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三世成为最后一个战死沙场的英国国王。”在查阅有关理查三世的资料时,出现的这句话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理查三世是这个系列中唯一一个从反面塑造的角色。理查二世也好,亨利六世也罢,尽管没什么能拿得出来的政绩,甚至直接导致了国家动荡,但莎士比亚仍然把他们树立成让人同情的形象。而理查三世,虽然在位时间非常短暂,却在历史上获得了相当不错的评价。从他的经历上也能看出来,他是一个非常有胆识、有魄力、有谋略的人。尽管本尼按照莎翁的原作还原了这个角色,可我对他还是一点也讨厌不起来。相反,我觉得这个人物在人格上是非常完整的,既有他残忍暴虐的一面,又有他温和开明的一面,如此鲜明的性格特点正如他所说:“I am myself alone.”
Why?Love forswore me in my mother's womb:nAnd, for I should not deal in her soft laws,nShe did corrupt frail nature with some bribe,nTo shrink mine arm up like a wither'd shrub;nTo make an envious mountain on my back,nWhere sits deformity to mock my body;nTo shape my legs of an unequal size;nTo disproportion me in every part,nLike to a chaos, or an unlick'd bear-whelpnThat carries no impression like the dam.nAnd am I then a man to be beloved?nO monstrous fault, to harbour such a thought !
“理查三世成为最后一个战死沙场的英国国王。”在查阅有关理查三世的资料时,出现的这句话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理查三世是这个系列中唯一一个从反面塑造的角色。理查二世也好,亨利六世也罢,尽管没什么能拿得出来的政绩,甚至直接导致了国家动荡,但莎士比亚仍然把他们树立成让人同情的形象。而理查三世,虽然在位时间非常短暂,却在历史上获得了相当不错的评价。从他的经历上也能看出来,他是一个非常有胆识、有魄力、有谋略的人。尽管本尼按照莎翁的原作还原了这个角色,可我对他还是一点也讨厌不起来。相反,我觉得这个人物在人格上是非常完整的,既有他残忍暴虐的一面,又有他温和开明的一面,如此鲜明的性格特点正如他所说:“I am myself alone.”
莎翁的这几部作品讲的是英国动荡时期的历史,没有一个王朝在夺权之后能稳定发展起来,总是在最辉煌的时候戛然而止,仿佛一部戏剧刚刚演到高潮就突然落幕。似乎每个国家的历史都是这般惊人的相似,官员们劝理查继位的时候颇为有趣,可能历史上的理查在当时并没有动王座的心思,但剧中可谓是将拒绝“演”得非常到位了,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曹操晋魏王的时候,只是在我们这儿得拒绝三次以上,想要名正言顺得到不属于自己的权利可真是太难了。但实际上在我心中理查三世更像明成祖朱棣,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好皇帝,也都抢是了侄子的位置,如果不是身有残疾,我想理查也会如此神武吧。剧中让我比较诧异的情节是英国人竟能忘记血海深仇转而牵起敌人的手,有时他们为了复仇不惜一切代价,有时却能为了共同的仇人而亲密无间,这种妥协我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可能这就是人性当中复杂的部分吧。
这部剧是这几部戏中除《理查二世》外,独白戏最多的一集。这无疑给表演增添了许多难度,本尼却出色完成了这次任务。他把人物的复杂、多变、虚伪、狡诈都刻画得非常细致,完全没有用力过度的痕迹。你会被他伪装的真诚打动,也会被他的心机惊得不寒而栗;你能理解他从小到大受到的那些冷眼和委屈导致了他性格的扭曲,也能理解他在完全黑化后却因为良心作痛而总是被噩梦惊醒;尽管有时候是由于他的性格过于极端而导致了他的不幸和悲剧,但你还是会忍不住对他动恻隐之心为他感到一丝悲哀——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本尼的诠释和塑造。因此本尼这次表演是值得给打满分的。还有一个设定我觉得非常好,就是理查总是在用手指不停敲击桌子以及总是处于漆黑的环境中独自一人在下棋,这两点充分展现了理查内心的躁动不安以及深刻的,孤独。剧中其他演员的表现也非常出色,眼神、表情等细节都拿捏得非常到位,尤其勃金汉公爵。还有,我现在终于能理解玛格丽特的选角了,表演功力着实很强。
“A horse! A horse! My kingdom for a horse! ”
给我一匹马,我将一直战斗到死。
理查三世 Richard III 是谁呢?
带个“X世”的肯定大有来头,不是皇帝就是国王,非富即贵。没错,他也是国王。可惜,理查三世是亡国之君。他是英国历史上最长久,最波澜壮阔的一个朝代的亡国之君。死于1485年。
他的王位来路也不正。本来是他大哥当国王,但大哥死得早,临死前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同时托孤给理查。
但理查同志杀了大哥的儿子,两个儿子全杀了,不是国王的那个也杀了,然后自己当了国王。
他大哥并没说“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他大哥没说这话。
他真做了国王,却昏庸无能,到处都是叛乱。亨利·都铎带领一支军队从威尔士登陆,1485年在博次窝斯原野跟理查开战。理查的兵力是亨利的2倍,但开战之后,理查的手下突然也叛变了,加入了对方一伙。这样一搞,战局突变,打得他措手不及,很快就失败了,他自己就被杀死在博次窝斯原野上。
死后鞭尸,被人用一把长剑从菊花捅进去,从脖子伸出来。然后抛尸荒野。
他也是英国最后一个死在战场上的国王。
姓的男人就死绝了,英国从此改朝换代,持续了331年的“金雀花王朝”灭亡。就和中国的崇祯一样。
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很多,没人在乎。但英国国父级的大文豪莎士比亚专门给他写了话剧,还是莎士比亚第二长的话剧,他就火了。
可惜,在莎士比亚的笔下,理查是个反面人物,他不仅心坏,身体也全是毛病:外表丑陋,瘸子,驼子,一条胳膊长,一条胳膊短。一边肩膀高,一边肩膀低,跟张文顺似的。一只胳膊萎缩,另一只手的大拇指细长……
莎士比亚文笔太好,名气太大,这部话剧写得又特别出色,台词特别好。理查在里面有大段独白,控诉自己身体的缺陷。都是莎士比亚给他写的。
那台词都绝了,台词如下:
我还在娘胎里,就注定与爱无缘。
她不善生养,使我脆弱的身体扭曲。
我的胳膊萎缩得像枯枝。
我的后背高高隆起,如同一做山峰,显示出我身体的畸形。
我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我觉得应该拄拐)
我全身的每一部分都不匀称,简直一片混乱。
甚至连狗见了我,都要狂吠几声。
我这样的人会被人爱,被人珍惜吗?
存有这个想法,本身就是犯罪。
我可以微笑,我可以一边杀人,一边微笑。
杀戮使我感到开心。
。。。。
这些台词非常经典,所有话剧演员都以一口气把这些台词背诵出来为荣。有兴趣的自己可以去挑战一下。
Why?Love forswore me in my mother's womb:nAnd, for I should not deal in her soft laws,nShe did corrupt frail nature with some bribe,nTo shrink mine arm up like a wither'd shrub;nTo make an envious mountain on my back,nWhere sits deformity to mock my body;nTo shape my legs of an unequal size;nTo disproportion me in every part,nLike to a chaos, or an unlick'd bear-whelpnThat carries no impression like the dam.nAnd am I then a man to be beloved?nO monstrous fault, to harbour such a thought !
I can smile. And murder while I smile.
英国一再上演这部话剧,很多名人都演绎过。卷福读得情绪饱满,声音激昂。50年代有个更出名的版本,他读得非常阴森,压低声音,越来越激烈,虽然在控诉,却没有任何表情。一看就是反面角色,是个大反派。
这部剧已经有500年了,500年来,英国人一直这么看待理查。理查的历史形象就是莎士比亚塑造的。
英国民间还给理查编了个儿歌。
“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
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
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场战役。
败了一场战役,毁了一个王朝。”
大意就是理查在开战的前一天,吩咐铁匠给马钉马掌。但铁匠钉了三只马蹄,到第四只马蹄的时候,发现少了一颗钉子。但战事紧急,国王就没在乎,匆匆上了战场。
冲锋的时候,马蹄铁掉了,马摔在地上,理查也摔在了地上。一看到国王摔在地上,整支军队军心涣散,一败涂地。
然后国王被杀,国家被灭。
这个故事流传如此之广,以至于莎士比亚都知道。在话剧《理查三世》里,理查在战马已死、深陷重围、命悬一线之时,他绝望地喊出死前最后一句话:
战马,战马,我愿以我的国家换一匹战马。
A horse, a horse ! My kingdom for a horse!
有个问题:这个理查不是被抛尸了吗? 到底抛在哪儿呢?
没人知道,众说纷纭。
专家说了,找他的尸体如同大海捞针。
但有一个兴趣小组一直寻找理查的尸体,有了点眉目,就在网上募捐众筹资金挖掘。理查的名气太大,一周就筹了几万英镑,最后共筹了几十万英镑。
经过N多年的调查取证,她们翻阅了各种资料,对比GPS资料,利用雷达反射技术,2012年她们把目标锁定在一个居民区停车场下面。
这是小区停车场,不是超市停车场,每个停车位都有名字。只有一个车位空着,上面用白色油漆喷着R,意思是已经被预订了,Reserved。
他们从蓝翔技校请来了挖掘机师傅,把这个停车场全部挖开,挖呀挖呀挖,又挖呀挖呀挖,挖了好几周,终于发一具遗骨。经过DNA对比,证实是理查,就是他。
发现理查 Richard 尸骨的地方,就在喷着白色R的正下面。PS:理查的族徽是白色玫瑰。
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说:当我站在R的地方时,身体就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也许理查希望自己的尸骨被发现。
通过颅骨还原了他的外貌,人长得不丑。
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牙齿咬合得特别紧密,上下牙齿非常整齐的对在一起,整整齐齐的,一点缝隙都没有,非常漂亮。我的牙就咬不齐。
有人类学家就指出:在过去几百年里,工业革命使得我们食物精细化,我们不需要大力撕咬食物,导致我们下颌骨退化,牙齿退化。很多人的牙齿已经咬合不紧了。
但马上就被另一拨专家打脸了,他们说:人类的牙齿本来就不应该上下完全咬合,这样会导致牙齿磨损。正常状态就应该是错位的。
这个国王的牙齿上下完全咬合,说明他是个“地包天”。复原的图片也证实了这一点,确实是“地包天”。
我们再看他的颅骨,发现有很多伤口,都伤到骨头了,那脑袋上的皮肉早就被打穿了。捅他菊花的那把剑没找到,但剑刺的痕迹却留在盆骨上,可以清晰的看到。
对他全身骨骼做了细致的检查,莎士比亚的描写全部被推翻:他身体发育良好,没有任何残疾。
唯一的问题是脊椎骨有点侧弯,是弯向侧面,不是往后面,所以也不是驼背。
这些发现公布完之后,英国人一拍大腿,恍然大悟:
对啊,理查是死在战场上的,假如他是驼子又是瘸子,他不可能亲自上战场啊,他骑不上马啊, 他也拿不起刀剑。这根本不需要发现尸体就可以推出来。莎士比亚写的是错的,我们都被莎比给骗了。
再看百度百科的词条,是不是有些讽刺?
理查的骨头检验完之后,英国按照国王的标准给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作为英国国王,1485年他被抛尸,2015年给他补上国王级别的葬礼,已经过去了530年。
数百万英国市民沿途送了他最后一程。
最后葬在哪儿呢?按照传统,把他葬在教堂里,离上帝最近的地方。
因为理查的尸体被找到,英国举国震动,重新排演莎翁名剧《理查三世》,电影版,电视版,话剧版,歌剧版,现代版,甚至中国版,同时上映。
电影版由BBC牵头拍摄,由卷福主演。
这是卷福演的理查三世,是个驼子,是个瘸子,是个欻子,还是个疯子。
他被打下马,躺在泥泞里。他挣扎着爬起来,临死前高喊那句:
A horse, A horse ! My kingdom for a horse!
据悉,卷福就是理查的后人,只不过是女方那一支,隔了17代人。
因为要演驼子,卷福全程弓着背,也是极其辛苦的,其敬业精神可见一斑。
这是现代版的《理查三世》,里面的理查戴着墨镜,戴着王冠,拄着拐,说明是个瘸子。
这是中国版的《理查三世》,面具跟三星堆似的。
下面才是理查三世真正的画像。
卷福演技很好,也很敬业,但真正的理查三世真不是这个形象,他并不驼背。
这部剧集的开头是《空王冠》第一季里的英雄亨利五世国王的去世,未满周岁的亨利六世在摄政王格洛斯特公爵的扶持下匆忙继位。因为亨利六世的孱弱,英国贵族之间内斗不断,尤其是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其族徽分别为红玫瑰和白玫瑰)历经30年的战争,使英国分崩离析,生灵涂炭,后人称之为“玫瑰战争”。最终,约克家族的爱德华取得胜利,逼迫亨利六世退位,是为爱德华四世国王。但是,悲剧并未终结,爱德华四世国王的弟弟理查身患残疾却残忍暴戾,不仅陷害兄弟,还在爱德华四世死后囚禁并杀害享有继承权的爱德华四世的两个儿子,篡夺了王位,是为理查三世国王。不过,他最终还是被后来开创了都铎王朝的亨利·都铎所击败,葬身沙场。
《空王冠》第一季命名为“虚妄之冠”,寓意以王冠为代表的一切荣华富贵都是浮云。第二季命名为“玫瑰战争”,更加直观地展现王公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血腥争斗。看着剧集里亲戚相杀、兄弟相残、尔虞我诈、欺瞒背叛的故事,唏嘘之余我想到了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想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想到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古今中外,围绕着王权,从来都充满血雨腥风,父子兄弟相残是家常便饭。生在王侯之家就是一个悲剧。我们得庆幸自己出生于平民之家,至少能享受父母之爱、兄弟之情、天伦之乐。
《空王冠》第一季的亮点是被中国影迷昵称为“抖森”的汤姆·希德勒斯顿饰演的亨利五世国王。《空王冠》第二季的亮点则是被中国影迷昵称为“卷福”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的理查三世国王。前者是英国历史上“明君”之一,而后者则是英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暴君之一。“卷福”在银幕和荧屏上大多以英俊帅气的形象出现,所以有着巨大的粉丝群。前几年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时,居然还答应帮粉丝们催促“卷福”主演的《神探夏洛克》尽快更新。
但坦率地说,在此前的影视作品中,“卷福”除了帅气,实在缺少出彩的演技。《空王冠》第二季改变了我对“卷福”的看法。可以说,理查三世是“卷福”饰演的人物中最出彩的形象。
首先是外观形象的丑。“卷福”饰演的理查三世一出场就令我一惊。谁都想不到,帅气无敌的夏洛克居然变成这副模样!弓腰驼背,严重瘸腿,甚至比雨果笔下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都要丑。在明星们都无比珍爱自己形象的今天,敢于如此扮丑,说明“卷福”对自己演技的自信。
其次是心理的阴暗和残暴。理查三世因为天生残疾,心理十分阴暗。他嫉妒两个哥哥的成功,于是借刀杀人,离间兄弟关系。他残忍地杀害了被关在伦敦塔里的亨利六世国王和他的儿子,却又厚颜无耻地向亨利六世的儿媳安求婚。为了夺取王位,他不惜派杀手害死两个侄子,却又巧言令色要嫂子将侄女嫁给他。“卷福”饰演的理查三世恐怕是我看过的最坏的人物形象了。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是“卷福”演绎理查三世形象的深刻、生动、鲜活。在《空王冠》第二季里,理查三世的恶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脸谱化的恶。“卷福”把他天生残疾造成的心理阴暗、残暴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不寒而栗。尤其值得推荐的是理查向安求婚和向嫂嫂恳求把侄女嫁给她两段戏,把一个厚颜无耻、巧言令色的恶棍嘴脸揭露无疑。
这是演技最好的“卷福”,也是银幕和屏幕上形象最坏的“卷福”。喜爱他的朋友一定不能错过这部《空王冠》第二季!
最后在大雨和泥泞中被亨利·都铎杀死的理查三世,人生的走马灯中又出现了玛格丽特的圆镜,而剧中几乎能说是玫瑰战争导火索的玛格丽特,不管是以各种方式,她终于见证了战争的终结;亨利六世、爱德华四世和理查三世,玫瑰战争中这三代国王的命运中,也时时投射着她的阴影。
本尼的理查三世已经期待了很久,而在看的时候也的确没有带给我失望,按照剧情,有大段大段的独白在表现先天的生理缺陷和后期的家族命运的打击造就他比躯干更扭曲的心灵,而独白,特别是对着镜头的独白,在电视剧中,我个人感觉,是很难念到位的,表情和语气都要控制到精妙,否则那种尴尬的感觉就不是一点半点,不过本尼这次应该能算是演技突破了,感觉比在哈姆雷特中【舞台上】的念白更加自然,听他念白看他表情,能充分感觉理查三世那种从心底浮上来又被压在眼神后的阴险狠毒,令人不寒而栗。
理查三世中还有一段,登基后,戴着王冠的理查三世面对摆布了棋子的棋盘(天啊现在各个剧组都是有多爱这个棋盘梗),戴满了象征权利地位的戒指的手指在边缘急促敲动,夹杂着他除去他妻子和侄儿的画面;同时光线从头顶打下,四周房间的细节模糊,营造出理查三世身居要位却仿佛禁锢在徒壁囚笼中,众叛亲离的独夫形象表现的很到位。
整体来说这一集虽然还是比不上第一季第一集理查二世的惊艳和优美,但是比起略显平庸的亨利六世上下(亨六下的前半部又不如后半部,虽然历史上对亨利六世上中下的评论一直很一般,改编电视剧不算出彩可能也有这方面原因),理查三世的水平高了不少,称得上出色的戏剧改编剧集,在我心目排在空王冠目前七集中第二位。
以及,要是再有空王冠第三季,该是都铎王朝了吧?【但是亨利七世没写,接下去就只有亨利八世,这该咋办?😂
第一季的理查二世像是小本一个人的个人秀,他一个人撑起来了整部莎翁的巨作,在浩大的舞台上我们看他一个人悲叹,一个人自命不凡,一个人似笑似癫。那阴柔的眉眼带着近乎衿贵的傲然,纤细的身段如同易折的玫瑰。那场被逼退位后在众人面前的坦白如同绝响。“为何叫我来呢?我还未学会阿谀奉承啊!”掉落在地破碎的银镜,穿着黄白相间绸衣突然跪下的废王,被滚落在亨利四脚下嵌满宝石的王冠,像是终将一个偌大的王国心不甘的交付。而最不能让我忘的是小本那举着王冠的纤细手腕,从袖口缝隙中漏出的一截细白手腕,这么纤细的手腕又怎么举得起他手上黄金铸成的王冠。
他在众人的目光中缓缓离开,穿着黄白二色的绸衣。而他身后是亨利四世的目光,有些人死于被他废黜的灵魂的纠缠。亨利四世看着棺木中身中三箭如同圣塞巴斯蒂安一样死去的理查二世,那一个拉远的镜头空旷而安静。总觉得亨利四世和理查二世之间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亨利四世对理查二世不止一次有着近乎纵容的无奈,王权之中的被逼无奈,倾覆之下的囚禁。塞巴斯蒂安承受痛苦的死亡被无数次引申为受苦的同性情爱,而最终理查二世在棺椁中侧倾的脸庞安静如斯。
亨利四世是铁叔和抖森两个新旧王权交替者的演技交锋。王位上已经衰老的王,铁色的王位和纷争四起的王国。亨四已经不复当年柏林博洛克的盛气,只剩一个国王最后的威严。年老的国王在空旷冷峻的王宫里夜不能寐,四下游荡如同一个游魂,那些死在王宫里死在权利下的幽魂是否也会和他一起在夜晚的萧索王宫里游荡。在第二部分亨四很多次只带着一个铁色的头套而不带王冠,他已经衰老,他已经疲惫。而幸而他有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在登基时对福斯塔夫的拒绝,让我觉得他近乎冷静而绝情的可怕,但我知道没有人比他更适合成为一个国王。他有泼皮的年少也有宏图的伟业,可这位国王却离开的如此之早,早早扔下了他的伟业。或许亨五多活几年,法国真的会永远属于英国,或许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可他离开了,留下了年幼的亨六和一个刚刚兴盛便要衰败的王国。
我最喜欢的其实还是第二季,第一季是三个人的舞台,三个人的权利交迭。而第二季的玫瑰战争却是一场群戏,一场所有人都在舞台下带着面具出场念着自己台词的权谋之争。我们看着红白的玫瑰盛开衰败,我们看着一个个人走到舞台的中央然后退去,或不甘或咒骂。
约克公爵和萨默赛特在花园中折下红白二色的蔷薇,于是一场横跨半个世纪的,在两个王室分支间的盛大战争便开始了。
亨利六世的眉眼近乎温和,那种忧郁和善良又如圣人,可他是王,这样的眉眼注定了他的失败。他善良地看着朝上纷争的主教和护国,温和的劝解。可他没有注意到他王位下的臣子已经戴上了异色的蔷薇,他们眉目勾结,为权而争。而这个国王却后知后觉地如同戏外人。他隔着窗户看着护国被带走,雨夜中护国的哭喊他听得真真切切,可他只是握着手上的钥匙无奈地看着护国跪在地上,第二天,他只能冲入已经死去的护国的牢房。他的臣子在他面前兵戈相向,他却别无他法。
国事衰败,内朝纷争,他让我想起末代皇帝里的溥仪,所有的门你都打不开,所有的离别你都追不上。从亨利六世手上掉落的白蔷薇,别在士兵胸口的红蔷薇。
我想他是知道萨默赛特和玛格丽特的情事的,可他却仍旧选择了懦弱。他的悲剧皆来于他的懦弱,他看着他的士兵厮杀,却只是躲在草丛里念着哀悼。他把王冠沉入水中,最终还是逃不过死在权利的倾辄之下,妄图逃避的永远逃不过。
或许我一开不喜欢玛格丽特,能让一位国王惊叹的应该是一位倾城的美人,而选角却昧着良心当了这个祸水。但看到后来或许已经不重要了,她是荡妇,她是蛇蝎一样恶毒的女人,她是到最后失掉一切只能咒骂的女巫。可我却喜欢上了她,她在国王懦弱地献出王位时为了她的儿子举剑而战,她披上甲胄,带上王冠,眉眼之间尽是坚定。就算是为了权利,就算是为了王位,可这场战役中谁不是为了王权而来,她为敌人带上荆棘的王冠,用最恶毒的语言咒骂那些夺走了她一切的人。我记得在约克公爵攻入后,她独自在战场上寻找着萨默赛特,头颅掉下的一刻我都被惊吓得后退。那是她的爱人,比亨利六世更为勇敢更为配成为国王的男人。或许那个时刻,她成为了战士。
而影片进行了一半才出现的本尼是这个群戏里最后的毒药,他总在暗中窥伺的眼神如同缓缓爬行的毒蛇,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突然跳起。寡淡的眉毛,佝偻的脊背,这样一个怪胎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把这个世界变成地狱。他用手指急躁地敲打着棋盘,他近乎阴险的狞笑,一个一个人,死在他的阴谋之下。他的目标便是那最终的王位。
“我的一个兄弟出钱叫我死,我的另一个兄弟会出更多的钱叫我生。”
伦敦塔上又添新的冤魂,这一次是我无论如何不愿的两个孩子,穿着红衣的爱德华,他像是已然知道了什么,却仍旧被捂死在了那阴冷的塔里。
还有太多,白金汉,王后的兄弟,福克林……每个人带着面具依次上场,却又逐个退场,或不甘或咒骂。但他们没有死,他们都在那面银镜里活着。
最后的最后破败如同女巫的玛格丽特站在画面的中央上望,无数的死尸躺在她周围,画面拉开,是更多的死尸,而玛格丽特的眼睛仍旧在望着你。
王权征战,有些人死去,有些人手执权杖和帝国苹果接受加冕。红白的蔷薇终究成了都铎蔷薇,白色为蕊红色为瓣,而死在蔷薇下的人终究不再有人看得见。
一切不过是一个时代的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