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杰西卡·哈珀斯蒂芬妮娅·卡西尼弗拉维奥·布奇米格尔·波塞芭芭拉·马尼奥尔菲苏珊娜·亚维科利埃娃·阿克森鲁道夫·申德勒乌多·基尔阿莉达·瓦利琼·贝内特玛格丽特·霍洛维茨JacopoMarianiFulvioMingozzi弗兰卡·斯坎列蒂
类型:恐怖导演:达里奥·阿基多 状态:正片 年份:1977 地区:意大利 语言:意大利语,俄语,英语 豆瓣ID:1296332热度:1 ℃ 时间:2024-01-18 17:59:51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达里奥·阿基多 (Dario Argento),意大利恐怖惊悚电影大师。
在70年代的意大利,两种类型片突飞猛进,载入影史。一是以西北片为类型元素的意大利通心粉电影,包裹莱昂内的《西部往事》,以及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镖客三部曲》。如果西部片是正的代表,那么邪的化身绝对是当时的意大利铅黄电影(Giallo Film)。60年代,意大利成为美国之外的又一大电影生产基地。擅长模仿的意大利电影人将恐怖片发展壮大成为一辉煌的类型,其中又分为杀人狂、僵尸和食人族三类。 其中表现杀人狂类型的恐怖片被称为——铅黄电影(Giallo Film)。
铅黄电影绝对是意大利电影史上最具邪典意味的类型片。血腥、色情、怪异;极端残暴,对死亡过程的分秒呈现到达了详尽写实的耸人程度,而且还具有SM倾向,被虐杀的对象往往是身体洁白丰满,面容姣好的女性;伴随血腥场景烘托而出的还有悬疑吊诡的气氛,极具风格化。尝试过西部片后,深受美国大神希区柯克影响的达里奥·阿基多发现自己更喜欢拍摄悬疑和惊悚类型片,有着不俗审美和编剧能力的他,一不小心就成为了意大利铅黄电影的旗手级人物。
1975年,他依葫芦画瓢,拿出了致敬希区柯克的惊悚恐怖片《夜深血红》 (Profondo rosso),讲述一位钢琴师意外卷入一场谋杀案的解密经历。
内容上互文了希区柯克的“麦高芬”,用悬念引发剧情冲突,但在影片类型元素打磨上,达里奥·阿基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尝试。影片强烈的形式感,无论是令人心悸的配乐,还是气氛的营造,都让人耳目一新,惊恐难忍。
以《夜深血红》为风格起点,1977年,达里奥·阿基多拿出了炸裂影坛的恐怖神作——《阴风阵阵》(Suspiria)。
最近,因拍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而声名大噪的意大利导演卢卡·瓜达尼诺 (Luca Guadagnino)将翻拍此片,并将于今年11月上映。40年来,老版的《阴风阵阵》一直是意大利铅黄电影的一座高峰,长期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达里奥·阿基多仅仅用了开片14分钟就奠定了自己恐怖惊悚片大师的至高地位。
胖哥一直强调,经典佳作的第一幕往往就会给人技惊四座的感觉,而且整部影片从风格到类型都会在第一幕得到高度浓缩的展现。
第一幕是导演将影片类型元素深深打入观众脑海的重要开端。达里奥·阿基多深谙此道,所以在《阴风阵阵》的开片14分钟就毫不吝啬的拿出了自己全部的招式。果然,看过该片的大批影迷表示,“熬过前面14分钟的都是恐怖片老司机”!
《阴风阵阵》依然保持着希区柯克般的悬疑故事,讲述了一个有关女巫残害年轻女孩的暗黑过往。不过,《阴风阵阵》是以类型元素取胜的佳作,故事反而退居其次,浓烈的色彩运用,样式诡异,未来主义流派气息浓厚的绘画和建筑,
还有招牌性的哥布林(Goblin)迷幻电子乐,都让影片阴风阵阵,恐惧蚀骨,惊悚不停。影片第一幕即完成表现了该片形式主义的强烈风格。女主角苏西从美国来到德国一所舞蹈学校学习。
从机场出门的一刻,哥布林诡异的配乐响起,三角琴和鼓毫无旋律性地,反复对观众松弛的神经施压,时刻提醒观众恐怖将至,压榨着影迷们焦虑。哥布林的配乐在另一部好莱坞经典恐怖片《驱魔人》(1973年)中就曾大放异彩,一度成为当时人们最不愿听到的乐段之一,因为它已是恐怖的象征,旋律入耳,恐惧钻心难抵。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提示焦虑,影片还特写一个自动门打开和关闭的画面,这是敲响警钟的特写,利用画面和配乐的制造出的悬疑氛围。
机场外,风雨大作,苏西艰难的打到车,车上的司机冷漠怪异,苏西靠在窗边注视着令人厌烦的大雨倾盆。
这时,影片的用色风格开始缓慢升温,从冷色调突然转入大片的腥红,整个画面曝光对比度急速拉升,
在行车过程中,影片的底色悄然显现,红、黄、绿、蓝,全都是容易引发人不安的色调,在美学上和心理学上,这些色彩都有着冷的感觉,或者预示着不祥之兆。
《阴风阵阵》的第一幕其实分为两部分,苏西的到来用来余热影片风格,而苏西到达学校,从学校跑出的金发女生随后的血腥遭遇才是第一幕建立风格的极端化呈现。追杀和逃亡是《阴风阵阵》最为恐怖的场景。在第一幕的后半段,苏西偶遇的女孩变成叙事焦点,她被杀的全过程是40年来影迷最为津津乐道的经典。
从女孩来到朋友酒店开始,强烈的风格开始“爪牙舞爪”的释放恐惧毒液。酒店大堂里,浓烈到令人不适的腥红底色,还有墙面上让人悬疑疑惑的不规则图形,最为惊艳的当属透过房屋顶部,那面多色棱镜投射下的打光,
以红黄蓝绿为底色的打光不断变化,让人头晕目眩,虚实难分。以未来主义将人体抽象、将运动几何化的立场看来,《阴风阵阵》第一幕中杀与逃情节,可以无限抽象为三角和圆在运动中所呈现出的对立关系,
三角总是向着圆心,代表着攻击性;而圆总是在旋转,寓意着彷徨无措。在未来主义绘画中,具体的形象被彻底抛弃,对速度的追求使得未来主义画家狂热地使用扭曲变形的线条和高反差的色彩,摈弃所有和谐和对称的构图,其目的就是要挑战人的视觉,引发未知的焦虑。在《阴风阵阵》里,恐惧通过声画化为可观可感的现实,少女在封闭的卧室遇袭,风吹动的窗户,吸引了观众和角色的注意力,
一个固定镜头,静止了时间和空间,突然而来的破窗而入点燃了恐惧。少女的头被凶手撞向玻璃窗,
尖锐的碎片在她的脸上留下了道道伤痕;一把尖刀来回戳向少女裸露跳动的心脏;跌落在天顶彩色玻璃上,少女的身体从一面三角形玻璃的中间穿过,然后悬挂在半空。一片从天而降的碎玻璃,又将地面上另一位少女的脸一分为二。锐利的尖刀和玻璃与女性浑圆的身体和脸蛋形成鲜明的对比,女性在锐物面前不断逃离、却受伤不断……
第一幕最后一幅画面,从被杀少女的头部位置下摇,女性受难的肉体,到脚底下浓得发稠的鲜血。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达里奥·阿基多几乎将影片带入了高潮,他把影片所有的恐怖类型元素,突出风格一股脑的施展而出,从预热到高潮,加起来不过14分钟,却已经让观众神魂尽失,精疲力竭。第一幕奠定了观影惯性,此后,每当哥布林的配乐响起,色彩被红蓝黄绿渲染,不规则的图形出现,毫无预料的大特写镜头出现时,观众都会陷入紧张和不安。
当影片进入后半段时,画面的光影和色彩每每毫无预兆地杀入超现实,让观众感受到致命的威胁,恐惧由此被放大,以沉浸式的体验把观众带入恐惧的深渊。
《阴风阵阵》的第二幕和高潮的第三幕还有几场阴魂不散的恐怖场景,
钢琴师孤寂的矗立在空旷的广场,夺命的对象让人惊讶万分;苏西的好友发现秘密,落荒而逃,而后陷入成捆的铁丝圈陷阱;
还有最后让人如坐针毡的谜底揭露,苏西独闯幽暗的巫术密道,
以上那些让人心惊胆战的类型元素不断加大剂量,把恐惧的毒药灌入你的神经和血脉,让人遁入地狱,寒颤不已。《阴风阵阵》是用类型元素,突出风格来叙事的电影,整部电影唯一真实的,是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惊悚氛围,
贯穿全片的主角其实并不是表面文本的苏西,也不是潜文本下的女巫,而是那交替变换的诡异光影,线条古怪的古堡建筑,还有铺陈在影像背后那神秘莫测的音乐。
40年过去,《阴风阵阵》依然是意大利电影最为经典的恐怖惊悚片,那种阴魂不散的恐惧超越时间和空间,至今叫人铭记在心。
看到评论里有人说影片中的视觉风格是巴洛克,这是错误的。n影片中的建筑、家具、摆设、墙绘,工艺精美、风格纤细柔美,都与阴柔的女巫特质相符。而巴洛克风格是雄伟、庄严的,是完全相悖的。应该是新艺术风格,与深受新艺术影响的装饰艺术风格和更早的工艺美术的影子。
一些图例:
再说一下片中比较明显的2点元素隐喻。
1.女主找到通向女巫巢穴的门,转动了蓝色的鸢尾花。
鸢尾花的名字取自希腊神话的彩虹女神伊里斯。她是众神与凡人的桥梁与信使,因此古希腊人会在挚爱的坟前种植鸢尾花,以祈求女神带其离开冥府去往极乐。n因此在通往地狱的女巫巢穴的大门上,鸢尾花作为锁出现在这段情节中。
2.女主杀死女巫的首领,用的是孔雀羽毛造型的钢针。
因为孔雀的羽毛上有很多眼睛,埃及人将其与智慧和能明察秋毫的视力联系在一起。n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中关于孔雀的由来:宙斯将情人伊娥变成一头牛,想瞒过妻子赫拉(婚姻与生育女神,拥有洞察一切的眼睛)。赫拉发现后,将牛夺去并派百眼怪阿尔戈斯看守。宙斯指使赫尔墨斯去偷回伊娥,赫尔墨斯用音乐令阿尔戈斯沉睡,并杀了他。于是,赫拉将阿尔戈斯的眼珠装点在爱鸟的羽毛上,变成孔雀。n所以,在这一情节中,女主是用孔雀羽毛造型的钢针杀死了女巫的首领,即使女巫隐形了,仍然可以准确的一招毙命。
[本文内含剧透信息,请观影后再读!]nnn(1)《阴风阵阵》的开场极端可怖,哥布林(Goblin)乐队的电子乐搭配穿透耳膜的骇人音效,强迫你直接跟随主角进入到这梦幻妖艳的异色世界中。出租车内,苏西脸上闪过不断变幻的彩色光影;幽暗密林里,神秘女子惶恐失措,试图逃脱黑暗魔爪;暴风雨夜晚的音乐学院宿舍中,一宗极具形式感的谋杀案正在进行......有人说,能熬过前十四分钟,看完这部电影就无大阻碍了,也有人说,影片开场能量惊人,但此后即沦为虎头蛇尾的平庸之作。我在三年多前第一次慕名而来观看本片后也有同感的,但今天重温,方觉此为杰作。nn(2)本片值得多次观赏,虽然情节不算新奇,甚至能细挑出不少瑕疵,叙事上也不甚完美,但视听感受迥异于任何其他的恐怖片——哥特风十足的电声配乐、浓烈鲜艳的色彩、奇诡先锋的打光和巴洛克式的布景都让人欲罢不能,如此风格化的恐怖电影,怎能不使着迷于激烈感官体验的恐怖片影迷们大呼过瘾?nnn(3)影片在色彩运用上,以红黄蓝绿四种基本色为主色调,在大部分场景中均混合或交替出现,强烈的色差对比和超现实的布光给人如坠梦乡之感。每一帧都美到极致,如果你对故事本身不满意,直接当作欣赏一幅幅表现主义画作也不错。nn(4)红蓝色光出现频率最高,为重中之重,毕竟红与蓝是暖色与冷色的两极,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最大。红色作为整座学院建筑的底色,也是鲜血的颜色,总让人联想到激情、暴力和死亡,而学生们集体铺床夜宿于红色幕布包围的礼堂中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蓝色偏重于夜景,尤以莎拉被追杀一段为甚。在片头的魔幻凶杀、莎拉与苏西共处一室以及片尾刺杀女巫等场景中,红与蓝同时出现,有层次地混合在一起,艳丽夺目,或可解读为两种对立势力的矛盾冲突也说不定。nn绿色主要作为点缀,曾出现在学院、酒吧和舞厅的壁画及彩色玻璃上。另有一处场景是莎拉在苏西卧室里,瘆人的绿色背光照射在六神无主的莎拉身上,预示着莎拉凶险的命运。熄灯后的卧室俯拍镜头一片惨绿,如同透过夜视仪拍摄的画面一般,莎拉开门后,走廊内的红色光团透入室内,与绿色光团分列于另一扇门两侧,交相辉映。nn另:学院大厅宝石蓝的墙壁和密道口的黛蓝色幕帘也是个人至爱~nnn(5)除了三基色以外,黄色/金色光在高潮和尾声阶段的密集出场最让我感到惊艳非常。黄色象征着温暖与希望,意味着光明逐渐战胜黑暗;黄色也代表着高贵与辉煌,这与不死女巫“黑暗女王”的身世和领导力相契合;黄色因其高可见性还可作为危险的信号,预示着正反面角色最终较量的到来,也为之前饱尝红蓝色略显审美疲劳的视神经注入全新活力。nn苏西与精神科医师通电话时(1小时10分处),身着棕色与肉色相间的外衣,背景是金色雕花饰板,极具古典美,这应该可以看作黄色(金色)大规模来袭的先兆。当苏西倒掉饭菜并清理盥洗池时,我们看到卫生间的墙壁呈橙黄色,而后景的窗户则是金色打底。苏西偷听谈话及刺杀女巫的高潮部分,银幕上一片金碧辉煌,璀璨夺目。女巫毙命后,苏西周身沐浴在金色的光芒中,穿过铬金的长廊跑下楼梯,柠檬黄的闪电划破天际,身后所经之处已被金色的火焰吞噬,黄澄澄的尘土飞扬,跨越百年的邪魔巢穴终于毁于一旦。历经深红与幽蓝的考验,我们和女主角一起迎来了光明的新生。nn(6)在红黄蓝绿四色之外,黑与白的肃穆对比也穿插于影片中:片头雨夜密林一景即是黑白对比的精彩展示。宿舍内里身穿白衣的少女象征着纯洁善良,也常常是柔弱无助的。学院工作人员的黑白衬衫、西装和舞蹈课学生的黑/白紧身衣自然无需赘言。黑白喇叭花壁纸(21~24分处)中细密的黑白条纹与斑块足够吸引眼球,也许会让密集恐惧症患者吃不消。nn在星星点点散步于片中的黑与白之外,有一个最具吸引力的场景——盲人钢琴师呆立于被古希腊(罗马)样式建筑环绕的广场上,身边的导盲犬逐渐被月圆之夜的神秘黑暗力量所侵蚀,最终将主人撕成碎片。茫茫无际的黑夜与惨白的建筑构成至为鲜明的反差,视觉表现力超群。导演在人、狗的特写与建筑的中近景镜头中切换,并间或插入俯视角的大远景镜头(凸显出钢琴师的孤立无援,强化钢琴师与黑暗的力量对比),还运用了上升镜头和从高空俯冲直扑钢琴师而来的高速运动镜头,投映在建筑表面的憧憧鬼影也加剧了紧张感。黑白颜色对比、灵活生动的运镜、急促的电子乐、刺耳的狗叫声和忽高忽低的诡异话语声,都让钢琴师之死一幕显得代入感十足,独具魅力,成为影片的一个小高潮。nnn(7)配乐方面,我没有能力详细分析,只说一点。大家可以将本片与阿基多前一部作品《夜深血红》(1975)比较一下,后者的配乐在许多时候都削弱了影片的恐怖感,而本片的配乐绝对不能拿掉或更改,否则魅力大减。《夜深血红》的配乐尽管也是由哥布林乐队创作,但仅是部分合作,大部分配乐都趋于单调,在多样性、旋律与器材的丰富度上远不及《阴风阵阵》。此外,本片在几个关键性场景中(如莎拉夜间逃跑和苏西探寻密室并击杀女巫段落)并没有滥用配乐,一路奏到底,而是在静默与喧闹中切换,间或取消音乐,间或以逼人音效为主声响,间或以配乐控制节奏。nn(8)达里奥·阿基多的影片常常是高度形式化的,这点不仅体现在色彩、布景与配乐中,还不能忽略他拿手的镜头运用,我试着截取一小段对话(1:10:35—1:16:28)来简单看看。(为何不抽惊险刺激的恐怖场面分析?呃,因为太恐怖了,所以无暇顾及每一个镜头的运用......)n豆瓣评论不支持表格和图片,有一点尴尬,因为这段对话用拉片表格会比较简明清晰,这里只能用文字来代替表格了。接下来我将依照镜头序号、景别、镜头运动、声音、长度、镜头内容的顺序进行分镜头简析。nn1.远景;下摇接变焦推镜头;环境音,风声,对话声; 23秒;这是一个转场后交代环境的定位镜头,镜头先以仰角对准一座高楼顶部,接着下摇至水平正对苏西与身为莎拉前男友的精神科医师(以下简称医师),镜头变焦推进,挡住两人的三名路人向右出画,两人对话,镜头基本固定。nn2.近景;固定镜头;环境音,风声,对话声;42秒;双人镜头,两人坐在花坛边相对而视,背景是大楼底层的玻璃门墙,轻风吹动树苗与头发,两人对话交代了莎拉与医师的关系。nn3.特写;固定镜头;同上;4秒;正侧面医师面部特写(脸朝画面右侧),低位仰拍,背景为蓝天白云,医师开始道出莎拉发现的学院秘密背景,特写仰拍拉近了观众与医师的距离,观众处于受威胁的被动地位,为谜团的揭开作铺垫。nn4.特写;固定镜头;同上;4秒;正侧面的苏西面部特写(脸朝画面左侧),低位仰拍,背景为蓝天白云,苏西正专注倾听,镜头作用同上。镜头3与4构成两人对话的正反打。nn5.特写;固定镜头;同上;3秒;医师继续揭示真相。n6.特写;固定镜头;同上;7秒;又一组正反拍,医师说,当地人认为学院创始人海莲娜是女巫。n7.特写;固定镜头;同上;不足2秒;医师说:“我猜你知道这件事了?”n8.特写;固定镜头;同上;15秒;苏西认为自己听过类似的事情,但不记得了,此为第三组正反拍。nn9.全景;固定镜头;同上;5秒;坐在花坛上的两人处于前景的画面右侧,大景深,后景的画面左方有7~8人正围在一起交谈,医师继续交代女巫前史。n10.近景;固定镜头;同上;5秒;双人镜头,苏西位于画面靠右,正侧面对镜头,医师靠左,背侧面,医师说,“她似乎做过一些事才使得教徒迫害她。”n11.近景;固定镜头;同上;7秒;双人镜头,医师居左,正侧面对镜头,苏西在右,背侧面,医师说,她写过一本书叫“黑暗女王”,这两个双人镜头实质上也可视为一对正反打镜头,因为镜头焦点是展露正脸的那个人物,接下来也在不断重复使用这两个机位。n12.近景;固定镜头;同上;7秒;机位同10,医师说,女巫定居于此后成为许多流言的主角。n13.近景;固定镜头;同上;10秒;机位同11,医师说,女巫设法筹得资金建立了塔姆学院,起先以教授舞蹈与神秘学为主。n14.近景;固定镜头;同上;16秒;机位同10,医师说,1905年,女巫年满一百岁时死于大火,之后学院由她的学生接管,取消了神秘学课程。n15.近景;固定镜头;同上;不足7秒;机位同11,医师交代此处在不久后成为著名舞蹈学院。n16.近景;固定镜头;同上;7秒;机位同10,苏西问女巫究竟是什么。n17.近景;固定镜头;同上;3秒;机位同11。n18.近景;固定镜头;同上;12秒;机位同10,医师认为,对神秘学与魔法的信仰和传播是精神病的一部分。n19.近景;固定镜头;同上;2秒;机位同11,医师口吐哲理,坏运气不是摔破一面镜子带来的,而是坏心情带来的。n20.近景;固定镜头;同上;4秒;机位同10,医师起身,呼唤米辽斯教授(以下简称教授)。nn21.近景;固定镜头;同上;5秒;三人谈话,教授转身答应,向摄影机方向走来。n22.大远景;固定镜头;同上;5秒;鸟瞰镜头,摄影机应该是在高楼顶部楼层伸出某扇窗户外拍摄,倾斜构图,画面被左侧的大楼局部与右侧的广场地面景物一分为二,注意花坛的形状,多个圆形阵列令人想起神秘的远古图腾,这一镜头景别与机位都同之前的一系列镜头大相径庭,拥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可视作节奏变换,近似“上帝视角”的位置也给人冥冥之中自有神灵在俯瞰着凡人的感觉,突出了人物的渺小和无助。n23.中景-近景;移镜头-推镜头;同上;55秒;一个缓慢运动的长镜头,教授(左1)与医师(左2)呈站姿,苏西仍坐于花坛上,三人处于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医师向教授介绍苏西,之后医师向左出画,镜头在此期间始终缓缓向左前方移动,靠近教授。教授在花坛上坐下并开始与苏西交谈,镜头框准两人并逐渐前推至固定机位。此前的镜头基本保持静止不动,长度均在16秒以下,以4~7秒为主。动静与长短上的变化既丰富了镜头形式,也给观众带来新鲜感,不至于因为较长的对话而感到厌烦,毕竟这是恐怖片,而且到目前为止,这段对话场景中,哥布林的电子配乐都不见踪影,更需要形式上的调整才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nn24.近景;推镜头;微弱风声,低声的电影主题曲,谈话声;9秒;教授面对镜头,苏西后脑朝向观众,一头长发占据画面的1/3,镜头由固定转为缓慢前推,教授在介绍女巫的强大能力。主题曲的奏响标志着教授将给苏西与观众提供关于女巫的关键信息,缓缓推进的镜头配合着音乐的节奏,在形式上带领观众一步步逼近幕后真相。n25.近景;推镜头;同上;4秒;苏西面对镜头,教授后脑朝向观众,这是镜头24的反拍(外反拍过肩位),镜头依旧缓慢前推,逼近人物,气氛逐渐紧张起来,伴着呼呼风声,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n26.特写;推镜头;同上;4秒;机位同24,但已推进至特写景别,教授说,女巫能改变事物的发展和人的生命,但只会造成危害,反问苏西:“你不相信我吗?”n27.特写;推镜头;同上;9秒;机位同25,摄影机继续前推,教授说,她们的目标是积累个人财富,但只有通过伤害他人来达到。n28.特写;推镜头;同上;3秒;机位同24,由于摄影机的不断进逼,两人的头部已各自占据了画面的一半。n29.特写;推镜头;同上;6秒;机位同25,两人头部已塞满屏幕,教授透露,“她们能引起痛苦、疾病甚至是死亡.....不管谁,不管任何理由,只要触怒她们。”n30.特写;推镜头;同上;5秒;机位同24,此时画面已经容不下两人完整的头部,教授询问苏西对于神秘学的兴趣来自何方。n31.特写;固定镜头;同上;10秒;机位同29,画面极为饱满,紧密,无法再往前推进,故停止运动,苏西回答教授疑问并引出女巫海莲娜的话题。n32.特写;固定镜头;同上;9秒;机位同30,教授对女巫的力量感叹不已。n33.特写;固定镜头;同上;8秒;机位同29,苏西进一步深入探寻女巫的信息,苏西的只露出半边脸和左眼,其余部分被教授头部遮挡,这一构图显得比先前的镜头更为紧实致密,进一步加剧了观影者的紧张与忐忑不安感。n34.近景;推镜头;同上;28秒;特殊形式的“镜像型”双人镜头,一开始,前景中的教授与苏西分居画面左右两侧,在两人之间占据超过画面一半的空隙处是后景处的大楼玻璃门,玻璃门如同一面镜子,映出了两人的身影。摄影机不断以变焦方式前推,玻璃门上的人像逐渐清晰,不断放大。最终,玻璃门投映出的两人影像完全代替了真人的位置,摄影机停止放大后的构图与镜头之初极为相似:两人的镜像分居左右两侧,两人中间是一个矩形黑色区域,显得神秘莫测。此外,两人正好被另一个更大的黑色矩形所包围,而镜子中的两人还产生了重影的效果。镜中人,黑色矩形中的黑色矩形,如此层层嵌套的构图极具视觉魅力,容易使观众着迷,正是在这宛如幻梦的影像中,教授揭示了杀死女巫的方法(见下文)。n35.特写;固定镜头;同上;17秒;教授正侧面的特写(脸朝画面右方),低位仰拍,背景为蓝天白云。教授总结说,魔法无处不在,并已被全世界确认。此为本段对话的最后一个镜头,机位与构图同镜头3,首尾呼应,背景的白云绵密如纱。nn综上所述,整段对话由35个镜头组成,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与医师的对话由近景和特写的固定镜头构成,没有配乐,背景中的风声较大,此为静的拍法。导演以突然插入的鸟瞰镜头作为节奏变化的标志,与教授的对话全程以运动镜头(尤其是推镜头)为主,哥布林乐队演奏的主题曲贯穿其间,而环境音与风声作了弱化处理,此为动的拍法。动静结合,方使对话场景不那么沉闷单调,不至于丢失观众的注意力。结尾处使用变焦推拉展现镜像中的两人,更是精妙的手法。nnn(9)有人说,为何女巫被杀后,所有喽啰爪牙和黑暗力量就土崩瓦解了?其实这里并不是影片的缺陷,因为在老教授与苏西对话(1小时15分处)时,已经明确点出女巫集会的弱点:“它的力量取决于领导者,也就是取决于它的头,一个失去领导者的集会就好像一条无头的眼镜蛇......是无害的。” 这里还有个与前文的小呼应,黑衣长发女曾开玩笑说,苏西(Suzy)与莎拉(Sara)名字都以S开头,是蛇(Snake)的名字。nnn 【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更多电影推介、精彩评论与相关分享,请关注公众号:冰红深蓝电影
在意大利电影史上,遍地丢弃着新电影类型的尸体,它们在某个时期破空而出,短暂繁荣,然后迅速消散。唯新现实主义之后,意大利有两种类型的电影相当长久,在影史上成其独特类型和风格。
一类是以赛尔乔·莱翁内为代表的“通心粉西部片”,大约在1964年到1975年间,意人共拍出了近四百部“通心粉西部片”,其中莱翁内的《镖客三部曲》成就顶峰,也成就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一骑铁马纵横在西班牙荒原上的英雄形象。
另一类则是更为暴烈、更重感官的意大利恐怖片。由于素材大多来自当时黄色封面的犯罪、色情小说,也被称作“铅黄电影 Giallo Film”,这是意大利最具邪典色彩的电影类型。意大利“铅黄电影”出现于六七十年代期间,以犯罪、神秘、惊悚、恐怖、色情、杀人狂为题材,极尽血腥、色情、暴力之能事,对死亡过程有着写实描绘的癖好。
n赛尔乔·莱翁内的好朋友达里奥·阿基多是令“铅黄电影”声名远扬的导演,1977年他拍出了大名鼎鼎的《阴风阵阵》,将恐怖片上升到了极度风格化、艺术化的高度。片中肆无忌惮的狂热光影、舞台剧般的超现实色彩和哥布林乐队妖气冲天的电子配乐,令到阿基多有资格站在70年代的世界恐怖片势力——约翰·卡朋特、大卫·柯南伯格、布莱恩·德·帕尔马、大卫·林奇的队伍当中……
二战后,意大利的经济复苏很快达到顶峰,开始回落。从1960年开始意大利经历了横跨20年的经济危机,失业率激增,社会冲突此起彼伏。1970年极左翼恐怖组织“红色旅”成立,爆发了多起袭击杀人案。连前总理阿尔多·莫罗也被绑架撕票,社会上人心惶惶。
世界范畴,越南战争愈演愈烈、欧美爆发的各种女权运动、性解放运动、嬉皮士运动,无一不对传统伦理观产生了巨大冲击,在这些林林总总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恐怖片作为挖掘人心阴暗面的电影类型获得了最有营养的文化土壤,应运而生。
与6、70年代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相类似的另一个时间节点,是意大利在20世纪初叶诞生出“未来主义”这个文艺流派的时代。这个流派出现在一战前,最初只是一个文学、诗学上的主张。战争期间,未来主义全面辐射向音乐、绘画、建筑、电影等领域,波及欧洲,前后兴盛20年。到今天我们已经很少提起这个流派,甚至会把它跟科幻混为一谈,然而根据当年一位文艺批评家的说法:“今天一切的艺术形态,都呼吸着未来主义的空气。”
从各种迹象看来,《阴风阵阵》,正代表了达里奥·阿基多对未来主义的致敬。
开场,在哥布林乐队鬼魅刺耳的电子乐声中,我们看到一位少女从一片诡异的粉色灯光中出现。
狂风暴雨的一夜,女主角苏西·邦妮乘坐出租车穿过荒林。而当苏西终于到达了她的目的地,一座巴洛克风格的血色古堡时,突然从古堡内闯出一个表情惊惶的少女,她在朝着门内的什么人大声叫唤,然后不顾风雨,匿进了黑暗里。
达里奥·阿基多在短短7分钟内向观众展示了一种高度的神秘。一切都是未知,一切都藏在表象之后,每一个人都很可疑,而暴露在这四伏的恶意之中的,则是一位和观众同样一无所知的少女。
叙事一转,我们看到从古堡中跑出来那位少女,她出现在一座装潢奇特的旅馆。
就在这个旅馆的房间里,少女遭到了残忍的杀害,一只长满了毛的手在少女娇嫩的皮肤上捅进一刀又一刀,凶手甚至采用了极其吊诡的手段,将旅馆天花板上的五彩玻璃击碎,让少女的尸体从房顶上垂下来,所有的光影、色彩和线条都极富形式感和表现性,恐怖的氛围以几何感弥漫在电影的空间里凝而不散。
旅馆大堂墙壁上画满了样式诡异的几何图形,与我们所熟悉的任何一种装饰风格都不太一样。所有的圆形都不是正圆,甚至不是规则的椭圆;
没有等边三角形,也没有规整的菱形,所有的边角都像利刃一般支棱着…… 再加上难以言表的古怪红色与黄色搭配,整个空间呈现极具攻击性,让人异常不舒服的感觉。
这种造型风格正来源于未来主义绘画和建筑的激进传统。
1909年2月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在《费加罗报》上发表《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一文,标志着这项运动的诞生。在《宣言》中,马里内蒂全盘否定了传统的价值,以一种彻底决裂的态度抨击历史与政治,“文学从古至今一直赞美停滞不前的思想、痴迷的感情和酣沉的睡梦。我们赞美进取性的运动、焦虑不安的失眠、奔跑的步伐、翻跟头、打耳光和挥拳头。”他们甚至认为,“艺术,说到底,不能不是暴力、残酷和邪恶的。”
在未来主义绘画中,具体的形象被彻底抛弃,对速度的追求使得未来主义画家狂热地使用扭曲变形的线条和高反差的色彩,摈弃所有和谐和对称的构图,其目的就是要挑战人的视觉。
未来主义绘画偏爱尖锐的三角形,后来在1916年马里内蒂和几位艺术家又发表了《未来主义电影宣言》,提出电影应该是“色彩与线条的交响乐”。1917年意大利前卫艺术家Anton Giulio Bragaglia依照未来主义的主张拍出了35分钟的短片《Thais》,其中就大量运用了三角形。
身处在尖锐图形之中的女子,仿佛面临着被某物穿透的威胁,暗藏着对失贞的恐惧。一切都是不安稳的,然而女子对于这种危险毫无觉察……
《阴风阵阵》将这份恐惧化为了现实,少女的头被凶手撞向玻璃窗,尖锐的碎片在她的脸上留下了道道伤痕;
一把尖刀戳向少女跳动的心脏;
跌落在天顶彩色玻璃上,少女的身体正正从一面三角形玻璃的中间穿过,然后悬挂在半空。
一片从天而降的碎玻璃,又将地面上另一位少女的脸一分为二。
尖锐尖锐尖锐,杀死人的,不是尖刀,就是玻璃碎片、狗的利齿、剃须刀,与此相对的,总是女性浑圆的身体、浑圆的脸蛋、浑圆的乳房,在锐物面前不断逃避、不断受伤……
以未来主义将人体抽象、将运动几何化的立场看来,《阴风阵阵》一片中的杀与逃、杀与被杀的故事情节,其实可以无限抽象为三角和圆在运动中所呈现出的对立关系——三角总是向着圆心,是攻击性的;而圆总是在旋转、彷徨……
与Giacomo Balla在这张画作中混乱的螺旋造型相似的,阿基多用成捆的铁丝圈作为困住人、让人无法逃离的陷阱。
当影片进入后半段的高潮时,画面的光影和色彩每每毫无预兆地进入超现实,感受到致命威胁,逃跑过程中经过的学校走廊,闪烁着不可思议的红光。
照在人物背后,无法判断来源的绿光。
过于夸张的冷暖色对比。
其实从故事的角度,《阴风阵阵》的结局是很容易令人大失所望的——一切都是一位死而不僵的女巫捣的鬼。导演在罗马的大街上找来了一个90多岁的妓女扮演了这个女巫。当苏西终于找到了这个罪魁祸首,并打算杀死她的时候,女巫略施小计,让自己变得隐形了。
“隐形”让我不禁怀疑起作为大Boss的女巫存在的真实性——影片中段女主角苏西曾求助于一位精神科医师,他告诉苏西,站在精神分析的角度,对魔法和神秘学的信仰其实都是精神病的一部分。
他的意思是,一切对于外部世界的神秘化、巫术化的解释,其实本质上都源自于人内心的焦虑和恐惧。这样看来,那座分为了上(女生宿舍)、中(教学区)、下(密室)三层的血色古堡其实可被看作是人类精神结构的具象化。而那时而红时而蓝的高纯度色彩,也正代表了不断变化的内在情绪。
俄罗斯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曾在他的《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提到,写实主义绘画的问题就在于细节太多,令人注意力分散的地方也太多,使观众没有办法领会到艺术家最为核心、最为直接的情感变化,他因此将他眼中的世界抽象为线条与色块,红就用大红,蓝总是深蓝,每一种颜色对应着不同的情绪特征,并通过一定的节奏形成组合。他称之为“视觉交响乐”。
在大卫·林奇的作品里,影像成为了幻想的舞台。而《未来主义宣言》则说,电影应该作为人的“非真实重构”,“物的戏剧”——让我们尝试着这样来看待这部《阴风阵阵》,整部电影唯一真实的,只有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恐怖,而贯穿全片的主角其实并不是苏西,也不是女巫,而是那交替变换的抽象光影,造型古怪的几何线条,和铺陈在影像背后那呼啸尖叫的音乐。
——————————————————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APP,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引用、洗稿
合作、约稿、勾搭请私信~~
控制狂
致命布局
鬼打墙
独自一人
再分布
危思禁入
剧情围绕着男孩尼可(大卫·索兰斯 饰)的生活展开...
播放指数:972℃
达里奥·阿基多 (Dario Argento),意大利恐怖惊悚电影大师。
在70年代的意大利,两种类型片突飞猛进,载入影史。一是以西北片为类型元素的意大利通心粉电影,包裹莱昂内的《西部往事》,以及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镖客三部曲》。如果西部片是正的代表,那么邪的化身绝对是当时的意大利铅黄电影(Giallo Film)。60年代,意大利成为美国之外的又一大电影生产基地。擅长模仿的意大利电影人将恐怖片发展壮大成为一辉煌的类型,其中又分为杀人狂、僵尸和食人族三类。 其中表现杀人狂类型的恐怖片被称为——铅黄电影(Giallo Film)。
铅黄电影绝对是意大利电影史上最具邪典意味的类型片。血腥、色情、怪异;极端残暴,对死亡过程的分秒呈现到达了详尽写实的耸人程度,而且还具有SM倾向,被虐杀的对象往往是身体洁白丰满,面容姣好的女性;伴随血腥场景烘托而出的还有悬疑吊诡的气氛,极具风格化。尝试过西部片后,深受美国大神希区柯克影响的达里奥·阿基多发现自己更喜欢拍摄悬疑和惊悚类型片,有着不俗审美和编剧能力的他,一不小心就成为了意大利铅黄电影的旗手级人物。
1975年,他依葫芦画瓢,拿出了致敬希区柯克的惊悚恐怖片《夜深血红》 (Profondo rosso),讲述一位钢琴师意外卷入一场谋杀案的解密经历。
内容上互文了希区柯克的“麦高芬”,用悬念引发剧情冲突,但在影片类型元素打磨上,达里奥·阿基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尝试。影片强烈的形式感,无论是令人心悸的配乐,还是气氛的营造,都让人耳目一新,惊恐难忍。
以《夜深血红》为风格起点,1977年,达里奥·阿基多拿出了炸裂影坛的恐怖神作——《阴风阵阵》(Suspiria)。
最近,因拍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而声名大噪的意大利导演卢卡·瓜达尼诺 (Luca Guadagnino)将翻拍此片,并将于今年11月上映。40年来,老版的《阴风阵阵》一直是意大利铅黄电影的一座高峰,长期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达里奥·阿基多仅仅用了开片14分钟就奠定了自己恐怖惊悚片大师的至高地位。
胖哥一直强调,经典佳作的第一幕往往就会给人技惊四座的感觉,而且整部影片从风格到类型都会在第一幕得到高度浓缩的展现。
第一幕是导演将影片类型元素深深打入观众脑海的重要开端。达里奥·阿基多深谙此道,所以在《阴风阵阵》的开片14分钟就毫不吝啬的拿出了自己全部的招式。果然,看过该片的大批影迷表示,“熬过前面14分钟的都是恐怖片老司机”!
《阴风阵阵》依然保持着希区柯克般的悬疑故事,讲述了一个有关女巫残害年轻女孩的暗黑过往。不过,《阴风阵阵》是以类型元素取胜的佳作,故事反而退居其次,浓烈的色彩运用,样式诡异,未来主义流派气息浓厚的绘画和建筑,
还有招牌性的哥布林(Goblin)迷幻电子乐,都让影片阴风阵阵,恐惧蚀骨,惊悚不停。影片第一幕即完成表现了该片形式主义的强烈风格。女主角苏西从美国来到德国一所舞蹈学校学习。
从机场出门的一刻,哥布林诡异的配乐响起,三角琴和鼓毫无旋律性地,反复对观众松弛的神经施压,时刻提醒观众恐怖将至,压榨着影迷们焦虑。哥布林的配乐在另一部好莱坞经典恐怖片《驱魔人》(1973年)中就曾大放异彩,一度成为当时人们最不愿听到的乐段之一,因为它已是恐怖的象征,旋律入耳,恐惧钻心难抵。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提示焦虑,影片还特写一个自动门打开和关闭的画面,这是敲响警钟的特写,利用画面和配乐的制造出的悬疑氛围。
机场外,风雨大作,苏西艰难的打到车,车上的司机冷漠怪异,苏西靠在窗边注视着令人厌烦的大雨倾盆。
这时,影片的用色风格开始缓慢升温,从冷色调突然转入大片的腥红,整个画面曝光对比度急速拉升,
在行车过程中,影片的底色悄然显现,红、黄、绿、蓝,全都是容易引发人不安的色调,在美学上和心理学上,这些色彩都有着冷的感觉,或者预示着不祥之兆。
《阴风阵阵》的第一幕其实分为两部分,苏西的到来用来余热影片风格,而苏西到达学校,从学校跑出的金发女生随后的血腥遭遇才是第一幕建立风格的极端化呈现。追杀和逃亡是《阴风阵阵》最为恐怖的场景。在第一幕的后半段,苏西偶遇的女孩变成叙事焦点,她被杀的全过程是40年来影迷最为津津乐道的经典。
从女孩来到朋友酒店开始,强烈的风格开始“爪牙舞爪”的释放恐惧毒液。酒店大堂里,浓烈到令人不适的腥红底色,还有墙面上让人悬疑疑惑的不规则图形,最为惊艳的当属透过房屋顶部,那面多色棱镜投射下的打光,
以红黄蓝绿为底色的打光不断变化,让人头晕目眩,虚实难分。以未来主义将人体抽象、将运动几何化的立场看来,《阴风阵阵》第一幕中杀与逃情节,可以无限抽象为三角和圆在运动中所呈现出的对立关系,
三角总是向着圆心,代表着攻击性;而圆总是在旋转,寓意着彷徨无措。在未来主义绘画中,具体的形象被彻底抛弃,对速度的追求使得未来主义画家狂热地使用扭曲变形的线条和高反差的色彩,摈弃所有和谐和对称的构图,其目的就是要挑战人的视觉,引发未知的焦虑。在《阴风阵阵》里,恐惧通过声画化为可观可感的现实,少女在封闭的卧室遇袭,风吹动的窗户,吸引了观众和角色的注意力,
一个固定镜头,静止了时间和空间,突然而来的破窗而入点燃了恐惧。少女的头被凶手撞向玻璃窗,
尖锐的碎片在她的脸上留下了道道伤痕;一把尖刀来回戳向少女裸露跳动的心脏;跌落在天顶彩色玻璃上,少女的身体从一面三角形玻璃的中间穿过,然后悬挂在半空。一片从天而降的碎玻璃,又将地面上另一位少女的脸一分为二。锐利的尖刀和玻璃与女性浑圆的身体和脸蛋形成鲜明的对比,女性在锐物面前不断逃离、却受伤不断……
第一幕最后一幅画面,从被杀少女的头部位置下摇,女性受难的肉体,到脚底下浓得发稠的鲜血。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达里奥·阿基多几乎将影片带入了高潮,他把影片所有的恐怖类型元素,突出风格一股脑的施展而出,从预热到高潮,加起来不过14分钟,却已经让观众神魂尽失,精疲力竭。第一幕奠定了观影惯性,此后,每当哥布林的配乐响起,色彩被红蓝黄绿渲染,不规则的图形出现,毫无预料的大特写镜头出现时,观众都会陷入紧张和不安。
当影片进入后半段时,画面的光影和色彩每每毫无预兆地杀入超现实,让观众感受到致命的威胁,恐惧由此被放大,以沉浸式的体验把观众带入恐惧的深渊。
《阴风阵阵》的第二幕和高潮的第三幕还有几场阴魂不散的恐怖场景,
钢琴师孤寂的矗立在空旷的广场,夺命的对象让人惊讶万分;苏西的好友发现秘密,落荒而逃,而后陷入成捆的铁丝圈陷阱;
还有最后让人如坐针毡的谜底揭露,苏西独闯幽暗的巫术密道,
以上那些让人心惊胆战的类型元素不断加大剂量,把恐惧的毒药灌入你的神经和血脉,让人遁入地狱,寒颤不已。《阴风阵阵》是用类型元素,突出风格来叙事的电影,整部电影唯一真实的,是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惊悚氛围,
贯穿全片的主角其实并不是表面文本的苏西,也不是潜文本下的女巫,而是那交替变换的诡异光影,线条古怪的古堡建筑,还有铺陈在影像背后那神秘莫测的音乐。
40年过去,《阴风阵阵》依然是意大利电影最为经典的恐怖惊悚片,那种阴魂不散的恐惧超越时间和空间,至今叫人铭记在心。
看到评论里有人说影片中的视觉风格是巴洛克,这是错误的。n影片中的建筑、家具、摆设、墙绘,工艺精美、风格纤细柔美,都与阴柔的女巫特质相符。而巴洛克风格是雄伟、庄严的,是完全相悖的。应该是新艺术风格,与深受新艺术影响的装饰艺术风格和更早的工艺美术的影子。
一些图例:
再说一下片中比较明显的2点元素隐喻。
1.女主找到通向女巫巢穴的门,转动了蓝色的鸢尾花。
鸢尾花的名字取自希腊神话的彩虹女神伊里斯。她是众神与凡人的桥梁与信使,因此古希腊人会在挚爱的坟前种植鸢尾花,以祈求女神带其离开冥府去往极乐。n因此在通往地狱的女巫巢穴的大门上,鸢尾花作为锁出现在这段情节中。
2.女主杀死女巫的首领,用的是孔雀羽毛造型的钢针。
因为孔雀的羽毛上有很多眼睛,埃及人将其与智慧和能明察秋毫的视力联系在一起。n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中关于孔雀的由来:宙斯将情人伊娥变成一头牛,想瞒过妻子赫拉(婚姻与生育女神,拥有洞察一切的眼睛)。赫拉发现后,将牛夺去并派百眼怪阿尔戈斯看守。宙斯指使赫尔墨斯去偷回伊娥,赫尔墨斯用音乐令阿尔戈斯沉睡,并杀了他。于是,赫拉将阿尔戈斯的眼珠装点在爱鸟的羽毛上,变成孔雀。n所以,在这一情节中,女主是用孔雀羽毛造型的钢针杀死了女巫的首领,即使女巫隐形了,仍然可以准确的一招毙命。
[本文内含剧透信息,请观影后再读!]nnn(1)《阴风阵阵》的开场极端可怖,哥布林(Goblin)乐队的电子乐搭配穿透耳膜的骇人音效,强迫你直接跟随主角进入到这梦幻妖艳的异色世界中。出租车内,苏西脸上闪过不断变幻的彩色光影;幽暗密林里,神秘女子惶恐失措,试图逃脱黑暗魔爪;暴风雨夜晚的音乐学院宿舍中,一宗极具形式感的谋杀案正在进行......有人说,能熬过前十四分钟,看完这部电影就无大阻碍了,也有人说,影片开场能量惊人,但此后即沦为虎头蛇尾的平庸之作。我在三年多前第一次慕名而来观看本片后也有同感的,但今天重温,方觉此为杰作。nn(2)本片值得多次观赏,虽然情节不算新奇,甚至能细挑出不少瑕疵,叙事上也不甚完美,但视听感受迥异于任何其他的恐怖片——哥特风十足的电声配乐、浓烈鲜艳的色彩、奇诡先锋的打光和巴洛克式的布景都让人欲罢不能,如此风格化的恐怖电影,怎能不使着迷于激烈感官体验的恐怖片影迷们大呼过瘾?nnn(3)影片在色彩运用上,以红黄蓝绿四种基本色为主色调,在大部分场景中均混合或交替出现,强烈的色差对比和超现实的布光给人如坠梦乡之感。每一帧都美到极致,如果你对故事本身不满意,直接当作欣赏一幅幅表现主义画作也不错。nn(4)红蓝色光出现频率最高,为重中之重,毕竟红与蓝是暖色与冷色的两极,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最大。红色作为整座学院建筑的底色,也是鲜血的颜色,总让人联想到激情、暴力和死亡,而学生们集体铺床夜宿于红色幕布包围的礼堂中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蓝色偏重于夜景,尤以莎拉被追杀一段为甚。在片头的魔幻凶杀、莎拉与苏西共处一室以及片尾刺杀女巫等场景中,红与蓝同时出现,有层次地混合在一起,艳丽夺目,或可解读为两种对立势力的矛盾冲突也说不定。nn绿色主要作为点缀,曾出现在学院、酒吧和舞厅的壁画及彩色玻璃上。另有一处场景是莎拉在苏西卧室里,瘆人的绿色背光照射在六神无主的莎拉身上,预示着莎拉凶险的命运。熄灯后的卧室俯拍镜头一片惨绿,如同透过夜视仪拍摄的画面一般,莎拉开门后,走廊内的红色光团透入室内,与绿色光团分列于另一扇门两侧,交相辉映。nn另:学院大厅宝石蓝的墙壁和密道口的黛蓝色幕帘也是个人至爱~nnn(5)除了三基色以外,黄色/金色光在高潮和尾声阶段的密集出场最让我感到惊艳非常。黄色象征着温暖与希望,意味着光明逐渐战胜黑暗;黄色也代表着高贵与辉煌,这与不死女巫“黑暗女王”的身世和领导力相契合;黄色因其高可见性还可作为危险的信号,预示着正反面角色最终较量的到来,也为之前饱尝红蓝色略显审美疲劳的视神经注入全新活力。nn苏西与精神科医师通电话时(1小时10分处),身着棕色与肉色相间的外衣,背景是金色雕花饰板,极具古典美,这应该可以看作黄色(金色)大规模来袭的先兆。当苏西倒掉饭菜并清理盥洗池时,我们看到卫生间的墙壁呈橙黄色,而后景的窗户则是金色打底。苏西偷听谈话及刺杀女巫的高潮部分,银幕上一片金碧辉煌,璀璨夺目。女巫毙命后,苏西周身沐浴在金色的光芒中,穿过铬金的长廊跑下楼梯,柠檬黄的闪电划破天际,身后所经之处已被金色的火焰吞噬,黄澄澄的尘土飞扬,跨越百年的邪魔巢穴终于毁于一旦。历经深红与幽蓝的考验,我们和女主角一起迎来了光明的新生。nn(6)在红黄蓝绿四色之外,黑与白的肃穆对比也穿插于影片中:片头雨夜密林一景即是黑白对比的精彩展示。宿舍内里身穿白衣的少女象征着纯洁善良,也常常是柔弱无助的。学院工作人员的黑白衬衫、西装和舞蹈课学生的黑/白紧身衣自然无需赘言。黑白喇叭花壁纸(21~24分处)中细密的黑白条纹与斑块足够吸引眼球,也许会让密集恐惧症患者吃不消。nn在星星点点散步于片中的黑与白之外,有一个最具吸引力的场景——盲人钢琴师呆立于被古希腊(罗马)样式建筑环绕的广场上,身边的导盲犬逐渐被月圆之夜的神秘黑暗力量所侵蚀,最终将主人撕成碎片。茫茫无际的黑夜与惨白的建筑构成至为鲜明的反差,视觉表现力超群。导演在人、狗的特写与建筑的中近景镜头中切换,并间或插入俯视角的大远景镜头(凸显出钢琴师的孤立无援,强化钢琴师与黑暗的力量对比),还运用了上升镜头和从高空俯冲直扑钢琴师而来的高速运动镜头,投映在建筑表面的憧憧鬼影也加剧了紧张感。黑白颜色对比、灵活生动的运镜、急促的电子乐、刺耳的狗叫声和忽高忽低的诡异话语声,都让钢琴师之死一幕显得代入感十足,独具魅力,成为影片的一个小高潮。nnn(7)配乐方面,我没有能力详细分析,只说一点。大家可以将本片与阿基多前一部作品《夜深血红》(1975)比较一下,后者的配乐在许多时候都削弱了影片的恐怖感,而本片的配乐绝对不能拿掉或更改,否则魅力大减。《夜深血红》的配乐尽管也是由哥布林乐队创作,但仅是部分合作,大部分配乐都趋于单调,在多样性、旋律与器材的丰富度上远不及《阴风阵阵》。此外,本片在几个关键性场景中(如莎拉夜间逃跑和苏西探寻密室并击杀女巫段落)并没有滥用配乐,一路奏到底,而是在静默与喧闹中切换,间或取消音乐,间或以逼人音效为主声响,间或以配乐控制节奏。nn(8)达里奥·阿基多的影片常常是高度形式化的,这点不仅体现在色彩、布景与配乐中,还不能忽略他拿手的镜头运用,我试着截取一小段对话(1:10:35—1:16:28)来简单看看。(为何不抽惊险刺激的恐怖场面分析?呃,因为太恐怖了,所以无暇顾及每一个镜头的运用......)n豆瓣评论不支持表格和图片,有一点尴尬,因为这段对话用拉片表格会比较简明清晰,这里只能用文字来代替表格了。接下来我将依照镜头序号、景别、镜头运动、声音、长度、镜头内容的顺序进行分镜头简析。nn1.远景;下摇接变焦推镜头;环境音,风声,对话声; 23秒;这是一个转场后交代环境的定位镜头,镜头先以仰角对准一座高楼顶部,接着下摇至水平正对苏西与身为莎拉前男友的精神科医师(以下简称医师),镜头变焦推进,挡住两人的三名路人向右出画,两人对话,镜头基本固定。nn2.近景;固定镜头;环境音,风声,对话声;42秒;双人镜头,两人坐在花坛边相对而视,背景是大楼底层的玻璃门墙,轻风吹动树苗与头发,两人对话交代了莎拉与医师的关系。nn3.特写;固定镜头;同上;4秒;正侧面医师面部特写(脸朝画面右侧),低位仰拍,背景为蓝天白云,医师开始道出莎拉发现的学院秘密背景,特写仰拍拉近了观众与医师的距离,观众处于受威胁的被动地位,为谜团的揭开作铺垫。nn4.特写;固定镜头;同上;4秒;正侧面的苏西面部特写(脸朝画面左侧),低位仰拍,背景为蓝天白云,苏西正专注倾听,镜头作用同上。镜头3与4构成两人对话的正反打。nn5.特写;固定镜头;同上;3秒;医师继续揭示真相。n6.特写;固定镜头;同上;7秒;又一组正反拍,医师说,当地人认为学院创始人海莲娜是女巫。n7.特写;固定镜头;同上;不足2秒;医师说:“我猜你知道这件事了?”n8.特写;固定镜头;同上;15秒;苏西认为自己听过类似的事情,但不记得了,此为第三组正反拍。nn9.全景;固定镜头;同上;5秒;坐在花坛上的两人处于前景的画面右侧,大景深,后景的画面左方有7~8人正围在一起交谈,医师继续交代女巫前史。n10.近景;固定镜头;同上;5秒;双人镜头,苏西位于画面靠右,正侧面对镜头,医师靠左,背侧面,医师说,“她似乎做过一些事才使得教徒迫害她。”n11.近景;固定镜头;同上;7秒;双人镜头,医师居左,正侧面对镜头,苏西在右,背侧面,医师说,她写过一本书叫“黑暗女王”,这两个双人镜头实质上也可视为一对正反打镜头,因为镜头焦点是展露正脸的那个人物,接下来也在不断重复使用这两个机位。n12.近景;固定镜头;同上;7秒;机位同10,医师说,女巫定居于此后成为许多流言的主角。n13.近景;固定镜头;同上;10秒;机位同11,医师说,女巫设法筹得资金建立了塔姆学院,起先以教授舞蹈与神秘学为主。n14.近景;固定镜头;同上;16秒;机位同10,医师说,1905年,女巫年满一百岁时死于大火,之后学院由她的学生接管,取消了神秘学课程。n15.近景;固定镜头;同上;不足7秒;机位同11,医师交代此处在不久后成为著名舞蹈学院。n16.近景;固定镜头;同上;7秒;机位同10,苏西问女巫究竟是什么。n17.近景;固定镜头;同上;3秒;机位同11。n18.近景;固定镜头;同上;12秒;机位同10,医师认为,对神秘学与魔法的信仰和传播是精神病的一部分。n19.近景;固定镜头;同上;2秒;机位同11,医师口吐哲理,坏运气不是摔破一面镜子带来的,而是坏心情带来的。n20.近景;固定镜头;同上;4秒;机位同10,医师起身,呼唤米辽斯教授(以下简称教授)。nn21.近景;固定镜头;同上;5秒;三人谈话,教授转身答应,向摄影机方向走来。n22.大远景;固定镜头;同上;5秒;鸟瞰镜头,摄影机应该是在高楼顶部楼层伸出某扇窗户外拍摄,倾斜构图,画面被左侧的大楼局部与右侧的广场地面景物一分为二,注意花坛的形状,多个圆形阵列令人想起神秘的远古图腾,这一镜头景别与机位都同之前的一系列镜头大相径庭,拥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可视作节奏变换,近似“上帝视角”的位置也给人冥冥之中自有神灵在俯瞰着凡人的感觉,突出了人物的渺小和无助。n23.中景-近景;移镜头-推镜头;同上;55秒;一个缓慢运动的长镜头,教授(左1)与医师(左2)呈站姿,苏西仍坐于花坛上,三人处于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医师向教授介绍苏西,之后医师向左出画,镜头在此期间始终缓缓向左前方移动,靠近教授。教授在花坛上坐下并开始与苏西交谈,镜头框准两人并逐渐前推至固定机位。此前的镜头基本保持静止不动,长度均在16秒以下,以4~7秒为主。动静与长短上的变化既丰富了镜头形式,也给观众带来新鲜感,不至于因为较长的对话而感到厌烦,毕竟这是恐怖片,而且到目前为止,这段对话场景中,哥布林的电子配乐都不见踪影,更需要形式上的调整才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nn24.近景;推镜头;微弱风声,低声的电影主题曲,谈话声;9秒;教授面对镜头,苏西后脑朝向观众,一头长发占据画面的1/3,镜头由固定转为缓慢前推,教授在介绍女巫的强大能力。主题曲的奏响标志着教授将给苏西与观众提供关于女巫的关键信息,缓缓推进的镜头配合着音乐的节奏,在形式上带领观众一步步逼近幕后真相。n25.近景;推镜头;同上;4秒;苏西面对镜头,教授后脑朝向观众,这是镜头24的反拍(外反拍过肩位),镜头依旧缓慢前推,逼近人物,气氛逐渐紧张起来,伴着呼呼风声,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n26.特写;推镜头;同上;4秒;机位同24,但已推进至特写景别,教授说,女巫能改变事物的发展和人的生命,但只会造成危害,反问苏西:“你不相信我吗?”n27.特写;推镜头;同上;9秒;机位同25,摄影机继续前推,教授说,她们的目标是积累个人财富,但只有通过伤害他人来达到。n28.特写;推镜头;同上;3秒;机位同24,由于摄影机的不断进逼,两人的头部已各自占据了画面的一半。n29.特写;推镜头;同上;6秒;机位同25,两人头部已塞满屏幕,教授透露,“她们能引起痛苦、疾病甚至是死亡.....不管谁,不管任何理由,只要触怒她们。”n30.特写;推镜头;同上;5秒;机位同24,此时画面已经容不下两人完整的头部,教授询问苏西对于神秘学的兴趣来自何方。n31.特写;固定镜头;同上;10秒;机位同29,画面极为饱满,紧密,无法再往前推进,故停止运动,苏西回答教授疑问并引出女巫海莲娜的话题。n32.特写;固定镜头;同上;9秒;机位同30,教授对女巫的力量感叹不已。n33.特写;固定镜头;同上;8秒;机位同29,苏西进一步深入探寻女巫的信息,苏西的只露出半边脸和左眼,其余部分被教授头部遮挡,这一构图显得比先前的镜头更为紧实致密,进一步加剧了观影者的紧张与忐忑不安感。n34.近景;推镜头;同上;28秒;特殊形式的“镜像型”双人镜头,一开始,前景中的教授与苏西分居画面左右两侧,在两人之间占据超过画面一半的空隙处是后景处的大楼玻璃门,玻璃门如同一面镜子,映出了两人的身影。摄影机不断以变焦方式前推,玻璃门上的人像逐渐清晰,不断放大。最终,玻璃门投映出的两人影像完全代替了真人的位置,摄影机停止放大后的构图与镜头之初极为相似:两人的镜像分居左右两侧,两人中间是一个矩形黑色区域,显得神秘莫测。此外,两人正好被另一个更大的黑色矩形所包围,而镜子中的两人还产生了重影的效果。镜中人,黑色矩形中的黑色矩形,如此层层嵌套的构图极具视觉魅力,容易使观众着迷,正是在这宛如幻梦的影像中,教授揭示了杀死女巫的方法(见下文)。n35.特写;固定镜头;同上;17秒;教授正侧面的特写(脸朝画面右方),低位仰拍,背景为蓝天白云。教授总结说,魔法无处不在,并已被全世界确认。此为本段对话的最后一个镜头,机位与构图同镜头3,首尾呼应,背景的白云绵密如纱。nn综上所述,整段对话由35个镜头组成,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与医师的对话由近景和特写的固定镜头构成,没有配乐,背景中的风声较大,此为静的拍法。导演以突然插入的鸟瞰镜头作为节奏变化的标志,与教授的对话全程以运动镜头(尤其是推镜头)为主,哥布林乐队演奏的主题曲贯穿其间,而环境音与风声作了弱化处理,此为动的拍法。动静结合,方使对话场景不那么沉闷单调,不至于丢失观众的注意力。结尾处使用变焦推拉展现镜像中的两人,更是精妙的手法。nnn(9)有人说,为何女巫被杀后,所有喽啰爪牙和黑暗力量就土崩瓦解了?其实这里并不是影片的缺陷,因为在老教授与苏西对话(1小时15分处)时,已经明确点出女巫集会的弱点:“它的力量取决于领导者,也就是取决于它的头,一个失去领导者的集会就好像一条无头的眼镜蛇......是无害的。” 这里还有个与前文的小呼应,黑衣长发女曾开玩笑说,苏西(Suzy)与莎拉(Sara)名字都以S开头,是蛇(Snake)的名字。nnn 【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更多电影推介、精彩评论与相关分享,请关注公众号:冰红深蓝电影
在意大利电影史上,遍地丢弃着新电影类型的尸体,它们在某个时期破空而出,短暂繁荣,然后迅速消散。唯新现实主义之后,意大利有两种类型的电影相当长久,在影史上成其独特类型和风格。
一类是以赛尔乔·莱翁内为代表的“通心粉西部片”,大约在1964年到1975年间,意人共拍出了近四百部“通心粉西部片”,其中莱翁内的《镖客三部曲》成就顶峰,也成就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一骑铁马纵横在西班牙荒原上的英雄形象。
另一类则是更为暴烈、更重感官的意大利恐怖片。由于素材大多来自当时黄色封面的犯罪、色情小说,也被称作“铅黄电影 Giallo Film”,这是意大利最具邪典色彩的电影类型。意大利“铅黄电影”出现于六七十年代期间,以犯罪、神秘、惊悚、恐怖、色情、杀人狂为题材,极尽血腥、色情、暴力之能事,对死亡过程有着写实描绘的癖好。
n赛尔乔·莱翁内的好朋友达里奥·阿基多是令“铅黄电影”声名远扬的导演,1977年他拍出了大名鼎鼎的《阴风阵阵》,将恐怖片上升到了极度风格化、艺术化的高度。片中肆无忌惮的狂热光影、舞台剧般的超现实色彩和哥布林乐队妖气冲天的电子配乐,令到阿基多有资格站在70年代的世界恐怖片势力——约翰·卡朋特、大卫·柯南伯格、布莱恩·德·帕尔马、大卫·林奇的队伍当中……
狂躁症与“未来主义”运动
二战后,意大利的经济复苏很快达到顶峰,开始回落。从1960年开始意大利经历了横跨20年的经济危机,失业率激增,社会冲突此起彼伏。1970年极左翼恐怖组织“红色旅”成立,爆发了多起袭击杀人案。连前总理阿尔多·莫罗也被绑架撕票,社会上人心惶惶。
世界范畴,越南战争愈演愈烈、欧美爆发的各种女权运动、性解放运动、嬉皮士运动,无一不对传统伦理观产生了巨大冲击,在这些林林总总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恐怖片作为挖掘人心阴暗面的电影类型获得了最有营养的文化土壤,应运而生。
与6、70年代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相类似的另一个时间节点,是意大利在20世纪初叶诞生出“未来主义”这个文艺流派的时代。这个流派出现在一战前,最初只是一个文学、诗学上的主张。战争期间,未来主义全面辐射向音乐、绘画、建筑、电影等领域,波及欧洲,前后兴盛20年。到今天我们已经很少提起这个流派,甚至会把它跟科幻混为一谈,然而根据当年一位文艺批评家的说法:“今天一切的艺术形态,都呼吸着未来主义的空气。”
从各种迹象看来,《阴风阵阵》,正代表了达里奥·阿基多对未来主义的致敬。
开场,在哥布林乐队鬼魅刺耳的电子乐声中,我们看到一位少女从一片诡异的粉色灯光中出现。
狂风暴雨的一夜,女主角苏西·邦妮乘坐出租车穿过荒林。而当苏西终于到达了她的目的地,一座巴洛克风格的血色古堡时,突然从古堡内闯出一个表情惊惶的少女,她在朝着门内的什么人大声叫唤,然后不顾风雨,匿进了黑暗里。
达里奥·阿基多在短短7分钟内向观众展示了一种高度的神秘。一切都是未知,一切都藏在表象之后,每一个人都很可疑,而暴露在这四伏的恶意之中的,则是一位和观众同样一无所知的少女。
叙事一转,我们看到从古堡中跑出来那位少女,她出现在一座装潢奇特的旅馆。
就在这个旅馆的房间里,少女遭到了残忍的杀害,一只长满了毛的手在少女娇嫩的皮肤上捅进一刀又一刀,凶手甚至采用了极其吊诡的手段,将旅馆天花板上的五彩玻璃击碎,让少女的尸体从房顶上垂下来,所有的光影、色彩和线条都极富形式感和表现性,恐怖的氛围以几何感弥漫在电影的空间里凝而不散。
旅馆大堂墙壁上画满了样式诡异的几何图形,与我们所熟悉的任何一种装饰风格都不太一样。所有的圆形都不是正圆,甚至不是规则的椭圆;
没有等边三角形,也没有规整的菱形,所有的边角都像利刃一般支棱着…… 再加上难以言表的古怪红色与黄色搭配,整个空间呈现极具攻击性,让人异常不舒服的感觉。
这种造型风格正来源于未来主义绘画和建筑的激进传统。
1909年2月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在《费加罗报》上发表《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一文,标志着这项运动的诞生。在《宣言》中,马里内蒂全盘否定了传统的价值,以一种彻底决裂的态度抨击历史与政治,“文学从古至今一直赞美停滞不前的思想、痴迷的感情和酣沉的睡梦。我们赞美进取性的运动、焦虑不安的失眠、奔跑的步伐、翻跟头、打耳光和挥拳头。”他们甚至认为,“艺术,说到底,不能不是暴力、残酷和邪恶的。”
在未来主义绘画中,具体的形象被彻底抛弃,对速度的追求使得未来主义画家狂热地使用扭曲变形的线条和高反差的色彩,摈弃所有和谐和对称的构图,其目的就是要挑战人的视觉。
未来主义绘画偏爱尖锐的三角形,后来在1916年马里内蒂和几位艺术家又发表了《未来主义电影宣言》,提出电影应该是“色彩与线条的交响乐”。1917年意大利前卫艺术家Anton Giulio Bragaglia依照未来主义的主张拍出了35分钟的短片《Thais》,其中就大量运用了三角形。
身处在尖锐图形之中的女子,仿佛面临着被某物穿透的威胁,暗藏着对失贞的恐惧。一切都是不安稳的,然而女子对于这种危险毫无觉察……
《阴风阵阵》将这份恐惧化为了现实,少女的头被凶手撞向玻璃窗,尖锐的碎片在她的脸上留下了道道伤痕;
一把尖刀戳向少女跳动的心脏;
跌落在天顶彩色玻璃上,少女的身体正正从一面三角形玻璃的中间穿过,然后悬挂在半空。
一片从天而降的碎玻璃,又将地面上另一位少女的脸一分为二。
尖锐尖锐尖锐,杀死人的,不是尖刀,就是玻璃碎片、狗的利齿、剃须刀,与此相对的,总是女性浑圆的身体、浑圆的脸蛋、浑圆的乳房,在锐物面前不断逃避、不断受伤……
以未来主义将人体抽象、将运动几何化的立场看来,《阴风阵阵》一片中的杀与逃、杀与被杀的故事情节,其实可以无限抽象为三角和圆在运动中所呈现出的对立关系——三角总是向着圆心,是攻击性的;而圆总是在旋转、彷徨……
与Giacomo Balla在这张画作中混乱的螺旋造型相似的,阿基多用成捆的铁丝圈作为困住人、让人无法逃离的陷阱。
隐形的女巫和不存在的世界
当影片进入后半段的高潮时,画面的光影和色彩每每毫无预兆地进入超现实,感受到致命威胁,逃跑过程中经过的学校走廊,闪烁着不可思议的红光。
照在人物背后,无法判断来源的绿光。
过于夸张的冷暖色对比。
其实从故事的角度,《阴风阵阵》的结局是很容易令人大失所望的——一切都是一位死而不僵的女巫捣的鬼。导演在罗马的大街上找来了一个90多岁的妓女扮演了这个女巫。当苏西终于找到了这个罪魁祸首,并打算杀死她的时候,女巫略施小计,让自己变得隐形了。
“隐形”让我不禁怀疑起作为大Boss的女巫存在的真实性——影片中段女主角苏西曾求助于一位精神科医师,他告诉苏西,站在精神分析的角度,对魔法和神秘学的信仰其实都是精神病的一部分。
他的意思是,一切对于外部世界的神秘化、巫术化的解释,其实本质上都源自于人内心的焦虑和恐惧。这样看来,那座分为了上(女生宿舍)、中(教学区)、下(密室)三层的血色古堡其实可被看作是人类精神结构的具象化。而那时而红时而蓝的高纯度色彩,也正代表了不断变化的内在情绪。
俄罗斯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曾在他的《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提到,写实主义绘画的问题就在于细节太多,令人注意力分散的地方也太多,使观众没有办法领会到艺术家最为核心、最为直接的情感变化,他因此将他眼中的世界抽象为线条与色块,红就用大红,蓝总是深蓝,每一种颜色对应着不同的情绪特征,并通过一定的节奏形成组合。他称之为“视觉交响乐”。
在大卫·林奇的作品里,影像成为了幻想的舞台。而《未来主义宣言》则说,电影应该作为人的“非真实重构”,“物的戏剧”——让我们尝试着这样来看待这部《阴风阵阵》,整部电影唯一真实的,只有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恐怖,而贯穿全片的主角其实并不是苏西,也不是女巫,而是那交替变换的抽象光影,造型古怪的几何线条,和铺陈在影像背后那呼啸尖叫的音乐。
——————————————————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APP,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引用、洗稿
合作、约稿、勾搭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