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罗素·克劳本·阿弗莱克瑞秋·麦克亚当斯海伦·米伦罗宾·怀特杰森·贝特曼杰夫·丹尼尔斯迈克尔·贝雷瑟哈里·列尼斯乔什·莫斯特尔迈克尔·温斯顿巴里·沙巴卡·亨利维奥拉·戴维斯大卫·哈伯塔克·米利甘斯蒂夫·朴布雷南·布朗玛丽亚·泰耶尔温迪·麦基纳佐伊·利斯特·琼斯迈克尔-杰斯罗伯·本内迪克特丹·布朗凯蒂·米克松肖恩·埃德尔曼格雷格·宾克利楚拉·M·马库斯克里斯·马修斯LouDobbsLeevonErnst唐·阿伯纳西WoodyAndrews
类型:剧情悬疑惊悚导演:凯文·麦克唐纳 状态:正片 年份:2009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1905786热度:0 ℃ 时间:2024-06-11 16:20:43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正如当人类发明汽车以后,马车工业就迅速衰落一样。当twitter踌躇满志的财务报表泄漏的同时,今年到处充斥的,是报界的哀鸿遍野,随着一个又一个报纸的歇业,这个传媒帝国正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下一家甚至或许是Boston Global。所有的大佬都在奋力的抓住最后的稻草,甚至不惜以近乎屈辱的姿态向Amazon的新贵Kindle屈膝,既便如此,也仍然不容乐观。
那又怎么样?
时代变了。
我们有各种各样的blog,twitter或其他微博客,我们人人都是记者,我们有无比强大的人肉搜索——甚至只要不牵扯未成年人,就受权利法案的保护,就算是在某个邪恶国家一个叫宁夏的地方叫停这个,也不过是螳臂挡车蚍蜉撼树罢了。报纸,你Out了。
所以有了state of play这么部电影。
这部片子的主旨,就在于总编辑的一句话“The real story is the sinking of this bloody newspaper”,是的,这部电影里的报纸就像一条濒死的老狗,在大限之前频频的向主任摇尾乞怜,希望在壁炉前面多享受一些温暖;就像一个年老色衰的演员在最后一次演出的谢幕之时再三的鞠躬,渴望能将排山倒海的掌声保存在记忆里面。所以,这部片子试图通过一些列的细节,试图唤起观众对于已经过去的无冕之王时代的一点点记忆: Washington Global,政治丑闻,(法力无边无比强大酝酿阴谋藐视一切公益的)Corporation,(以公益为幌子实质却是草菅人命机关算尽试图操纵民意捞取政治资本的)明星政客,(冒着生命危险却愿意把身家性命都寄托在记者身上的)“深喉咙”,以及(恪守职业操守将职业道德凌驾于爱情、友情、金钱和个人安危之上的)英雄小记者,甚至是会议室的墙壁上那张尼克松的脸——导演生怕观众沉浸在剧情之中而忘记那个无限光荣的年代,以及那个年代里美国人民公益和立国政治理念的看门狗——华盛顿邮报、艾斯伯格、伯恩斯坦、伍德沃德等等。
这部电影真正的反面角色,不是本•阿弗莱克扮演的众议员,也不是邪恶的军火公司、抑或腐败的党鞭,而是汲汲于低级趣味的博客写手,以及自甘堕落的电视新闻、报业同侪。明显,对主角团队的最大干扰来自于他们,而非那个看似强大,但却从头到尾蠢得要死,无能的一塌糊涂的,每年入账400亿美元的军火公司——从头到尾,他们甚至只是通过个别人做了几个无用至极的恐吓。而那些博客、电视新闻却按部就班的被阿弗莱克玩的团团转,然后让总编把所有压力都倾倒在主角的团队身上。
“Thou shall know the truth, cause the truth shall make thou free”,这句话不仅仅写在CIA兰利总部的墙上,也是写在美国人政治智慧的核心。这部电影里面,最大的权力斗争的主战场就在报纸的头版、电视的屏幕和显示器前。民众获得“真相”的渠道无疑相比300年前上升了若干数量级,但是民众获得的“真相”质量却相反的被摊薄了许多,博客和电视新闻更喜欢的,是谁和谁搞了3P、情杀以及帅哥美女的一夜风流。诚然,从江户时期的日本到现在的一本便利,这些韵事最为朗朗上口,但当博客、微博客统治传媒渠道的主流的时候,一个精通注意力操纵的政客可能获得更大的权力,而独立思考、严谨、深度的“扒粪”或许不再适应新的商业模式了。这也是电影的导演所试图构筑的一幅图景,你可以视之为杞人忧天或者赤裸裸的恐吓,但这就是导演所试图恐吓观众的:
时代变了,未来谁还能来守卫我们的知情权?
从新闻,或者“真实”,这个角度说,电影列出了“真实”身边的三个角色:一,新闻的主角,隐瞒者欺骗者,就像片子里的Stephen以及PointCore的那帮混蛋。二,真实的报道者,像Cal这样只站在真相一边的人。三,制造新闻的人,这也是我觉得这个片子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带入了Della这个新入行的小姑娘,曾经小有名气的博客评论家,曾经会抓着只言片语不加求证就去网上爆料的人。当然,也包括为求发行量求“爆炸性新闻”效果而要求Cal仓促上版的总编以及确实这么做着的众多纸媒。
虽然Della或者其他纸媒的这一特性只能算是一笔带过,但还是想借题发挥的说一下,在真实面前,无论欺骗或臆想,都是一样的,没谁比谁更高尚,说白了,都是假的,程度上的轻重并不能改变本质。只是在缺乏公信力的时代,在“真实”缺席的每一个时刻,臆想派都显然更能引起共鸣,都显然更能一呼百应,都显然更易被视为“正义的化身”。我觉得挺可笑的,不过更可悲,相当可悲。当然,对于那些,不用动脑或者只要稍微查证一下就知道是假的的言论还会有那么多人深信不疑广为传播给他个星星之火就立马说其燎原的人,只能表示深切的沉痛的无语。
“用事实说话”曾经是一句挺激动人心的话,曾经我还挺爱守着看七点半以后的节目,看他们套话,看他们藏着的摄影机里录下的那些嘴脸。只可惜,到了现在,这已经完全成了种讽刺,实打实的讽刺。Cal在电影里说,他相信人们最终是能够分辨出什么是真实的新闻的。然而,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却没有机会没有渠道接近真相。更悲哀的是,没有谁愿意也没有谁能够充当“真实”身边的第二个角色。
我挺羡慕片子里表现出来的新闻环境,尽管也有压力有冲突有威胁有恐吓,但至少还是在“坚决”,在“勇敢”,在“绝不罢休”的气魄和行动力下足以抵抗的,是有可依靠的保障的(比如那48小时)。毕竟新闻报道原本就不该是“替谁说话”的问题,而应该是告诉人们,究竟,谁,做了什么,为什么。
以前我真一度挺想做个记者来着,不过鉴于我完全不具备像Cal那样的“执着,干练,勇敢,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惮于环境,在没开始前我就作罢了。说来可笑,唯一一次算是以实习记者的身份去了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也丝毫谈不上什么重要的会场,刚到那儿,先就给塞了个文件夹,我当时傻,差点当场当着给我那人的面儿打开,不过幸好没。后来打开看,里面包括一份样本新闻稿,已经写好了所有的内容,以及,300块钱——有必要吗?真令人灰心。
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结局,看的时候我就想到Trompenaar的理论来着,美国果然是普遍主义的啊。如果换了我,我觉得这太难了。
整个电影看下来可以说非常引人入胜。尤其在能够制造紧张感的背景音乐的配合下,我整场看的都很激动!画面处理上有些镜头有点头晕,有些镜头很巧妙,总的来说就像海报给人的感觉一样,比较昏暗,灰色,有点纪实风格。还有影片结束后的字幕部分,有点开眼界的感觉!!不知道国内的大型出版社是不是也是这阵势?
本片所讲述的正是新闻记者揭露政治黑幕的故事。可以明显看出导演在通过此片,向那些禀承新闻伦理和新闻责任的优秀新闻工作者致敬。使得关于新闻界特别是传统报业的运作、现状与危机的描写一度掩盖了电影的主旨,更夺人眼球而显得有些喧宾夺主。特别是电影结束后的字幕部分,对一张报纸从排版到包装运输全过程的真实记录更是独具匠心,配上片尾曲“Long as I see the Light”,让人印象深刻。
在美国文化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政治和权力的警惕。不要忘记,在独立宣言发表的年代,欧洲大陆仍是君主制盛行,资产阶级民主只不过还是一株幼苗而已。正是出于对绝对权力的高度不信任,美国的开国元勋们确立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运作体制。并于1789年通过宪法第一修正案,明确宣示保护言论和新闻自由。实际上,在美国,媒体始终扮演着第四权的角色。正是通过无孔不入的新闻记者,才使得老百姓能洞悉权力机关运作的内幕,并对政治人物的一言一行了若指掌。从而对那些位居权力金字塔塔尖的少数人形成有效的制衡和监督。
但这种看似完美的制度也并非无懈可击,正如本片所揭示的那样。
作为一部政治悬疑片,本片无论从剧情设置、演员的表演还是背景音乐,都堪称上乘。而剧中的顶点集团会让人很自然联想到黑水公司,颇有些现实的意味。而美国国土安全部,也确实将部分任务外包给私人保安公司,一如电影所展示的那样。
片子的主角是正主持调查私人保安公司黑幕的联邦参议员斯蒂芬•柯林斯(本•阿弗莱克饰)。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诚?还是个人政治野心?柯林斯对顶点集团调查的动机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不同的解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显然柯林斯低估了被调查者的能量,就像奥巴马低估了华尔街的能量一样。电影中的柯林斯无疑是一个高明的政客,其手腕之精妙令人称绝,虽然他的自私、冷酷与无情也让人侧目。电影也有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式的结局,正直的记者成为英雄,而无良的政客则最终被揪出。但:顶点集团呢?当在真实的世界里,奥巴马高高举起惩罚华尔街的大棒,最后也只能轻轻放下,你也就对这个结果释然了。
这就引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美国到底是普通美国人的美国,还是少数精英的美国?
不错,行政、立法和司法的三权分立,以及媒体的监督,是对权力强大的制衡。但,当1位联邦总统,100名联邦参议员,435名联邦众议员,9名联邦最高法院终身法官,和少数几个传媒大亨,他们之间形成某种共识和默契,彼此达成交换和妥协,谁能保证他们的决策就一定会出于维护普罗大众利益的目的呢?更何况那些站在他们身后,掌控着国家经济命脉的金融和经济大亨们。在金融危机之下,当美国政府动用巨额资金拯救华尔街,而普通老百姓也在危机之中承受着生存与失业的巨大压力之时,华尔街的银行依旧在发放着令人咋舌的高额奖金,其嚣张与无所顾忌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到底是谁的美国?
但终究民主选举和新闻与言论自由,提供了一种可能与途径,虽然未见得就一定能揪出最大的坏蛋,就像电影中对顶点集团的调查最后不了了之一样。而在我们的国家,连起码的新闻与言论自由都没有,讨论这些问题就恰如几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正研究载人航天一样,很是荒诞了。
在前行的路上我们依旧处于开始的阶段。
就用那首主题曲来结束我浅薄的感慨吧,这也正是我由衷的期待!
Put a candle in the window, 点一只烛光在窗前
Because I feel I've got to move. 因为我知道自己要远行
Though I'm going, going, 虽然我要走了,要离开
I'll be coming home soon, 有一天我会重归故里
Long as I can see the light. 就在我看到那片生命之光
Pack my bag and let's get moving, 打点行囊 让我们出发
Because I'm bound to drift a while. 这注定的短暂漂流
When I'm gone, gone, 当我离开之后
you don't have to worry long, 你不必为我心忧
Long as I can see the light. 就在我看到那片生命之光
Guess I've got that old trav'lin' bone, 或许我已获得古老的漂泊之骨
Because this feeling won't leave me alone. 这感觉不曾远离我片刻
But I won't, won't be losing my way, 但我将不会失去我的方向
Long as I can see the light. 就在我看到那片生命之光
Yeah! Yeah! Yeah! Oh, Yeah! 耶,耶,耶,哦~ 耶
Put a candle in the window, 点一只烛光在窗前
Because I feel I've got to move. 因为我知道自己要远行
Though I'm going, going, 虽然我要走了,要离开
I'll be coming home soon, 有一天我会重归故里
Long as I can see the light. 就在我看到那片生命之光.
……
政客永远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没有信仰,只有自己。真理、正义、理想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幌子。只要对自己有利,他们会"今天谈财政,明日谈照相,后天谈交通,最后又忽然念起佛来。"(鲁迅《集外集拾遗•今春的两种感想》
记者的天职是还原真相,用敏锐的眼睛观察事件推敲背后的真相,然后中立忠实的报道还原事实。这样看记者和政客是天敌,特别是在政客和群众信息完全不对称,群众需要真相的时候,如果所有的真相都能被报道就没了政客发挥的舞台。所以在遥远的东方政客才会对记者吼:你是为XX说话还是为XXX说话。一名一直以报道事实为己任的记者卡尔•麦卡弗里,他的最好的朋友确是一流的政客斯蒂芬•柯林斯。所以卡尔刻意的回避着关于斯蒂芬的报道,但是一宗谋杀案却让他避无可避。
当卡尔剥开重重的迷雾最终揭开事实的时候,他叫助手德拉按了发送,周围的同事都对他的工作表示了赞扬但更多的确是敬而远之的目光。谁没有一点不想曝光的隐私,你会愿意有一个可能曝光你一切的朋友吗?影片最后给了卡尔孤寂的背影幸好还有德拉陪伴他。
电影还探讨了新闻卖点,噱头。在越来越来讲究速度和噱头的现在,媒体都在寻找最能吸引眼球的新闻,有时候还牺牲真实性,所以越来越多的捕风捉影消息冲次媒体,甚至无根据的制造新闻。
新闻线索的独占和分享。媒体追求独家报道吸引观众,公众却要信息共享,所以德拉对因为没有把线索及时告诉警察以致线人没受足够保护死亡后涣然若失。
记者的越权行为。记者为了挖掘独家新闻,越来越多的把非法不正当的手段运用到了新闻探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