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战争片  »  鸟人1984

鸟人1984  鸟孩 / 追鸟

276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马修·莫迪恩尼古拉斯·凯奇约翰·哈金斯凯伦·杨布鲁诺·柯比

类型:剧情战争导演:艾伦·帕克 状态:HD 年份:1984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1298638热度:0 ℃ 时间:2022-04-30 18:43:03

简介:详情  伯迪(马修·莫迪恩 Matthew Modine 饰)是个从小活在幻想中的孩子,他一直向往鸟的生活,羡慕他们有翅膀可以飞翔,自己也兴致勃勃地动手制作翅膀,幻想有朝一日飞上天空。越战爆发打断少年美梦。战场上残忍的一幕幕...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伯迪(马修·莫迪恩 Matthew Modine 饰)是个从小活在幻想中的孩子,他一直向往鸟的生活,羡慕他们有翅膀可以飞翔,自己也兴致勃勃地动手制作翅膀,幻想有朝一日飞上天空。越战爆发打断少年美梦。战场上残忍的一幕幕让内心脆弱的伯迪受到极大刺激,终于失去理智,成为现实意义中的“精神病人”,被送进医院。在医院里,他从不说话,每天以鸟的姿态蹲着,以鸟的方式吃东西,在牢笼里望着一方小小的蓝天向往飞翔。为了治疗伯迪,医院找来他的儿时好友艾尔(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 饰),希望他能引导伯迪重新和人交流。艾尔用大量共同回忆开启伯迪的心智,也认识到对伯迪来说只有飞翔的梦想是永恒的…  本片根据威廉  ·霍顿发表于1978年的小说改编而成,曾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 头像
    闵思嘉
    应试影评
    ===================
    越是渴望,越是彰显自由的珍贵,越是禁锢,越是渴望拥抱飞翔。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影片《鸟人》根据威廉沃顿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诉了一个想要像鸟儿一样飞翔的少年的故事,导演艾伦帕克通过贯穿全片的对比手法,表现了自由和禁锢这一对立的主题。

    影片的对比,首先表现在人物的设置上,鸟人和艾尔这一对少年,年纪相近,因为一场误会而成为朋友,在两人不打不相识的戏里,艾伦是动态的,变换的走位或是辅以肢体语言,移动镜头的使用则强调了他性格中急躁的一面,而鸟人则是安静而执拗的坐在门廊前,固定镜头的使用也交代了鸟人的内向。在相遇之初,两人的性格已然成型。
    性格几乎截然相反的两人,几乎在成为朋友的那一刻就决定了殊途同归的命运。随着故事的发展,艾伦对女孩的驾轻就熟,和鸟人对女孩不解风情的拒绝同样形成对比。

    其次,影片的对比贯穿于整个叙事方式中。

    第一,t叙事结构
    影片的叙事结构采取了环形叙事,结尾即开头,头尾咬合。A线从现在开始,B线从忆开始,最后回忆线解释了为什么鸟人会变成鸟的状态以及艾尔毁容的原因。

    两条线实则是一种对比。一条是和平年代的成长,即便两位少年都各有怪癖但也能基本自由成长。这条线基本为外景,颇有少年意气风发之味。一条是展示战争过后的现实对人性的禁锢,基本全为医院内景,禁锢的感觉透过没有丝毫装饰的病房墙壁,装有铁栅栏的窄小窗口扑面而来。

    第二,t色彩运用。
    色彩造型在本片中用对比的方式来参与叙事。表现禁锢的场景如医院病房的场景色调、来帮助鸟人恢复的艾尔的黑色军服和脸上的白色绷带的局部色相,都是以黑白两色为主,代表着严酷、黑暗、冰冷的现实。

    而鸟人从回忆线的部分蓝色服装发展到现在时线全身的蓝色病服,以及从天空投射来大片蓝光的病房,则是代表着自由和不能获得自由的忧郁。这两种颜色的对比亦揭示了影片的主题,表现出对自由的讴歌以及不能获得自由的残酷。

    第三,t蒙太奇使用
    在鸟人第一次飞翔的段落,导演使用了平行蒙太奇和重复蒙太奇来表现鸟人的“飞翔一边是艾尔的惊慌“你要掉下去了”,一边是鸟人的兴奋“我要飞了”。一飞一摔,彰显了鸟人和艾尔对飞的不同追求和态度。
    鸟人下坠的姿态在升格镜头的表现下几乎成为了真正姿态优美的飞翔,并用重复蒙太奇反复渲染加强这种情绪。这种重复的作用一在于不断渲染情绪,揭示主题,引起观众注意形成叙事重点;二在于增强表现力;三在于延长时间,与艾尔下楼的动作能构成时长一致的平行蒙太奇。

    与此同时焦急的从楼上奔向鸟人的艾尔用了常速镜头来表现,配以急促的鼓点为主的音乐,暗示了此次飞翔的走向—狠狠的摔到沙堆上的失败,也是现实对理想的扼杀。

    在鸟人装上翅膀,练习臂力,为飞翔做着种种准备的第二次飞行时,导演则早早就使用了隐喻蒙太奇来暗示了此次飞翔的失败。一个大全景交代了飞翔的环境---垃圾场,后景的垃圾山在机械臂的操作下惊飞了前景的一大群水鸟,为此次飞行奠定了破败脏乱的暗色调环境基础。

    飞行之前,鸟人发现了一只洁白的水鸟被一只黑色的蛇缠绕,黑白两色的设定在这里传达出了导演的意图,黑色的水蛇象征着严酷的现实和失败,白色的水鸟其实就是鸟人自己,怀抱飞翔的纯洁理想。

    两人飞行准备时,有一个镜头是交代两人的位置,大全景的构图里,鸟人站在画面右下角做着自己的准备,艾尔则站在远离鸟人的左上角,两人在构图里都显得非常渺小,成为构图的被摄陪体,这不仅表现了个人力量在现实面前的微不足道,亦是匹配对比了艾尔和鸟人的人生态度,左上角的艾尔前方是大片的空间,暗示着他对现实的认识和畏步不前;鸟人则走到了画面的右下,前方已是无路可走的逼仄。

    本片的蒙太奇还有鸟人第三次飞翔的段落,这里使用了更加理想化和非常规化的心理蒙太奇。

    这里要说下光源的使用和摄影机的运动。当鸟人在房间里躺下的时候,光源从正常自然的窗户主光变成了非正常蓝色顶光,将鸟人的脸庞刻画得如雕塑一般轮廓分明。而摄影机在此时成为了鸟人的视角,采取了低角度的仰拍和急速推拉、旋转的非人类视角,暗示着鸟人已经变成了鸟儿。随后摄影机越过窗户,来到屋外,以飞行中俯拍的视角展示了飞行的过程。这是鸟人幻想中的飞行,唯一成功的一次飞行,也仅存在与鸟人的幻想中。

    最后,影片的对比体现很多造型设计上。

    影片多次表现病房中的鸟人,从窗户投射进来的代表自由的蓝光铺在鸟人的身上,把他整个人都染成了蓝色,似乎暗示着鸟人获得了自由。但同时,窗户铁栅栏的网格影子也投射在鸟人身上,光和影的对比,彰显着不容忽视的真实的囚禁。

    对比还体现在艾尔某次探望鸟人的戏里,两人对面席地而坐,艾尔坐在有光亮的左侧,鸟人则蜷缩在阴影的右侧。

    同时,鸟人饲养的黄色金丝雀是不得不提及的一个设置,其羽毛的颜色和灵动的外形可以说是本片中唯一的一抹亮色,她象征着自由,却又被饲养禁锢,最后被猫咬死的结局同样暗示了鸟人飞翔的失败。而最后金丝雀的孩子出生,也和影片结尾处鸟人的“假飞翔”后的开口说话形成对照,是一种轮回,也是对现实的妥协,也和影片的环形结构形成呼应。

    总之,影片的叙事方式和人物设置虽然是好莱坞的经典范式,但在蒙太奇的使用、构图、用光、色彩方案上都使用了创新手法,给观众带来一种陌生化的感觉,再加上亦虚亦实的故事情节,对战争的批驳,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当引人入胜。

    越是渴望,越是彰显自由的珍贵,越是禁锢,越是渴望拥抱飞翔。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 头像
    飛渡先生

    兄弟,我说我会飞你相信吗?n 我知道,在他们的眼中,我始终是一个怪物,整日做着飞翔的白日梦。就因为我没有像他们那样循规蹈矩的生活,没有像他们那样有着一成不变的成长历程。他们无法容忍我飞翔的梦想,正如他们不敢承认他们自己才是理想世界大门前那个因为怯懦而不敢更进一步的人。因为我的存在扰乱了他们死水一样的生活,所以他们害怕我,诅咒我。n 他们有他们的世界,我也有我的乐园。我始终坚信,我是一只鸟,一张开翅膀,就将飞翔在无边的蔚蓝之下。n 艾尔,我的好兄弟,只有你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你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了解我的人。与你的友谊是我眼中最珍贵的东西。我们一起度过了一段最快乐的时光。在那些孤独的日子里,只有你陪着我一起发疯,做着那些别人眼中无比荒唐的行径。还记得那些和姑娘在一起而手忙脚乱的夜晚吗?还记得我们的鸽子外衣吗?还记得垃圾厂那次失败的飞翔吗?还记得我们一起逃离屠宰场那惊恐的表情吗?n 哦,艾尔,我的兄弟,现在,你这是怎么了。你看上去糟透了,你脸上的绷带让你看上去十分滑稽,你怎么也像他们一样冲着我大喊大叫?难道你是为了掩饰你心中的恐惧吗。没错,我们的世界被毁掉了,全毁了。我们像狗一样被送进越南进行疯狂的屠宰,我们丢掉了我们的信仰、理想,对明天充满了未知感,每一天都像是末日,生活在绝望与崩溃的边缘,并不断地以自毁的方式证明自己尚在呼吸。你是该哭泣,艾尔,炮弹没炸毁你的身体,却炸毁了你的心灵。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那些充满希望的日子。战争改变了一切,最好的那段时光将永远地停留在那些阳光充足的日子里。n 他们说我是疯了,因为我不和他们说话,一心只想着飞。但是艾尔,请相信我,这个世界确实有一些人是真的疯了,但那绝不是我。让我和他们说什么呢,告诉他们我精神正常,让他们把我送回越南?告诉他们,我要的不多,我只想在自己的世界里骄傲的飞翔?n 我亲爱的兄弟,你怎么还不明白,他们不会注意到你的存在,你的死活和他们无关。更不会有人来关心你的梦想,他们只会把你们穿戴整齐,整箱运往屠宰场。说到底,我们只是工具,是棋子,我们不是我们自己。n 多可怕,艾尔。我们忙来忙去,最终的结果是让自己成为了别的他妈什么东西!你想和他们争论吗?不,艾尔,没有用的。这个世界太疯狂了,没有人会认真听你给他们解释。他们用疯子的逻辑统治并安排这个世界,他们拒绝怜悯你的柔弱你的敏感。和他们,你又何必浪费你的时间。n 艾尔,你现在明白了吧?你难道真的想他们一样吗?你抱怨,你愤怒,但你却搞不清楚是谁把你害成这样。你以为你被战争毁掉的只是那张该死的脸吗?你以为你像个英雄一样从战场捡回一条命来是你的幸运吗?当你面对一个善良女人的嘴唇你却不敢吻上去的时候,你以为你还是那个勇敢乐观的少年吗?n 哦,兄弟,还是和我一起飞吧。当你眼望蓝天,脚离开地面的那一瞬间,你才会发觉,你把你所厌倦那个的世界,包括你的怯懦,都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 头像
    灵子
        在心情有点自闭的时候,有点后悔选择了这部片子来看。不是说它不好——从内容、主旨、演员、配乐、剪辑各个方面来看,这都是一部该拿五星的上乘之作——只是影片看下来,心里觉得很沉重,更加不想说话不想交流了。
        Birdy是一个自小就梦想飞翔的孩子,他喜欢鸟,喜欢看他们飞翔的样子,甚至幻想自己是他们的同类,常常赤身裸体睡在大笼子里面,用最自然的状态做着飞翔的幻梦。他研究如何利用工具飞翔,为自己制作了一对大的翅膀,并兴致勃勃做实验。直到越战爆发,Birdy应征入伍,人的死亡、鸟的死亡让他的精神受到重创,被送进医院。从此,他不再说话,每天蜷缩着身体凝视蓝天想象自己就是一只鸟,直到好友艾尔(尼古拉斯·凯奇饰)带着他们共同的回忆出现……
        其实可能每个人都像Birdy一样,自小怀有一个梦想,飞翔或是其他,只是大多数人不会像他那样执著那样沉迷。无法评价Birdy的选择,他背离了这个社会,疏远了亲情、爱情,不通人情世故,不被人理解,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从自我封闭的幻想中得到了无限的快乐,别人不理解又怎样?我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理想还是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只要自己过得心满意足就好吧。选择其中一个的人不必嘲笑作出另一个选择的人,大家各得其乐,各有各的游戏法则。
        影片中顺带谴责了战争的巨大损害,无数本应幸福生活的青年在战争中不明就里的断送了自己的一生,或者带着重大的创伤回来,无法再继续原有的生活。最残酷的,它毁了一代人的精神家园。Birdy如是,艾尔亦如是。
        但我感到最震撼最伤痛的镜头却不是那些士兵们流着鲜血痛苦的在泥浆中挣扎,而是Birdy最喜爱的那只小金丝雀想要飞回主人身边,却一头撞碎玻璃应声而亡的一幕。那种不知危险就在眼前的欢快和干脆让人心惊,也隐隐觉得Birdy在此之后的命运堪忧。
        还好结局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让人绝望到底,Birdy在艾尔的帮助下逃出医院,在一个高台之上振臂飞翔一跃而下,以为随着艾尔撕心裂肺的呼喊会看到Birdy直挺挺躺在地板上带着微笑死在血泊里,却意外看到他回头望着朋友的灿烂笑容。影片到此为止,我们不知道他们的未来会是怎样,顺利逃脱了还是被抓了回来,郁郁一生还是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活得开心快乐。也许连原作者也不知道,选择了超脱实际的理想会有怎样的命运。
        其实片子并没有像它讲述的东西这样沉重,饰演Birdy的马修·莫丁时时展现出的明快单纯的笑容,年轻的凯奇意气风发的少年轻狂,都让人觉得阳光灿烂。正像片中艾尔说的那样,他们就是最典型的费城的疯小孩儿。他们也不过是在一步步想着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成长。
        希望大多数的小孩儿们不会像他们成长的那么艰辛……
  • 头像
    莫莫
    “他是我工作的一部分。”
    “住嘴,他是我生命的一部分!”狂躁、激动的艾尔喊出这句话时,护士震惊了,我也震惊了。哪个朋友能够让我喊出这句话呢?又会有哪个朋友为我喊出这句话呢?我苦苦思索着。
    鸟人依然无动于衷的表情,当然,事后证明,这个家伙,这个一直对鸟的兴趣比对人的兴趣大的家伙,他心里一切都明白。可是那么长时间就任凭艾尔像对着空气对着墙对着木头说话一样自言自语着。这个狠心的家伙。
    知道面对着全无反应的人说话是什么感觉吗?孤独、抓狂、害怕。而且这个全无反应的人是自己视为生命一部分的好朋友,说的话都是两人曾经共度过的美好时光。一起捉鸟养鸟,一起捕狗放狗,一起开车泡妞,然后一前一后奔赴了该死的战场。现在好了,从那个满是恐怖回忆的狼狈战场回来了,一个默不作声保持着奇怪的姿势,一个狂躁不安满脸的绷带。
    怪胎,他竟然能够感觉的自己像鸟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那组镜头让我很着迷,就像我也是一只低飞的小鸟,穿过街道,越过栅栏,看过人群也看过天空,时高时低,时快时慢,多么奇妙的感觉!飞在空中,而不是走着。话说回来,鸟人的这种感觉连艾尔都不想相信了,所有的人都希望他是一个正常的人,“实用”的人,撇开那些鸟回到人群中的人。说实话,如果我有这样的朋友,我一样会不知所措,像艾尔那样甩手走人。不过,友情是怎么也甩不掉的。甩一次甩不出第二次。
    当他们打倒那些白大褂,冲上顶楼,鸟人疯狂的张开“翅膀”,纵身一跃时,我都热血沸腾了,自由了自由了,我又可以成为鸟人了!突然,就那么飞下去了,事情发生的这么快,都不给艾尔反应的时间。妈的,我辛辛苦苦救出你来不是让你来这么一下子的!
    “Birdy!”
    结果呢?“What?!”呵,这个该死的家伙竟然没有趴在楼下的马路上脑浆四溅,也没有在空中飞的像鸟一样,而是稳稳当当地立在那里,还无辜地问“怎么了?”哈,泪水终于涌出,这家伙真的没死!我只能站在艾尔的角度看这部电影,因为我不是怪胎,我没有办法理解怪胎的思想。但是,如果不幸地,我和怪胎成了朋友,没办法了,他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 头像
    游园
    人们几乎无法恰切的评价福柯这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他的思想辐射之广,几乎深入到西方哲学,文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他的理论似乎是一种对理论的反思,一种对文化的不同侧面的探讨,因此精密的语言无法概括、包含福柯的理论,而更为疯癫的语言表述似乎更容易令人信服:福柯,一个非历史的历史学家,一个反人本主义的人文科学家,一个非结构的结构主义者。

    现代生活的种种隐秘的弊端无法逃脱福柯的锐眼,监禁,精神病,同性恋以及医学都是福柯研究的领域,而这些貌似极为边缘的话题却恰恰在福柯的阐述中成为隐藏在社会最基层的推动社会运作的原初动力,是社会权力机构最为敏感和薄弱的环节。因此,福柯的理论是社会运作的机理式分析。而《鸟人》却恰恰可以看成是福柯理论的电影本文。

    《鸟人》中鸟人生性喜爱小鸟,梦想着象鸟儿一样自由的飞翔,而残酷的战争在他的面前血淋淋的剥夺了大量鸟儿的性命,他开始拒绝同杀鸟的人类说话,并象一只受伤的小鸟一样蜷缩起自己的身体。而鸟人的少年好友艾尔则有着一般人的所有爱好,比如喜欢追求女孩,热衷*。然而他却能理解鸟人并与他为伴,在鸟人被关进医院之后,艾尔为配合医院的治疗工作——将鸟人恢复为常态,而每日对鸟人重复往事,以期唤起鸟人的记忆和与人对话的欲望。在影片中,对待鸟人的怪异秉性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的代表分别是艾尔和威斯。

    威斯是理性世界的代言人,他以医生的身份出现,力图将癫疯的世界按照文明世界的规则来规范。艾尔是界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过渡,起初他代表理性/文明世界对非理性/癫疯的鸟人实施拯救行动—— ,威斯和艾尔之间的差别仅仅从他们对鸟人不同的形容词中就能看出来,威斯说鸟人是“快疯的”,而艾尔则认为鸟人只是“很特别”。反复努力之后,他发现他自己正在被鸟人所同化——说服者被被说服者所说服。(战争残酷的记忆越来越强烈的刺激着他的神经),他也开始象一之受伤的小鸟一样卷曲着手脚,蜷缩着身体。直至后来他自己意识到了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他对鸟人说:‘如果威斯知道我在想什么,他也会把我关起来的。’”这个时候他已经非理性而癫疯的世界之中而无法自拔。他甚至在向鸟人道歉说“我不应该留下你”。但这时威斯已经不再相信艾尔会再继续按照他的意愿整治鸟人了,他对他已经失去了作用,换言之,艾尔已经站到了理性世界的对立面。他也被当作疯人一样对待。

    我们且看艾尔成为“疯子”之后的反应,即他是如何对抗理性世界的,他也拒绝同自相惨杀的人类对话,但是与鸟人不同的是,他是以嚎叫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拒绝的,当护士以和颜悦色要求与他谈话的时候,他这样说:“从我进来之后就一直在谈,但是没有人会听,即使他们没疯。” 这句话,实际上是建立在自身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念体系上的一次义正严词表述,他以自身清醒的,卓然的纯自然的眼光来看待周遭的这个整个世界,这无疑是一个充斥着残害他人,神经质,压抑和癫狂的世界。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种更为“理性”的拒绝,是一种积极的拒绝,一种自觉的选择。

    “我不知道在那些绷带下还是不是我,老天我不要一张拼凑的脸。”这个社会,是以扼杀理想和真正自由为代价来存在的,这正是这部影片的主题。

    从影象上看,虽然并未被表述为监狱,但影片中呈现出来的医院显然就是一个用于囚禁的场所。鸟人居住的小屋很象一个牢房,而只有一个小小的天窗,使他能够看到外面的蓝天,这个窗户是如此的小,以至于他只能定睛朝一个方向凝视,而天窗上却也布满了否定自由的铁丝网。由天窗中射进来的一缕蓝光笼罩着蜷缩着的鸟人,这是他的希望之光,而也就只有这一束光守侯着鸟人。

    片头蓝天中滚滚的云朵和稠密的铁丝网的叠画形成强烈的对比,也给影片在一开场就蒙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鸟人以其经典姿态:象鸟爪一样勾起的脚趾,紧紧蜷缩的双手,赤身裸体,婴儿般的蹲在床栏杆上,扬头向上,望向窗外,好象一只始终作好了准备,时刻梦想着展翅高飞的金丝雀。

    鸟人用他的形体对抗着监禁他的环境。通过其健壮的身体所显示的野性未羁的无言的青春力量,透露出一种生而自由的,已经获得解放的人性存在。如果说这些身体的姿势暗示了他们的梦想,那是因为这些事特别张扬了他们的那种不被承认的自由。

    福柯说:人们不能用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志健全。而被禁闭的人能够始终坚持着确认自己的信念,而不被另外一种的癫狂所颠覆,这将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至少,鸟人的疯癫不是一种被投入监狱的疯癫,而是被投入黑暗的疯癫,在黑夜中,他只能与自己内心最隐秘,最孤独的东西交流。

    鸟人以这种卓然不群的姿态,所要对抗的是一种权力产生和行使的机制,一种将特别的人当做马戏团的动物进行驯服的习俗,使世界上所有人都摆有这种姿态而不是那种姿态的所谓的约定。18世纪以来出现的一整套“管理”技巧,而监狱只不过是其表现之一,以及在刑罚领域里的变形。

    在艾伦帕克这位颇又感悟力而深有社会责任感的导演手中,还诞生过象《迷墙》这样更直接的意向性,符号化的影片,它的以后现代的方式对现代生活的控诉,甚至是更为直接的吼叫。

    现代世界的艺术作品频频地从疯癫中爆发出来,这一情况无疑丝毫不能表明这个世界的理性,不能表明这些作品的意义,甚至不能表明现实世界与这些艺术家之间的联系和决裂。

    “凡是有艺术作品的地方,就不会有疯癫”,这便是《鸟人》这个后现代电影文本存在的最根本的理由。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