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mic celebration of dreamers and their dreams, LIVING IN OBLIVION is the second film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Tom DiCillo. With a tone that teeters somewhere between Kafka and the Marx Brothers, it chronicles the hilarious misadventures of a group of people who have joined together to accomplish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goals imaginable - the making of a low-budget independent film. With an innovative and surprising structure that shifts fluidly between the movie being made and those making it, the film offers a rare and accurate -- if comically heightened -- look behind-the-scenes, with the people who make the scenes. How they make them -- and the fact that they manage to make them at all -- is what LIVING IN OBLIVION is all about Starring Steve Buscemi as director Nick Reve, LIVING IN OBLIVION highlights a day on the set of Nick's film where everything that could possibly go wrong, actually does. Struggling against ever-escalating odds to maintain his integrity and his sanity, Nick is both helped and hindered by his bumbling, if well-intentioned crew, headed by his cinematographer Wolf (Dermot Mulroney), a cameraman whose leather gear suggests that he is more inspired by Billy Idol than Sven Nykvist; a leading lady, Nicole (Catherine Keener), a talented but neurotic actress who is involved in a romance and a rivalry with her leading man, Chad Palomino (James Le Gros); an iron-willed assistant director, Wanda (Danielle Von Zerneck); and, for the first time ever on-screen, a Gaffer.
这是一部让所有热爱电影的人都会感兴趣的电影,在里边可以找到所有关于电影的梦。这是一部独立的表达思想的电影。影片用三段式的结构描述一个小剧组三次现场三次现场拍摄的情况,剧中的导演完整得经历了电影拍摄的所有琐碎的细节和问题,最终完成了电影的拍摄。
电影中三段看起来亦真亦幻得段落更像是三个关于电影的梦——导演关于电影,理解电影的梦。
做一个电影的梦,常常会让导演陷入疯狂和崩溃,就好像片中的导演,三段剧情的最后都是以他在现场的崩溃告终,当他最终放弃自己的电影时,才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电影,艺术是什么?电影最终是要表达什么?
影片的前两段采用了黑白和彩色交替的画面表现手段,在第一段中,“戏中戏”部分用的是彩色影像,电影中拍摄现场的现实部分采用了黑白影像,在第二段中黑白和彩色的运用正好又反过来。这种色彩上的运用,暗示了,现实和电影的交织,电影来自现实的生活,导演要告诉观众的是,电影,只是表达现实情绪的方法,绝非是好莱坞创造梦幻的机器。只要你热爱电影,纵然你是一个布现场灯光的场工,也可以写自己的剧本,做自己的电影梦。这就是电影,亦真亦幻,重要的是要表达生活。于是在第三段,我们不再看到黑白彩色的交叉运用,现实和“戏中戏”都使用了彩色的影像,这也暗示了电影和现实的密不可分。
当理解了电影与现实的意义时,戏中导演尼克的电影也终于完成。
关于电影和现实,片中第三段出现的两个人物——侏儒迪脱和导演的母亲,他们的出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电影就应该是现实的写照,或者说是导演关于生活的表达,是一种思想的表达,而不是天马行空想象出来的无病呻吟。侏儒迪脱在最后和尼克说到:“为什么要侏儒来演?为什么我的角色就一定是一个侏儒?你只有拍侏儒才能实现梦想吗?你梦到过侏儒电影吗?你听说过有梦到过侏儒电影吗?……”这些话仿佛就是对尼克电影的讽刺,是啊,现实中有谁会在美好的梦里梦到过侏儒呢?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现在电影与现实的脱轨。
接下来是尼克母亲的登场。母亲只是拿着苹果,想从自己家厨房出来一样自然的演了起来。好了,这种生活的自然最终成就了这个镜头。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三段出演母亲的演员也在第一段中出演了戏中的女演员。我像这样的安排也是一个隐喻,那就是演员的表演应该来自于生活,而不是想象。影片的导演用一反一正两个人物的极端表现再一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电影和现实,电影要表达现实,电影要表达思想。
最后一段母亲表演完后,导演尼克在自言自语到
“我能不能把这一段用在梦想中的电影里呢?这就是问题所在”
“对影片有用吗?”
“我们就这么拍!”
这三句话,阐述了尼克理解电影的过程,也揭示了电影梦想的本质。
在影片的最后,每个人都在片场做起了自己的梦想,可以看到,每个人的梦都各不相同,有虚幻的穿墙而过也有实实在在的吃一口汉堡;有梦想去做一个平凡的服务员也有梦想去的电影节大奖然后在颁奖仪式上讲粗口,甚至还有男人和女人的相互征服……导演或许要告诉我们,这就是电影,没错,这就是疯狂的电影梦想,重要的是这个梦想来自于每个人的内心,来自于我们的生活……
做一个电影梦,但首先要搞清楚电影要表达什么。
从片场的设备事故入手,紧接演员的表演问题,忘词、焦虑都还好,关键是演员触景生情的声泪俱下的排演,因为摄影师离席没有被拍下来;但下一场的男女主角对手戏因情(一夜情)生恨所爆发的“即兴”暴力打骂却一气呵成,这是来自双重身份(戏中人与他们所饰演的戏中戏中人)混杂的情绪。但其实戏中人也好,观众也好,都如此需要这样的时刻,不断反复累积的情绪与等待得到爆发和满足。在电影材料的层面上,有黑白与彩色如此明确的界线去划分两个世界,不过是以一种辩证的方式,以成功拍摄段落的彩色对应上现实段落的黑白,或相反的情形。最后拍摄的梦境段落,虽然综合了如上种种问题,但得以迎来一种双重的彩色;结尾三十秒的环境音的录制,再次回到电影拍摄的物质基础上,无论各位演员在沉默中有着何种彩色的畅想,都只是这内外共时的三十秒,拍摄结束了。
两个梦凑成一部电影,而且我大爱的牙叔,我忘了这个叫什么来着,这个概念,戏中戏,有种出境感,而且节奏超棒,第一场是导演的焦虑,到最后爆发的时候是一场梦,第二场是演员发飙最后是女主做梦,然后接下来的点睛之笔是他们在拍摄一个梦境,我甚至有种被催眠的感觉,情绪是电影的魂,加上节奏正好拿捏住观众的心,那种放松和怪异,互动感非常强,这个导演和贾木许好像比较近,喜欢这种类似玩笑的电影,就人物,节奏非常的巧妙,而且简单又耐人寻味,对我来说给我最大的启迪是关于创作,真的是可以打开脑袋,不拘束与任何。
焦头烂额的导演,自我怀疑的女演员,虚荣膨胀的男演员…再加上百忙之中还有心思撩汉的女制片,坚持手持的摄影师,状况百出的灯光和场务。回想一下,除了录音师全程稳定工作,好像这个剧组的所有人都是能力略水心思一堆。
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部晦涩的电影…镜头内外的色彩转换,梦境与现实的混杂交替…没想到结构明确、笑点密集。
导演场合借由梦境展示了“一个剧组到底有多少部分可以出幺蛾子”;女演员场合化身爱情狗血片,主要人物之间都要画上情感箭头…到最后终于“回到现实”,又要拍一场关于梦境的戏。
拍戏过程自然问题百出。随着梦境道具的一样样丢失,这场戏却梦幻般完美落幕。最后的30s导演干脆用白日梦去展示了每个人的恐惧和梦想,直白,浅显。
刚看完时倾向于4星,琢磨了两天,换成3星。后劲不足,没有回声。
关于拍电影的电影有不少,比如特吕弗的《日以作夜》、园子温的《地狱为何如此恶劣》、前段时间大火的《摄影机不要停》、彭浩翔的《买凶拍人》等等。而这部《开麦拉狂想曲》算是其中最有幽默感和讽刺性的一部作品,美国独立电影特有的冷幽默在本片中随处可见,再加上这又是一部关于拍摄低成本独立电影的电影,自嘲属性更是显得明目张胆,就像第一个梦境中老太太在一次又一次拍摄失误后说的那句“我再也不会演低成本电影了”,低成本独立电影在很多情况下的确充斥着粗制滥造和业余质感,但其中少量的、充满创造性的精品却也能在影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拿美国来说,约翰.卡索维茨、罗伯特.奥特曼、贾木许这些独立电影大咖所创造出的专属电影风格让人影响深刻同时也影响深远,当然,更多情况下是像《房间》这样的“邪典”电影.........
本片里史蒂夫.布西密饰演的导演所拍摄的低成本独立电影究竟是什么质量不得而知,看到他设计的女主穿着婚纱,侏儒拿着苹果转圈圈的戏码颇有大卫.林奇《双峰》的意思........影片第一部分是导演的梦,各种片场突发状况让拍摄工作不断被终止,误入画面的麦克风、街头的噪音、爆炸的灯泡、演员的忘词、镜头的失焦、现实里的闹钟声进入梦境等等,最终在导演的崩溃和疯狂骂人中结束了这场梦,这是一个典型的导演噩梦.......另外,凯瑟琳.基纳在戏中戏里的样子和气质实在是风情万种,尤其是得知剧组人员私下批评自己演技后一边内心崩溃一边演戏的状态又可爱又性感。而这一段始终无法完成的戏份唯一成功的一次则是在休息时的对台词状态下达成的,颇为讽刺。第二部分是女主的梦,这是一个关于剧组混乱男女关系和自恋、爱加戏、事儿逼男主演的梦。这部分对所谓大牌演员的戏霸行为进行了幽默又尖锐的抨击和讽刺,一场早已设计好的戏被改来改去,而且不管怎么演都要脸部对着镜头........总之就是一切围着自己转,另外还要在剧组到处撩妹、散发自己的荷尔蒙........这一部分的戏同样无法完成,唯一成功的一次是导演和女主在戏外以真情实感无心演绎了一遍.........最后一部分是现实,导演的母亲神奇的穿透医院的墙来到片场,并最终顶替侏儒完成了绕圈送苹果的戏........最后录环境音的30秒静音状态所有人内心的状态与欲望通过画面呈现出来,女主幻想自己去快餐店当店员,因为她的演技总被质疑;导演妈妈想到了自己穿墙的超能力;男摄影师幻想甩掉自己的女场记跪舔自己;女场记幻想自己和第二部分的男主同床共枕;而导演则幻想了自己电影获奖后上台致词的画面,他激动的对曾经看不起自己的人说“Go F.........”这个差点真说出口的“F”还好憋了回去,要不就得重新录环境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