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er Willoughby is considered to be a leading expert on sports fishing. He's written books on the subject and is loved by his customers in the sporting goods department at Abercrombie and Fitch, where he works. There's only one problem however: he's never been fishing in his life. When the store owner enters him in a fishing contest, mayhem ensues
谁能想到一位售卖钓鱼用品的销售不会钓鱼呢?甚至他还写了一本关于钓鱼的指导书。这样的故事谁会没有兴趣,我反正一下就被吸引住了。更让人产生梦幻割裂感的是美国1964年就有成熟完备的度假产业区了,有湖边木屋,钓鱼比赛,康养社区,一整套齐全的现代化设施,也难怪在当时会有那么多人为了去美国而放弃信仰,巨大的落差感根本无法接受。
这样一部电影集中展现了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帝国,这样才会吸引到全世界的人心甘情愿地想移民到美国。1964年的中国什么水平?看到这样的电影,很难平复心情。
电影过半,面对这么胡搅蛮缠的女士我的心态早崩了,这位男士算得上有耐心的了,而现实中或许又真的有这么一些养尊处优,刁蛮任性的女人,她们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不与外界接触。
电影的主题在我看来就是展现美国的强大,我想,1964年的美国中产应该是没有这种生活的,如果有,我会酸死的。
最后收尾的情感收获与反转升华了薄弱的主题,我甚至不知道这部电影到底有没有所谓的主题,但在整体极为轻松的氛围下成功讲述了一个不算爱情故事的故事,傻人有傻福吧。
如果全社会崇尚诚实守信,所有人都尊重规则,在同一条件下进行互动,会产生良性循环,而那个破坏规则的人,只会被孤立。
这部电影中的爱情过于虚幻,这位未婚妻存在感十分微弱,只是为了她存在而存在而已,其功能就算完成了。而真正的女主却是一位勇敢爱,勇敢哭,放声笑的女人,说实话,很难不被她的奇怪魅力所吸引,可是再仔细思考一下,她真的适合成为妻子么?反正,我最终不会选择这样的女人结婚,她更适合成为朋友。
这个电影正像主人公推销的钓鱼手册头头是道却根本是满口胡柴,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混口饭吃。看主人公一次次地被捉弄,因为爱情吗,我觉得是因为那个愚蠢的,头顶着烂草堆的老板。
这个电影反复地想真就是再滑稽的东西注视久了就会有忧伤的东西出来,浓得化不开。
譬如那个什么都要收费言必称孔夫子怎么说的红番,他活得如鱼得水吗?
里面的女人真是油腻啊。最后男女主角接吻的片断被幻化为火车相撞,一番默片的处理方式结束了全片的吵闹:
第一次顺手甩线就钓到了
第二次鱼线挂在树上鱼自杀性攻击鱼饵
第三次鱼在熊的驱使下冲上了浅滩
然后,然后就是钓鱼冠军。
钓鱼靠什么,技巧就是扯淡,钓鱼靠的只是运气。
人生也是。
所以我们成为冠军的几率就如同等到鱼自杀性攻击挂在树上的鱼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