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喜剧片  »  从哪来,到哪去

从哪来,到哪去  Turn Around,Ashes To Ashes,从哪来,到哪去

230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侯长荣周柏臻石峯许清宇赵东尧朱梦婷许又彬苏新仲小萍

类型:喜剧儿童导演:吴琴 状态:正片 年份:2014 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豆瓣ID:24521773热度:1 ℃ 时间:2023-12-21 05:12:09

简介:详情一个沉默寡言的老人和一个机灵搞怪的小男孩意外互换灵魂之后,共同踏上寻亲之旅,一路经历欢笑与泪水,最终蜕变成长的温馨故事。影片细致体现了江南特有的温婉清雅的风景,朴素真淳的民俗文化,以及最简单温暖人心的质朴情感,“用心关爱...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一个沉默寡言的老人和一个机灵搞怪的小男孩意外互换灵魂之后,共同踏上寻亲之旅,一路经历欢笑与泪水,最终蜕变成长的温馨故事。影片细致体现了江南特有的温婉清雅的风景,朴素真淳的民俗文化,以及最简单温暖人心的质朴情感,“用心关爱老人,用爱陪伴儿童”的价值观将为观众带去一道清风,在笑声中体会生活的美好,在流泪时感悟亲情的珍贵…
  • 头像
    可亦
    “嘎娒飞过青又青,嘎娒飞过带铜铃哎……”霍尊的天籁唱得声悠悠,尊妈听得情深深,青山之间响铜铃,仿佛对着那对鸟儿问起:打哪儿飞来,又飞向何处?鸟无踪影未曾现,兀自远去了罢!正如尊尊给出的每次采访回答,都那么淡然亲切。
    脸最好捏的周柏臻最爱吃,我们的小主演萌得让导演不舍得以不给晚饭来“吓”出他的眼泪来。收起童稚,披上外套,行散踱步,背着双手,一叹气,一摇头,一发话,俨然岁月倒流的长者心。乡音已改鬓毛衰!老夫聊发童年狂!
    “007说到做到”侯老师这个老不小贪玩好吃,手中的几个IPAD算是真用到实处了,孩子会手舞足蹈,会撒娇吵闹,会蹦蹦跳跳,会童言无忌。即便是一处细节就足以让观众难忘:拥有中年身体的侯老师,轻松而习惯性地跳起摘了路旁的垂柳枝。于是,老不老,小不小,带着编织的花草环,让娇嫩欲滴的绿芽儿点缀你们前行的归家路。
    中年男子从国外回来,外语运用能力一流,稳重识大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棋艺高超,他的孩子气只是因为和小学生互换了灵魂吗?不!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他想家、想起妈妈,都依旧并永远只是个“孩子”,只要他唤出那一声“阿妈”,都是稚嫩如初的童心。
    影片中的另一亮点之一是字幕打出演职员表,“被尿农民”——孔令全!无论从塑造的人物形象还是片中对被尿的反应来看,老孔绝对让人印象深刻。何需拒绝错了位的老少在乡间自然的两股清泉呢?
    首映礼上,主持人话及两年来的酸甜苦辣。我想,5qing导演是幸福的,因为这一位80后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她有一帮创作团队都在为影而狂,她孕育了一个电影梦,独特而充满生机。
    累不累?犹如山泉溅石蹦作水,化成滴滴晶莹的碎!这样的生命叫做——倾力而为!
    这是什么样的故事?一老一少怎么了?影片取景美到什么程度?谁要回家?谁的家人在找谁?怎么就互换了?刚在春晚《卷珠帘》的霍尊,如何到了影片中?
    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到哪儿去?
    再沉淀2个月,暑期强势袭来的温情电影《从哪来到哪去》,欢迎大家走近影院观看。看完了,你就知道我写得是什么了?!!
  • 头像
    HYRZ
    家庭的温暖一直是很多电影导演力图表现主题。导演吴琴利用女性特有的视角,对生命、家庭这种比较概念化的主题,利用一种全新的童话方式进行理解,带领观众寻找心里的那个小村庄,寻找那份唱着方言哄自己入睡的记忆。
    精灵古怪的林小本和离家数十年的张德义在一次意外后互换了身体后,林小本借着帮张胜义寻找母亲的机会离家出走。这一老一小在温州迷人的江南乡村,踏上了有笑有泪的寻亲之旅。
    虽然这是一部关爱独居老人和单亲儿童的电影,但是影片中淳朴和谐的乡情却引起了更多观众的共鸣。吴琴出生在浙江温州,这次回到家乡拍摄外景,应该也有点寻根的意思。江南水乡安详恬静的自然风光,无疑为这部影片增色不少。在第12届意大利伊斯其亚国际电影节上,《从哪来,到哪去》获最佳摄影奖。
    故事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是母亲。张德义离家几十年念念不忘的是母亲的童谣;林小本各种恶作剧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妈妈的注意。将母亲这个形象引申出来,它又成了一种温馨、幸福的力量,它代表无私的爱和关怀。不需要去计算它的价值,也不用怀疑它的动机,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得感受到它的存在,也在不自觉之中将它传递下去。
    林小本在寻根之旅中找到了他想要的亲情——不仅父母意识到了他的重要性,他自己也体会到了亲情的可贵。从最初渴望离家出走,不愿意联系父母,到后来不愿意把存着父母照片的IPAD送给小和尚,林小本真正学会了成长。张德义在寻亲之旅中虽然没有找到自己的母亲,但是却时刻感受着家的呼唤和父母的爱,也将这份爱传递给了林小本,形成了生命的循环。
    这部电影虽然是以温情为主题,但是却也充满了快乐的元素。不论是周柏臻人小鬼大的少年老成,还是侯长荣的老小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很难不把它和刘德华主演的《童梦奇缘》,以及布拉德.皮特主演的《返老还童》联系在一起。
    在两人的旅途中,留宿了两个地方,还隐藏着两个小故事。相依为命的山村老夫妻有一个朝思暮想的孙子,山村寺庙里的小和尚是个孤儿。留守老人和孤儿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影片通过这两个点,也表达了对这两个孤独群体的关怀。爱是奉献和关怀,除了自己的家人之外,对其他人是否也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呢。
    影片标题《从哪来,到哪去》是一个很深奥的哲学问题,在影片中提出了三次,每次的答案都不同。第一次是林小本问张德义,张德义的回答是“忘了”;第二次是下棋老头问张德义,他答道“不知从哪来,怎知到哪去”;第三次是老和尚问两人,林小本回道“从来处来,到去处去”。看似都没有回答清楚到底两人要去哪,寻找什么,但是答案又显而易见。导演吴琴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理解。”也许这就是影片魅力的所在吧。
    由霍尊演唱的主题曲《对鸟》贯穿全片,飘逸清澈的嗓音让整个故事充满如梦似幻的时空错觉,与影片童话式的表现相得益彰,是影片的又一个亮点。
    当然,在很多挑剔的观众看来,影片并不完美,故事的结尾部分有些牵强。故事中下棋老头送给两人的水晶吊坠,以及林小本做过心脏病手术,以及张德义的父母为什么会离开的事情都没有交代清楚,让人不禁有些遗憾。
  • 头像
    街灯
    电影题目导演貌似改用了《圣经》里的“尘归尘,土归土,让往生者安宁,让在世者重获解脱。”看题目似乎是一部很有哲理的电影。
    试映会看下来,这是一部温情的公路片,也是我一直喜欢的电影题材,漂亮的风景,天籁般的音乐,也有导演兼编剧用心的台词和搞笑的段子,可是作为挑剔的观众,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一部令人深刻的公路片,漂亮的风景是必不可少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江浙一带特有的风景,山,水,民居,淳朴的乡民,一般的公路片,这一切都是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呈现的,但这部电影里似乎有点刻意表现风景,而跟故事发展脱节的现象,影片中两人所经过的不同风景,都没有很好的过渡下去。
    而故事中两人的关系也没有很大的矛盾冲突,从两个人踏上返乡之途,一老一幼便很快和谐相处下来,“老者”天真可爱,聪明机智,“小孩”少言寡语,沉着稳重,这种角色互换也是喜剧常用的手段,两人个性的反差就是一个笑点,值得一提的是,“老者”侯长荣的演技还是非常不错的,把一个小孩的天真浪漫,绝顶聪明和任性使坏的个性演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两人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他天不怕地不怕的被宠坏的城市孩子的形象表露无遗,相形之下,“小孩”的一脸苦相倒有做作之嫌,他的“仁慈宽容”至始至终都与任性的“老者”互补,两人的矛盾分歧常以“小孩”的默许和宽容而告终,但两人在最后换回自己角色的时候,似乎都已适应了原来的角色,刹不住车了,老者仍旧健步如飞,三步并作两步爬上山顶,可以理解是他见母心切,但其稳健的步态,又似乎有点不合常理,这可是一个长年受心脏病困扰的五六十多岁的老者,而“小孩”也没有表现出属于小孩的灵活和天真。在片子结束时,小孩睁开眼,看着眼前的父母,没有一言一语,便像被通灵了一样,知道了自己曾经做过心脏移植手术,而捐心脏的就是“老者”的母亲,从医学角度上来说,我不知道八岁小孩接受八十岁老人的心脏合不合逻辑,而心脏移植手术后,能不能像正常小孩一样,甚至比正常小孩还能蹦蹦跳跳,白白胖胖,我就不得而知了,只是看到片子最后一幕,胖小孩拿起老者的手按在自己的胸口,两人眼泪奔流时,我没有感动,我在想,主题曲该响起了吧,果然,小孩清唱起了主题曲,不过唱得太短了,只有两句,而且主题曲虽如天籁,却用得太过频繁,小孩唱过,小孩母亲唱过,霍尊唱过(而且口形不对,明显是录音棚里录制好的),而且每个人似乎都唱了两遍以上。
    提到唱歌的霍尊,又不得不提的是剧中出现的各种通灵人物,霍尊“神仙下凡”,下棋老者“飘然而至”,老和尚“等候已久”,像是西游记里师徒取经所遇的各路神仙菩萨,一切都是冥冥中注定了的,在他们“神”一样的启示中,慢慢开窍,慢慢走向目的地,也慢慢走向“从哪来,到哪去”这个主题。《西游记》我看过很多遍,也喜欢了很多年,从没怀疑过它的真实性,因为它就是神话,它怎么戏剧性我都能接受,可是《从哪来,到哪去》这种神话跟现代相结合的穿越手法就玩得有点过火了,电影虽然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总得有点根据要好些,我觉得还不如在路上碰到一个不怎么相关的人,无意中的一句话击中当事人内心,豁然开朗还来得自然些。
    公路片如果没有很好的剧情来支撑就会很乏味,它毕竟不是美景的堆砌,也不是明星大腕的云集,它的灵魂是一个你一直想追问下去的剧情,演员可以是沉默寡言的,也可以是暴跳如雷的,可以是一个不明身份的女人,也可以是越狱的囚犯,但他一定是有故事的,他一直吸引你,这就是我理解的公路片。不过作为80后的新锐导演初次拍长片,在长达九十分钟的时间里,能把这样的故事完整表述出来,又不显得单调乏味,实属不易,里面的桥段确实有导演的用心之处,能引起众人的笑声。
  • 头像
    方金可

    这部电影,有温情,有一定的思想,但是无论是摄影效果还是台词功底还是演技,都很尴尬,要不是有霍尊和尊妈的客串,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这样的电影的,还有霍尊演唱了主题曲《对鸟》,是一首有民族感觉的歌曲,也很有韵味。

    同时,这是霍尊的第一次尝试,虽然很青涩,但是也可圈可点,还是不错的,镜头不多,仔细找找。

    霍尊饰演流浪歌手
    尊妈特别出演
    《对鸟》

  • 头像
    以梦为马
    记得第一次看《从哪来到哪去》的样片,大约是在一三年底,我跟吴琴导演在上海大学校园里等人,左右无事,恰好上海大学在办菊花展,逛了一圈之后,天色渐晚,寒风阵阵。吴琴说她电影刚剪完,有兴趣的话给我放一下样片。我立刻表示赞同,于是我们跑去学校的教学楼,找了个自习走廊坐下来,有生以来第一次在电影导演的亲自陪同下观看她即将公映的电影。看完之后,我跟吴琴说:“你的电影,让我起了层鸡皮疙瘩,优点很明显,缺点也很多,如果你已经收到了很多鲜花和赞美,那就由我来做那个批评你的恶人。”之后我当着导演的面吐槽了整整一个晚上——这也许是所有影迷最大的心愿——从电影的剧本,演员,主题,音乐,一路讨论到国内外电影,到心脏移植手术,最后又在争论坐火车补票的问题,两个人口干舌燥,但仍兴致高昂,一路高谈阔论指点江山,俨然不管路人异样的目光。后来想起来,这应该算是我们各自人生中一段奇妙的时光了。
    在我们不着边际的探讨中,我提及的最多也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整部电影的主题立意,也就是电影的名称:从哪来到哪去。这在哲学上可算是一个终极命题,而这部电影对于吴琴来说应该算是她真正意义上第一部电影长篇,这里面就有一个巨大的矛盾存在,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如果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他所讲述的应该是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第二阶段他要代表的是一个群体、一个时代的呐喊,而第三个阶段他要发出的则是全人类的声音。毫无疑问,从这个角度讲这部电影是属于第三阶段的。我曾质疑吴琴拍这个电影早了四十年,是什么“居心”让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去碰一个本该由大师才有能力去阐释的题材?吴琴说她在这部电影中想讲述的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哲学命题,而是真真切切的个人生命的体验,当她学生时期背着双肩包流浪在永嘉青翠秀丽的山水之间时,当她借宿在当地老农家时,这个故事就已经在脑海中孕育了。每个人的每个阶段对于生命的哲学思考都是不同的,在很小时候我们就会问父母,人是从哪来的?等到步入社会,我们又会问自己,路在哪里,未来在哪里?等我们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的时候,又会开始思考我们终将到哪里去?有想通的人,要么成为哲学家,要么出家成了和尚,而多数是想不通的人,在这些想不通的人里头,那些把思考纠结的过程记录下来的,可以称为艺术家。
    中国自古以来鲜有哲学家,但有哲学思考的艺术家,一抓一大把,可说起有哲学思考的电影导演,在影迷的印象中,以前倒是有那么几个,现在渐渐的似乎都叛变革命,下海经商了,并不是因为电影难拍,而是因为钱太好赚。我跟吴琴讨论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表示她的电影将坚定不移的走艺术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她坚信艺术电影会被大众渐渐接受。而我则毫不客气的跟她唱反调,我说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跟大众的艺术品位是成反比的,这是人类文明最大的悲哀,几千年前的艺术家就在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直喊到现在,可见这是历史潮流。但在我内心深处,是要顺应历史随波逐流,还是逆水行舟做一个悲剧英雄?无比纠结,估计这纠结永远也完不了。比起我嘴上说说,吴琴她已经付诸实际,这点让我无比钦佩。尽管我批评她的电影思想不够深刻,没能发人深省,但依旧能看出她朝这个方向的努力。“从哪来?到哪去?”“从来处来,到去处去”。充满童趣的场景和漫不经心的对白中,处处流露出禅机与思辨。
    我把吴琴的这部电影归结为一场带有童话色彩的传统意义上的寻根之旅,整个故事简单明晰,充满天真与童趣,两个灵魂互换的人,在寻根的旅途中相互扶持,相互影响,从高楼大厦的现代都市,到明山秀水的浙南山村,找寻母爱的同时,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互换,尤其是后半段,整个影片徜徉在永嘉秀美的山水中,怡然自得,不着风尘,与世隔绝的山村,世外桃源一般,安详静谧的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仿佛千年不变,时间静止,保留着最原始、最质朴的品质,同时又在经受着现代文明的影响与侵蚀,无论内在还是外在,有的东西已成废墟,如同片中张德义老家的祖屋一般,而有的东西却早已无迹可寻。在这样一部静与动、生与死、爱与放弃、喧嚣与平静、找寻与失去等多组矛盾相互碰撞、摩擦、糅合而产生的作品里,我看到了导演对于生命的人文关怀,对于文明的严肃思考,在她轻松幽默的镜头语言下,透着一丝难以觉察的迷人的伤感,但更多的则是传递出爱、成长、希望与传承的信念。
    我对吴琴说,你的电影在技巧与审美上已经可以达到一流导演的水准,尤其是叙事节奏的掌控,跟那些低俗平庸的导演比起来,可以甩他们两条街了,但是剧本还不够扎实,艺术特色还不够鲜明,这是你的电影所暴露出来的两个问题。随后我给她指出一些影片中的“硬伤”,譬如电影中的两条主线,一条寻根,一条寻人,林小本父母找寻他们儿子的那条线,恕我直言简直弱爆了,还有电影的结尾,本该是最高潮的段落,拍的平平淡淡,不痛不痒,两三个镜头就匆匆了事。我放话说如果换做我拍,我会怎样怎样,绝对拍的比你好。好几次吴琴打断我,说其实剧本其实就是如我说的这么写,林佳音那条线索本来是很丰富的,而影片最后的结局其实也不是这样的,只不过在拍摄的过程中,因为资金、演员、制片、设备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只能向现实妥协。她说:“拍电影就像手里捧着一把沙子,沙子不停的往外漏,漏完了,电影也就拍成了。”很多自己想法,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被现实击败,不断的与现实妥协,她说她可以选择改编别人的小说,可以选择用别人的剧本,也可以迎合制片与市场的口味,但她不会这么做,她坚持自己创作的剧本,并且认为这是一个导演最基本的功底和素质。我无言以对,后来一连好几天,吴琴的这把沙子就在我脑海里不停的漏着,我时常想,自己手中的沙子还剩多少?或者早已流失殆尽?别人在战场上与敌人拼杀,头破血流,败下阵来,而我躲在家里,还没上战场就先认了怂。看来我注定成不了艺术家。
    大约半年之后吴琴导演的这部《从哪来到哪去》经历层层审批即将上映,作为导演的好友,吴琴邀请我写一篇电影的观后感,我欣然同意,也决心一改往日尖酸刻薄的嘴脸,本着积极、公正的态度,谈一谈自己的感受。然后为了表示对此事的重视,特意去向吴琴借来了电影的拷贝,重新再看一遍,没想到在看的过程中两度落泪,连我自己都无比惊讶,像我这样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很少有电影能真正打动我的内心,甚至让我流泪,更别说是在第二遍看的时候。于是在这篇观后感的结尾,我坚决要不合时宜的分享一下这两处让我飙泪的地方。
    一处是林小本与张德义坐在前往永嘉的大巴车上,老林小本说,林佳音一年看不到他都不会担心,小张德义在回忆了一段往事之后说:“我阿妈说,她一天见不到我就会担心,担心我的病,担心我有没有吃饱,有没有穿暖,已经四十五年过去了,这几十年她这担心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看到这里我心口猛的一紧,想到自己常年海外的漂泊,想到家中的母亲,眼泪止不住的落了下来。另有一处是在影片的最后,躺在病床上的张德义,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对着承载着他母亲生命的林小本说:“阿妈,阿妈,我回来了。阿妈,我的病好了。”影片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了张德义的寻根之旅,也走完了他的一生,命运的无常,生命的轮回,让我唏嘘感叹,潸然落泪。
    有缺憾,有亮点,有思考,有追求,这是我对吴琴这部电影最终的评价,在这部让人惊艳的处女作中,吴琴的才华展露无疑,让我看到了一个在潮流中坚守,在浮躁中思考的八零后新一代电影艺术者的姿态,也看到了一个固执、顽强、充满斗志的女汉子的形象。期待你的下一部作品,同时附上六年前送你一句箴言,与君共勉。

    愿你坚持,即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
    ——婴泽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