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的整体基调来源于过去的经典电影——Emma Seligman和服装设计师Eunice Jera Lee希望时尚风格是经典永流传的。她们的灵感来源有:Grease(1978)、Ferris Bueller’s Day Off(1986)、Jawbreaker(1999)、Heathers(1988)和Bring It On(2000)等。
Josie可能更内敛但是她更了解自己,她的风格并没有很大的改变。Emma和Eunice也希望Josie的着装融入她作为黑人女性的文化。因为在奥兰多拍摄,服装组在当地采购了很多衣服。在最后一幕中Josie穿了一件巨大印花的oversize T恤,上面写着:Artists are the Gatekeepers of Truth. (艺术家是真理的守门人),这件T恤来自黑人艺术家和活动家Brandan Odums的工作室。
影片从一开始就被切掉了很大一部分,我推测是她们一直提到的PJ和Josie上个暑假干了什么。Hazel以为她们去了管教所,实际上可能去了这个负担。这是一个夏令营基地,在这里角色们被要求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包括手淫。(But I’m a Cheerleader似曾相识呢)Eunice为这个营地设计了歇斯底里的制服:卫衣上写着:脑白质切除术:女士们克服错误青春的不良机会主义倾向。杀青之后片场的每一个人都想要一件这个。
我不觉得这部电影的重点是女权主义,就像我不觉得这两位主角ugly, untalented一样。故事给我的感觉,更多是在聚焦青春期女孩自身的烦恼(当然这烦恼里面也会包含性别的因素),最后通过一场反抗现实的宣泄,一场脱离现实的狂欢,来扫清这些阴霾。
说说Josie和PJ。“你也根本不在乎女权主义,你最爱看的电视剧是明星伙伴。”两个不受欢迎的高中生,她们在乎的是能和喜欢的女生约会,而不是什么女性的平等和自由。gay, ugly, untalented, 我觉得是面对自己喜欢的人的一种自卑,一种自我意识过剩。实际上故事本身也没有着力强调gay这方面的歧视,ugly也只是剧情需要的扮丑,不自信和手足无措,untalented放在这些说办俱乐部就办得风生水起的姑娘身上,也说不过去。
人物都有意要局限在高中生的逻辑,包括男生和其他成年人,不是降智就是弱化他们的影响。除了Tim为了要当反派需要一点阴谋诡计。唯独Hazel这个角色,提出女性团结,提出了解彼此,会跆拳道会做简易炸弹,非常有魅力,也比其他角色更成熟。但故事对她的安排,让一切马上又跳出现实,安排Hazel单挑男性拳击手,这个离谱的行为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人制止,甚至让她被打的头破血流。她们参加的是防身术俱乐部,不是特种部队。
最后的大战,也就完全和现实脱节了,男的能无脑意淫当hero,女的咋不能暴力血腥办party。地位逆转了,但是更像是梦,开心地忘掉现实的梦。
在我心里,最能体现是在批判现实的,是当Tim告诉大家她们创建俱乐部是为了有机会和啦啦队员约会,大家对她们二人态度的转变。男生为了吸引女生注意力,打橄榄球就是合情合理,而她们同样的原因办个俱乐部,就罪不可恕?明明大家都是高中生,男生能为所欲为,女生办俱乐部就必须有女性的团结和平等这样的大义名分?何况她们客观上也给这些成员带来快乐和改变。
有提到现实,但是不多,更多的还是高中生的烦恼和超越现实的设定。Hazel超帅的,是我喜欢的类型哈哈哈,所以7分。
PS:影片的音乐制作有Charli XCX参与,代表作《Boom Clap》。
女性结社的内容、大家学到了什么,没好好写;反抗父权压根没有,报复劈腿男友,误炸了他的车,这算啥?结尾对抗揍男人居然还是保护我方男人,这算啥?女性友缘的刻画也就一般水平,没有出彩的地方(突然发现是不是被女性性缘替代了……?)(我觉得片中大家认为珍贵的就是女性朋友们在一起)n还有在学校内获得欢迎这个…………我直接满头问号n也有优点,我头一次看主角是如此张扬的les的片;俱乐部的每人性格都有不同于传统形象之处,P.J性格是真的有点糟糕(声音我很喜欢。。),所有事情都要按她想的去做,逼迫朋友服从,有点像NPD,死不认错还指责别人,深度挖掘其实是个糟糕的性格,朋友全跟她绝交我也不会奇怪,片里写成两个朋友的一点小矛盾其中一个先主动开口说话就揭页了但我觉得她们的矛盾其实是原则上的。Josie是好人,还有点吐槽役,但是她演一个正常普通的人让我很有代入感。那个跟继父有深仇大恨的女孩,一开始觉得神经病但她的性格贯彻始终我就觉得演技很棒这个形象也很棒。其它人也很喜欢,比如P.J喜欢的那个高个直女,她真的很酷,看她外表你会以为她是mean girl,但她只是很有个性,对看不惯的人绝不姑息对朋友很贴心。Rebecca在车展上工作给俱乐部募捐就很高兴,俱乐部没了对工作就很厌烦说明了她对大家的怀念。Hazel……说实话记不太清了,在看见她妈妈跟她同学上床时的崩溃以及最后说“你们现在需要炸弹了吧”时候的得意这些时刻她才显得更加鲜活。还有一个黑女,我对她是真的没什么印象了。
总而言之其实是女性友谊剧,女权的部分感觉倒是刻画得不好,要是深入挖掘女性友谊就好了,真希望俱乐部的大家也能继续在一起,继续那么开心。
还有那个被午餐水果砸了一身的一看就是社恐人格的帅哥,这个片段真的笑死了,这是最后一根稻草,炸毁学校的计划哈哈哈哈哈哈哈
还有我觉得Isbael那个劈腿的男友身上真是集结了一些♂的精华,一个活灵活现的小线头,比如开头被车挨了一下就要死了一样,上课用瓶子敲碎威胁🤣
先不提电影中的女权主义、同性恋爱要素。这部电影真的第一次让我从积极乐观的角度重新观察并审视了女孩儿们的青春期。
不同于常规女追男、男追女的套路,也不同于以往压抑悲伤的同性恋爱电影情节,总之,这部电影的双女主就是几乎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行动,几乎没有拐弯抹角,也没有奇怪的羞耻感。虽然为了逃过校长的退学惩罚,将错就错编了一大堆背书创办了女子俱乐部,但回顾起来看,这一切都无伤大雅,甚至让人觉得青春本就该如此,傻气、探索、坦诚、勇敢。
这部电影里面的女孩们结盟互助,展现了大胆的探索精神,而男孩们组成的橄榄球队却展现出人比花娇、对待饮食挑剔、待人接物没有长性。这给了现实生活中常规的男女刻板印象以强烈的嘲讽和震撼,同时也令人在观看时忍俊不禁。比如那个经典的“假装被车撞”片段。
最打动我的地方是两个女主角闹掰了之后,为了挽救小镇上大家包括橄榄球队的性命,而重归于好的情节。在我们的生命里,是不是也有一个这样的小伙伴,在青春时光中,因为一件事情闹掰,本以为不再能够做朋友的时候,却为了共同的价值观而握手言和,在经历过困境后,感情比以往更胜一筹?
好像这些都更容易在青春年少时发生,那时候的我们认真且倔强,不行就是不行,容不得半点沙子。长大之后更容易“看开了”,其实也就是没那么在意了。
除了双女主,其他次要人物的刻画也十分立体,比如她们喜欢的那位亚裔女孩儿、她们的历史老师兼俱乐部辅导员(相当于她们的心灵教父)、她们的幼时保姆(相当于她们的心灵教母)、短发的炸弹女孩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一个人都在这里相遇交错。在女孩儿们的俱乐部里外,她们逐渐熟悉彼此,开始关心、在意对方和这个团体。
女孩儿们不止一面,不仅仅拥有美貌的价值,不被定义,做自己的主人,展现自己的特质,健康运转的身体和心灵,才是最帅气的。
最后,还有一个主题被埋得很深,但我认为这部电影其实表现得很好,就是——“失败”。
其实俱乐部里的成员或多或少都是在生活中遭遇了欺负,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优位上都占下风。女孩儿们在生活中会遭遇不友好的凝视、跟踪、肢体冒犯甚至伤害。比如电影中俱乐部的成员们围成一个圈坐下来,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谁遭遇过强暴。这里大多数人都举了手。她们不希望再受到欺负所以来到了俱乐部,她们也希望自己可以不再让自己失望。
还包括两个女主分别和喜欢的女孩儿约会,一个成功一个失败的情节,也正好说明了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好坏参半。
无论是在身体上变得强壮,还是在心态上变得懂得接受生活的不尽如人意,都是在朝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首先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失败和无能为力,才能从真实的自己开始逐步成长。
俱乐部只存在过一段时间,但那段情谊留在了时光中和观者的记忆里。谢谢这部轻松愉快的电影,很开心。
#垫底俱乐部# (Bottoms) (B+) 全片其实傻傻的,有蛮多出格内容,但是因为本片确实道出了现代女权主义的很多真相,也给予这些女高中生机会说出了她们各种被欺负、被不公平对待的经历,女性角色也多样化,最终就是一部在silly 外表下相当诚实且符合现实的作品。我觉得很值得年轻女性看,可能会获得很多启示。nn本片里的两个女主不仅是女同,也是属于学校里不起眼的底层。她们在片中高喊女权口号,利用女权拉拢女性、获得关注,但其实她们并没有真的在为女性权益着想,只是希望摆脱底层的命运,成为受欢迎的人。这在现实中就非常有代表性。很多很多女性博主都是在利用女权获得支持和流量,但真正并没有做什么,甚至是越来越虚伪。nn在被揭发之后,片中两位女主在一次拯救学校橄榄球队的行动中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明白了女性团结和自强的真正含义。nn我一直比较喜欢诚实描述女性和女权的电影,不是将女性完美化、不是把女权神化,而是同样让人们看到女性不完美的一面,真实的境遇,其中可能包括虚伪、嫉妒、争吵,但这样更为真实。女性本来就是如此。女权本身也常常只是口号,却没有行动。但影片最终要展示的是,无论是美女,还是丑女,其实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就算地位不同也可以有共同点。如果她们摒除异见,联手起来,就可以变得很有力量,不再沦为被欺负的对象。nn片中用高中生口无遮拦的语气谈论了很多目前的社会现实,包括女性处境,LGBT处境,人们虚伪的一面,正是这些内容让这部青春片与众不同。nn不过一些角色是真的塑造得很刻板化, 像#星条红与皇室蓝# 里的Nicholas Galitzine出演的高中橄榄球明星真心挺蠢的,基本上只是个哗众取宠的废物。但鉴于这个是高中电影,这样的高中生确实存在,也能理解这种处理方式。只是这个角色恐怕会连Nicholas Galitzine本人都不忍看.女性角色倒是非常有代表性,塑造了学校里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女生。有拉拉队美女,有古怪的宅女,即使她们看似在学校生物链里处于不同位置,最终却都找到了共同点。
服装设计的整体基调来源于过去的经典电影——Emma Seligman和服装设计师Eunice Jera Lee希望时尚风格是经典永流传的。她们的灵感来源有:Grease(1978)、Ferris Bueller’s Day Off(1986)、Jawbreaker(1999)、Heathers(1988)和Bring It On(2000)等。
🖤性别倒置的时尚风格
《搏击俱乐部》不仅在电影主题方面非常重要,也对Eunice在性别着装方面的看法产生了影响。Tyler的搏击俱乐部里发生的事是超级男子气概的展现——男人们相互殴打对方来获得控制与安全感,但是Tyler却穿着非常女性化的女士廓形衬衫和巨大花卉印花上衣。这种性别倒置的着装风格也在Bottoms中展现出来:PJ和Josie的很多衣服都受到男装的启发,包括各类长袖POLO衫、工装裤和背带裤。与此同时,橄榄球队员们穿的是被故意改小的球服。他们的身体曲线暴露无遗,通常这是女装的标志。
🖤不同的角色有自己的时尚风格
她们讨论了搏击俱乐部是否应该有统一的制服,但最终决定突出每个人的身份并推动发展。随着电影发展,她们被搏击俱乐部赋权越来越多,自己的着装风格就越来越突出。
PJ虽然表现得很自信,但是她却最没有安全感。她对美的理解来源于别人的评价。在开场这段,PJ选了自己觉得很可爱性感的吊带百褶裙(受The Craft的哥特校园风启发),结果被Brittany说像荷兰小男孩之后,她就再也没穿过类似的风格了。你还可以看到在某一幕PJ和Brittany搏斗倒在地上,她们的穿着非常相似;还有更多的时间她只是穿得很像Josie,其实她最在乎的人也就是Josie。
Josie可能更内敛但是她更了解自己,她的风格并没有很大的改变。Emma和Eunice也希望Josie的着装融入她作为黑人女性的文化。因为在奥兰多拍摄,服装组在当地采购了很多衣服。在最后一幕中Josie穿了一件巨大印花的oversize T恤,上面写着:Artists are the Gatekeepers of Truth. (艺术家是真理的守门人),这件T恤来自黑人艺术家和活动家Brandan Odums的工作室。
Hazel的服装更加中性,前卫,但是始终忠于自己。她的衣柜里有Vetements、All Saints和Wales Bonner的超大男装。
Isabel穿了很多柔和的复古女装。最初设想是Isabel和Isabel的服装彼此呼应,就像早期电影里那种女孩团体一样。但是Kaia Gerber希望自己的角色具有强烈的个性,所以对Brittany进行了一些改变,更倾向于00年代,很多皮革、牛仔、渔夫帽,用不那么女性化的颜色来搭配她衣橱里的单品。
Annie(Black republican):她的角色实际上是根据Reese Witherspoon 在Election中的角色改编的。你可以看到她穿着很多跟Tracy Flick相似的老气横秋的毛背心和格子。
影片从一开始就被切掉了很大一部分,我推测是她们一直提到的PJ和Josie上个暑假干了什么。Hazel以为她们去了管教所,实际上可能去了这个负担。这是一个夏令营基地,在这里角色们被要求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包括手淫。(But I’m a Cheerleader似曾相识呢)Eunice为这个营地设计了歇斯底里的制服:卫衣上写着:脑白质切除术:女士们克服错误青春的不良机会主义倾向。杀青之后片场的每一个人都想要一件这个。
🖤有人注意到球队的吉祥物了吗
对Emma来说象征整个镇子的厌女症和沙文主义真的很重要,在社会上潜移默化和掩饰得很好的东西,在这里只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个毛茸茸的可爱吉祥物,低头就能看见它胯部巨大的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