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战争片  »  梅花

梅花  Victory,梅花

883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柯俊雄张艾嘉胡因梦崔福生恬妞

类型:战争导演:刘家昌 状态:正片 年份:1976 地区:中国台湾 语言:汉语普通话 豆瓣ID:1304470热度:21 ℃ 时间:2023-12-17 16:59:08

简介:详情林聚光和妻子文英结婚多年,两人刚刚喜得一子取名为林继先,一家人沉浸在新生命降临的喜悦气氛之中。日本人池田是夫妻两人的旧友,某日,他带来一个坏消息,日军要在林家祖坟上建造发电厂,因此要求林家以及其余三家人将祖坟牵走。愤怒的...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林聚光和妻子文英结婚多年,两人刚刚喜得一子取名为林继先,一家人沉浸在新生命降临的喜悦气氛之中。日本人池田是夫妻两人的旧友,某日,他带来一个坏消息,日军要在林家祖坟上建造发电厂,因此要求林家以及其余三家人将祖坟牵走。愤怒的林父一行人找到日军理论,却惨遭杀害。战争开始了,林聚光参军奔赴前线,文英则接替了丈夫教书匠的工作。池田的存在让文英被人误认为是汉奸,惨遭羞辱,愤而自杀,一直爱慕林聚光的小惠收留了幼小的林继先,精心的照料着他。林聚光的弟弟林聚勇一直被认为是贪生怕死爱慕虚荣之徒,然而竟然是他成功炸毁了日方的发电厂,并因此锒铛入狱。抗战胜利了,林聚光回到了家乡,然而,此时他的身边已经伴有了名为明珠的女子
  • 头像
    思想起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7/victory13.html

    梅花 (1976)

    本片获得1976年第13届金马奖最佳影片。

    电影讲述台湾人抗日的故事。台湾岛上的一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孝顺,深得父亲喜爱;二儿子整日无所事事,父亲很讨厌他。大儿子娶了媳妇生了孩子,二儿子则是光棍一条。即使二儿子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女孩,人家也不愿意嫁给不学无术的他。日军为了修建水库,要挖这户人家的祖坟,父亲坚决不同意,被日军残忍杀害。大儿子为了报仇,离开家去大陆参军。二儿子为了讨青梅竹马女孩欢心,进入日本人的电力公司工作。大儿子走后,老婆就代替他在中学教书。这户人家有一个关系不错的日军军官朋友,他告诉大儿子老婆,军队要征召学生入伍,大儿子老婆就恳求军官能帮忙说情。在军官的努力下,上司留下了大儿子老婆这一班的学生。为了此事,大儿子老婆与军官频频接触,使得众人都误会她与军官偷情。大儿子老婆忍受不了闲言碎语,跳海自杀。此时,身在大陆的大儿子认识了一个敢爱敢恨的年轻女孩,两人关系越来越密切。已经成为军官的大儿子派出几个人回到台湾,打算让二儿子帮助他们袭击水库。二儿子知道此事后,因为害怕而拒绝帮助他们,这几个人只得自己行动。行动失败了,这几人都被枪决。这一切被二儿子看在眼里,随后他就趁电力公司厂长生日时,用自制的炸药袭击了电厂。事后,二儿子在见到青梅竹马女孩,并将大儿子的孩子托付给她后,在狱中死去。大儿子的孩子在青梅竹马女孩的照顾下,幸福的生活着。没过多久战争就结束了,这户人家的日军军官朋友看到战争失败,剖腹自杀。最后,已经成为残疾的大儿子带着新老婆回到家中,青梅竹马女孩则离开了。

    本片是一部分非常糟糕的电影,是一部典型的主旋律宣传片,只不过是国民党的主旋律而已。它与大陆八十年代的电影非常相似,即教条化的主题、高大的人物、弱智的剧情、不连贯的情节,以及脸谱化的表演。换句话说,这些电影非常相似,“烂”都在烂在在一点地方。可见本片多么的“官方”。这使我想起李行的那部抗战电影《吾土吾民》,它不知道比本片强上多少倍!同样是抗战题材,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本片主题就不说了,主旋律嘛,就是抗日救国的经典主题,实在没什么可说的。不过,本片讲述台湾人的抗日,通过本片可以发现台湾人抗日并不是很积极。因为如果不是祖坟被挖、父亲被杀,他们还是会乐享这种“平安”日子的。

    本片最大的缺点和让我不能忍受的是,剧情是片断式的。前一秒钟是一个场景,下一秒钟就是另外一个场景,根本没有过渡!尤其是电影开始前的十分钟内,变换场景达十多次,涉及到的剧情有七八个,完全是“走马观花”!这样的设置,让我刚开始看得时候还觉得换奇怪,怀疑看得是阉割版。查过资料后才知道,本片就是如此的“快节奏”,电影剧情跨度至少八年时间,本片却仅用九十五分钟就讲完了!这样的电影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吧,坑爹啊。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本片剧情的不连贯可以算是做到极致了,因为大陆电影再怎么差,也没有将剧情缩减的本片这种程度。总之,无论怎么去看这部电影,它都不能称为一部合格的电影,因为它故事都讲得不完整。刘家昌还是适合写歌作曲,电影实在不适合他。

    电影其他缺点不多说了,只说说本片主题曲《梅花》的运用。在我来看,本片名字与这首歌曲的使用实在太牵强,因为电影剧情与梅花毫不相干,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只因为大儿子老婆提了一句“国花”,然后大家就纷纷唱起歌来,这也太脱离剧情了。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本片编导们创作本片时有多么刻意,功利性太强了!总之,“梅花”具有的象征意义与《梅花》这首歌曲都是值得抒写的题材,可是它们却被拍成这么一部糟糕的电影,让人惋惜啊!

    最后贴一下《梅花》歌词的吧,单纯从歌曲本身来说,它还是不错的。

    梅花梅花满天下 愈冷它愈开花

    梅花坚忍象徵我们 巍巍的大中华

    看啊遍地开了梅花 有土地就有它

    冰雪风雨它都不怕 它是我的国花

    看啊遍地开了梅花 有土地就有它

    冰雪风雨它都不怕 它是我的国花

    梅花梅花满天下 愈冷它愈开花

    梅花坚忍象徵我们 巍巍的大中华

    本片演员都是台湾知名演员。男主角是柯俊雄,不多说了,帅就一个字。女主角之一是胡茵梦,23岁的她年轻漂亮,只是我看得本片版本画质太差,无法欣赏她的美。女主角之二是张艾嘉,她是小时候就知道的台湾歌手,后来才知道她也出演电影。没想到的是,她竟然在1976年就拍摄电影了,看来要她出演电影要早于出专辑唱歌。张艾嘉的长相比较普通,不过脸型比较有特色,所以即使在本片中她才23岁,一眼就让我辨认出来了。片中还有一位知名的香港演员恬妞,出演本片时才18岁,活脱脱一个少女。不过,通过本片里的她,和最近的她比较,发现她脸型有明显变化,大概是整形了。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除了演员之外,一无是处的烂片,即使主题正确、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也掩盖不了它糟糕的品质。

    胡茵梦

    胡茵梦

    张艾嘉

    张艾嘉

    恬妞

    恬妞

    序列:0882

    2012-07-23
  • 头像
    鳍鱼儿
    同样是抗战题材的电影,两岸切入口大不同。大陆(尤其早期)拍的都是穷人的抗战,敌后的、小规模的、乡村的、个人英雄式的,以我们熟知的《地道战》《小兵张嘎》此类为典范;台湾抗战片演绎的则是将军、土绅、名流、知识分子、海归等故事。多讲究正面战场,政府抗日。如《一寸山河一寸血》、《梅花》。再略微探究一下深层原因,除了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分裂,台湾电影认为抗战的重要目的是为了保种。是种族之争、文化之争,类似于“岳母刺字”的儒家底子。大陆方面的抗战片则是保生存,抢地盘,更有近乎“义和团”的殉教精神贯穿其中,当然它还有个称谓叫做“主义”。
  • 头像
    tianyajimo
    这部影片竟然是在台湾东海岸,沿着太平洋海岸线,无聊透顶的观光大巴上看完的。以前仅仅知道,这部电影的主题曲是是甄妮演唱的,后来邓丽君翻唱,传到大陆以后,曾经被禁。
    对于这类政治影片本来没有什么情感和好恶。实在无聊的情况下,静下心来看完了全片,反而觉得,对于民族大义、对于国恨家仇、对于抵抗侵略全中华的人民都是一样的心情。本以为台湾还是在内心深处是亲日的,通过和一些台湾的朋友、台湾的影视作品来看,台湾人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对于国恨家仇是看得很重的。所以在台湾有关钓鱼岛的保卫还是有很多受众支持的。毕竟李登辉之流只是日本人的后代,是我们2000多年前山东人的后代几经变异的人种,用了我们中国人的名字而已,他这类人物只是一粒微尘而已。
    梅花,在冬天即将过去,寒冷依旧的日子里,寂静的绽放,轻妙的幽香暗暗的在冷寂的空间里散开。这抹幽香,暗示着春天即将来临。
    爱国没有什么可以商量,汉奸不管存在于哪个角落,永远是民族的罪人。所以抛开一切政治上的分歧,只要是中华民族,不用区分梅花绽放在哪里。
  • 头像
    我其实在奋斗
        电影情节很简单,中国和日本的家仇国恨。这片在台湾也算是主旋律了,但比之中国的主旋律,更加煽情一些。
       看这部电影,很感动于这首很简单的老歌,邓丽君唱的。对我来说这首歌再亲切不过,小时候,小院里就有一颗梅花,每到冬天大雪纷飞的时候它就格外美丽,至今还记得在树下推雪人, 滚雪球的日子。
        老爸有一部卡带,里面就有这首歌,经常听,也从此也喜欢上了邓丽君。
        这首歌固然有它的政治涵义,撇开它的政治涵义,更广泛的是一种中华情节,记得在旧金山一场晚会上邓丽君演唱了这首歌,多少老华侨老泪纵横,从战火中过来的老人,更能体会离乡背井的酸楚。
        突然想起,经常和几个在国外的同学联系,他们都有同一种感觉,就是在国外的某种孤独是无法忍受的。无论他们曾经对这片土地多么失望和愤怒,他们依然爱它。
  • 头像
    南柯一梦
    以前我们熟悉的是大陆版本的抗日电影,最近在出国的飞机上我看了8部台湾拍摄的抗日电影,看完之后作了一个对照,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异。 第一,题材上明显不同。大陆版本的抗日电影柠字很边缘,比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李向阳》。(不过我想补充一点,据一些文章说,地道战,地雷战完全是扩大化了,事实并不像电影上的那样。而李向阳完完全全是虚构的人物)

    以前我们熟悉的是大陆版本的抗日电影,最近在出国的飞机上我看了8部台湾拍摄的抗日电影,看完之后作了一个对照,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异。

    第一,题材上明显不同。大陆版本的抗日电影柠字很边缘,比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李向阳》。而且反映的抗战多半是乡村的抗战,非城市正面抗战,比如《敌后武工队》。而台湾版本的抗日电影起名较宏观,比如《笕桥英烈传》(空军跟日本人激战)、《八百壮士》(四行仓库保卫战),还有《英烈千秋》(讲张自忠)、《梅花》、《香火》等,多半选取城市正面抗战题材。

    第二,人物身份选取不同。大陆拍的全是穷人的抗战,比如乡下老百姓、穷人参加革命抗战,地主老财是汉奸。而台湾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战,比如《梅花》,讲的是绅士、大乡绅的抗战,家里几代同堂,生活很好,很体面,小孩都在国外留学等等。而《笕桥英烈传》里的人物角色也全出生于有钱人家。国民党在大陆代表有产阶级的政权,价痔徨系对富人是正面的,对富人是负面的。

    第三,国恨、家仇的先后顺序不同。大陆抗战电影多半是国恨在前,家仇在后。但在台湾电影里顺序恰恰相反,往往家仇是一个故事的引子,而国恨是背景。比如《梅花》体现的是民族精神,但是它也是先家仇后国恨的逻辑关系。

    第四,抗争的出发点不同。大陆版本反映抗战最主要是从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对抗出发,多从正义、侵略等角度来阐释,而台湾版本更多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出发来阐述一种文化的抗争。比如《梅花》这部电影,梅花的精神百折不挠,喻示着中花文明不能被日本人打断;再比如《香火》,喻示着中华民族香火不能灭、不能断,而且要顽强地接续下去,这是一种文明、文化的抗争。

    第五,对阶级和人性的处理不同。大陆抗战电影往往重阶级性、斗争性、反抗性,比如展现日本人的惭酷性和中胡人的斗争性。而台湾版本着力反映了很多在抗战过程中微妙复杂的人性。比如《梅花》里老大的父亲被日本人杀了,老大决定去从军,临行前他跪下来向母亲辞行,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没有“为了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我要参军”的台词,而是很简朴地说了一句:孩儿不孝,长子不能保全家安全,所以我应该去从军。老太太站在台阶上送他,含着眼泪只说了一句“打赢了回来”。短短几句话,给人心灵留下的震撼很大,因为它体现出人性及中华文化方面的顽强。

    比较之后我发现,把这两个版本合起来看应该更能反映抗战的事实,单看哪一方面都不够。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去看历史的另一面,看历史被遗忘的那一面,被歪曲的那一面,被掩盖的那一面。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