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动作片  »  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下)
918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彼得·威勒阿芮尔·温特迈克尔·爱默生迈克尔·麦基恩MichaelMcKean马克·瓦雷MarkValley大卫·塞尔比DavidSelby

类型:动作动画导演:杰伊·欧力瓦 状态:正片 年份:2013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11443810热度:1 ℃ 时间:2024-06-11 16:46:07

简介:详情  曾经罪恶横行的高谭市,自布鲁斯·韦恩(彼得·威勒 Peter Weller 配音)决定以蝙蝠侠的身份归来后,仿佛终于发生了新的变化。变种人头目双面人被除掉,然而原变种人团伙摇身变成蝙蝠狂热者,以暴力的方式执行着对善恶...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曾经罪恶横行的高谭市,自布鲁斯·韦恩(彼得·威勒 Peter Weller 配音)决定以蝙蝠侠的身份归来后,仿佛终于发生了新的变化。变种人头目双面人被除掉,然而原变种人团伙摇身变成蝙蝠狂热者,以暴力的方式执行着对善恶之行的裁断。因此,蝙蝠侠的法外行为引起广泛争论,甚至惊动白宫,而高谭的新任探长对其存在颇有微词。正值美苏交恶的危机时刻,超人(马克·瓦雷 Mark Valley 配音)卷入战火,蝙蝠侠和这位昔日的战友因理念不同分道扬镳。在此期间,小丑(迈克尔·爱默生 Michael Emerson 配音)高调复出,受邀参加某电视节目访问,实则暗藏新的阴谋  为了阻止小丑的破坏,蝙蝠侠和新一代的罗宾突破重重阻隔,杀向对手……
  • 头像
    ArtistD
    这才是最真的Batman.诺兰的蝙蝠侠固然喜爱。可原著的黑暗与无奈是商业电影不能简简单单表现的。动画最大程度的还原了漫画的剧情。当B与S决裂的时候,我说,这一幕早该出现。天真的Superman永远是站在光明,用他外星坠落时摔坏的脑子维护着他所坚持的条框正义;阴暗的Batman成如影子般,用他的黑色外衣保护着那脆弱腐朽的法律下的微弱烛光。明与暗,是统一的,也是对立的。也许Batman的坠落,是最合理的,最能警醒的结局。
  • 头像
    CactusPlanter
            看上半部时,满心欢喜,果然动画要比电影好很多(对于个人而言)。漫画英雄果然是属于二次元的,正义是形而上的,抽象的,完美的,强大的。等待很久,终于等到了下半部,看完之后,却多么希望故事就结束在上半部。英雄迟暮,强弩之末,本来已经足够悲怆,到了下一部,这个故事几乎不再是故事,悲剧不在是悲剧,上帝之城早已陨落,俗世的阴暗混乱、强烈的现实主义氛围,将钢铁的意志变成了血肉之躯,英勇与无畏的战斗变成暴力的杀伐。弗兰克米勒干得太好,把一个迷失信仰的时代深深地烙印在这个幻想的世界。
           黑色的蝙蝠,白天纸醉金迷,晚上虔诚救赎,他是蝙蝠侠多过布鲁斯韦恩;红蓝色的超级英雄,钢铁之子,却更多的那个平凡的小记者,一个农场小伙,笨拙地追求着办公室里那个时尚的都市丽人。那是多么美好的时代,娇惯放纵的富家子总是刻薄地嘲笑着农家小伙,若无其事地和他的‘女神’调情,一个是农场的好孩子,一个是被惯坏的公子哥,仅此而已。多么希望时光就定格在那个时代,超人和蝙蝠侠,只是客客气气的好朋友,偶尔的搭档,或者假装是情敌--定格在猫女仍然身姿曼妙,罗宾还没有成为夜翼,克拉克还是那个被人颐指气使的报社新人,而露易丝·莱恩也没有变成绝望的主妇。那个时代,蝙蝠侠冷静睿智,成熟稳重,偶尔还有一点冷幽默,虽然常常自我牺牲过度,但是仍然喜欢和阳光的年轻人在一起(也许超人也算是Sunshineboy),在英勇赴死之前,会自信地说:“我很荣幸,先生们”。那个时代,英雄们不是怀有信仰,而是他们就是信仰本身。
           然而不知什么时候,这些理想与信念陨落了,无声地消失了,它们死亡得既不壮烈也不光明磊落。英雄们不再代表任何伟大的事物--人民、国家、自由、公正······一切崇高的东西都不复存在,DC的世界里,俨然已是末日将近。在这个寒冷阴暗的故事里,超人不是正义的,这个昔日的美国精神象征,在核爆中被抽干了水分,变得干瘪丑陋--就像四处招摇的星条旗一样,在全世界面前显得无赖而虚伪,即使如此,超人还是活着,不知道背负着怎样的痛苦与罪恶而活着,然而和丑恶的现实不同,超人又显得如此的无辜,如此的令人痛心。而蝙蝠侠的正义····哦,对了,黑暗骑士这个故事就是以“黑暗英雄”作为卖点的啊,既然都是黑暗英雄自然亦正亦邪了···这个故事的别样魅力就是以谋杀了正义作为代价的。于是,这里蝙蝠侠会陷入一个道德困境:杀了小丑他就会从英雄变成凶手,不杀小丑,就会间接害死更多的人·····这样扭曲的设定,害死了杰森·托德,而杰森之死又扭曲了蝙蝠侠和杰森自己·····
         正义已死,暴力、复仇、畸恋轮番上演,那些悲悯高尚的灵魂失去了清澈明晰的指引,强大的力量和智慧却无所依凭,战乱与硝烟中,凄惶的心寻觅着宁静。黑暗骑士这个故事,将人类所能够想象得到的,最悲伤的命运赋予了两个人类想象中最善良的灵魂来背负。它把真实世界,三次元现实中沉重的无奈与绝望,虚无与混乱施加在这个简单明了、善恶分明的平面国里,把现实中人类的卑微与无能强加给幻想中的英雄,终于把这个生动、明媚、单纯的世界摧毁,使它万劫不复。这毁灭的力量,就像核爆炸一样强大,于是这部神作成为的传奇的作品,大卖的作品,被好莱坞投入巨资拍成电影的作品,被主流文化接受的作品。弗兰克米勒创造漫画故事中的异类,也成为这些超级英雄的终结者。
           DC宇宙中,英雄的故事中,开始出现好人总是不得善终的故事,就像现实世界一样,仁慈与善良者显得绝望而无助,命运残酷而无常。在这个逻辑下,DC公司要如何继续呢?好在DC的宇宙可以重启的,可以重新来过,只要有市场有买家,英雄们就可以以千奇百怪的方式一次一次的毁灭和堕落,直到读者看得麻木。这些故事是病态的,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是病态。人类文化中美好积极的东西都在渐渐消失,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只是在漫画中出现,在其它艺术形式、文学、哲学各个层面,真理早已变成了一个所指不明的词语,上帝已死,正义已死。我们找不回我们的信仰,英雄永恒的命运就是堕落--比死亡更悲伤的命运。
         “停下来,这很愚蠢····” 超人如是说。
        超级英雄就像古代文学中的骑士和龙一样,他们之所以是美好的,并不是因为他们是虚构的,而是因为他们是庄严的,崇高的。人类的正义本身就虚构的,因此常常被嘲笑和质疑。但如果人类真是一种需要被温暖和慰藉的动物,一种真正有灵魂的动物,那么真正美丽的事物必然是正义的,正义的故事也会明艳动人。从技术层面来讲,弗兰克米勒的故事是个好故事,那失去的一颗星,就算是用来哀悼逝去的正义吧。
  • 头像
    薯条君
           弗兰克米勒一改之前邪不压正善恶分明超级英雄一现身祖国处处是春风的路数,为蝙蝠侠定下的阴暗的基调。从《元年》到本部《黑暗骑士归来》,加上多处借鉴于他的诺兰蝙蝠侠系列,这种主题转型可以算是完成。这种改变,纵使观众未曾领略却敢为之,足见其姿态之决绝。再算上《罪恶之城》,就知道这种风格是他个人标签之一。

        本部的时间设定为美苏战争。以超人为标志,代表着战争时期高谭市及以上的统治阶级的利益。其他的角色延续传统,演绎着高谭市内的故事。既然说是阴暗,本作中的超人颠覆以往光明之子的形象,成功的被政府招安,成为暴力国家机器的一员,在战争中冲锋陷阵。而蝙蝠侠一再以暴制暴绕过法律超出了当局的底限时,超人接到了任务:“You do what you need to do”。

        所以JLA兄弟反目的决战成为本作的高潮。动作场面一气呵成,在其他动画版不多见的连续技酣畅淋漓,毫不生涩,直叫人大呼过瘾。除了在体现蝙蝠侠将格斗技与高科技武器完美结合之外,导演刻意弱化超人的属性,结合之后的剧情来看,超人自己亦是有意为之。

        超人之外,猫女的角色为鸨母,这算是忠于原著。当然,和TDKR中的设定相比,却是阴暗许多。美人迟暮,身材走形得不忍睹视,妆容愈发庸脂俗粉。被小丑算计之后cos了一把神奇女侠,算是个小彩蛋吧。

        所有出场角色中,意外之喜来自绿箭的现身。绿箭越狱后,成为逃犯。断臂只得以嘴衔弓,乱须残缕,凄凄然有如当初被困小岛。唯其百步穿杨与矫健身姿,依稀记得年少曾鲜衣怒马(哥是星城一哥好吗)。

        在本作,除却一贯的小丑,政府甚至超人都加入到了蝙蝠侠对手的阵营中。布鲁斯化身为蝙蝠侠的动机是为了隐藏自己,而蝙蝠侠这一惩恶的形象却是高调。弗兰克米勒挖掘布鲁斯幼年跌入蝙蝠洞以及父母被杀所造成的心理的阴暗面,塑造其以暴制暴的行事风格,这种凌驾于法律之上,无视政府的行为,一直令当局不满。掌握在政府手中的媒体不断煽风点火,夸大蝙蝠侠的消极面,体现在公众身上就是民意,而民意就是政客们的避风港。所以戈登退休,新上任的警长下达的第一条逮捕令,就是蝙蝠侠。

        而小丑适时的出现,利用他与蝙蝠侠多年来斗智斗勇的了解,不断的逼迫的蝙蝠侠的心理底线,“I made you lose control”,终于,随着游乐场一战,蝙蝠侠站在了公众与政府的对立面,成为血腥与暴力的代言。“Doesn't matter, I win。”得志后的小丑在燃烧时的狂笑,依稀能听到那句“Smile。”

        片尾布鲁斯诈死后“复活”,带领着曾经的街头混混们重建蝙蝠洞,准备把自己的所有传授给他们,一并守护高谭市。这里不死的不只是蝙蝠侠,也有对光明的探求和守护,“你能发光,你应该非在我的前面。”所以,结局是注定的。英雄不死,传承永存。

        片中最后一个镜头,布鲁斯和罗宾看着地底深处正在修建的新蝙蝠洞,看着忙忙碌碌的蝙蝠侠之子们,照明灯的光辉撒在他俩身上,那是隐匿在黑暗处的光明使者。
  • 头像
    昨天才知道有这个系列,一口气把元年和黑暗骑士归来(上)(下)看完。
      在此之前,蝙蝠侠系列电影和动画都只是断断续续看的不多不少。感觉最棒的是诺兰系列的第二部,让我彻底沦为了joker的粉丝。而映像最深的是97年那一部,不是因为帅气的克鲁尼,也不是因为斯瓦辛格,而是要多妖娆有多妖娆的乌玛瑟曼。连罗宾都勾引去的女反派,在我童年小小的心理留下太深的映像。后来长大再找出来看时,忍不住爆巨粗口:FUCK!!这是什么烂片啊!
      额。。一不小心就扯远了。
      下面回归正题,谈谈这部动画。
      从《归来上》到《归来下》上了一个档次。
    老年的布鲁斯伟恩重操旧业,穿上蝙蝠战衣,说着要成为犯罪分子的梦靥,却发现他并不属于这个世界了。
    老年的管家依旧矜矜业业,最后布鲁斯假死他却倒在寒风中。
    老年的警长从位置上退下,给老婆当跑腿,真是好人一辈子。
    老年的猫女身材走样惨不忍睹,成了妈妈桑还要被小丑最后一次利用。
    老年的绿箭侠丢了个胳膊一脸颓废。
    老年的双面人不抛硬币了,也不配成为蝙蝠侠的对手了。
    老年的小丑一直在了憋气,然后最终笑着战胜了蝙蝠侠,烈焰中说,好基友不仅要一辈子还要下辈子,我在地狱中等你哟。
    只有超人是不朽,被核弹爆出皱纹爆出翔后马上还可以昂首走在白宫的花园里。

    政治背景时代隐喻都只是为角色塑造做铺垫,不朽的超人也不是完全不朽,他那美国精神早就死得一干二净。
    真正精神不朽的也只有蝙蝠侠和joker。尼采说——理想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如果他被扔出了他的天堂,他会再制造出一个理想的地狱。
    蝙蝠侠是如此,他建造了一个地狱将自我关在其中,将自己的理想与众生留在天堂。小丑也是如此,他要创造一个地狱,将众生推入地狱陪伴自己的理想,让自己留在天堂。
    蝙蝠侠和小丑是一类人,不同的是蝙蝠侠是黑暗下的光明骑士,小丑是光明下的黑暗武士。
    当小丑笑着扭断子的脖子,笑着自焚。蝙蝠侠呸的一坨口水。尼玛逼,老子不跟你玩了。

    天堂再大也容不下蝙蝠侠和小丑其中任何一个。
    世界再小,却还是可以留下超人和蝙蝠侠二者之一。

    布鲁斯穿上钢铁侠的套装,被超人抽得满天飞,把超人揍得满地滚。他早就明白自己不属于这世界了。如果还想留下什么,蝙蝠洞里的小混混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想告诉超人,他妈的你胸大了不起啊。
  • 头像
    哈哈君
    你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
    ——蝙蝠侠精神解读,兼评《暗夜骑士归来》

    跟很多人一样,我对于蝙蝠侠系列的喜欢,始于诺兰的《黑暗骑士》(下简称TDK)——希斯莱杰的小丑令我整个精神随之癫狂,“why so serious”这句台词甚至一度成为我的生活信条,令我遭遇困境时变得无比麻木与强大。
    我开始去翻看蝙蝠侠的各类作品,尤其是小丑出现的故事。之后,《黑暗骑士:崛起》上映,不知别人怎么看,但对我来说,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没有能带给我心底的震撼,或许是前作的光芒太过耀眼。

    直到某一天,我看到了米勒的《暗夜骑士归来》。这部作品所展示出的强大信念,令我建立起来的整个蝙蝠侠认知体系瞬间崩塌。与它的气场和格局相比,TDK不过是诺兰发泄迷茫、希斯莱杰狂飙演技的小家子舞台剧罢了。

    当然,作为电影来讲,TDK是一部很不错的作品,它很好的总结了蝙蝠侠系列对于社会、体制及英雄精神的拷问,并将之打包抛向了观众。因而我们看TDK,感受到了一片黑暗。蝙蝠侠这个角色本应是黑暗中的光点,是燎原的星火,但TDK显然没有完成这个阐释——所以人们看完TDK,更多人喜欢上的是小丑。而之后的黑暗骑士崛起也没有能完成这一任务,贝恩这个路人型小BOSS令人不知所云,大BOSS米兰达只不过象征着仇恨,夜翼和猫女的刻画也算不上成功,对于一部好莱坞大片来讲,黑暗骑士崛起是不错的,该有的都有了,但对于蝙蝠侠内核精神的阐释,这一部电影并未能回答TDK中的问题。

    诺兰的蝙蝠侠系列无疑受到了米勒作品的影响,它成功的营造了米勒的黑暗,却也仅仅营造了黑暗。

    而《暗夜骑士归来》这部历史上将蝙蝠侠拖入黑暗时代的作品,实则在讲述的是希望。




    一、高谭市

    高谭市是一座失败的城市,官员腐败、罪犯横行、人民懦弱。但高谭并不是一座道德最烂的城市特例,蝙蝠侠归来故事中,受核弹爆炸影响,美国所有城市都陷入了混乱的无政府状态,可见高谭并非是罪恶之城,它只不过是众多城市中普通的一座,它所代表着的是我们这个社会。而高谭市中政府、警局、检察院所代表的则是体制。
    谈到体制这个词,我们往往流露出厌烦与憎恶的情绪。事实上,体制并非总是不好的,它是必要且必需的,并且,大部分时间,它是保护我们的,政府、警察、军队无疑不是如此。但体制会失效,甚至会被人利用。体制的失效,导致罪恶不能被有效制裁,于是人们开始麻木不仁、道德沦丧,于是罪恶进一步蔓延,社会就此进入恶性循环——高谭市即是如此。

    因此蝙蝠侠系列的人性观事实上是性恶观,而体制在约束着人性中的恶。

    TDK中,小丑说道,释放这种恶,只需要“轻轻的一推”,而这轻轻一推的便是体制失效。

    所以说,当核弹爆炸时,美国所有城市瞬间才会全部堕落为高谭市。




    二、蝙蝠侠

    基于这种背景,蝙蝠侠出现了。蝙蝠侠是一个义务警察,是一个在体制外打击罪恶的人。与罪恶这一社会概念相比,蝙蝠侠即使是一个拥有各类先进设备的超级英雄,他依旧太渺小了。以个人单位去对抗一种社会概念,这场战争,从一开始,他注定失败。

    在方式上,他采取了以暴制暴,通过建立心理威慑,消除罪恶。这显然是打击罪恶的最直接方式,但这一做法本身却又是体制所不容的。

    因此,同所有“侠”一样,蝙蝠侠从诞生一刻便是这样一个矛盾体。

    蝙蝠侠并不是反体制的,他不是一个暴徒,也不是一个革命者。蝙蝠侠内心中是改良派,他希望的是体制复原,因而他的最初合作对象是戈登局长和哈维邓特检察官。他希望体制能正常运行,希望高谭市不再需要蝙蝠侠。这则是他精神境界高于其他超级英雄的地方。

    而事实上,蝙蝠侠抓错了重点,体制失效不过是外因,社会混乱的真正内因是“人性本恶”。即使高谭市某一天恢复了秩序,只要“轻轻的一推”,便随时会再次陷入罪恶的深渊。

    这是蝙蝠侠的外部悲剧。




    三、蝙蝠侠与小丑

    喜欢蝙蝠侠系列的人都会说一句话“蝙蝠侠与小丑: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这枚硬币便是“对体制的不敬”。不同的是,蝙蝠侠想通过“违反体制”去维护体制,而小丑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反体制者。

    小丑同时还是蝙蝠侠内心的黑暗面与恐惧。游离于体制之外,不受体制约束,蝙蝠侠也怕自己会某一天因享受这种快感而堕落,那样他便彻底成为了小丑,因此他给自己划了一铁则,那就是“不杀人”。

    但不杀人,便也无法杀死小丑。于是蝙蝠侠掉入了小丑的逻辑陷阱。

    因此从蝙蝠侠自身立论的角度出发,他不可能战胜小丑。因为他对自己的做法本身便抱有怀疑,“不杀人”这条铁则只不过是他内心矛盾的遮羞布。

    这是蝙蝠侠的内部悲剧。




    四、戈登与哈维邓特

    戈登和哈维邓特在最初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是体制内和蝙蝠侠合作的两个人,也是从体制内部努力复原体制秩序的两个人。

    但哈维邓特堕落了,不同作品中,他堕落的原因不同,但我们却都可以将之归结为“轻轻的一推”,于是哈维邓特开始厌恶体制,检察官成为了双面人。

    而戈登局长则可以说是整个蝙蝠侠系列中最完美的人物,正直、勇敢、坚定,同时也不死板。他的身上几乎看不到任何瑕疵(除了“元年”中的婚外情之外),他为高谭市的秩序贡献出了他的一生。但他卸任时,我们却蓦然发现,高谭市并未因他一生的奋斗而发生任何实质性改变,高谭市还是他最初到来时的那个高谭市。

    戈登和哈维邓特的失败说明了,当体制失效时,体制内的人便无法从体制内去挽救体制。

    这是体制内精英的悲剧。




    五、猫女与绿箭

    猫女与绿箭是两个游侠。这两个人并无蝙蝠侠那般远大的理想,也无蝙蝠侠那般强大的意志,他们也比蝙蝠侠单纯的多。

    因此,相比蝙蝠侠,他们对体制更加不屑。绿箭不单打击罪恶,他还劫富济贫;猫女则本身就是个亦正亦邪的角色。

    老兵不死,只会凋零。岁月带走了猫女的身材、超人切掉了绿箭的手臂。

    不过,奥利弗毕竟是条汉子,即使没有手臂,他还是用嘴向超人射出了复仇的一箭,但这一箭却已不是罗宾汉的一箭。

    白驹过隙,理想主义却显得越发重要。

    猫女的沉沦,绿箭的流亡宣告着没有理想信念的叛逆者即使不输给体制,也会输给时间。

    这是体制外叛逆者的悲剧。




    六、超人

    超人曾经是蝙蝠侠。

    但超人更加强大,他不但有着更强的能力,还有这无穷的寿命。无穷的寿命便意味着无限的时间。

    因此,他没有必要像其他超级英雄一样死磕。只要信念还在,他便有资本耗得起。

    于是,超人妥协了,他与体制和解,亲手拆散了当初的正义联盟。超人不再是人民英雄,而成为了国家英雄,也沦为了政府机器。

    此时的超人已成为了无限寿命的戈登警长。但戈登警长耗尽一生办不到的事,超人耗尽无限个一生也一样办不到,因为他已身处体制内。

    这是妥协者的悲剧。




    七、小丑之死

    蝙蝠侠最终厌倦了。他承认了自己的失败,然后杀死了小丑。

    小丑狂笑着自焚,“I make you lose control”,对于小丑的逻辑来讲,蝙蝠侠输了。

    但蝙蝠侠也因此解脱,小丑之死标志着他与体制彻底的决裂。

    蝙蝠侠不再是一个改良者,他不在寄希望于体制,开始相信他自己。

    于是,“Tonight, i am the law”。




    八、民众觉醒

    当蝙蝠侠与体制纠缠不清时,民众并未完全相信蝙蝠侠。

    而当蝙蝠侠杀掉小丑,彻底执行自己的法律时,刚才还混乱的一片的民众却突然间顿悟了,无论是平民还是暴徒都放下了武器,手挽手一同维护高谭秩序。
    新任女警长甚至高呼:"He is so big"

    这无疑是扯淡的,太理想化了。这一段不是米勒在讲故事,只是在写诗。

    个人的觉醒可能是顿悟,但民众的觉醒不会是顿悟,只会是渐悟。这期间需要一个一个蝙蝠侠的前仆后继。




    九、蝙蝠侠与超人的决战

    最后,当完成了一切他所能做的之后。蝙蝠下走向了他最后的宿命。

    蝙蝠侠决定与仅次于上帝的超人对决。这时的超人已是体制的代表。蝙蝠侠与超人力量的悬殊恰恰代表着个人与体制力量的悬殊。

    如同个人对抗罪恶一样,个人对抗体制,一样不可能成功。

    这是一场必败的战斗,并且对于蝙蝠侠而言,他只有短短的8分钟。

    但他义无反顾。

    蝙蝠侠拼尽了全力,超人元气大伤且无心迎战,蝙蝠侠在这8分钟里终于取得了上风。

    “…我要你…记住…克拉克…在未来的日子里…在你独处的时候…我要你记住…我…扼住你喉咙的手…我要…你记住…唯一打败过你的人…”

    然后蝙蝠侠华丽的假死。

    这一刻,我早已泪流满面。




    是的,我们每个个体都无法战胜体制,但相比体制的冰冷,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如此炙热。

    当炙热的灵魂如同鸡蛋一样撞向体制冰冷的高墙时,诗性正义就此闪耀出的人性的光芒。

    古今中外,无论作家笔下还是历史现实,皆是如此。

    这种光芒我们可以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看到它,在肖申克监狱的地洞中能看到它,在耶路撒冷的文学奖获奖演讲中看到它,在罗马鲜花广场的火刑架上看到它,在戊戌年北京菜市口“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呼声中看到它,在亚拉巴马州的公交车上看到它……

    这光芒是如此的微小,却又如此耀眼,如同天上的星芒,繁星汇聚,照醒了民众,也照亮了历史的夜空。

    “你是要当一辈子懦夫,还是要当英雄,哪怕只有几分钟,你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