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并不是贵族,父亲是大臣,从小丧母,穿着打扮完全按照男孩子的样子,甚至比她哥哥更【男孩气】:蓬头垢面不修边幅。她向往知识,热爱阅读,追着上学的哥哥跑,最后由于女子不能进入读书室、不能上课而露出失落的神情。但是幸好她有个好哥哥,进入教室、阅读室前,哥哥对她说: I will teach you later.
【Her sharpness is within.】
Harmlet被叔叔要求比剑,说到:I prefer not to learn at the point of a sword. My sharpness is within.
我觉得这句话用来形容Ophelia也很合适。
她并不是一个怯懦的人。
虽然她被其它王后侍女(the queen’s laydies in waiting)笑话排挤:贫民、戴不起首饰只戴鲜花、爱在土堆里打滚、跳舞像山羊、身材等等。
影片开篇的构图和色调,都来自约翰.-艾瓦瑞特-米雷斯的画作,与影片同名~《奥菲莉娅》
静谧的氛围里,却笼罩着爱恨情仇。
绘于十九世纪中期的这张画,其精致哀婉的如文艺复兴鼎盛之风。
张画还为Gucci提供灵感,拍过时尚大片以致敬。
而服装造型,
又像阿瑟-休斯那张n《奥菲丽娅》
还有1909年,英国绘画大师约翰-威廉姆斯-沃特豪斯的这张
这部电影好像是在泡脚看电视的时候找到的,电视爱奇艺评分6.9
只是抱着打发打发时间的打算点开看看。
结果却被道具化妆服饰、奥菲莉娅的性格所吸引住。
开篇女主的自述就表明清楚:I was a willful girl and followed my heart and spoke my mind. And it’s high time that I tell you my story myself.
根据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为故事背景,进行改编,以奥菲莉娅视角将故事娓娓道来。
女主开场自白就清楚地表明,自己和传统故事中那个【美丽脆弱】【善良纯真】的Ophelia不是同一个Ophelia。
【读书】
她并不是贵族,父亲是大臣,从小丧母,穿着打扮完全按照男孩子的样子,甚至比她哥哥更【男孩气】:蓬头垢面不修边幅。她向往知识,热爱阅读,追着上学的哥哥跑,最后由于女子不能进入读书室、不能上课而露出失落的神情。但是幸好她有个好哥哥,进入教室、阅读室前,哥哥对她说: I will teach you later.
【Her sharpness is within.】
Harmlet被叔叔要求比剑,说到:I prefer not to learn at the point of a sword. My sharpness is within.
我觉得这句话用来形容Ophelia也很合适。
她并不是一个怯懦的人。
虽然她被其它王后侍女(the queen’s laydies in waiting)笑话排挤:贫民、戴不起首饰只戴鲜花、爱在土堆里打滚、跳舞像山羊、身材等等。
王后知道这一点,也以斗鸡为类比,说自己在修道院里居住时就发现,有女人的地方就有这种排挤,像每一只鸡都会选择弱一点的另一只来互相啄。
但Ophelia并不弱势,她聪慧、勇敢、正直、豁达。
她从不回嘴,或和那个领头嘲笑她的侍女计较什么,直到那个侍女透露harmlet死讯,她才第一次真正生气和她动手,目露凶光。
她从来就没有怕过那些侍女,她只是和她们的追求、爱好都不一样,她不想和她们计较或缠斗。
【she surprised me】
Ophelia让我惊喜的有两个点:
第一个,
下水游泳的她被出来钓鱼的harmlet和horatio撞见。
Harmlet听到她是one of the queen’s waiting ladies时,想戏弄她:then she will not mind waiting till I catch a fish.
Harmlet 和 我们观众大概都等待着ophelia害羞地求饶。
但她没有,她一步步往前,对王子挑衅地笑:
Of all the ladies, I’m least fond of waiting.
There are two sides stuggleing in you.
One is baser, one better.
第二个,
虽然她动过为harmlet殉情的念头
但最终,当她劝说harmlet和她一起离开失败后,她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地央求harmlet和自己一起离开,也没有留下选择为harmlet殉情。
她对harmlet说:【not every story need to end with a battle】
她会为了爱斗争she fought for love, but she was not blind by hatred.
她告诉了哈姆雷特真相,为了拯救自己和哈姆雷特,她竭尽所能:逃离地牢、装疯卖傻、计划假死、寻找harmlet。
她原谅了harmlet误杀了自己的父亲
劝说harmlet不应邀和自己哥哥决斗
但最终,当她无法说服哈姆雷特放下仇恨,她没有选择为了爱情和harmlet一起赴死,她满含泪水,但是决绝的离开了宫廷,离开了这一切爱恨情仇的阴谋纷争,逃往修道院开始新的生活。
在这种无解的仇恨循环中,放下,比面对,更加勇敢。
吐槽【叔叔】——赢在心狠手辣,也输在心狠手辣。
也不知道他是高估了自己的魅力,还是低估了女性&母性(居然当着女王的面对harmlet痛下杀手也是厉害的)
吐槽【哈姆雷特】——大哥,你复仇能不能先绸缪绸缪,能不能不告诉你uncle你知道了事情真相还打算杀了他,能不能不跳入如此明显的陷阱(居然答应和ophelia哥哥决斗,结局输赢都是输的一败涂地啊大哥)。
我没看过原著,不会原著哈姆雷特也如此无脑吧。就不能装个傻,逃到隔壁亲戚家然后东山再起推翻他uncle吗?对付这么阴狠残暴的人,居然选择一个人正面硬gang。这角色塑造的也太单纯了吧。
奥菲莉娅作为主人公无非是全片塑造的最完美的形象,尤其是结尾升华的处理,将本片抬高到一个新高度。父亲被误杀后她对哈姆雷特的爱没有减半,她假死,冒着一切危险见到哈姆莱特,对着即将上决斗场的哈姆莱特劝说,知道哈姆莱特的心意后没有丝毫犹豫迟疑,转身坐着小船离开。她不爱哈姆雷特吗?她爱,她爱的真挚而深切。同时她也爱生命,无论是肚子里孩子亦或是她自己的生命。她尊重生命,同时也让生命肆意绽放,她有很多机会自保,她可以像她的父亲一样小心翼翼寻求夹缝生存,去嫁给侍卫。但她让她的爱和情感得到了表达,她对哈姆莱特表达爱意,顶撞国王……然而这部片子着重强调的是,她做出了这么多任性的表达却依旧尊重生命,顶撞国王后装疯逃走,表达爱意后决绝离开……与此相反的是女王在隐忍一生杀死国王的爆发后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n奥菲莉娅像我们展示了一个热烈表达自己的爱与恨,同时充分肯定自身存在价值的新时代女性。
孤独是一种原罪,在难以救赎的诚惶诚恐的生命之间,亦可以沧海流枯,顽石尘化,微命若缕,赤心如炬。而孤独上升到必须以一颗强烈的复仇之心,试图战败杀死父亲的哈姆雷特叔叔克劳迪斯时,那种无可奈何的晃动感和恣意感便深深的扎进奥菲莉娅的坚强又孤高的心灵。
他们偶然相逢于睡莲涌动的水中,奥菲莉娅在洗浴之时梦然一般遇见了哈姆雷特和他的朋友。几番说辞带有一些刻薄的味道你来我往衍化出了生命愿景之曲。奥菲莉娅是个从小追随王后的女官,棱角分明的山河气质让她的宿命里掺杂着柔夷和凄厉。但是她有一颗柔软真实的心,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奉献自己的高洁澄澈的自由心灵。
哈姆雷特的叔叔克劳迪斯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并迎娶哈姆雷特的母亲,一时之间风头无两,战绩沟壑让他成为一时之间的王者,当哈姆雷特在母亲和叔叔面前质疑王位的继承者之时,母亲的几句说辞便让他向新的父王臣服。而在此时,哈姆雷特与奥菲莉娅陷入浓浓的烈焰玫瑰之爱中,但是哈姆雷特毕竟是为权势所生之人,与蔽徙荣华浮云生死的奥菲莉娅始终存在着失重的盲点。仇恨不能人间蒸发,亦不可以宽容之姿面对弑父娶母的恶人。
报仇是一种理想和踏实的愿景。王后不同意奥菲莉娅与哈姆雷特在一起。当哈姆雷特意识到父仇必报的时刻,生命里升腾出炼金石的烈焰让他魂灵破碎。他和奥菲莉娅的执着凄迷之爱是不对等的,对于哈姆雷特来说他是她的灵魂和生命,然而叔父举世的乖张和不可一世的权力欲,刺伤了哈姆雷特原本雅逸真实又散淡的心。
奥菲莉娅通过女巫给自己的假毒药重拾了生命,她不顾生命危险来到王宫劝谏哈姆雷特放弃决斗,与自己远走高飞。然而她还是在浓妆墨彩的性灵世界里梦幻化了人性的理想主义奇迹。结果哈姆雷特被杀死,他的母后一剑杀死了他的叔叔,女权主义的至尊原理让她不再受到软弱的渲染,而是声泪俱下的为自己的爱子复仇。
奥菲莉娅没有自杀,而是远离皇宫这个桎梏扭曲人性的是非之地,并抚养着她和哈姆雷特的孩子,在修道院同修女们一道生存,她的生命从此获得了升华,芬芳的泪水让她更加对爱刻骨铭心。曲折而又有颠覆性的价值共鸣,颇有现代人对于爱情真谛的认同与传递。真爱诚如江海芙蓉般昳丽的天性,让人类以普世大爱之心得到人道主义救赎。虽然满心的遗憾今生今世无法回避,然而只有抛弃仇恨,摹刻生命的嶙峋方能解脱和自我之战的调停。
这是一部色泽明艳、繁花似锦的电影故事,给予人诗词般的梦幻和水一般的精神洗礼。水意味着生死的繁章复沓的情结,宇宙生命的气贯长虹便经由奥菲莉娅的坚韧的秉性,摆脱人道困扰和生命孤凄,以念力追随生命,和那纯粹的盛茂着水仙花的地方。
当我们常常提起《哈姆雷特》这部戏的时候总会想到哈姆雷特这个主要角色。讲到哲学中的虚无主义最关注的人物也是哈姆雷特,因为他是我们一致认为莎士比亚所塑造的主要角色,毕竟连戏名都是哈姆雷特了。nn但我更想分析的是奥菲利亚这个人物,也就是哈姆雷特喜欢的人,因为哈姆雷特总是在接近虚无的状态徘徊挣扎,虽然他的徘徊给我们分析者了一个非常好的分析机会但他最终还是没有达到虚无的状态,而奥菲利亚作为一个次要人物却达到了哲学上所说的虚无状态,也就是我想分析的。nn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在尼采的角度来看虚无的状态需要怎么样才能建立起来:当我们在所有事情中寻找某种意义但它却不在那时,我们最终变得灰心:虚无便是我们发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浪费精力与时间,因没有结果而产生极大的痛苦。一种不安感或没有机会去变得镇定。nn当一个人心中有个对待所有事物有个系统或统一。他整个人都依靠于此时,整个人都奉献给此样一个系统。例如基督徒,全心全意奉献于宗教,相信其价值框架和对世界的解释。但世界上其实是没有这种东西,是虚构的。在他发现是他的整个价值体系是虚构的时候他会失去信仰,找不到其中的任何价值。nn当一个人发现那个世界都是按照心理需求所塑造的,而且他没有一点权力干涉其塑造时,他就会对任何形而上学的世界失去信念,禁止他自己去相信任何一个真正的世界。然后他就会不相信任何死后的世界或神。虽然他不想否定这个世界,但他不能忍耐它。nn奥菲利亚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一幕第三场。她正在和她父亲波洛涅斯和她哥哥雷欧提斯讲话。大概就是关于她和哈姆雷特的事情。nn她哥哥和她父亲劝她不要想着哈姆雷特了,其原因有: 和哈姆雷特不可能永远在一起的啦因为人家是王子你是什么东西,他的话不可信的啦到时候就变卦了不要你了。正经一点说就是因为哈姆雷特是王子,他的婚姻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外交政治稳定的等等。就好像中国古代朝廷把公主嫁到边国有点像,只不过是反过来的。还有一些别的细节可能没有说到,但大概就是这样了,也不影响对全文的理解。重点是奥菲利亚是不想离开哈姆雷特的。nn第二次她出现是在第二幕第一场,主要是关于她告诉她父亲哈姆雷特的异常表现,为剧情做了铺垫。也不对理解奥菲利亚的虚无状态有所影响。nn第三次则为第三幕的第一场,奥菲利亚被国王与王后叫去读祈祷书,然后观察哈姆雷特奇怪的发疯行为,而国王与王后和波洛涅斯等人就在挂毯后面躲着看。当奥菲利亚想把所有哈姆雷特之前给过她的东西比如信之类的全部还回去的时候,哈姆雷特就质疑她的真诚,不停羞辱她然后说不和她结婚。nn第四次是第三幕第二场,也就是大家都在看哈姆雷特精心设计的那场剧的时候,哈姆雷特一直淫荡地和奥菲利亚讲话。nn最后一次出现便是在第四幕第五场,也就是最关键的一次出现。在此之前因为哈姆雷特在和他母亲争吵时,波洛涅斯也就是奥菲利亚的父亲在帘子后面偷听,想知道哈姆雷特是不是真的疯了。然后被哈姆雷特发现并且刺死了。在这一场里,奥菲利亚用唱的形式说了很多胡话。通过分析她的言辞,我们可以看出一些背后所含的意义。nn除了问候的话,这里重要的我都挑出来了。nn这种事太丢人!n少年男子不知羞耻,n一味无赖纠缠。n你曾答应婚娶,n然后再同枕席;n谁料如今被你欺诈,n懊悔万千无及!n这些歌词里主要讲了三点:她的父亲死了n她已经和哈姆雷特同房过了n哈姆雷特同房后不要她了n这三点具体可以归纳成两个主要奥菲利亚的痛苦来源。nn她的父亲被她所信任且爱的人杀了。n她感觉自己被哈姆雷特骗了,不仅结不了婚,而且还失贞了。n奥菲利亚是一个比较天真的人物。第一,她不相信父亲说的话,并坚持认为哈姆雷特最后会和她在一起的,不相信其中会夹杂这么多政治因素影响。这也应该是文本想表达的东西。第二,她也坚信和哈姆雷特的约定是不会被打破的。这也就是我觉得比较相对来说较为天真的地方。,即使真爱或许存在,在那个时代、情景和地位下,居然还会坚信约定的牢固性并且不听家人劝。nn若她的信仰和文本所表现的一样是对爱情的坚信的话,那么这也就是导致她变得虚无的原因。nn尼采列出的第一点便是:当我们在所有事情中寻找某种意义但它却不在那时,我们最终变得灰心:虚无便是我们发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浪费精力与时间,因没有结果而产生极大的痛苦。一种不安感或没有机会去变得镇定。nn也就是说,当奥菲利亚坚持着寻找爱情意义时,最后她被哈姆雷特给羞辱了并且不能与他结婚,但却已和他同房,她的父亲也被哈姆雷特杀了,导致她发现坚持寻找了那么久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她的父亲也被她将会从那个获得爱情的人给杀了,导致奥菲利亚更加绝望且痛苦。不仅寻找的东西不在那,而且她的父亲还被杀了,导致她变得不安,没有机会去变得镇定。另外,还有一点没提及的是她的哥哥也不在家。两个依靠,一个被自己爱的人杀了,另一个不在,使得奥菲利亚在极度痛苦的时候无法得到知心的安慰。这也可以是一个导致她虚无的因素。nn最后,尼采说的虚无状态在奥菲利亚的情况下便大体上成立了。在第四幕第七场的时候她爬到柳树上不慎掉入溪流然后淹死了。但哈姆雷特的母亲却说:“她承受不了她所需要承受的压力。”也就是说,其死因可能是故意想要自杀。nn这也就是她和哈姆雷特不同的一点了。当他们两个人都是基督徒,十分绝望时,哈姆雷特还是想到了基督的教义,比如他杀他继父报仇的时候,他想到基督说如果复仇时那个罪人在祈祷,他死后会到天堂,哈姆雷特不想让他到天堂,所以那时候没有杀他。并且,当他想自杀的时候他却没有这样做。这也就是说,尼采说的没有成立。nn当一个人心中有个对待所有事物有个系统或统一。他整个人都依靠于此时,整个人都奉献给此样一个系统。例如基督徒,全心全意奉献于宗教,相信其价值框架和对世界的解释。但世界上其实是没有这种东西,是虚构的。在他发现是他的整个价值体系是虚构的时候他会失去信仰,找不到其中的任何价值。n因为哈姆雷特整个价值系统没有被绝望所摧毁,在他绝望的时候他依旧想着基督的东西,所以哈姆雷特不是在虚无状态。nn而奥菲利亚在绝望时却选择了自杀。在基督教里一个真正的基督徒是不会选择自杀的,因为上帝不允许。那么奥菲利亚的自杀说明以下其中两点:nn她不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也就是说她的整个价值体系不是建立在基督上的。n因为在信仰中找不到价值所以导致的绝望使奥菲利亚自杀了。n第二种也就代表了奥菲利亚虚无状态从尼采说的第二种情况下建立。nn总体上来说,奥菲利亚达到了虚无的状态,而哈姆雷特却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