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波洛克

波洛克  画家波拉克 / 波拉克

824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艾德·哈里斯马西娅·盖伊·哈登汤姆·鲍尔詹妮弗·康纳利巴德·库特约翰·赫德方·基默罗伯特·诺特DavidLeary埃米·马迪根SallyMurphyMollyRegan斯蒂芬妮·赛默尔MatthewSussman杰弗里·塔伯诺伯特·魏塞尔埃弗里特·昆顿安娜贝勒·格维奇约翰·罗斯曼肯尼·沙佛萨达·汤普逊RobertO'Neill

类型:剧情传记导演:艾德·哈里斯 状态:HD 年份:2000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1303274热度:0 ℃ 时间:2023-09-29 11:43:38

简介:详情  波拉克作为当时西方艺术的领袖人物,以其超乎寻常的天才和胆量创作了大量的抽象派油画作品,并为行为艺术的创立打下了基础。他当之无愧地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艺术明星,但波拉克并不以一位成功者自居,反传统创作的精神激发了他原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波拉克作为当时西方艺术的领袖人物,以其超乎寻常的天才和胆量创作了大量的抽象派油画作品,并为行为艺术的创立打下了基础。他当之无愧地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艺术明星,但波拉克并不以一位成功者自居,反传统创作的精神激发了他原始的、充满野性的灵感,将灵感运用于油画作品,使他的内心世界得以表达,但自我封闭的个性又与其形成强烈的矛盾,加上对社会、对文化的不满,将他一次次推向痛苦的深渊。于是,他酗酒、颓废,却从不停止创作。充满怨愤的生活逐渐吞噬他的婚姻、事业、信仰……直到1956年的一个夏夜,44岁的波拉克走完了短暂、痛苦却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 头像
    奥特曼曼曼

    1.画作太抽象,只是觉得挺有层次感的,完全读不懂想表达什么意思。

    2.画画本身这件行为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画作本身。

    3.波洛克就是一个矛盾的个体,一方面想得到所有人的肯定,一方面却不想去听取他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4.波洛克挺自大的,对毕加索很不屑甚至有种藐视的程度。也许所有艺术家都会有种自信的元素在里面吧。

    5.很俗的一句话,所有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个默默付出的另一半。

    6.勇敢的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n

  • 头像
    Minner
          之前在艺术哲学的课堂上从艺术史的角度分析过波洛克的画,当然知道的也无非是些概念的东西,什么开创了滴画画法啊,打开了绘画新局面啊云云。喝酒?用树枝?在画布上滴洒?连色彩都不用花开?直接罐头就上?这些难免让人唏嘘,面对浩瀚的画海,不必说古典时期的画家,就是现代派中的蒙克之类的也是要画的。这也太轻松随意了吧。我当时还暗自想,哈,这样也算,那谁都可以当画家了。从理智上,我知道艺术发展到这一时期已经组织打破传统了,但我还是难免以为这种打破很没有意思,只是一种胡闹。或者可以说知道我看了这个影片,知道了波洛克的故事,我才有明白,波洛克的确了不起。
           波洛克是了不起的,他不可替代。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杰克森·波洛克,因为成为他要放弃太多,要牺牲太多。不是每个人都有那样纯粹而义无反顾的心。未成名之前,波洛克的朋友也一再逼迫他,闹到最后,那哥们说,这就是意义所在,你不为别人所动,坚持自己的。这就是你的特色。是的,这就是波洛克的特色。一生以艺术为己任不断打破、打破、打破,这种打破是畅快的,他一次次创作出了惊人的画作,直到滴洒画《波洛克一号》系类让他得到了空前的赞誉。但世俗社会所需要应付的事却像枷锁一样让他的每次打破都心力憔悴。
    <图片1>

           亲情,这世俗的世界,就连最亲的人也是不能信靠了。波洛克是多想得到母亲的认可,每一次办展他都亲昵地喊他妈妈还亲吻他的脸颊。而在波洛克还穷困潦倒之时,妈妈可没有正眼瞧过他。还有那位弟媳,那个在一开场就对他弟弟抱怨,哈,我受够你哥哥了,一事无成。而在波洛克成名换了大房子之后,来得最勤快的也是她。有次聚会,因为画作得到报社的赞誉,波洛克和妻子都很开心,就因为太开心有点忘了形。这挑剔的弟媳就来了句:不能因为毕加索,忘了家人吧。哈,当时真想扇她两巴掌。下一个镜头,就是波洛克和一哥们在阶梯上坐着喝着酒,他说,嗯,我曾经做过一个该死的梦,梦见五兄弟都在悬崖边,但其他四个都想撒手,无所谓他的死活,这梦是很该死。后来,波洛克十年风光过去,不用想,那帮亲戚又会和往常一样,唏嘘、看不起。所有人都觉得亲人该如何奉献,如何宽容,但如果遇到波洛克这种的家庭,该如何告诉自己,嗨,Men,不要难过,这是人性。
    <图片2>



           爱情,我最想说的是这个。直到波洛克遇见小辣妹之前,我都在为他和李的爱情而赞叹。李是多么了不起的女人,她就像那句“当全世界的人都以为你向左时,其实我知道你一直向右。”的誓言里一样。即使波洛克为人抛弃,被人诟病,但她依然坚定地相信他,相信他的才华,相信他的为人。她爱他,没有过动摇。哪怕跟着他去到乡下,一起过贫苦的乡村生活;哪怕他时常心情暴躁,还熏酒无度。她爱他,事无巨细。在画作推广上,她像经纪人一样为他筹备画展,在画展中她俨然成功女人;而在生活上,她给他剪指甲,给她递上热咖啡让他去办公室,在他发狂时去拥抱他给他安慰,她是情人,也是母亲,更是一个知音。是一个女人爱一个男人的全部心力。然而,现实很残酷,他们没有孩子。起先我还赞叹李的明智,在这个二胎开放,穷人富人都嚷着要二胎的时候,我认为李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是的,他们很穷苦,不能要孩子。一方面,李说她得很深情,我又你就够了;另一方面她不想带孩子来世上遭受这种罪。是的,穷苦的人,不能要孩子,即使要了也不能多要,这样才能精心培养,让孩子的日子好过,因为生活并不容易,而这他们都深有体会。到十年风光之后,中年秃顶、大胡子、啤酒肚的波洛克对戴着老花镜,也显得苍老的李大大出手了,他们吵得很凶,他骂李是妓女,不会生孩子,是婊子。就这样,爱情呢?生活带来的折磨让昔日甜蜜的爱情成了怨恨。还记得刚去乡间时他们的喜悦,那时候一起种树,开园子的默契,现在都被时间夺了。中年的波洛克和很多男人一样出轨,带小三。有次在家里偷情,李打来电话,电话那头李只是一个人在说话,她很抱歉地说找不到护照,可能要回去。半分钟后,又说找到了,再另外一个包里。就是这样简单、日常,不需要电话那头的回应,因为他们已经像是亲人。放下电话,波洛克说我欠这个女人很多。说这句话时小三在李做饭的厨房切苹果来吃。后来,李也写信给波洛克,信里她还是那么爱他,但波洛克并不回信,以至于李在信里要说,多希望看到你的来信,爱你的李。波洛克很爱李,但生活的折磨让他只能逃避。最后一幕,李也没有出现,只是在黑幕上写了,波洛克死后,李给他料理了后事,并在他的画室继续创作,又活了28岁。李也有自己非凡的创作,她也是个画家。而在她发现波洛克外遇并与他平静交谈之后,波洛克说,你也要做自己的事,每个人都要去做自己的事。对于此处,我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理解并同情李这样为了爱人放下自己的事业,只为成全对方的精神而感动;另一方面,又觉得波洛克其实也很不容易,他承担了李太多的爱,李全部的期望都在他身上,要靠着他实现。就像一个人把赌注都压在一个子上,那个子真的会很累。故事到了最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李的才华,感动于李的牺牲。不论如何,波洛克有一个至少很懂他爱他宠他的妻子。他不能光享受爱,不负担责任。这可以说也是爱情给他的困境。
    <图片3>

           亲情、爱情已经如此了,社会呢?他需要钱,他要接受拍电影的要求,但他又不喜欢像没有壳的蛤蜊一样在镜头下。他想要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不想装腔作势,他不愿意成为明星,最极端的是在感恩节电影杀青时,他在导演耳边一直重复:我不是骗子,你才是骗子,直到把桌子掀掉。我并不觉得他很神经质,其实,一开始他就对李说过他不喜欢这样,而当李说那就不拍吧。波洛克说,不礼貌。他喜欢活在在即的世界里,但他并不愿意去伤害别人,他的那种不愿融入又不得不为生活屈服的痛苦并不比梵高少多少。这着实叫人心疼。他是一个好人,在车祸前,他还救了一只躺在路上的小狗。是的,他是个好人。
           在课堂上,对于现代派艺术家我们总会说没有杰克森·波洛克,就会有汤姆·波洛克之类的话。我们总把这些归结为时代发展,我们需要总结规律,给历史秩序感。但其实,艺术不同。这种气质类型的人很多,但他只有一个,没有他就不会有美国抽象画派如此的发展。不会。是的,只有他敢这样在社会上挣扎之后,依然选择纯粹,选择自己的绘画信仰。在世俗层面上他不是好儿子,好兄弟,好丈夫,好情人,但他确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好画家。哦,这了不起的波洛克。
  • 头像
    绿茶饺子
    这部2000年的独立制片,曾经获得奥斯卡男主角提名。我很喜欢Ed非常有激情的表演,其实任何表演,到了能好看的地步,真的是到了角色与自我合一的程度。
    比如Ed本人就画画,所以到拍摄最后,片场Pollock的画室真的就成了Ed自己的画室。当然,在绘画上,他们还是找到了一批很牛的人。那些人能够很精准的在画布上复制Pollock的画。
    这让我想起前一段时间看小说,中间提到关于混乱和复杂性有这么一个论点。说Pollock的画虽然看起来混乱(chaos)复杂,但其实复杂度不高。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传真机,在A地用语言描述他的一副画,在B地则可以靠描述完全还原他的画。而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的画,虽然看着井然有序,并不怎么复杂,但是它的复杂度却非常之高。以至于根本不可能作到那样一个传真机,来完全复制它。
    Pollcock也许是美国20世纪最有争议的画家。喜欢他的觉得他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解放的传统的绘画方法。他不用画架,把画布当作墙或者地板,用刷子滴/甩颜料,身体移动的宛如舞蹈或者中国太极拳。而看不上他的人,也算是恨之入骨,觉得他那些根本就不是艺术,乘机取巧,哗众取宠而已。
    这部电影里,更着重刻画他的人生如何挣扎。从最初对自己作品认同感的渴望,对名利的渴望,到对创作能力的渴望。不够自信却有非常渴望外界的认同和赞扬,于是就小船不可重载,最后恢复酗酒,无法做画,混乱生活后车祸身亡。
    他的妻子Lee,是他的画的最忠实支持者,更是放弃自己的绘画事业,身兼妻子,保姆,朋友,监护者,经纪人等多重角色。
    从某个角度上说,Pollock是个被宠坏的长不大的孩子。他的心理承受力,社会能力都是个孩子。于是他一味的从外界索取,得不到就发脾气酗酒。但他的心里,隐藏着那么多的不自信,怯懦。看他那么肆意的浪费自己的生命,觉得可怜又可恨。恨不得跳到镜头里摇醒他,这自然是不可能的,连Lee那么强大,改变他能让他平静创作的,也不过是那么两年。
    于是看到Pollock,我就想起梵高。他和放弃画画的那个弟弟的关系,也是很有些像梵高和雷奥。而Pollock和妻子Lee的关系,则让我想起顾城和他的妻子。只不过Lee更强大,她坚持不生孩子更是在忍受不了的时候转身走开。
    但如果没有Lee,也许Pollock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名气。但从某个角度来说,如果不是Lee按照自己的意愿,让Pollock尝到了出名这个极甜的水果,他也许会径自在生活里堕落下去,在艺术上有何惊人之作也未可知。而Lee自己本身,在绘画上也许会有更多的成就。
    有时候,爱的人想去拯救,但不知道这种拯救是否也是另一中束缚。这本来就是两难的事情。
    不管Pollock的故事怎样发生,这部电影都很强大。看片后花絮,知道这部电影的筹备拍摄,前后用了九年时间。
    拍电影的起因也很有意思。Ed的父亲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商店工作。有天给Ed寄了一本书,Pollock的传记,作为生日礼物送给Ed。并附言道,也许Ed可以拍部电影。
    而Ed本人,长相很像Pollock。于是,这部电影,就是Ed自演自导完成的了。
  • 头像
    wlhui
    为了拍《波洛克》这部电影,艾德•哈里斯用了10年的时间准备,因为波洛克已经深入他的内心和生活,所以他不仅主演并导演了这部电影。
    这一场宿命的相遇是从1986年开始的。当时父亲给了哈里斯一本波洛克的传记:《杰克逊•波洛克:美国的一代传奇》,封面上那个人的照片让哈里斯觉得就像自己,而且两个人还都有酗酒的习惯。一种奇特的感觉,让哈里斯把拍摄这本传记当作了人生的一个目标。
    此后10年,哈里斯按照波洛克的习惯改造自己的生活,抽没有过滤嘴的骆驼牌香烟,学习“滴画”,躺在波洛克故居的床上体会画家纷繁的思绪……
    这部传记电影后来毁誉参半。倒是演波拉克妻子的女演员凭借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有人认为这部电影对波拉克的内心的挖掘还很不够,也没有对他创作的技法作深入剖析。
    对于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就是影片末尾,妻子去欧洲游历,波拉克和小女友混在一处,却变得孤独,独自躺在床上,蜷成一团,像个等待母亲保护的婴儿。那一刻的他,怎么会那样孤独。小女友来叫他出发去玩,他吼她出去,还是静静的蜷着,用手抹一下脸庞,是滑落下的泪水。
    波洛克应该算是个天才,同时也有很多常人无法忍受的地方。他酗酒,脾气暴躁,自私,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但是他的妻子出于对他的爱,和对他的天才的仰慕,而成了他最有力的支持者。她为他打点好一切,甚至拒绝了他要生个孩子的想法,理由就是,你是个天才的画家,你的全部精力都应该用来创作。
    他好像一直没意识到这一点。和她争吵,继续酗酒。有一次对她破口大骂,我从来没爱过你,你赶快从这滚出去。
    可是那个女画家容忍了这一切。她说,这是我的房子,我不会离开。波拉克和新交的小女友四处招摇,见他们的朋友。妻子只是提醒他。波拉克对此的解释是,她是我最后的机会。他满不在乎的走上楼去。妻子稍稍沉吟,只说了一句,我是不会离婚的。
    后来她去欧洲,邀他同去。他说,你是你,我是我,要去你自己去。妻子走了。他和小女友躺在床上,女孩问他,如果回到过去,你最想成为谁,他说,想成为你。这时,电话响了,他拿起来听,是妻子。她说,护照找不到,可能要回来拿,不多久就说找到了,不用回来取了。放下电话,他木呆呆的说了一句,我欠这个女人的情,一辈子也还不完。他好像一下子回味过来,先前的一切。小女友听了,说,她算什么,我才是真的爱你。他并没有话要说。孤独却从那时候席卷了他。
    直到之后因为少了另一个人的存在,而蜷在床上静静流泪。有时候爱是什么呢,爱就是那种相互之间的依存,超越了肉欲的一种依赖。它存在有如空气。无知无觉。当失去时才觉得生活全乱套了。
    生活乱了,他开车像发疯一样,带着小女友和她的女友,不顾她们的斥骂和眼泪,飞速前进,直到车毁人亡。小女友活了下来,据说也成了画家。
    因为这部电影,见识了一种孤独,和一种无法言喻的爱,觉得对我而言就是好电影。
    片末题辞,献给我的父亲母亲。让人有一种很温暖的感觉。
  • 头像
    张老师
    波洛克 Pollock

    记得当我听说Ed Harris初执导筒便打算拍摄抽象表现主义巨匠波洛克时,脑子里不由得无端扯起徐锦江和关山月的联系来。作为好莱坞风格化的硬汉型男,拍这样一个艺术家的生平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一件取巧和讨好的事情,没有点执着的勇气和货真价实的才情,断不会将导演处女作押宝在这上面。波洛克曾经是当代艺术领域里的明星艺术家,电影也从他的作品登上纽约《生活》杂志的人生转折点开始闪回,集中描写了他直至驾车失事为止的最后十五年生命历程。在这部电影中,Ed Harris拥有成熟精湛的演出,他所饰演的波洛克虽有天才的能量,大气豪放,但却硬边粗线条,嗜酒如命,不拿画笔的时候更像是一名暴脾气的劳工。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他亲历亲为地完整展现了波洛克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滴彩式行动绘画法,功力强悍。这种仪式感很强的绘画方式充满催眠般的宗教性,视觉风格狂热奔放,活力四溢,但滴溅泼洒而成的纵横不羁的线条分明也昭示了他那层层障障、挣扎怀疑的困兽人生。一代大师功成名就后在痛苦的自我否定中迷失放纵,并最终走向毁灭。Marcia Gay Harden在片中饰演波洛克的妻子Lee Krasner,并因此在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配角评选中出人意料的以黑马的姿态胜出。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