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罗伯特·杜瓦尔泰丝·哈珀贝蒂·巴克利威尔福德·布利姆雷艾伦·巴金
类型:剧情音乐导演:布鲁斯·贝尔斯福德 状态:正片 年份:1983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1300520热度:0 ℃ 时间:2024-06-11 17:10:23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看了《故事》这本书当中对此影片的介绍,才算彻底明白Mac为何与前妻无法维持婚姻。前妻在舞台上深情款款的唱着情歌,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妻子还是爱着Mac的。可是转眼到了化妆间,妻子冷嘲热讽的样子,以及《故事》中解释到妻子成名后,舞台幕后为她写歌的丈夫一直活在妻子聚光灯的阴影之下,这才导致丈夫酗酒。于是终于明白了他们的婚姻问题出在哪。前妻一心搞事业,看舞台重过一切,连女儿私奔也不放弃演出。难怪Mac绝望到要酗酒度日。没人在乎他的歌他的心情他的努力。而当他一无所有,在motel醒来连房费都没法付清时,女主一句,你饿了吗?我给你弄点吃的。天呐,喝过酒宿醉的人都知道,这时候吃点东西有多么能救命。这就是温柔的怜悯的开端。是对一个毫无生气,第一眼看去过去甚是麻烦的人,伸出援手。但是女主Rosa握住了Mac的手就不放了,轻轻的温柔的牵着Mac走向充满希望的人生。一路陪伴一起面对过去的伤痛。场景里女主的屋子边框,和Mac一出场带着的绿色帽子,还有结尾处稻草人脚下的绿色菜园子,这些场景中无处不在的绿色让人看着就仿佛看到希望。
电影中唯一一次出现Tender Mercies,是在Mac特别为前妻写了一首歌却被经纪人和妻子以歌曲不好为由拒绝,然后Mac万分沮丧时,他的妻子说出了整部电影最能代表她内心的话:
现任妻子与前妻形成强烈的对比。她视他如至宝。
还有她在床上的祷告。
她不知婚姻是否会出现问题时,也在默默祷告和寻求。之后Mac回来了。两人的感情更进一步。
看到Mac女儿出车祸死去时,我不禁想,上帝真的温柔吗?Mac女儿的死去,和Rosa前夫在越战中的死去,实在太过残忍。
但是仔细理一下思路,Mac与前妻的不幸婚姻,导致女儿从小缺失父爱,长大叛逆,且心心念念追寻和父亲一样的男朋友(酗酒,做乐队,三婚)。前妻对Mac的冷漠与拒绝,导致Mac不敢奢望家庭能重归于好。所以女儿问他还记得小时候唱过的on the wings of doves吗? Mac 只能装傻。女儿一离开,他就对着窗户边唱边哽咽。
Mac妻子同样一直有遗憾,无法给儿子一个来自父亲的关爱。儿子每次一发问,我爸爸怎么死的? 我就特别心疼。作为孩子,是多么渴望多知道一点点跟父亲有关的信息。
已然发生的事情看似无力改变。比如世界充满物欲横流,比如人心渴望成功自由与爱情。比如Mac前妻对世界物质名利的执着。比如战争因人类的贪婪永无止息 ,总有那作为丈夫的士兵的不得不上战场。这一切会带来什么?给人们带来伤痛。但是上帝是恩慈的。他也给依然努力活着的人,给依靠寻找他的人,留下希望恩典和怜悯。
我想菜园子里,Mac自问一堆话,这是整部电影第二次出现mercy这个词。但Mac没有找到答案。但他说他不相信运气。那么他不理解上帝为何会如此安排。
Mac与Rosa儿子sunny一起游戏的镜头作为结局。也让人无限感慨,Mac终于找到弥补对女儿一生亏欠的方法。虽不理解上帝安排。他唯一能做的是珍惜,感恩,与前行。
我们应对他人温柔以待,因为上帝对我们有温柔的怜悯。
前几天请来几位朋友吃饭,在座的有台湾人有大陆人,大家就说到了各地女人的特点。我们来自大陆的女同胞自嘲说,别看台湾、大陆、韩国、日本等地女子看起来都一样,其实细看一下,差别马上就出来了,韩国女子一般都对丈夫低眉顺眼一脸笑容都能淹得死人,台湾女子说话轻声细语一脸贤惠能化万仞刚。而咱们大陆来的女子,看起来一个个满脸阶级斗争的模样。要是这话是我说出来的,那完了,又捅马蜂窝了,不知要闯多少祸,好在这是我们来自大陆的女老乡自己说的,是一种自嘲,敢自嘲的女人才自信,说明她有了一种豁达的心胸,而不是小肚鸡肠说不得碰不得,这一点,请允许我脱帽致敬。来自台湾的朋友说,在台湾女人从小被父母教育要有“女人样子”,不然搞不好嫁不出去。女人该是什么样子呢?这个问题请路过的女权机会主义者绕过。事实上也没多少人会在乎你们怎么想。这个问题只有男性才有发言权,就好比关于男性做得怎样,只有女性才有发言权一样。自吹自擂是没有用的。nn说表情比较“阶级斗争”可能夸张了一些,不过咱们大陆女子满面凶光的样子是有的。当然我们男人也一样。前几天我看到“洋媳妇在中国”的博客上,那位洋媳妇给一位希望和一位美国女恋爱的中国小伙提建议,说咱们中国男人,有时候搞不清“自信”到底长啥样,误把“冲” (aggression),当作了一种自信(confidence)。这是咱们刚刚发展成为一个所谓“大国”后的一种暴发户心态的绝佳总结。我很高兴有人能指出我们这些毛病,因为平时,在文化的交流中,关于对方的浪漫想象,常常会错得荒诞不经。时代是在变化的,以前看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发觉林语堂描述的美国人的缺点,基本上都已经成了而今中国男男女女的缺点,足见几十年来,在与世界接轨之时,我们好的东西没学到多少,坏东西一学就会。不过作为一个男性,“只缘身在此山中”,毛病也看不出来,还请对方辩友们赐教,我这里只能从男性的目光,述说女性的品质。nn说到中国女人,了解不多的美国人一般都以为是“孝顺,尊重,贤惠”的代表,“不像我们美国女人,这么咄咄逼人。" 可是我在美国生活这么多年,我发觉有的美国女人,那才叫贤惠。上次尹部长第一次到美国来,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说怎么美国女人这么贤惠。他和一对夫妇聊天,那丈夫好像身体不大好,那位妻子言谈之间对丈夫的察言观色,站起坐下时对丈夫每一个小细节上体现出的照顾,让他深受感动。当然,我一般生活在小地方,小镇,小城,这里的很多人还保持着传统价值观。在美国的传统价值观,亦即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圣经上说女人男人的关系,是要女人尊重男人,把男人当做”头 “。当然男人也要爱女人,如同基督爱教会。我不知道在大城市,如纽约、洛杉矶,又是什么样子。不过我想美国整个就比较多元,即便在大城市,这种传统的美国人也还是有的。nn这个头开得实在是太长了,我本来想说说《温柔的怜悯》(Tender Mercies)。这是一部八十年代曾经获得过奥斯卡金像奖的老片子,被我从图书馆淘到,由于看了实在太感动,我这么一个一直在穷忙的人,居然给看了三遍,然后我又花了一晚上时间,写了这篇评论来。我让那温柔的慈爱,一次一次冲击我。看到一部这样的好片子,就想到还有人努力在表达这种清晰的老式价值观,说明人对于良善的追求是无止尽的,这总能让人对于人性充满希望,在我们满怀戒备的时候,这种良善让我们放下了武器,让我们如同一个走过寒冬的人,沐浴在春光之中。nn这部电影中的男主角是一个过气的乡村民谣歌手和作曲者。我看过的所有关于乐手的电影,从Johnny Cash到Ray Charles的传记片到Nashville,里面的主人公似乎都有吸毒问题,要不就是酗酒。我女儿的音乐老师说魔鬼撒旦是一乐手,带领天上三分之一会音乐的天使叛逃了,所以难怪说搞音乐的人问题多多:)本片也不例外,一开头就是主人公迈克(Robert Duvall扮演)醉倒在女主人公罗莎(Tess Harper扮演)的小汽车旅馆里。此时的他作为一个人来说,可以说是一无是处,成了碎片(“broken pieces"),事业失败,离婚,酗酒,年岁渐大。电影里描述了那位德克萨斯女,如何拾起了他的碎片,让他成了一个新造的人。nn这位德克萨斯女子其实是和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贤惠女子很相似的。好女人造就男人,但一个女人造就男人,靠的不是“驭夫有术”式的“驾驭”,而是无声无息地影响,就好比水滴石穿的“水”,润物细无声的雨。人毕竟不是牛马,没有什么驾驭不驾驭的。你将其当牛马待,最终也只能得到牛马才能提供的生活品质。人有思想,有感情,如果不做心灵的对接,所有的努力是无用功。电影中的丈夫由于艺术才华被怀疑而深受打击的时候,郁闷地离家出走,那妻子只是倚门而望,虽然内心惆怅而牵挂,但并没有去一味去抓去管。她在床上做着祷告的时候,那丈夫终于回来,说他在门前开车来回几次,跑出了好多地方,最终还是跑了回来。差点酒瘾复发的他,买了一瓶酒,但是又倒在了地上。nn那位德克萨斯的妻子也没有说话,不是贪功,表扬自己的功劳。丈夫和前妻所生的女儿过来,问她爸是怎么把酒戒掉的,她说就这么戒掉的,丝毫不去揽功劳到自己身上。事实上那位丈夫一开始在房间里醉酒,把客房弄得一团糟的时候,她无声无息给收拾好,我想遇到这种人,铁石心肠的男子都会被感化。那次丈夫出走回来,她只是默默地说给他去做饭,跟他说白天有乐队过来,她试图学唱他写的歌。那一幕别看平平淡淡,看得人都想流泪。我在想,夫妻相处,其实是和管理是一个道理,你得知道什么时候“放手”,不要管得太细,成了管理上很被人忌讳的”micromanage"。不明这一生活艺术的人,管的时候管得特死,把丈夫变成“寸夫”,但是需要关心的时候,又退出去,变成“丈夫”。其实一个人做得怎样,别人都不是傻子,是都能看出来得,没有必要说个没完,贤惠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品质,和所谓领袖魅力(charisma)一样,是做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它能感动人,改变人。一个人的品质如一种馨香,它能把周围人笼罩在里头,不知不觉地改变。nn关于做人,中国古代很多教育人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为人处事准则,如年少戒斗,年中戒色,年老戒得,这都是男性中心主义的训诫。那么对于女人呢,我想可以这么说:年少戒妒,年中戒怨,年老戒贪。为什么女同胞脸上会出现“阶级斗争”的表情来?因为女人人到中年,出现了不安全感,但是嘴上又不肯承认,于是就喋喋不休地说自己的功劳,试图借此抬高自己的价值。有时候又通过贬低丈夫的方式来寻求心理平衡,以至于温柔和贤良不复存在,家庭出现危机,不想反思自身责任,又无力改变现状,于是乎责怪丈夫责怪生活责怪社会,怨声载道,成为传说中的“怨妇”。不安全感的缺乏是一大问题,它让人充满戒备,其实为什么不学着放松点呢?就像我开头说的那位朋友,自嘲一番,反倒赢得尊重。再说了,美貌能获得男性的眼球,而贤惠才能稳住男性的心灵。在前者上面下功夫,是一个输定的游戏。没有一个人能打赢岁月。而在后面做出努力,是一个更为牢靠的保障,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nn电影中那位美国妻子原本是一个寡妇,拖着一个小孩,长相也一般,但反倒没看出她的危机感,我看她也很放松,有着一种对于生活顺其自然的达观,并不急着去把丈夫扭送到自己的轨道里,而是默默做自己份内的事情,其余的一切,她都交托了出去。她是一个真正有爱有信仰的人,她去唱诗班唱诗,为丈夫祷告。她拯救了她丈夫这个困在生活淤泥里的人,但是并不让人感觉她是在做拯救,所以电影名为“温柔的慈爱”。nn生活充满艺术,一个人为人夫为人妻,我们都没有用户手册,然而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可是又相似在什么地方呢?这样的片子,倒是给了我们这样一些思考。我建议民政部以后结婚前,让女方看一次这部片子,这种教育比什么婚誓都好。
演员
无声咆哮
妈妈回来
别惹乔尼
家有房客
幻界巴士
中缅边境云南小镇,叛逆女学生(高叶 饰)无意...
播放指数:1262℃
看了《故事》这本书当中对此影片的介绍,才算彻底明白Mac为何与前妻无法维持婚姻。前妻在舞台上深情款款的唱着情歌,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妻子还是爱着Mac的。可是转眼到了化妆间,妻子冷嘲热讽的样子,以及《故事》中解释到妻子成名后,舞台幕后为她写歌的丈夫一直活在妻子聚光灯的阴影之下,这才导致丈夫酗酒。于是终于明白了他们的婚姻问题出在哪。前妻一心搞事业,看舞台重过一切,连女儿私奔也不放弃演出。难怪Mac绝望到要酗酒度日。没人在乎他的歌他的心情他的努力。而当他一无所有,在motel醒来连房费都没法付清时,女主一句,你饿了吗?我给你弄点吃的。天呐,喝过酒宿醉的人都知道,这时候吃点东西有多么能救命。这就是温柔的怜悯的开端。是对一个毫无生气,第一眼看去过去甚是麻烦的人,伸出援手。但是女主Rosa握住了Mac的手就不放了,轻轻的温柔的牵着Mac走向充满希望的人生。一路陪伴一起面对过去的伤痛。场景里女主的屋子边框,和Mac一出场带着的绿色帽子,还有结尾处稻草人脚下的绿色菜园子,这些场景中无处不在的绿色让人看着就仿佛看到希望。
电影中唯一一次出现Tender Mercies,是在Mac特别为前妻写了一首歌却被经纪人和妻子以歌曲不好为由拒绝,然后Mac万分沮丧时,他的妻子说出了整部电影最能代表她内心的话:
现任妻子与前妻形成强烈的对比。她视他如至宝。
还有她在床上的祷告。
她不知婚姻是否会出现问题时,也在默默祷告和寻求。之后Mac回来了。两人的感情更进一步。
看到Mac女儿出车祸死去时,我不禁想,上帝真的温柔吗?Mac女儿的死去,和Rosa前夫在越战中的死去,实在太过残忍。
但是仔细理一下思路,Mac与前妻的不幸婚姻,导致女儿从小缺失父爱,长大叛逆,且心心念念追寻和父亲一样的男朋友(酗酒,做乐队,三婚)。前妻对Mac的冷漠与拒绝,导致Mac不敢奢望家庭能重归于好。所以女儿问他还记得小时候唱过的on the wings of doves吗? Mac 只能装傻。女儿一离开,他就对着窗户边唱边哽咽。
Mac妻子同样一直有遗憾,无法给儿子一个来自父亲的关爱。儿子每次一发问,我爸爸怎么死的? 我就特别心疼。作为孩子,是多么渴望多知道一点点跟父亲有关的信息。
已然发生的事情看似无力改变。比如世界充满物欲横流,比如人心渴望成功自由与爱情。比如Mac前妻对世界物质名利的执着。比如战争因人类的贪婪永无止息 ,总有那作为丈夫的士兵的不得不上战场。这一切会带来什么?给人们带来伤痛。但是上帝是恩慈的。他也给依然努力活着的人,给依靠寻找他的人,留下希望恩典和怜悯。
我想菜园子里,Mac自问一堆话,这是整部电影第二次出现mercy这个词。但Mac没有找到答案。但他说他不相信运气。那么他不理解上帝为何会如此安排。
Mac与Rosa儿子sunny一起游戏的镜头作为结局。也让人无限感慨,Mac终于找到弥补对女儿一生亏欠的方法。虽不理解上帝安排。他唯一能做的是珍惜,感恩,与前行。
我们应对他人温柔以待,因为上帝对我们有温柔的怜悯。
有时候我们愤怒,就是因为内心无力,然而愤怒过后,也许会带来更大的无力和伤及无辜。娘有娘的烦恼,孩子有孩子的烦恼,但这种“成熟的习惯”很好,发现他娘心情不好,就不跟她争论,走开,而且被追问还只说“我不知道。我不想在你身边”这么委婉,这么节制。
说再多点,一个男孩子,要变成成熟的男人,温柔的母爱,持续而足够,是必须的,然后他才能对别人也这样,直到他能承受很多东西,能独自给予爱了,就毕业了。
后来, 我读过这样的影评: “就在那样的阳光和土地上,就在斜斜举着一根树枝的稻草人被风吹起衣衫的瞬间,上帝温柔的怜悯已悄然降临。” 在最黑暗失落的时刻, 真实的情感如温柔的怜悯, 重新赋予了生命和力量。
后来, 我也看了很多类似的电影 Talk to Her, In July... 沉醉于那些真实可爱却可怜的情感。
当我们伸出手, 想要爱这个世界的时候, 却时常遇见冷酷和游戏。 于是我们孤独地在各自的世界中游走, 偶而相遇, 又失望地分手, 相忘于江湖,
也许某一天, 会走进同一家影院, 为同一部电影感动。 我们还是爱这个世界的,只是因为有过太多的冷酷和心碎, 我们开始更爱自己, 在黑暗中等待奇迹般的更温柔的情感。
我开始觉得, 这一切也许都是内心的幻想, 如果心像一个安静流淌的小河, 或是冬天午后轻柔的阳光, 那么我是不是, 就可以忘记这一切。
故事三角属于小情节。小情节常常在结局时留下一个开放的尾巴,故称开放式结局。相比大情节故事,小情节故事更注重主人公他与自己思想情感有意或无意的角斗里。
故事设计术语
节拍是故事结构里最小的单位。节拍,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构建成场景。理想的效果是,每一个场景都能成为一个转折点,从正面摆向负面,或反之,给人物的生活中创造出意义重大但程度细微的变化。一系列场景构建成序列,并以一个对人物造成适中打击的场景作为顶点,以甚于同一系列中任何场景或将其价值向更好或更坏的方向改变的程度。一系列序列构建成一个幕,以一个场景作为高潮,在人物的生活中创造出一个重大的逆转,其程度甚于任何已经完成的序列。
这是一部理想主义主控思想的二幕是结构。第一幕结束于主人公麦克成功的戒酒并和女主人公罗莎结婚(他们俩都是二婚)。第一幕到第二幕之间都是描写麦克会不会再次酗酒,片子里总共有三次重大打击,他每次都扛过去了,所以第二幕就是结束于他完胜的那一刻。最后就是一个乐观和谐的结尾了。
主人公必须对激励事件做出反应。激励事件不仅激发出一个自觉的欲望,还会激发出一个不自觉的欲望。不自觉的与王总是更强烈、更持久、其根基一直扎进主人公的内心。
麦克自觉的欲望是和前妻和女儿还有前经纪人哈里的关系。
麦克不自觉的欲望是和当地乐队的关系。
故事结构
序:麦克一开始就以不可救药的酗酒鬼亮相,罗莎和儿子听到声音,站在门口,表情很无奈。(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这不是一次听到和看到这种场景了,后面就提示了,麦克已经在这里住了两天了)。
第一幕
序列1
场景1:麦克因为没有钱付房钱,请求通过自己的劳动偿还房钱。
(这是这场戏的激励事件。此处的场面调度不错,镜头对着的桑尼,而桑尼却回头看着他们)
场景2:干活。
(桑尼一直出现在镜头里,一直在试探他,试着接近他)
场景3:麦克偿还了房钱,但请求留下来继续帮忙干活,罗莎同意。麦克加好油在数钱,罗莎推开门出来看着他
(有种不信任麦克的感觉,怕他私吞钱)。三个人很安静的一起吃饭,桑尼问了下麦克的名字。隔天桑尼主动走过来和坐在地上的麦克聊天。
(桑尼一直都在试着接近麦克,桑尼内心其实很孤独)。
场景4:三人一起去教堂做礼拜(罗莎开车)。出来后,和牧师有段一段交流,关于洗礼的事情,影片后面对此事会做出回应。晚上三人一起看电视,桑尼先去睡觉了,麦克和罗莎开始谈论各自的家庭状况
(当听到麦克不堪的过去,桑尼内心拒绝,所以发出反抗声,他们结束了谈话)。
0:12
场景5:麦克和罗莎一起在田地里干活,麦克说自己已经两个月没有喝酒了,两人都没有感觉到原来时间过的那么快。到这里,已经阐明了麦克已经成功戒酒了,所以谈话间麦克向罗莎求婚,罗莎答应了。接下来就是要看麦克会不会再次酗酒,这是整个故事的悬念也是对麦克的考验。
序列2 0:14
场景1:桑尼在打棒球,一伙同学过来数落他战死越南的亲爸爸和继父,当说到他继父是酗酒的人,桑尼和这个同学开始扭打
(桑尼感觉被羞辱,而且这也不是事实了,是过去,这也是捍卫继父的形象的行为)。
场景2:桑尼放学回家,见到妈妈就问他是不是和亲爸爸读同一所学校?他跟爸爸长得像不像?
(潜台词就是为什么同学们都知道他爸爸的过去,因为他同学的父母也是读这所学校,所以会有意或无意的和他们的孩子描述他爸爸,所以他也就会问妈妈,能不能带我去看看我爸爸?)
场景3:一家人开车去墓地,罗莎带桑尼去看他爸爸的坟墓。
(这场戏交代了罗莎的过去,桑尼内心对父亲的渴望。第一幕到这里也就结束了。接下来就要描写麦克的过去和他内心的挣扎了)。
第二幕
序列1
场景1:一个记者远道而来,想采访麦克。麦克拒绝,同时走到后院,表情惆怅,因为想起了很多过去的事情。
(这里的谈话透露了很多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前妻要在附近举办演唱会,他的女儿也有可能过来。这是这一幕的一个激励事件,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都是基于这件事)
场景2:晚饭过后,麦克教桑尼唱歌,唱歌词的时候也不忘记和罗莎强调下内心对她的感情,而桑尼却对唱歌这件事心不在焉,他更关心最经听到的关于麦克的过去的一些传言,麦克也是耐心解答。
(这里明显能看到自从求婚后,这一家人的关系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亲密了许多)
0:19
场景3:一只当地的乐队开车来到他们家,表面上是加油,实际上是为了见他们的偶像麦克一面。
(这里的镜头给的一开始会让人感觉这个乐队里的有个人喜欢罗莎,想对她表白或者什么的)
麦克从房间里出来,很友好的和他们进行了简单的交流。(这里又是在强调麦克的过去有过多么的辉煌)
场景2和场景3是为了表现这一段的节奏用的。从开始的记者突然造访,透露了那么多的信息,如果直接接上他前妻的演唱会,这个节奏就会太快,情绪就会太紧张,所以这里加入两个缓和的节拍,也是为了接下来他前妻的镜头出现的时候,观众的情绪能更加高涨一点如果接下来是时间较长的场景,那这个场景之前就要有1至2个简短的场景,要不然这个节奏就不对。
序列2 0:20
场景1:麦克前妻黛西的演唱会现场,麦克听到动情处,便离开了现场。在后台外边见到了前经纪人哈里。麦克给哈里一首他最近写的歌,希望黛西喜欢。
(这是一个激励事件,麦克想以这种婉转的方式给离婚8年的前妻黛西一个美好的回忆)。
场景2:麦克在后台漫步,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照片,没多久,黛西中场休息回到后台,看到了麦克。她非常的咄咄逼人,把麦克轰了出去。
(这里麦克虽然话语不多,但潜台词是,我的天哪,你还是这么不可理喻,都这么过去多年了。这里也出现了这一幕的情感鸿沟。)
场景3:麦克回到家里,看到罗莎在烫衣服。麦克问了些几乎每天都会做的事情,但得到的都是很冷淡的回答,他知道罗莎不高兴了。罗莎也坦白自己是在妒忌,但接下来问到麦克的一些心里话时,他拒绝回答,两个人争吵了起来。(这也许是他们第一次争吵,但作为观众,心里会想,天哪,估计麦克一个晚上两次受到女人的鞭笞,估计又要发飙,甚至又要开始喝酒了,但马上气氛就缓和过来了,麦克最后还主动说了对不起,麦克接受住了新的人生中的第一次考验)。
这一段的描写真是妙极了。气氛从开始的负面最后转向正面,转折的游刃有余。(这一段对真实的婚姻生活真是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0:31
场景4:哈里把麦克给他最新写的歌还给他,还捎来了前妻的一些打击他的话。
(这估计也是麦克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接下来的回答应该是他想不到的,这就是对前面激励事件的回应,同时这一幕的情感鸿沟渐渐变大了。)
当他问哈里对这首歌的看法时,连哈里也说不怎么样。这下让麦克真的有点恼羞成怒了。哈里走了,麦克大发牢骚。这时候,罗莎开始安慰他,还拿来了吉他,让他唱给她听。但麦克完全不在状态,冲出家门,驾车而去。
(这是这一幕的小高潮,也是本片里情感爆发最凶猛的时刻。现在观众多半都会在猜,麦克肯定要去大喝一场了,他的人生又要开始堕落了)
场景5:麦克果真来到酒吧,可酒吧里偏偏放着他前妻的歌曲,无奈不想惹事的麦克只能选择另选地方大喝一杯了。麦克激烈的驾驶车辆,几乎出车祸。
场景:6:当地的乐队来到他们家,本想亲口告诉麦克,他们要举办演唱会的好消息,无奈麦克已经释放情绪去了。
(这又是一个缓和紧张节奏的场景,妙!)
场景7:麦克开车到了另一个酒吧。罗莎走到路边,盼望麦克早点回来。麦克买了一瓶酒,回到了车上。
(这里可以展开想象,麦克大醉一场,还有可能出车祸)
场景8:桑尼在窗前看着外面,担心麦克现在在哪里。
(一般的狗血剧,估计这时候就会来一个电话,或者来一个警察,说麦克出事了。或者醉醺醺的麦克回来,砸东西骂人了。)
这时候,桑尼和罗莎展开了一段别开生面的对话。气氛很微妙。这又是一个由负面开场正面收场的场景。
场景9:罗莎关灯,躺床上准备睡觉,正在念祷告词的时候,听见麦克回来的声音了。一个神智清醒的麦克站在眼前,跟罗莎说自己买了酒,但全部倒掉了。罗莎听了这话,也就不责备不进一步的逼问任何事情,而是问他有没有吃过饭,起来给他准备吃的去了。
(这一段的谈话让他们的感情几乎爆发到了顶点,没有说出一个爱字,就是展示了一些想法和动作,却已经让人感觉到了无限的甜蜜之情,最后麦克把罗莎放倒在了床上,哈哈,牛逼!)
场景10:当地的乐队演唱会现场。麦克和他们一起逛街买东西。最后又是显示了他的歌有多么的受欢迎,因为又遇到歌迷了。
序列3 0:50
场景1:麦克回到家,被告知有人在客厅等他。不出所料,是他久别未见的女儿安妮。他女儿见面的第一句话也是语出惊人:你认识我吗?
(这一段谈话非常的温情。潜台词满天飞啊。其中女儿问他有没有记得以前他给她唱的一首歌时,麦克说不记得这首歌了,而在他女儿走了之后,他站在窗台,看着女儿离去的方向,唱出了这首歌。)
场景2:黛西唱歌,但这场唱歌的戏对准的是哈里,哈里内心复杂,复杂的原因在下一个场景中给了答案。
场景3:原来哈里担心的是黛西的状态,因为黛西的女儿安妮和一个男人私奔走了。黛西状态很差,不得不中止演唱会,休息一下。而他也是找麦克帮忙,希望演出能继续进行。同时他支付给麦克购买他歌的版权费,被麦克拒绝了,因为麦克对他现在写的歌另有打算(这是一个伏笔)。
(哈里其实是个唯利是图的人,从他跟麦克的谈话便可以看出这一点)
场景4:麦克靠着门,和罗莎说自己在和黛西结婚前已经结过一次婚。这是他内心秘密中的秘密,言外之意,他已经把一切都告诉罗莎了。罗莎也仔细的听着麦克和他说的这个深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却没有任何其他情绪。最后当麦克说完之后,她就是轻轻走过麦克眼前,摸摸他的头。
(他们已经无话不说,两人都已经对对方很坦率,没有任何秘密,没有任何猜疑了)
1:02
场景5:罗莎在教堂歌唱,完了之后就是桑尼的洗礼仪式。罗莎满怀欣喜的看着桑尼完成这一仪式。当帘幕再次拉开的时候,麦克出现在那里,他也将要接收洗礼。
(这里有种莫名的喜感)(罗莎目前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同时接受洗礼,估计是她很满足的一件事情。这场洗礼也是对影片开始时的那场戏的回应。)
场景6:车上,父子俩分享洗礼完之后的心里感受,气氛很欢快。(麦克开车)
场景7:麦克登台演唱他之前写给前妻黛西却被拒绝的那首歌。台下的观众都被他感动,表示喜欢他。今晚的罗莎也是异常美丽,发型也是重新做过了。演唱完之后,麦克和罗莎一起跳舞。邻桌的小孩过来和桑尼交流,问了两个很重要的问题。1.你亲爸爸是怎么死的?2.你喜欢你的继父吗?桑尼被第一个问题问住了,这在后面也会有回应。对于第二个问题,桑尼思考了一下,给了肯定的回答。这时候的桑尼,内心已经全然接受了麦克。麦克就是他对于父亲形象全部的想象。(麦克的人生似乎真的已经完全变样了,他又重新站起来了。这一幕的高潮就在这场景里)
序列4 1:08
场景1:安妮来到麦克家,想要换取些现金。只有罗莎一个人在家。安妮对于父亲麦克的转变非常的好奇,以为是罗莎的强烈要求改变了他,但罗莎没有邀功,只是说他就这么戒掉酒了。安妮的男友目前也酗酒,而安妮也想成为一个歌手,这一切像极了她的父亲母亲的过去。
场景2:黛西问哈里有关安妮的事情的看法,哈里不表态。黛西又提到麦克,说麦克不提供给他们关于安妮的信息,是在羞辱她。
(黛西对麦克内心只有恨,同时,她跟哈里有一些性方面的关系,黛西的肢体语言体现了这一点)
场景3:乐队来报告好消息。麦克的新专辑发布了,电台一天到晚在循环播放。因为他们家没有播放器,准备开车去乐队家里听。罗莎已经坐在车里,打开了收音机,就在这时,家里电话响起,麦克去接电话。麦克过来把收音机关了,和罗莎说安妮出车祸去世了。
(这是最后一个考验,虽然麦克已经痛改前非,但每一次的打击都有可能让他再次酗酒。不过镜头立马接到他去参加葬礼的画面,所以这个担忧可以放心了)
场景4:麦克来到黛西家里,黛西已经不能自已,只能卧在床头,以泪洗面。
(麦克黛西之间的联系彻底的断了。第二幕结束,接下来就是结尾)
1:19
场景5:麦克情绪低落,在地里干活。罗莎感觉到了,走到他旁边,问了他的状态可好?麦克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全都吐出来,他在黛西面前很平静,然而在罗莎面前,他就不再掩饰了,把女儿的人生和自己的人生做了对比,他在问上帝。罗莎没有回答,默默的走了。
场景6:桑尼放学回家,罗莎说麦克送了他一个礼物。桑尼拿着礼物准备出门,在门口问了罗莎,他的亲爸爸是怎么死的?(回应之前酒吧另一个小朋友的提问)罗莎无法回答他。但是给了他非常正面的鼓励,这也算是对人物的一个总结。这恐怕是桑尼最后一次问罗莎关于他亲爸爸的事情了,因为在听到罗莎的回答之后,其实他已经不在乎答案了,因为现实中已经有个迟到的好爸爸,麦克)
场景7:桑尼和麦克在田地里玩橄榄球。罗莎在家门口远远的望着。
剧终
本片许多场景都出现了两次,都是为了前后形成对比。比如刚开始,他们去教堂,罗莎开车。后来接受完洗礼之后回来的路上,麦克开车。种地的场景也是前后作了对比。父子在田地里的交流方式。
本片的唱歌场景总共出现了6次。黛西2次,乐队1次,乐队和麦克合作1次,罗莎2次。黛西第一次唱歌,描写的是麦克。第二次唱歌,描写的哈里。
本片里的场景都是前后密切关联,前一个场景都是后面答案的伏笔。
另外本片编剧给力,导演也不错,剪辑太差。要是剪辑师不是那么快速的剪辑,这部片的爆发力将会更加强大。
前几天请来几位朋友吃饭,在座的有台湾人有大陆人,大家就说到了各地女人的特点。我们来自大陆的女同胞自嘲说,别看台湾、大陆、韩国、日本等地女子看起来都一样,其实细看一下,差别马上就出来了,韩国女子一般都对丈夫低眉顺眼一脸笑容都能淹得死人,台湾女子说话轻声细语一脸贤惠能化万仞刚。而咱们大陆来的女子,看起来一个个满脸阶级斗争的模样。要是这话是我说出来的,那完了,又捅马蜂窝了,不知要闯多少祸,好在这是我们来自大陆的女老乡自己说的,是一种自嘲,敢自嘲的女人才自信,说明她有了一种豁达的心胸,而不是小肚鸡肠说不得碰不得,这一点,请允许我脱帽致敬。来自台湾的朋友说,在台湾女人从小被父母教育要有“女人样子”,不然搞不好嫁不出去。女人该是什么样子呢?这个问题请路过的女权机会主义者绕过。事实上也没多少人会在乎你们怎么想。这个问题只有男性才有发言权,就好比关于男性做得怎样,只有女性才有发言权一样。自吹自擂是没有用的。nn说表情比较“阶级斗争”可能夸张了一些,不过咱们大陆女子满面凶光的样子是有的。当然我们男人也一样。前几天我看到“洋媳妇在中国”的博客上,那位洋媳妇给一位希望和一位美国女恋爱的中国小伙提建议,说咱们中国男人,有时候搞不清“自信”到底长啥样,误把“冲” (aggression),当作了一种自信(confidence)。这是咱们刚刚发展成为一个所谓“大国”后的一种暴发户心态的绝佳总结。我很高兴有人能指出我们这些毛病,因为平时,在文化的交流中,关于对方的浪漫想象,常常会错得荒诞不经。时代是在变化的,以前看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发觉林语堂描述的美国人的缺点,基本上都已经成了而今中国男男女女的缺点,足见几十年来,在与世界接轨之时,我们好的东西没学到多少,坏东西一学就会。不过作为一个男性,“只缘身在此山中”,毛病也看不出来,还请对方辩友们赐教,我这里只能从男性的目光,述说女性的品质。nn说到中国女人,了解不多的美国人一般都以为是“孝顺,尊重,贤惠”的代表,“不像我们美国女人,这么咄咄逼人。" 可是我在美国生活这么多年,我发觉有的美国女人,那才叫贤惠。上次尹部长第一次到美国来,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说怎么美国女人这么贤惠。他和一对夫妇聊天,那丈夫好像身体不大好,那位妻子言谈之间对丈夫的察言观色,站起坐下时对丈夫每一个小细节上体现出的照顾,让他深受感动。当然,我一般生活在小地方,小镇,小城,这里的很多人还保持着传统价值观。在美国的传统价值观,亦即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圣经上说女人男人的关系,是要女人尊重男人,把男人当做”头 “。当然男人也要爱女人,如同基督爱教会。我不知道在大城市,如纽约、洛杉矶,又是什么样子。不过我想美国整个就比较多元,即便在大城市,这种传统的美国人也还是有的。nn这个头开得实在是太长了,我本来想说说《温柔的怜悯》(Tender Mercies)。这是一部八十年代曾经获得过奥斯卡金像奖的老片子,被我从图书馆淘到,由于看了实在太感动,我这么一个一直在穷忙的人,居然给看了三遍,然后我又花了一晚上时间,写了这篇评论来。我让那温柔的慈爱,一次一次冲击我。看到一部这样的好片子,就想到还有人努力在表达这种清晰的老式价值观,说明人对于良善的追求是无止尽的,这总能让人对于人性充满希望,在我们满怀戒备的时候,这种良善让我们放下了武器,让我们如同一个走过寒冬的人,沐浴在春光之中。nn这部电影中的男主角是一个过气的乡村民谣歌手和作曲者。我看过的所有关于乐手的电影,从Johnny Cash到Ray Charles的传记片到Nashville,里面的主人公似乎都有吸毒问题,要不就是酗酒。我女儿的音乐老师说魔鬼撒旦是一乐手,带领天上三分之一会音乐的天使叛逃了,所以难怪说搞音乐的人问题多多:)本片也不例外,一开头就是主人公迈克(Robert Duvall扮演)醉倒在女主人公罗莎(Tess Harper扮演)的小汽车旅馆里。此时的他作为一个人来说,可以说是一无是处,成了碎片(“broken pieces"),事业失败,离婚,酗酒,年岁渐大。电影里描述了那位德克萨斯女,如何拾起了他的碎片,让他成了一个新造的人。nn这位德克萨斯女子其实是和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贤惠女子很相似的。好女人造就男人,但一个女人造就男人,靠的不是“驭夫有术”式的“驾驭”,而是无声无息地影响,就好比水滴石穿的“水”,润物细无声的雨。人毕竟不是牛马,没有什么驾驭不驾驭的。你将其当牛马待,最终也只能得到牛马才能提供的生活品质。人有思想,有感情,如果不做心灵的对接,所有的努力是无用功。电影中的丈夫由于艺术才华被怀疑而深受打击的时候,郁闷地离家出走,那妻子只是倚门而望,虽然内心惆怅而牵挂,但并没有去一味去抓去管。她在床上做着祷告的时候,那丈夫终于回来,说他在门前开车来回几次,跑出了好多地方,最终还是跑了回来。差点酒瘾复发的他,买了一瓶酒,但是又倒在了地上。nn那位德克萨斯的妻子也没有说话,不是贪功,表扬自己的功劳。丈夫和前妻所生的女儿过来,问她爸是怎么把酒戒掉的,她说就这么戒掉的,丝毫不去揽功劳到自己身上。事实上那位丈夫一开始在房间里醉酒,把客房弄得一团糟的时候,她无声无息给收拾好,我想遇到这种人,铁石心肠的男子都会被感化。那次丈夫出走回来,她只是默默地说给他去做饭,跟他说白天有乐队过来,她试图学唱他写的歌。那一幕别看平平淡淡,看得人都想流泪。我在想,夫妻相处,其实是和管理是一个道理,你得知道什么时候“放手”,不要管得太细,成了管理上很被人忌讳的”micromanage"。不明这一生活艺术的人,管的时候管得特死,把丈夫变成“寸夫”,但是需要关心的时候,又退出去,变成“丈夫”。其实一个人做得怎样,别人都不是傻子,是都能看出来得,没有必要说个没完,贤惠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品质,和所谓领袖魅力(charisma)一样,是做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它能感动人,改变人。一个人的品质如一种馨香,它能把周围人笼罩在里头,不知不觉地改变。nn关于做人,中国古代很多教育人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为人处事准则,如年少戒斗,年中戒色,年老戒得,这都是男性中心主义的训诫。那么对于女人呢,我想可以这么说:年少戒妒,年中戒怨,年老戒贪。为什么女同胞脸上会出现“阶级斗争”的表情来?因为女人人到中年,出现了不安全感,但是嘴上又不肯承认,于是就喋喋不休地说自己的功劳,试图借此抬高自己的价值。有时候又通过贬低丈夫的方式来寻求心理平衡,以至于温柔和贤良不复存在,家庭出现危机,不想反思自身责任,又无力改变现状,于是乎责怪丈夫责怪生活责怪社会,怨声载道,成为传说中的“怨妇”。不安全感的缺乏是一大问题,它让人充满戒备,其实为什么不学着放松点呢?就像我开头说的那位朋友,自嘲一番,反倒赢得尊重。再说了,美貌能获得男性的眼球,而贤惠才能稳住男性的心灵。在前者上面下功夫,是一个输定的游戏。没有一个人能打赢岁月。而在后面做出努力,是一个更为牢靠的保障,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nn电影中那位美国妻子原本是一个寡妇,拖着一个小孩,长相也一般,但反倒没看出她的危机感,我看她也很放松,有着一种对于生活顺其自然的达观,并不急着去把丈夫扭送到自己的轨道里,而是默默做自己份内的事情,其余的一切,她都交托了出去。她是一个真正有爱有信仰的人,她去唱诗班唱诗,为丈夫祷告。她拯救了她丈夫这个困在生活淤泥里的人,但是并不让人感觉她是在做拯救,所以电影名为“温柔的慈爱”。nn生活充满艺术,一个人为人夫为人妻,我们都没有用户手册,然而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可是又相似在什么地方呢?这样的片子,倒是给了我们这样一些思考。我建议民政部以后结婚前,让女方看一次这部片子,这种教育比什么婚誓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