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赵文卓蒋勤勤岛田阳子杜志国张山徐敏
类型:剧情动作战争导演:吴子牛 状态:HD 年份:2001 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豆瓣ID:1299864热度:1 ℃ 时间:2023-08-17 12:22:19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2018/4/27/22.41n小时候就觉得这片子很好看,但那时候并不知道郑成功母亲是日本人,所以那时候也并不觉得这个女演员有什么不同。n这段歌曲哪里寻得n琵琶传信n小时候只是看热闹,完全不知这其中的家国情怀啊。今天朝韩首脑举行历史性会见。n赵文卓红袍中袖这件衣服十几年了,画面还记得很清楚n郑成功带兵打台湾时睡着了
殊死一搏
KA
战狼2
谍网追凶
血狼犬
恶战
纵使迷失在黑暗里,也不放弃寻找光明 太平洋...
播放指数:1565℃
2018/4/27/22.41n小时候就觉得这片子很好看,但那时候并不知道郑成功母亲是日本人,所以那时候也并不觉得这个女演员有什么不同。n这段歌曲哪里寻得n琵琶传信n小时候只是看热闹,完全不知这其中的家国情怀啊。今天朝韩首脑举行历史性会见。n赵文卓红袍中袖这件衣服十几年了,画面还记得很清楚n郑成功带兵打台湾时睡着了
壹
子夜已至。却无法入眠,倚在枕上,夜空的繁星犹如镶嵌在郑成功鸟龙船上的宝石,眨着冰冷的鬼眼,将神界与人间连成了一片……
一个荷兰水手端坐在雕花的茶几前,挺直腰板,虔敬地向延平王郑成功叙述航游世界的感受,这个中日混血的延平王眼睛半睁半闭,听到开心处,僵硬的咬肌倏忽松驰了,但稍纵即逝。俯视众生的王者英气,从这名俘虏的蓝瞳飞掣而入,穿透骨髓,让他倒吸一口凉气,脊背上也寒风凛凛。随后,郑成功如炬的慧眼从他的脸上移开,穿过云层,投向蛰伏在盛夏躁动中的台湾城,炯炯之目,像刺破苍穹的青锷光带,凌空而下让整个城池为之胆颤心惊。
远行厦门的小行囊放在床前,室内一片寂静,可闻时钟之舞的匆忙脚步,已经是清晨2时了,仍无睡意。顺手摸了一张唱片放到唱机里,顿时,夹带着涛声涌来的是殷秀梅那优美的吟唱——《鼓浪屿之波》:“鼓浪屿海波在日夜唱,唱不尽骨肉情长,舀不干海峡的思乡水,思乡水鼓波浪,思乡思乡啊思乡……”深沉的台湾海峡在词作者张黎和红曙的笔下或如飞扬的羽毛,或如满天飞舞的蒲公英,轻浅至极。
轻羽如鸿,透明的双翼驮我上青云。迷失在美丽的台湾岛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北向东海,西海岸沙滩平缓,多海水浴场,而东海岸断崖陡峭,奇石怪岩。流连在阡陌闾巷里,沉醉在灯火阑珊处,一队头戴战盔的兵士疾风驰过,蹄声踏得石板路一片清脆。千家万户的门窗上高悬着红灯笼,高山族王公们的小姐少爷缓缓从大衢小巷穿行而过,残留着乌龙茶的清香和木棍琴的脆鸣……
尖啸的铃声将我从半睡半醒之中惊起,一看时针恰好指向清晨6点30分,赴厦门采访出发的时辰到了。匆匆洗漱,夺门而出,钻进轿车便直奔机场。
天色晴好,登临厦门云顶岩,想来应如郑成功当年身披战甲的卫士,战盔在晌午的烈日中飘扬,旋转一道道光怪陆离的虹,令一双双浓睡未醒的眼睛一阵眩晕,军人身份的认同感,突然在这和煦清风中有了威风凛凛的挥发,神思随着身体飘了起来,悬在空中。而台湾似乎早已不是几百年前的琉球,初来厦门的我竟辨不出金门的位置。延平王坐在天庭之上龙颜大怒,王杖从天庭之上划下,砸在了不孝子孙的战盔上,一个找不到城池方位的水兵何以言勇?何以为战?怒视着军帽下我那双迷茫的眼睛,郑成功终于闭上了王者之眸。
只见海峡上波涛汹涌,郑成功的航迹模糊了。
贰
永历十五年,郑成功的军帐拂来阵阵海风。
夕阳西斜地照了下来,犹如妈祖温湿的舌尖,舔舐着军帐顶上那颗红润的樱桃,一抹洇红从辕门潜入虎帐之中。郑成功看着案头的澎台地图,轻轻地捋了一把胡须,犀利的目光投向海峡的尽头。他目光凝望之处,这片大海已经沉寂了近半个世纪,蓦然之间醒来,悄然地等待,静静地啼听,啼听巨炮的轰然声响,等待殖民者万劫不复的末日:“台湾非我亲征不可!”“王爷亲征,如何破敌?”文武官员的瞳瞳之目直逼郑成功。
郑成功自信一笑,拔剑指向地图:1627年荷军曾在北线尾岛北端建有热堡,1656年在一次台风中倒塌后便不再派军防守。每月初一、十六两日大潮时,鹿耳门水位要比平时高五六尺,此时从澎湖进发,冲破风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赤嵌城,并以赤嵌城为基地进逼台湾城,蛮夷军队定会不战自乱。那时千余蛮夷的头颅都会滚落在南明水师的战刀之下。
众人击掌,拍案叫绝。光复台湾,非郑成功亲征不可。
台湾海峡怒吼了。一轮杏黄圆月挂在将军帐上,龙船破浪行,直捣蛮夷穴,那里是三国时的夷洲,抑或隋朝的琉求,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沧海改易,桑田变迁,今夜的台湾海峡仍是旧时模样,不同的是金门岛上一簇簇篝火点燃,月亮的倩影在火中独舞,空旷的沙地随之狂欢,一场隆重的祭旗仪式落下帷幕。行将展开的一场大仗过后,在长矛和洋枪的灰烬中,海峡上将再次升腾起龙的气息。
叁
来到鼓浪屿的日光岩。在日光寺后半山腰上有一道门,是当年郑成功在山上屯兵时遗留的寨门,门旁大石上凿有圆孔,乃当年南明兵士用以架梁搭屋的梁洞。巨石之顶,是郑成功水操台遗址,岩壁上刻着“闽海雄风”四个大字。右前侧另一块石上,刻着郑成功手书的一首五绝:“礼乐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石刻斑驳,鲜有参观者,兴许历史早就淡忘了这海峡之上的一场大战,滚滚波涛早就淹没了为江山版图劈波斩浪的南明水师。
不曾回忆,但禾寮港三个字却像一束电光闪动的银针扎在记忆的痛穴上,激活万千往事。
台湾城上。荷军主帅揆一夜醉古堡,不见群狐轻灵地跳跃,却搂着媚狐样的女人在帐中寻欢作乐。揆一认为,凭台湾海峡之“天险”,只要用舰船封锁南航道海口,与台湾城、赤嵌城的炮台相配合,就可阻止南明水师登陆。他断定南明水师必从南航道驶入,而他的铁舰巨炮正张着饕餮大口,等着吞噬这支南明水师,决胜的天平在想像中已经偏向了荷军。
一只嗜血的战争怪兽蛰伏月下,雄睨着台湾城,末日之门悄然打开。揆一飞扬想象的翅膀,怎么也想不到郑成功的舰队会从鹿耳门长驱直入,并在禾寮港登陆。
四月初一中午,鹿耳门海潮大涨,郑成功立即命令众将士按图迂回而进。南明大小战舰顺利通过鹿耳门后,立即兵分两路:一路登上北线尾,一路驶入台江,在禾寮港登陆。
郑成功拔剑一指,两万五千南明龙虎之师扑向了荷军。
攻城。
嚎叫。
枪炮隆隆。
碧血冲天。
如雨的蹄声,如雷的喊声,南明水师一涌而下。台湾岛上,硝烟袅袅。荷军的赤嵌城和台湾城被郑成功围困,首尾难顾,左右难援,兵败如山倒,最终只得弃城投降。1662年阴历二月一日,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签字投降:“愿罢兵约降,请乞归国”。
肆
从观测所的高倍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金门岛,岩岸沙岸交错构成了金门多变的海岸景观。金门岛上的居民,也是一样的黑头发,一样的黄皮肤,毕竟都是中国人。
在娘胎中就浸泡着农牧文化优越感的中国人,自古以来,都视土地同性命,对大陆的土地更是有着深厚的情愫,甚至有人觉得只有大陆上的土地才算的上是真正的国土。
于是,成全了西方的殖民者。他们乘着巨大的铁甲船,不辨东西南北地闯入台湾,眼睛霍然一亮,被这座美丽的台湾岛惊诧了。那是看了一眼就会终身难忘的宝岛:清澈的溪流从山间哗哗流淌,碧潭如镜,摇着长浆的轻舟在码头前卸下一筐筐热带水果……
如今的台湾海峡,没有了车辚辚马啸啸,也不再有枪炮隆隆,30年间再也没有一缕硝烟。每段残垣,每棵水草,每只虾蟹,静静地守望着西沉的落日,着迷地冥想着自己杳然的日子。和平的气氛好不温煦,只怕这温煦的氤氲浸锈了郑成功的宝剑,风化了他的鸟龙船,怕他在这温煦之中迷了双眼,再也望不到台湾。
临别之际,热情的厦门朋友准备了一种名为“八八坑道”的高粱酒为我饯行。据说,这酒产自金门的第八十八号坑道,此坑道现已建厂酿酒,所酿之酒即取坑道之名。此酒后劲很足,酒过数巡,朋友们已是多有醉意。醉眼虽朦胧,意识倒还清醒:我们这代年轻军人,没有经历过金门炮战,也没有经历过八六海战,自然更没见识过金门坑道打来的炮弹长啥样子,可偏偏就被这金门坑道里酿的酒来了个当头一棒,顿时眼冒金星,想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远眺台湾海峡,逆光下一屡屡轮船的航迹,刺穿了海峡,闪着剑刃般的光带,怒张地刺向海底,刺向落日,那是葬身的南明勇士喋血倒下时的最后一剑,在湛蓝的大海上留下一道道伤痕。
海峡如此之轻。
PS 海报中提到的“拯救の日本英雄”。可能当时很崇拜以唐朝开创的汉文化,所以把满族这支异族看成欺负老祖中的蛮族,在清朝即将击败明朝的时候,日本人还想反攻大陆(或者以此为借口那个什么的),助力明朝,所以国姓爷就成了他们逆袭清朝的偶像~我甚至猜测侵华战争也有某种“恨铁不成钢”的可能。
老谋子说,举凡男人,打小都会在心底深处埋下点英雄主义存货,话音一落扭头便开始了《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歇斯底里厮杀,说是实践儿时梦想。马云更是打小便研习武术,发着高烧做着大侠的白日梦。待他有了阿里巴巴,也就有了进一步玩大儿时那点张狂劲的充足资本。首先是员工名字,一律以金庸小说中的一干牛鬼蛇神的名号相称,小马哥以风清扬自封,算得上是金庸武侠世界里的一哥了,据说僧多粥少,好名字不是人人想要就有,你叫田伯光、士兵甲没人跟你抢,但郭靖令狐冲乔峰那可都是大腕,得通过注册审批,名符其实,能者居之;其次是部门名称,什么光明顶、侠客岛、冰火岛,尽落草啸聚一帮绿林。
以上两位算得上是玩儿乐有所成的会家子了。搁我这可就没折腾出什么大气候。亏得我爷爷还是当年称雄乡里的一代武学宗师呢,我也没接下个衣钵。
记得小时候约莫两三岁时,我最为体弱,一跤跌倒,大人来扶,咔嚓一声,胳膊脱臼了。我至今还在琢磨这事呢,要么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搀扶之时不自觉运用了内力操了一招举火撩天、釜底抽薪什么的(咱这不是武学世家嘛,个个身怀绝技的,那些灌水的、潜水的、看帖不回的,可不要撞我手上,嘿嘿…),要千锤百炼我这块武学奇才,日后好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和谐社会。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中了化骨绵掌之类的歹毒法儿,为父辈们行侠仗义得罪江湖买了单。
打三岁到十岁,我便一直随同族兄族弟们紧密地团结在以爷爷为中心的武学班子之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最终没有能够成为一代豪侠。用波士顿咨询工具分析,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战略目标的缺失。你看谁谁谁,人家哪个不是一身血海深仇,咬牙切齿要雪恨的。最重要的是,由于学校的蛊惑,我们一帮人等也就转练第七套人民广播体操去了,说是与世界接轨,不得不说这可是武学界的重大损失啊。另外尤为可惜的是,我们那个村子也没啥奇山异水的,所以一直没有机会错进一什么洞误踩一什么机关巧得一什么秘笈之类的。
所以,谁叫咱生不逢乱世,走不入歧途呢。一呱呱坠地就赶上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学前听奶奶讲了些《山海经》的故事,小学看了两本小说《哪吒闹海》和《水浒传》,害我超级模仿秀了不少神经病。比如学哪吒光着脚丫子踩着火轮子差点没落残;学戴宗在上学的路上腿上绑沙袋经常迟到没少挨老师的臭骂,到后来《哪吒闹海》、《水浒传》被校长给缴了差点没惹我恶向胆边生抄了圆月弯刀手刃了校长,“有心入夥时,把一个投名状来”。上了中学以后,识得字多了成了有文化的人了,便经常性地托父亲去乡文化馆借了一些《说岳通俗演义》、《薛刚反唐》、《杨家将》、《呼延庆挂帅》、《三国演义》之类的小说,现在想来,那真是儿时暑假里最为快活的事情了,据说现在的孩子喜欢在网上看另一群孩子写的魔幻小说,我没有体验过,但我始终认为,当年的那种纯阅读的快感,象儿时的童贞,永远要不回来的。后来,我在家里的米缸口上发现了16开的插图本射雕英雄传,那是相当的着迷,为此香花毒草的也没少看全庸、金庸新等同志的假冒伪劣作品。
恍恍惚惚,短暂而又难忘的少年时光就象我那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已削制的木剑一般(学董卓,佩剑上课,很酷!),在无数次往返于上学的途中与玩伴们无数次的切磋中,断了、短了、没了。到了大学,是个扮深沉的年代。都知识青年了还看武侠总认为不靠谱,于是泡图书馆整了一大堆叔本华弗洛伊德老庄李杜鲁迅罗素王小波费孝通等古今中外深而又深的著作啃了又啃,这一伟大转型宣告了我长达二十余年浪漫英雄主义大虾岁月的彻底终结。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别了,我那山高水长的书剑生活。
近松被称为日本的莎士比亚,是日本戏剧作家的代表。他所描写的世界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描写以历史上的人物和武将为主人公的公家的世界,被称为时代物(历史剧);一部分是描写以无名的平民为主人公的私人的世界,被称为世话物(世态剧)。代表世话物的四部作品,其中以描写商人为主人公的是《曾根崎心中》、《冥途飞脚》、《情死天网岛》,而描写下级武士的是《枪矛权三》。这几篇作品都是取当时社会中实际发生的事件为题材而编写成的。 在日本民间文人中,最早通过文艺的形式表达侵华意念的是17世纪日本著名戏剧家近松门左卫门,他在《国姓爷合战》中让日本人占领了南京。在他的剧本中,有一部 1715 年出笼的以中国为舞台背景的戏,名为《国姓爷合战》,是一部大型的历史剧。《国姓爷合战》就是以郑成功抗清复明、攻打南京城为背景写成的历史剧。然而,该剧本却严重歪曲历史事实,其中最严重的是对郑成功形象的歪曲和改造。在《国姓爷合战》中,近松门左卫门却把历史上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写成了日本武士,说他是在日本长大,娶日本人为妻,二十几岁以后才回到中国,还给他起了一个日文名字“和藤内”。所谓“和”就是指日本(大和民族),“藤”字和当时日本称呼中国的“唐”字在日本语中都读作“とぅ” ,“内”字读音为“ない”与日语中的“不是”发音相同,所以“和藤内”的是指“非和人非唐人”的意思。而“和”字在前、“藤”(唐)字在后,明显具有突出强调郑成功的日本人身份的意图,“和藤内”也许就是近松所谓的“国姓”的真正含义。
在《国姓爷合战》中,“和藤内”和父母一同去“大明国”,在大明国靠着日本武士的神威,打败鞑靼(清)兵,攻陷南京城,城内明将与“和藤内”合作,并拥戴“和藤内”为“延平王”。在近松笔下,这位“国姓爷”——“和藤内”完全是一个日本武士的化身,他口口声声自称“我们日本人”,他来中国的目的实际上也不是抗清扶明,而完全是为扬日本之国威,并图谋在中国实施日本的统治。关于这一点,剧本中有露骨的描写。在第二幕第一场戏中“和藤内”在退潮的海滩上看到鹬蚌相争的情景,不禁感慨道:“让两雄交兵,乘虚而攻之,此乃兵法奥秘。 …… 听说在父亲老一官的生国,大明和鞑靼双方正在战斗,这岂不是鹬蚌相争吗?好!现在就到中国去,用方才领悟的兵法奥秘,攻其不备,大明和鞑靼两国的江山,岂不是唾手可得的吗?”剧本特别注意表现这位被称为“国姓爷”的和藤内是作为日本人来与中国人打仗的。例如第二场中和藤内对中国的残兵败将说道:“喂!纵然你们人多势众,但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的生国是大日本。”和藤内还摸着老虎的脊背说:“你们污蔑日本是小国,可是你们看看日本人的本领!连老虎都害怕我们,看到了吗?”
这位“和藤内”靠了母亲从日本带来的神符,靠了“天照大神的威德”,在中国耀武扬威,连猛虎遇到他都吓得打哆嗦,更何况是中国的士兵,全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降伏。和藤内命令中国的降兵败将全都剃成日本式的月牙头,穿上和服,并改换成日本式的姓名,然后接受他的检阅和指挥。并对中国将领发令训话:“你们看,这里请来了天照大神。本人以一介匹夫,却攻下数城,现在成了诸侯之王,受你等的臣下之礼,这就是日本的神力!在竹林中收降的这些夷兵,已剃了日本头,让他们在前面宣传日本的支持,鞑靼兵素知日本的武威,他们一定闻风丧胆!”就这样,和藤内“国姓爷”终于攻下了南京城,驱逐了鞑靼王,保住了“大明江山”。而实际上,这“大明江山”,已经不是“大明的江山”,而成了“和藤内”所代表的日本的江山了. 近松门左卫门的《国姓爷合战》是18世纪初日本对华侵略扩张思想的一次暴露。据日本文学史的记载,这出戏连续三年在日本上演不衰,观众多达二十多万人次。就受欢迎的程度和演出的盛况而言,在当时是空前的。后来他又陆续写出了关于“国姓爷”的两个剧本《国姓爷后来的战斗》和《中国船带来的当今国姓爷的消息》,被后人称为《国姓爷三部曲》。这种情况充分说明,在丰臣秀吉的军队侵略朝鲜和中国的迷梦破灭一百多年后,许多日本人——当然包括在野的文化人及受其影响的庶民百姓,对于中国仍暗怀觊觎之心,祸华之心不死,有时还变得炽热如火,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侵华难以付诸行动,于是就以文艺的形式加以表达和发泄。可以说《国姓爷合战》的公演和大受欢迎,正是18世纪初许多日本人某种心态的暴露,这种心态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间渐渐转化为日本文化的糟粕“军国主义”思想,这种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想是让日本征服全世界。“欲先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是多数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治名人的看法,于是又衍生出另一个思想——“侵华思想”,可以说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思想在日本达到了巅峰,上到天皇军官文臣,下到普通平民百姓都沉溺于此思想中,而正因为有支持的基础日本才敢于多次发动侵略他国的罪恶战争,不但使周边多国深受其害,最终也使自己走向毁灭。
《国姓爷合战》是继《三国志》、《水浒传》之后的又一部根据真实故事编写的历史电影作品。中国国内将这部电影命名为《英雄郑成功》,而《国姓爷合战》是日本方面的称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日本江户时代前期一个著名的净琉璃、歌舞伎、狂言作者名叫近松门左卫门,他根据中国民族英雄郑成功而创作了《国姓爷合战》的净琉璃戏剧。作为“国姓爷”,郑成功继续继承父亲志愿,高举“反清复明”大旗,同当时的清朝进行彻底的斗争。而且他还击退盘踞在台湾多年的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也一举成为了收复领土的中国民族英雄,以及拯救亚洲的日本英雄。
《国姓爷合战》这部电影由中日两国联合组成强大的摄制队伍制作而成。本片由与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陈凯歌齐名的第五代导演吴子牛执导,著名演员赵文卓饰演郑成功,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由杜志国饰演,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则由日本著名国际派演员岛田杨子主演。另外张山饰演李卫,国内的年轻演员蒋勤勤、徐敏等也共同出演。
不管怎样,历史上的郑成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反清斗士,不管近松门左卫门喜剧里怎么描写郑成功,他都是中国的民族英雄,成功收复了台湾,是台湾回到了当时中国的怀抱,值得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怀念和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