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穆罕默德·埃明·托普拉克HavvaSaglamCihatBütün法特玛·锡兰艾岷·锡兰SercihanAlevogluSemraYilmazLatifAltintas穆扎菲·奥德默
类型:剧情导演:努里·比格·锡兰 状态:HD 年份:1997 地区:其它 语言:其它 豆瓣ID:1304717热度:0 ℃ 时间:2023-09-03 14:33:59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不知道土耳其怎么划分,凭个人印象,小城与小镇还是有着本质区别,再小的城也是县城,再大的镇却只能是乡镇。听上去,《小城岁月》是比《小镇》舒服且文雅,看完后却发觉片名只能选择后者。树林与田野的连接相交,变幻的晨曦暮霭,加上稀疏散落的房屋,实在构不成一个小城。结合锡兰的自传文字,那么它就只能是个小镇。影片带有田园牧歌的天然风格,乡村故土的亲切与贴近。其中又不能不掺杂着锡兰大量的自我回忆和个人经历在里面,通过作品流露出的个人气质,在《小镇》里展现无遗。nn开头,冬天雪景。小孩子们捉弄疯子。疯子摔了一跤,站起来又摔一次。孩子们笑了,他也露出笑容。nn《小镇》大约分成不太明显的三段或四段,冬天早晨的课堂,小女孩(姐姐)在学校。春夏之交的中午到下午,小女孩和弟弟在归家路上。再到晚上,他们跟全家篝火露宿。夏秋季节的清晨,小女孩来到了河边。看上去故事只发生在一天,由几个不同场景组成,但时间变化的实际跨度却远比一天来得长。《小镇》里的时空跳跃、季节更迭没有特别说明,造成真假难辨的错觉。观众可能还会困惑于一家人的安排设置,人物来历如小女孩的堂叔也欠缺交代。n直观地划分,《小镇》前半部分对白很少,构图优美,适合欣赏。后半部分对话太多,喋喋不休,理应让不少人入眠。锡兰这部黑白处女作有着日后作品的很多影子:人物周围存在的各种不同声响,有大有小,鸟叫虫鸣,风声雷响,音效相当丰富,单独捕捉后的放大更是引人入胜。由于预算问题,它们在灵活变换的程度上可能还不如后来《气候》里那般运用自如,却有独到之处。nn教室里,迟到的小男孩脱下在雪地弄湿的袜子,挂到炉子上烘干。落下的水滴掉在烫热的铁板上,化为水蒸汽嗤嗤作响。小女孩由于午餐便当的事,自尊心被刺伤在自愧落泪。她注意到黑板和老师以外的一切,比如那片飞在教室里头的鸭绒毛。个人的主观体验被慢慢放大,形成一种迷幻的、带有童年记忆的游离效果。老师让不同的学生朗读课文,小孩子们都很认真听话。不过跟我们同龄时一样,要么拽长了尾音,情感饱满,过于夸张;要么逐字照念,有气无力,读得没啥感情。看上去,电影里的他们属于后一类型。nn中年男老师不时驻足窗前,隔着玻璃,看着对面山坡上的积雪。镜头变焦,一下子就清扫了之前伊朗儿童电影的残旧错觉。比起伊朗人,锡兰还是有着个人专属的美学体系。出色的导演对于真实距离和窗框构图都着独特的表现力,称得上所见略同。隔着玻璃窗户的几组镜头,在《远方》和《气候》等片里都有出色表现。nn第二段故事有了林中的风,一阵阵的风吹起,跑到姐弟俩人身边。他们忙着摘枝头李子,穿过树枝的阳光在地上投下了色块分明的阴影,明暗来回游走变化。时间流动迟缓,不为周围人察觉。整段的场面调度和视听语言都十分出色,游乐场里的叫喊声,音乐的高低变化,时有时无,像极转晕了头的人们,又是一旁人物百无聊赖的真实体验。空镜和特写镜头在这一段被多次运用,苍蝇侵犯着驴子的眼睛;一番争论后,火光下爷爷额头的皱纹、眼睛、耳部,父亲和堂叔因为据理争执表现出的不同神情,不耐烦或小沉默。nn到了林间,一家人围坐在野外生起的篝火边上,夜幕下火光摇曳,简直有些难以想象的美好。篝火,夜晚的风,大人们的话,到后来的咳嗽,狗叫,放诸于我,找到一个契机圆了心中所往。孩子们把时间用在了长大后记不起来的顽皮事上,也会一直记得曾经捉弄过的疯子,出于人类本性里的欺凌弱小,他们捉弄的小动物,有时候也变成童年的梦魇。nn影片在这一大段插入两段非现实的画面,一是小男孩在爷爷的一战故事里入睡,不管伊拉克和印度在何方。讲故事的声音再一次高低变化起伏,小男孩做了个噩梦,梦见母亲从窗台摔下。堂叔用牢骚表达着自己的不满,对其他人的讲话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他发表异见,讲起自己一人去当兵:路边松树的味道,眼前的黄土路,变得真实起来。nn曾在《刺杀神枪侠》里费尽心思地讲解了听故事的体验,这里出现一个相似的场景。昏昏入睡或者说本来就是希望你安详入睡,它就存在于《小镇》的第三段中。听爷爷和父亲们的故事,这是真实不可替换的体验,但对于小孩子来说,长辈所说的东西太深奥,无法理解。小孩子会想是什么,会问为什么,却很难理清大人们自己都搞不清楚的事情。这是他们的幸福,不需体味世事的单纯。nn借助爷爷等人口中的讲述,现下的时间被拉长,进入穿越几十年光阴的另外一个空间。讲述的时间超越了影片的时间,这部分的片长占用也是最长,也是锡兰小时候的独特记忆。锡兰的魅力在于不掩饰对小镇的认同与归属,里面包含着父亲带来的宝贵记忆财富,他所持有的不仅是一种尊敬加关爱。小镇给他成长带来的欢乐太多,它的变化与消逝,看在一个经历者的眼里,只会驱使他记得更深。这是怀旧情结的积累爆发,也是感性主义的培育。虽然没有外力的介入,锡兰成长后离开小镇。但小镇生活的美好却伴随着男孩的长大,在不可逆中的时间流动中催促着他去重拾,加以再现。nn一条到处觅食的狗,一名路边静坐的老汉,寥寥几个画面,这就是锡兰记忆中的小镇和故乡。换作许多人,这样的情景人物也是亲近的,它们出现在每个人的记忆中又略有不同,有斑点的狗,抽烟、瞌睡乃至发愣的老汉。他们注定应该出现在成长过程中属于他们的合适位置上。你费尽心思去寻找记忆中不应忘记和错失的记忆,却不知这狗和老汉其实已是完整的解释。【080509】nnhttp://ent.163.com/08/0930/20/4N49LAB400031NJO.html
我曾经在土耳其旅行17天,从伊斯坦布尔撸猫开始,到黑海边境进入格鲁吉亚结束,逆时针环绕了大半圈。
电子签证申请异常容易,我去的那一年里拉贬值得非常严重,大概折合1.2人名币,而且消费也不贵。
我曾穿越博斯普鲁斯海峡,坐着轮渡穿行在亚欧交界,两岸的景色美不胜收。有一位在中国做生意十年的老爷爷已经退休,他是我的引路人,一路送我至码头搭乘ferry。
我住的民宿是海景房,事实上,在土耳其西部的任意一个城市,都可以看到海,在我旅行的17天里,除了卡帕多西亚,基本上每天都是沿海漫步。
交通工具是大巴,和锡兰的电影里一模一样,半道上休息的时候可以喝一杯红茶,方糖,土耳其特有的梨形杯。
在伊兹密尔,午后我和一位老爷爷去逛农贸市场,和他的小孙女,虽是异乡人,可是那个感觉就跟小时候赶大集一样,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让人流连忘返。晚上沿着山顶俯瞰整个小城,穿过鸡鸣狗吠的村舍,一群青少年围上来,咿咿呀呀饶有兴致地问这问那,可惜都是鸡同鸭讲,离开伊斯坦布尔,英语基本没用了,全靠肢体语言。
西海岸我最喜欢博德鲁姆和切什梅,吹着地中海送来的风,仿佛置身欧洲。但是如果要感受锡兰电影里的天气,得往东走,越往东越落败,气候开始变得干燥,气温也开始骤降,从北至南,从西往东,仿佛经历了四季。游客们趋之若鹜的地方,比如热气球胜地,洞穴酒店异常潮湿,那大概是我体验最差的住宿了。电影《冬眠》就是在洞穴酒店取的景,里面有一个中国游客,事实上,那个地方全是中国游客。路上遇到一个旅客,她只身在外长达半年,一个包,没有别的行李,非常洒脱。
忘了是哪个地方,快要离开土耳其的时候,那段路程非常漫长,而且是十几个小时的夜班车,我被一个凶神恶煞的大叔尾随,上车后他又坐我旁边,不停地盯着我看,我吓坏了,赶紧拿出谷歌翻译,叫来服务员,在手机上打出:我要换座位,有惊无险的是,换号座位以后,和一个士兵小哥坐在了一起,全程靠谷歌翻译交流。有时候不禁感叹,西部岁月静好,东部战乱冲突,这也许解释了东西文明交汇处亚欧大陆上不可调和的矛盾。
小镇里有一段台词:
也许我是个失败者,你们喂饱了我,我还满腹牢骚。我想我自己没有任何天赋,我的青年时代被浪费了,就像抽完不要的烟屁股,我没有家,没有朋友,没有工作,我在城里晃荡,挥霍着自己最好的时光,我的勇气和灵魂在眼前消失。在服役前我一门心思想要离开这里,在那个特别的早上,我觉得城里对我来说更有吸引力,空气里弥漫着松树的味道,那天我感觉自己是第一次见到松树和橡树,于是在那个清晨,和平时一样,街上只有野狗漫无目的地流浪,我喜欢这些安静的造成,喜欢那些狗和汽油的味道......
锡兰电影,故乡的落脚点在天气里,这些自然景观就像是住进了你的童年,所以说天气是锡兰乡愁特有的符号。风声雨声雷声溪水声,咿唔吟诵声,风吹麦浪声,孩童戏耍声,这些自然界最深处的白噪音和欢声笑语构成了锡兰电影独有的天气和人文。袜子里的雪水落在铁炉盖上滋滋作响,迟到的学生气喘吁吁,村里的傻子被孩子捉弄,骡子眼里的苍蝇嗡嗡作响,夜晚篝火旁的促膝长谈,爷爷讲不完的军营回忆,父亲长篇大论的哲理,孩子们玩累一天的瞌睡打盹,墓地里采摘着野果,因为捉弄乌龟做的噩梦,大概这是所有80后90后的童年了。
《小镇》是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的第一部电影,取材自他父亲艾岷·锡兰的故事,并加入自己的童年回忆和家庭往事。电影中出现的两个孩子还原的是童年时期的努里·比格·锡兰和他的姐姐。艾岷·锡兰和妻子在电影中扮演了自己,锡兰则完成电影的掌镜工作。这是一部家庭作坊式电影,像锡兰所有的电影那样,由极简的团队(往往有亲友的加入)制作完成。
片名“小镇”,目的是为了还原锡兰记忆中安特罗尼亚地区的乡镇生活,但对“小镇”的刻画仅仅停留在片头孩子们玩弄疯子的桥段和静态的风光片段,而没有得到深入的刻画。电影将较大的篇幅交给了一场夜间的篝火聚谈,辅之以女孩的上学生活和未考上大学的表哥的终日游荡。因此,《小镇》在结构上有严重的失衡,显示出一位业余电影人初执导筒时的青涩。
《小镇》中美轮美奂的黑白影像令人赞叹,这得力于锡兰本人的摄影功底。在从事职业导演之前,锡兰的身份是摄影师。因此毫无奇怪,《小镇》中的画面更多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静态摄影,而不是流动的影像。同时,特写的大量运用也暴露出锡兰没有接受正规电影教学的经历,极少有的叙事性段落则以生硬的蒙太奇完成。不过,锡兰找到了规避短板的办法,即放大影像的感染力,减少叙事。
如果说《小镇》焕发出某种诗意,其原因不只在于画面自身带有的诗情画意,同样也出自影像以诗的逻辑剪辑在一起。如我们所知道的,这部分的滋养来自于塔科夫斯基。《小镇》所参考的电影主要有两部:《伊万的童年》和《镜子》,前者在孩子的世界和雪地场景中能明显感觉到,后者则是影片中的自然风景(雪、树、份……)及多处幻觉与梦境。可以说,《小镇》是锡兰作为塔科夫斯基忠实粉丝的“雕刻时光”。
锡兰后来形成的风格,不少都能在《小镇》中找到影子。家庭生活是锡兰大多数电影刻画的主题,《小镇》已经具备。随着人物突然从近景中出现或消失,镜头的焦距发生急剧的变化,这类极富视觉冲击力、显示静态人物与动态环境之间张力的镜头将成为锡兰电影的标志性镜头,在《远方》和《三只猴子》中将得到登峰造极的发挥。
很多人都认为《冬眠》对于锡兰不啻一次自我突破,因为他放弃了擅长的影像造型能力,转而尝试开发电影的文学性。但频繁的对话在《小镇》已经出现,家人围着篝火各顾各的真挚与对话以某种类似于契诃夫的方式进行着。契诃夫镇是锡兰电影另一处重要的滋养来源,锡兰曾在《五月碧云天》中将题词想给契诃夫,并且众所周知的是《冬眠》改编自契诃夫的小说。
《小镇》的故事在《五月碧云天》和《远方》中得到了延续,这是一组以时间为线索、展现土耳其城市化状貌的“三部曲”。职业演员穆扎菲·奥德默在《五月碧云天》中饰演拍摄《小镇》的导演,他在《小镇》中扮演了片头被孩子玩弄的疯子。 艾明·托普拉克饰演没考上大学、在工厂打工的年轻人是贯穿“三部曲”的一个线索。在《远方》中,他来到了伊斯坦布尔,寄居在穆扎菲·奥德默饰演的导演家中。
主持人:@鲍勃粥
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
场刊嘉宾: @果樹、@杰瑞米太阳🌞、@kc512
特邀嘉宾:@松野空松
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五天,接下来我们讨论的电影是锡兰的长片首作《小镇》,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2星,理由是我看睡着了,但醒来觉得还挺好的。
主持人 鲍勃粥
睡着的部分有后来重看吗?
我只能说,印象不深。
场刊嘉宾 kc512
我给的是1星,比较特别是前半部表哥和两个小演员一直是同场不同镜,让我一直在想这个神秘的年轻男人是谁?是他在回忆吗?小镇忽然有种时空错乱感;直到他后来正式被介绍我大受震撼。但也就这样了,后来变成讲故事大会失色许多。
场刊嘉宾 果樹
X,不是负分滚出的意思,而是仅仅及格,但及格是不够的。我质疑影片这种段落化形式处理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我认可片中已经出现的锡兰十分文人的气质标签。
@松野空松 快来说一点观点,给我提供一点撕你的抓手,你说啥我撕啥,来吧。
特邀嘉宾 松野空松
我1星吧,如果不是有那场游乐园的话,我完全无感。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看到你豆瓣上说《小镇》是《野梨树》前传。
可是《野梨树》我就不喜欢。
不止游乐园,我觉得好几个地方,能看出锡兰还是很有艺术直觉的,我也是因为这个2星。
比如在树林里,比如教室吹羽毛那个。
我也来假装补一个场刊吧,2星,无意于追溯漫长的历史踪迹,跟随孩童们狭窄的视角已然疲惫不堪,过去与现在无法沟通,现在与未来无法想象,在大自然中满腹牢骚,倾吐着斑驳而嘈杂的话语,沉重又不堪。拍人未必要言语,拍景未必要艳丽,处子作也未必要轻灵,但是大可不必如此冷淡而啰嗦。
第一个问题,《小镇》中充斥着两种角色,成年人与儿童,成年人流连于游乐场,儿童流连于自然,但似乎也做出些许破坏,比如反转乌龟,大家对这两种群体在锡兰的《小镇》中有何意义有何代表?
第一题我就不会,@松野空松 来说一说吧。
看来只有@kc512 在认真答题,其他人都在玩票。
不懂,我什么都不会惹,妹妹在姐姐面前哪敢造次。
这又不是考试,大家靠直觉聊一聊。比如教室那段戏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
艺术的感觉。
而成年人对谈的戏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
无聊的感觉。晕晕欲睡,一群老头逼逼赖赖,不知道在干嘛,说一些无聊的事情。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些对话就是他一定要塞进去的,已经不叫“私货”了,电影里的人如果不在今晚说完就会“死”,锡兰不拍这些,他也会“死”。
锡兰的电影,我总觉得在他眼里,小镇是个坟墓。有点像国内的小镇青年一样,《野梨树》里也差不多。那是一群落后的、腐朽的地方。
我觉得探究这种指向与代表,可能和我理解的这部影片不太一致。我甚至觉得锡兰在创作时,并没有在这方面如何指涉去思考得太远。这一部里的锡兰我认为更加偏直觉式,他借用了很多个人实感,但是对于怎么将这些东西编排成合理的叙事,还经验不足。更别说像他后来做到的、高度加工成艺术品了。
你们不需要去揣测作者的看法,你们的看法比作者的看法重要,影评人不是在操弄读心术,而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对于我们而言是什么,而不是对于创作者而言是什么。
原来我是影评人。
其实我想知道锡兰拍电影之前是干嘛的、他的艺术自觉是怎么来的,我知道李沧东是作家,所以《绿鱼》里有浓浓的文学指向性。
哦,找到了,努里·比格·锡兰从伊斯坦布尔海峡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毕业后,他花费了两年时间在米马尔希南艺术大学研习电影。
我觉得艺术直觉可能就是天生的,或者受到一些艺术作品的影响,这个没法特意培养。
要我说,小孩的行为和成人的行为其实都是非常现实的视角,在农村、小镇之类的地方,小孩子都是很残忍的啊。比如打鸟、肢解动物,小镇的孩子哪有城市受到一些“高素质”的教育,像什么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爱护公物,这些在小镇长大的孩子都不会有的。
重点是在对话中小孩失去了话语权,只有做梦的权利(那场梦倒是蛮美的)。
正是因为这些缺失,长大后的他们是锡兰最厌恶的人,那个成年男性反倒是像锡兰自己。这种地方,总有一两个比较出淤泥而不染的,锡兰本人就是,所以那个角色才游荡在游乐园中。
@鲍勃粥 重要的确实是我们看到了什么,而不是去分析各种意像一一对应了什么。我不觉得我是以影评人身份来参加,我更觉得我是以一个曾经的创作者、试图去研究与学习的心态,通过作品去看到创作者是怎么做的、他哪里没做好、还能怎样更好。
那我没有问题了,你们想聊啥聊啥吧,你们自己聊不起来,我问的问题你们也懒得答。
惹?我不是答了吗?
你是来救场的,你不算,(虽然很感激)。
粥老师请淡定。
粥老师平复一下。
这种小镇的鄙夷,锡兰本身有反思的,我们可以在远方看到锡兰对自己这种鄙夷的反思。不对,不是反思,更像是锡兰接受了小镇。
但在这一部里,锡兰确实还很不透彻。能感觉到他自己还没有想明白怎么去处理自己原生的这些东西。
是的不是鄙夷,应该说,开始接受了。远方中,从小镇逃出来的摄影师和自己小镇的表弟,其实还是有很多争吵,这么想来,锡兰一直是在和自己出生的地方和解。包括《野梨树》,也在延续这个斗争、和解。
其实那段对话的争论主题,在锡兰后面多部电影里都有出现,只不过后来他安排得更巧妙一点,这里就是直着来。
而且锡兰面对的矛盾我觉得和中国大陆的文青很有共鸣啊,对环境本身有感情,又因为环境的压迫而难过。
对,国内的小镇文青就是这样的。
好了好了,我回来了。
你们在大谈锡兰与原生家乡和解时,我在试图私聊和主持人和解。
笑死,已经和解了罢了,没事。
那你要继续提问了吗?
继续,但其实你们趁我不在,聊得蛮好的。
话说我觉得这片的豆瓣简介非常欺诈,它让我以为这是孩童视角,但孩童视角好少。
我看看,“第三段中,这对姐弟目睹了成人世界的复杂与黑暗。最后一段发生在家里,梦境与现实在这里平静地交错”,这个太诈骗了,后面甚至没有姐姐了,就弟弟偶尔出来一下。
豆瓣简介真的让我以为孩子是主角,结果两个臭男人叨逼叨几十分钟。
那我最后问一个开放性问题吧,《小镇》中的小镇是闭塞的还是开放的?空间上、人物上、剧构上任何角度都行。
我还是想说回去为什么小孩和表哥一开始始终不同镜,某程度上也是一种时空的开放? 但是在暗示什麽,蛮暧昧的。
不存在闭或者开,因为没有其他空间对比。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锡兰的其他电影看出,这个小镇绝对是闭塞的,《冬眠》不就有点像被雪困住的空间吗?
既然没有其他空间,那可以视作在这个电影空间中是闭塞的。
我觉得在有山的镜头的时候你会觉得小镇很闭塞,但是镜头只有小镇本身的时候你会觉得其实这个地方也没有那么闭塞,但是最后回到树林里,那种闭塞感我不想多说了,太压抑了。单一场景单一的人在进行单一的对话,真的很闭塞。
我觉得它还是开放的。虽然它直接映射的是锡兰自己的小镇,但是他在里面设置的不同场景,很显然在试图引发一种普世的共鸣。这其实也是所有创作者的一条必经之路,也是一条比较容易找到自己真正表达的的路径。因为你自己最真诚的回忆表达,一定是能找到普世性的人类情感标的的。
我觉得电影的开放和封闭,整体并不是统一的呀,至少从空间上。
@松野空松 你说的闭塞是从空间和叙事上去看,我觉得还是狭隘了。不能因为雪封了山,山就封闭了。山里发生的事,仍旧可能映照到其他世界。
没有啊,《冬眠》中小镇就是封闭。当然,锡兰他本人是存在普世情感,所以《冬眠》的主角是在外的。
你这一句,其实就说明,已经是开放的了。
怎么说呢,一个去过外面的人,回到闭塞的小镇,一定是会对这个闭塞的小镇产生影响,这也是他坚信的。
那大家最后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我总结一下,总之我对这部电影欣赏的点主要是前面提到的锡兰对于画面的艺术直觉和空间的想象力,但电影整体是沉闷的,我也没看到锡兰有太大的野心去表达什么,溜了。
趁你溜了我反对一下。我觉得锡兰在这部里是有表达的野心的,但他还没找准最有力的表达方式。
我觉得整部片里的闪光点很多,也能看见锡兰日后成为大师的基因,但是我打X的点,在于他在处理这些素材时的技术仍不够成熟,许多诗意与情绪的流动都会多次中断。仅看这部影片最多只能说是未来可期,电影本身作为处女作,是不如同年出道的河濑的。
那和《绿鱼》、《角色》、今敏这些同届的首作比呢?
那更远不如今敏了。但是《角色》上来就是基于历史大背景的创作,和《小镇》这种相对走小叙事路线的片子,不太一样,我会认为《角色》大于《小镇》。
所以首作目前顺序是《未麻》>《朱雀》>《角色》>《绿鱼》>《小镇》。
我的首作顺序是《未麻》>《绿鱼》>《朱雀》>《小镇》>《角色》。
大家都辛苦了。
下届比较文学式的圆桌交给@鲍勃粥,拉片引战式的圆桌交给@子夜无人,集体冥想式的圆桌交给我吧。
从我刚才和粥老师的私聊和解情况看,他比较喜欢分析影片的具体意象与符号,我比较想聊影片整体立意与氛围,所以才引发了误解,笑死。
粥老师是董卿,果老师是倪萍吗?
你是李思思吗?
我是王冰冰罢了。
我呸。
#FIFF21#DAY5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演员
别惹乔尼
家有房客
幻界巴士
伏魔大师
九里香
中缅边境云南小镇,叛逆女学生(高叶 饰)无意...
播放指数:1305℃
不知道土耳其怎么划分,凭个人印象,小城与小镇还是有着本质区别,再小的城也是县城,再大的镇却只能是乡镇。听上去,《小城岁月》是比《小镇》舒服且文雅,看完后却发觉片名只能选择后者。树林与田野的连接相交,变幻的晨曦暮霭,加上稀疏散落的房屋,实在构不成一个小城。结合锡兰的自传文字,那么它就只能是个小镇。影片带有田园牧歌的天然风格,乡村故土的亲切与贴近。其中又不能不掺杂着锡兰大量的自我回忆和个人经历在里面,通过作品流露出的个人气质,在《小镇》里展现无遗。nn开头,冬天雪景。小孩子们捉弄疯子。疯子摔了一跤,站起来又摔一次。孩子们笑了,他也露出笑容。nn《小镇》大约分成不太明显的三段或四段,冬天早晨的课堂,小女孩(姐姐)在学校。春夏之交的中午到下午,小女孩和弟弟在归家路上。再到晚上,他们跟全家篝火露宿。夏秋季节的清晨,小女孩来到了河边。看上去故事只发生在一天,由几个不同场景组成,但时间变化的实际跨度却远比一天来得长。《小镇》里的时空跳跃、季节更迭没有特别说明,造成真假难辨的错觉。观众可能还会困惑于一家人的安排设置,人物来历如小女孩的堂叔也欠缺交代。n直观地划分,《小镇》前半部分对白很少,构图优美,适合欣赏。后半部分对话太多,喋喋不休,理应让不少人入眠。锡兰这部黑白处女作有着日后作品的很多影子:人物周围存在的各种不同声响,有大有小,鸟叫虫鸣,风声雷响,音效相当丰富,单独捕捉后的放大更是引人入胜。由于预算问题,它们在灵活变换的程度上可能还不如后来《气候》里那般运用自如,却有独到之处。nn教室里,迟到的小男孩脱下在雪地弄湿的袜子,挂到炉子上烘干。落下的水滴掉在烫热的铁板上,化为水蒸汽嗤嗤作响。小女孩由于午餐便当的事,自尊心被刺伤在自愧落泪。她注意到黑板和老师以外的一切,比如那片飞在教室里头的鸭绒毛。个人的主观体验被慢慢放大,形成一种迷幻的、带有童年记忆的游离效果。老师让不同的学生朗读课文,小孩子们都很认真听话。不过跟我们同龄时一样,要么拽长了尾音,情感饱满,过于夸张;要么逐字照念,有气无力,读得没啥感情。看上去,电影里的他们属于后一类型。nn中年男老师不时驻足窗前,隔着玻璃,看着对面山坡上的积雪。镜头变焦,一下子就清扫了之前伊朗儿童电影的残旧错觉。比起伊朗人,锡兰还是有着个人专属的美学体系。出色的导演对于真实距离和窗框构图都着独特的表现力,称得上所见略同。隔着玻璃窗户的几组镜头,在《远方》和《气候》等片里都有出色表现。nn第二段故事有了林中的风,一阵阵的风吹起,跑到姐弟俩人身边。他们忙着摘枝头李子,穿过树枝的阳光在地上投下了色块分明的阴影,明暗来回游走变化。时间流动迟缓,不为周围人察觉。整段的场面调度和视听语言都十分出色,游乐场里的叫喊声,音乐的高低变化,时有时无,像极转晕了头的人们,又是一旁人物百无聊赖的真实体验。空镜和特写镜头在这一段被多次运用,苍蝇侵犯着驴子的眼睛;一番争论后,火光下爷爷额头的皱纹、眼睛、耳部,父亲和堂叔因为据理争执表现出的不同神情,不耐烦或小沉默。nn到了林间,一家人围坐在野外生起的篝火边上,夜幕下火光摇曳,简直有些难以想象的美好。篝火,夜晚的风,大人们的话,到后来的咳嗽,狗叫,放诸于我,找到一个契机圆了心中所往。孩子们把时间用在了长大后记不起来的顽皮事上,也会一直记得曾经捉弄过的疯子,出于人类本性里的欺凌弱小,他们捉弄的小动物,有时候也变成童年的梦魇。nn影片在这一大段插入两段非现实的画面,一是小男孩在爷爷的一战故事里入睡,不管伊拉克和印度在何方。讲故事的声音再一次高低变化起伏,小男孩做了个噩梦,梦见母亲从窗台摔下。堂叔用牢骚表达着自己的不满,对其他人的讲话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他发表异见,讲起自己一人去当兵:路边松树的味道,眼前的黄土路,变得真实起来。nn曾在《刺杀神枪侠》里费尽心思地讲解了听故事的体验,这里出现一个相似的场景。昏昏入睡或者说本来就是希望你安详入睡,它就存在于《小镇》的第三段中。听爷爷和父亲们的故事,这是真实不可替换的体验,但对于小孩子来说,长辈所说的东西太深奥,无法理解。小孩子会想是什么,会问为什么,却很难理清大人们自己都搞不清楚的事情。这是他们的幸福,不需体味世事的单纯。nn借助爷爷等人口中的讲述,现下的时间被拉长,进入穿越几十年光阴的另外一个空间。讲述的时间超越了影片的时间,这部分的片长占用也是最长,也是锡兰小时候的独特记忆。锡兰的魅力在于不掩饰对小镇的认同与归属,里面包含着父亲带来的宝贵记忆财富,他所持有的不仅是一种尊敬加关爱。小镇给他成长带来的欢乐太多,它的变化与消逝,看在一个经历者的眼里,只会驱使他记得更深。这是怀旧情结的积累爆发,也是感性主义的培育。虽然没有外力的介入,锡兰成长后离开小镇。但小镇生活的美好却伴随着男孩的长大,在不可逆中的时间流动中催促着他去重拾,加以再现。nn一条到处觅食的狗,一名路边静坐的老汉,寥寥几个画面,这就是锡兰记忆中的小镇和故乡。换作许多人,这样的情景人物也是亲近的,它们出现在每个人的记忆中又略有不同,有斑点的狗,抽烟、瞌睡乃至发愣的老汉。他们注定应该出现在成长过程中属于他们的合适位置上。你费尽心思去寻找记忆中不应忘记和错失的记忆,却不知这狗和老汉其实已是完整的解释。【080509】nnhttp://ent.163.com/08/0930/20/4N49LAB400031NJO.html
我曾经在土耳其旅行17天,从伊斯坦布尔撸猫开始,到黑海边境进入格鲁吉亚结束,逆时针环绕了大半圈。
电子签证申请异常容易,我去的那一年里拉贬值得非常严重,大概折合1.2人名币,而且消费也不贵。
我曾穿越博斯普鲁斯海峡,坐着轮渡穿行在亚欧交界,两岸的景色美不胜收。有一位在中国做生意十年的老爷爷已经退休,他是我的引路人,一路送我至码头搭乘ferry。
我住的民宿是海景房,事实上,在土耳其西部的任意一个城市,都可以看到海,在我旅行的17天里,除了卡帕多西亚,基本上每天都是沿海漫步。
交通工具是大巴,和锡兰的电影里一模一样,半道上休息的时候可以喝一杯红茶,方糖,土耳其特有的梨形杯。
在伊兹密尔,午后我和一位老爷爷去逛农贸市场,和他的小孙女,虽是异乡人,可是那个感觉就跟小时候赶大集一样,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让人流连忘返。晚上沿着山顶俯瞰整个小城,穿过鸡鸣狗吠的村舍,一群青少年围上来,咿咿呀呀饶有兴致地问这问那,可惜都是鸡同鸭讲,离开伊斯坦布尔,英语基本没用了,全靠肢体语言。
西海岸我最喜欢博德鲁姆和切什梅,吹着地中海送来的风,仿佛置身欧洲。但是如果要感受锡兰电影里的天气,得往东走,越往东越落败,气候开始变得干燥,气温也开始骤降,从北至南,从西往东,仿佛经历了四季。游客们趋之若鹜的地方,比如热气球胜地,洞穴酒店异常潮湿,那大概是我体验最差的住宿了。电影《冬眠》就是在洞穴酒店取的景,里面有一个中国游客,事实上,那个地方全是中国游客。路上遇到一个旅客,她只身在外长达半年,一个包,没有别的行李,非常洒脱。
忘了是哪个地方,快要离开土耳其的时候,那段路程非常漫长,而且是十几个小时的夜班车,我被一个凶神恶煞的大叔尾随,上车后他又坐我旁边,不停地盯着我看,我吓坏了,赶紧拿出谷歌翻译,叫来服务员,在手机上打出:我要换座位,有惊无险的是,换号座位以后,和一个士兵小哥坐在了一起,全程靠谷歌翻译交流。有时候不禁感叹,西部岁月静好,东部战乱冲突,这也许解释了东西文明交汇处亚欧大陆上不可调和的矛盾。
小镇里有一段台词:
锡兰电影,故乡的落脚点在天气里,这些自然景观就像是住进了你的童年,所以说天气是锡兰乡愁特有的符号。风声雨声雷声溪水声,咿唔吟诵声,风吹麦浪声,孩童戏耍声,这些自然界最深处的白噪音和欢声笑语构成了锡兰电影独有的天气和人文。袜子里的雪水落在铁炉盖上滋滋作响,迟到的学生气喘吁吁,村里的傻子被孩子捉弄,骡子眼里的苍蝇嗡嗡作响,夜晚篝火旁的促膝长谈,爷爷讲不完的军营回忆,父亲长篇大论的哲理,孩子们玩累一天的瞌睡打盹,墓地里采摘着野果,因为捉弄乌龟做的噩梦,大概这是所有80后90后的童年了。
《小镇》是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的第一部电影,取材自他父亲艾岷·锡兰的故事,并加入自己的童年回忆和家庭往事。电影中出现的两个孩子还原的是童年时期的努里·比格·锡兰和他的姐姐。艾岷·锡兰和妻子在电影中扮演了自己,锡兰则完成电影的掌镜工作。这是一部家庭作坊式电影,像锡兰所有的电影那样,由极简的团队(往往有亲友的加入)制作完成。
片名“小镇”,目的是为了还原锡兰记忆中安特罗尼亚地区的乡镇生活,但对“小镇”的刻画仅仅停留在片头孩子们玩弄疯子的桥段和静态的风光片段,而没有得到深入的刻画。电影将较大的篇幅交给了一场夜间的篝火聚谈,辅之以女孩的上学生活和未考上大学的表哥的终日游荡。因此,《小镇》在结构上有严重的失衡,显示出一位业余电影人初执导筒时的青涩。
《小镇》中美轮美奂的黑白影像令人赞叹,这得力于锡兰本人的摄影功底。在从事职业导演之前,锡兰的身份是摄影师。因此毫无奇怪,《小镇》中的画面更多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静态摄影,而不是流动的影像。同时,特写的大量运用也暴露出锡兰没有接受正规电影教学的经历,极少有的叙事性段落则以生硬的蒙太奇完成。不过,锡兰找到了规避短板的办法,即放大影像的感染力,减少叙事。
如果说《小镇》焕发出某种诗意,其原因不只在于画面自身带有的诗情画意,同样也出自影像以诗的逻辑剪辑在一起。如我们所知道的,这部分的滋养来自于塔科夫斯基。《小镇》所参考的电影主要有两部:《伊万的童年》和《镜子》,前者在孩子的世界和雪地场景中能明显感觉到,后者则是影片中的自然风景(雪、树、份……)及多处幻觉与梦境。可以说,《小镇》是锡兰作为塔科夫斯基忠实粉丝的“雕刻时光”。
锡兰后来形成的风格,不少都能在《小镇》中找到影子。家庭生活是锡兰大多数电影刻画的主题,《小镇》已经具备。随着人物突然从近景中出现或消失,镜头的焦距发生急剧的变化,这类极富视觉冲击力、显示静态人物与动态环境之间张力的镜头将成为锡兰电影的标志性镜头,在《远方》和《三只猴子》中将得到登峰造极的发挥。
很多人都认为《冬眠》对于锡兰不啻一次自我突破,因为他放弃了擅长的影像造型能力,转而尝试开发电影的文学性。但频繁的对话在《小镇》已经出现,家人围着篝火各顾各的真挚与对话以某种类似于契诃夫的方式进行着。契诃夫镇是锡兰电影另一处重要的滋养来源,锡兰曾在《五月碧云天》中将题词想给契诃夫,并且众所周知的是《冬眠》改编自契诃夫的小说。
《小镇》的故事在《五月碧云天》和《远方》中得到了延续,这是一组以时间为线索、展现土耳其城市化状貌的“三部曲”。职业演员穆扎菲·奥德默在《五月碧云天》中饰演拍摄《小镇》的导演,他在《小镇》中扮演了片头被孩子玩弄的疯子。 艾明·托普拉克饰演没考上大学、在工厂打工的年轻人是贯穿“三部曲”的一个线索。在《远方》中,他来到了伊斯坦布尔,寄居在穆扎菲·奥德默饰演的导演家中。
主持人:@鲍勃粥
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
场刊嘉宾: @果樹、@杰瑞米太阳🌞、@kc512
特邀嘉宾:@松野空松
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鲍勃粥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五天,接下来我们讨论的电影是锡兰的长片首作《小镇》,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2星,理由是我看睡着了,但醒来觉得还挺好的。
主持人 鲍勃粥
睡着的部分有后来重看吗?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我只能说,印象不深。
场刊嘉宾 kc512
我给的是1星,比较特别是前半部表哥和两个小演员一直是同场不同镜,让我一直在想这个神秘的年轻男人是谁?是他在回忆吗?小镇忽然有种时空错乱感;直到他后来正式被介绍我大受震撼。但也就这样了,后来变成讲故事大会失色许多。
场刊嘉宾 果樹
X,不是负分滚出的意思,而是仅仅及格,但及格是不够的。我质疑影片这种段落化形式处理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我认可片中已经出现的锡兰十分文人的气质标签。
@松野空松 快来说一点观点,给我提供一点撕你的抓手,你说啥我撕啥,来吧。
特邀嘉宾 松野空松
我1星吧,如果不是有那场游乐园的话,我完全无感。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看到你豆瓣上说《小镇》是《野梨树》前传。
特邀嘉宾 松野空松
可是《野梨树》我就不喜欢。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不止游乐园,我觉得好几个地方,能看出锡兰还是很有艺术直觉的,我也是因为这个2星。
特邀嘉宾 松野空松
比如在树林里,比如教室吹羽毛那个。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也来假装补一个场刊吧,2星,无意于追溯漫长的历史踪迹,跟随孩童们狭窄的视角已然疲惫不堪,过去与现在无法沟通,现在与未来无法想象,在大自然中满腹牢骚,倾吐着斑驳而嘈杂的话语,沉重又不堪。拍人未必要言语,拍景未必要艳丽,处子作也未必要轻灵,但是大可不必如此冷淡而啰嗦。
主持人 鲍勃粥
第一个问题,《小镇》中充斥着两种角色,成年人与儿童,成年人流连于游乐场,儿童流连于自然,但似乎也做出些许破坏,比如反转乌龟,大家对这两种群体在锡兰的《小镇》中有何意义有何代表?
场刊嘉宾 果樹
第一题我就不会,@松野空松 来说一说吧。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看来只有@kc512 在认真答题,其他人都在玩票。
特邀嘉宾 松野空松
不懂,我什么都不会惹,妹妹在姐姐面前哪敢造次。
主持人 鲍勃粥
这又不是考试,大家靠直觉聊一聊。比如教室那段戏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艺术的感觉。
主持人 鲍勃粥
而成年人对谈的戏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无聊的感觉。晕晕欲睡,一群老头逼逼赖赖,不知道在干嘛,说一些无聊的事情。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些对话就是他一定要塞进去的,已经不叫“私货”了,电影里的人如果不在今晚说完就会“死”,锡兰不拍这些,他也会“死”。
特邀嘉宾 松野空松
锡兰的电影,我总觉得在他眼里,小镇是个坟墓。有点像国内的小镇青年一样,《野梨树》里也差不多。那是一群落后的、腐朽的地方。
场刊嘉宾 果樹
我觉得探究这种指向与代表,可能和我理解的这部影片不太一致。我甚至觉得锡兰在创作时,并没有在这方面如何指涉去思考得太远。这一部里的锡兰我认为更加偏直觉式,他借用了很多个人实感,但是对于怎么将这些东西编排成合理的叙事,还经验不足。更别说像他后来做到的、高度加工成艺术品了。
主持人 鲍勃粥
你们不需要去揣测作者的看法,你们的看法比作者的看法重要,影评人不是在操弄读心术,而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对于我们而言是什么,而不是对于创作者而言是什么。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原来我是影评人。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其实我想知道锡兰拍电影之前是干嘛的、他的艺术自觉是怎么来的,我知道李沧东是作家,所以《绿鱼》里有浓浓的文学指向性。
哦,找到了,努里·比格·锡兰从伊斯坦布尔海峡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毕业后,他花费了两年时间在米马尔希南艺术大学研习电影。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我觉得艺术直觉可能就是天生的,或者受到一些艺术作品的影响,这个没法特意培养。
特邀嘉宾 松野空松
要我说,小孩的行为和成人的行为其实都是非常现实的视角,在农村、小镇之类的地方,小孩子都是很残忍的啊。比如打鸟、肢解动物,小镇的孩子哪有城市受到一些“高素质”的教育,像什么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爱护公物,这些在小镇长大的孩子都不会有的。
场刊嘉宾 kc512
重点是在对话中小孩失去了话语权,只有做梦的权利(那场梦倒是蛮美的)。
特邀嘉宾 松野空松
正是因为这些缺失,长大后的他们是锡兰最厌恶的人,那个成年男性反倒是像锡兰自己。这种地方,总有一两个比较出淤泥而不染的,锡兰本人就是,所以那个角色才游荡在游乐园中。
场刊嘉宾 果樹
@鲍勃粥 重要的确实是我们看到了什么,而不是去分析各种意像一一对应了什么。我不觉得我是以影评人身份来参加,我更觉得我是以一个曾经的创作者、试图去研究与学习的心态,通过作品去看到创作者是怎么做的、他哪里没做好、还能怎样更好。
主持人 鲍勃粥
那我没有问题了,你们想聊啥聊啥吧,你们自己聊不起来,我问的问题你们也懒得答。
特邀嘉宾 松野空松
惹?我不是答了吗?
主持人 鲍勃粥
你是来救场的,你不算,(虽然很感激)。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粥老师请淡定。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粥老师平复一下。
特邀嘉宾 松野空松
这种小镇的鄙夷,锡兰本身有反思的,我们可以在远方看到锡兰对自己这种鄙夷的反思。不对,不是反思,更像是锡兰接受了小镇。
场刊嘉宾 果樹
但在这一部里,锡兰确实还很不透彻。能感觉到他自己还没有想明白怎么去处理自己原生的这些东西。
特邀嘉宾 松野空松
是的不是鄙夷,应该说,开始接受了。远方中,从小镇逃出来的摄影师和自己小镇的表弟,其实还是有很多争吵,这么想来,锡兰一直是在和自己出生的地方和解。包括《野梨树》,也在延续这个斗争、和解。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其实那段对话的争论主题,在锡兰后面多部电影里都有出现,只不过后来他安排得更巧妙一点,这里就是直着来。
而且锡兰面对的矛盾我觉得和中国大陆的文青很有共鸣啊,对环境本身有感情,又因为环境的压迫而难过。
特邀嘉宾 松野空松
对,国内的小镇文青就是这样的。
主持人 鲍勃粥
好了好了,我回来了。
场刊嘉宾 果樹
你们在大谈锡兰与原生家乡和解时,我在试图私聊和主持人和解。
主持人 鲍勃粥
笑死,已经和解了罢了,没事。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那你要继续提问了吗?
主持人 鲍勃粥
继续,但其实你们趁我不在,聊得蛮好的。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话说我觉得这片的豆瓣简介非常欺诈,它让我以为这是孩童视角,但孩童视角好少。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看看,“第三段中,这对姐弟目睹了成人世界的复杂与黑暗。最后一段发生在家里,梦境与现实在这里平静地交错”,这个太诈骗了,后面甚至没有姐姐了,就弟弟偶尔出来一下。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豆瓣简介真的让我以为孩子是主角,结果两个臭男人叨逼叨几十分钟。
主持人 鲍勃粥
那我最后问一个开放性问题吧,《小镇》中的小镇是闭塞的还是开放的?空间上、人物上、剧构上任何角度都行。
场刊嘉宾 kc512
我还是想说回去为什么小孩和表哥一开始始终不同镜,某程度上也是一种时空的开放? 但是在暗示什麽,蛮暧昧的。
特邀嘉宾 松野空松
不存在闭或者开,因为没有其他空间对比。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锡兰的其他电影看出,这个小镇绝对是闭塞的,《冬眠》不就有点像被雪困住的空间吗?
主持人 鲍勃粥
既然没有其他空间,那可以视作在这个电影空间中是闭塞的。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觉得在有山的镜头的时候你会觉得小镇很闭塞,但是镜头只有小镇本身的时候你会觉得其实这个地方也没有那么闭塞,但是最后回到树林里,那种闭塞感我不想多说了,太压抑了。单一场景单一的人在进行单一的对话,真的很闭塞。
场刊嘉宾 果樹
我觉得它还是开放的。虽然它直接映射的是锡兰自己的小镇,但是他在里面设置的不同场景,很显然在试图引发一种普世的共鸣。这其实也是所有创作者的一条必经之路,也是一条比较容易找到自己真正表达的的路径。因为你自己最真诚的回忆表达,一定是能找到普世性的人类情感标的的。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我觉得电影的开放和封闭,整体并不是统一的呀,至少从空间上。
场刊嘉宾 果樹
@松野空松 你说的闭塞是从空间和叙事上去看,我觉得还是狭隘了。不能因为雪封了山,山就封闭了。山里发生的事,仍旧可能映照到其他世界。
特邀嘉宾 松野空松
没有啊,《冬眠》中小镇就是封闭。当然,锡兰他本人是存在普世情感,所以《冬眠》的主角是在外的。
场刊嘉宾 果樹
你这一句,其实就说明,已经是开放的了。
特邀嘉宾 松野空松
怎么说呢,一个去过外面的人,回到闭塞的小镇,一定是会对这个闭塞的小镇产生影响,这也是他坚信的。
主持人 鲍勃粥
那大家最后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我总结一下,总之我对这部电影欣赏的点主要是前面提到的锡兰对于画面的艺术直觉和空间的想象力,但电影整体是沉闷的,我也没看到锡兰有太大的野心去表达什么,溜了。
场刊嘉宾 果樹
趁你溜了我反对一下。我觉得锡兰在这部里是有表达的野心的,但他还没找准最有力的表达方式。
我觉得整部片里的闪光点很多,也能看见锡兰日后成为大师的基因,但是我打X的点,在于他在处理这些素材时的技术仍不够成熟,许多诗意与情绪的流动都会多次中断。仅看这部影片最多只能说是未来可期,电影本身作为处女作,是不如同年出道的河濑的。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那和《绿鱼》、《角色》、今敏这些同届的首作比呢?
场刊嘉宾 果樹
那更远不如今敏了。但是《角色》上来就是基于历史大背景的创作,和《小镇》这种相对走小叙事路线的片子,不太一样,我会认为《角色》大于《小镇》。
所以首作目前顺序是《未麻》>《朱雀》>《角色》>《绿鱼》>《小镇》。
特邀嘉宾 松野空松
我的首作顺序是《未麻》>《绿鱼》>《朱雀》>《小镇》>《角色》。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大家都辛苦了。
场刊嘉宾 果樹
下届比较文学式的圆桌交给@鲍勃粥,拉片引战式的圆桌交给@子夜无人,集体冥想式的圆桌交给我吧。
从我刚才和粥老师的私聊和解情况看,他比较喜欢分析影片的具体意象与符号,我比较想聊影片整体立意与氛围,所以才引发了误解,笑死。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粥老师是董卿,果老师是倪萍吗?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你是李思思吗?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是王冰冰罢了。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呸。
#FIFF21#DAY5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1998年,我带着《小武》去参加柏林影展青年论坛。那年我已经二十八岁了,这是我第一次出席国际电影节,也是我的首次欧洲之行。
一个人从北京搭乘汉莎航空的航班出发,起飞后不久大多数乘客就都睡着了。机舱里异常安静,我却睁大眼睛不肯入眠,脑子里不时闪过法斯宾德或文德思镜头下的柏林,近十个小时的航程我是在冥想中度过的,一会儿柏林、一会儿北京、一会儿我的故乡汾阳。
多年之后我想,我之所以到现在还热爱所有的远行,一定跟故乡曾经的封闭有关。而所有远行,最终都能帮助自己理解故乡。的确,只有离开故乡才能获得故乡。
那时候两德统一还未满八年,人们习惯上还把目的地称为“西柏林”。可我偏偏对“东柏林”感兴趣,放下行李拿上一张酒店的地址卡,我便在暮色中坐一辆公共汽车出发了。
每到陌生之地,我都喜欢这样漫无目的地游荡,喜欢在偶然中遭遇一座城市,公共汽车从动物园附近出发,穿过城市向东而行,没有跟当地人说一句话,车窗外的建筑像是能告诉我一切。西边的马路基本上呈放射状分布,路边建筑的设计也表现出开放的状态。可一到东边,横平竖直的街道和平板的办公大楼就似曾相识了,国营体制的感觉毫不掩饰地经由建筑表现出来。
我下了公共汽车,遥望西柏林方向,远处大厦上奔驰汽车的广告在夜幕中旋转闪烁。那时,我脑子里冒出一个词:资本主义的柏林。这里的观众能理解社会主义的汾阳?我问自己。《小武》拍摄于我的老家汾阳,那里尘土飞扬、城外的军营每天军号阵阵。电影的世界是真奇妙,再过两天,我就要将故乡的风景人物,放映给异乡人看了。
98年的柏林电影节还有一个导演,也用电影把他的故乡带到了柏林。这部电影叫《小镇》,导演是来自土耳其的锡兰。锡兰1959年出生在伊斯坦布尔,他是在当兵期间看了波兰斯基的自传,开始爱上电影的,他常自编自导自演,和他的妻子一起出现在自己的电影中。
在看《小镇》之前,我从来没机会知道土耳其的小镇会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那里的人们怎样生活的。
坐到电影院里,灯光暗下、银幕闪亮的时候,才知道《小镇》是一部黑白电影。电影开始于一场漫天大雪,原来土耳其小镇上的孩子们跟我一样,只有天气的变化才能给一成不变的生活带来新鲜感。这时,银幕上一个孩子穿过山峦去上学,他进入教室,把雪打湿的鞋子脱下来,烤在火上。火炉温暖,窗外寒冷,这不就是我小学时冬天的记忆吗?接着,孩子脱下他的袜子,挂在火炉上,袜子上的水滴,掉在火炉之上,“吱吱”蒸发的声音,一点一点滴在心头。
我不喜欢跟踪电影的情节,我看电影最大的乐趣,是看导演描绘的诗意氛围,没有诗意的电影对我来说才是沉闷的电影。锡兰的《小镇》是一部用电影语言超越语言的电影:不用听懂对白看懂字幕,仅仅通过电影画面,已经能够理解导演的世界。
记得在黑泽明导演生前,侯孝贤去拜访他,黑泽明问自己的助手: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侯孝贤的电影吗?他的助手用哲学命题来解释,黑泽明摇摇头说:不是,我在他的电影里,能看到尘土。
锡兰导演呢?在他的电影里,能看到天气。雪后的寒冷,自雪地上玩耍的孩子们身体里散发出的热气,被雪冻得麻木的双脚,袜子上掉下来的水和炙热的火炉相碰撞冒出来的蒸汽……都是这部电影的诗句。
锡兰在《小镇》中拍了很多微观世界的镜头:小动物、一草一木的细节、纹路、肌理。我们从未这样专注而细心地凝视过那些与我们共存于这个世界的生命。透过锡兰的摄影机,我们看到自己内心的粗糙,以及逐渐丧失的耐心。
锡兰营造的声音世界也让我迷醉,他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里将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声音提取出来,加以夸张,给我们熟悉的陌生感。水滴在火炉上被炙烤蒸发的声音,大自然里面动物的鸣叫声,远处隐隐约约人的喊叫声……鸟啼虫叫,风声雷鸣,这些原本被我们在日常中忽视的声音,在影片中被提炼出来。它们帮我打开了记忆之门,让我想起已经淡忘的岁月。
通过锡兰的电影,会发现我们还有一个故乡远在他乡,它也解答了我的疑惑:在资本主义的柏林一定有人看懂了我的《小武》,他们在我的电影里同样可以遭遇乡愁。
努里•比格•锡兰简介
土耳其著名导演。从Bosphorus大学毕业后,锡兰在伊斯坦布尔的Mimar
Sinan大学学习了两年电影制作。1995年执导短片《Koza》入围当年的戛纳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他的剧情长片处女作《小城》(Kasaba)在1998年的柏林电影节上获得“青年导演论坛”最佳影片奖。2000年他的第二部作品《五月碧云天》(Nuages de mai)首次入围柏林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2003年他执导的《远方》(Uzak)在戛纳电影节上一举夺下评审团大奖和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证明了他作为艺术电影导演的地位,成为21世纪欧洲影坛炙手可热的新锐导演。今年最新力作《气候》(Iklimler)再度入围戛纳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2008年,在第61届戛纳电影节上,努里•比格•锡兰凭借新作《三只猴子》(Three Monkeys) 获得最佳导演奖。其后凭此片还获得第二届亚太电影大奖最佳导演奖。2009年第62届戛纳电影节担任评委。
(原文载于《中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