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纳什维尔

纳什维尔  普世欢腾乐满城 / 纳斯维尔

660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大卫·阿金芭芭拉·巴斯里尼德·巴蒂凯伦·布莱克罗尼·布莱克利蒂莫西·布朗基思·卡拉丹杰拉丁·卓别林罗伯特·多奎谢莉·杜瓦尔艾伦·加菲尔德亨利·吉布森斯科特·格伦杰夫·高布伦芭芭拉·哈里斯迈克尔·墨菲AllanF.NichollsDavePeel克里斯蒂娜·雷恩斯伯特·莱姆森莉莉·汤姆林格温·韦尔斯基南·怀恩MerleKilgore理查德·巴斯金VassarClements埃利奥特·古尔德朱莉·克里斯蒂carloMartiniSteve

类型:剧情喜剧音乐导演:罗伯特·奥特曼 状态:HD 年份:1975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1293037热度:1 ℃ 时间:2024-05-16 13:45:22

简介:详情  美国独立二百周年之际,精心筹备竞选活动的总统候选人,穿插其中的社会名流,借机扬名的乡村歌手,疯狂追捧的歌迷,冷眼旁观的BBC记者……各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在盛大的晚会上,女明星被刺杀使整部电影达到了最高潮。“你可以...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美国独立二百周年之际,精心筹备竞选活动的总统候选人,穿插其中的社会名流,借机扬名的乡村歌手,疯狂追捧的歌迷,冷眼旁观的BBC记者……各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在盛大的晚会上,女明星被刺杀使整部电影达到了最高潮。“你可以说,我不自由,但我并不为此而担忧”——在片尾冷漠的歌声中,镜头迅速地掠过场下喧嚣的人群,在那些呆滞或扭曲的面孔背后,是已被大众文化腐蚀而失去独立意识的空洞灵魂  擅长处理群戏的罗伯特•奥尔特曼以其出色的调度与控制力,在“喋喋不休”的对白与“混乱无序”的场景中,精确地描绘了越战阴影下美国芸芸众生的人情性态,并深刻揭示出普世欢腾气氛下的美国社会精神危机。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与最佳导演等提名,堪称美国70年代电影代表佳作。
  • 头像
    持人的摄影机

    《纳什维尔》是一部音乐片。电影故事发生在总统大选前夕政客到处拉票的时候,通过24个人物在纳什维尔度过的充满乡村音乐的五天,讽刺了美国梦的虚假和(部分)美国人的假热情与真冷漠(具体怎么讽刺的就不细说了,下面长评有人说的很好了。就举结尾为例:芭芭拉被枪杀后,人们打扫一下就开始热情的唱着歌,然后镜头最后在动听的歌声飘远中移向空中,电影结束。很深刻的讽刺)。

    这是一部没有主角的电影(唯一的constant是乡村音乐),剪辑不断地在24个人之间来回跳动。而串联起这24个群像、保持住电影本身的连续感的就是背景中政治宣传、广播、乡村音乐等具有连续性的声音。这种连续性还有一个化用,那就是当背景声音随着场景从一个切换到另一个时,就意味着电影新场景/角色与原场景/角色隔着一段距离,从而通过声音实现了区分空间位置的调度。

    罗伯特.奥特曼的这种无主角的群像叙事结构在这部电影不仅实践地极其成功,而且完全可以说是一种独属于电影的群像叙事结构。为什么说这种叙事结构独属于电影?因为这部电影中「声音」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有了他们的连缀电影才不显得生硬。没有「声音」的连接整个故事会显得支离破碎。了不起。我以前一直认为雅克.塔蒂的《玩乐时间》是电影史上毫无疑问最牛逼的群戏调度,有了《纳什维尔》后看来至少要加个之一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某些程度上也有些新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特征,即:没有刻意的高潮和抓马,甚至故意弱化高潮和抓马。这和罗伯特.奥特曼的理念有关,他认为生活就是这样:没有那么多抓马感,更多是平凡的日常;没有主角视角,因为真正的生活永远是一群人,没有谁是真正的唯一的主角;生活中碰到的人我们往往无法得知他/她们工整明确的结局,而只是对他们略知一二(所以电影人物的结尾到底怎样、到底经历了什么导演并没有完全告诉我们)。用罗杰.伊伯特的话来说就是:“The buried message may be that life doesn't proceed in a linear fashion to the neat ending of a story. It's messy and we bump up against others, and we're all in this together. That's the message I get at the end of "Nashville," and it has never failed to move me.”

  • 头像
    7级残废

    如果要挑出一部最具有美国气质的电影,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纳什维尔》。此片并不是因为塑造个人英雄,塑造美国梦而拥有美国气质。相反,罗伯特.奥特曼锋利的切开了美国人的头颅,将脑子里的“精神”展示在了手术台上。在70年代这个遍地都是电视节目,嬉皮士,摇滚乐,毒品,性放纵的年代,那是美国社会最多元,最自由,最有魅力的时代。而这样的魅力来源于文化工业的兴起,其中广播,电视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单一化的文化工业输出下,人也变得单向化。而反抗这种文化极权的叛逆者也随之出现,两股力量相互撕扯,好不热闹。另外,喜爱音乐,尤其是乡村音乐爱好者,此片一定会让你高潮不断。大段大段的酒吧或舞台演唱段落目不暇接,这也带表了另一种美国气质。

    所有角色在影片开始不久的机场和歌唱女明星芭芭拉的机场欢迎仪式上一一登场。管弦乐队,军队,学校的学生演奏团队,无数疯狂的追星族,政治人士,广播里的政治宣传口号,政治标语,场面宏大又混乱。这是一个娱乐至死时代的机场众生相。机场里一个妻子病重的老人迎接久未见面的侄女,他告诉侄女婶婶很想见到她,但侄女却结束了对话冲向摇滚明星索要签名.......立志成为歌手但五音不全的餐厅女服务员在机场里不愿离去,她等待着芭芭拉唱歌,但身旁的黑人朋友告诉她芭芭拉不会在此唱歌,因为没有给她钱.......所有角色在离开机场开往市区的高速公路上遭遇了连环车祸,结果摇滚歌手汤姆不得不在车祸现场给一个个粉丝签名........在机场晕倒的芭芭拉住院时,各种媒体蜂拥而至,将医院走道挤得水泄不通……罗伯特.奥特曼用一个盛大开场讽刺了一个时代,一个文化工业极权下的娱乐至死时代。

    黑人唱诗班的领唱,福音女歌手琳娜算是影片中戏份稍多的角色,她有两个耳聋的孩子。面对总是错失采访明星机会,总被拒绝的BBC女记者奥伯尔,琳娜以歌手的身份向女记者讲述自己的家庭,却遭到了嫌弃……琳娜在家与两个孩子手语互动的段落是影片中难得的温馨时光。不过她最后还是出轨给了疯狂在电话里追她的摇滚歌手汤姆,她赴约来到酒吧听到了汤姆的动人歌声后彻底沦陷。两人一夜情后,琳娜尴尬的穿上衣服回家,而汤姆则和自己的女友打着电话,并撒谎琳娜离开时的关门声是客房服务发出的......一直梦想成为歌手的女服务员在酒吧里唱了一首首跑调的歌曲后,在男人们的起哄中,不得不跳起了脱衣舞来满足观众的要求……对名利的追求和对自己不清晰的定位让她最终失去了尊严,成为笑柄。妻子病重住院的老人带着侄女来到医院,侄女为了美,为了身材而节食,结果变成了皮包骨。并且她还到处勾引,搭讪男人,对病重的婶婶毫不上心,最终婶婶死了,只留下老人独自悲伤。歌手与演出主办方就演出是否融入政治元素以及什么类型的音乐能有商业价值,更有受众群进行了协商。在文化商品泛滥的时代,在这功利主义,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艺术与艺术商品早已背道而驰。最后的演出上,主办方与芭芭拉丈夫之间就舞台上挂出的政治横幅而争吵,歌手不愿演出参入政治元素,但其实政治无处不在。最后演出还是如期举办。所有角色再次齐聚一堂,结果却遭到了枪击,芭芭拉被打伤在地,生死不明。众人将她抬走后,主办方并没有结束演出,而是在一位救场的女歌手与黑人唱诗班演唱的无比美妙的歌声中结束了这场精神鸦片之旅。

    “整个世界分成两极,可这困扰不了我。”

    “生活也许是一条单行道,可这困扰不了我。”

    “面包的价格让人困扰,可这困扰不了我。”

    “减税也许永远不会来,可这困扰不了我。”

    “你可以说我不自由,可这困扰不了我。”

  • 头像
    西凉茉

    较为混乱的群像戏,片头一个机场戏就把所有24个人物全都牵扯出来,再加上片子无所不在的竞选广播,前一半时间就深陷于认脸记名字对剧情发展的泥沼之中。全片采用了类纪录片的手法,160分钟片长始终叙事舒缓,看似没有安排层层递进高潮迭起的戏剧冲突,但隐藏其下的却是更多的矛盾冲突与讽刺,政治与娱乐,开发与传统,家庭与社会,性解放与性保守,甚至乡村音乐与摇滚乐等等等等。

    作为一部音乐电影,片中的乡村音乐必然都属佳品,值得反复聆听。

  • 头像
    杨小槑

    电影人并不总是遵循标准的声音等级划分,有的人反而会尽力规避。

    《纳什维尔》中有着革新录音的技巧,颠覆声音占据主导位置的传统,以此引领多声道、多音轨录音的潮流。

    影片没有使用吊杆式麦克,而是采用了无线麦克风。每位演员身上都别有一个麦克风,随后他们的声音会传递到一个录音接收器上。

    在混音过程中,奥特曼想制造大量的声音,正如一个人在喧闹的房间中听到的那样。许多演员同时讲话,对白是多层次的,话语彼此交叠。此外,无线麦克风能收录到普通录音技巧无法捕捉的环境声,如衣服发出的沙沙声。因此,最终得到的混音极为丰富,展露出不同方面的声音,并且某个人单独角色的声音也不会凌驾于该场景其他声音元素之上。影片的混音达到了与画面一致的效果,即许多事情同时发生。

    这样的做法会让当时的观众与评论家们大跌眼镜,毕竟他们更习惯传统的声音级别划分制度—所有声音元素加以调控和均衡之后,在混音中单独给予演讲者主导地位。虽然奥特曼在70s初期拍摄的影片都颇具争议性,但其多轨录音技术如今却成为电影制作的传统,即使大多数影片并向他那样有所追求的高密度声音。

  • 头像
    黄小米
    今年夏天一个下午,移动影像博物馆放映Nashville。这一遍看已经不再为奥特曼的草蛇灰线和铺排能力叹为观止。

    就像在看了很多次dvd之后终于在大银幕看到《牯岭街》一样,对我来说,Nashville也从奇观变成了私人记忆。

    我最感亲切的是Shelley Duvall演的小人物“洛杉矶琼”,那也许是Shelley和奥特曼第一次合作,比后来更瘦,还是个青少年的样子,演个没心没肺只知道打扮的骨肉皮,回纳什维尔说是看望住院的婶婶,但她一下飞机,就跑出去玩到东玩到西,年迈的叔叔跟在后面追来追去,直到最后婶婶去世她都没去看过她。而且她说“不要叫我玛莎,在洛杉矶大家都叫我琼。”

    谁都曾是让大人没办法,自以为出过门就脱胎换骨了的问题少年吧。

    电影大部分时候都吵吵嚷嚷,不仅群众演员一人一句,还有选举车一路播放政治宣言。这是奥特曼一贯的野心:搬演生活本身,而不是设置过滤网。于是一些安静的时刻特别引人注意。

    比如那个让人心碎的浪子故事(几乎每个人物可怜可哀),他是造访纳什维尔的三人乐团bill mary,tom里的Tom,类似六十年代家喻户晓的peter, paul and mary。

    Bill和Mary是夫妻,但Mary像其他女歌迷一样爱Tom,一个清早,Mary躺在Tom怀里不停有节奏地说着我爱你。Tom面无表情抽着事后烟。Mary有张典型七十年代嬉皮脸,枯黄的长发,紧绷的面孔,没有表情。

    Tom之前还顺手搞到一个投怀送抱的花痴BBC记者(卓别林女儿演的)。但他似乎对有过一面之缘的当地歌手Linnea最感兴趣,不停打骚扰电话给她。一天晚上在音乐酒吧,三个女人都在场,Tom上台表演一首新歌说要献给一个特别的人,叫做《i'm easy》,哀愁的旋律,真实的歌词,不知情的三个女人当然都觉得Tom在对自己唱。(这首歌意外得了那一年的奥斯卡原创音乐奖!)

    这一天晚上,Linnea跟他去了宾馆,半夜要回家顾儿子和老公。Tom耍贱,乘她在厕所梳头,就打电话找别的女人,Linnea似乎很懂这些男孩子的脾气,临走亲吻他额头,和气地和他告别。

    那个粗喉咙的厉害老太,纳什维尔音乐教父的老婆,随便说什么都像连珠炮,只有说起年轻时支持肯尼迪选总统,眼中泛泪,喉头哽咽,说不下去,像说起旧日恋人。

    还有一个没有台词,骑着招摇古怪的长型摩托车穿梭于各个场景的男子,有时引起群戏演员一两句议论,有时载主要人物一程,电影开始不久,主要人物的车都被车祸堵在高速路上,唯独他的车能灵巧穿过追尾的车阵,绝尘而去。

    结尾处演唱会射杀戏之后,话筒意外传到一直想成为歌星而屡屡碰壁的Babara harris手里,她颤颤巍巍站上台,却越唱越勇,终于引领全场合唱,这歌和《I'm Easy》一样,也是演浪子Tom的Keith Carradine写的,气氛却宏大很多,叫做《我不担心》。

    “我不担心一点也不担心。你会说我不自由,但我完全不担心。“(It don't worry me none, it don't worry me, you may say that I ain't free, but it don't worry me)

    歌声中镜头往上摇,越过纳什维尔标志性的仿帕特农神庙,选举标语,美国国旗,结束在一片蓝天。

    另及:Nashville放映后第二年,电影里的两个女演员karen black和babara harris双双出演了希胖最后部片。

    而希胖晚年制片的悬疑电视剧《希区柯克剧场》曾找年轻的奥特曼任导演,拍了两集中规中矩的戏之后,据说和制片不和,奥特曼辞掉了这差事。

    九十年代奥特曼拍讲好莱坞电影业背景的《the player》,有一场戏在片场,一个群众演员的台词是这样:“你知道吗?我爸以前在希区柯克手下干过活。”

    不知道是不是奥特曼的儿子史蒂芬现实中的原话,史蒂芬是舞台布景设计师,跟着父亲设计过《高斯福庄园》里的旧宅子。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