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战争片  »  果尔达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海伦·米伦饰演以色列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女总理果尔达·梅厄,故事围绕其在赎罪日战争期间面临的严峻而高风险的决定展开
  • 头像
    星战粉
    果尔达 (2023)
    7.3
    2023 / 英国 / 剧情 传记 历史 战争 / 盖·纳蒂弗 / 海伦·米伦 泽德·约瑟夫

    以色列历史上争议的人?😉😉😉😉😉😉😉😉😉😉😉😉😉😉😉😉😉😉😉😉😉😉😉😉😉😉😊😊😊😊😊😊😊😊😊😊😊😊😊😊😊😊😊😊😊😊😖😘😘😘😘😘😘😘😘😘😘😘😘😘😘😘😘😘😘😘😘😘😘😘😘😖😊😊😊😊😊😊😊😊😊😊😊😊😊😊😊😊😊😊😊😊😊😊😊😊😊😊😊😊😊😊😊😊😃😃😃😃😃😃😃😃😃😃😄😄为什么?她还是争议?😘😘😘😘😘😘😘😘😘😘😘😘😘😘😘😘😘😘😘😘😘😘😘😘😘😘😘😘😊😊😊😊😊😊😊

  • 头像
    笑微鸟

    #木卫二书友会-2月书影

    电影《果尔达》

    与果尔达·梅厄的自传《我的一生》相遇,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但这么多年,并没有积极打开。

    杨青老师异常敏锐,电影《果尔达》去年上映,哈以战争去年突然爆发,两件事情,毫无征兆地命运般勾连在一起。信息时代爆发的战争,和我们的关系,亦远亦近,无法回避的,令人疑惑的,借助这些素材,对民族、战争和宗教的理解可以多一些维度。

    电影以纪录片手法,再现了时任以色列总理,当年已经75岁高龄且患有癌症需要定时化疗的果尔达,在1973年赎罪日战争爆发前后二十天内的各种应急及决策过程。

    搭配自传里更加详细的第一人称视角的心理活动描写,更加能身临其境地理解,从小被欺压侮辱长大的犹太人小姑娘,如何在以色列复国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坚定自己的人生使命,在美国接受教育后义无反顾地返回自己的家园,又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以色列的女总理。

    当然,这必然是犹太人和以色列的角度,但也是一个卓越的女性政治家的角度。以色列当年为胜利付出了惨烈的代价,她在战争后也接受了国家调查委员会的审查,调查结果显示她在战争中无任何不当行为。

    50年后再次爆发的战争,不重复历史,却和历史惊人地相似,和平是唯一出路,而和平总是来之不易,且读且珍惜。

  • 头像
    落落秋

    这部影片对我的吸引,其一是果尔达.梅厄夫人,以色列前总理,一位在20世纪世界近代史上留下深远影响的“以色列铁娘子”,其二是饰演梅厄夫人的演员,号称“女王专业户”的 海伦. 米伦(Helen Mirren)。

    整部电影以第四次中东战争,被称为“赎罪日战争”为主线,围绕战争打响的三周时间,通过果尔达以及身边人的视角,以战争初期以色列的被动局面开场,到联合国调停战争结束,最后的镜头是梅厄夫人在请辞多年后病逝,彼时电视里正播报新闻,是她和埃及领导人相谈甚欢的画面。

    一方面是领导者决策中的理性与坚决,关键时刻大局为主的魄力,一方面是女性身份赋予她不同于男性领导者的敏感和坦诚,以及果尔达与病魔斗争,不为人知的不堪承受之重。

    如果对这一段历史不是很熟悉,刚开始看会迷糊,导演没有做太多的陈述和铺垫,直接就进入了战争状态,我是看了一小半又停下来特意翻出来加州101的《中东往事》,把五次中东战争的背景以及果尔达的生平故事又回顾了一遍,这才继续看完的。

    海伦对角色的演绎对这部戏起了决定性作用,特型化妆很传神,从灰白凌乱的头发,到略显肿胀的身躯,以及走路蹒跚沉重的体态,据说每天要花三个半小时才能完成妆容。已年届78岁的她演艺道路似乎还在持续上升期。

    几个女性角色的互动很有深意,果尔达与女助理情同母女,助理应该是在她身边最能体恤的那一个;作为整体局势的决策者,果尔达也不得不面对个体牺牲给家庭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她对战争中痛失爱子的女打字员,更多的是愧疚和不忍,这是作为一个母亲的本能。对犯错下属她没有太多的苛责,更多的是像个家长一样的宽容和鼓励,要求其用行动去挽回损失。而当面对战争残酷下那些无辜牺牲的生命,在战争监控室里留下的眼泪,都是果尔达战争铁腕下的另一面。

    电影里果尔达一直烟不离手,对抽烟有着近乎病态的依赖,在镜头里体现得过于频繁甚至让人感觉不适。

    整部影片其实更想要体现的是梅厄夫人在人前从容刚毅背后,她作为普通女人的艰难与不易,讲述女强人背后的孤独,妥协甚至是脆弱。

    不知道是否出于经费的考虑,导演没有提供太多战争场面的镜头,场景不断的在烟雾缭绕的会议室、封闭压抑的军事指挥中心、以及果尔达的卧室里来回切换,战争残酷主要靠无线电设备传送前线的尖叫声来体现,战争过程更像一个人物辅助功能,为服务于果尔达的人物形象所提供的背景工具。

    当然运镜配乐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这部片里配乐更多的是带点恐怖音效的逼仄压抑,听着很诡异,不觉得是加分项。

    最后在电视里和埃及首领的画面出现的是果尔达本人真实的镜头,她侃侃而谈,豪迈又幽默自信,让人觉得电影里诠释的人物似乎过于拘谨和沉闷。

    稍微轻松的看点都在果尔达和基辛格对话的场景里,当基辛格试图降低果尔达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的期望时,他说:“别忘了,我首先是美国人,其次是外交部长,最后是犹太人。” 果尔达则机智的地回答:“在以色列,我们是从右往左来读的。”

    在果尔达厨房里基辛格被迫喝汤的画面也很有些搞笑。看得出来对谈中一直是由果尔达在控场。

    也是在与基辛格的交谈中,果尔达的精气神也终于能够比较坦然的呈现,同为犹太人,也是同龄人的基辛格应该是那个能够真正理解她,能明白她正在经历什么的人。

    这部戏其实只是截取了果尔达梅厄夫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横截面,通过事件来展现人物和人物关系,它不能算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传记电影,甚至片名应该叫《赎罪日战争》倒会更合适。

    导演盖·纳蒂弗Guy Nattiv曾以短片《肤色》问鼎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作为在特拉维夫出生的以色列人,在这样沉重的历史题材里,家国情怀难免占领高地,让我们从纷纭复杂的形势当中的某一个侧面来了解果尔达。

    只能说,能被书写出来的历史从来都不会是完全客观的。历史要不断的从不同层面各个角度阅读和发掘,不断的交叉验证,如果能获得一些模糊的接近真实的形状,就已经是足够幸运了。

    公众号:落落秋

  • 头像
    埃辛

    如果从两方或者三方去看一场战争,很难评价一场战争的正义或者邪恶。

    无论电影怎样渲染,但战争就是战争。

    去除战争的因素,这部电影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1.

    这部电影没有描写正面战场,战场上的所有因素都在果尔达的反映上表现得惟妙惟肖。

    果尔达的每一个身体反应,都是战争的真实写照。

    听到爆炸时吐出的烟圈,犹如一朵蘑菇云在升起。同样,硝烟弥漫的指挥室,如同硝烟弥漫的战场。

    果尔达烟不离手,而且有过不少特写,似乎也在烘托这样一种氛围。

    果尔达路过停放尸体的架子,上面的尸体一次次增多。

    2.

    果尔达说:我不做军事决定。我是政治家,不是士兵。

    这是非常清晰的界定,让观众和历史爱好者都明白,果尔达做出每个决定的立场。

    其实还可以衍生出很多这样的句式:果尔达是政治家,不是女人。她果断,强硬,不妥协。

    但她也有女人的一面,因为年龄的原因步履蹒跚。看到同事的儿子失踪,她会有同情。

    不过,一旦她披上政治的外衣,她可以立即变身。

    3.

    沙龙已经出现在电影里。

    这是我第一次了解,除了总理身份以外的沙龙。

    4.

    果尔达说:请记住,所有的政治生涯都以失败告终。

    5.

    号外:这部电影关于果尔达的描写,让我想到我前天撰写的一个故事。

    也让我想起我的太婆,她已经于二十多年前去世了。

  • 头像
    nanapeace

    大膽預言,感覺 Helen Mirren 明年能拿Oscar(和其他各大電影節的獎項)。

    先來點碎碎念:希望不要因為給好評被人罵。之前看到晚安,好運 豆友po的在微博上的上海猶太難民博物館的圖片下面全是罵猶太人太會洗白的評論。有點嚇到我。我不想評論任何人,純粹只想誇誇 Helen(還有Golda,不討論她的政治立場啥的)。

    是的,寫這個影評純粹是因為Helen太厲害了。Golda也是一個值得尊敬的領導人(害怕中,再囉嗦一次: 別罵我,她已經去世近50年了。她的政治立場和她的政策那些我不想做評論,也沒這個實力評論)。

    看完電影之後,想在油管上搜點Golda本人的訪談,來看看Helen的表演是不是真的很到位。無意中看到了Golda的親孫子和本電影導演的電視採訪。才知道原來Helen是Golda孫子“欽點”的演員。他們說Helen在演之前做了大量的research。Helen在最後成片裡的表演也是得到了孫子的認可的(我們也有這麼厲害的演員 - 鞏俐老師,被網友親切的稱作䡗皇。她在《奪冠》裡的表演)。

    Helen在電影裡表現

    類似於Darkest Hour 只聚焦邱吉爾在二戰前半段英軍潰敗時候的表現,Golda這個電影聚焦的是1973年Yom Kippur War那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這位總理的表現。從一開始的阿拉伯聯盟軍的奇襲成為事實,到初期的以色列軍隊在兩個重要戰場(Suez canal 和 Golan area)的節節潰敗,各種“全軍覆滅”,再到後期取得短暫勝利,以及後來Golda堅持要乘勝追擊,冒險過河去圍剿埃及第三軍團(好逼當時的埃及總統和其他arabs政府接受和平談判也給出強烈信號 - 以後別再來犯)時難以避免的重大犧牲,Helen在每一個階段的表演都相當令人佩服。

    73年4月以色列剛幹掉幾個arab頭目。10月就被以埃及為首的幾個arab國家奇襲了。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1973_Israeli_raid_in_Lebanon

    如果Gary Oldman當年能拿Oscar最佳男主,Helen絕對值得拿明年的Oscar最佳女主(和其他各大電影節的獎項)。

    電影最後有一段Golda本人和埃及總統見面時候的講話(其他地方也有短暫插入Golda本人的真實影像資料),我發現她本人很幽默很愛笑。這讓我一度懷疑Helen的表演是不是有些不太精準,只有鐵腕,削減了Golda本人的魅力。結果,看完電影後,看了一段Golda本人接受英國某電視台的半小時的訪問的視頻。才發現Helen的表演真的很精準。Golda本人的那種的直接,不廢話,有些強硬的態度,還有她本人“value life” 的立場在電影裡都被Helen很精準的表現出來了。

    從Golda走路的神態,她腫脹的雙腿,再到Golda本人煙不離手的習慣(上面提到的那半小時的訪談裡Golda就有咳嗽),這種對Helen來說也許根本不會有太大難度 (參見女排隊員對䡗皇的評價)。她在危急時刻的幾次人後崩潰,含淚,和背對鏡頭的抽泣,都恰到好處。這和Oldman在Darkest Hour裡表現的邱吉爾的心理疾病是不一樣的。

    影片裡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可能是她的一次又一次的背影,還有她一次又一次的走下那個樓梯。很明確的展示了什麼叫背影都會演戲。看的時候就讓我想起了許鞍華導演的《桃姐》裏面桃姐中風以後劉德華去老人院看望她的時候那個背影的鏡頭。那個鏡頭,我在當年觀影的時候覺得華仔的這個表演是全片的一個很明顯的敗筆。他的那個背影表演痕跡太重了,情緒很弱,當時還暗自納悶了好久,為什麼許導演能夠驗收(也許華仔已經盡力了,哈哈哈,別罵我)。Helen在Golda裡的每一次的背影都能抓住觀眾,她每一次聽到戰事匯報後在小本子上記下的數字,她一次又一次的走向會議室面對那些將軍和大臣,以及她坐在攝影機進行直播面對全國民眾,再到她去河對岸給士兵們打氣,所有的這些人前的她的堅強,鐵腕,不猶豫不決,都和每一次出現的背影,緩慢下著樓梯的姿態,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尤其是在後半段,她不得不做出犧牲,導致更多傷亡的時候,她獨自對著窗簾背對鏡頭的那不到10秒鐘的抽泣。

    而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地方是Helen每一次和她的速記員的互動:戰爭開始後每一次的會議,涉及到速記員兒子所在的部隊的時候她側頭偷看速記員的表情,明知速記員在場也必須做出她認為正確的決定的時候的表情,再到後來圍剿勝利,埃及那邊送來戰俘名單的時候。Helen親自去速記員的辦公室送名單時她只敢站在門口半露面,但又會自己承擔一切責任直視速記員的表情。在那一刻,電影到達了高潮。

    在看電影之前,我對Golda的了解少之又少,僅僅只是知道有這麼個領導人。看的時候,她對傷亡人數的在意,她對速記員的歉意,我其實有懷疑這是不是導演的藝術加工,美化這位“鐵娘子”的形象。看完電影以後,看了上面提到的那個Golda本人接受電視採訪的視頻,才知道並非導演的美化,而是Golda本人一直在傳達的她最在乎的事情之一。

    相比之下,今年的大熱片,Nolan的Oppenheimer裏面關於Oppenheimer對生命和自己責任的反思就顯得非常薄弱。Nolan並沒有在這個(我認為最重要的)議題上有任何有效或者深刻的探究,除了給了一段非常有衝擊力的畫面。Golda的導演和Helen算是做到了,至少他們把這個Golda本人最在乎的命題在電影裡給出了足夠的描繪。速記員和Helen在影片結尾的那一段對手戲,沒有一句台詞,但兩個人都完成的相當棒。

    Golda本人1970年接受的電視訪問

    聊完電影,也想聊聊在油管上看到的那段Golda本人的電視採訪。不得不佩服,她的確是做到了她在訪談裡說的那些(促成了和平協議的簽訂),雖然需要做出犧牲,對此她自己很坦然和堅定的承擔一切責任,”帶著他們(犧牲的人)的痛苦直到我離世“。

    訪談原視頻link:https://youtu.be/w3FGvAMvYpc?si=yk4ZEhJVjJZavrbN

    在近半小時的訪談裡,主持人的每一個問題都很犀利,甚至有點挑釁,試圖找到Golda的破綻,question她的retaliation policy。首先就開始問她1968年Beirut機場襲擊事件。基本就是想說 “你這樣的報復行動有正當理由嗎?你有考慮過無辜的人嗎?” 之類的。

    1968年Beirut機場事件簡介 from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 ... cambridge.org

    Golda面對主持人的質疑,非常堅定的反問了主持人(1968年機場突襲沒有人員傷亡)。堅持自己的立場:她們從來不希望有無辜的人受傷。但她也承認,只要有戰爭,就一定有無辜的人被牽連,雖然這絕對不是他們的初衷。

    視頻沒有字幕,我只能邊看邊聽寫,記下了一些他們的對話。(好累!!!啊哈哈哈)

    在面對主持人的持續地質疑的時候,Golda講了一個故事:以色列這邊因為戰爭,小孩子從小就被教聽到跑彈聲要去防空洞躲起來。有個小孩有一天聽到跑彈聲了,本能地要跑去防空洞。他爸爸説:別怕,這不是對面射過來的砲彈,這是我們射到對面的砲彈的聲音。小孩子聽了問了爸爸一句:”Do they have shelters for children on the other side?”

    Golda - “Our children are not taught to hate.”

    後面主持人繼續刁難:

    Host - “If it was a business, nobody make a profit without risk. The profit you are going to make here is peace. Isn’t it worth some risk for a short period?” (大概意思是:你可以不用那麼強硬,一定要打回去,以牙還牙,吃點暫時的虧不行嗎?質疑她的retaliation policy)

    Golda - “We think (that) enough of our people have been killed for no reason and whatsoever. And I refuse to believe that this is something that only we can profit by it.“ (和平不是只有以色列人受益)

    主持人很愛站在阿拉伯人的立場問Golda,看看她的反應。下面是一段Golda的回答。

    Golda - “This, there are quarrels with the Arabs, is not a quarrel for a piece of land. It’s not for territory. It’s not for anything concrete. They just refuse to believe that we have the right to exist at all.”

    Host - “Surly for those … in 1948, for …, surly for them it‘s land. Don’t you understand them? And their desire to come back?”

    Golda - “Why did they leave?”

    Host - “… millions of refugees of the war… maybe they don’t like a concrete army”

    Golda - “(But) then who made the war? They don’t like a concrete army; therefore we should leave? Oh that I understand. Yes, we can have peace in this area. (But) Without Isreal in this area, there won’t be peace. The Arabs are not friendly with each other, but that’s none of my business. This is a solution. It just happens that there are 14 Arab counties in immense territories. And we’ve come back. We have been here before.”

    Host - “Two thousand years ago”

    Golda - “And we’ve come back”

    Host - “Two thousand years ago” (強調兩遍,意思是這塊地方早就不屬於你們了,然後又繼續challenge 以色列人在該地區的legitimacy。)

    Golda 很嫻熟地用一大堆該地區的多種族共存和變遷的歷史反問主持人。然後最後總結 “… (此處省略好多字,實在不想聽寫了,哈哈哈,大意就是“全世界好多人都 sympathise with Palestinians. 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self-determine except we. We are the only people in the world who is not given the right to… for self-determination. We have to be evidently, the minorities all over the world. And we have no right for independence.”

    然後鏡頭給到主持人,他輕微的點了點頭。🤣🤣

    就是這裡,他點頭了,哈哈哈哈哈哈

    Golda - “The Arabs are prepared to negotiate with us? Which Arab, where, when?” (反問:這些阿拉伯國家有主動想和我們協商嗎?「戰爭是我們挑起的嗎?」)I’m prepared to go to …. I’m prepared to go to …. I’m prepared to go to … I’m prepared to go to ….” (只要他們真心想談判想遵守和平協議,我都願意去談,說了好多個阿拉伯國家的首都)

    在訪談的後面,Golda講到了她最看重的 “just value life”。是這一段讓我意識到了電影裡面的情節並非導演的藝術加工。在Golda眼裡,她只是把自己看成了猶太人的大家長,就像當年在烏克蘭的時候她爸爸保護她一樣,她只是想讓猶太人有一個可以生存的空間,有生存的權利,有獨立的權利(別罵我,我只是説她在這段訪談裡講的內容,她本人在以色列其實很受爭議,因為死傷太多人)。

    Golda - “and one of our people that every boy that is wounded on the canal or somewhere else is a wound in hearts of all of us. (We) don’t necessarily have to know him or his family. It’s difficult. And that’s why we value life, not only our own. Just we value life, and this is our strength. Maybe one would say this is our weakness because the Arab leaders are not so sensitive to the very question of life, having people alive, instead of dead. Otherwise, there would be no wars.”

    她說 “it’s difficult”的時候有短暫的停頓。眼神裡有東西。

    主持人最後又問 “isn’t time on their side?”

    Golda 反問:我不信。你覺得Arabs沒別的事可幹了?他們只會一代接著一代啥事都不做只是忙著殺以色列人? (很委婉「直接」地告訴主持人:你別挑事!哈哈哈哈哈)

    BTW, 電影最後的那首歌還不錯。查了一下, 歌名是:Who by Fire – Elias Abid & Ysa

    豆瓣是一個存電影票根的好地方,哈哈哈。雖然拍糊了。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