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未知
类型:纪录片记录导演:维克多·科萨科夫斯基 状态:HD 年份:2024 地区:其它 语言:英语 豆瓣ID:35322663热度:20 ℃ 时间:2025-04-05 18:52:40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在片头出现之前,我就已经完全被摄影语言的美感收买和折服了:从山体崩塌到宇宙星辰再到白云之上。光这一个转场就够称得上天才了。以及之后的数次拍摄石头奔流,将石流拍出了水流的感觉,甚至有时候还有人被裹挟、被规训的委屈。
配乐的存在感很强,很多地方都让人耳目一新。最神奇的是我和D都在观影过程中数次昏昏欲睡,这个致睡能力不亚于塔可夫斯基。(不愧是俄罗斯导演)
散场后在厕所听到女大学生们的吐槽:这部电影中的对话还停留在学生水平,它只能提出问题但是完全没有解决问题。这个时候我就能在心中默默搬出我看来的另一个理论:我们只应该用作品本身的标准来评价它,而不应该用其他作品的标准来评价它。在这里,如果作品是为了提出问题,就不要看他有没有好好地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哪怕他提出了解决方案,你又可以批评他没有落实解决方案,像这样的杠是可以无穷无尽的)
如果作品的目的是呈现问题,扪心自问,这个呈现方式还不够绝密绝妙吗?对比的角度是多重的,人的石与自然之石的生命力,美丑;人改造的速度和自然改造的速度之快慢;其中总是穿插着那个擅长寻找平衡的艺术家:在绝对不可能之中寻找和实现,这就是他实现令人惊叹的诀窍。
是信念啊!
2024.11.18
除了我这样看了简介就很感兴趣的人看,我保证绝大多数人都会感觉很无聊!我看到空景都觉得很感动,砍树 倒落,我都觉得那最后的纤维的撕扯之痛苦,极力想阻止自己倒。人不要太感性,无语。
石头,从一座突破云端的山,到采石场,到粉碎,到加工成石块,在旷野上被运输。建成房子后,又会被人类拆除,或者被战争破坏废弃,仍可以在断壁残垣上看到那一张书桌。挺感慨的。
拍摄方面,经常觉得这样设备没问题吗,这么近拍爆破。视角是我喜欢的飞翔视角(小众爱好)。很多画面视觉观感还不错。
很好的艺术片,但不适合进主竞单元,作为电影很拉,尤其是最后的讲解。我虽然体会到了循环,但是以为造石头圈那部分是形容现代生活中材料与人的互动,没想到尼玛是生命之圈,让我观影体验有点微妙,体会到了现在没完全体会到。
接上,如果讲解删了我可能就按自己理解美化这部电影了,但是主创明说立意是“现代建筑的垃圾与丑陋性,千年前神庙却这么美”,有点何不食肉糜的艺术家了。我的理解体会是,建筑师空有建神庙的技术水平,这辈子却只能建造些他自己觉得一般的混凝土建筑,导致晚年意难平黯然神伤。ok fine我理解你
导演运用了大量的航拍,长镜头,慢镜头和强烈对比,配乐也配合的特别好,但是他的长镜头的航拍也太多了点了吧,我第一次看电影看的有点晕机的感觉,而且我还是一个不晕机的人😂。这是一个没有多少语言的纪录片,最喜欢的一个场景就是老建筑师在院子里用碎石头圈了一个圆形,然后说:我将是最好一个踏入这里的人类。然后镜头一转,夜晚黑白镜头下的那个圆圈,有种魔幻的美,远处的马在旁边吃草,狗在院子里溜达。这种片子果然还是要在影院里看,如果在电视里我会坚持不过二十分钟😂。电影结语部分;两个建筑师讨论:为什么我们以前可以建造可以存在千年的优美的建筑,哪怕啥被毁灭了,都可以拿来点缀的美,而我们现在只选择建一些最多存在四五十年的建筑,并且在它被毁灭之后只能被送往建筑垃圾填埋场?最后老建筑师说:设计师有句名言:我们不设计房子,建筑,我们设计的是人的行为。
本人建筑行业工作中,纯叙述个人观点。
【适合影院看,资源你可能会睡着】
从视听感受到内容组织都很喜欢的一部片,一定推荐到影院观看,那种石头崩到你脸上的感觉,真的很爽。
全片除尾声部分外,基本是在“无人类干预”和“有人类干预”的两组场景中穿插叙事,线索完整、有始有终。
下面用几组词聊聊观感:
【毁灭(或者破坏)VS建造】
一边是:纯自然环境的土崩瓦解,山摇地动间充满着无限生机,自然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着自我更新。此处几乎无配乐就是自然落石的哗啦哗啦,最后结尾镜头是石头渐渐落到一片雪地上,恢复安静美好。
另一边是:一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建造活动,我刚开始一直没明白他们为什么要造一个“完美的圆形”甚至发出了嘲笑的声音,后来在尾声部分给了解答(尾声段完成了本片的叙事主旨,但我觉得拍的太直白,一大段建筑是的自白,感觉像在上课或者是听学术论坛总结发言)。在建造一个圆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圆”的小插曲很有意思。看叔叔们冒着风雪也要坚持施工我最初觉得是人类的可笑,看到后来我觉得可以算是人类的可爱。
【脆弱VS坚强】
一边是:颓圮建筑的砖缝中生长出植物,和残留的建筑遗迹共同构成了一幅“不稳定”“无规划”的图像。
另一边是:整齐划一的居住区建筑(要是不是居住区我道歉,看起来确实像)为人类的生活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谁能说,这两种状态不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切面呢?
【无序VS秩序】
一边是:石头在无人的山坡旁跌落成各种堆叠状态。
另一边是:采石场传送带上有规律滚动和弹跳的小石子,有种“规训后的小步舞”的意思。
一边是:随便的山上长着密度不均的随意的树。
另一边是:人类修建的神庙,即使已成废墟、只剩柱础,仍然能看出规范化的柱式和平面上横平竖直的秩序。
本来我想写的最后一组词是【美丽VS丑陋】,但要真的展开讲显得我对这行业怨念太深,毕竟我还是不能失去我在建筑行业的工作。“人活着,却给饿死了。”讲出去还是会有点丢人的。
用一句很装的话结束吧:
在人类开始建造之前,雪公平地落在每一寸土地上。
#ICA 电影的风格类似《失衡生活》,配乐甚至也很雷同,以不同场景下的对照带来一种批判视角,但这个视角…站的很高,有一种俯视他者的爹感,你说影片批判把,它表达的又很模糊,你说表达上形而上吧,叙事台词上又有一种落地的荒谬感。
电影一方面通过展现建筑群和战后城市被摧毁的景象批判人类发展的现代科技对自然环境破坏,但徒手搭建的圈外又有着电动除草机在处理他们生活空间的杂草(当然还有结尾处的3D打印的混凝土房子),造成一种分不清拒绝还是拥抱的态度。又一方面展现建筑实用性缺失只注重形式造成的“快消”建筑,另一方面就夸夸其谈对于“美”和“丑”的定义,呈现出自然那种客观形而上的“美”与社会环境塑造人类美丑的形而下的主观讨论,讨论美丑那部分给我的感觉实在是太掉价了,仿佛回到了《艺术学院》中对于艺术的讨论,这种观念感觉是在否定社会对他们的构建,从而给我一种极强“文化自信”的视角,那种随意评判别人的文化自信,整体的表达实在缺乏深度。
不良影响:小网红大黑幕
这十年幸福中国
定军山
偷窥者
猎人们
空中浩劫第十四季
...
播放指数:963℃
在片头出现之前,我就已经完全被摄影语言的美感收买和折服了:从山体崩塌到宇宙星辰再到白云之上。光这一个转场就够称得上天才了。以及之后的数次拍摄石头奔流,将石流拍出了水流的感觉,甚至有时候还有人被裹挟、被规训的委屈。
配乐的存在感很强,很多地方都让人耳目一新。最神奇的是我和D都在观影过程中数次昏昏欲睡,这个致睡能力不亚于塔可夫斯基。(不愧是俄罗斯导演)
散场后在厕所听到女大学生们的吐槽:这部电影中的对话还停留在学生水平,它只能提出问题但是完全没有解决问题。这个时候我就能在心中默默搬出我看来的另一个理论:我们只应该用作品本身的标准来评价它,而不应该用其他作品的标准来评价它。在这里,如果作品是为了提出问题,就不要看他有没有好好地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哪怕他提出了解决方案,你又可以批评他没有落实解决方案,像这样的杠是可以无穷无尽的)
如果作品的目的是呈现问题,扪心自问,这个呈现方式还不够绝密绝妙吗?对比的角度是多重的,人的石与自然之石的生命力,美丑;人改造的速度和自然改造的速度之快慢;其中总是穿插着那个擅长寻找平衡的艺术家:在绝对不可能之中寻找和实现,这就是他实现令人惊叹的诀窍。
是信念啊!
2024.11.18
除了我这样看了简介就很感兴趣的人看,我保证绝大多数人都会感觉很无聊!我看到空景都觉得很感动,砍树 倒落,我都觉得那最后的纤维的撕扯之痛苦,极力想阻止自己倒。人不要太感性,无语。
石头,从一座突破云端的山,到采石场,到粉碎,到加工成石块,在旷野上被运输。建成房子后,又会被人类拆除,或者被战争破坏废弃,仍可以在断壁残垣上看到那一张书桌。挺感慨的。
拍摄方面,经常觉得这样设备没问题吗,这么近拍爆破。视角是我喜欢的飞翔视角(小众爱好)。很多画面视觉观感还不错。
很好的艺术片,但不适合进主竞单元,作为电影很拉,尤其是最后的讲解。我虽然体会到了循环,但是以为造石头圈那部分是形容现代生活中材料与人的互动,没想到尼玛是生命之圈,让我观影体验有点微妙,体会到了现在没完全体会到。
接上,如果讲解删了我可能就按自己理解美化这部电影了,但是主创明说立意是“现代建筑的垃圾与丑陋性,千年前神庙却这么美”,有点何不食肉糜的艺术家了。我的理解体会是,建筑师空有建神庙的技术水平,这辈子却只能建造些他自己觉得一般的混凝土建筑,导致晚年意难平黯然神伤。ok fine我理解你
导演运用了大量的航拍,长镜头,慢镜头和强烈对比,配乐也配合的特别好,但是他的长镜头的航拍也太多了点了吧,我第一次看电影看的有点晕机的感觉,而且我还是一个不晕机的人😂。这是一个没有多少语言的纪录片,最喜欢的一个场景就是老建筑师在院子里用碎石头圈了一个圆形,然后说:我将是最好一个踏入这里的人类。然后镜头一转,夜晚黑白镜头下的那个圆圈,有种魔幻的美,远处的马在旁边吃草,狗在院子里溜达。这种片子果然还是要在影院里看,如果在电视里我会坚持不过二十分钟😂。电影结语部分;两个建筑师讨论:为什么我们以前可以建造可以存在千年的优美的建筑,哪怕啥被毁灭了,都可以拿来点缀的美,而我们现在只选择建一些最多存在四五十年的建筑,并且在它被毁灭之后只能被送往建筑垃圾填埋场?最后老建筑师说:设计师有句名言:我们不设计房子,建筑,我们设计的是人的行为。
本人建筑行业工作中,纯叙述个人观点。
【适合影院看,资源你可能会睡着】
从视听感受到内容组织都很喜欢的一部片,一定推荐到影院观看,那种石头崩到你脸上的感觉,真的很爽。
全片除尾声部分外,基本是在“无人类干预”和“有人类干预”的两组场景中穿插叙事,线索完整、有始有终。
下面用几组词聊聊观感:
【毁灭(或者破坏)VS建造】
一边是:纯自然环境的土崩瓦解,山摇地动间充满着无限生机,自然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着自我更新。此处几乎无配乐就是自然落石的哗啦哗啦,最后结尾镜头是石头渐渐落到一片雪地上,恢复安静美好。
另一边是:一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建造活动,我刚开始一直没明白他们为什么要造一个“完美的圆形”甚至发出了嘲笑的声音,后来在尾声部分给了解答(尾声段完成了本片的叙事主旨,但我觉得拍的太直白,一大段建筑是的自白,感觉像在上课或者是听学术论坛总结发言)。在建造一个圆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圆”的小插曲很有意思。看叔叔们冒着风雪也要坚持施工我最初觉得是人类的可笑,看到后来我觉得可以算是人类的可爱。
【脆弱VS坚强】
一边是:颓圮建筑的砖缝中生长出植物,和残留的建筑遗迹共同构成了一幅“不稳定”“无规划”的图像。
另一边是:整齐划一的居住区建筑(要是不是居住区我道歉,看起来确实像)为人类的生活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谁能说,这两种状态不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切面呢?
【无序VS秩序】
一边是:石头在无人的山坡旁跌落成各种堆叠状态。
另一边是:采石场传送带上有规律滚动和弹跳的小石子,有种“规训后的小步舞”的意思。
一边是:随便的山上长着密度不均的随意的树。
另一边是:人类修建的神庙,即使已成废墟、只剩柱础,仍然能看出规范化的柱式和平面上横平竖直的秩序。
本来我想写的最后一组词是【美丽VS丑陋】,但要真的展开讲显得我对这行业怨念太深,毕竟我还是不能失去我在建筑行业的工作。“人活着,却给饿死了。”讲出去还是会有点丢人的。
用一句很装的话结束吧:
在人类开始建造之前,雪公平地落在每一寸土地上。
#ICA 电影的风格类似《失衡生活》,配乐甚至也很雷同,以不同场景下的对照带来一种批判视角,但这个视角…站的很高,有一种俯视他者的爹感,你说影片批判把,它表达的又很模糊,你说表达上形而上吧,叙事台词上又有一种落地的荒谬感。
电影一方面通过展现建筑群和战后城市被摧毁的景象批判人类发展的现代科技对自然环境破坏,但徒手搭建的圈外又有着电动除草机在处理他们生活空间的杂草(当然还有结尾处的3D打印的混凝土房子),造成一种分不清拒绝还是拥抱的态度。又一方面展现建筑实用性缺失只注重形式造成的“快消”建筑,另一方面就夸夸其谈对于“美”和“丑”的定义,呈现出自然那种客观形而上的“美”与社会环境塑造人类美丑的形而下的主观讨论,讨论美丑那部分给我的感觉实在是太掉价了,仿佛回到了《艺术学院》中对于艺术的讨论,这种观念感觉是在否定社会对他们的构建,从而给我一种极强“文化自信”的视角,那种随意评判别人的文化自信,整体的表达实在缺乏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