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AlgirdasBrazauskas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维陶塔斯·V·兰茨贝吉斯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
类型:纪录片传记历史记录导演:谢尔盖·洛兹尼察 状态:HD 年份:2021 地区:其它 语言:其它 豆瓣ID:35652407热度:1 ℃ 时间:2023-10-06 13:17:20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本片获2021年IDFA国际竞赛单元最佳剪辑奖,最佳影片奖。
本文来自IDFA官网电影工作者推荐单元
颁奖词丨
重现历史并非易事。难上加难的是,要将历史呈现得惊心动魄、紧张而紧凑,让人觉得身临其境。在每一个艺术层面上,本片都代表了一项不朽的成就,充分探讨了一个人、一个国家和一个历史时刻在全球争取自由和自决权的斗争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评委会表示:2021年IDFA国际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奖授予谢尔盖-洛兹尼察的《兰茨贝格先生》,该片内容丰富、扣人心弦,令人惊叹。
电影简介丨
谢尔盖-洛兹尼察是一位伟大的东欧历史记录者,他的纪录片作品既涵盖了相当近期的事件,如《Maidan》(2014年)中的乌克兰叛乱,也涵盖了更早的历史事件,如《国葬》(2019年)中的斯大林葬礼。他在展示历史时总是保持警惕,巧妙地使用档案资料,让观众身临其境。在这部讲述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从1989年到1991年脱离苏联的影片中也是如此。这段涉及大量歌唱的和平抗议活动被称为 "歌唱革命"。
作为独立运动的创始人之一,现年88岁的谢尔盖-洛兹尼察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激进的历史转变的中心。他敏锐的思考得到了大量关于示威活动、党代会和苏联军事干预的档案片段的补充。冗长的档案片段见证了兰茨贝里斯和他的同胞们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所需要的耐心。这是一堂关于苏联解体的引人入胜的详细历史课。
推荐正文丨Joost Daamen
通过这部关于立陶宛独立斗争的压倒性的精心构建的影片,导演谢尔盖-洛兹尼察再次证明了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东欧历史记录者。这一次,是通过对立陶宛政治家Vytautas Landsbergis的采访。他的故事通过1989年至1991年的档案图像的展示,以非常细致的方式将这段历史视觉化。
兰茨贝里斯先生引导了对一个政治过程的非常精确的研究:立陶宛人通过一场高水平的政治博弈成功地脱离了苏联的革命。富有魅力的兰茨贝里斯先生是这一运动的创始人和推进者之一,也是为这一独立斗争后立陶宛共和国的第一位国家元首。
在采访中,兰茨贝里斯先生将我们完全带入了所谓「歌唱革命singing revolution」的疆域:革命无处不在,立陶宛是一个小国,这个故事并不广为人知,但其结果还是非常令人激动——即使你可能知道历史结果。这条通往独立的特殊道路的展开就像一部真正的政治惊悚片,导演洛兹尼察放大了一个特定国家历史上的某个时刻,让你觉得自己作为观众就在那里,共同经历。
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采访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导演洛兹尼察作为一个电影创作者的创造性和视觉力量也不可或缺。他知道如何从一大堆档案材料中找出不同的角度来构建一个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故事。兰茨贝格先生的个人故事和那些档案记录以一种共生状态呈现出来,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流动的故事,让你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正在重温它的目击者。与洛兹尼察的其他作品一样,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为精心使用的假声保留的。导演用他的声音设计使那个时代变得栩栩如生。
如今,每个人都可以用智能手机拍摄一切,充满无限可能。但在那个年代,胶片和电视台的Hi8摄像机是唯一的影像记录工具。幸运的是,当时发生的一连串历史事件得以被如此完整而精彩地捕捉和保存下来。洛兹尼察在纪录片中使用了同一时刻的几个不同镜头,通过剪辑,展现出不同的面相。在他对时间的游戏中,观众沉浸在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虽然这个故事要四个小时才讲完——这听起来很漫长,但这个复杂的故事确实需要这么多的时间才能讲清楚,而到最后一刻。观众的收获值得。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你会意识到这电影中的这群人是多么勇敢,聪明,他们敢于给历史带来如此激进的转变——通过相对非暴力的方式。
#CineLumiere#WitnessingHistoryFilmsbySergeiLoznitsa
影片以时间线推进立陶宛“杜丽”之路,其中以大事件做切分伴随着导演对兰茨贝吉斯的访谈内容做剪辑,我觉得影片最厉害的地方在于放弃由主要参与者叙事的形式而只是让其作为引子利用历史影像作为主要部分讲述一场“众”的故事,这种影像的呈现方式也恰恰印证了成功的原因。以开场展现起源,后波罗的海之路,经济封锁,1月“时间”,梅迪尼恩凯,最后会面,返国讲话,出席联合国会谈作收尾,结构清晰,内容扎实,影像有力,让4小时的电影完全不会觉得冗长。
视觉上,历史影像带来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展现大多面对水羌,羌口和泡火都没有低头的众,这可能也是“先生”在最后面对导演出言问询如此快速给出答案的原因。听觉上也主要采用影像的音频。
影片中印象最深是两位女子的画面,深夜“有型”面对着泡口眼中噙着泪并大喊口号的立陶宛女子和搬运着铁丝网去堵进攻维尔楼的墙的女子都展现出了一种极强的民族韧性。看到这里后排很多啜泣声,感觉观众有不少经历者。
谢尔盖·洛兹尼察应该是当今欧洲最重要的电影作者之一了,不管是记录乌克兰民众抗议的《中央广场》还是在社会事件中轰动一时的《国家葬礼》,他的纪实作品总能精准命中东欧进行中的历史的脉搏。这部《兰茨贝吉斯先生》我自然也期待许久,但,一方面4个多小时的片长让人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大量台词、政治术语组成的生肉也在劝退想看的人。7月份我开始翻译,一个多月过去,当我第三遍重看这部巨作之时,我意识到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这部电影值得让更多的人看到。
关于立陶宛这个国家,近年来在我们官方的语态中似乎并没有一个美好的形象。2019年起,立陶宛就频频在国际层面对中国施加压力,至2021年底,中立两国外交关系已经降至“代办处”级别,立陶宛驻华大使馆也已关闭。而时任外交部长格比亚鲁斯·兰茨贝吉斯,正是本片主人公维陶塔斯·兰茨贝吉斯之孙。
尽管片名为《兰茨贝吉斯先生》,4个小时的纪录片其实是围绕着立陶宛独立运动的始末展开的,兰茨贝吉斯是组织“萨尤季斯”的领袖。在此之前他本人其实并不是一位政治家,而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他和他的同僚们,通过与苏联当局的不断斡旋、谈判,最终促成了立陶宛从苏联独立。这过程中,苏联的军队一度兵临维尔纽斯,在极度紧张的那一夜,双方最终克制住,阻止了流血事件的发生。
这是一段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叙述,而洛兹尼察在本片中试图呈现的,就是将这段历史铺开,几乎是全景式地告诉我们兰茨贝吉斯一群人是“如何”争取独立的。4个小时的影像由小部分的采访和大部分的历史影像组成,可以看出在这4小时之外,还有大量的史料未收录其中。因此这就非常考验导演的组织能力:既要勾勒出事件的全貌,又要把结构编织成一幅引人入胜的网。洛兹尼察无疑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完美:几次重要的会议都在不同角度的交叉剪辑中被塑造得宏伟壮观,与此同时能清楚地嗅到背后的危机气息。凌厉的剪辑把历史瞬间并置,瞬间迸发出强大的感染力——历史十字路口的对峙、紧张以及不同政治环境之下的冲突、立陶宛普通人的声音,这一切都高效地浓缩在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
在立陶宛人与苏联当局的交锋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其实是整个立陶宛和苏联都有现代国家的高度自觉。苏联似乎很难和现代国家联系起来,但晚期的苏联鉴于国内外的形势,自己也有向现代国家迈进的需要,因此才催生了戈尔巴乔夫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最终却导致了苏联的灭亡——成为现代国家的尝试,是使得苏联灭亡的根本原因吗?本文无意探讨这一话题,但在电影中能明显看到的是,不管是立陶宛追求独立的人还是苏联当局,都在“讲道理”——所有政治角力、摩擦,都基于成文的规定或法律。立陶宛人对独立的主张,来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对立陶宛领土的不合理规定,而苏联当局的反击,是从《苏联宪法》中寻找依据。然而此时的立陶宛在法律上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苏联的宪法又怎能限制一个不处于联盟之中的国家呢?这是本片最令人拍案叫绝的一段历史叙述。甚至在最令人生畏的最高苏维埃会议上,都有人自由发言,也有反对之声。最高会议居然不是摆设,这令我很吃惊。
谈判未果,苏联决定派出军队,然而顽强的立陶宛人民全部走上街头,用肉身阻拦庞然大物。在政府大楼的底层,所有留下的男性都宣誓,从此刻起成为保家卫国的战士。这是全片最动人的时刻。这令人想起先前立陶宛人民手牵着手,组成一条“人链”,以表达自己的诉求,这就是著名的“波罗的海之路”——这一场景在数年后的香港重新出现。立陶宛人民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向往什么,并会为之奉献自己。英勇的民族,无论在任何时刻都能收获人们的尊敬。这也就不难理解立陶宛共和国在2021年的一系列举动——他们一定感同身受。曾经,他们与远处的黄种人拥有同样的目标,如今目睹越来越紧绷的环境,他们用实际行动支援了远处的人们。这无疑令人感动,也令人揪心。
两千六百多条字幕的翻译本就工程浩大,人名、术语众多所带来的注释需求更是增加了翻译难度。错漏难免,欢迎各位观众批评指正!感谢法罗岛字幕组的家人们,他们在我翻译的过程中给予了很多帮助,最终的熟肉也是交由他们发布的。希望大家都多多支持,都来看这部非常优秀的史诗巨作。
附资源链接:https://weibo.com/6430674108/4953547491772687
定军山
偷窥者
猎人们
宠2025
高飞不笨
诗词来了
...
播放指数:963℃
本片获2021年IDFA国际竞赛单元最佳剪辑奖,最佳影片奖。
本文来自IDFA官网电影工作者推荐单元
颁奖词丨
重现历史并非易事。难上加难的是,要将历史呈现得惊心动魄、紧张而紧凑,让人觉得身临其境。在每一个艺术层面上,本片都代表了一项不朽的成就,充分探讨了一个人、一个国家和一个历史时刻在全球争取自由和自决权的斗争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评委会表示:2021年IDFA国际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奖授予谢尔盖-洛兹尼察的《兰茨贝格先生》,该片内容丰富、扣人心弦,令人惊叹。
电影简介丨
谢尔盖-洛兹尼察是一位伟大的东欧历史记录者,他的纪录片作品既涵盖了相当近期的事件,如《Maidan》(2014年)中的乌克兰叛乱,也涵盖了更早的历史事件,如《国葬》(2019年)中的斯大林葬礼。他在展示历史时总是保持警惕,巧妙地使用档案资料,让观众身临其境。在这部讲述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从1989年到1991年脱离苏联的影片中也是如此。这段涉及大量歌唱的和平抗议活动被称为 "歌唱革命"。
作为独立运动的创始人之一,现年88岁的谢尔盖-洛兹尼察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激进的历史转变的中心。他敏锐的思考得到了大量关于示威活动、党代会和苏联军事干预的档案片段的补充。冗长的档案片段见证了兰茨贝里斯和他的同胞们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所需要的耐心。这是一堂关于苏联解体的引人入胜的详细历史课。
推荐正文丨Joost Daamen
通过这部关于立陶宛独立斗争的压倒性的精心构建的影片,导演谢尔盖-洛兹尼察再次证明了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东欧历史记录者。这一次,是通过对立陶宛政治家Vytautas Landsbergis的采访。他的故事通过1989年至1991年的档案图像的展示,以非常细致的方式将这段历史视觉化。
兰茨贝里斯先生引导了对一个政治过程的非常精确的研究:立陶宛人通过一场高水平的政治博弈成功地脱离了苏联的革命。富有魅力的兰茨贝里斯先生是这一运动的创始人和推进者之一,也是为这一独立斗争后立陶宛共和国的第一位国家元首。
在采访中,兰茨贝里斯先生将我们完全带入了所谓「歌唱革命singing revolution」的疆域:革命无处不在,立陶宛是一个小国,这个故事并不广为人知,但其结果还是非常令人激动——即使你可能知道历史结果。这条通往独立的特殊道路的展开就像一部真正的政治惊悚片,导演洛兹尼察放大了一个特定国家历史上的某个时刻,让你觉得自己作为观众就在那里,共同经历。
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采访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导演洛兹尼察作为一个电影创作者的创造性和视觉力量也不可或缺。他知道如何从一大堆档案材料中找出不同的角度来构建一个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故事。兰茨贝格先生的个人故事和那些档案记录以一种共生状态呈现出来,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流动的故事,让你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正在重温它的目击者。与洛兹尼察的其他作品一样,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为精心使用的假声保留的。导演用他的声音设计使那个时代变得栩栩如生。
如今,每个人都可以用智能手机拍摄一切,充满无限可能。但在那个年代,胶片和电视台的Hi8摄像机是唯一的影像记录工具。幸运的是,当时发生的一连串历史事件得以被如此完整而精彩地捕捉和保存下来。洛兹尼察在纪录片中使用了同一时刻的几个不同镜头,通过剪辑,展现出不同的面相。在他对时间的游戏中,观众沉浸在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虽然这个故事要四个小时才讲完——这听起来很漫长,但这个复杂的故事确实需要这么多的时间才能讲清楚,而到最后一刻。观众的收获值得。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你会意识到这电影中的这群人是多么勇敢,聪明,他们敢于给历史带来如此激进的转变——通过相对非暴力的方式。
#CineLumiere#WitnessingHistoryFilmsbySergeiLoznitsa
影片以时间线推进立陶宛“杜丽”之路,其中以大事件做切分伴随着导演对兰茨贝吉斯的访谈内容做剪辑,我觉得影片最厉害的地方在于放弃由主要参与者叙事的形式而只是让其作为引子利用历史影像作为主要部分讲述一场“众”的故事,这种影像的呈现方式也恰恰印证了成功的原因。以开场展现起源,后波罗的海之路,经济封锁,1月“时间”,梅迪尼恩凯,最后会面,返国讲话,出席联合国会谈作收尾,结构清晰,内容扎实,影像有力,让4小时的电影完全不会觉得冗长。
视觉上,历史影像带来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展现大多面对水羌,羌口和泡火都没有低头的众,这可能也是“先生”在最后面对导演出言问询如此快速给出答案的原因。听觉上也主要采用影像的音频。
影片中印象最深是两位女子的画面,深夜“有型”面对着泡口眼中噙着泪并大喊口号的立陶宛女子和搬运着铁丝网去堵进攻维尔楼的墙的女子都展现出了一种极强的民族韧性。看到这里后排很多啜泣声,感觉观众有不少经历者。
谢尔盖·洛兹尼察应该是当今欧洲最重要的电影作者之一了,不管是记录乌克兰民众抗议的《中央广场》还是在社会事件中轰动一时的《国家葬礼》,他的纪实作品总能精准命中东欧进行中的历史的脉搏。这部《兰茨贝吉斯先生》我自然也期待许久,但,一方面4个多小时的片长让人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大量台词、政治术语组成的生肉也在劝退想看的人。7月份我开始翻译,一个多月过去,当我第三遍重看这部巨作之时,我意识到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这部电影值得让更多的人看到。
关于立陶宛这个国家,近年来在我们官方的语态中似乎并没有一个美好的形象。2019年起,立陶宛就频频在国际层面对中国施加压力,至2021年底,中立两国外交关系已经降至“代办处”级别,立陶宛驻华大使馆也已关闭。而时任外交部长格比亚鲁斯·兰茨贝吉斯,正是本片主人公维陶塔斯·兰茨贝吉斯之孙。
尽管片名为《兰茨贝吉斯先生》,4个小时的纪录片其实是围绕着立陶宛独立运动的始末展开的,兰茨贝吉斯是组织“萨尤季斯”的领袖。在此之前他本人其实并不是一位政治家,而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他和他的同僚们,通过与苏联当局的不断斡旋、谈判,最终促成了立陶宛从苏联独立。这过程中,苏联的军队一度兵临维尔纽斯,在极度紧张的那一夜,双方最终克制住,阻止了流血事件的发生。
这是一段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叙述,而洛兹尼察在本片中试图呈现的,就是将这段历史铺开,几乎是全景式地告诉我们兰茨贝吉斯一群人是“如何”争取独立的。4个小时的影像由小部分的采访和大部分的历史影像组成,可以看出在这4小时之外,还有大量的史料未收录其中。因此这就非常考验导演的组织能力:既要勾勒出事件的全貌,又要把结构编织成一幅引人入胜的网。洛兹尼察无疑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完美:几次重要的会议都在不同角度的交叉剪辑中被塑造得宏伟壮观,与此同时能清楚地嗅到背后的危机气息。凌厉的剪辑把历史瞬间并置,瞬间迸发出强大的感染力——历史十字路口的对峙、紧张以及不同政治环境之下的冲突、立陶宛普通人的声音,这一切都高效地浓缩在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
在立陶宛人与苏联当局的交锋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其实是整个立陶宛和苏联都有现代国家的高度自觉。苏联似乎很难和现代国家联系起来,但晚期的苏联鉴于国内外的形势,自己也有向现代国家迈进的需要,因此才催生了戈尔巴乔夫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最终却导致了苏联的灭亡——成为现代国家的尝试,是使得苏联灭亡的根本原因吗?本文无意探讨这一话题,但在电影中能明显看到的是,不管是立陶宛追求独立的人还是苏联当局,都在“讲道理”——所有政治角力、摩擦,都基于成文的规定或法律。立陶宛人对独立的主张,来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对立陶宛领土的不合理规定,而苏联当局的反击,是从《苏联宪法》中寻找依据。然而此时的立陶宛在法律上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苏联的宪法又怎能限制一个不处于联盟之中的国家呢?这是本片最令人拍案叫绝的一段历史叙述。甚至在最令人生畏的最高苏维埃会议上,都有人自由发言,也有反对之声。最高会议居然不是摆设,这令我很吃惊。
谈判未果,苏联决定派出军队,然而顽强的立陶宛人民全部走上街头,用肉身阻拦庞然大物。在政府大楼的底层,所有留下的男性都宣誓,从此刻起成为保家卫国的战士。这是全片最动人的时刻。这令人想起先前立陶宛人民手牵着手,组成一条“人链”,以表达自己的诉求,这就是著名的“波罗的海之路”——这一场景在数年后的香港重新出现。立陶宛人民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向往什么,并会为之奉献自己。英勇的民族,无论在任何时刻都能收获人们的尊敬。这也就不难理解立陶宛共和国在2021年的一系列举动——他们一定感同身受。曾经,他们与远处的黄种人拥有同样的目标,如今目睹越来越紧绷的环境,他们用实际行动支援了远处的人们。这无疑令人感动,也令人揪心。
两千六百多条字幕的翻译本就工程浩大,人名、术语众多所带来的注释需求更是增加了翻译难度。错漏难免,欢迎各位观众批评指正!感谢法罗岛字幕组的家人们,他们在我翻译的过程中给予了很多帮助,最终的熟肉也是交由他们发布的。希望大家都多多支持,都来看这部非常优秀的史诗巨作。
附资源链接:https://weibo.com/6430674108/4953547491772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