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苍山2023

苍山2023  Like Winds, Like Weeds / Life in a Loop

557人已评分
很差
2.0

主演:郭柯宇曲丰国陈嘉阳王诗云刘桂红曹玉梅

类型:剧情导演:张帆 状态:HD 年份:2023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ID:36244425热度:106 ℃ 时间:2025-04-04 16:28:28

简介:详情与丈夫分居多年的小妹(郭柯宇 饰),逃避过往,远离故乡苍山,在上海做着家政工作的同时,还照顾着老年痴呆的母亲和早恋叛逆的儿子。当她经历了异乡生活的艰难种种后,选择重新回到故乡苍山,这时她却发现故乡已改了名字。一个逃避当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与丈夫分居多年的小妹(郭柯宇 饰),逃避过往,远离故乡苍山,在上海做着家政工作的同时,还照顾着老年痴呆的母亲和早恋叛逆的儿子。当她经历了异乡生活的艰难种种后,选择重新回到故乡苍山,这时她却发现故乡已改了名字。一个逃避当下的母亲;一个遗忘过去的老人;一个质疑未来的孩子。一段祖孙三人在异 乡的生存故事,一趟追寻心灵自由的艰难旅程
  • 头像
    沈十六

    原来导演拍的是临沂苍山啊,一个盛产大蒜,现在改名叫兰陵的县城。但没看电影之前,我以为拍的是大理苍山,直到熟悉的方言、柳琴戏入耳,代表故乡与时间的大蒜入镜,还有临沂人从小吃到大的手工煎饼,一切都如此的亲切。

    整个故事都淡淡的。淡淡的哀愁、淡淡的欢喜,叙事的脉络很清晰,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就算出现了生老病死等能够掀起波澜的情节或元素,导演在剧情层面也做了淡化处理,就好像母亲离世时镜头移动到滴水的毛衣、葬礼上小妹唱柳琴戏回忆母亲等。

    情感表达非常克制。电影中小妹的困境、选择,也是以日常化的形式出现、存在的。

    郭柯宇饰演的小妹,是家里的老幺,排行第三。大姐、二姐的孩子已经结婚生子,至少要比她大四五岁吧。导演没有交代小妹的年纪,人到中年,大概四十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

    她跟丈夫的感情应该出现了问题,还未离婚,暂时也没有修复的可能。如果还待在小县城,耳边一定会有催促她跟丈夫“凑合过下去”的声音。从上海返乡参加红事,姐姐提醒她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所以,小妹宁愿去上海陪读,照顾儿子,也不愿长期在苍山生活。

    上海的生活就很轻松吗?不见得。

    租住着一个老式的上海弄堂单间,厨房在楼下的公共区域,十几平的房间既是客厅又是卧室,略显局促,幸好有阳台和独立卫生间,足够平日起居使用。

    她找了一份家政工作,整日穿梭于一个又一个小区。家政小时工算体力活,琐碎而辛劳。

    儿子辛辛刚好处在易叛逆的青春期,有时多询问几句,就有可能被一句“无聊”堵得哑口无言。

    但她很自由,内心舒展,时不时拍一些触动自己的照片,甚至遇到同样喜欢拍照的人交谈一二,这种感觉比住更大房子、有一份更稳定的工作重要。

    而且小妹是一个很有主见有担当的人,“去上海”这个选项并不是对生活的逃避。

    因红事回乡那次,两个姐姐提及照顾母亲的事,老太太年纪大了,老年痴呆初期,渐渐丧失了生活能力。刚开始打算送老太太去住养老院,但看了养老院的情况后,小妹不同意。

    导演对这段的处理依旧是平淡自然的,前面有几句姐姐说老太太偏心疼老幺的铺垫,再加上孙子辈出生,姐姐得帮忙带孩子没时间,又在三姐妹闲谈期间,说起趁老太太还没完全不知事签个遗产分配协议。

    亲人间的小心思、小算盘,展露无疑。

    到底由谁照顾母亲呢?

    几天后,小妹回了上海。她打开出租屋的门,放下行李,下一秒转身扶着老太太进屋。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描述,我已经感受到了角色的温柔、果决和强大。

    别人不想管生病的母亲,她管,别人想推诿责任,她选择承担。

    小小的房间,增加了一个重要的人。老太太顺手“偷来”的那头大蒜,也被带到了上海。

    我挺喜欢这段的,一件事一件事地发生,小妹没有抱怨或愤慨,就是来一件事处理一件事,日子如水般流淌,平静,恬淡。

    但真的只有平静吗?也不是。

    生活上,老太太的病情越来越重,独自待在家里容易发生危险,小妹要带着母亲工作。儿子艺考前分心早恋,想要阻止又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法。

    情感上,分居的丈夫想要和好,她没有答应,但不意味着不受影响。因工作遇到了宋先生,一个同样喜欢摄影的人……

    母亲念叨了很多次想回苍山。过完年,小妹下定决心带着母亲回去,至少那里有母亲心心念念的一切。她也受萱萱妈事情的影响,考虑要不要跟幸幸爸重新开始。

    这一切都是独自一人时悄悄想的、悄悄做的决定。好像已经习惯了一个人思考、一个人承担、一个人活着。

    人,总归是孤独的。

    电影中,小妹回苍山都会跟幸幸爸见面,爬一小段台阶,登上塔(像公园里的塔),俯瞰县城,聊聊天。上一次,她在那里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幸幸爸重归于好的请求,处理完事情回了上海。这一次,小妹冒出修复关系的年头,但幸幸爸卖了房子、买了大车,想搞运输赚钱,过几天就会离开苍山。

    似乎总是碰不到对的时机。这样的婚姻又能维持多久呢。

    说完,幸幸爸先走了。小妹什么都没说,只是掏出手机拍了一张夕阳的照片。

    拍照,记录,意味着还会观察和捕捉生活的美好,就算没有旁人,小妹依旧可以过得很好。每当小妹不经意间流露出这种感觉的时候,我都深受触动。

    郭柯宇演得特别好,有种细腻、感性的诗意。映后交流的时候,她也说过一段话,“好的演员,不拍戏的时候要好好生活,等到有缘的角色,再把真正扎实的感受,通过这个方式转换出来跟观众沟通。”(大概意思,记得不是那么准确)

    我觉得郭柯宇就是那种“回到生活,相信生活,扎根生活”的演员,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又借角色变成生活中的你我。所以电影中的小妹没有名字,有人叫她小妹,有人叫她小章阿姨,她是她,她也是大家。

    小妹会不会再次离开苍山?是否能找到一个不感觉漂泊的城市生活?

    我不知道。或许导演也没有答案。

    只不过每一个像小妹那样好好生活的人,都在试图寻找自己的答案吧。

  • 头像
    牛头角青年

    字数超了写这里。

    导演映后场,大家聊了将近一个半小时,听得很畅快。其实刚看完电影的时候观感上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我喜欢导演在大部分时候收敛情绪的处理,用画面和声音设计而不是台词(文字语言)转场,尽量避免了表面冲突,但仍然非常具张力,平静之下暗流涌动。但败也在台词,大部分的台词都太“文”了,人物说出来时像戏剧而不是真实生活场景。除此之外,导演选择呈现的人物片段会让我质疑是否有些太刻意(刻板),即使初衷是为了批判。

    结尾苍山更名为兰陵,映后导演聊到自己在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正好是2020-2023那三年,对于时空变幻莫测的无力将电影故事和现实联结起来。就像一个观众提到的,主人公最后与上海的儿子、家乡的母亲与丈夫,乃至家乡更替了名字,她失去了关系的几重联接,漂浮在对时空巨大的无力感之中。如何回应这样的无力感?导演安排了一位男孩,在上海这个魔幻都市的一座桥上,朗诵加缪的西西弗斯。nn*因为电影认识了山东苍山这个县城,知道了那边盛产大蒜,映后还抽到了一个大蒜样式的周边小包

  • 头像
    桑妮

    《苍山》这部电影对于平凡人“诗与远方,家和来处”的表达方式让我分外舒适,因为它讲述的故事是如此真挚,不浮夸。主角“小妹”就像在都市里闯荡的每一个你我,虽然家政的工作繁琐而平凡,她依然在生活的缝隙里追寻属于自己的精神天地,哪怕只是一张伸手触碰天空的照片,哪怕只是在水族馆看着自由自在的鲸鱼,哪怕只是一条老顾客送给自己的围巾...她尽力捕捉生活的小确幸。

    郭柯宇的表演细腻地把握住了现实主义文艺片的尺度,没有过分煽情或者表现苦难。在上海的小妹,工作勤勤恳恳,对孩子严中有宽,但对处在都市之中的相对紧绷和疲惫也体现的很到位;而回到家乡的小妹,眉宇间有一丝舒展,但也暗示了她在家乡也许有一段并不愉快的记忆。

    电影中也没有多余的“工具人”角色。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总是握着一颗故乡的特产大蒜,她在潜意识中惦念故乡;青春期的儿子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但在喜欢的女同学经历了家庭变故之后,必然也将意识到生命的厚度,并思考自己的现实和梦想;在上海过着优渥生活的网络女主播,最终选择回老家接受父母安排的对象结婚,勇敢地“权衡利弊”;邻居宁波阿姨早已融入上海,边界感清晰,却依然最爱故乡的宁波甬戏......这些人物构成了上海这座包容多样的城市百景图,故乡与远方的界限,在这个城市里渐渐消失。

    有趣的是宋先生这个人物,与小妹本处在两个不会有交集的阶层,对小妹发乎情知乎礼的好感。作为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他欣赏小妹在生活中收集对他而言可以称之为“艺术灵感”的东西,从而感受到小妹的独特。他的前史并没有交待,也许他是一个离婚男子,在孤独的城市里寻找安慰,也许他和小妹一样仍处在婚姻中,却被琐碎的日常改变了对待感情的态度.....总之在那个除夕之夜,在宛如空城的上海,他选择来到小妹的家,和小妹的家人一起体会了一次平凡的温暖,也许对他而言这已经是生活中非常稀有的感受。两人的后续没有交待,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海这座都市里发生着,短暂的相遇过后,每个人依旧要走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能留在心里的,也只有除夕夜那晚一起放烟花的火光闪烁了。

    电影的最后,小妹的故乡苍山被更名为“兰陵”,恢复了古时称谓,在母亲过世后决定回到这里的小妹,发现故乡已然变迁,虽然儿子没有考上理想的音乐学院,也不失为另一种前进,小妹的心中也放下执着。漂泊如浮萍,心安即为家,无论在上海还是故乡,小妹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

  • 头像
    癫癫小井

    我以为会从山东人的热热闹闹慢慢切到热闹背后的萧索里,但看下来是——闷没问题,问题是闷过头了——都市让人患上失语症,但故乡也没让人多说两句,以至于故乡和都市的生存状态似乎并无差别,如果没差的话人为什么要返乡呢?因此,小妹的克制、隐忍和倔强我感受到了,却没有体会到张力,调动不起来乡情。rnrn另外,个人认为影片中的工具人太多了。可能导演想把故乡的方方面面构建起来并且与城市的异乡人的生活状态构成一个比较,但限于篇幅和笔力,配角的特征鲜明但不鲜活——画家一味接近小妹,宣宣妈一味理解小妹......他们作为上海的异乡人或本地人,再加之自己的身份,是否应该对小妹的态度是波动的呢?比如宣宣妈为啥面对男孩的妈来找自己居然没有别的情绪,会不会是先维护自己的女儿,了解到是老乡之后再理解小妹的处境?nn也有可能是由于本片的虚构成分比较多,主要指刻意植入的意象太硬了——卸“苍山”正好有人唱美声;大桥上有一对拍照的异次元少女,而桥中间正好有一个大声朗读《西西弗神话》的男孩;小妹和母亲坐在长椅上,而背后有一个精神矍铄的老头在打拳,和患AD的姥姥形成对比;小妹在个人情感陷入迷茫的时候远眺夕阳,而对面的露台上居然有一对恩爱的夫妇翩翩起舞。在虚幻成分占据较大比例时,细节的真实性会强烈影响观感,弥补真实性的缺憾可以更好地调动和输出影片想要传达出的状态。nn而此片可以突破的真实性主要集中在演员的人设和念词上,但遗憾也在于此。举小妹的丈夫的念词,在与小妹道明关系时,他说:“这里已经不是苍山了,咱们都可以有一个新的开始了”。台词太尴尬——如果戏里足够深刻地铺垫了小妹和丈夫缘起苍山,我或许还能接受,但问题就在于片子过于刻意地强调了他们无法沟通的状态,时时刻刻都是这种“the moment”,就失去了张力,并且不是“克制”而是“刻意”。nrn也有我喜欢的意象:rn小妹送画家离开,明明画外音有烟花,但画家和女主就走在密密实实的林荫道上,他们即使抬头也看不见穹顶的烟花,意味着他们的感情应该点到为止,也是不会绽放的;rn苍山塔楼下的大树,夫妻二人各走一边,他们被大树分开;rn儿子幸幸的床侧有一张大提琴家的海报,我猜想小妹离开苍山带儿子前往上海,也有帮助儿子实现梦想的动因;rn姥姥在异地他乡,意识糊涂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静静地爱着苍山大蒜,剥开大蒜的瓣儿和皮儿,生长出来的是日益青绿的乡愁。rnn看完电影后,我去散了散步,看看我的故乡,似乎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头像
    张帆1Q84

    电影《苍山》的全国超前路演已经进入到了第九站,此时的我,正坐在从成都开往西安的高铁上。窗外远山起伏,近岭苍翠,一片片嫩黄的油菜花,点缀其中。不觉间,巴蜀盆地的春天已悄然到来。列车穿过一个个隧道时,车厢内忽明忽暗,仿佛时光在眼前流转……

    苍山第六稿修改中

    苍山第七稿修改中

    我出生在山东南部“苍山”县下边的一个小镇上,现在“苍山”的名字已经改为“兰陵”,兰陵就是我出生的那个地方——兰陵镇。

    “兰陵”这个名字据说是屈原给取的,春秋时期,楚国强大,向北吞并鲁国,打到这个地方时,屈原作为楚国的士大夫,见此处温润宜人,遍地盛开着兰花,便给此地赐名“兰陵”。第一任兰陵令就是大名鼎鼎的荀况——荀子,我从小就是在荀子墓旁的野地里放风筝长大的。后兰陵因美酒而得名,李白写过“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我就生在那个酒厂,从小闻着酒味长大,我们一家三代都是酒厂人,可我的酒量依然不行。兰陵还有《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南梁皇帝萧氏家族也是兰陵人,“兰陵王”也是因为兰陵而得名,台湾著名的现代剧团“兰陵剧社”也是这个兰陵。

    一说到故乡总是滔滔不绝,大概是因为我从小就过着“漂泊”的生活吧。小学四年级我就转学到徐州,那时才不到十岁,每天想家想到哭着入睡。三年徐州的小学后,又跟爸妈迁往临沂市里,上初中,上高中,也没有住在“苍山”。后又去北京考美院,一考就是三年,结果后来却考到上海去。上海四年的大学生活时,爸妈就举家搬到无锡的江阴打工,所以大学时,我也没有机会回到故乡,过年也都是在无锡江阴过。上海的大学毕业后,为了拍电影,直接开始了十年的“北漂”生涯,在这期间,爸妈又跑到上海打工,这一打就是七八年,我除了在剧组拍戏,剩下的时间基本都是在上海过,十年里回故乡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超过半年。而现在因为爱人是成都的,考虑到孩子上学,和老人养老等问题,又定居在成都,似乎彻底离开了故乡,离开了“苍山”。让我欣慰的是,孩子虽然是在成都出生,户口也落在了成都,但户口本上祖籍填写的是“兰陵县”。

    “兰陵”其实就是“苍山”,是2014年从“苍山”复名“兰陵”。电影《苍山》的种子其实也就是那个时候播种下的,14年我有一次有机会回故乡苍山,家里人告诉我苍山已改名字了,恍惚间,我似乎觉得故乡已经不在,后来就想要为这个“似乎不在了的故乡”拍一部电影,这种情绪,随着我的“漂泊”,愈加深重,直到2020年决定正式开始创作《苍山》的剧本。到今天,《苍山》马上全国上映,我们前边已经走了8个城市,在后边西安、郑州两个城市的路演结束后,3月4号全国艺联专线上映的当天,我会带着《苍山》回家,回到兰陵,也是回到“苍山”!

    此时,列车刚从一段长长的隧道中驶出,我们穿越秦岭,从祖国的南方走来到北方,窗外是关中平原的“八百里辽阔”。

    “故乡”已离我越来越近,我期待着《苍山》和故乡的家人们相见!作为一个“异乡人”,我想大声地对故乡的家人们说一声——“苍山,我们回家了!”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