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风吹麦浪

风吹麦浪  吹动大麦的风(台) / 风吹稻浪

328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基里安·墨菲帕德莱克·德兰尼利亚姆·坎宁安OrlaFitzgerald

类型:剧情历史战争导演:肯·洛奇 状态:正片 年份:2006 地区:其它 语言:英语 豆瓣ID:1780122热度:0 ℃ 时间:2024-06-11 16:34:55

简介:详情  20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和爱尔兰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爆发爱尔兰独立战争。原本拥有光明前途的医科大学生达米安(Cillian Murphy 饰)得知战争爆发,毅然投笔从戎。他回到家乡,与弟弟泰迪(Padraic De...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20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和爱尔兰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爆发爱尔兰独立战争。原本拥有光明前途的医科大学生达米安(Cillian Murphy 饰)得知战争爆发,毅然投笔从戎。他回到家乡,与弟弟泰迪(Padraic Delaney 饰)、好友丹(Liam Cunningham 饰)一起加入了爱尔兰共和军。这群青年凭借满腔热血以及出色的战术,一次次挫败受雇于英国政府的“黑与棕”民兵部队。他们的反抗迫使英军同意签订条约,然而,这也成为昔日战友分道扬镳的岔路口…  本片荣获2006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2006年欧洲电影节最佳摄影奖、2007年爱尔兰电视电影奖观众奖最佳爱尔兰影片和IFTA最佳男配角(Liam Cunningham)及最佳影片奖。
  • 头像
    foxamour
    说到爱尔兰,你会想到什么?

    大西洋中的岛屿,绝美的风景,凯尔特人动听的音乐美妙的歌喉;王尔德、叶芝、萧伯纳;甚至U2、The Cranberries、Westlife。
    世外桃源或许是一直以来我对爱尔兰一个最贴切的认知。

    但真实远远不止于太平盛世的我们的这个想象。

    爱尔兰是欧洲最传统的天主教国家,离婚在95年才合法化,而堕胎直到现在仍属非法。
    爱尔兰独立运动从20世纪初便开始但直到现在仍有北方六郡由英国行使主权,并且北爱的战争结束距离现在也还不到10年。
    曾经的独立战争时期的主力以实现爱尔兰统一为目标的爱尔兰共和军,现在则被定位为恐怖主义。

    《风吹稻浪》讲述的便是从爱尔兰独立战争到内战这一段“被贬低了的历史”。目睹了英军在爱尔兰的种种暴行,想去伦敦做医生的Damien参加了爱尔兰共和军。由于自己人的出卖,他们的队伍被捕入狱,饱经折磨之后他们幸运的被爱尔兰看守释放。Damien亲手枪决了告密者,年仅17岁的Chris。《英爱条约》签定短暂的和平之后,Damien和Teddy却因为立场不同站在了内战的两个阵营。最终在一次运送枪械的任务中,Damien被捕,Teddy下令枪决。

    这就是整个电影的故事脉络,虽然时间横跨两个战争,但导演仅仅把目光聚集在宏大历史中一对普通的兄弟身上。在独立战争期间,兄弟俩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甚至在英军的监狱中,Damien想代替哥哥受刑,而Teddy的不屈也给这个刚刚加入的弟弟强烈的感染。然而在内战期间,还是同样的监狱,Damien是阶下囚,他一样的不屈,而Teddy则是弟弟死刑的执行者。

    镜头很平静和克制,常常保持距离感,影片也因此呈现一种纪录片的质感。很喜欢共和军游击队伏击英军车辆的那一场,游击队员拿着武器在绿色的草地或麦田中穿行,找到合适的遮掩;悠扬的乐曲声中,风吹动青草,山坡上仿佛泛着波浪。一陈枪声和爆炸之后,胜利的游击队员走下来收拾枪支,哭泣不仅献给自己的同伴。

    两场枪决很有张力。Damien要亲手杀死自己的伙伴,还只有17岁的告密者。仍然是在那绿色海洋一般的野地里,Chris说,我很抱歉,我觉得害怕。枪响之后是沉默。或许是命运,下一个被绑在柱子上等待死刑的便是Damien,镜头贴近他的脸,等待枪声的时候他急促而沉重的呼吸,然后是Teddy的痛哭。

    这就是战争,荒谬的,没有对错的战争。受伤害的永远是普通人,就好像电影中那破旧的房屋里的老奶奶和自己的女儿孙女,无论英国军人还是爱尔兰军人,他们总是被枪指着头,举着双手站好,然后再接受粗暴的盘问和搜查。尽管,这些爱尔兰军人曾经还接受过他们的食物和庇护。Damien在遗书中写到:“I tried not to get into this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战争也许都是这样吧。

    而这该死的战争,说到底都是曾经光辉的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历史的一部分。而在大英帝国血腥的殖民史里,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了,他们发生在印巴、孟加拉国……

    电影出自英国导演之手,自然会在英国饱受争议。既然是电影,也不可避免有个主观的视角。然而看完电影,我至少更能理解为什么U2是音乐界里的反战中坚,而The Cranberries为何声嘶力竭的唱着Zombie。

    风吹稻浪是一首爱尔兰民歌,从英文名看,或许麦浪更合适些。电影也呈现了一种如麦浪一般的绿色。绿色,既是和平,也是爱尔兰。
  • 头像
    玛特
    影片《风吹麦浪》的末尾,即将被哥哥泰迪下令处决的男主角达米恩在遗书中写下这样一句话:“I tried not to get into this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我想逃避却还是卷入了这场战争;如今我想脱身而不能。”)这是他身为爱尔兰人的宿命。

          邻居玩伴、倔犟的男孩米哈•奥沙利文面对臭名昭著的英国黑棕军的侮辱性盘问,拒绝用英语而坚持用盖尔语回答自己的名字,被拖进鸡舍处死。目睹此景,达米恩还是不愿加入爱尔兰共和军、与哥哥泰迪并肩为独立而战。他想赶回伦敦的医学院继续学业,却在火车站再次领教英军的暴虐,也看到拒绝搭载英军的司机、站长等爱尔兰同胞的无畏。他留下了,也卷入了,再也不能从这场战争脱身。

          影片以1921年12月英爱条约的签署为分界。这一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依《爱尔兰自治法案》在英帝国内成为一个自由邦,但仍需对英王效忠;北方六郡则依旧归英国统治。
    20世纪的英国人,最擅长的除了从前殖民地降旗,就是在撤离时播下内乱火种。达米恩和泰迪、以及爱尔兰人和爱尔兰人的兄弟阋墙由此开始。爱尔兰人从英爱条约中得到的,是否够得上他们为之所作的牺牲?如果不够(的确不够),他们是否应该妥协?

          影片中最令我厌恶的两个角色对此作出不同的回答:老左派康纳利以导师的口吻呼吁人们为一个完整的、然而是红色的爱尔兰继续战斗;天主教神父则蛮横地对质疑和约的达米恩咆哮:“Sit down,shut up,or get out”,并声称每个天主教堂都赞成妥协。(天主教会支持自由邦、把反条约战士逐出圣餐礼,确实影响了许多爱尔兰人的态度。)

          泰迪穿上新成立的爱尔兰政府军(“国民军”)的军装,达米恩则选择了为爱尔兰的完全独立而战。这次,在出击英国人之前,他先要过哥哥这一关。

          他没能过去。

          于是,就有了片尾的一幕:兄弟俩在囚室作最后的交谈。哥哥要弟弟交待共和派藏匿的武器下落,并放弃对英国人的武力反抗,回家去做一个好医生、好丈夫。达米恩拒绝了,等待他的是自己人的子弹。

          风,吹过山谷,吹过麦田,吹过兄弟俩的爱尔兰。

          风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走到兵戎相见的一步:双方都曾想避免内战,并计划共同参加自由邦的第一次大选,以成立联合政府。支持条约的自由邦政府、国民军一方尝试以同意新国家的共和式宪法(对英国君主一字不提)来换取与反条约共和军领袖们的妥协,对方也已准备接受。但是,共和派宪法以其违反英爱条约而被英国否决,英国威胁对自由邦实施贸易封锁。支持条约的一方屈服了,以自由邦的名义。此举完全破坏了两派之间的选举协定。双方在1922年6月18日的爱尔兰大选中作为敌对党派参选,双方都自称为新芬党。赞成条约的新芬党以选票战胜了反条约新芬党。共和派认为:“多数人也没有权利做错事”。爱尔兰内战爆发。

          风知道的是:1923年内战结束,共和派战败;1949年在英国的承认下,爱尔兰彻底独立;2005年北爱尔兰共和军的政治组织-新芬党宣布放下武器、停止一切武装活动。和平终于降临,但爱尔兰人永远失去北方六郡。

          爱尔兰这段“被低估的历史”,同世界上每个曾饱受屈辱的民族的历史一样混乱而复杂。据信双方死于内战的人数之和远远超过此前的英爱战争。内战中,反条约共和军大搞政治暗杀,焚毁破坏建筑、古迹、公路铁路,杀害英裔爱尔兰人、保皇派和新教徒,并因“为无产者而战”的左派政治信条而袭击地主和有产者,这些都使他们迅速地失去公众支持。自由邦政府、国民军一方也犯下许多暴行:自由邦处决了多位著名的共和派囚犯(他们大多在内战初起时就被关押,因而没有卷入内战),国民军经常不经审判残酷地处决被俘的共和军战士。内战过后,部分共和派重返国家的政治生活,他们的政党-共和党(从老的新芬党分裂出来),和支持条约一方所组建的统一党,现在仍是爱尔兰两大主要政党。但内战的创口,至今没有完全愈合。

          英国导演肯•罗奇对影片尺度的把握相当客观中立,但不难看出他把同情更多地赋予弟弟达米恩一方。民族斗争中不可避免地掺杂着阶级斗争的诉求,甚至阶级斗争左右了民族斗争的方向与进程,这是近现代民族独立运动史上常见的现象。虽然我对左派的政治教条、口号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感,但也不得不承认,面对影片中饥饿的孩子、被高利贷逼得走投无路的老妇,达米恩们的疑问是很自然的:独立,何况是这种严重妥协的独立,能解决这些饿童贫妇的问题吗?当然,我相信,即便革命导师康纳利鼓吹的那个红色爱尔兰建成了,也同样不能。因此,哪怕情感上和导演一样同情达米恩这一方,理智上,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达米恩们迷惘的愤怒无济于事,妥协是必需的,人们渴望和平。那个令人厌恶的神父描绘的前景,对大多数爱尔兰人(不分贫富),确实更有吸引力-接受一个不完美的和约,让街上没有英国巡逻队,人们可以安心地去工作、上学。还有,一个战士为了再崇高的目的,都不应该率先把枪口对准自己人:内战是共和派挑起的。1922年4月,共和军占领都柏林四法庭,自由邦政府顶着英国人的压力,想尽办法避免内战。丘吉尔(对,就是他!)警告自由邦,若不采取行动,他将派英国部队进攻四法庭;为了避免英军卷土重来,自由邦政府在最后通牒无效后,才发起炮击。内战宣告开始。

          事实上,双方的目标并无本质的不同:自由邦的国民军总司令迈克尔•柯林斯(他在内战期间在家门口遭共和军伏击身亡)一直在暗中策划北方六郡的反英游击战,并向留在北方的共和军提供武器,自由邦只是想在表面上与他们撇清。若内战不起,下一场独立战争很可能在北方六郡爆发。反而是反条约共和军的过激行为令北方六郡选择了英国:英爱双方约定,北爱尔兰的归属要由六郡的公投决定,而新教徒占大多数的北方六郡对爱尔兰民族主义非常担心,他们宁可留在英国。
    历史就是这么复杂吊诡。

          影片中,国民军的战士到达米恩家搜索,枪口指着老弱妇孺,让她们靠墙抱头,这一幕与英国黑棕军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许多人看到这里不禁怒从心起。但考诸历史,恐怕还是反条约共和军一方对普通民众的伤害更大,因为他们的意识形态更激进,他们眼中的“敌人”更多。这也无怪乎起初军力占优势的他们很快失去大多数爱尔兰民众的支持。导演肯•罗奇虽然力求公正,但影片还是体现了他倾向左派的立场,而且他也不讳言以此片来比附和昭示伊拉克内战。那么,我希望观众能略为回顾一下爱尔兰内战的痛史,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今天伊拉克的乱局,以及体认伊拉克人民的诉求。影片中这一对兄弟,我更喜欢达米恩;但是我不认同他的抉择。泰迪说得对,他应该放下武器。爱尔兰需要医生。

          只不过,我还记得,当兄弟俩和战友一起被英国人逮捕时,达米恩曾向审讯他的英国军官提出,他理应被按政治犯对待,英国军官回敬他以一顿暴打。(他们幸运地被一名爱尔兰裔的英兵释放,但仍有几个战友没能逃脱而被处决。)当泰迪命令行刑队枪决自己的弟弟,这个“判决”也没有经过法庭。如果说滥杀无辜是共和军不可饶恕的污点,那么自由邦不经审判处决大批共和派囚犯、战俘同样不可原谅。在伊拉克,反对派武装更形暴虐,政府方面,选举、审判这些,却总是有了。那么,伊拉克人应该相信谁?答案在我看来是不言自明的。

          对于同一段历史(以及同一段现实),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谁也不敢轻言对错。

          风,吹过重重麦浪,也掀过无数历史。历史中总有自相残杀的手足,也总有守着残破家园不离不弃的老母亲。除了杀戮,不变的是绿色的山峦、土地,是风吹麦浪,民谣随风而飞。风和民谣,都是如泣如诉。
  • 头像
    柏邦妮

    今天下午的课,老师讲《风吹稻浪》。
    说实话,我之前看过,浑没看出好来。
    以为只是政治立场贴合了这几年欧洲电影节的风气,所以拿獎。
    老师说:“我们电影学院眼下的风气,学生们喜欢一些电影语言不标准的电影,
    这种神叨电影,比如《天使爱米丽》,比如《罗拉快跑》,比如《通天塔》。
    或者一些排场电影,铺张电影,比如《美国往事》。
    而这种语言标准的电影,则觉得太平庸了吧?缺乏才气。
    是因为读不出这种电影的好来。”
    说得我十分惭愧!
    因为我确实满喜欢他说的那些神叨叨电影来着。
    这是个人气质的问题。
    比如我甚是喜欢《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等等神叨叨电影,
    比起《红楼梦》毫无疑问更喜欢《金瓶梅》,就很说明问题。

    老师今天分析了《风吹稻浪》一个镜头段落,分析人家“标准”在哪里,
    精确在哪里,有效率在哪里。
    并且让我们感受到顶级电影的那种平衡感,
    冗余部分的高超,以及冗余部分并不破坏叙事的平衡,
    以及留出的气口,让观众抒情的时候,如何继续推进剧情。
    什么叫分寸,什么是“操之过急”,什么又是“若无其事”。
    这种纯粹感觉的东西,落实在镜头和剪辑里,半秒钟都是差距。
    只有这么好的老师,才可以讲到这种境界。

    实在是非常牛逼。
    而且,非常简单。
    真正的顶级电影就是这样,如同一切艺术一般,只是恰好,只是本然,只是返璞归真。

    之后看了一段肯 罗奇的访谈花絮。
    我很喜欢和老师一起看花絮。
    因为看花絮不同于看电影,比较像大家一起话家常,气氛放松而亲和。
    一个花白胡子的法国人,面对肯 罗奇,坦言自己是他的电影学生,
    说喜欢他的电影,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痛苦。
    这种坦率的表达自己的喜欢的方式,也是我做访问的方式。
    我心里想:“法国大胡子,原来你也是上来就捧一通臭脚啊!”
    肯 罗奇是一个害羞的人,头发花白,面容纯净,戴眼镜,
    特别像一个在大学里闭塞了一生好好教书的大学教授,
    平时喜欢在秋夜里散步,看看学校里开的花那种。
    屏幕上一部一部的放他若干年的电影片段,最早一部从71年开始。
    我们的老师随口说:“那一年,我刚出生。”

    这时,年老的害羞的肯 罗奇面对自己的多年前的旧作,
    说了一句很棒的话,他说:“我的一生像一束光,在你们眼前划过。”
    还有,放到第三部作品《折翼母亲》,
    他突然无法说下去,他哽咽了。
    全然不是作态,能感觉到,他因为自己情感的外露而有些羞愧,
    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个片段还能引起自己这样剧烈的情绪波动,
    他竭力控制自己却无法立刻奏效。
    他擦了擦眼睛,讲这部电影最初的成因:
    一个被强暴的母亲,因为暴力的阴影有了暴力的倾向,所以社会工作人员裁定她没有资格做一个母亲。
    她越是痛苦,就越是忍不住施以暴力,形成恶性的循环。
    社会工作人员来帮助她生产,但是目的是立刻带走她的孩子。
    屏幕上那个母亲,疯狂的喊着“NO!我不要生!我要它继续留在我的肚子里!”
    她还不知道自己以及孩子即将到来的命运。

    肯罗奇说了很多话,我只听了前半部分,
    有几句我很喜欢,比如关于悲剧和喜剧,他说:
    “有幸福结局的就是喜剧,有悲伤结局的是悲剧。
    在我看来,在结束之前,悲剧能让人发笑,喜剧也能让人哭泣。”
    他说,自己每次拍电影,都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建构一个故事?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要回答第一个问题。”

    我们的老师一直利用自己上课的有限时间,不遗余力的跟我们看这种电影,
    告诉我们当下世界范围内最牛的电影人在做什么,是什么样的思路。
    他竭力告诉我们,不要只看自己的肚脐眼,写纯个人史的电影剧本。
    虽然我们是编剧,但是编剧写剧本的时候,完全就是导演。
    他极力想让我们知道,眼下中国电影的最大问题,是迅速丧失了对社会的切入能力,
    对观众现在关心的问题一言不发。
    电影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冷漠,其实是因为电影人对观众的冷漠。
    并且,他一再告诉我们,不要用“体制”做自己的赦免权。
    并且强调,一直强调,也不要以为类型电影都是泯灭个性的作品,
    因为,没有人可以混淆希区柯克和比利 怀德的作品。
    他们都具备强大的个性,并且非常精确,充满神秘。

    每到周二的下午,都会有一种幸福感,
    这种幸福往往跟随着某种痛苦:
    那是你所渴欲的知识充分满足之后,有种饱溢的痛苦,
    简单的说,就是吃撑了,但还是忍不住吃下去。
    我深信这些东西会对我的人生起到某种重要的影响:
    虽然,当然,这些影响如今还看不到。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