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爱情片  »  安娜·卡列尼娜1997

安娜·卡列尼娜1997  浮世一生情 / 爱比恋更冷

444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苏菲·玛索肖恩·宾阿尔弗雷德·莫里纳米娅·科施娜詹姆斯·福克斯费奥纳·肖

类型:剧情爱情导演:伯纳德·罗斯 状态:HD 年份:1997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1292577热度:0 ℃ 时间:2023-09-14 07:02:40

简介:详情  这是一部根据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改编的小说。卡列宁(詹姆斯福克斯饰)和安娜(苏菲玛索饰)是十九世纪俄国上流社会的一对夫妻。安娜拥有非凡的美貌,万种风情。后来,安娜和风流倜傥的渥伦斯(西恩•宾饰)邂逅了。渥伦斯的...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这是一部根据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改编的小说。卡列宁(詹姆斯福克斯饰)和安娜(苏菲玛索饰)是十九世纪俄国上流社会的一对夫妻。安娜拥有非凡的美貌,万种风情。后来,安娜和风流倜傥的渥伦斯(西恩•宾饰)邂逅了。渥伦斯的炙热爱情点燃了安娜心中沉睡已久的激情,两人不顾一切的相爱了。卡列宁当然无法容忍安娜的这种行为,但是安娜为了这段爱情,选择了奋不顾身,不惜一切代价  于是,她的命运被彻底改写,走向了另外一个轨迹。
  • 头像
    托尔斯太太
        首先定义一下,这里的“爱情”,指的是一日不见寝食难安、见到面会心跳加速、拉小手有电流滋过的影响荷尔蒙分泌量的行为,与孩儿他爹期待他妈回来洗尿布的想念不一样,与老婆哗哗数着老公工资的幸福不一样。Anna和Vronsky的爱情,与金钱、地位、权势、责任无关,那仅仅是“爱情”。

        爱情,是幸福生活的一部分,却不是幸福生活的全部;对大多数人来讲,爱情是幸福生活必需的一部分,却又不是每时每刻都需要。即使在两个人的世界里,爱情使他们走到一起,但也绝对不是他们永远在一起的全部理由。我们的确可以把单纯、热烈、勇敢这些正面的评价送给Anna这样一个美人儿,但我仍然可以认为客观地这样概括她:愚蠢、没有责任感、不知感恩、情欲冲昏了理智……这样的评价,毕竟是从一个世纪以后的一个惯以用经济学和逻辑学原理来做评判的女人嘴里讲出来,实在不能算刻薄吧。
        不幸的降临,并不是她的不幸。上帝给了她美貌的同时,也同时计划了这场必然的邂逅,不一定是Vronsky,也不一定在火车站。美女都会受到诱惑,为什么她选择了这条路?因为她和别人不一样。相比于其他虚伪懦弱、视感情为游戏的女人来讲,她是个对真爱单纯执着的美好女人,可是却不如别人懂得偷情的生存之道和婚姻的责任义务。或许这是她情窦初开头一次,哪怕是在婚后,在有了8岁儿子的情况下,她一时控制不了体内奔涌的情欲,发疯了,失眠了,那么我们原谅她在熟睡的丈夫身边书约情郎。可是在她享受欢愉之后,面对丈夫的质问,恐惧是有些,可并无太多愧意,这样的态度可如何让人同情呢?她继续与情夫往来,甚至在儿子面前也不避讳不光彩的第三者。后来私生子流产后,面对其夫仁至义尽之举,她居然还是选择了抛夫弃子,私奔出逃,实在令人唾弃。观电影时呢,苏菲玛索那双摄人心魄惹人怜爱的眼睛,一定会博得我等的怜悯与同情。可是闭幕细想,这可真是个傻女人、笨女人、坏女人啊……不过,当时俄罗斯贵族阶层中,倒真是糜烂成风,偷情、背叛实不鲜见,就像电影中反映的那样,这些事情是可以被丈夫妻子放到桌面上摆上两杯茶好好商量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把悲剧的根源归结为旧俄国的社会问题与阶级局限。大环境不好,不义之事可能多之甚之,从这角度来讲,Anna对Vronsky的真挚与专一,那还真值得歌颂。

        再回过头来单谈爱情吧。我们的流行歌曲,几乎都在歌唱爱情;我们的文艺作品,也赞美过初恋、爱恋、暗恋、三角恋、姐弟恋、同性恋……而且,赞美比谴责多得多。那么我粗略以为,大部分人都觉得,爱情,是值得赞美的,哪怕只是纯爱情的那部分,不管合理呀、道德呀、现实啊、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呀等等。究其原因,我以为这取决于爱情的本质——爱情就是件艺术品。单单摆放在展示台上时,她是给人美好的,她让每个人产生独特的感觉,给人无尽的美好回忆,甚至让人产生想要占有,天天观赏的冲动!可是,她就是件艺术品。她不能对付饥饿,不能拿来穿,不能拿来住,有时候甚至都不能卖几个钱(不是每一件艺术品都有伯乐的)。最可怕的是,也许某一天,就不喜欢它了,后悔花那么多钱买回来,还占地儿……爱情是值得赞美的,可是需要放好赞美的角度。我可以赞美艺术品是否美观、是否带来愉悦等等,但我可不能说:艺术品,就是好东西。

        爱情因为悲剧而升华。Anna的爱情因为死亡而升华; Vronsky在Anna死后的伤心欲绝,也升华了他的感情。他们的爱情,让他们历经悲惨,却成为了流动在胶片里的艺术品。

        我们来欣赏她的美好。
        我们来思考她的沉重。
  • 头像
    逍遥兽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电影是小时候跟妈妈一起看的。
    当时是太年幼了可能,我只记得月台上尘烟滚滚,火车汽笛长鸣,女主角在这样的尘烟中出现,后来又在尘烟中消失了,像个梦中人,上场下场都很匆匆,也十分徒然。
    你看,不懂得情欲、恋慕、爱和摧毁的人,能看到的无非是一些来去而已。

    今次重温的是苏菲•玛索的版本。
    到底是个会演戏的人,镜头肆无忌惮给了她数不清的特写。
    眼角唇角都交足戏份,甚至睫毛眉宇都是入戏的,看得人莫名心悸,说不能呼吸固然夸张,但慌乱是真有一点。
    我记得安娜流产那一幕,她发着烧,双颊烧得通红,分居多月的丈夫卡列宁跑来看她,将手抚上她的面颊,她挣出他的手掌,抗拒地将面孔歪向一边,带着点孩子的蛮气她说,“我再也不怕你了,我就快死了”,是,有死亡撑腰的人,从来天下无敌。而接着她又软弱起来,请求他宽恕她,宽恕她的背叛、任性与不贞。
    真不忍看下去,那几秒钟里流露的人性,那么复杂,那么真,惟其真也就太逼人了。

    俄罗斯总像是个素来安忍不动,一动则势必摧枯拉朽的地方。
    感情的发生也总是恢弘、壮烈、强悍得不可思议,爱恋都有伏特加的烈度,很够意思,也许,太够意思了。
    《日瓦格医生》如此,《西伯利亚理发师》也如此,到了《安娜•卡列尼娜》更是一番不辞冰雪为卿热呵。
    尼采说的,倘要做思想家,就不能做道德家,而打定了主意情爱至上者,亦然。
    思想和爱情的一致性在于,它们的要求通常只有一个:绝对的单纯,——单纯的无限制。

    电影里的渥伦斯基颇具男子气,而且没有小胡子,甚合我心意。
    貌似从前看的那一版,渥伦斯基是蓄了唇髭的,十分不讨喜。
    在我这里,除了最最亲爱的巴特勒船长,小胡子男人一律是自命风流的讨厌鬼。

    剧终,渥伦斯基坐在火车里,废然说起战争说起死亡,他不再是那个翩然不可一世的贵族军官了。
    是,经历过那样的女人、爱恋和死亡,一个男人只能如此,只能抱着送死的心情上战场,只能想着“谁来取我性命都行”。
    燃烧之剧烈,即使不取人性命,也会令生还者意志消沉,就好像一个人听过塞壬之歌,就再也不能欣赏人间的嗓音了。

    当然,我又何尝敢是一个全然的燃烧主义者呢?
    好比列文和吉蒂,只彼此以煦然的暖意撑持,固然不曾灼热,然而总还活着,持久,并且是幸福的。
    所以说都是丰俭由人呵。但毕竟,这世上的安娜是死一个少一个了。



    2008-12-19






  • 头像
    子酱
    在莫斯科火车站,刚下火车的安娜目睹了一场卧轨自杀事件,死者苍白的脸庞深深触动了未经历几番人生坎坷的她的心。她略带忧伤和惊恐的神态地走在火车边,未留意身边其他事物。然而正是她清澈的双眸与端庄优雅的姿态顿时让同处于一片火车站之下的弗龙斯基一见倾心。

    弗龙斯基看见她,白嫩的脸庞上蒙着一层细细的纱,仿佛是烟雾掩盖下一颗红宝石,嘴唇微闭,露出点点扇贝般的牙齿,脖子上粉嫩的肌肤就天生让男人享用的似的。他想要占有她,与以往中意过的女人不同。

    他在公爵家的舞会上向安娜大献殷勤,他出身于贵族,毕业于军官学校,身上独有的气质与俊朗的容貌让安娜深深着迷。安娜在他身上闻见青春的气息,他抱着她跳舞的那一刻,她的身体突然苏醒了过来。他指尖的触摸与卡列宁的触摸不一样,卡列宁大她20岁,身体逐渐苍老衰退,而他风华正茂,他的拥抱着实有力,强烈的占有欲弥漫在他俩周围。他看着她的眼,她的眼透露给弗龙斯基的是一种“过剩的青春”般的眼神,闪闪的睫毛下隐射出按捺不住的火,似乎只用一个吻就能熊熊点燃。

    镜头移开,舞会中有另一位妙龄少女直望着他们出神。在安娜出现之前,天真的基蒂以为弗龙斯基只钟情于她一个人,她甚至做好了他向她求婚的准备。基蒂穿着公主般的礼服,满怀期待地等弗龙斯基来牵起她的手,让全世界的人知道他俩是真心相爱的。可是她看见他望安娜的脸,是那么热切,黑色淡雅的裙摆因为穿在安娜的身上而变成全场最美丽的罂粟。

    安娜觉察到了基蒂的失落,她一方面不原因看到基蒂的痛苦,另一方面她因为自己已婚的身份,不方便在此地久留,于是踩着夜色的火车,在一片白雪中离开莫斯科。

    不料弗龙斯基深深地爱上了安娜,那一晚他也坐上了去彼得堡的火车。外面风雪交加,她责怪他为什么要跟着她回来,能否忘记那一次邂逅。他站在离她不远的地方向她表白:“Not one word,not one gesture of yours,shall I could never forget。”

    到彼得堡,只要有安娜在的所有社交活动,弗龙斯基都参加。当他看到安娜的老公是一位大她几十岁的老头时,心中又是嫉妒又想占有,他对安娜的思念日日夜夜,强烈而又真挚,他甚至不顾母亲反对,辞掉了在莫斯科的工作,只为想与一位有夫之妇在一起。

    起先安娜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直到后来每一个夜里,她都回想起白日里弗龙斯基带给她的温暖与温情,而身边躺着是一位半脚踩入棺材的其貌平平的老头,于是她带着思念与欲望在月光下给他写了一封信,美其名曰约他吃饭。然而本身两人都带着欲望而来,吃饭不过是个幌子罢了。安娜捧着酒杯在胸前摇来摇去,毫无吃饭之意,又有动摇之心。弗龙斯基抬头看她,是一脸直勾勾的神情。对他来说,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他急促地走到她面前缓缓地解开了她的外套。当熟悉而又陌生的嘴唇一点点吻过她的身体,她的身体有如一股电流穿过全身。终于安娜沉睡已久的欲望被唤醒。

    故事中很有意思的是安娜的老公,即大她二十岁的卡列宁,他淡视婚姻,重视功名。他早已听说安娜与弗龙斯基之间的那点苟且之事,但他之前不计较的原因是他不认为这是件大事,而后来生气的原因外面的人都传得纷纷扬扬,让他没有面子,会损坏他的仕途之路。安娜在遇见弗龙斯基之前对卡列宁一直忠贞不渝,这在当时的俄国上层社会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当时的俄国上层妇女婚后只顾自己的社交活动,子女丢给别人去养,没有人会像安娜一样亲手将儿子抚养长大,而且婚后私生活非常清白。这让同阶层的其他妇女嫉妒,所以这就是当她与弗龙斯基有了一点风吹草动之后就立马被传的沸沸扬扬的原因。

    卡列宁是一个孤儿,由叔父抚养成人,大学毕业后又追逐于官宦生活之间,把人情看得淡然,说自己热爱教育、笃信宗教不过是他的一个敲门砖,他对安娜只是尽了一种责任,而没有爱。当他知道安娜与弗龙斯基的事后说,即使你不爱我,但我们之间定期的性生活还是要有的,你是我合法的妻子。

    安娜内心煎熬着,怀着弗龙斯基女儿的肚子也愈来愈大了,终于她带着弗龙斯基到卡列宁面前摊牌。那么自私、没有人情味的卡列宁竟然鬼使神差的被安娜感动了,原谅了她的行为,并同意日后弗龙斯基来公寓里看她。在卡列宁突如其来的“伟大”面前,弗龙斯基顿时感觉到自己的卑劣,他举起手枪想要自杀,结果天不遂意,手枪里竟然发不出子弹。既然上帝注定要让自己活下来,弗龙斯基就带着安娜去国外旅行了三个月。

    但是旧日的俄国就注定要扼杀思想前卫的女性,安娜在旅行完回来受尽旁人冷眼。而弗龙斯基对她也一日不如一日,他回到过去奢华放荡的生活,沉迷于去俱乐部把安娜独自闲置家中。她回想起过去甜蜜时光,似是一场迷梦。弗龙斯基被母亲和周围朋友唆使,和另一位高贵女士好上,借口让安娜离婚,否则不和她结婚。然而再卡列宁那边他不同意离婚,因为在当时的俄国要离婚是得有理由的,一、两人分居已久;二、伴侣出轨。第一条理由在他们身上不成立,第二条也不可以,因为他们是宗教婚姻,教条里规定如果出轨,则不得再婚。于卡列宁的面子、于安娜的婚姻都是不允许离婚发生。

    爱情都已经耗尽,安娜孤立无援,她错在把爱情与生活等同,一旦丧失,全盘皆空。她最后带着弗龙斯基的信,等待火车一点一点靠近,她低着头,想起了她的童年时在池塘边玩耍,扑通一下跳了下去。然后她以同样的姿势,决绝地跳进铁轨中间,她看见她第一次听见弗龙斯基表白时的笑容,像是生命里最绚丽的那一刻,她看见天空中的云朵已经变成褐色,她明白这个世界再也不是她的了。
  • 头像
    幽人

    《爱比恋更冷》,这个译名有着浮世皆空,冷漠孤寂的意味,宛如城市里淡漠疲惫的脸庞,孤独暧昧的呓语者在苍冷暮色中诉说尘封的爱恨纠结。很后现代式的讽刺与无奈,却不可避免地将托翁的传世名著世俗化,也让那个关于反叛与人性的爱情悲剧顿显轻浮虚华。少年时代曾为嘉宝演绎的安娜嘘唏悲叹,嘉宝清冽的妩媚,招牌式的凄凉微笑,乍显空洞却饱含憧憬与叛逆的眼神将爱情至上的安娜刻画得入木三分。苏菲•玛索的美艳照人无与伦比,但她身上却带着太多情欲的影子,安娜的纯真,叛逆与激情略显单薄。所幸97版安娜再现了托翁原著中另一段平淡温馨的爱情故事,与Anna反叛的悲剧相对应的是 Kitty和Levin对幸福理解的淡定与回归,没有激昂恢弘的情节,只是最平常的结婚生子。青涩的开始,幸福的终结,在携手相伴的一生里是细数不尽的彼此关怀,包容与怜爱。春暖花开的心境感触到的是实实在在生的幸福。在台风呼啸的深夜回味这一段难得的情有所衷,顿觉心下暖暖。忽忆及近日所温《浮生六记》中芸曰“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料想这长夜如星灯光下亦有多少浓情真意,又何畏“爱比恋更冷”?
    影片的整体结构安排甚当,一段激情的悲剧与另一段完满爱情的展开紧密对应。Anna的爱情骤然如冰山爆发,以不可抵挡之势冲向极乐天堂,却又在短暂的幸福之后坠入永无再生的地狱之境。而Kitty和Levin缓慢坎坷的开始延及的是从容真实的携手共渡。两种节奏和旋律的对比演绎无法不令人感慨爱的真正意义。Levin所用托翁原著的大段独白,诠释着一颗敏感思索的心灵在生与死的自然轮回,爱与悲伤的日日浸染中逐渐超越狭隘的自我意识,以温暖感恩的心境呵护真实情感的过程。影片以Levin的梦境开始,人的脆弱与孤独常常在梦中真实闪现。我们害怕某日被世界抛弃,天地不应,害怕没有真爱的温暖会孤决如千年冰冻,心若死灰。都是这样善感而脆弱的个体。在清晨或午后独自醒来,眼前空寂无人,风移影动,恍若隔世,恐惧与思念有如蚀骨,令人心寒胆颤。Levin有着善感温柔的眼睛,会对善良美好的事物更加敏感,这样的人是我所偏爱。Kitty与他相视嫣然,极美的雪景,精致的贵族装潢,唯美奢华的视觉画面颇能与另一部古典文艺片The Age of Innocence相媲美。Levin向甜美的Kitty求爱,不得,悻然离去。
    影片中颇值得注意的意象之一是火车,莫斯科的冰天雪地里一列火车轰鸣前行,在漫漫高空之下显得孤寂而执著。火车的行驶牵动着情节的自然发展,也隐示这如梦人生,戏剧般的颠沛流离,来来往往不过一场旅行。Anna和Vronsky的种种情景在此不必再提。Kitty和Levin相继经历了感情上的痛苦与羞辱,她去乡间养病,而他则回农场养心。Levin在田地里长长的一段心境独白是我极为喜爱的片段。我常常为自己性情的弱点羞愧感慨却无力安慰。我们时而被满满的欲望和自我所俘虏,在自以为是的伤痛里沉溺纠缠。得不到的、失去的、幻灭的种种愿望如瘾一般侵扰心绪。漫无边际的田地里他如老农一般挥动着镰刀,在日升日落之间回到没有思想的人之初,没有欲望、痛苦、理性、无奈。在原始的自然与土地上,人的心性变得干净简单,于瞬间感悟生存的古老与神圣。我极爱这一种漫长的意识流式的描写。《荆棘鸟》中Meggie在承受不了窒息的思念与伤痛时,选择放开一切躲进Matlock岛,在空空的沙滩上她纵容一切感官与思想,如孩子般放声悲鸣。感情的出口在瞬间打开,她不要再权衡理性与感性,只想让思念与痛苦放纵到极至,然后清醒地告诉自己 he is the past,这是自我遗忘与超越的一种方式。《大卫•科波菲尔》中David在妻子死后漫长茫然的行走,他要遗忘所有刻骨的伤痛,在无涯的自然中放开自我,超越生死,然后,才能用鲜活的心去爱生命中存留的真实。在悄然出离或默默遗忘中我们不再追究是非对错,恩怨情仇,回归时才可以清醒识别那激烈的思念与愿望是一时心火还是真正的一生至爱。Kitty和Levin从遗忘中回归,他们的心境已超越了肤浅的情欲,这样的牵手才能走向一生的相守。
    结婚的场景在旁人看来都是幸福。飘然而至的圣乐中他们彼此相携向上帝证明对爱的信仰与忠诚。缓慢的镜头,圣洁的音乐,温暖的眼神,每一个细节都弥漫着美好与神圣。他们望着彼此,跟随神父完成所有仪式,而他们的心早已超越了种种形式所蕴涵的意义, 所有人都看得出来他们如此相爱。想起鲁豫在一篇文章中笑谈自己结婚的情景,西式的教堂,三五朋友见证,最简单的形式下满满都是真实的爱与温情。一个眼神,一句甚至未出口的承诺便足以为心安一个温暖的家。爱,是要用一辈子日复一日的细节见证给彼此。“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一直相信在漫长相守的岁月里,有真爱的两个人彼此生命的融合与默契是任何外在的诱惑都难以割裂的。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常常从细微的琐事一览无余,如严复与芸,年愈久而情愈密,“芸或与人坐谈,见余至,必起立偏挪其身,余就而并焉。”如此自然贴心,生活中竟有多少不为人注意的小感动。Kitty与 Levin的爱情一直是我理想的婚姻模式,她的甜美温顺往往依赖于他的宠爱与牵引,她愿意娇憨藏拙,用温柔的孩子气呵护他的男子气概。而在他失意伤心时可以用女性的柔韧与细腻给他无尽的关爱与鼓励。
    如周国平所言,女性更接近自然与生命,可以给她的爱人无穷的内在力量。敏感的Levin在经历了丧亲之痛后陷入对生命和自我的思考,“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有何意义?”他坐在她旁边低声哭诉,而她,只是温柔地望着他,静静聆听。善感之人常常陷入自我纠结的思考,我们追问生命的价值,爱的真实,我们忽略了一日一日生存的实在,却悬浮在虚无的悲伤里感叹自我的不完美。依然记得在FD哲学系五十周年讲座上年过半百的教授哽咽着说:我不是被哲学选中之人,在漫长的过程中我深陷于自身的局限却无法领悟到哲学真正的内涵。我用几十年的时间思考生命的意义,却在某日突然发现,我竟从未全心爱过身边最亲近的妻儿,空洞的思考脱离了生活,那并非人类的哲学。我无法忘怀这一真情流露对我内心的震撼,在成长的岁月里,我习惯性的逃避、寻找、想象、伤感,却从未真正投入现世的欢情快乐。我在爱的门槛外翘首等待,在内心无尽的挣扎里痛不堪言,却忘了用最简单的微笑唤回想要的温暖。哲人说:忘记自我,才有真爱。如非所爱之人的存在,自我又有何意义。Kitty温柔地告诉她的爱人,他们有了爱的结晶。这个暖暖小生命的出现终结了Levin自我的空泛思考和伤感。我从来不会怀疑孩子对于男性的真正意义,在懵懂之间一个属于他的生命第一次叫他爸爸,那样的惊喜与迷惑震撼着他的身心,生命是如此真实的存在,日复一日的艰辛劳作就是为了这样奇妙的轮回运转。
    影片在Levin与家人的温馨相伴中结束,从此他将怀着感恩的心向上帝默默祈祷,在恬静生命中珍视拥有的每一份浓浓爱意。岁月静好,温情如梦。爱不是虚无,不是幻影,是彼此转身可及的笑靥与关怀。拥有爱的信念与心境,我们何惧何求?
  • 头像
    糖罐子
    风絮飘残以化零,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独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纳兰性德
    多年前看的老片子,却一直念念不忘。
    总忘不了的是苏菲玛索那双忧伤迷离满是剪不断理还乱莫名情思的眼睛。也从此知道,额前留头帘的女子一定要有一双大而不空洞的眼睛。所以当安娜倒向铁轨的那一瞬间,我分明看到她褐色的眼睛里有一种绝望随着睫毛的抖动而向四周扩散,就像沾了水的旧信笺,蔓延的不可抑制。
    那是一种对爱情的绝望。
    罗曼罗兰说,爱情是一件很无奈的事,你喜欢别人,别人不一定喜欢你;别人喜欢你,你又不喜欢别人;两个人互相喜欢又未必能在一起。可是,最无奈的莫过于,红地毯已经走过,乐曲也已经奏罢,两情相悦的王子公主终于牵了手,日后的生活却并非想象的那样童话般美妙。
    安娜纵是铁了心,不要名誉,不要富贵,抛夫别子,甘受千夫所指;渥沦斯基即便豁出去,不要前途,不要门当户对,可是当两个人真的住在了一起过起了貌似夫妻的生活,曾经的山盟海誓的爱却刹时成了伤人的利器,彼此中伤,彼此误会,甚至彼此厌恶。
    也许他们真的后悔了。发现除了爱情,除了身边这个女人,身边这个男人,生活中还有那么多诱惑,那么多欲望,得到的东西毕竟是最不值得珍重的东西。亦或着爱真的是有极限的,“人到情多情转薄”,取一个最大值后就只能规律的陷入低谷?
    也许爱情真如流星,开始总会冲破黑暗闪耀于天野,最后又重新坠入黑暗,成为废墟中的瓦砾。从天上到地下,从星星到石头,大概是爱情潮起潮落的过程。
    爱比恋更冷。这个译名告诉我们情爱原是一种温度,燃烧到顶点结局也只是灰烬。想起另一部电影---《爱的蹦极》,爱把我们逼至悬崖,又逼至我们纵身跃下,形成一个令人心上的弧度。
    有个词组叫做fade out ,逐渐淡出。一个日本女作家用它来形容男女之间退色的关系,准确无比,一语中的。所有的颜色都会退色,但红色最能显现退却的程度,因为它是极致的绚烂鲜艳,稍有差池便失去色泽,“每到红处便成灰,”红色原是最经不起摔打的颜色。爱情就是红色,玫瑰的红,血红,浓烈的那么容易颓败而灰头土脸。
    而彼时的爱情和曾经的炽热已经让他们骑虎难下,过去的刻骨铭心成为一种束缚,若是分开,别人会说爱不过是他放浪形骸的借口,不过是她难耐寂寞的掩饰。他们必须在一起,以次证明这是段爱情而不是众人口中的通奸,只是,在一起又真的痛苦。
    要是安娜没有自杀,而是沉溺于酒精或鸦片直至焦虑而死,渥沦斯基只会耗尽了爱意,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埋葬了她,然后继续莺莺燕燕,歌舞升平,信步周旋于淑女名媛之间,但安娜死去的方式让他良心上的愧疚弥补了爱情上的缺陷,于是,一个人死去了,另一个人在追悔中了却残生,难道爱情一定要以悲剧来升华?而这又真的是爱吗?也许仅仅是对失去的东西人人固有的痛彻肺腑的追悼?如果不爱那么深,结局是不是就不会那么伤人?
    曾经情深几许,到最后,竟只能“独个悔多情”。
    也只好,“又到断肠回首处,累偷零”。哭那一地的落红,哭那曾经水分和阳光充足的爱情。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