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主题曲很难不让我想到《Philadelphia》里Bruce的那首“Streets of Philadelphia”,结合剧情,带着煽情的回响。 《Bent》是部不错的影片,有些人从剧本,而有些人从演员的选择上便能很容易地看出。无论是Ian McKellen,Clive Owen还是Nikolaj Coster-Waldau,都是影界有名的实力派,不在乎名气有多响,而在于片子里的每个眼神,甚至手指的每个触感。至于剧本,大家都知道是从英国的舞台剧改编而来,欧洲很多国家对同志的限制要低于美国,这也是为什么真实的,不带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的同志影片几乎都来自于欧洲,而不是某个影片大国。 联系到战争的感情总有很多无奈,往往是从扭曲的细缝中求得一丝急喘,《Yossi&Jagger》如此,《Bent》也是如此。只是前者是社会的压力,而后者是死亡的威胁。感情不是生活的全部,片中的Max深知这点,于是背弃恋人,选择苟延残喘。许多人将其比喻为同志的自尊,个人以为,称其为人的自尊更为合适,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无奈世事并非如此单纯可爱。最后之所以为选择死亡,大抵也是对自身永远不会得到幸福的那种绝望,不单因为本身同志的身份,而且还身处那个年代。 搬运石头时,Greta倾诉着自己的感觉,可Max出于惧怕的惯性,断然拒绝:“恨我,但不要爱我。”《Maurice》里也有相似情节,看到同胞由于“不检点行为”而断送前程的主角无论如何就是不能接受Maurice的爱意,或者说,爱可以,但不要表达在口头上,表现在行为上,那样产生的风险,不足以抵消情感所带来的愉悦。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Rudy,他对Max的独占欲很强,所以会把水狠狠地洒在与恋人发生一夜情的对象衣服上,愤然地跺脚,甚至产生了砸东西的冲动,但还是忍不住轻轻抚摩Max的额头,为他磕药后的不适表现出担忧。一部片子无法把所有情节铺开,很多东西都是点到即止,但此类小动作是必不可少的,描写好了,细腻的感情世界才得以为主线服务。 片中还有变装皇后的描写,在片头的一小部分。潇洒无牵绊的人才能幸存,就如那把火,烧掉的是变装的证明,流露出的是活下去的强烈希望。正如《Father and Son》的父亲似乎只有拒绝,才能享有和儿子继续各自安全生活下去的勇气。片尾的那场雪和《Bent》里的那把火都暗示了片中人物的心情。 现在来谈谈Jude Law,似乎英美大众情人都拍过同志类影片(Hugh Grant,Keanu Reeves等等),如果说Law在《Bent》里只是个配角,一个模糊了自己真正性取向的人物,那他在《Wilde》里的演出就是真刀真枪了。长得英俊的小伙子总要证明自己不是花瓶,可惜,通过这两部影片,我没看出他成功在哪里(除了那张化装后雌雄莫辨的脸),同样的,Grant 和Reeves在其所选择的片中也都被另一半抢尽了风头。不过这也无妨,片子里总要有这么些养眼的人物,为沉重或深刻的幽思带来一抹轻松的亮色。
同样是描写同志感情,似乎不稍带点儿离奇或猛料,便无法搬上荧幕。连我个人十分喜欢的《Temps qui reste》,也难逃死亡的结局。无法否认这样很吸引眼球,但真正的同志世界似乎多了些随意和平和,期待有更多好的生活类影片问世,效果要如《Queer as Folk》一样好,因为它平凡真实到让人看着不舒服。
我不知该如何对这个故事作结。爱情的滋生没有错,即使曾经是享乐至上,或麻木不仁的,爱情也会破土而出。真觉得《BENT》这个名字很好,这是出关于人性抗争,人性重建,人性回归的故事,尽管它是残酷近乎歇斯底里的讲述着。影片结尾,纳粹军官用枪射杀达蒙之前,他用手指摸着眉毛示意给马克斯看,那是他在和他说我爱你,I LOVE YOU。最终,马克斯脱下那件有着黄色五角星的衣服,穿上有着粉红色五角星的衣服走向高压电网。那已是一颗坚定的心,有爱的心,玉碎的心,平静的走向死亡。
《Bent》是部不错的影片,有些人从剧本,而有些人从演员的选择上便能很容易地看出。无论是Ian McKellen,Clive Owen还是Nikolaj Coster-Waldau,都是影界有名的实力派,不在乎名气有多响,而在于片子里的每个眼神,甚至手指的每个触感。至于剧本,大家都知道是从英国的舞台剧改编而来,欧洲很多国家对同志的限制要低于美国,这也是为什么真实的,不带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的同志影片几乎都来自于欧洲,而不是某个影片大国。
联系到战争的感情总有很多无奈,往往是从扭曲的细缝中求得一丝急喘,《Yossi&Jagger》如此,《Bent》也是如此。只是前者是社会的压力,而后者是死亡的威胁。感情不是生活的全部,片中的Max深知这点,于是背弃恋人,选择苟延残喘。许多人将其比喻为同志的自尊,个人以为,称其为人的自尊更为合适,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无奈世事并非如此单纯可爱。最后之所以为选择死亡,大抵也是对自身永远不会得到幸福的那种绝望,不单因为本身同志的身份,而且还身处那个年代。
搬运石头时,Greta倾诉着自己的感觉,可Max出于惧怕的惯性,断然拒绝:“恨我,但不要爱我。”《Maurice》里也有相似情节,看到同胞由于“不检点行为”而断送前程的主角无论如何就是不能接受Maurice的爱意,或者说,爱可以,但不要表达在口头上,表现在行为上,那样产生的风险,不足以抵消情感所带来的愉悦。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Rudy,他对Max的独占欲很强,所以会把水狠狠地洒在与恋人发生一夜情的对象衣服上,愤然地跺脚,甚至产生了砸东西的冲动,但还是忍不住轻轻抚摩Max的额头,为他磕药后的不适表现出担忧。一部片子无法把所有情节铺开,很多东西都是点到即止,但此类小动作是必不可少的,描写好了,细腻的感情世界才得以为主线服务。
片中还有变装皇后的描写,在片头的一小部分。潇洒无牵绊的人才能幸存,就如那把火,烧掉的是变装的证明,流露出的是活下去的强烈希望。正如《Father and Son》的父亲似乎只有拒绝,才能享有和儿子继续各自安全生活下去的勇气。片尾的那场雪和《Bent》里的那把火都暗示了片中人物的心情。
现在来谈谈Jude Law,似乎英美大众情人都拍过同志类影片(Hugh Grant,Keanu Reeves等等),如果说Law在《Bent》里只是个配角,一个模糊了自己真正性取向的人物,那他在《Wilde》里的演出就是真刀真枪了。长得英俊的小伙子总要证明自己不是花瓶,可惜,通过这两部影片,我没看出他成功在哪里(除了那张化装后雌雄莫辨的脸),同样的,Grant 和Reeves在其所选择的片中也都被另一半抢尽了风头。不过这也无妨,片子里总要有这么些养眼的人物,为沉重或深刻的幽思带来一抹轻松的亮色。
同样是描写同志感情,似乎不稍带点儿离奇或猛料,便无法搬上荧幕。连我个人十分喜欢的《Temps qui reste》,也难逃死亡的结局。无法否认这样很吸引眼球,但真正的同志世界似乎多了些随意和平和,期待有更多好的生活类影片问世,效果要如《Queer as Folk》一样好,因为它平凡真实到让人看着不舒服。
http://www.blogcn.com//u2/71/8/older3older4/blog/53130766.html
以玉碎的决心,捍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
关键词:
英国电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英文名《BENT》)
法国电影《隐藏的恋情》 (原片名《Un amour à taire》)
我们可否断言
这就是文化
如果每个人都被否定
每个拥有智慧
仁慈,果敢
和特殊性的人
而且正是这些人
被视为违法
但是多数人自豪
自己是不同的。
副歌
正是如此,我们与其他人不同
他们走着,走着道德的脚步
穿越无数最初的惊叹
随后对于他们一切变得那么平凡,那么平凡
并非那么奇特,这些感觉
因为我们是另一世界的孩子:
我们喜欢有令人窒息的香气的淡紫色的夜晚
正是如此,我们与其他人不同!
这是一种恶
这道德
是他人将恶置于我们头上
因为我们是
我们自己
即使人们逮捕我们
脖子上的绳索
不是我们,
我们将忍耐
因为很快
非常快
我们的时刻将来临
而我们将没有苦难!
平等!不宽容已终结!
副歌
……
——这首《淡紫色的歌》被称为德国同性恋之歌,二战时期,德国男同性恋群体遭受纳粹法西斯集体性的迫害,《淡紫色的歌》就在当时残酷的历史背景下被LGBT群体歌咏流传开来。
二战之后,西方开始全面回顾和反思法西斯统治的历史缘由,同性恋群体遭受残酷迫害的史料证据也由此被富有良知和正义感的史学家发掘了出来,一批敢于直面历史的电影也由此诞生,其中最为优秀的代表作就有英国电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英文名《BENT》)和法国电影《隐藏的恋情》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讲述一对同志Max和Horst,他们仅仅因为爱恋同性就被关押进了纳粹集中营。而纳粹迫害他们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搬运石头,每天不间断地搬运,将石头从左运到右,从右运到左,其险恶的目的就是通过重复沉重而枯燥的折磨来瓦解人的意志、摧毁人的心智。然而,Max和Horst两人之间的关系在这样周而复始、单调的囚犯生活里却越走越近。日复一日,他们的身体受制于纳粹灭绝人性的压制之下,但,就在纳粹法西斯的监管之下,在恍若沙漠的毒日炙烤之下,一种不可征服的力量在两个男人的心间悄悄地萌芽,生长,绽放——尽管他们的身体不能接触到对方,他们不能拥抱,不能接吻,不能做爱,但就在另一个人类肉眼看不到的地方,一个挣脱肉体束缚的灵的空间,两个男人在激情洋溢地交换着对彼此身体的渴望和爱恋,他和他做爱,用的是语言,用的是眼神,用的是身体散发出来的汗水气息,用的是男人心和心的感应,他们在精神的世界创造出爱神的奇迹,在不毛之地的纳粹集中营培育出一朵无比绚丽璀璨夺目的人性之花。
另一部反法西斯主题的法国电影《隐藏的恋情》讲述一对善良的同志伴侣拯救了一个遭到纳粹追捕的犹太女孩,但自身却被卷入了纳粹法西斯迫害浪潮之中的故事。这部电影更是血淋淋地向观者展现了纳粹法西斯杀害折磨同性恋人的史实,导演以其冷静的克制的镜头默默地记录和审视着曾经发生在阳光下的种种罪恶,一幕幕灭绝人性的人间惨相:
被火刑烧死的同性恋人
大脑被强行打开,被迫切除前脑叶白质的他
被纳粹从高楼上摔下来倒在血泊之中的他的同性爱人
……
种种惨无人道的刑罚,人类的自杀残杀,人对人的迫害,竟然到了让人如此绝望冰冷的地步。观看《隐藏的恋情》,所有同情的泪水都不具备任何价值,事实上,每一个观者,无论是否同性恋者,都应该扪心自问,人类是如何被偏见和狭隘夺取了最起码的善良,人类的良知和正义究竟是怎样被邪恶所操纵和践踏的?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的最后,曾经以和女尸做爱来证明自己是“正常人”的男主人公终于脱下了标志着黄色六角星(犹太囚犯的标记,比同性恋囚犯高一个等级)的上衣,穿上“性变态”的那件有着粉红色倒三角图案的囚服,走向高压电网赴死,追随他的灵魂爱人而去。电影告诉我们,生命可以被碾碎,但爱情的尊严不可以被征服,也正是因为有了爱,灵魂得以从沉重的肉体之中解放出来,而卑微渺小的生命也绽放出动人心魄的华彩。
事实上,无论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还是《隐藏的恋情》,电影旋律中都蕴藏着巨大的悲鸣,这种极其自抑的悲愤,是灵魂深处的恐惧和绝望。这是人,我们先前的人经受过的一切。被迫隐藏起来的恋情是善良心灵的投射,是划过无望唯一的亮,是飓风中微弱的火苗,在冰冻的世纪苦熬,等待可能的阳光。
MAX和他的DANCE男友,似乎是很恬淡的关系。相互爱着,既是不曾有如何深情的言语,但是却成为了彼此生活的一部分。MAX是背叛了自己的家族而与男友生活再一次。或许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当你无依无靠时,会更加纵欲,消磨生活,好像要找到一种盛世的欢愉。只是这样的寻找太过理想。
终于,纳粹对同性恋的镇压来临。MAX和男友开始“流亡”,他们住在森林里,男友在工地打工,而MAX则极力争取机会让两人离开柏林,远走高飞。他是厌倦了这个城市,或许离开这里他才能够真正爱上身边这个男人,他离开了纵欲的环境之后,才会懂得自己所拥有的浪迹是多么愚蠢的挥霍。无论如何,在争取自己离开的同时,他也希望带着自己的男友,即便这之后是一场更大的背叛。
纳粹发现了他们,将他们带上了通往集中营的列车。那是他们所未知的疆域。在这里,离开了柏林,离开了那个纵欲的天堂,MAX背叛了自己的男友,因为背叛而“杀死”了他,因为背叛而完全违背了自己的人性。他活了下来,不再是同性恋。他为了活着而强奸了一个女孩,只为“证明”他不是同性恋。
MAX认识了HORST,不是什么患难见真情。但是当MAX开始了那个及其枯燥的工作时,他发现自己需要一个人陪伴,否则他会疯掉,否则他会继续降服于这场对人性的虐待。他贿赂了军官,让HORST来和他一起工作,他们两个人似乎不会孤单。
如同所有同志电影一样,两个落难又孤独的人必定会爱上对方。只不过他们不能相互拥抱,亲吻,抚摸。他们像是所谓的“精神伴侣”一样地相互拥有,拥有虚无的肉体和确切的灵魂。
他们这样拥抱着彼此,用言语,用“感觉”。相互矗立着,甚至不能目视对方,却已经在彼此的身体上蔓延出一片的暧昧。
“生命不能承受之情”,这部电影古怪的译名。但确实,这是MAX不能承受的情感,HORST爱他至深,但MAX似乎知道在某一个关键的时候,他会背叛眼前这个相伴的人。
如同所以的“集中营”电影,他们开始勾画逃离集中营后发生的种种,他们开始幻想这个世界上另一个地方,他们可以真正拥抱彼此,不会如此晦涩地沉浸在言语中以表达“暧昧”的暧昧。但他们是相互爱着彼此的,不是么?如此枯燥的工作,每一天都是一样的--将石头搬到那边,之后又搬回来,如此周而复始。或许这不是最可怕的,慢慢地,即便是两个人,他们也失去了新的话题以打消这种可怕的周而复始。
“听说明天会有沙丁鱼”
“我不喜欢吃沙丁鱼”
……
“听说明天会有沙丁鱼片”
“我不喜欢沙丁鱼片”
……
不知这样的对话持续了几遍,或许他们都知道这一切已经反复反复地重演至如同这工作一样枯燥。
如同所有的悲情同志片,必定有一个人要离开。
HORST在被射杀前,用右手划了一下眉毛。他曾告诉MAX,这个动作表示“我爱你”。这是老套的剧情安排,却是隽永的感动。因为他们将面临生离死别,因为他们确实是爱得如此深切,即便是只能“这样拥抱彼此”。纳粹军官用卑鄙的方式杀死了HORST,而MAX见证了这一切,但他不能反抗,就像在那列车上他极力证明自己不是同性恋一样。他的身上是黄色的六芒星,是犹太人的标志,而不是粉色的三角,属于“性变态”。他无力阻止即将发生的一切,这可以视为一种背叛,因为他们是拥有了彼此肉体的情侣。MAX一再地承受了他所无法承受的“情”。他一直说他会为xxx负责,他会为一切负责,但是在这个强权的世界中——诺言,或者这些动荡的情感都是无力的。
好吧,如同所有的爱情片一样。HORST死后,MAX将他抱在了怀里。或许这是这部电影最“惊世骇俗”的地方,他们相互拥抱,这是第一次,MAX可以真正确切地感受HORST的肉体,并将自己的暖流传给恋人,即便他已经不再是回答“是的,我感觉到了温暖”。他似乎把平时彼此隔离时所说的暧昧语句都说了一遍,但这次是真的,他拥抱着HORST。他背负着不能够承受的爱,将HORST放在沙坑中,“温柔地”。
之后他继续着自己的工作。石头,搬到左边,之后又搬到右边。纳粹成功了,单独一个人是无法承受这样的工作,他们必定会崩溃,必定会发疯。MAX换上了HORST的衣服,缝着粉色的三角。走向电网,之后以自己真正的身份--同性恋--死去。
或许有人会觉得剧中二人以意淫十分无趣,但是这样的“拥抱”和“爱抚”却是比任何一种恋情都更加“纯真”。或许性本身就违抗了这个世界最腐朽的“道德”。更何况发生在同性之前,永远被歧视的性爱?而这一次,两个男人却用这样的方式将彼此的肉体交融在了一起,这部电影并不是在为homo正名,也无法挑战任何一种道德。没有人能够标榜自己所持有的爱情是如何如何的纯洁高尚。电影做不到这一点,而MAX最终也是拥抱着男友以真正占有他的肉体,而非“高尚”的灵魂。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拥抱彼此,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省视“肉体的懈怠”和“灵魂的高尚无比”。这两者其实是可以互相融合的,只要两个人真正需要彼此,只要两个人爱得足够的深,而他们的生活也只剩下彼此--枯燥的工作和地狱一般的集中营。在集中营中的MAX已经不再浪荡,他守着自己的石块和眼前这个来回走动的男人。他们高尚得在死前都不曾触碰,但是生活中却占有彼此的全部。
不再是影片开始初纵欢的柏林,而是一个狭小的时空,如此狭小以至于MAX和HORST是彼此的唯一,是在精神上相互贴合,完全贴合的两人。
正是因为他们完全地贴合,因而他们可以用言语相互爱抚--他们本就是一体的,而他们也是彼此的唯一。
对于纳粹,同性恋是和犹太人一样肮脏的群类。但在这部电影中,他们彼此的融合却圣洁之至。
我不知该如何去讲述给人听这样的一段故事。前一夜的柏林还是性自由的圣地,淫佚的狂欢趋近亢奋的跌宕,今日盖世太保的屠刀已经架在了同性恋者的脖子上,无情的末日已经迅雷不及掩耳地降临了。消瘦的犹太青年马克斯与情人鲁迪却落入纳粹魔掌。在开往集中营的闷罐列车里,士兵凶残地凌虐鲁迪并强迫马克斯参与施暴,甚至为证明其不是同性恋,而与犹太女尸性交,这都是为了活下去,为了获得一块代表犹太人的黄色五角星,而非代表同性恋的粉红五角星,几乎疯狂,炼狱磨难的马克斯获得生命,也隐藏本性,扭曲了灵魂。同车厢的达蒙是坚定的同性恋者,即使囚服上标记“性变态”也有着倔强的自尊。日复一日,在循环往复的来回搬运石头下,在这单调的毁灭性的机械折磨下,在这片四处弥漫死亡气息的焦土之下,不可征服的爱情滋生。在那片炙热的太阳下面,在劳作的短暂间隙。并肩立正的他和他,两具赤裸着上身的年轻身体。目光不能交流,身体无法接触,完全的静态下,他和他做爱。用语言,用想像,用心灵感应。汗流,喘息,生命的溅射。
我不知该如何对这个故事作结。爱情的滋生没有错,即使曾经是享乐至上,或麻木不仁的,爱情也会破土而出。真觉得《BENT》这个名字很好,这是出关于人性抗争,人性重建,人性回归的故事,尽管它是残酷近乎歇斯底里的讲述着。影片结尾,纳粹军官用枪射杀达蒙之前,他用手指摸着眉毛示意给马克斯看,那是他在和他说我爱你,I LOVE YOU。最终,马克斯脱下那件有着黄色五角星的衣服,穿上有着粉红色五角星的衣服走向高压电网。那已是一颗坚定的心,有爱的心,玉碎的心,平静的走向死亡。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要用生命去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