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包在糖果表面的糯米纸 柔软又脆弱 想要保护里面的糖 自己又很容易被撕扯 碎裂 nn本杰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nn独居,养一只猫,处女作即获成功的导演。也因为害怕无法保留这样的成功,六七年后的第二部电影创作迟迟不能结尾。nn他的社交圈子并不大,也不擅长应付社交。在尴尬的社交场合他试图自救,会说一些奇奇怪怪的话。nn他内心柔软善良,害怕孤独,想要被爱也想去爱,但他又很矛盾,总认为自己无法去爱,怕带去或者承受伤害。nn他经常独处,时常陷入自我的矛盾,于是常常躲进内心,小心翼翼地思考一些好像深刻又好像别人觉得没有意义的事情,看YouTube上的僧人布道,开始所谓的冥想,例如,who are you.nn他被迫参加了一场莫名的为椅子举办的聚会,遇上了那个在台上唱歌的男孩,朋友鼓励他应该去上前搭话,他却在纠结或许等电影上映以后再去,朋友说以防万一,现在就去。他还是害怕失败的。自信从来不是建立在自己内心,而是来自别人的认可。面对这个男孩,突然有些羞赧得不知所措,你知道的,内心的气氛一尴尬,他就会开始絮絮叨叨一些奇怪的话——nn“我是素食主义者。”n“我也是。”n“我们应该结婚。”n…n“或者找个适合吃素食的地方。”nn他足够的幸运,有这个男孩的出现,拯救了他的脆弱和孤独。诺亚好像完全不介意他说的一些奇怪的话,并且和本杰明不同,他会直接说出想法。他能陪伴本杰明,在树林里坐坐,商店里逛逛,like real boys.
他的电影最后还是加入了那段僧人的独白,于是放映后的结果不尽人意。害怕承受失败,他又开始了自我怀疑,以及表面逞强和自我关闭。或许诺亚也想留出给他自己的空间,主动说出再见。nn他的朋友斯蒂芬是一个脱口秀演员,在经历一段本就什么都不是的感情后始终无法向前,没有办法写出观众喜欢的段子,在台上说出消极却真实的话被赶下台,对本杰明说这是他最后一次演出。斯蒂芬也是一个极其善良单纯的人,外表总是幽默有趣,却也容易碎裂。所以他们能懂对方的情绪和伤痛,所以两个有些残缺的人能成为朋友。nn他以为自己终于在一段关系中稳定下来,到达安全的地方,直到前任再次出现,他又看见了那个无法去爱的自己,患得患失,在一段关系中又惧怕这段关系,害怕受伤和伤害别人。他一直在逃避,在逃避的那个自己,原来还在。诺亚陪他安静走了一段,又坐了一阵,他始终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矛盾,习惯性地用一句 I don't know 避开所有问题。他再一次把诺亚推开。n
又遇上了矛盾的自己,他又迷失在矛盾的内心。他给斯蒂芬打电话却一夜未接。想到上一次朋友说的话,他害怕斯蒂芬真的出现意外,焦急地用石头砸碎窗户,却发现斯蒂芬裹着浴袍出来。nn“我在洗澡啊。”n“你洗澡之前能不能和我商量一下。以后做什么事情能不能先告诉我。”nn他有些委屈的哭了,又笑了。"You're a real boy." 斯蒂芬说。nn大概是突然的惊喜的畅快,或者是一整夜的消沉,他终于释然。从斯蒂芬家直接奔向诺亚演出的地方。
秋日伦敦,两个过分削瘦的男孩躲进公园的细雨里,因为吸食了迷幻蘑菇而翩翩起舞。画面是青翠欲滴的,阳光是最后打上的一层金色,红衣少年盘腿坐在大树下,穿着蓝色外套的 Benjamin 将晶莹剔透的雨幕打乱。 他开始对日常一笑而过,纵容心里的怪癖自然发生。 他们应该在这里相遇,这是他们最好的时刻:跳过所有必须经历的尴尬,刻意,焦虑;像两个小孩,只要快乐。
这个世界从来不属于Benjamin和Stephen这样的“弱者”,他们面临人群时会难以自控地不安,不知该如何健康、坦然自若地表达。他们精力有限,一次只能做一件事,要么所有,要么全无。生活留待他们去开发的空间太少,生活对他们这些人来说总是it takes and takes and takes,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执着不已,因为拼尽全力能留住的东西本来就少的可怜。Benjamin和Stephen各自的露水情,都是被动的,被侵夺的,没有选择。他们各自的事业,也因为不合时宜的执着,而遭遇着停滞。
然而ex的出现,使得"incapable of love"的男主又回来了,他患得患失,一面爱,一面担心自己"不会爱"。正如他自导自演的电影那样。Noah是白纸一张,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没有Benjamin的阅历,Benjamin的推开,使他受了伤害。
"you want me to go?"
多重压力下,Benjamin需要好友的安慰,当他担心好友想不开时狼狈地打破了Stephen的窗。Stephen哭笑不得地对他说:you are a real boy!我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不过经由这段对话,Benjamin好像突然开了窍,世界需要他"像个大人"一样主持自己的事业,树立自己,而实际上他只是个男孩,被允许迷惑、被原谅怀疑自我、被赋予勇气去地爬出执着的深渊。过去的不堪和混乱曾是他创作电影的灵感源泉,如今也成为了他勇敢放手的跳板。
像包在糖果表面的糯米纸 柔软又脆弱 想要保护里面的糖 自己又很容易被撕扯 碎裂 nn本杰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nn独居,养一只猫,处女作即获成功的导演。也因为害怕无法保留这样的成功,六七年后的第二部电影创作迟迟不能结尾。nn他的社交圈子并不大,也不擅长应付社交。在尴尬的社交场合他试图自救,会说一些奇奇怪怪的话。nn他内心柔软善良,害怕孤独,想要被爱也想去爱,但他又很矛盾,总认为自己无法去爱,怕带去或者承受伤害。nn他经常独处,时常陷入自我的矛盾,于是常常躲进内心,小心翼翼地思考一些好像深刻又好像别人觉得没有意义的事情,看YouTube上的僧人布道,开始所谓的冥想,例如,who are you.nn他被迫参加了一场莫名的为椅子举办的聚会,遇上了那个在台上唱歌的男孩,朋友鼓励他应该去上前搭话,他却在纠结或许等电影上映以后再去,朋友说以防万一,现在就去。他还是害怕失败的。自信从来不是建立在自己内心,而是来自别人的认可。面对这个男孩,突然有些羞赧得不知所措,你知道的,内心的气氛一尴尬,他就会开始絮絮叨叨一些奇怪的话——nn“我是素食主义者。”n“我也是。”n“我们应该结婚。”n…n“或者找个适合吃素食的地方。”nn他足够的幸运,有这个男孩的出现,拯救了他的脆弱和孤独。诺亚好像完全不介意他说的一些奇怪的话,并且和本杰明不同,他会直接说出想法。他能陪伴本杰明,在树林里坐坐,商店里逛逛,like real boys.
他的电影最后还是加入了那段僧人的独白,于是放映后的结果不尽人意。害怕承受失败,他又开始了自我怀疑,以及表面逞强和自我关闭。或许诺亚也想留出给他自己的空间,主动说出再见。nn他的朋友斯蒂芬是一个脱口秀演员,在经历一段本就什么都不是的感情后始终无法向前,没有办法写出观众喜欢的段子,在台上说出消极却真实的话被赶下台,对本杰明说这是他最后一次演出。斯蒂芬也是一个极其善良单纯的人,外表总是幽默有趣,却也容易碎裂。所以他们能懂对方的情绪和伤痛,所以两个有些残缺的人能成为朋友。nn他以为自己终于在一段关系中稳定下来,到达安全的地方,直到前任再次出现,他又看见了那个无法去爱的自己,患得患失,在一段关系中又惧怕这段关系,害怕受伤和伤害别人。他一直在逃避,在逃避的那个自己,原来还在。诺亚陪他安静走了一段,又坐了一阵,他始终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矛盾,习惯性地用一句 I don't know 避开所有问题。他再一次把诺亚推开。n
又遇上了矛盾的自己,他又迷失在矛盾的内心。他给斯蒂芬打电话却一夜未接。想到上一次朋友说的话,他害怕斯蒂芬真的出现意外,焦急地用石头砸碎窗户,却发现斯蒂芬裹着浴袍出来。nn“我在洗澡啊。”n“你洗澡之前能不能和我商量一下。以后做什么事情能不能先告诉我。”nn他有些委屈的哭了,又笑了。"You're a real boy." 斯蒂芬说。nn大概是突然的惊喜的畅快,或者是一整夜的消沉,他终于释然。从斯蒂芬家直接奔向诺亚演出的地方。
诺亚在唱——
nAre you longing to be scared forever,
Are you planning to meet somebody new,
If you feeling something say how you feel,
You know it's safe to let someone hold you,
Let somebody make you cry,
Let somebody ache for you。
这是诺亚在他家里随便弹出的旋律,和他在一起的这段时间,或者在离开他的这段时间,诺亚把歌补充完整了。他在台下含泪听着,笑着。
n
他终于不再躲避,不再为自己的矛盾找“没有爱的能力”这样的借口,终于面对这段关系,承认对诺亚的爱。
诺亚说明天就要回法国,他问他为什么不留在伦敦,他问他为什么不去巴黎。
“来巴黎找我。”
“我不能去巴黎,我有事业了,在巴黎我能住哪儿,我是谁?”
…
“Okay.”
这是导演Simon Amstell的自传电影。他让本杰明和斯蒂芬分别扮演了真实的他。nnSimon Amstell是一位喜剧演员,具体说是一位脱口秀演员。从他的脱口秀和书里,我了解到的他,就是电影里的本杰明和斯蒂芬的样子。他说自己没有能力去爱,会害怕一段亲密关系,害怕别人突然的靠近,不自信,不知道该怎么和人交流,就是这样一个敏感,胆怯,但确确实实善良真诚的人。nn作为一个喜剧人,Simon真的很有趣。他时常被别人说“你可以不必要随时都这么幽默”,尽管他并没有刻意去幽默。他有些悲观但清醒而有力量,他常说"We're going to die",谁能否定这句话呢,他好像能从独特的角度,把自己和这个世界,以及世界上的其他人观察得十分透彻,对自己以及世界的矛盾和可笑之处很了解,所以他能用独特的风格,用脱口秀,用电影的方式表达。nn面对一个真诚地将自己的脆弱、缺陷以及喜怒哀乐都显示在你面前的人,谁会不心疼他呢。所以我喜欢Simon,非常喜欢。n
没有人教会天生敏感的人怎么用自己柔软易碎的表面去接触世界,他们小心翼翼,不想伤害任何人也害怕受到伤害。除了自己,你不是任何人本身,因此不要试图想要完全地认识某个人,了解他的悲观痛苦,更不要轻易去判断别人,判断别人的优点缺点,评论他应该怎么或者不应该怎么做。否则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亲密的朋友。nn这大概是写的最主观的一次电影,所以最后要说——实在太喜欢Simon,太喜欢这部电影。
第一遍看很不喜欢,尴尬到脚趾蜷缩,本和诺亚见父母的那个场景不过几分钟,但是我暂停了数次,心里大叫科林我爱你,然后才有动力继续看下去。总之观感并不好;再看一次,虽然还是很尴尬,但是突然就包容了那些局促。整部电影好像讲了一个很老的道理:当爱降临的时候,不要害怕它。但是这部电影是细腻的,它也表现了当爱降临时人的迟疑,就像本杰明那些不合时宜的破碎的问句,我向前的这一步是正确的吗?还是后退更好?因为不知道哪一边更好,所以就丧失了勇气。
我想了很久斯蒂芬那句“本杰明,你真是个男孩”是什么意思。在电影内紧凑的时间线里,本不断地把事情搞砸,去找斯蒂芬之前,经历了前男友的指责;和诺亚的关系再次破裂;u001f对“子宫”的表演者口出狂言,被哈里骂行为粗鲁;同时又和比莉的关系微妙。看完表演的当晚回去磕了可卡因,大笑、崩溃、大哭、神经质,同时给密友打电话却无人接听。在一晚上自我堕落和折磨之后,白天因为担心终于冲到斯蒂芬家,最后捡起石头砸碎对方的窗户,一边抹眼泪一边指责对方“就算你情绪抑郁的时候也要接别人的电话”(这段抹眼泪我足足看了五遍吧!天问啊一米八的人怎么做到让别人觉得他很娇小的?Col好可爱我心都化了!)
说回来,从客观来说砸窗户是一个不理智的、莽撞的行为,对于那个在任何社交场合、做任何事情都犹豫怎样更好的本杰明来说,正常状态下的他是绝对不会去砸窗的,这太大胆了,也太过激了。这里他的一切言行举止都和平日不同,当斯蒂芬对他说“本杰明,你真是个男孩”的时候,实际上他确实表现得和一个男孩无异,脆弱、敏感、任性、无助全部袒露,却表达了他平时隐藏在问句下的真实感受。但我想,斯蒂芬的话或许对他而言不仅是此时的评价,更像是一个鼓励、一句启示:本杰明,丢掉那些不擅长的社交礼仪,丢掉那些让你犹豫不决的借口,即便在爱里我们是那样丢脸,但你只要像个男孩一样,不顾一切地勇敢表达爱意就好了,对方会爱你的。
***以下有RPS内容***
最后本去看诺亚的表演,导演说他没想到最后会是一个快乐的结局,这部分有科林的想法,也许是他希望本杰明能够快乐吧。呜呜呜这就不知为何让我想到了17年B去看C的舞台剧...
人到一个年纪,寂寞如影随形。更糟糕的是,寂寞是一种含蓄病症。你无法预料它的发病期,它的下手有没有轻重。你坐进看诊间,四面墙壁都是雪白。面对的医生也是雪白,尴尬地看着你答不上来,隐隐作痛地究竟是心里哪一块。
Benjamin 的生活则属于寂寞的具象化。 独自住在伦敦一间小破公寓里,跑去深夜商店买吃不完的冰淇淋。有一只不算粘人的猫,一台并不会弹的旧钢琴,一张自己电影处女作的海报,却没有自己或跟别人的合照。 离开公寓,寂寞随即被焦虑盖过,每分每秒都无所适从的成年人,看上去像过早被强行拖出母体的胎儿。
电影进程很快,Benjamin 意外地拥有了法国男孩 Noah。他们在偶发的夜晚相遇,在有限的白天里,做了许多让自己快乐起来的尝试。 吃早餐,弹钢琴,看演出。 人生因此回到出厂设置,一切都变得明亮起来。平凡不过的日常,曾经统统都是长在心上的毛毛糙糙,眼下却给人带来巨浪一般的欢欣雀跃。
秋日伦敦,两个过分削瘦的男孩躲进公园的细雨里,因为吸食了迷幻蘑菇而翩翩起舞。画面是青翠欲滴的,阳光是最后打上的一层金色,红衣少年盘腿坐在大树下,穿着蓝色外套的 Benjamin 将晶莹剔透的雨幕打乱。 他开始对日常一笑而过,纵容心里的怪癖自然发生。 他们应该在这里相遇,这是他们最好的时刻:跳过所有必须经历的尴尬,刻意,焦虑;像两个小孩,只要快乐。
最喜欢的还是他们相顾无言的瞬间,那些毫不急促不夹杂情欲的对视。第一次夜晚后的渐渐醒来,明亮午后挤进浴缸互相为对方清洗,甚至离别前的请求与挽留。两个男孩子的相处,没有过多的絮叨。多少言语无法将人相通,要是回避这个世界足够久,幽默更化成不合时宜。如果能有一刻,你与我同在事件发生的一侧,人与人不必非要依赖唇齿间的交流。
只可惜成年人的快乐不是能从超市买来,可以安心放进冰箱储存小一阵。Benjamin 仿佛是在婚礼上被捧花砸中,刚对幸福有了一点模糊构想,往事又赶来索命。前任的出现,叫他猛然记起那个不懂得爱人的自己。
你该如何判断自己爱上一个人了呢?
第一眼的头晕脑热,躲回小黑屋的数日思考,你试图坦然走回人群里,发现每个活生生的人都只是一排脑勺。直到那人又毫无预兆地出现,所有无法抗拒的心绪,将重新组装好的自己瞬间打成玻璃碎满一地,让人生出一追再追的冲动。
这是爱吗?为何促成一个爱的发生,需要如此用力?
幸好戛然而止的瞬间,是甜蜜而轻快的。 总之整部电影诉说得非常美,像森林深处一条谷水潺潺,而且不单单只有温吞的情绪。那些对失意生活的嘲讽,像落在水面的风筝;风筝之下尽是温柔的,真挚的,迷人的流淌。
Benjamin的电影事业可谓高开,处女座就斩获了大奖,成为导演界新星,然而六七年后当他在制作自己的第二部电影时,在创作的迫切和个人矛盾共同作用下,他产生了摇摆,要不要在结尾添加一段僧人独白?这是影片一开始就揭开的属于Benjamin的矛盾:执着和放弃,他似乎总是向着相反的一面走,他的好友Stephen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生活中的男主是个操着北爱尔兰口音,有些社恐,说话不合时宜还絮絮叨叨的男人。他在城市的边角远居,养一只猫,有压力时偶尔暴饮暴食,经常在YouTube上看僧人布道,好像能够帮助他寻找自己,摆平焦虑——他的确太孤独了,正如他自己所说,除了电影,一无所有。
在影片的制作间隙,他迎来了爱情,虽然相当笨拙又被动,他搭讪的方式总是千篇一律的夸奖和恭喜,迫切而生涩,旁边的朋友都尴尬到控制不住表情,好在没把法国男孩吓跑。
虽然没有勇气邀请小男孩回家坐坐,但是被动的人等来了主动的示好,相比Benjamin的絮絮叨叨抓不到重点,Noah平静而直接,“你好像只精灵”,情话技能满点。
电影上映后的效果并不如人意,面对僧人的灵魂拷问,观众显得不知所措,影评人嘴下也毫不留情,本该放弃掉的片段被强加在结局后,瓦解了电影本身的冲击力。在感情上,想确定关系的他被Noah拒绝了。现实告诉Benjamin,他执着的事情要么不值一提,要么就反噬他伤害他。
好友Stephen,八年的脱口秀生涯,如今写不出一个好段子。在和女记者一夜情之后,本该不必当真,可他把一次当做全部,执着地停留在这段关系里不能move on,让两人的关系变得尴尬。有趣的是,Benjamin和Stephen在和对方一起的时候,能精准领受对方的尴尬,看得到彼此的挣扎,并试着缓解对方的疼痛,可是面对自己的时候,他们却“当局者迷”。
这个世界从来不属于Benjamin和Stephen这样的“弱者”,他们面临人群时会难以自控地不安,不知该如何健康、坦然自若地表达。他们精力有限,一次只能做一件事,要么所有,要么全无。生活留待他们去开发的空间太少,生活对他们这些人来说总是it takes and takes and takes,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执着不已,因为拼尽全力能留住的东西本来就少的可怜。Benjamin和Stephen各自的露水情,都是被动的,被侵夺的,没有选择。他们各自的事业,也因为不合时宜的执着,而遭遇着停滞。
谢谢上帝派Noah来治愈Benjamin的孤独,在浴缸这场戏中,Benjamin和Noah终于确定了恋爱关系,Noah柔情的注视,给Ben带来一身暖流,那句stop talking从二人的第一次相处,直到确定关系。慌慌张张,无处安放,无处落地的自我终于被接纳。
然而ex的出现,使得"incapable of love"的男主又回来了,他患得患失,一面爱,一面担心自己"不会爱"。正如他自导自演的电影那样。Noah是白纸一张,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没有Benjamin的阅历,Benjamin的推开,使他受了伤害。
多重压力下,Benjamin需要好友的安慰,当他担心好友想不开时狼狈地打破了Stephen的窗。Stephen哭笑不得地对他说:you are a real boy!我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不过经由这段对话,Benjamin好像突然开了窍,世界需要他"像个大人"一样主持自己的事业,树立自己,而实际上他只是个男孩,被允许迷惑、被原谅怀疑自我、被赋予勇气去地爬出执着的深渊。过去的不堪和混乱曾是他创作电影的灵感源泉,如今也成为了他勇敢放手的跳板。
影片后段是我私心最爱的情节,台上的Noah望见了回归的Benjamin,和乐队一个眼神示意,唱出的正是在那个事后的清晨,Noah不经意弹奏的曲子,毫无疑问这是专属于人群中的Benjamin的——那些另他痛苦的执着都消散了,无心插柳却成了篇章。
Are you longing to scare forever?
Are you planning to meet somebody new?
If you feeling sth,say how you feel
You know it's safe to let someone hold you
Let sb. make you cry
Let sb.ache for you
去爱吧,亲密并不烫人。
Ben这一次终于准备好了,放弃该放弃的,去无反顾地爱与被爱。
关 键 词:渣男、科林·摩根、成长、爱的自尊
友情提示:本片偏向文艺,请谨慎观影。如果为了看颜,只需要准备好你的“我可以”就OK了。
科林·摩根瘦削的骨骼,天然带有一种弱受气质,终于再次下海,与《皮囊》导演西蒙·阿姆斯特尔合作了这部《本杰明》。说实话《梅林传奇》只是英伦版的“社会主义兄弟情”,而《本杰明》算是补足了一众粉丝对科林·摩根的基情幻想,实打实来了几场可圈可点的基情戏,不止有小奶狗,还有小狼狗。
本杰明(科林·摩根饰)是一个电影导演,故事从他导演的一部文艺片开始,片中两个男人的交谈,透出了本杰明性格上的某些缺陷,渴望感情,却自卑迷茫,并有微微的社交恐惧症。他说他的电影是讲有关“爱的自尊”,并执意要加入“和尚”的镜头,最后导致电影不伦不类,口碑扑街。
他独居,有一只猫,和不大的交际圈。
他对生活并没有太多的追求,似乎也并不渴望成功,只是为了生存完成一些必要的工作,可以无所事事,也可以接受一些不太靠谱的合作,比如和自己电影的另一男主角共同创作,虽然他们最终搞到了床上。
他好像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像你,也像我。
当面对自己一见钟情的男孩时,他会笨拙的表达自己的喜欢,抛出橄榄枝,并且渴望对方的回应,但是却在家里胡乱的谈论自己的家庭和电影,似乎是有些羞赧,似乎又有些欲擒故纵,当所有的一切水到渠成的时候,他也会干柴烈火,在第二天的清晨,透过阳光注视着那个青葱的男孩。
我们接受了他的种种不完美,准备在他的身上投注自己的情感时,却发现这个缺乏安全感的男人,原来还有“渣男”的一面。也因为这样的转折,让原来只是小情小爱的电影,在内涵上更深了一层。
当诺亚父母与这对小情人餐厅用餐时,本杰明不解风情的招惹自己的前男友,然后现场极度尴尬,通过前男友的口,我们知道了本杰明并非我们看到的那般无辜。
他只是一直在重复着相同的感情模式,遇见喜欢的男生,尝试在一起,得到后又陷入不是自己想要的情感矛盾之中……如今的诺亚,大概也只是他许多经历中的一任而已。
他不愿意打开自己的内心,以为说着“不知道”就可以解决一切;他伪装自己的洁身自好,却受欲望支配,和朋友的男友上床;他撒谎,说自己没有毒品……他其实是一个“渣男”体,却用表象的无辜换取了众人的怜惜。
他似乎总会过分放大自己的情绪,来博取他人的同情。当电影失利后,他沉浸在自以为的伤痛里,去找之前的制片介绍工作时,制片却反问他到底有什么伤,他真的受伤了吗?
其实,他并没有,他只是承受不起失败的重担。
所有的一切,都源于他还没有真正长大。
面对感情和人生,他都没有做好承担责任的准备,所以他渴望稳定的情感,但是却又常常不得其法,陷入得到后有失去的怪圈,然后自怨自艾,感叹悲苦人生。
他一直在寻找答案、寻找自己是谁?
只是,复杂是人类的本质,没有人可以说清。
事实上,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大抵都会学着计算“收支平衡”,希望爱你的人有同样的物质和付出,只不过在这种计算中,我们渐渐失去的,是义无反顾爱人的能力。
人,总要凭借一份纯粹的喜欢,获得爱。
电影中,本杰明在砸碎了朋友的玻璃后,得到内心的答案,奔赴诺亚的演出现场,再次表达了自己对诺亚的那份喜欢。
诺亚说:来巴黎找我。
本杰明找了一大堆自己不能离开的理由,但面对着诺亚低垂的眉眼和灼热的眼神。
本杰明说:好。
也许,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需要的,只是这么一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