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肖央佟丽娅段奕宏刘雅瑟王龙正冯兵周楚濋徐诣帆高捷尹子维张榕容卢慧敏陈昊范静祎叶泉希
类型:剧情悬疑犯罪导演:甘剑宇 状态:HD 年份:2024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ID:35815771热度:2 ℃ 时间:2025-04-04 12:58:08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误杀3》,英文名是Octopus with Broken Arms。
直译“断臂章鱼”。
章鱼是《误杀3》的戏眼。
在片中,郑炳睿手上的章鱼,是女儿婷婷给的。
这是女儿对父亲的爱,也是影片对郑炳睿的最大讽刺。
章鱼有了后代,为了确保后代有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会开启自毁程序。
其中,断臂就是自毁行为之一。
在现实中,为了孩子,章鱼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在电影里,郑炳睿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孩子。
在《误杀3》中,我们能看到各种讽刺的场景。
一、讽刺
婷婷被绑架后,郑炳睿很抓狂。
观影过程中,我们会为郑炳睿揪心不已。
本以为他是受害者,后来才知道,他不仅仅是受害者。
关于郑炳睿身份的反转,片中有伏笔。
绑匪要求郑炳睿用一个小男孩来换婷婷。陪伴郑炳睿的李老师不解,“你这跟绑匪有什么区别?”
郑炳睿答:“我没得选。”
女儿和小男孩二选一,郑炳睿选女儿,因为有父爱滤镜,这样做很容易打动观众。但是这个二选一还可以继续追问,当郑炳睿和女儿婷婷二选一,郑炳睿会选谁?
说到底,郑炳睿的“没得选”,并非父爱如山,而是自私自利。
郑炳睿的佛教徒身份,也是一个充满讽刺的设定。
佛家以慈悲为怀,忌杀生,郑炳睿会用佛珠杀人,他信佛不是放下屠刀回头是岸,而是一种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投机行为。
他对佛的诉求,大概率是希望死后不用下地狱。
影片开头,郑炳睿参加浴佛节的沐浴仪式,这是艺术化的设定。
通常来讲,浴佛节会在佛殿内、露天净地、庙寺前置小浴亭等地点举办沐浴仪式。而郑炳睿的沐浴地点是海洋。
“这么深的海,什么故事都装得下”。对郑炳睿来说,这么深的海,什么样的罪恶都能洗得净。
海洋是郑炳睿自以为是的浴佛水(浴佛水是用药草熬制的),也是郑炳睿杀人越货的罪恶地。
在这段戏中,影片中有一个讽刺味十足的转场,正在参加浴佛节的郑炳睿,听到女儿喊救命。
这位一度被广为称颂的励志典范,社会名流,因为女儿的绑架案,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和郑炳睿形成呼应的还有警务系统高官——达蒙。
从理论层面上看,警务系统是人民群众的安全墙。然而,作为警务系统的高官达蒙,是从事贩卖儿童的幕后黑手。
关于被贩卖的儿童,来源不同,称呼不一。被拐卖的小孩被称为“暗货”(如妞妞和球球),孤儿则被称为“明货”。无论是暗货还是明货,如果有长得好的女孩,就会被精挑细选,送到岛上成为性工具。
这个在片中一闪而过的细节,会让每一个听过萝莉岛的观众提高警惕。
达蒙恶贯满盈,死在狱中,他的死因成了秘密。
新闻中说达蒙是畏罪自杀,像杰弗里·爱泼斯坦一样,但我更相信他是被灭口的。
达蒙的死不是句号,是一个问号。
达蒙和郑炳睿是上流社会下流化的符号。
道德无法绑架他们,他们为了钱,可以绑架任何人。
在这篇评论里,我会将《误杀3》的故事发生地称为地域,这是我的小趣味,地域和地狱同音。
一个信佛的地域,却充满各种见不得光的罪恶。一个个身份光鲜的名流却是恶贯满盈。
在这个地域,佛被利用,法向不法低头,这是《误杀3》的绝妙讽刺。
除了讽刺,影片也拍了因果。
二、因果
因果是佛教的核心教义。
片中郑炳睿的同伴被炸死,是因果的典型案例。
在此之前,他让更多孩子成为暗货,现在,流浪在街头的孤儿,又无意中掌控他的命运。
没有任何事情是独立存在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消散而灭。
这,就是因果(本文讨论电影中的佛教元素,不代表对佛教本身的看法)。
《误杀3》有大量的佛教元素,例如人贩子在绑架妞妞时,她以为没有人看见。此时,片中用大全景,拍到远处的佛像。
这一幕怎么理解呢?
是举头三尺有神明,但神明也会闭眼睛,还是人在做,佛在看,善恶有报终有时?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误杀3》中有“6·19案”,用的也是佛教设定。
观音菩萨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日。
为何是六月十九日?传说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妙善公主于六月十九日成道证果,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相,因此后人便把六月十九日定为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观世音的成道日,也是郑炳睿的杀人放火时。
讽刺。
刘雅瑟饰演的雅音,一个为女儿伸张正义的母亲。在绑架行动的大量场景中,她身穿赤黄色服装。
对此,我理解为雅音是菩萨。
或许看过影片的朋友有异议,雅音参与了婷婷的绑架案,为何是菩萨?
原因是,雅音没有因为复仇丧失人性。
证据是,雅音面对拐走妞妞的人贩子向自己求救时,她并没有大仇得报的快意,双眼反而有泪水。
这个泪水,很动人。
人贩子不得好死,又怎样?
她的妞妞无法死而复生了。
但人贩子必须死,不能给人贩子继续作恶的机会,雅音不能心软。
雅音的行动,本是以暴制暴,以武止戈的善行。
此之谓霹雳手段,菩萨心肠。
电影中有很多让我难忘的台词,比如“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商品。”我看完电影想说,“有的人是人,有的人是魔鬼。”
《误杀3》中的绑架,贩卖,交易,并非现实的魔幻主义,而是让人不忍直视的生活片段。
"The past is never dead.”
是的,过去永远不会消亡。
但是,为了不让过去消亡,需要付出极高的代价。
普通民众和名流权贵斗智斗勇,比如段奕宏饰演的警官,为了公道,他要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这里说一句,段奕宏的表演,依旧让我动容。
文章的最后,我要说影片中有个触目惊心的数据,“每年全球约有120万名儿童被拐卖,每小时约有137名儿童被拐卖”。
一名儿童背后,就是一段被摧毁的人生,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犯罪悬疑电影能吸引我们,因为我们看的是电影,也是在看人生。
可是,《误杀》会不停反转,而人性不会。
《误杀》系列除了紧张刺激的剧情,多重反转的结构之外,另一个标志性的手法就是呈现主角的道德困境。一个“好人”因为迫不得己而做了“坏事”,除了本身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之外,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是:他该不该得到观众的原谅?对于第一部里的肖央,相信大多数观众都给出了同情票,毕竟他是为了保护家人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举动,而“受害者”本身又是“恶人”,所以做出情感和道德选择并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当这个系列来到了第三部,我们会发现,越来越难回答“他该不该得到原谅”这个问题了,因为每一个有道德感的人,始终都需要承受着这样的心理煎熬:“如果换了我会怎么做?”相信到了第三部,能给出肯定答复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一方面是对于不听话就会被打残,甚至是失去生命的恐惧,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同流合污的排斥与厌恶,害人还是害己?在必须二选一的情况下,最后的决定是出于本能还是一念之间?恐怕不到那个千钧一发之际,没人会知道自己的选择。
难上加难的是,在本片中,无论是施害者还是被害者,本身也都是经历过苦难的人,这似乎更提高了我们只通过道德去评判的标准和门槛。这次肖央饰演的主角郑炳睿,本身就是一个被拐卖的孤儿,在被犯罪集团胁迫之下,不得不从未成年时就助纣为虐,尽管后来努力痛改前非,但曾经做过的恶却无法一笔勾销。尽管影片中没有提及郑炳睿是从何时金盆洗手的,但从闪回的镜头来看,特别是“619惨案”发生时,他肯定已经是成年,从这一点来看,他必然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担负起法律责任。
而从影片开头那个章鱼的故事,到英文片名《Octopus with Broken Arms》,都能看出亲情依然是误杀系列延续到第三部的重要主题之一,但不同于前两部不惜一切拯救儿女的主角,这一部对于亲情的展现可能更为复杂。
肖央饰演的郑炳睿,这个曾经的人贩子是选择了牺牲女儿还是牺牲自己,章鱼会为了繁衍后代牺牲自己,那人呢?或许无论是皈依浴佛,还是投身慈善,都不能彻底改变郑炳睿的过往和秉性,无论年少的他本质善良还是邪恶,这么多年坏事干下来,都已经变成了一个自私的人,一个精于算计的人。还有一个小细节,小郑炳睿在看到人贩子对其他孩子“采生折割”的时候,害怕之下主动去按住孩子挣扎的身体,你可以说他是出于恐惧,但这样的选择确是他主动做出的,又该如何评判?
那么,是否就可以简单说少年时的郑炳睿可怜,成年时的郑炳睿可恨呢?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成年后的郑炳睿没有发家,那他显然会像那对险些殒命大海的夫妻一样,完全没有全身而退的机会。当年少时的郑炳睿面对恐惧选择了助纣为虐时,他就注定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所以,与其说这个角色可怜、可恨,不如说他是可悲的,从最初的一个受害者,逐渐演变成了要受到道德和法律双重审判的加害者。
于是就引出了标题中的思考:“没有选择可以成为作恶的理由吗?” 一个少年受害者被逼无奈,可以用来为他的作恶开脱吗?如果陷入这个思考困局当中,我们可能永远都得不到满意的答案。而本片则非常巧妙地把这个难题引向了更广阔的维度:当这样的事情系统性出现且屡禁不止时,一定不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管理失序,部门失职,简而言之一句话:这个社会生病了。
片中高捷饰演的局长,不过只是这个系统失效的一个缩影,如果系统里只有这一只蛀虫,也不可能这么多年兴风作浪而没有东窗事发,那个为了上位对张队长背后捅刀的人,也不过只是帮凶的其中一个。当权力机构已经从内部烂掉了,那底层群众除了做帮凶,就只能是鱼肉。比起这些被拐卖的儿童被贩卖到西方更可怕的,可能是那句“送到岛上,定期换,慢慢出”,尽管只是一笔带过,但也不由让人想到“萝莉岛”事件。尽管早已对拐卖儿童有所耳闻,但当片尾字幕出现时,依然觉得触目惊心。
正因为从主角的个人道德困境,上升到了对整个社会机能失效的担忧,对在全球都很猖獗的儿童拐卖的关注,才让《误杀3》成为了整个系列中最具现实和社会价值的一部。如果仅仅停留在这里,那这部电影可能也只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片子,误杀系列显然不会轻易满足于此,如果说前边的思考和揭露是让这部电影“有意义”的地方,那让这部电影“好看”的无疑就是不断反转的“复仇”。特别是段奕宏和佟丽娅的两个角色,不但隐藏得够深,而且还不断通过“演”来混淆判断,可能是除了男主之外最成功的两个角色。
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刘雅瑟饰演的雅音,从一个失去孩子的柔弱母亲,在看清了系统的黑暗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理性而冷酷的复仇者,她将前后判若两人的角色演绎得非常生动和到位。而导演也把最多的温情和关怀给予了这个角色,对于她那份把孩子弄丢的自责,那份后悔让孩子太善良的懊恼,电影通篇都在给出关怀:这不是你的错,善良没有错,错的是那些人贩子,错的是这个不作为的系统。
而片中的“复仇”部分也带给了我们新的思考:当某个社会机能被证实已经失效,普通人是不是只能铤而走险选择自救?有趣的是,他们选择的复仇方式不是亲手杀人,而是通过周密的计划,完美运用现代科技、自媒体、直播、舆论,让恶人自相残杀,让他们在光天化日之下现出原形,谜底揭晓得既天马行空又合情合理。
最后,既然是误杀,那这一次的“误杀”在哪里?首先应该是郑炳睿口中“619事件”遇难的儿童,原本是要被送上岛供人享乐,但不幸在运输途中因缺氧死亡,虽然并非亲手杀死,但也算得上是“误杀”,后面的所有复仇也因这一次悲剧而起。而整个系列看下来,你又会觉得,难道这些“误杀”真的都是因为“失误”吗?如果这个社会生病了,在“误杀”发生之前,悲剧已经在酝酿之中了,总有一天会迎来彻底地爆发。
文 / 龙伟平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商品。”
这是《误杀3》的里的一句台词。跟《误杀1》里面李维杰老婆阿玉对女警察局长拉韫说“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误杀1》里,被权贵凌辱的孩子是孩子,凌辱别人孩子的孩子是禽兽。
《误杀3》里,正常长大的孩子是孩子,被人贩子拐卖的孩子是商品。
回到电影本身,整个《误杀》系列都是由“孩子”牵扯出的故事,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这世间最颠扑不破的纽带,为了孩子,父母可以成为一切。
《误杀3》里,对孩子的定义更加庞大,故事的核心,是一群被跨国组织拐卖作为商品交易而被残忍对待甚至失去生命的孩子。
故事开始,身价几十亿的富商郑炳睿的女儿被绑架,警察介入进来后发现,这是一起熟人作案,而嫌疑人就是郑炳睿别墅里的园丁阿卢和总是来找他的神秘人施福安。
绑匪打来电话,索要一个亿的赎金。为了救女儿婷婷,郑炳睿决心拿赎金去救人。就是从这里开始,他开始被绑匪牵着鼻子走。故事情节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由一起普通的绑架案变成了一起让大众都猜不透的社会事件。
1亿赎金+现场直播+直播问答,这是绑匪提的要求,答错或不答,他女儿都要死。
被捏住软肋的郑炳睿只能按照绑匪的要求去做......追查到最后,一切的线索,都指向了一家已经荒废的儿童福利院。
这家儿童福利院,是所有罪恶的开始。原来,身为亿万富豪的郑炳睿,他的童年时期就是在这家福利院度过的。
只不过跟大家想象中和谐幸福的福利院不同,这是一家“吃人”的福利院,它的背后,藏着一伙跨国倒卖孩子的组织的身影,福利院只是他们面向社会大众的招牌。
所有被拐卖进福利院的孩子,长得漂亮的被送去私人海岛。身体有瑕疵的孩子,则会被砍断手脚,沦为犯罪份子赚钱的工具......
这个情节,让我想起了之前新闻报道的一起真实事件:
2011年《新世纪》周刊报道,仅仅因欠缴“社会抚养费”,数以十计的邵阳儿童就此被强行抱离生父母、养父母,被计生部门统一改姓“邵”送进福利院,有的被远渡重洋送到国外。报道显示,当地计生部门和福利院存在明显的联动关系。
计生部门把小孩“没收”上来之后,送到福利院,并在此通过文件造假就把这些孩子“漂白”成弃儿,这些“弃儿”被领养后,福利机构获得巨额补助。
电影里的福利院更加险恶,男主郑炳睿就是在这样鱼龙混杂,险象环生的地方长大的。为了活下去,他把自己从一只兔子,逼成了一条毒蛇。从一个流浪孤儿,到最后变成了万人瞩目的万亿富豪。
然而这一切真的没有报应吗?
人会因为功成名就之后,就可以彻底洗白吗?
这个故事里,好人一直在扮演坏人,而坏人又一直在扮演好人。让一切善恶颠倒的原因,只是因为推翻黑暗寻求真相的代价太大。
23个孩子在海轮上爆炸身亡,23个家庭支离破碎,而真相就被几页报告和几张新闻掩盖。
从福利院,到行拐的人,到权贵的遮掩......罪恶的链条铺天盖地,令人窒息。
失去孩子的家长,每天活在地狱里,还要接受被愚弄的真相。
而作恶的人却节节高升,财源广进。
这让我想起那句俚语:“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
其实整个《误杀》系列一直代表着国产悬疑片“商业和影响力”的顶层。看完《误杀3》除了对复仇的父母和层层反转的真相印象深刻以外,还对这个系列的主演肖央饰演的父亲角色印象格外深刻。
不管是第一部里为孩子筹谋布局的高智商父亲形象,还是第二部里为了救孩子不顾一切的勇者形象,都让人眼前一亮。第三部里,这个父亲的形象坍塌了,父爱表皮下是早已拿灵魂交换生机的核,这层颇具解构意味的设置非常出彩。
除了肖央,佟丽娅饰演的李慧萍,展现出母亲的坚定与脆弱;段奕宏饰演的警察张景贤为妻子和正义复仇的决心和牺牲;刘雅瑟饰演的雅音在失去孩子后的失落和癫狂,都很有代入感。
从失去至爱,到接受现实,再到不顾一切去反击,他们的表演令人动容,让每个有孩子的父母,都为之一颤。
除了以上种种,《误杀3》里还有一个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东西——神像。
整座城市到处都是神像,男主郑炳睿信神佛,修建寺庙还做慈善,那个拐卖孩子的女人贩子家里也供奉着神像......
在一座满是神佛的城市,却有数不清的罪恶滋生,有数不清的好人被迫害,还有比这更讽刺的吗?
那些作恶的人供神,到底是想求得神的保佑,还是想求得内心的安宁呢?
如果真的有神,神最先惩罚的人应该就是他们吧?
而如果没有神,那么就像电影里展现的那样,让无辜孩子的父母化身成神,去布下迟来的报应吧。
(原创影评,转载请联系作者:龙伟平)
刚看完,大为震撼,现在电影是不是都冲着洗钱去的,观影过程中一度很困,整部电影就像个ai写出来的毕业论文一样,这边一榔头那边一棒槌,还是说发行方想用这个ip圈一波钱跑路了?以下是我看到的不理解的。
1.误杀系列我都看过了,第一部可以,第二部就一般,到现在这一部,和“误杀”有啥关系,不如叫人贩子一,讲述一群人贩子互相伤害的故事。
2.前面介绍男主的背景时,提到男主曾经救过某个富豪的孩子,所以才有了他的公司啥的,这句前面提了,后面也没有回应,意义在哪里
3.配乐真的要命了,一下一下的,又不是惊悚片,整这玩意干嘛
4.炸死的和闷死的还是很不一样的吧
5.男主好兄弟存在的意义就是,需要一个会制造使用炸弹的人,这个角色的功能,给谁都可以。
章鱼为了繁衍后代会弃己躯壳,人贩子却在炸药遥控前选择牺牲孩子保全自身。佛珠染上鲜血,皈依沦为亵渎,浴佛也是浴血,人间也是地狱。n二氧化碳路捂住了多少孩子的呼吸,619轮船是运输孤儿尸骸的灵车,那片海域成为了埋葬真相的墓地,那所福利院是吞噬天下家庭福利的黑洞。n电影与《重生》全面撞题,甚至最后的反转也如出一辙,但《误杀3》既没有《重生》激战斗殴的爽感,也没有系列前作的悬疑感,反转可以轻松猜出,剧情可以无脑破解,味同嚼蜡。n《误杀》系列是靠肖央撑起来的,但这部的肖央仿佛刚从《浴火之路》过来,演得程式化,几乎没有角色代入感,有些失望。n《误杀》系列(或者说东南亚犯罪系列)一部比一部烂,趁早收手吧。
麦克维
月季花开
儿娃子2008
切入点
夜班司机
夺命剑
本片为导演何梦华1968年的作品故事描述,青虹大...
播放指数:990℃
《误杀3》,英文名是Octopus with Broken Arms。
直译“断臂章鱼”。
章鱼是《误杀3》的戏眼。
在片中,郑炳睿手上的章鱼,是女儿婷婷给的。
这是女儿对父亲的爱,也是影片对郑炳睿的最大讽刺。
章鱼有了后代,为了确保后代有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会开启自毁程序。
其中,断臂就是自毁行为之一。
在现实中,为了孩子,章鱼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在电影里,郑炳睿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孩子。
在《误杀3》中,我们能看到各种讽刺的场景。
一、讽刺
婷婷被绑架后,郑炳睿很抓狂。
观影过程中,我们会为郑炳睿揪心不已。
本以为他是受害者,后来才知道,他不仅仅是受害者。
关于郑炳睿身份的反转,片中有伏笔。
绑匪要求郑炳睿用一个小男孩来换婷婷。陪伴郑炳睿的李老师不解,“你这跟绑匪有什么区别?”
郑炳睿答:“我没得选。”
女儿和小男孩二选一,郑炳睿选女儿,因为有父爱滤镜,这样做很容易打动观众。但是这个二选一还可以继续追问,当郑炳睿和女儿婷婷二选一,郑炳睿会选谁?
说到底,郑炳睿的“没得选”,并非父爱如山,而是自私自利。
郑炳睿的佛教徒身份,也是一个充满讽刺的设定。
佛家以慈悲为怀,忌杀生,郑炳睿会用佛珠杀人,他信佛不是放下屠刀回头是岸,而是一种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投机行为。
他对佛的诉求,大概率是希望死后不用下地狱。
影片开头,郑炳睿参加浴佛节的沐浴仪式,这是艺术化的设定。
通常来讲,浴佛节会在佛殿内、露天净地、庙寺前置小浴亭等地点举办沐浴仪式。而郑炳睿的沐浴地点是海洋。
“这么深的海,什么故事都装得下”。对郑炳睿来说,这么深的海,什么样的罪恶都能洗得净。
海洋是郑炳睿自以为是的浴佛水(浴佛水是用药草熬制的),也是郑炳睿杀人越货的罪恶地。
在这段戏中,影片中有一个讽刺味十足的转场,正在参加浴佛节的郑炳睿,听到女儿喊救命。
这位一度被广为称颂的励志典范,社会名流,因为女儿的绑架案,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和郑炳睿形成呼应的还有警务系统高官——达蒙。
从理论层面上看,警务系统是人民群众的安全墙。然而,作为警务系统的高官达蒙,是从事贩卖儿童的幕后黑手。
关于被贩卖的儿童,来源不同,称呼不一。被拐卖的小孩被称为“暗货”(如妞妞和球球),孤儿则被称为“明货”。无论是暗货还是明货,如果有长得好的女孩,就会被精挑细选,送到岛上成为性工具。
这个在片中一闪而过的细节,会让每一个听过萝莉岛的观众提高警惕。
达蒙恶贯满盈,死在狱中,他的死因成了秘密。
新闻中说达蒙是畏罪自杀,像杰弗里·爱泼斯坦一样,但我更相信他是被灭口的。
达蒙的死不是句号,是一个问号。
达蒙和郑炳睿是上流社会下流化的符号。
道德无法绑架他们,他们为了钱,可以绑架任何人。
在这篇评论里,我会将《误杀3》的故事发生地称为地域,这是我的小趣味,地域和地狱同音。
一个信佛的地域,却充满各种见不得光的罪恶。一个个身份光鲜的名流却是恶贯满盈。
在这个地域,佛被利用,法向不法低头,这是《误杀3》的绝妙讽刺。
除了讽刺,影片也拍了因果。
二、因果
因果是佛教的核心教义。
片中郑炳睿的同伴被炸死,是因果的典型案例。
在此之前,他让更多孩子成为暗货,现在,流浪在街头的孤儿,又无意中掌控他的命运。
没有任何事情是独立存在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消散而灭。
这,就是因果(本文讨论电影中的佛教元素,不代表对佛教本身的看法)。
《误杀3》有大量的佛教元素,例如人贩子在绑架妞妞时,她以为没有人看见。此时,片中用大全景,拍到远处的佛像。
这一幕怎么理解呢?
是举头三尺有神明,但神明也会闭眼睛,还是人在做,佛在看,善恶有报终有时?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误杀3》中有“6·19案”,用的也是佛教设定。
观音菩萨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日。
为何是六月十九日?传说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妙善公主于六月十九日成道证果,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相,因此后人便把六月十九日定为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观世音的成道日,也是郑炳睿的杀人放火时。
讽刺。
刘雅瑟饰演的雅音,一个为女儿伸张正义的母亲。在绑架行动的大量场景中,她身穿赤黄色服装。
对此,我理解为雅音是菩萨。
或许看过影片的朋友有异议,雅音参与了婷婷的绑架案,为何是菩萨?
原因是,雅音没有因为复仇丧失人性。
证据是,雅音面对拐走妞妞的人贩子向自己求救时,她并没有大仇得报的快意,双眼反而有泪水。
这个泪水,很动人。
人贩子不得好死,又怎样?
她的妞妞无法死而复生了。
但人贩子必须死,不能给人贩子继续作恶的机会,雅音不能心软。
雅音的行动,本是以暴制暴,以武止戈的善行。
此之谓霹雳手段,菩萨心肠。
电影中有很多让我难忘的台词,比如“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商品。”我看完电影想说,“有的人是人,有的人是魔鬼。”
《误杀3》中的绑架,贩卖,交易,并非现实的魔幻主义,而是让人不忍直视的生活片段。
"The past is never dead.”
是的,过去永远不会消亡。
但是,为了不让过去消亡,需要付出极高的代价。
普通民众和名流权贵斗智斗勇,比如段奕宏饰演的警官,为了公道,他要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这里说一句,段奕宏的表演,依旧让我动容。
文章的最后,我要说影片中有个触目惊心的数据,“每年全球约有120万名儿童被拐卖,每小时约有137名儿童被拐卖”。
一名儿童背后,就是一段被摧毁的人生,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犯罪悬疑电影能吸引我们,因为我们看的是电影,也是在看人生。
可是,《误杀》会不停反转,而人性不会。
《误杀》系列除了紧张刺激的剧情,多重反转的结构之外,另一个标志性的手法就是呈现主角的道德困境。一个“好人”因为迫不得己而做了“坏事”,除了本身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之外,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是:他该不该得到观众的原谅?对于第一部里的肖央,相信大多数观众都给出了同情票,毕竟他是为了保护家人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举动,而“受害者”本身又是“恶人”,所以做出情感和道德选择并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当这个系列来到了第三部,我们会发现,越来越难回答“他该不该得到原谅”这个问题了,因为每一个有道德感的人,始终都需要承受着这样的心理煎熬:“如果换了我会怎么做?”相信到了第三部,能给出肯定答复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一方面是对于不听话就会被打残,甚至是失去生命的恐惧,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同流合污的排斥与厌恶,害人还是害己?在必须二选一的情况下,最后的决定是出于本能还是一念之间?恐怕不到那个千钧一发之际,没人会知道自己的选择。
难上加难的是,在本片中,无论是施害者还是被害者,本身也都是经历过苦难的人,这似乎更提高了我们只通过道德去评判的标准和门槛。这次肖央饰演的主角郑炳睿,本身就是一个被拐卖的孤儿,在被犯罪集团胁迫之下,不得不从未成年时就助纣为虐,尽管后来努力痛改前非,但曾经做过的恶却无法一笔勾销。尽管影片中没有提及郑炳睿是从何时金盆洗手的,但从闪回的镜头来看,特别是“619惨案”发生时,他肯定已经是成年,从这一点来看,他必然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担负起法律责任。
而从影片开头那个章鱼的故事,到英文片名《Octopus with Broken Arms》,都能看出亲情依然是误杀系列延续到第三部的重要主题之一,但不同于前两部不惜一切拯救儿女的主角,这一部对于亲情的展现可能更为复杂。
肖央饰演的郑炳睿,这个曾经的人贩子是选择了牺牲女儿还是牺牲自己,章鱼会为了繁衍后代牺牲自己,那人呢?或许无论是皈依浴佛,还是投身慈善,都不能彻底改变郑炳睿的过往和秉性,无论年少的他本质善良还是邪恶,这么多年坏事干下来,都已经变成了一个自私的人,一个精于算计的人。还有一个小细节,小郑炳睿在看到人贩子对其他孩子“采生折割”的时候,害怕之下主动去按住孩子挣扎的身体,你可以说他是出于恐惧,但这样的选择确是他主动做出的,又该如何评判?
那么,是否就可以简单说少年时的郑炳睿可怜,成年时的郑炳睿可恨呢?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成年后的郑炳睿没有发家,那他显然会像那对险些殒命大海的夫妻一样,完全没有全身而退的机会。当年少时的郑炳睿面对恐惧选择了助纣为虐时,他就注定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所以,与其说这个角色可怜、可恨,不如说他是可悲的,从最初的一个受害者,逐渐演变成了要受到道德和法律双重审判的加害者。
于是就引出了标题中的思考:“没有选择可以成为作恶的理由吗?” 一个少年受害者被逼无奈,可以用来为他的作恶开脱吗?如果陷入这个思考困局当中,我们可能永远都得不到满意的答案。而本片则非常巧妙地把这个难题引向了更广阔的维度:当这样的事情系统性出现且屡禁不止时,一定不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管理失序,部门失职,简而言之一句话:这个社会生病了。
片中高捷饰演的局长,不过只是这个系统失效的一个缩影,如果系统里只有这一只蛀虫,也不可能这么多年兴风作浪而没有东窗事发,那个为了上位对张队长背后捅刀的人,也不过只是帮凶的其中一个。当权力机构已经从内部烂掉了,那底层群众除了做帮凶,就只能是鱼肉。比起这些被拐卖的儿童被贩卖到西方更可怕的,可能是那句“送到岛上,定期换,慢慢出”,尽管只是一笔带过,但也不由让人想到“萝莉岛”事件。尽管早已对拐卖儿童有所耳闻,但当片尾字幕出现时,依然觉得触目惊心。
正因为从主角的个人道德困境,上升到了对整个社会机能失效的担忧,对在全球都很猖獗的儿童拐卖的关注,才让《误杀3》成为了整个系列中最具现实和社会价值的一部。如果仅仅停留在这里,那这部电影可能也只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片子,误杀系列显然不会轻易满足于此,如果说前边的思考和揭露是让这部电影“有意义”的地方,那让这部电影“好看”的无疑就是不断反转的“复仇”。特别是段奕宏和佟丽娅的两个角色,不但隐藏得够深,而且还不断通过“演”来混淆判断,可能是除了男主之外最成功的两个角色。
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刘雅瑟饰演的雅音,从一个失去孩子的柔弱母亲,在看清了系统的黑暗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理性而冷酷的复仇者,她将前后判若两人的角色演绎得非常生动和到位。而导演也把最多的温情和关怀给予了这个角色,对于她那份把孩子弄丢的自责,那份后悔让孩子太善良的懊恼,电影通篇都在给出关怀:这不是你的错,善良没有错,错的是那些人贩子,错的是这个不作为的系统。
而片中的“复仇”部分也带给了我们新的思考:当某个社会机能被证实已经失效,普通人是不是只能铤而走险选择自救?有趣的是,他们选择的复仇方式不是亲手杀人,而是通过周密的计划,完美运用现代科技、自媒体、直播、舆论,让恶人自相残杀,让他们在光天化日之下现出原形,谜底揭晓得既天马行空又合情合理。
最后,既然是误杀,那这一次的“误杀”在哪里?首先应该是郑炳睿口中“619事件”遇难的儿童,原本是要被送上岛供人享乐,但不幸在运输途中因缺氧死亡,虽然并非亲手杀死,但也算得上是“误杀”,后面的所有复仇也因这一次悲剧而起。而整个系列看下来,你又会觉得,难道这些“误杀”真的都是因为“失误”吗?如果这个社会生病了,在“误杀”发生之前,悲剧已经在酝酿之中了,总有一天会迎来彻底地爆发。
文 / 龙伟平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商品。”
这是《误杀3》的里的一句台词。跟《误杀1》里面李维杰老婆阿玉对女警察局长拉韫说“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误杀1》里,被权贵凌辱的孩子是孩子,凌辱别人孩子的孩子是禽兽。
《误杀3》里,正常长大的孩子是孩子,被人贩子拐卖的孩子是商品。
回到电影本身,整个《误杀》系列都是由“孩子”牵扯出的故事,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这世间最颠扑不破的纽带,为了孩子,父母可以成为一切。
《误杀3》里,对孩子的定义更加庞大,故事的核心,是一群被跨国组织拐卖作为商品交易而被残忍对待甚至失去生命的孩子。
故事开始,身价几十亿的富商郑炳睿的女儿被绑架,警察介入进来后发现,这是一起熟人作案,而嫌疑人就是郑炳睿别墅里的园丁阿卢和总是来找他的神秘人施福安。
绑匪打来电话,索要一个亿的赎金。为了救女儿婷婷,郑炳睿决心拿赎金去救人。就是从这里开始,他开始被绑匪牵着鼻子走。故事情节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由一起普通的绑架案变成了一起让大众都猜不透的社会事件。
1亿赎金+现场直播+直播问答,这是绑匪提的要求,答错或不答,他女儿都要死。
被捏住软肋的郑炳睿只能按照绑匪的要求去做......追查到最后,一切的线索,都指向了一家已经荒废的儿童福利院。
这家儿童福利院,是所有罪恶的开始。原来,身为亿万富豪的郑炳睿,他的童年时期就是在这家福利院度过的。
只不过跟大家想象中和谐幸福的福利院不同,这是一家“吃人”的福利院,它的背后,藏着一伙跨国倒卖孩子的组织的身影,福利院只是他们面向社会大众的招牌。
所有被拐卖进福利院的孩子,长得漂亮的被送去私人海岛。身体有瑕疵的孩子,则会被砍断手脚,沦为犯罪份子赚钱的工具......
这个情节,让我想起了之前新闻报道的一起真实事件:
电影里的福利院更加险恶,男主郑炳睿就是在这样鱼龙混杂,险象环生的地方长大的。为了活下去,他把自己从一只兔子,逼成了一条毒蛇。从一个流浪孤儿,到最后变成了万人瞩目的万亿富豪。
然而这一切真的没有报应吗?
人会因为功成名就之后,就可以彻底洗白吗?
这个故事里,好人一直在扮演坏人,而坏人又一直在扮演好人。让一切善恶颠倒的原因,只是因为推翻黑暗寻求真相的代价太大。
23个孩子在海轮上爆炸身亡,23个家庭支离破碎,而真相就被几页报告和几张新闻掩盖。
从福利院,到行拐的人,到权贵的遮掩......罪恶的链条铺天盖地,令人窒息。
失去孩子的家长,每天活在地狱里,还要接受被愚弄的真相。
而作恶的人却节节高升,财源广进。
这让我想起那句俚语:“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
其实整个《误杀》系列一直代表着国产悬疑片“商业和影响力”的顶层。看完《误杀3》除了对复仇的父母和层层反转的真相印象深刻以外,还对这个系列的主演肖央饰演的父亲角色印象格外深刻。
不管是第一部里为孩子筹谋布局的高智商父亲形象,还是第二部里为了救孩子不顾一切的勇者形象,都让人眼前一亮。第三部里,这个父亲的形象坍塌了,父爱表皮下是早已拿灵魂交换生机的核,这层颇具解构意味的设置非常出彩。
除了肖央,佟丽娅饰演的李慧萍,展现出母亲的坚定与脆弱;段奕宏饰演的警察张景贤为妻子和正义复仇的决心和牺牲;刘雅瑟饰演的雅音在失去孩子后的失落和癫狂,都很有代入感。
从失去至爱,到接受现实,再到不顾一切去反击,他们的表演令人动容,让每个有孩子的父母,都为之一颤。
除了以上种种,《误杀3》里还有一个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东西——神像。
整座城市到处都是神像,男主郑炳睿信神佛,修建寺庙还做慈善,那个拐卖孩子的女人贩子家里也供奉着神像......
在一座满是神佛的城市,却有数不清的罪恶滋生,有数不清的好人被迫害,还有比这更讽刺的吗?
那些作恶的人供神,到底是想求得神的保佑,还是想求得内心的安宁呢?
如果真的有神,神最先惩罚的人应该就是他们吧?
而如果没有神,那么就像电影里展现的那样,让无辜孩子的父母化身成神,去布下迟来的报应吧。
(原创影评,转载请联系作者:龙伟平)
刚看完,大为震撼,现在电影是不是都冲着洗钱去的,观影过程中一度很困,整部电影就像个ai写出来的毕业论文一样,这边一榔头那边一棒槌,还是说发行方想用这个ip圈一波钱跑路了?以下是我看到的不理解的。
1.误杀系列我都看过了,第一部可以,第二部就一般,到现在这一部,和“误杀”有啥关系,不如叫人贩子一,讲述一群人贩子互相伤害的故事。
2.前面介绍男主的背景时,提到男主曾经救过某个富豪的孩子,所以才有了他的公司啥的,这句前面提了,后面也没有回应,意义在哪里
3.配乐真的要命了,一下一下的,又不是惊悚片,整这玩意干嘛
4.炸死的和闷死的还是很不一样的吧
5.男主好兄弟存在的意义就是,需要一个会制造使用炸弹的人,这个角色的功能,给谁都可以。
章鱼为了繁衍后代会弃己躯壳,人贩子却在炸药遥控前选择牺牲孩子保全自身。佛珠染上鲜血,皈依沦为亵渎,浴佛也是浴血,人间也是地狱。n二氧化碳路捂住了多少孩子的呼吸,619轮船是运输孤儿尸骸的灵车,那片海域成为了埋葬真相的墓地,那所福利院是吞噬天下家庭福利的黑洞。n电影与《重生》全面撞题,甚至最后的反转也如出一辙,但《误杀3》既没有《重生》激战斗殴的爽感,也没有系列前作的悬疑感,反转可以轻松猜出,剧情可以无脑破解,味同嚼蜡。n《误杀》系列是靠肖央撑起来的,但这部的肖央仿佛刚从《浴火之路》过来,演得程式化,几乎没有角色代入感,有些失望。n《误杀》系列(或者说东南亚犯罪系列)一部比一部烂,趁早收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