像在给《寻》的观众讲述那位青年画家的故事:被认为是“渣男”的人也并非真正的坏人,他的本质也是一个善良又怯懦的人-——因为善良而总是答应别人,因为怯懦又选择逃避;《寻子遇仙记》则完全省略女主角成为明星的原因,只向观众展示其善良的一面,这不仅仅是电影主题侧重点的需要,也是卓别林的温柔与人文关怀。
电影开头就很凄婉,一个婚前失贞的女孩Marie被父亲赶出家门,决定与心上人Jean 私定终身,翌日结婚。但命运弄人,Jean 的父亲忽然去世,他不得不告诉Marie,结婚的计划不得不暂时取消。Marie却以为心上人变心,一气之下,远赴巴黎,一对恋人从此天各一方。
巴黎,这个在几乎所有导演镜头下代表繁华,美丽,浪漫的城市,在Chaplin的眼里看到的却是巴黎上层社会人们的虚伪,空虚,金钱至上。
Marie在巴黎偶遇Jean,虽然“时间使亲密的人陌生,” 但在Jean为Marie的作画的过程中,他们又一次爱火重燃,但一道道沟槛拦阻在她们面前……早已成为巴黎上层社会交际花的Marie已是一个富有的巴黎花花公子的情妇(Chaplin是这样描述这位花花公子的“他是巴黎著名的钻石王老五,造就女人的命运,同时也毁灭女人的命运”)在穷艺术家和有钱的花花公子(花花公子即将结婚,不是同Marie,是同“门当户对”的另一位女子)之间,他会选择哪一个呢?这时,一向悲天悯人的Chaplin却用一个近乎残酷的镜头给了我们答案,Marie疯狂的在街上追赶捡去她生气时丢出的项链的流浪汉,而且她是同一只狗一起奔出去的!是的,她不再是以前那个天真,纯洁的女孩了,巴黎这个城市已经把她永远的改变了!Jean的母亲也不相信一个穷艺术家会和一个交际花会有什么幸福的生活。Jean在母亲的压力下,改变了先前与Marie再续前缘的想法,并告诉对方先前想和她结婚的想法”只是一时的脆弱”(全片我最喜欢的台词),但艺术家总是多变的,Jean后悔了,希望和Marie最后再见一面,在Marie断然回绝了Jean要求后,心碎的Jean在Marie面前徇情自杀。
电影最终的结局具有某种宗教救赎的意味.Jean母亲最终原谅了在自己儿子尸体旁失声痛苦的Marie,Marie也离开了巴黎的浮华世界,并收养了许多孤儿,与Jean母亲住在了一起。
Chaplin最后还是转了向,告诉我们他还是那个对世界充满希望,相信用“爱”能拯救世界的那个Chaplin,愿他这个希望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