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战争片  »  拯救者1998

拯救者1998  灭族战场

398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娜塔莎·金斯基PascalRollin卡特林·福斯特丹尼斯·奎德

类型:剧情战争导演:普雷迪拉格·安东尼耶维奇 状态:HD 年份:1998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1300107热度:3 ℃ 时间:2022-04-15 20:00:22

简介:详情  美国人祖舒的妻儿被穆斯林恐怖分子炸死,于是当上了雇佣兵,远赴波斯尼亚,加入塞尔维亚族阵营,与穆斯林教徒作战。年轻塞族女子慧拉贝穆斯林绑架,然而在被绑架时遭到强奸,因奸成孕,诞下一个女婴,虽后来获释,但不被父亲原谅,被...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美国人祖舒的妻儿被穆斯林恐怖分子炸死,于是当上了雇佣兵,远赴波斯尼亚,加入塞尔维亚族阵营,与穆斯林教徒作战。年轻塞族女子慧拉贝穆斯林绑架,然而在被绑架时遭到强奸,因奸成孕,诞下一个女婴,虽后来获释,但不被父亲原谅,被逐出家门。祖舒同情母女俩的遭遇,设法带领他们脱险.....
  • 头像
    唐宁

    2022.03.24

    种族仇杀泯人性,冤冤相报何时了。乔什的妻儿惨死于穆斯林恐怖分子放置在餐馆里的炸弹爆炸,失去理智的乔什就近找了个清真寺,进去打死多名正在做祷告的穆斯林。接下来的举动更疯狂,受雇美国军方的工作也不做了,去巴尔干塞尔维亚当了一名雇佣军,专杀穆斯林。结果八年的复仇并没有拯救他,尤其是滥杀无辜平民让他良心和人性备受煎熬。阴差阳错的保护和拯救一个弱小的生命终于唤醒了他良心未泯的人性,重新面对人生未来的美好希望,也可以这样说,一个婴儿的出现拯救了他的生命和未来。

    艰难时期有穷人家生了孩子养不起,被迫只好送人,听说最好是生下来不要让母亲见到就送走,一旦母亲抱了孩子,给孩子喂了第一口奶,再想送人就难了,母亲会拼了命的夺回孩子,再苦再难也不会分离了。影片中维拉生下孩子后一直拒绝抱孩子,更不肯喂孩子奶,急的乔什抓耳挠腮,绞尽脑汁,笨拙的去挤羊奶。

    一旦维拉接过来孩子抱在怀里,母爱就被激发出来,当她第一次喂孩子奶的时候,维拉已经接受这个让她饱受耻辱和痛苦的亲生骨肉。短短的一天一夜的相处,母女俩已经难舍难分了,为了孩子维拉甘愿赴死,伟大的母爱迸发出来的勇敢和力量让人潸然泪下。

  • 头像
    Surgeon_1
    虽然是美国拍的,也没有明示或暗示哪一方是更正义一点的。塞族军人割下穆族老人的手指,穆(克?)族军人用锤子抡死塞族平民。哪一方是正义的,对他们来讲没有意义,战争就是灾难。

    女主在湖边唱起歌时,以为男主要像英雄主义电影里一样,发飙干死那一帮人马呢,结果锤子下去,男主无能为力。是啊,战争里,你能拯救她几次。

    女主母亲为什么穿着穆斯林服饰,谁能解释下?
  • 头像
    板儿砖™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是几年前几个大学同学重新聚会时选择了看一场电影,原声,中文字幕,片名没翻译,当然,这个词狠简单,意思谁都明白,但我觉得,意义又太丰富,看完和同学讨论,想要找出一个恰当的翻译,同学笑笑说:其实怎么翻译都是可以的...对啊...

    主人公因为其他人的仇恨却失去了自己的亲人,继而加入到了仇恨的行列,漫无目标的杀戮,使得不相识的人失去亲人和生命,继而逃亡,继而加入到法国那个著名的雇佣军团,继而加入到一场由仇恨交织的种族战争中去,如果活着结束这次雇佣任务,他就可以"拯救"自己,拥有合法的身份,结束流亡的生活...

    就是在这样一场充满仇恨的战争里(其实哪场战争没有仇恨),主人公看到了人性的泯灭,也重新激发了深藏内心的怜悯和爱,但险恶的环境,危险的身份,无处不在的仇恨,使得主人公渐渐明白,放下仇恨却又谈何容易,如果说,在这场战争中他对弱小生命的保护可以拯救他自己的话,这条救赎的路却比当时堕入仇恨中走过的还要艰辛,也许这就是悔罪所要付出的代价罢,当主人公看到一同为生存逃亡的年轻母亲,为了保护一条始于仇恨而降生的小生命,毅然赴死的时候,他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拯救,如果不抛弃仇恨,没有谁能拯救你,自然地,主人公放弃了拥有所谓合法身份的机会,如果能救助一个真正需要救助的生命,抛弃仇恨,那个身份又何妨放在一边呢...
  • 头像
    文扬黎

    之前修《回族历史与文化》时所写的观后感。有两处简单的(have to)引用

    摘自《波黑战争的民族渊源》,《广西党史》,1996年6月。
    摘自孔寒冰《波黑战争的遗痕》,《世界知识》,2010年8月。

    善与爱

    ——电影《拯救者》观后感

    2017.11.30

    一、引言

    这部电影是我在课上看的,一个非常小众的片子,以至于观影无数的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它,课后又费了很大的工夫才找到它的资源,还不是高清的。虽然冷门且小众,但它也算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了。

    影片的背景是波黑战争,是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期间,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由于塞尔维亚族、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三个主要民族对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产生分歧而进行的战争。导演Predrag Antonijevic现在是一名美国人,他的出生地,尼什——现在是塞尔维亚第二大的城市——曾经是属于南斯拉夫的。当然,南斯拉夫早已是过眼云烟,导演也离开了他的故乡,到了美国这个多民族大杂居的国家。

    电影是围绕男主角乔希华展开的。影片名叫《SAVIOR》,中文译作《拯救者》,又名《灭族战场》。所谓“拯救者”,被拯救的显然是乔希华,而拯救者在影片中的直接化身,则是维拉所生的有着“穆斯林血统”的女婴。对于影片的译名,我更倾向于前者,直译更多的保留了“savior”的含义,并且更能体现影片所表达的爱与救赎。但后一译名也不是空穴来风,这场波黑战争,各方参与者的目的之一本就是要灭掉对方的种族,这本就是一场灭族之战。

    二、剧情摘要与个人分析

    影片的开头发生在1987年的巴黎,乔希华赶来和家人聚会。他错过了礼拜,但当儿子问起他是否信上帝时,乔希华说,上帝无处不在,在他们一家人的身上都有;儿子又问:“坏人身上也有吗?”乔希华一愣,然后回答说,“对,坏人也有”。

    随后乔希华被同事叫走,去处理一场穆斯林原教主义分子挑起的炸弹恐吓,结果自己的妻儿便在随后的炸弹袭击中丧命。悲愤欲决的乔希华闯入一间礼拜殿,开了十三枪(这不禁让人想起“13”这个数字在西方文化中是多么不吉利),杀死了里面正在做礼拜的穆斯林。之后乔希华隐姓埋名,在国外兵团待了六年。直到有一天,他对同伴说:“我宁愿去找一场战争,在那里我能知道我是为什么而战。”

    1993年,乔希华和同伴来到了波斯尼亚。此时此地,波黑战争正在进行。乔希华加入塞尔维亚族的阵营,与这里的东正教徒们一起对抗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族。

    影片中对战争的描写似乎没有参杂任何感情,乔希华一次次的狙击穆斯林,包括一名少年,而穆斯林也做过让看似无辜的小女孩手持炸弹炸死乔希华同伴的事情。人性仿佛离开了这片土地,爱与善似乎不存在于这里的语言中。乔希华此时给观众的印象,似乎只是一个冷血的杀手,早已不复影片开头那种好丈夫、好父亲的形象。但,他在枪杀那位穆斯林平民少年之前的犹豫,他对橱柜中那个穆斯林小婴儿的在意,无不提醒着我们,我们的男主角仍旧是个人性未泯的好人。

    与乔希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属于塞族的本地人戈伦。他杀人毫不手软,对穆斯林的厌恶似乎已经无可附加,以至于他会如此嫌恶自己那不幸被俘的女邻居,还准备对一个即将出世的小婴儿下杀手。乔希华杀掉了戈伦。为了一个的穆斯林强奸犯的“杂种”,为了这个曾经使他痛失妻儿的群体的孩子,他杀掉了与他同信仰、属于同战线的曾经的战友。

    幼子无辜,新生的生命似乎可以缓和一切矛盾。人终究有他善良的一面,即使在战争中。小婴儿干净的哭声唤起了被仇恨麻木了的人性之善。亲情终究使维拉接受了她的女儿,正如维拉的父亲最终放过了他的女儿——在爱的面前,宗教与民族矛盾显得是那么微不足道。

    新生的女婴成了影片中显在的拯救者。母亲维拉虽然最后没有活下来,但她最终是含着爱而死去的,从不想要这个孩子到为了她牺牲家人、最后牺牲自己,维拉因被俘虏而冰冷的心最终被温暖了。而男主角乔希华则显而易见的“被拯救”了,最终他与婴儿一起,逃离战区,走向了美好未来。此时的他已不再是那个不分青红皂白仇视一切穆斯林的极端分子,也不复失去妻儿之后那种一无所有的状态,他拯救了一个穆斯林的孩子,他也再次拥有了家人与爱。

    三、综而观之

    综而观之,这部电影首先也是最主要的主题,便是反战。乔希华曾说他宁愿去找一场战争,但最后他带着维拉和女婴逃离战争之地的艰难、维拉因战争而丧命的冲击,提醒着乔希华,也提醒着你我,战争是多么残酷。记得影片中维拉的家人被敌军俘虏,在好心收留他们的夫妇家中,乔希华对维拉说:“我很抱歉,你的家人。”维拉没有多说什么,“这是战争”。这户人家的儿子,和他儿子的儿子,都同样死于战争。当老人说到,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平静的话语背后又怎不充满了悲伤与对战争的控诉!

    文化多元可以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处理不好,也会成为战争的导火索。波黑地区三大主要民族和他们各自信仰的宗教派别,将他们划分在了三个不同的立场上。“波斯尼亚战争爆发以来,在这个面积仅有5万平方公里的小小山国里,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穆斯林互相攻伐,杀得天昏地暗。不知情的人或者以为,这三族世代有着血海深仇。其实,这三族根本就是同根所生,至今使用的仍是一种语言。”战争的三方参与者,本来同属于南斯拉夫,本可以世代和平的共同生存下去,却由于宗教的分裂等原因反目成仇,不可不谓“血缘上同根共祖,信仰上分道扬镳”。

    影片所反对的战争,起因与世上所有的战争一样,是利益纠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小的利益纠纷引起的可能仅仅是口角矛盾,大的利益纠纷便可能带来波及千万人的大型战争。如果说,鸦片战争的源头可能是商业利益,是金钱引发的;那么,波黑战争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民族与宗教纷争引发的。而这些曾经的友邻之间所以会发生纠纷的原因,或许并不是纯粹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毕竟,多民族与多宗教在这里一直存在,但曾经的历史证明这里可以拥有和平。“在波黑,不同文明的交汇由来已久,大国干涉也长期存在。即便如此,波黑三大民族也有较长时间和睦相处,比如在南联邦时期。可是,为什么在南联邦解体过程中,三大民族竟如此厮杀呢?在各种解读中,我更关注这样一种看法 :三大民族中的少数政客为了一己私利不断地刷新各自的民族主义。他们之间的讨价还价如果达不到目的,民众的血、财产和生命就成了他们的赌注。”民族与宗教不过是这里的那些居上位者用以争权夺利的工具。

    经济的冲突尚且容易缓和,民族、宗教的矛盾一旦被有意挑拨,就似乎难以解决——经济利益是有形的,而宗教民族的概念却是无形的,战争一旦打响,心理认同的冲突便好似无可调解。波黑战争的显然是一场内战的,导演也借老汉之口讽刺了这种战争的毫无意义:“我是克罗地亚人,我妻子是塞尔维亚人,战前是没有分别的。现在,真是蠢。”一个蠢字,包含又何止讽刺。导演作为一个尼什人,眼看着自己的故乡处于硝烟之中,从归属南斯拉夫到属于塞尔维亚,不过是国名的改变,背后却是数十万人无辜的死去。

    四、尾音

    ·波黑战争我之前也是听说过的,就仿佛听说过两伊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一样。它们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于尚还不属于纯粹的历史——它们发生在现今世界上大部分人出生以后,许多这些战争的幸存者也都还能清晰地讲述战争的历程,战争就在我们身边。导演由自己的亲身经历制作了这部反战的影片,而从未经历过战争的我们,在和平的环境中,应当永远不要有乔希华曾经的那种“我宁愿去找一场战争,在那里我能知道我是为什么而战”的想法。人类永远不应渴求战争。

    ·导演后来去了美国。相比波黑地区三个民族、三个宗教便能引发战争,美国这个由多民族、不用信仰的人们组成的国家,显然显示了她强大的包容性。可即使在美国这样宽容对待各种族、各信仰的国家,由于宗教等纠纷引发的冲突也仍旧经常出现。如何缓解甚至解决这类矛盾,或许是个无解的难题。天下大同,是一个多么伟大而遥远的追求。

    ·开头中,乔希华说,即使是坏人,心中也有上帝。后来的几年中,他也算是一个“坏人”了。可评判好坏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乔希华本以为自己恨穆斯林,可他又为了一个穆斯林的孩子杀死了戈伦。戈伦所代表的土生土长的塞尔维亚人,本应坚决保护自己的族人,却还是会对邻居维拉做出拳打脚踢的行为。维拉的父亲因为女儿“丢了家族的颜面”而赶她出门,还曾打算杀了她……这一切看似矛盾的行为起源,到底是宗教与民族利益的斗争,还是人类心中善与恶的挣扎结果?最终拯救乔希华的,到底是那个女婴,还是他内心深处本有的善与爱?

    ·马克西姆是一位经历过克罗地亚战争的钢琴家,他的《克罗地亚狂想曲》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曲子。由于不懂音乐,初次听的时候只觉得它表达的情感很浓厚,是个深情的曲子。后来查了一下它的创作背景,是克罗地亚战争,一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之间因民族对立引发的战争。之后再听这首歌的旋律,总不免陷入悲伤。而在《拯救者》这部电影中,年轻的母亲为她新生的婴儿所唱的摇篮曲,一支应该是和平年代的普通妈妈哄孩子平静休息的曲子,在战时却也透露着无尽的爱与悲伤。

  • 头像
    顶楼^秋天的海
    《拯救者》

    ----如果不抛弃仇恨,没有谁能拯救谁。


    英文名:Savior
    简体中文名: 拯救者
    编剧: Robert Orr (I)
    导演: Predrag Antonijevic
    主演: Nastassja Kinski / Pascal Rollin / Catlin Foster / Dennis Quaid
    上映年度: 1998
    语言: English / Serbo-Croatian / French
    制片国家/地区: USA
    又名: 灭族战场




    一切战争都是因为仇恨。所以我们称他们为敌人。
    仇恨的结局都是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这部电影,就是讲述了一个战争悲剧。


    他的妻儿被穆斯林恐怖分子炸死,他失去了自己一生中最爱的两个人。
    于是他也加入到了仇恨的行列,他去做雇佣兵,隐姓埋名,漫无目标的杀戮,使得不相识的人失去亲人和生命。
    这是一场由仇恨交织的种族战争,究竟谁是谁的拯救者,其实根本没有定论。
    因为战争,使悲剧放大。


    就是在这样一场充满仇恨的战争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看到了人性的泯灭,也重新激发了深藏内心的怜悯和爱。
    在战场上,塞族和穆斯林交换战俘的时候。他遇见了那个挺着大肚子的女人。
    那个塞族女人,被穆斯林强奸以致怀了孕的女人,在涵洞里,塞族士兵残忍的踢她的怀了孩子的肚子。
    他激愤之时杀了那个塞族士兵,这时候她遭遇早产,他就在涵洞里为她接生。


    当那个可怜的女婴嗷嗷待哺,寻找妈妈的奶头时,塞族女人无动于衷。
    她怀了仇人的野种。她无法原谅自己,她的同胞甚至她的父亲都无法原谅她。
    她被赶出了家门,他出于同情开始带她逃亡。


    但险恶的环境,危险的身份,无处不在的仇恨,使得他渐渐明白,放下仇恨却又谈何容易。
    如果说在这场战争中他对弱小的母子俩的保护可以拯救他自己的灵魂,这条救赎的道路却比当时堕入仇恨中走过的更加艰辛。
    也许这就是赎罪所要付出的代价。


    一同为生存逃亡的年轻母亲,为了保护一条始于仇恨而降生的小生命,毅然赴死,她最后一次唱起了那首摇篮曲,如同天籁。
    看到这里的时候眼睛有些发热,感动而悲伤的心情久久不能释怀。
    那是最纯洁的母爱,是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
    这时候他终于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拯救。
    一切战争都是悲剧。谁又能拯救谁呢?
    如果不抛弃仇恨,没有谁能拯救谁。

    P.S.

    一直找不到这部电影的原声,想找那个塞族女人临死前唱给她孩子听的摇篮曲,如果谁知道告我一声。。。谢谢!!:)



    ——END——

    偶尔发现的一片旧文,写于08年4月。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