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麦克·辛MichaelSheen丹尼斯·奎德DennisQuaid霍普·戴维斯海伦·麦克洛瑞HelenMcCrory马克·巴泽利亚当·戈德利MarcRioufol马修·马什
类型:剧情导演:理查德·隆克瑞恩 状态:正片 年份:2010 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3073270热度:1 ℃ 时间:2023-12-18 09:30:24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演员
15年2023
追魂镖
万灵
霹雳甜心
探险迷局
本片为导演何梦华1968年的作品故事描述,青虹大...
播放指数:990℃
撇开这些暧昧不清的内容分析,我们来看一些配角克林顿先生细节吧。
1.Quaid饰演90年代末的克林顿未免实在是显得老了些,其实克林顿在卸任的时候也才55岁,压根就没显得这么苍老。
2.另外克林顿式的招牌微笑除了封面照能够体现外,剧中体现不多。但是除此之外,Quaid对于克林顿的刻画还是可以的。
3.编剧也对克林顿的一些小细节进行了暗示。比如克林顿晚上喜欢去厨房拿东西吃,这些都是克林顿生活中的小细节,其实我记得有人说过不能控制自己食欲的人其实是自控能力比较弱的人,也为了他之后的出轨有了一点的暗示作用。
4.当然在此同时也同样刻画了克林顿先生是位很能服众的演说家。
5.克林顿先生招牌式的摸鼻子就是难看或者撒谎的准备也用特写镜头描画了出来。
电影本身而言,演员无可挑剔。毕竟是演绎最真实的人物,活脱脱的模板在眼前,好好模仿就是。Michael Sheen再次扮演了Tony Blair,把《the Queen》中初出茅庐的菜鸟Tony演变成了一个成熟的首相Blair。好演员的演技永远让人惊喜,虽然Sheen快成了Blair的替身了。
友谊,是一个复杂的词汇。尤其当友谊面对政治。友谊高于一切,除了利益。利益是友谊最大的杀手,而政治,是利益的最佳代言人。
令人惊讶的是,英美领导人的Special Relationship从丘吉尔-罗斯福时代开始即开始成为舆论的焦点,匪夷所思的《中立法案》是罗斯福在丘吉尔无数封声泪俱下的书信里找到的灵感,从而改变了英国人可能说德语的历史。那场所谓的正义与邪恶的战争较量,轴心国退出历史舞台除了希特勒同志急切开辟东线战场操之过急外,丘吉尔与罗斯福近乎Gay的关系是这场战争胜败另一个最大转折点。
在英美从二战开始直到柏林墙倒塌的大半个世纪岁月里,他们都有着同一个敌人,所以他们的友谊可以超越非同一般的理解领域,利益和个人魅力的珠联璧合,成就了20世纪风雨中的亮点,尤其是同为哈耶克主义最佳实践者的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更是超越了男女关系的最佳友谊案例。历史就像是设计好他们的相遇一般,也许在大半个世纪里,缺了谁,这个世界就不能像他们所预计的那么转了。
但是当Tony遇上Bill Clinton时,历史却改变了。
英美不再拥有同一个主要的敌人,敌人被打倒了,于是他们没有目标了。于是,英美的蜜月期理应结束了。可是Tony似乎对于Bill的个人魅力无法抵挡。Sheen扮演的Tony似乎又回到了初见女王时那个小心翼翼卑躬屈膝的菜鸟政治家。这次的对象成了美国总统--一个实现20世纪末全球化浪潮缔造人的伟大总统,并作为共和党自罗斯福以来第一位连任的总统。他完全有理由把他自己的头像刻在另外四位先辈的旁边。
可惜他的一切功绩被他的婚外情给毁了。
这也是电影重墨描述的一大事件。西方政治家没有私人空间,所有的一切可以作为政治砧板上的肉泥。Tony站在了Bill一边,顶着国内国际的所有政治压力,因为他被Bill的个人魅力所折服,所以他在Bill最可怜的时刻替他挡了一刀。电影的高度就这么表现出来了。友谊战胜了利益。
可是Bill还是欺骗了Tony,莱温斯基案成为了全球的笑柄,他险些成为第二个Nixon,头像挂上国会山的可能性也没了。政治是残酷的。其实,与Clinton的历史功绩相比,这个错误真的算不上什么。
科索沃战争也是这么个友谊的最大考验事件。世界似乎成为了这两个人的棋盘,当然这只是电影的浪漫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夸张表现,可不得不从历史的现实看出,面对战争这么个利益较量最赤裸裸的现实前,英美的步调已经开始变态似的扭曲在了一起。他们用人权与民主忽悠全世界,践踏他国主权。帝国主义的宣传片而已。
但是,电影不是政治,只是想告诉我们点小小的道理,关键是看官是否找得到这么个小道理。
这不是一部值得称颂的电影,因为从头到尾没有高潮没有结局,只是在平铺直叙这么段历史中还原了两个舆论焦点人物的血肉之躯。我们的记忆除了新闻中那无血无肉的(尤其从新闻联播中)做好面部训练的练外,已经别无其他印象。所以,我不推荐花时间看这部有点类似纪录片的电影。
但是,在Blair最近出版的个人自传《A Jonurney》中,确实可以看到Bill Clinton对于他个人的成长指导。尤其是插页中那些照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看得到Bill的身影。他们的蜜月似乎又让美英回到了罗斯福-丘吉尔时代。那些照片让我无限羡慕,在个人事业的顶端,有着这么个能干且值得信赖的伙伴在身边,那时的他们,应该会感到无限的安全感。他们的背后都有两个最大的国家机器强大引擎作为他们的顾问,可是肝胆相照的如兄弟般的亲切,却是逻辑上的“敌人”而给予的。
越往人生的顶峰攀登时越寂寞,因为越是高越是不胜寒。朋友往往在你站上顶端时被你踩在了脚下,而和你同时处在顶端的这个人,却是时刻准备跟你争夺下一个顶端的对手,绝对不可能和你同时登顶。这是《Godfather III》描述的残酷世界。可是现实的Tony和Bill却超越了这么个天花板。也许,世界真的有善存在呢?
谁知道呢……
毕竟很多事情,不是凡夫俗子能够超越的高度。我不再相信友谊能给我带来什么,尤其是最重视的友谊,除了失望和伤害,我在自残么?
HBO大概不满足于电视放映,所以像《女王》一样,也在一些国家的电影院上映。作为描述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政治生涯三部曲(君子协定,女王,特殊关系)的完结篇,《特殊关系》在场面上不及《女王》的大气和奢华,有很浓厚的电视味, 但在内容和情节上,比《君子协定》充实,仍是值得一看的影片。
影片主要聚焦1996-2000年间,英国首相布莱尔和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工作合作和私人交往。
1992年,美国大选,民主党参选人克林顿大选获胜,作为意识形态相近的政党,在野13年的英国工党从左派的获胜中看到希望。身为影子内阁成员的布莱尔在此背景下,亲赴美国考察学习并拜访了克林顿的顾问,故事从这里开始...
1994年,工党党魁约翰·史密斯突发心脏病发去世,41岁的布莱尔成为工党历史上最年轻的党魁,开始担负起带领工党走出15年漫长在野期的重任,他仿效克林顿的“新民主党”,以“新工党”自居:修改党章,刷新政策,对工党进行大胆改革,历史性地提出“第三条道路”的理论,这些变化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
1996年,还是反对党领袖的布莱尔造访白宫,电影从如何更体面开车门下车的细节,反映出布莱尔方面的紧张和重视。会面是历史性的,克林顿以罕见的姿态接见了一位非政府首脑。显然,与英国正当权的保守党政府紧张关系相比,他更期盼在未来,能和布莱尔领导的工党政府合作。
1997年5月,布莱尔领导的工党以压倒性多数赢得大选。刚踏入唐宁街10号,便接到了潮水般的贺电,首先是法国总统希拉克。正当希拉克喋喋不休谈欧洲合作时,美国的电话到了,布莱尔急忙推掉法国方面,和顾问一起,接受了克林顿的祝贺。这个情节很有意思,作为游离于欧洲大陆的英国,拥抱欧洲,还是结盟美国,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当然很显然,他还是选择了传统盟友- 美国。(我觉得这个片段应该和现实有出入,我记得克林顿曾说他是在第一时间祝贺布莱尔的,而且从美英关系来讲,互为第一祝贺是传统,正如今年英国大选,首相卡梅伦一就任就收到了奥巴马的问候)
在双方互动上,克林顿更为主动。5月底便造访英国。在泰晤士河边的餐厅里,布莱尔夫妇和克林顿夫妇一开始就如老朋友般亲切交谈,他们有很多共同点,四人都出身律师,同样年轻有为,对当今世界局势有深刻独道见解。双方谈话极其投机,据说在机场待命的空军一号不得不因此一再推迟起飞时间。
英国新政府刚一上台就遇到了棘手的北爱尔兰和谈问题。对于深受北爱分裂分子袭击的英国来说,尽早实现和平是当务之急。因为爱尔兰后裔在美国有很大的势力(有时甚至能左右大选),美国在北爱和平谈判的态度和角色至关重要。这一部分具体是怎么说的有点忘了,总之是,在布莱尔,克林顿的斡旋下,经英爱美三方共同努力,终于使北爱问题达成了历史性的和解。
克林顿的性丑闻给影片增添了一些桃色。1998年初,克林顿莱维斯基性丑闻案爆发,美共和党借此契机打击民主党政府,克林顿遭受很大舆论压力。恰巧此时,布莱尔首次以首相身份对美国进行官方访问并造访白宫,但新闻界显然对总统丑闻的兴趣大于两国政府合作,在双方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对于此绯闻,布莱尔从同事和朋友的角度对克林顿给予了个人的理解和支持,克林顿表示感谢。性丑闻这里有很多冷幽默和议论的英文对白,我不能理解,应该是比较有趣的吧,影院内的观众都在哄笑。
很遗憾的是,导演没把两人这次会面的白宫欢迎仪式和国宴场景切入一些,那是克林顿总统任期里规模最大的国宴,聚集了的美国政经界顶级政客名流和来自好莱坞的明星助兴,盛大而又不失轻松,我曾在美国有线电视网上看过视频,过程是相当隆重的。
最后导演描述了两人在1999年科索沃危机上的分歧和合作,英方强烈要求出动地面部队进行军事干预,而美国政府对此犹豫,克林顿因为性丑闻案处于政治上的弱势,布莱尔借在美的芝加哥演讲向克林顿施压,最终克林顿同意出兵干涉,在北约和联合国框架下,干净利索地取得战争的胜利。
美英的特殊关系是建立在在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共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正如陶杰所说:“英美的特殊关系既讲钱,也讲心,恩怨情仇缠绵两百年。美国人尚武,爱冒险,勇于开拓,头脑未免简单一些。英国人精于计算,政治城府深厚。美国人是英国人肚里生出来的孩子,‘生子岂不知子的心肝’,美国人尾巴摇一摇,英国人就知道他撒什么颜色的尿。相反,英国人摆一张扑克面孔,不愠不笑,美国人永远猜不祖宗肚里打的什么鬼主意。英美合作,直如阴阳相配,是人类六千年最完美的组合。幸有这对亲密的欢喜冤家,三百年来轮流出任世界警察,人类文明才有惊人的进步。”
具体到演员演技上,最秒杀我的是扮演希拉里的女演员,她在克林顿丑闻事件中的冷静和大气,把第一夫人的角色发挥的恰到好处,当然现实中的希拉里,在此事中的表现更令人称道。
三度出演布莱尔的麦克辛,表现依然沉稳,虽然一直纠结他的外形不足以表现出布莱尔的气质风度,但是他出众的演技令我信服。对于克林顿的扮演者,我不太喜欢,总觉得有点傲慢,少了点克林顿的亲和。
结尾有些伤感,2000年总统大选裁决揭晓,深夜里,克林顿在布莱尔的首相乡间别墅得到了民主党戈尔败选的消息,两人深入交谈,克林顿提醒布莱尔警惕小布什,避免被来自德克萨斯的共和党牛仔利用。但是,影片同时又留了一个伏笔,克林顿像他的继任者表达了自己对“是否是能够继续坚持左派路线”的担忧。
第二天清晨,克林顿准备启程,布莱尔向小布什打庆祝电话,联络与新一届政府的合作问题。飞机起飞后,双方意味深长的对视,仿佛在怀念两人合作共同主导世界的年代。
舆论普遍认为,布莱尔与克林顿可谓“情投意合”,这种特殊的交情是建立在相似的背景、相近的立场以及彼此的欣赏之上,两人有着太多太多的共同点:平民出身,家庭变故,天资聪明,很早懂事,个人奋斗,牛津教育,律师背景,年轻从政,少年得志,均有“政治神童”之称。就连克林顿在白宫与莱伦斯基小姐的偷情,和布莱尔在首相府生子添丁,都被媒体看作是精力旺盛、青春依旧的共同表现。若不是克林顿总统任期期满,说不定又会产生一段继罗斯福和丘吉尔,里根和撒切尔的美英领导人关系的佳话。
克林顿和布莱尔的那些共同点,布什全没有,而且,尽是不同点。布莱尔这个平民之子与布什这个以西部牛仔自谓的名门之后有着巨大反差:布莱尔代表左派主张,布什则维护右派利益;布莱尔主张创建一个国际机制以应对全球化中出现的挑战,布什则更信赖以武力手段摧毁破坏自由和和平者……一个是说话得体、倡导“世界主义”、知书达理的英国绅士,一个是语无伦次、奉行单边主义、措辞强硬的山姆大叔…但是二人却在之后的反恐上找到了共同话题,建立了极为默契的关系,比起克林顿与布莱尔的关系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悬而未决的阿富汗战争及饱受争议的伊拉克战争使两人的执政陷入巨大危机,一个在强烈反伊战民意下提前下台,另一个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总统之一。
但是,反恐战争和伊拉克形势依然不明朗,两人建立起的特殊关系是名垂青史还是遗臭万年,还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检验才能下结论。
导演仿照《君子协定》,依然选择现实中的新闻画面为影片做结尾,2001年,布什和布莱尔首次在美国总统度假地戴维营会面,力图寻找彼此的共同点。布什在会晤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两人在个人兴趣上的共同点时,出人意料地说:“我们都使用高露洁牙膏。”这句话似乎为他们此后日益密切的关系定下了基调。布莱尔在一旁打趣说:“他们肯定在想,你是怎么知道的?”
美英的传统特殊关系和共同的国家利益使他们不得不求同存异,发展私人友谊。大西洋两岸都懂得什么是应变,什么要坚持,最紧要的是英美打死不离,就像一座稳固的灯塔,为人类带来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