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癌症患者在患癌后,不向生命屈服,与癌抗争的记录片。 n 老杨患癌后参加了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他将癌症患者组织起来,在人民公园设摊,免费为游客称体重、量血压,在多方游说争取到有关单位资助后,以成本价为游客测血糖,获得游园居民的好评!n 他多方联系资助企业,免费为癌症患者多次开展金婚活动,圆了癌症患者穿上婚纱之梦;他多次举办癌症患者迎新春联欢会暨表彰庆生会,为会员过5岁、10岁生日,还邀请了著名越剧名家徐标新、樊婷婷、葛逸敏等爱心人士演唱,将联欢会推向高潮;他组织块组核心探望新会员,坚定大家抗癌信心;他组织会员外出旅游,拥抱大自然……通过这一件件一桩桩的活动,让癌症患者坚定了信心,延长了生命。n 通过导演连续四年的跟拍,将一群癌症患者的喜恕哀乐在电影中展现出来。感谢导演四年来的辛勤付出!
作品制作时间长达7年,从策划有了创意,进行拍摄录制,最后终于在今年9月登录院线和大家见面。n片子记录了上海市抗癌俱乐部南京东路块的块长:杨新华,他在自身患癌,没有报酬缺乏资金的情况下,组织南东块的癌症患者们日复一日做公益,明明是最需要被"关爱"的一个群体,却主动无偿地在"关爱"他人,一做就是十几年。除了公益服务,老杨也经常组织各种活动,抗癌周年生日会,联欢会,让没有拍过婚纱照的患者夫妻圆了"婚纱梦"。期间,老杨也得到了许多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十分暖人。n遗憾的是,有些患者没有等到纪录片的播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们的精神将永驻。这份精神将鼓舞更多人乐观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感谢导演和策划,感谢制作班底,用镜头记录爱,传达爱。n互相照护体现着人类文明的价值。片中多次提到抱团取暖,是啊,人离死亡越近,就离世俗越远。
内耗、“996”、年龄焦虑……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人总想更快一点再快一点,会让人变成KPI的机器,社会秩序下的“合格品”。但人会流泪、会痛苦、也会生病。片子纪录了杨新华“老杨”他患癌后,组织癌症病友们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作为癌症家庭的一员,片中老杨和其他癌症患者的生活状态和互帮互助,仿佛回到10年前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看完之后我给我妈打了很久的电话........n
跟拍不易,谢谢导演四年的坚持。它是一部电影,也是一堂关于生命的课程吧。走出电影院,想想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怎么活。
从小生活在南东块的我看这部电影是带着滤镜的,片中的阿姨爷叔仿佛就是弄堂里某位擦肩而过的街坊邻居,或是某个同学的家人…甚至看到了自己家中长辈的影子。当看到这些抗癌老人在人民公园摆摊做志愿者时,惊讶于自己虽曾无数次路过那里,但为何从未停下脚步看看他们在做什么,他们是怎么样的一群人,又有怎样的故事。
主创团队历时7年,用平实、细腻的镜头语言,记录下了这个被我们大多数人忽视的群体,让我们得以走近他们、理解他们,最终被他们所感动。
个人非常喜欢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纪录片,观看的时候轻松流畅一气呵成,看完之后后劲十足。我看完后思考了很多之前没有想过的问题:当病魔来袭,我会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对家中患病的亲戚长辈,我们做的够不够?我们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是不是应该多去参加一些公益活动?
总体来说,这部影片是温暖的,希望更多的人能观看到,并从中汲取力量,为生活带来积极正向的改变。
这是一部癌症患者在患癌后,不向生命屈服,与癌抗争的记录片。 n 老杨患癌后参加了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他将癌症患者组织起来,在人民公园设摊,免费为游客称体重、量血压,在多方游说争取到有关单位资助后,以成本价为游客测血糖,获得游园居民的好评!n 他多方联系资助企业,免费为癌症患者多次开展金婚活动,圆了癌症患者穿上婚纱之梦;他多次举办癌症患者迎新春联欢会暨表彰庆生会,为会员过5岁、10岁生日,还邀请了著名越剧名家徐标新、樊婷婷、葛逸敏等爱心人士演唱,将联欢会推向高潮;他组织块组核心探望新会员,坚定大家抗癌信心;他组织会员外出旅游,拥抱大自然……通过这一件件一桩桩的活动,让癌症患者坚定了信心,延长了生命。n 通过导演连续四年的跟拍,将一群癌症患者的喜恕哀乐在电影中展现出来。感谢导演四年来的辛勤付出!
从小到大,身边看过的癌症病人还挺多的,我爷爷奶奶都是患癌离世的。一般家庭都是乌云笼罩,病人也是一看就一副体弱多病的样子,这个片子完全打破了我对癌症病人的固有印象。在我印象里,癌症患者也会比较忌讳别人提起此事,没想到有这么多癌症患者愿意出镜,而且他们看起来很健康很乐观。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受,总是会像着悲观面发展,对社会的期待也会降低。可看完影片,忽然滋生出勇气和期待,感谢老杨的存在,感谢老杨这样的人存在。生活要继续,生命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