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战争片  »  大劫难

大劫难  春滋味

502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刘迈梁思琪孙荐玺

类型:剧情战争导演:肖风 状态:HD 年份:2010 地区:大陆 语言:其它 豆瓣ID:5031409热度:1 ℃ 时间:2022-04-19 17:54:31

简介:详情  故事发生在九一八时期的东北。小子爹(鲁秋实 饰)与日本“商人”川岛(堤裕晖 饰)相识了十几年,事变发生后,川岛一夜之间翻脸不认人,令小子爹十分惊愕。小子爹是西台屯的大户人家,方圆百里都是他家的土地。他最大的遗憾是没生...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故事发生在九一八时期的东北。小子爹(鲁秋实 饰)与日本“商人”川岛(堤裕晖 饰)相识了十几年,事变发生后,川岛一夜之间翻脸不认人,令小子爹十分惊愕。小子爹是西台屯的大户人家,方圆百里都是他家的土地。他最大的遗憾是没生下个接续香火的儿子,所以,当老来得女后,他给闺女取名小子(梁思琪 饰)。家里的长工有个儿子叫春阳(周宏赛 饰),他专门雇来陪小子玩。眼看阴历年快到了,小子的二姑(刘迈 饰)是好热闹之人,她提前张罗着春节怎么象往年那样热热闹闹的过。不料,川岛带人缴粮来了,他们武力血洗了西台屯,为的是为日本开拓团的到来清除障碍。小子爹被逼当了汉奸,二姑发誓就算搭上这辈子,也要驱逐鬼子.....
  • 头像
    快乐橘子皮

    故事并不难懂,电影围绕东北小农地主而展开,地主对日本人时而顺从、时而又激烈的对抗,因软弱害了一村子的父老,但在骨子里都是中华民族的血液,通过不同的方式在那个凶险的年代通过各自的方式苟活。老地主在断绝了手指与右臂之后,死于日本人的屠刀之下,母亲因不堪背上叛徒的骂名自尽而亡,女婿王五孩在于日本人决裂之后身中数弹饮恨,王五孩是另外一种人群的缩影,在电影中有骨气的翻译官,甚至是配角中的配角,伪军军官纪大哥;大小姐应该是领衔全片的,直率但又透着细腻的东北人风格,对侵略者有着无比的唾弃,最终与日本人同归于尽,去另一个世界与她的王五孩相会了。一家人的刚烈体现的淋漓尽致。一家人全部受日本人的迫害先后死亡,只有小女儿得以存活,最终国恨家仇使之成为抗日战士。

    日本在这里殖民了几十年,日军占领了觊觎已久的东北土地,将本国居民迁居于此,开垦本属于中国人民的土地,日本人的侵略不光是战争与军事上的,对于在教育和农业上的更是潜移默化的,日本人从小在骨子里对于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影片中的日本人有着奸诈狡黠的鬼脸,一大一小两位女主的演绎非常到位,地道的东北话简直是让人捧腹大笑,对于东北话有了新的认识,而当下的东北话小品和连续剧之中的,对于语言方面的呈现是已经经过几十年的语言的演变之后的。

    作为一部抗日影片,直到电影的最后部分才与抗日的主旋律相结合,颇有姗姗来迟的意味,看到这么触目惊心、惨无人寰的电影场景,虽然说是小成本的电影,能够依稀的看到在影视基地拍摄的影子,一处村落中央的小场景,来来回回穿梭。

  • 头像
    快乐王子
        近日观看了第五代著名导演肖风的新片《大劫难》,看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用导演自己的话说:电影的故事原型是编剧和自己亲身查阅东北抗日历史资料,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而创作的,是可以拍着自己的良心来说,这是一部对得起观众、对得起先辈和历史事实的电影。我想评价为:这是一部用新视角来真实书写民间抗日历史、令人震撼的新史诗电影。
      
         主题:摈弃人性解剖的虚伪历史观,重申正义与邪恶的真相
         近年来,一大批反思战争的电影涌现,比如《南京南京》,他们往往打着解剖人性的旗号和幌子,试图从侵略者的视角来解读那段侵略和奴役的历史,以此来探寻和言说侵略者复杂的人性,这明明就是在替侵略者翻供和昭雪,这是在侮辱死去的战争同胞,也是对现在活着的国人情感的极端亵渎。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侵华的序幕,东北沦陷在侵略者手里,同胞饱受凌辱,明明是自己的土地和家园,却被强盗侵占,生命尊严被肆意践踏和侮辱,这不是用简单的人性所能概括的。那些伪装成商人的川岛之流,无疑是以经济间谍的身份在履行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国家机器功能。《大劫难》的主题在于直面战争背后的真实,在于勇敢的说出战争背后的真相,在于从民间的视角说出战争给同胞造成的身心的巨大创伤和劫难。
      
         叙事:回归第五代导演的影像语言,民间朴实风格,孩子视点更加动人落泪
         肖风导演作为与张艺谋、陈凯歌同届等第五代导演之一,多年来创作风格虽有所创新与突破,但依然保持了第五代导演上世界80、90年代震惊影坛的影像语言和叙事风格:沉稳、厚重,影像饱满充满原始质朴气息。这部《大劫难》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的电影年代,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和民间叙事创作的年代。而采用电影中两个孩子的视点来叙事和推进剧情发展,也非常令人感动落泪,这两个孩子无疑也是我们现在年轻人的视点,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强化了抗战历史题材的现实主义感。电影语言以质朴亲切浓郁的东北话来贯穿始终,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如同一幕幕精彩纷呈的话剧一样打动着观众,而深入东北黑山白水实地取景、取材于真实历史故事也成就了电影的史诗风格。
      

         角色:主角二姑娘性格真实而鲜活,小孩角色刻画精彩,但其他配角则略显不足
          二姑娘是电影着重笔墨塑造的核心人物,她热情奔放,脾气倔强暴躁,喜爱扭秧歌抽大烟,爱打扮,内心有满清贵族的情结,对未婚夫既有抱怨也有疼爱,对兄嫂多有怨恨和不解,对日本人则狠恨如刀割,是中国电影人物谱中一个难得的真实而鲜活的角色。她鲁莽而勇猛,一个人冲向日本人的垦荒团,她对不幸罹难的未婚夫情深意切,深深打动了那些保护她的同乡官兵。而也正是她的一再惹事也推动了剧情向不可逆转的危险境地发展,而这也表现和揭示了日本侵略者无比凶残的本质。两个小孩子是剧情贯穿的重要人物线索,刻画的非常精彩,无论是表演还是台词都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倒是二姑娘的未婚夫、兄嫂以及日本人川岛等则刻画比较简单化、脸谱化,没有很好的体现主题和人物价值。

         总之,不同于以往的国民党关于国民政府抗战历史电影的创作,也不同共产党关于民间抗战历史电影的创作,这部《大劫难》是一部全新的电影,它抛开了党派和意识形态的前提设定和主题先行,而是更接近于民间抗战的真实表达,如同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开辟了民间视角解读抗战历史的寓言电影一样,这部电影也将开辟一个关于民间抗战的历史传奇新史诗电影,不闻一见,也许你只有亲身去电影院去才能感受这部电影的重大魅力和精彩!

         (宋健君,影评人,《青年电影手册》策划编辑)
  • 头像
    neo
    《大劫难》上海地区好像只有大地院线下属影院上映了,我那场观众仅有两个。这种以小见大反映大时代的电影,是我的最爱。不过豆瓣上云飞扬所谓的鞍山的《无耻混蛋》纯粹是胡扯,展现百姓“残杀”日寇的镜头完全没有,里面最坏的日本人川岛也令人难以置信地死在了两个**手里。

    影片开头用在人物对话时联讯用了不少中景镜头,感觉不是很舒服,不知道导演为啥用这种景别呈现?影片对白奇多,而且全片都是东北方言,如果没有中文字幕(部分方言字幕后另加了普通话注解),我一个南方人是不能完全理解的。女主角刘迈的表演个人感觉有点用力过度,有点一根筋,不过有场她和雕像举行婚礼,一个固定机位的长镜头拍摄她面对镜头泣不成声哭诉的戏,还是让人十分动容的。其实与女主角相比,一男一女两个儿童角色还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尤其是小女孩的表演,十分自然,小女孩说的东北话也非常有韵味。


  • 头像
    那谁根本不屑
    一个女人,一辈子只对一个男人得瑟。




    日本人 不好死。真敢再来,那就,都别活!
  • 头像
    色猴|不废先生
    东北的香米都哪里去了?
    -------评第五代导演肖风新作《大劫难》


    每年我们都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也在提醒大家毋忘国耻。
    但是-------

    很多时候
    我们报道的历史真相,别人在美化。
    别人大肆报道的东西,我们当没发生过。
    看到报纸上刊登:日本就战争罪行向韩国道歉,很多人愤怒了:为什么日本人只给韩国道歉不给中国道歉?

    这两个问题套用小沈阳的话说,这是“为什么呢?”

    前几天看了一部取材于一个真实故事的电影《大劫难》:一个叫川岛的日本粮商,在到辽宁鞍山附近一个叫西台的村子,收购当地农户家的粮食,一收14年,他和西台当地的大户,有前清皇族血统的罗家人成了好朋友,与掌家的罗家老大更称兄道弟,“关系特别铁”,14年一晃过去了。14年之后,是1931年,东北的庄稼还没收完呢,粮商川岛突然穿上日本军官的衣服,带着一群日本兵进了西台村,秋天还客客气气的日本人,转过身功夫谁也不认了。罗家人将粮食藏起来,佯装粮食没了,但是川岛不信,因为,这么多年,川岛一直收购老罗家的粮食,太知道他家有多少粮食了,太知道这个村子的农民能种多少粮食。他残忍地剁下了罗老大的手指、手掌和右臂,又杀了全村人。这个日本人这个长期潜伏在东北的日本人已经把东北了解得一清二楚。。。
    他们实际上是为日本开拓团清扫障碍的而来的,他们学习了西台屯,逼小子他爹当汉奸,躲在山里的二姑娘发誓:“这辈子啥也不敢了,非把日本子整走不可”。。。。

        说实话,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并不知道日本人早就进入了中国进行潜伏,摸清了中国的底细,我还以为日本人就是嘁哩喀喳带着枪炮打过来的。在我们的书里面,日本人都是平地冒出来的。
    我一个朋友告诉我,实际上日本人收购中国粮食现在也存在。这个朋友是东北的,为了了解详情我还专门去他们家和详细询问他这件事。他告诉我,他以前做大豆等粮食收储生意的,在东北的某些地方。如果政府两毛钱收储大米,日本人就以两毛一收购;如果政府以两毛五收购,日本人就以两毛六收购。所以老百姓都将粮食卖给日本人。

    为什么这种事情依旧阴魂不散?

    反映抗战的片这些年不少,对于我这种又俗气、又不专业的电影观众,当初看《南京南京》的时候,我也觉得是巨大的突破。我也很感慨:日本人也是人嘛、他们最后也良心发现了,这是多么真实的事情啊。可是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一些业内的评论家很电影人很反感某青年导演的原因,看完《大劫难》甚至大家调侃某导演是川岛在中国的代言人。

    刚刚发生的事情是:日本人向韩国道歉了。
    中国人愤怒了,凭什么不向中国人道歉?
        我仔细想了想,我们也没让人家道歉啊?我们从来都是强调世代友好的,连民间抗议的活动都是有所限制的。人家韩国人抗争了那么多年,

    且不论什么“艺术品质”,《大劫难》这部电影里的表现的是正常的人,是无限接近历史史实的。当自己亲爱的人被杀了之后,二姑娘发誓,“这辈子啥都不干了,非把日本人整走不可……”,这实际上是我们抗战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如果我们都像是某导演那样,从人性上“理解”日本人,甚至妄想日本人“良心发现”,放走中国人,我们恐怕永远也走不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那段历史中,所有的胜利都是抗争出来的,所有的被尊重都是打出来的,指望别人良心发现,恐怕太天真了。
          说实话,我并不是不盼着中日世代友好,但是有些事情是分层面的。否则你纪念抗战胜利纪念什么?纪念的是战争的警醒和反思!纪念的是不抛弃不放弃的抗争史!最该支持的是《大劫难》这种电影:曾经中国人几乎被屠杀光,也不会想当然的“设计情节”让日本人把中国人放走,只有报仇!日本人都不承认战争,我们难道还需要像《南京南京》那样一厢情愿地代日本人实现“人性”?

    其实对于侵略承认不承认,对于日本人是个立场的问题,这事关他们历史的书写。而对于中国人做电影来说,也是个立场问题。
    另一个层面,我们不需要压制民间的抗议,也不需要掩饰我们民间的抗议。
    你要是总这样,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必然依旧阴魂不散,未来,他们还要吃掉你们最好吃的大米,只给你留下香精熏过的大米。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