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王亚为徐守莉陈宝国张嬿
类型:动作历史古装导演:张子恩 状态:HD 年份:1986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ID:1464595热度:0 ℃ 时间:2024-09-14 09:53:06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本来不想写,把其他影评看过一篇,怒其差劲委曲了一部好片。什么乡绅金老爷,片里交待的清清楚楚是个穷秀才,全都是这种水平的穷bb还那么多人点有用,难怪过了大几十年还要反思这段愚昧野蛮的历史。
这是部好片,用狗眼当然看不出来。影片明着刻画了玻璃花古董商这样的臭流氓狗奴才,暗里也勾勒出所有在位者的丑陋嘴脸。当官的虚伪不用说,就说说民团首领曹大师兄吧,有如京剧名角亮相一般端着身架迈着台步出场。且不用赘述他如何唱念做打,仅看他上场前后镜头刻意交待的众多靓妹侍从!再结合后面老少爷们英勇全军覆没却不见曹大师兄师妹踪迹,这是个什么东西就跃然纸上了。当然还少不了输急了背后发镖的武林宗师索老爷。与此相对的是一身草莽气的市井高手,虽然也玩了个一发两弹的技俩,但从头到尾都没阴的,大方认输,也算教训了恶人。其他如古董奸商药铺老板娘官妾之流阳奉阴违欺软怕硬的嘴脸也刻画的活灵活现。
王国维独爱以血书者,我观此片此书就看到了这样的作者。惟以血者书,才能这样淋漓的表达着对国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片尾的傻二的话直到今天仍然振聋发聩!
霹雳雷电
战锋对决
新宿天鹅
黑狱喋血
鬼吹灯之龙岭迷窟
青蜂侠
故事讲述一名海军陆战队军官在服役期间受到心理创伤...
播放指数:994℃
恩,如果你也是从维基百科上对义和团进行的了解的话,你也会有同样的感受的。
但是看了之后发现这部影片所蕴含的远比义和团要深厚得多,看上去是部跟风的动作片,实际上很值得一说。
因为没看过原著,不知道对原著的修改到底有多少,所以这里面都不提冯骥才先生。
傻二名字不好听,但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绝对的完人。
他身怀绝技,其绝技是从小苦练得来,来不了半点的虚假,也没有天赋的加成。体现出古人一直以来提倡的勤、苦、不问天资但求后天的学习观。
他身怀绝技却又深藏不露,更不以绝技为生,老老实实干着极端朴素的工作,甚至清苦得有些难以为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提倡却又略显矛盾的一种观念,即人要有本事,但不能靠这本事去钻营,不功利,不卖弄,这才显得高尚。但人如果没本事,也不去钻营,不功利,无所卖弄,又会被当作是废物。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的高人都追求隐居在山间,以穷为乐,这穷却又是因为有本事富却不想富而得来的穷。高人不问世事,但张口就能嘲讽世事,留得那世界给无才无能又极好钻营的人去糟蹋,这才是高人们嘴巴上嫌弃但心中认可的理想世界。而不问世事又能嘲讽世事,不去钻营又能神技加身,这自然需要天赋。但是人们又不认可这种天赋异禀的学习观,又认同高人确实天赋异禀,这是一重矛盾;号召大家避世,又嫌弃世界被人糟蹋,这是第二重矛盾。
但傻二的本事最终还是显出来了,但是是被逼出来的。这是解决这些矛盾的一剂良方。那就是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但这机遇你不能伸手去拿,你要等他来砸你,砸到你还得再三退让忍无可忍方可,必须要表现出和这机遇有仇的姿态。因此见个诸葛亮要几个人接力棒式地推荐,见个面还要三次见不着,皇帝禅位给你还要三度推辞。这个虽然实际上解决了上面的矛盾,但是还是表现出我有经世之才但是我不经世,那这才用来干什么?一方面要大家讲实际,另一方面又不让大家去搞实际。
傻二还实诚,实诚到傻的地步。没有任何算计人的心,全靠真本事。所以项羽的地位要比刘邦高,自杀了天下丢了吃了哑巴亏也不抱怨,因为有明眼人(也就是银幕下的观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以上是他在传统意义上的完人形象。而在影片拍出来的时候的时代背景中,傻二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那就是爱国。他平时对外国人毕恭毕敬,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却又一定要安排他和个日本人决斗。大家要注意的一点是,他之前和任何一个人打都是点到为止,和这个日本人打之前,因为他还没听说老婆被洋人糟蹋过,他个人的眼界也决定了他不会有什么中外的观念。与日本人起初也是憨厚地笑,甚至还露出过敬佩的神情,表示他胸无城府,纯为切磋,一视同仁,不搞其实,但是就是有一种冥冥的力量(其实就是导演的力量)驱动着他打这日本人是往死里打的。因此在那个年代,看来爱国其实就是恨日本而已。
但这个爱国志士摄像机后面的人和银幕下的人的爱国,就剧中的逻辑来说,傻二此时实际上是没有抗击列强侵略这样标准的爱国意识的。真正开始有的时候实际上是女主告诉他自己被洋人糟蹋的时候,气得傻二甩起辫子就刷大叔。这是受欺辱的悲愤的释放。女性的贞操确实是激起人抗击侵略的最好的催化剂。但多年之后,在这个性的包容度得到发展,但让人纠结到底是人性进化还是世风日下的世界,用女人作为激起爱国热情的工具显然有些煽动性太强。但我们确实无法苛求当时的人们有那样的洞察力看到这件事情背后体现的司法主权的沦丧。这一段只是让人直观地觉得只强调了傻二是个男人。实际上最后驱使他上战场的也不是这件事。因此安插这样一段剧情,生硬的同时也体现出主创们对爱国和护国一种偏离而浅薄的理解,更像是拿女人作为工具了。
而与这一段相比,玻璃花那一段就是对洋人的一种不分青红皂白的不满了。玻璃花被洋人的球砸到,嚷嚷着要教训那女洋人,洋人找杨买办道了歉,杨买办说不客气。玻璃花不乐意了,说她打了老子你还跟她说不客气。杨买办的解释基本没逻辑,他说的不是“人家都赔不是了”,而是“洋人随便挑一个出来都比三品官厉害”。这逻辑链接真是糟糕,仿佛是主创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口子来表现当时洋人的横行霸道。但是这个口子找得实在是低劣。难道当时的主创就是抱着你打了我老子就要打回去你要不是洋人我早揍你了的观念?实际上义和团很大程度也是这样的思想驱动着去刀枪不入的。团民们很大程度上不是忍无可忍视死如归地反洋,而是突然有了一个“刀枪不入”的神功。大家怕洋人,是因为怕洋枪洋炮,而现在有了“神功”,不用怕了。这才上街去杀洋人,引得八国联军进北京。不用怕了,就轮到咱欺负他。玻璃花的观念落后至极,但主创用这样的情节来表现,很难说清他们到底持什么态度。从那个年代的一些文艺作品里看,中国人或多或少有着这种思想。冯巩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小品里说:“二十年后,中国特发达,外国人要来中国办签证还要长得好看才行。”蔡明的《越洋电话》里也说:“以后外国人来中国还得托关系走后门才成。”从这些台词来看,强国的必然就是将曾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转过来压到别人身上。自然这些是逗一乐的台词,但长时间潜移默化这种思想的恶果也是可怕的。打个比方来说,某一天政府说,我们有新技术啦,外国的原子弹都打不着我们,我们的原子弹一炸一个准。按照这种思想的逻辑,这不炸白不炸啊。这就和义和团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习主席一直说我们不搞强国必霸但是外国人就是不信,自家老百姓也不信的原因。
另一个新的时代精神就是思变。辫子断了该练枪,神留着,什么都玩得转。但他之前看着一群人跳大神也还跟着去一同刀枪不入,不得不说其实神枪了以后无非也会被步枪冲锋枪机关枪大炮坦克给击毁。这实际上就是唯武器论。在那个改革开放伊始的年代尤盛。落后了几十年,看见外来东西先进就想着也没什么了不起,,把东西技术搬来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指日可待了,这就是“神留着"的终极意义。这“神”就是之前体现在傻二身上的中国传统。
自然,换个角度看有理解成中国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定能强国,可并不是人人都是傻二这样换个东西就玩得转的,大多数人只是想着换东西罢了。我们的历史书,一代又一代地嘲讽着李鸿章和他的北洋水师,可一旦有一堆新鲜事物涌来,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还是有什么了不起换上我我也行这种想法吧。“中体西用”四个字被我们的历史书打进了十八层地狱,却还有不少人想着归化个把老外就能让中国足球强大了。一想到这些嘴巴上嘲讽,身体上还是很老实的人,就不得不为李鸿章他们感到可惜。
而为了进一步衬托出傻二的高大人物形象,影片给他安排了几个体现出被中国传统和时代精神所唾弃的对手。第一个心胸狭窄,打不过就使坏想废了人家。最后被傻二的以德报怨所感动。第二个满嘴跑火车,理论知识一对还带有社会公认的虚名。结果被放倒了还想使坏还要站在道德高地还要喋喋不休,老朽至极。第二个人物在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就一直遭人讽刺。但是在今时今日看来,除开其道德品质一方面是人类亘古未变必须要唾弃的意外,其他的嘲讽点就有些站不住脚了。自然一个人满嘴理论毫无实干是要被讽刺,但我们看到他的对立面,也就是影片借以歌颂的傻二对于理论的态度,现在看来是相当落后的。他对自己的本事从哪来,有什么根据基本是一无所知,但是他把老头血虐了一番,就让人感觉是在提倡“懂有个鸟用,能干就行”这样的不求甚解的极端实用主义,这其实就是我国长久以来的经验主义的集中体现。现在我们需要这些满口理论的人。因为长期忽视理论,人家理论似乎一直没有用,但是理论已突破说腾飞就腾飞说变革就变革。我们就只能抄抄抄。一个理论要转化成时间,需要几代人钻研理论,我们不能只追求理论转化成时间的那一个瞬间就觉得搞理论都是没用的。文革不就开门办学把教授都赶出去让“实干家”们来教学了吗,干出什么了?
就拿我学的法学来说,昨天看了《今日说法》,我爸说现在的法律那么多人去研究越研究越偏离法律的本质了。犯人就是犯人,现在改成上诉人,你看看这个法官,一下又说他是累犯,这么罗嗦搞得都不是在惩罚犯罪了。唉呀老爸你真的是一点都不懂啊。自然知识追求一个枪毙的结果来说这些东西都是没用的,但是没了这些就只剩枪毙了那世界不就精彩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津门第一眼就的东西确实可以说是无用的,但就应当被嘲弄吗?世纪初的孔乙己之所以要被讽刺,是因为那个时代的读书人都是这个样子,社会没有进步。但近百年过去了,社会发展了,人才多样化了,这个社会里如果完全没有了会写四种回的孔乙己,这个社会也不可爱吧。或许鲁迅在世,又会写一篇只会写一种回字的讽刺小说吧。
因此这部影片,我把它称作是一部朴素爱国主义影片。这个词是我瞎编的,因为我不想武断地抹黑所有爱国主义。朴素爱国主义说难听些,就是老土爱国主义,就是说有个纯真的要自强的爱国动机,但看不到强国的本质,只是一味地强调“我大中华就是牛逼啊外国就是东西好一点有什么了不起日本人最欠揍了等老子强大了一并收拾你们”这样的爱国主义。从影片中大家都争着找他学神功可以看出,这是那个年代中国被世界甩开近百年差距之后人们穷则思变但又不愿意否定其落后的深层次原因的一种急躁情绪的体现。在那个年代确实打气,但这个年代再看,就不必再从中汲取什么了。因为电影里这种要保持中华文化中落后的观念和虚幻的优越感还要和世界一决雌雄的思路,不得不说有些可笑。
拾遗:
有个让人纠结的的点,就是究竟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精神还是亡国奴标志的辫子。女主角的父亲说掉了辫子就失了中国人的精气神,而后来他的辫子是由大反派玻璃花剪的,还悲伤地疯了,正面人物女儿还因此要找玻璃花报仇来看,主创们是一定程度上认同老头的话的。也可以理解成傻二掉了辫子但“神留着”,是一种中华民族精神脱离形式化的表现,只不过拿辫子做载体,着实不讨喜。
玻璃花为了要个古董而烫自己,在陈宝国主演分《大宅门》里,也有一段类似的剧情。陈宝国演的白七爷小时候和小朋友们烤红薯,别的孩子怕烫不敢拿,他说这有什么,没出息。就夹起一块烧红的木炭往自己胳膊上烙。而联想到这一幕,觉得这两条汉子还真是差不多。表面上烫自己的直接目的不同,实质上都是争一口气,让别人服自己。玻璃花自残换来古董,是为了请日本武士帮他教训傻二。从他去请洋人时的种种表现来看,难以把他称作是个汉奸,因为他没有中外意识。他如此决绝,目的还是要重拾他三爷的威望。想起来白七爷和玻璃花演员一样,气质一样,只是境遇不同而已。而不知为什么很多国产剧中都要设置这样一群围观群众,在围观别人决斗的时候,看谁得势了就对另一方极尽讽刺挖苦之事。最后胜者一方尽情享受着这群人的掌声,画面可谓和谐而激动人心,围观者也显得可爱。但实际上他们一点都不可爱啊。为何一定要将围观群众设置成这样?是不是觉得这是围观的常态?如果这样看,烫自己就不难理解了。因为老百姓都是好捧强人的臭脚的,从来说习武之人以德服人,而中国的动作片里都是以武压人打到服的。两位反派找傻二比武,为的不过是个虚名,实际上是把臭脚架在别人头上的权力。
咖啡这个梗完全可以做个集锦出来。。中西文化冲突的代表除了咖啡大家也就都想不到什么了,说明大家其实对西方文化了解也就停留在咖啡有点苦上面。
本来不想写,把其他影评看过一篇,怒其差劲委曲了一部好片。什么乡绅金老爷,片里交待的清清楚楚是个穷秀才,全都是这种水平的穷bb还那么多人点有用,难怪过了大几十年还要反思这段愚昧野蛮的历史。
这是部好片,用狗眼当然看不出来。影片明着刻画了玻璃花古董商这样的臭流氓狗奴才,暗里也勾勒出所有在位者的丑陋嘴脸。当官的虚伪不用说,就说说民团首领曹大师兄吧,有如京剧名角亮相一般端着身架迈着台步出场。且不用赘述他如何唱念做打,仅看他上场前后镜头刻意交待的众多靓妹侍从!再结合后面老少爷们英勇全军覆没却不见曹大师兄师妹踪迹,这是个什么东西就跃然纸上了。当然还少不了输急了背后发镖的武林宗师索老爷。与此相对的是一身草莽气的市井高手,虽然也玩了个一发两弹的技俩,但从头到尾都没阴的,大方认输,也算教训了恶人。其他如古董奸商药铺老板娘官妾之流阳奉阴违欺软怕硬的嘴脸也刻画的活灵活现。
王国维独爱以血书者,我观此片此书就看到了这样的作者。惟以血者书,才能这样淋漓的表达着对国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片尾的傻二的话直到今天仍然振聋发聩!
还有最后一句话,不能不提的经典语言,辫没了,神留着。
这是1986年的片子。年代比我还要久远,改编自冯骥才的小说。
男女主角我都不认识。陈宝国倒是一直狠喜欢。影片里的玻璃花相当出彩,一身活脱脱的地痞流氓气,游手好闲,软骨头,小汉奸,大走狗。似乎在那个时代的电影里,反派人物不够坏,不够奸诈,不够恶毒,正面人物就不够好,英雄就不够伟大似的。于是,反派必须要尽可能的泯灭人性和良知,才足以衬托主角的光辉形象。
玻璃花与傻二结下梁子的起因是傻二的仗义相助。在此后两次的寻仇中,玻璃花皆是以傻二辱骂对方为理由激怒对方跟傻二比武。我记得第一个说的是,他说您是螃蟹。骨头长在外面,肉长在里面,外硬里软。语言形象,啼笑皆非。
这两次之后玻璃花认识到了天津卫的人本事不够,找了日本武士帮忙。在这中间有一个插曲是官府的人把傻二喊过去,让他表演辫子功。这是什么意思我没有搞清楚。是想表现出政府的腐败无能,官员们只是吃喝玩乐看杂耍吗?我不是狠理解。在请日本武士之前,玻璃花为了凑礼物,拿一通红的铁块烧大腿烟熏火燎的场面把我吓了一跳。这一时刻的他,说是热血男儿爷不为过吧。
第二个疑问产生了。菊花因为自己曾被洋人强奸过,不答应与傻二结婚。并且说,娘就是被这事气死的。这样看来,菊花爹一定是知晓此事的。傻二这时却说,你爹都答应把你嫁给我了。难道,菊花爹是不顾家庭脸面个人羞耻的人吗?但在剃头匠为了1000两银子险些割掉傻二辫子时菊花爹说的一番话来看,他不是这样的人。那又是为了什么。
义和团出场了。神鞭加神拳,洋人全玩完。痴人说梦。这应该是影片的重头戏,涉及到了民族与国家意识。我不想说太多,是一个悲痛的历史。国人由于自己的无知和愚昧,从神鞭,神拳,神棍,直到最后的神枪。
片子狠爱国。主题,辫没了,神还在。神,爱国精神。08年中国遇到了一连串的问题。政治,经济,重大事故,自认灾害。
偶尔怀念一下老电影也不错,看看曾经的国人是如何重新站立起来的,我们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所以很难想象还有把道具、场景看得非常重、却又不是好莱坞那种大片的电影(比如宾虚、埃及艳后、色戒里的旧上海和香港等等,都因为不惜巨资打造恢复历史场景而出名)。
神鞭就是这样的一类电影,80年代懂得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和了解老一辈故事的人还真不少,这些”活古董“经常给我们带来最真实、最地道的平民和市井生活素材。
这些素材本身不仅是历史遗产,就像黑人的R&B、吟唱等,更是民族精神的物化和记述者。对于电影本身的艺术主张,其作用不仅仅是真实还原和再现一段历史,更多的,让你思考是什么样的一群人组成了他们的命运和宿命、他们的爱情和生活、他们的本性和幽默、他们苟且和他们的勇敢、他们的真诚和他们的麻木。全都体现在围看高跷的群众演员表情、茶楼里的长袍马褂对点心的议论、曹府新姨太的面妆、金老爷耐心皴染的国画、裹着炸豆腐的白布包、消食丸的摆摊兜售和弹弓的泥弹丸、武术流派家谱排名的讲究、古董铜炉主人家的粗茶碗、傻二家徒四壁的家、玻璃花跟窑子旧相好讨钱用时的无赖样、天津卫守官大方的赐赏、带提花蕾丝窗帘的洋马车、纯正租界鬼佬、放在洋人茶桌上的吐香烟洋炮模型、开坛时”孙大圣“上身时的几下练家子把式、傻二对菊花透露曾被强奸后对菊花的真心坦白的气恼和无奈、义和拳的随军乐队和楞老头的一把笛子、剪辫子仪式上的西洋军乐和混夹黑、白头发的灰白辫子。
影片拍得不算细腻,但足够传神;拍的不够技巧性,但足够现实;不够大手笔、但足够简洁干净。不煽情,不夸张,够悲怆,够冷静。
如果21世纪拍的《让子弹飞》、《辛亥革命》是在演清末民初的场景和人物的话,80年代拍的《神鞭》就是那一段历史物件儿和人群的追忆和自述。
这部电影改编自冯骥才的小说,跟《京都球侠》应该是同一批的,同时期的还有《老少爷们上法场》吧?年深月久,实在记不清了。不过,斯是时,中国确实拍了不少清末民初的电影。那个时期不象现在那么多花梢,导演们老老实实地叙事,说是手法单一也不冤枉,影片基本都土得掉渣,饶是如此,还是有一批历久弥香的作品留世。时间的伟大作用之一,就在于此。大浪淘沙,还存得下来的,就算不是经典也是精品。
神鞭,应该算得上是一部。
主要的情节跟小说原著差不多,从玻璃花找飞来凤的茬,傻二仗义相助开始,到傻二割了辫子,练成了神枪止。但也有些改编的地方,比如电影里傻二娶了菊花,这个菊花的角色,似乎在原著里并没有。没有再找原著来看,姑且说之,不保证无误。但在我印象里是没有这个人的。记得菊花是遭过洋鬼子兵糟蹋的苦命人,嫁了傻二,整个人都如妇女干部一样精神状态焕然一新。片尾时她也练成了神枪,夫妻恍然是转身就要上井冈山打游击的气势,当然,那时还没国民政府什么事儿呢。居然给我留下这印象,大概导演没少拍过穷苦人民把身翻的片子。
可是,如果这电影从头到尾充斥着这股劲儿,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好在,并不尽然如此。
神鞭里有种微妙的反讽味儿,充满了中国式的喜感,滑稽,但一笑之后却总是随着心酸。
比如傻二成名后来踢馆的各色武林中人。最记得的是架子儿倍大的那个爷,一老头,坐着轿子,徒子徒孙开道,来了以后坐轿子里半天不出来,只隔着帘子发话,直到徒弟们全被打趴了才蹦出来,白发白须,仙风道骨,就照着中国武侠小说里武功最高深的人的型长,可不一会也给打趴了。这一幕给我印象太深,以致看梁羽生传里提到龙虎斗京华一书之由来——白鹤门单挑太极拳时,脑中浮现的就是这个。
还有,义和拳,红灯照,挖铁路,杀洋人。不知道现在的历史教材怎么编了,在我读书时,是把他们当成正义典型,革命力量来歌颂的。可在神鞭里,却只是一群打了精神吗啡,自以为刀枪不入的乌合之众。大刀砍在胖子的肚皮上却只留下一道白痕,于是傻二入了义和团,可是八国联军一来,胖子的肚皮被轰了个大洞,傻二的辫子也差不多烧断了毛。拍这电影时是八十年代啊,正是我读书的时候,可见没上御用教材当的人大有人在。可惜的是,有人看到了书不可尽信,也有人仍然上神棍的当,全民、至少大范围的集体癫痫,仍然有爆发的可能,直至今日。中国人似乎天生有造神的本事,影片砸了义和团装神弄鬼的神坛,烧了神鞭货真价实的辫子,可回头塞了他一把枪,却还是“神枪”。
不知该片导演知不知道,这才是本片最大的反讽。
神鞭不能算是伟大的电影,片尾传递出来的傻二有一天仍然要出来干革命的信息让我相当不爽,尽管影片的结局是傻二夫妻的身影隐入苍苍林莽,这应该是个开放式的结局,却给人极不开放的联想。但好在它比较忠实地描绘了一个清末的天津卫的众生相,喜也好苦也好生也罢死也罢,统统呈上,毫无伪饰。虽然也许碍于某些尺度,影片只负责陈述而不负责评价,但有了这些铺陈工夫,也算差强人意了。
至于我想要的结局,这世上可以没有英雄,却不能没有老百姓,我宁可傻二夫妻放下双枪,放下过往荣辱,老老实实地继续当他们的草根小民。什么主义精神抛一边,且顾着当下,管他年来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