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尼娜·霍斯罗纳尔德·策尔费尔德赖纳·博克ChristinaHecke克劳迪亚·盖斯勒-巴丁PeterWeissCarolinHauptDenizPetzoldRosaEnskat贾斯娜·弗里茨·鲍尔Peer-UweTeskaElisabethLehmann马克·瓦斯科PeterBenedictThomasNeumann苏珊妮·博曼雅尼克·许曼艾丽西娅·冯·里特贝格克斯腾·布劳克
类型:剧情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 状态:正片 年份:2012 地区:德国 语言:德语 豆瓣ID:10438581热度:3 ℃ 时间:2023-12-07 10:42:47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故事发生在80年代前东德波罗的海海岸上的某个小城里。东德那种特殊的社会形式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一直以来都是德国文艺作品的兴趣点。但与其他作品里政治因素所处的位置不同,《芭芭拉》仅仅把它铺在背景层上。观众在电影中首要看到的,是两个人之间的故事。
来自柏林的芭芭拉是一位技术精湛的儿科医生,影片用了几个细节就勾勒出她的品味:她听的古典音乐、她弹的钢琴、她的梳妆打扮。她把自己与其他同事“孤立”出来,其中也包括诊所的主治大夫安德烈。
后来我们慢慢发现了芭芭拉身后的秘密,也逐渐了解了安德烈相似的经历。于是我们问自己:这两个人是一种什么关系?
沿着二人关系这条线索,电影一步步的展开和发展着。其中,两次对病人的治疗是尤为重要的情节。两次的患者分别是被强制劳作的少女斯黛拉和为情自杀的少年马里奥。如果说对斯黛拉细致和用心的照顾让人看到芭芭拉冰冷的外壳下面有着感情和责任心的话,那么马里奥这一情节对于主题的呈示就更显关键。芭芭拉发现,看上去恢复良好的马里奥其实有着重大隐患:他的情感不见了。他可以记忆起来每一餐吃掉了什么,却对女朋友的情绪无动于衷。于是芭芭拉建议安德烈进行手术,并且解释道:
“您看,我是不是也得去做个手术?”
已经再清楚不过了。影片的高潮部分,斯黛拉再度出场,一切便水到渠成:马里奥的手术顺利进行,而芭芭拉也通过对斯黛拉的拯救救活了自己的情感。
这场拯救的完成者是芭芭拉自己,而不是她那个秘密的西德情人。这个情人在电影里出场两回,而他的作用并不是提供感情的慰藉,而仅仅作为西德的象征存在着。一切都表明,他作为西德只为芭芭拉提供了出走的动机,除此以外他能做的实在寥寥。那个出现在偷情宾馆的女孩警示着芭芭拉:这种关系是否仅仅建立于性、物质乃至一个飘渺的想象之上。
安德烈书里那个老医生的故事则更加明了地点明的这一点:这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你们只是在各取所需,你苦难中抓住的稻草并不能长久。完全没错,西德很可能意味着放弃热爱的事业甚至尊严。
我们不禁要问:西德到底意味着什么?东德的生活是否就糟糕到那样?
随着芭芭拉乘坐的火车,我们看到田间劳作的女孩们淳朴而热情地挥手;我们也看到那个帮忙给芭芭拉转交钱的姑娘把腿举高来预防静脉曲张。就连那个招人讨厌的监视部门领导,家里也有一个重病患要照顾,他也会被做丈夫的责任压得喘不过气来。因此,所有人不过都要过日子罢了。
在安德烈的实验室里挂着一幅油画。它的意义安德烈也已经明白地展示给我们了:无论是怎样一个环境、无论是什么样的情节,我们应该首要关注不是事件的意义,而是这其中独立的人。他也许是时代的受害者,然而他也要生活。
必须要说,《芭芭拉》是一部相当学院派的作品,这体现在它精打细琢的剧本上。带有设计感的外部力量精确的出现在每一个细微转折点处,迫使芭芭拉认真思索自己所处的位置。这种很经典的构建是百试不爽的。在男女主的关系发展主线上,那些小细节起到了决定作用。一个出色的例子是芭芭拉两次搭乘安德烈的车,前一次总由安德烈挑起话头,后一次则基本是芭芭拉在发问,二者的关系转变可见一斑。而电影的导演则用低调、沉稳然而韵味深长的手法把这个故事讲得从容不迫,却又让人满口余香。
影片的结尾一幕可谓画龙点睛一笔,而这一场戏正是男女主演在电影里完美表演的一个缩影,那样两个眼神里包含了多少不可言说的意味。这样精妙的表演和精巧的剧本以及精准的指导一起让我们静静打量:我们究竟该如何活着。
柏林电影学派(Berliner Schule)的美学追求是放弃经典宏大的叙事,回归到人物的日常生活状态,进行精准细致的描述,使电影观众看到德国社会的真实状况。同时,这批享有共同美学特征的导演大部分来自西德地区,影片也常常采用较为主观的视角对主题进行处理,因此,柏林电影学派的作品也可以被解读为从西德视角出发,对变革中的社会所作的回顾式纪录。从影评人对这个电影流派的概述里,自然就不难理解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Christian Petzold)作品中不断消解戏剧化的叙事方式,以及暗藏玄机的时代背景交待。
在《芭芭拉》这部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影片里,佩措尔德将这种云淡风轻的美学风格发挥到极致。镜头拍摄寡言少语的女主角乘坐电车,骑自行车,冷漠对待医院同事,谨小慎微地避免引人注意。这些毫不起眼的细节在不断还原出冷战年代下东德社会的特殊环境与生活质感,同时也刻画出女主角的性格。剧本里没有正面交待很多关键的信息,比如像她为何被贬到穷乡僻壤的小医院,秘密警察随时上门搜查的触目惊心情节,还有那些被送到医院救治的青年男女究竟所犯何事。然而,细心的观众依然可以在生活流的细节和对白里逐渐找到相应的答案。
导演并不志在要拍摄那种让观众猜谜的高智商影片,相反他用作者化的手段准确地描绘出东德社会的生活点滴。所有的戏剧化情节都掌握得恰到好处,并没有太过刻意制造剧情张力的段落(除了逃走女孩在女主角准备逃亡的夜晚造访这个令我意外),人物角色的情绪波动与感情变化甚至是难以察觉。然而,观众却能在纪实风格的日常生活流场景里逐渐感悟出这个压抑人性,禁锢自由的社会环境。女主角由始至终的目的都是想方设法逃离这个社会,奔向光明自由的国度。
全凭有女主角Nina Hoss出色的演绎,她小心翼翼的行为动作,脸上转瞬即逝的神态表情,甚至是对男主角那句漫不经心的“谎言”(周日早上会来给男孩做手术),都能让观众感觉到她内心极其强烈矛盾的抗争。一方面她想离开,另一方面却遇上心仪的爱情,两者取舍之下,她拱手将自由送给年轻的少女,最终选择回到那个不自由的环境,与相爱的男人继续厮守终生。这根本不像是常规好莱坞大团圆经典结局,却意外地契合那个特殊年代下普通人的命运选择。于是,影片又再次回到柏林电影学派的美学风格轨迹上,淡化戏剧性的情节,令故事更接近平常生活状态,留下似有若无的气氛与片段让电影观众在影片结束后,仍然能回味无穷。
最终,芭芭拉选择了留下,她本打算为爱出走。
电影的最后一幕,没有对白,只有眼神。
芭芭拉与安德烈彼此对望的眼神,这是我所看过最复杂的眼神。
芭芭拉望着安德烈的眼神,无奈,失落,略带着感动。
她的嘴角露出了一丝似笑非笑的苦笑。
她仿佛在用这些来诉说:她无奈地留下来了,她不能去西德与男友相聚,但起码这里还有安德烈。
安德烈对她来说,是一个留下来的慰藉,仅是个慰藉,起码现在仅是个慰藉。
她虽然留下,但是,或许,将来她还是会走,寻找属于她的自由和属于她的爱情。
她知道安德烈爱她。或许,将来她会爱上安德烈。但是,起码以前她不爱,现在她不确定。
安德烈依然温柔地望着芭芭拉,深情而平静,一如既往的,从电影开始到结尾也是如此。
在芭芭拉进来坐下之前,他的眼神却出失落、忧伤。
他爱芭芭拉,从第一次看见芭芭拉时开始。他并不盲目,她了解芭芭拉,无论是从那个红色的箱子,从西德的烟盒子,还是从监视芭芭拉的人的口中。他知道爱上芭芭拉这样的女人意味着什么。
但他还是爱上了。
他跟芭芭拉分享他的实验室,分享他对勃朗宁油画的见解,分享他的经历,分享他的书籍。。。。。。
他主动送芭芭拉回家,为芭芭拉冲咖啡,为芭芭拉请人调钢琴,为芭芭拉做地三鲜。。。。。。
那时,他对芭芭拉毫无保留。
芭芭拉吻了他。
可能是因为冲动,也可能仅仅是因为感动。
但是,或许,他想要的不是冲动和感动,而是激动。
激动意味着在乎。
就像芭芭拉不顾一切去森林和国际旅馆与男友幽会那样。
又或许,他早就明白了一切。
在芭芭拉吻他之前就明白。
所以他给了芭芭拉那本书《乡村医生》 :一个丑陋的老医生治疗一个十七八岁的肺痨女孩。暴风雨来了,医生无法回家,所以留下。女孩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但她还没有感受过爱情,然后就这样地死去,所以她接受了这个又老又丑的医生作为她的爱人的替身,那些她从来没有爱过的人的替身。他们一起憧憬和描绘着最后的浪漫,直到女孩去世后,医生又回到他妻子和孩子的身边。
这其中的隐喻,意味悠长。
而他所传达的意思,芭芭拉是心领神会的。
或许,正因为如此,芭芭拉选择了留下。
或许,正因为如此,当被告知芭芭拉不会再回来时,他很失落,却同时又一如既往的平静。
或许,正因为如此,他知道芭芭拉虽然选择了留下,但还是可能会离开。
或许,正因为如此,安德烈依然温柔地望着芭芭拉,深情而平静一如既往的,但那一刻,他保留了。
我想起了Hurts的那首 《Stay》 :you know I try to tell you that I need you, here I am without you, I feel so lost ,but what can I do? Cause I know this love seems real, but I don’t know how to feel.
正如电影中安德烈评论的那幅油画那样,因为那只右手,人们关注的是被解剖者,而不是医生的眼神。我们也一样,因为芭芭拉的留下,所以我们更多关注到的是她与安德烈会在一起,却没有留意或特别留意同样是医生的他们两人的眼神。
《耶拉》《芭芭拉》均以女主角在动荡不定的车厢内的镜头展开,似在暗示她们有一颗驿动的心。 nn影片节奏舒缓,镜头非常克制,像柏林墙倒塌前的东德一样沉闷、压抑,凄清的风景、枯燥的工作,如影随形的秘密警察和线人,该死的生活!影片准确地传递出了时代的密码,出狱后从东柏林下放到乡村的女医生芭芭拉,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势,屡屡挫伤同事莱泽尔的好意,既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另一番“好意”的表达:一直都在计划出逃的她不想有任何牵挂,也不想连累任何人。nn老大哥一直在看着你,哪怕你来到了乡下。本来是公事公办的例行检查如此令人痛苦,“老大哥”的手指不仅要探察你房间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还要戴上手套深入你的体内。很难说这种对监视对象的莫大羞辱给检查人员带来了何等快感,也许他们只是不愿、也没有能力思考自己的行为究竟意味着什么。nn不难想象,在这种恐怖、高压的环境中,来自集中营的少女一句“我要离开这个该死的国家”对芭芭拉心灵的震撼,两颗孤独、悲愤、向往自由的心紧紧拥抱在了一起。芭芭拉为少女朗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尽量延长她的住院时间,后者更是视其为保护神。莱泽尔推荐给芭芭拉的小说《乡村医生》充满寓意:女孩即将离世,最后的愿望是一尝爱情的甜蜜,又老又丑的乡村医生满足了未经人事的女孩,成为甜美爱情的替代物;而芭芭拉放弃唯一的出逃机会,何尝不是将一切美好的情感寄托在了少女身上?nn同样以东德时期为背景,《芭芭拉》从名气上来说不如《窃听风暴》,但艺术品质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2006年《窃听风暴》在欧洲获奖无数,并斩获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好评如潮。人们对其情有独衷完全可以理解,但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电影,它颠覆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好的制度令坏人无法为恶,坏的制度让好人变成禽兽。斯塔西(东德国安部)档案联邦管理局信息部主管Förster评论《窃听风暴》:“魏斯乐这种情况我在真实世界里从没听说过。事实上,斯塔西的制度也决定了不可能出现一个魏斯乐,没有一个人能独自做出这么多的重要决定,每个人都被其他人牵制和监视着。”这正是《窃听风暴》最大的败笔:特工良心发现的过程过于简略,欠缺说服力。nn对于想了解铁幕下人们的生活、心态的观众而言,《芭芭拉》显然是比《窃听风暴》更好的选择。《窃听风暴》摄制组跑到很多东德的机关大楼取景,惟独遭到监狱博物馆馆长的拒绝,理由是该片不符合史实,整个东德历史,像魏斯乐那样良心发现的秘密警察一个都没有。良心发现、雪中送炭只是传说,世界一片黑暗,善良的人也会变得麻木,成为暴力机器的一个齿轮,释放兽性以获得某种安全感:只要正常运转,齿轮是不会被淘汰的。nn《窃听风暴》虚假的温情令人恶心,这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刻意将复杂的人性简单化和美化的态度,对观众真切地认识那段可怕的历史会产生误导。在自由创作的环境中,《窃听风暴》显然太过矫情和幼稚。n n倒不是说非要把东德特工都描绘成魔鬼才更符合历史的真实,但任何人的任何重大转变,必定有着重大的原因,不是窃听一首诗歌或几场他人的谈话就能搞定的。艺术家必须提供足够的线索,让人物观念的变化形成内在的合理的逻辑,这是尊重观众的最起码的创作态度。相形之下,《芭芭拉》对特工的处理就较为令人信服。nn影片一开场,老特工就讽刺芭芭拉“不会早一秒钟上班”;做身体检查时,对芭芭拉的哀求无动于衷;只有在妻子弥留之际,他才真情流露,对医生和前来看望的亲友充满感激,证明自己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蓝色的血液。但是,他不可能因此就洗心革面,愿意为了他人的幸福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nn莱泽尔和芭芭拉的感情发展也自然、可信,前者的善良一点一滴地融化了芭芭拉那颗拒绝融化的心。线人密布、人情易老,将千金难买的出逃机会让给少女,不只是责任、同情和怜悯,也含有对莱泽尔的眷念,芭芭拉的行为逻辑得到了合理的解释。nn无论多么严酷的境遇,也无法彻底摧毁人性的善良,而现实越冷酷无情,向往自由的心就越加强烈。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说,至少有37名东德边防军人在越境时遭到射杀。一座监狱,如果连其看守都要不惜一切代价逃离,它的末日还会远吗?(新民周刊)nnnnnnn
从那里出发,向西走过数千里,你会来到一个城市,时间再往前推几十年,你发现,在这个城市边有堵漫长厚实的城墙,有连绵不断的铁丝网,还有游荡在你周围的无数眼睛。
即使这样,那里的人依旧在不断在逃离这座城市,一面墙并不能阻挡人们的渴望,铁网并不能阻断自由,任何一种细小的机会,只要有,他们都会选择离开。
芭芭拉是一位流放到这里乡村小医院的医生,她冷的异常,刻意和周围的人保持距离,因为她筹划着逃亡,在那边有他的爱人。这里的一切对她而言都只是暂时的过渡,她没必要和这里的人群热闹熟悉,因为她终将会离开这里,即使是对她十分热情的一生安德鲁,她也表现的不愠不火。
当安德鲁开车载她回家的路上,她的回答让安德鲁尴尬极了。她洞悉人情世故,但却不会融入人情世故,她这时又像张爱玲一样敏感和直接,不会敷衍。其实,安德鲁所做的无非只是想和她说说话,聊聊天。
芭芭拉有着她自己的人生原则,来到医院,不会提前一分钟工作,这多余的一分钟她宁愿在医院下面的长椅上坐着抽根烟,然后等上班的钟声敲响,她才迈着优雅的步伐走入。她宁愿疏离人们,自己坐着一个人吃饭,并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这个特立独行的女人像极了王小波笔下的那头猪。
芭芭拉保守着她的秘密,在林中和那边的男友相会,做爱,在宾馆里和男友幽会。当她打定注意要逃离这里,并坚信逃亡一定成功的时候,这边的一切对她而言都是陌生,她也没必要去熟悉这里的风景和热情的人们。
于是,那些和她有着类似命运的人们却成了她最好的朋友。芭芭拉并非冷若冰霜,她的同情总会化解她人的命运纠结。
芭芭拉会静静走到斯科特前面,紧紧抱住她的头,那种表情在说话“亲爱的斯科特,你的悲伤,我懂。”所以,斯科特逃离后会回来找芭芭拉,在其心中,芭芭拉就成了她的知音,也因此,所以在最后逃离的时刻,她把机会留给了斯科特。
对一片土地,要么逃亡,要么回归,这都是最好的选择。
关键是,那边是否有你值得追求的,这里是否有你应该期待和留恋的。
隐去政治因素。《芭芭拉》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优柔绵长的爱情故事。
就如豆友所言,其实并不是为爱出走,“为爱停留”更为恰当。
安德鲁和芭芭拉的爱情,是故事隐藏的主线。他被她的孤独吸引,她的冷峻被他的热情打动。他找人为她修了钢琴,开车载她回家,给她讲述伦勃朗解剖名画,告诉她自己的曾经过往,骑自行车陪她下班回家。
最后,还给她做地三鲜,她忍不住在窗前亲吻了他。
这还不是爱情吗?
最后她没有离开,回到病房。
从此以后,她们该过着幸福的生活。
或者逃亡,或者回归。
爱情也好,生活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