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Kid是查理卓别林1921年的出道电影,演一个流浪汉the little tramp和一个孤儿的故事。流浪汉自然是卓别林自己演出,孤儿是由当时年仅六岁的Jackie Coogan出演。剧情非常简单,the tramp在街上捡到了还是婴儿的小男孩儿,一边抚养一边相依为命。孩子到五岁的时候,Social worker试图把他从the tramp身边夺走,于是乎一个大人一个小孩儿和警察,医生,孤儿院的工作人员们斗智斗勇。就像大部分默片,片头也有这么一句话:A picture with a smile, and perhaps a tear.
问:你之前提到这部电影里有一些场景被删掉了? 答:对的。有三个场景:一是孤儿的妈妈想要回到孤儿的生父身边;二是孤儿的妈妈想要从桥上跳河;第三个我想不起来了。但是我父亲删掉他们的原因是觉得这几幕太过于感性了。 另一件事情你可能有兴趣的是,因为这部电影是默片,很多人自作聪明的给这部电影配了各种各样的非常糟糕的音乐,比方说在浪漫的时候放动感音乐。有了这些不好的经验以后,我父亲给这部电影整个自己作曲配乐。 事实上,我父亲给他所有的电影都亲自配乐。他的最后一部电影(他那时已经七十多了):The Countess of Hong Kong,电影票房虽然一般,但其音乐如此之美,(Geraldine忍不住直接哼起来了),主题曲在当时的排行榜上压过了披头四。
问:你最喜欢的你父亲的电影是什么? 答:我看的最后一部,就是这一部吧(全场笑)。如果我们放映的是城市之光,那我就会说是城市之光。不过这一部我真的很喜欢。我爱the little tramp,爱他有点小邪恶的时候,爱他狡猾的一面。
问:很多艺术家发现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心和技术的矛盾。你父亲曾经谈过自己有这方面的困扰吗? 答:不,他宁愿不提它们(he'd rather poo-poo them)。 他是个极其努力的人,拍摄这部电影所用的毛片和正片比例是53:1,如果正片是60分钟,那么他拍摄了3180分钟。如果快门按下的瞬间有几十分之一秒的不合适,他能知道。他奉行一个理论:才华不重要,很多人都有才华,真正缺少的是努力。只有有才华并且足够努力的人才能成功。
问:你读了《My Biography》吗? 答:我父亲的吗?(提问的人原话是: Do you read My Biography? 听起来确实有歧义)对,读过。很不错的书,书里并不是全都是真的。不过这本书真的不错,尤其是第一部分,简直是查尔斯狄更斯级别的文字。 我个人认为写的最好的一本书是David Robinson写的《卓别林和他的时代》Chaplin and His Time。(此处有误,Geraldine搞混了,David Robinson写的那本书叫Chaplin: His Life and Art;Kenneth Lynn写的书叫Charlie Chaplin and His Times。两本书和两个作者都在,这下要除了找本人问估计不知道是哪一本了。不过Amazon上David的书被评到五星,Kenneth的只有三星,所以估计是前者吧。)
卓别林之所以比张大民耀眼无数倍,一是因为机遇,他作为优秀的哑剧演员恰好赶上了默片时代的辉煌期。时代造就了他,而且他正好也顺应了那个时代的诸种诉求。
另一个,由于默片没有语言,天然的拥有无国界性质,随着各国文化的交流,超越界限的东西总是首先被人理解和接受。
反过来说,张大民则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京味市民文化的一个虚拟人物。虽然同样是微笑含泪,但卓别林是活的,他虽然不能张口,但可以用肢体模拟各种人物,包括为人津津乐道的“黑特乐”,塑造的类型越多,越有可能成为传奇与不朽。而张大民虽然拥有一张贫嘴(却也只有一张贫嘴而已),但他永远只能是张大民,给观众带来的欢笑与泪水总是在这同一个名字背后,不管是冯巩还是梁冠华来扮演。
但是,卓别林和张大民代表的是同一个阶层,他们的生活也是那个阶层的真实生活遭遇,而这个阶层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具有的,正是这个被贬损被侮辱被压榨的阶层构成了一个社会庞大的中下层基石。
说了一摞废话,无非想证明,所有区域性文化里都有卓别林,但近100年唯一被我们熟知且铭记的,是那个英国佬卓别林。所以,不论他死的多么凄凉,但从这方面讲,他十分幸运。
再就本片说一下。
《寻子遇仙记》这个片名翻译得很好,显然译者看懂了影片想要说什么、在说些什么。虽然整个故事大部分都在写实,梦只占结尾一小段(相对全片来说),但那个时候连席德.菲尔德他妈在哪都没人知道,自然也就没有好事者来规定电影“一二一”的结构。
故事看似讲一个苦人救孤记,但是却在绕着弯说这个“吃人的社会”。这段梦,放在玻璃匠(卓别林扮演)完全绝望之后,也可略见创作者的用意——既然现实让人如此绝望,那就在梦里寻找安慰吧!
而这个安慰的梦却又是一个另外的地狱,陋巷变天堂,所有人其乐融融,没有悲伤和贫困。但天堂也最终也受罪恶侵蚀,勾引、天真、嫉妒、暴力,这一切杀死了刚刚变成天使、得到所谓永恒欢乐的玻璃匠。既可以说这一段是对玻璃匠前面遭遇的总结和再渲染,也可以说是卓别林对美国那时糟糕的生存现状的由衷之言。
这个世界不是什么好的地方,只是我们已经在了这里。
我们的存在不因我们的意愿,而因为存在的就是要存在。
在这部电影公映之前,卓别林已经小有名气,这部电影也把Jackie Coogan变成明星。
很多评论家说这部电影是卓别林所有电影中最私人的一部。
卓别林在这部电影剪辑的过程中遭遇离婚,他当时妻子的律师向他索要这部电影的Negative(大概理解成电影预售的收入)作为离婚的赔偿金。这几乎是卓别林所有的财产而且很有可能会毁掉这部电影(要知道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电影)。卓别林不愿也不可能同意这种无理要求。
一天凌晨三点的时候,卓别林和他的小伙伴们把电影的胶卷装进12个大箱子,每个箱子里都用咖啡盒子装满了胶卷,逃去了盐湖城。要知道,这些胶卷全部都是易燃易爆物品!他们在盐湖城的一个旅馆(请想象成封闭炸弹屋)完成了这部电影的后期剪辑。
最后他的这位妻子也没有得到她要的电影。
---------------------------------------------------------------------------------------------------------
我去影院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听说卓别林的女儿Geraldine Chaplin要来休斯顿给这部电影做介绍。女承父业,她也是一位演员。
Geraldine生于1944年,是卓别林和他第四任也是余生的伴侣Oona Chaplin(结婚之前是Oona O'Neil)的孩子。她的姥爷Eugene O'Neil是一个剧作家(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1920,1922,1928,1957四届普利策戏剧奖),曾姥爷James O'Neil是舞台演员。Geraldine毕业于伦敦芭蕾学院,在巴黎跳舞的时候被David Lean发现并在1965年出演Doctor Zhivago。她曾经三次被提名金球奖,并获得很多大奖,包括Goya Award(西班牙最重要的电影奖项,想必也是为了纪念西班牙人的骄傲-画家戈雅吧)。
休斯顿艺术馆的影院不大,爆满。因为是部家庭电影,现场来了很多小朋友。Geraldine穿一件黄色卡通T恤衫,头顶一个墨镜,高瘦。说话和动作让人觉得都很有活力,整个感觉也就五十出头的样子。照例,作为嘉宾的Geraldine在开始之前对这部电影做了简单的介绍,不常见的是,看完之后Geraldine有一个问答环节,我整理了一些有趣的提问。很多问题来自五六岁的小朋友们:D
(小女孩儿)问:你怎么成了一个明星?
答:因为我是他的女儿啊。帮大忙了。
(小男孩儿)问:他怎么在不用电脑的情况下做的特效?
答:要有想象力!把人飞起来是要用吊钢丝的,用光的效果让那些钢丝变得看不见。但是,你说的特效是啥?
(小女孩儿)问:他怎么在电影里把魔鬼直接变没了?
答:额……我不知道哎,真希望我问过他。很有趣的问题。
(小男孩儿)问:卓别林当时在屋顶上跑的那段看起来很危险,拍的时候屋顶是假的吗?
答:全部是真的哦。的确很危险。
(小女孩儿)问:你为什么喜欢海绵宝宝啊?(Geraldine穿了件海绵宝宝的T恤衫)
(现场大笑)
答:我超爱这个颜色但我不知道他是谁。今天不停的有人来告诉我说我穿的和海绵有关系。
(小女孩儿)问:查理是个好爸爸吗?
答:他是个很棒很棒的爸爸。对我们很爱护,总是在家里陪我们。但他也很严厉,你要是作业没写,那就有的苦头吃了。不过他自己的爸爸不是个好爸爸。这部电影里面,the tramp是我爸爸心中完美父亲的形象,是他梦想拥有的爸爸,能够无所畏惧的保护自己的孩子。因为自己童年的时候没有得到应有的父爱,他给我们做了一个好父亲。
小女孩儿:我曾经也是个孤儿,现在被领养了。
Geraldine:你很幸运。
(小女孩儿)问:你曾经在你爸爸的电影里出演过吗?
答:这部里没有我,因为这部是1917年拍的,我1944年才被生出来。不过我参演了他后来的一些电影:Limelight, A King in New York, The Countess of Hong Kong. 他在片场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
(小女孩儿)问:你见过这部电影里的演员吗?
答:是的!我见过Jackie Coogan。看到他的时候他在一部电影里演一个恶棍。让我来给你讲讲Jackie的故事,他小时候出演各种电影,赚了很多钱,但是他的父母把钱全花光了。在他以后美国有一个规定以他命名,叫Jackie Coogan Law,父母不得使用自己未成年子女的财产。
(小男孩儿)问:为什么这部电影是黑白的,而且没有人说话?
答:因为这是在有声电影出现之前,在彩色电影出现之前。而且黑白默片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得懂,不需要说话。
下面的问题来自大人们。
问:你父母对你从事演员这个职业什么态度?他们支持吗?
答:我其实从来没有问过,因为我知道他们的答案。我猜是因为他担心自己的女儿会栽跟头。直到我的第一部电影面世之后,他才意识到,也许他女儿没有那么糟糕。
作为一个明星的孩子,你可能很难想象我有多少次被拒绝。在这个行业里要想成功,你要能够忍受各种不顺,脸皮要厚,要能够把自己敏感纤细的一面放起来。一百次试镜里面如果有一次成功了,那么就是一种幸运。
(Geraldine proudly)我自己女儿在Game of Throne里有演出!她饰演Talisa这个角色(Rob Stark的老婆)。
问:你和你爸爸一起看过这部电影吗?
答:当然,而且很多很多遍。在看之前他很紧张,说这部拍的还不够好,这里那里还可以改进等等。可是一旦开始看,他就变成了最好的观众,一边拍手一边说:里面的人演的可真好啊!
问:你之前提到这部电影里有一些场景被删掉了?
答:对的。有三个场景:一是孤儿的妈妈想要回到孤儿的生父身边;二是孤儿的妈妈想要从桥上跳河;第三个我想不起来了。但是我父亲删掉他们的原因是觉得这几幕太过于感性了。
另一件事情你可能有兴趣的是,因为这部电影是默片,很多人自作聪明的给这部电影配了各种各样的非常糟糕的音乐,比方说在浪漫的时候放动感音乐。有了这些不好的经验以后,我父亲给这部电影整个自己作曲配乐。
事实上,我父亲给他所有的电影都亲自配乐。他的最后一部电影(他那时已经七十多了):The Countess of Hong Kong,电影票房虽然一般,但其音乐如此之美,(Geraldine忍不住直接哼起来了),主题曲在当时的排行榜上压过了披头四。
问:你最喜欢的你父亲的电影是什么?
答:我看的最后一部,就是这一部吧(全场笑)。如果我们放映的是城市之光,那我就会说是城市之光。不过这一部我真的很喜欢。我爱the little tramp,爱他有点小邪恶的时候,爱他狡猾的一面。
问:很多艺术家发现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心和技术的矛盾。你父亲曾经谈过自己有这方面的困扰吗?
答:不,他宁愿不提它们(he'd rather poo-poo them)。
他是个极其努力的人,拍摄这部电影所用的毛片和正片比例是53:1,如果正片是60分钟,那么他拍摄了3180分钟。如果快门按下的瞬间有几十分之一秒的不合适,他能知道。他奉行一个理论:才华不重要,很多人都有才华,真正缺少的是努力。只有有才华并且足够努力的人才能成功。
问:你知道你父亲有什么未完成的电影吗?(本人的提问:D)
答:噢,当然,他有一部电影The Freak,极其精彩,但是没能完成。如果让我把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我可以给你讲个三天三夜。长话短说,我父亲那时候已经八十多岁了,他找不到任何人给这部电影上保险。保险公司的人说:你必须找到一个人接班人来接替你做导演如果你最后不能拍完。我爸爸严词拒绝了这个要求。他不能接受任何人来接手他自己的工作。如果能拍的话,这可真会是一部好电影啊。
问:你读了《My Biography》吗?
答:我父亲的吗?(提问的人原话是: Do you read My Biography? 听起来确实有歧义)对,读过。很不错的书,书里并不是全都是真的。不过这本书真的不错,尤其是第一部分,简直是查尔斯狄更斯级别的文字。
我个人认为写的最好的一本书是David Robinson写的《卓别林和他的时代》Chaplin and His Time。(此处有误,Geraldine搞混了,David Robinson写的那本书叫Chaplin: His Life and Art;Kenneth Lynn写的书叫Charlie Chaplin and His Times。两本书和两个作者都在,这下要除了找本人问估计不知道是哪一本了。不过Amazon上David的书被评到五星,Kenneth的只有三星,所以估计是前者吧。)
问:他个人喜欢的电影里哪些是和他自己的风格最不同的?
答:你知道吗,在我们小的时候,我和我哥不被允许看其他电影。这个很有趣。有一天,我和我哥从家里逃出来了,去看了一部电影叫做Covatis(大概)。那时候是五十年代。回家之后我和我哥告诉爸,说我们今天看了一部“真正的电影”,彩色的,里面有狮子在吃基督徒。这是“真正的电影”,不是你拍的那些垃圾。(全场拍手大笑)
问:你爸爸为什么想当一个明星?
答:我只能想象。他的父母都是舞台剧的演员。他妈妈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lunatic(我们现代的人会用insane这个词),被当成疯子抓起来。他父亲为了谋生,只能继续演出,而且让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很小就开始登台表演(五六岁)。有一天的时候我爸在舞台表演的时候被人发现并且邀请他去美国,于是他写了封信给他的兄弟说:有人跟我说让我试试看一个新玩意儿,叫电影,我准备去洛杉矶试试运气,搞不定的话我再回来。
谢天谢地,他到最后也没有回来演舞台剧。
豆瓣记录了《寻子遇仙记》的两个版本——68分钟的原版和51分钟的DVD版,但是根据IMDB上的信息,这部电影应该有五个版本,除了上述两个之外,还有:54分钟的德国版,50分钟的1971年重剪版和53分钟的英国再发行版。我最开始看的是53分钟的版本,后来又找到了68分钟的原版,经过比较,我发现原版确实多出了几段内容:
第一段在接近第4分钟的地方,紧接着渣男烧掉女主照片的剧情:女主抱着孩子,走过一栋别墅,别墅正在举行一场婚礼,一对新人手牵着手走了出来,女主惆怅地向那对新人望去。
第二段在大约第12分钟的地方,紧接着夏尔洛坐在路边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决定收养这个孩子的剧情:女主站在一座桥上,黯然神伤,懊恼不已。旁边恰好有一个别人家的小孩子在玩耍,小孩子玩着玩着跑过去抱住了女主的腿,女主十分惊喜,以为自己的孩子回来了,连忙抱起,这时孩子的母亲走过来,从女主手里把孩子接走了,女主大失所望,几近抓狂。
第三段在大约第30分钟的地方,讲了女主和渣男的再次相遇:渣男当时已经成为了一名享誉盛名的画家,有一天他去参加一场宴会,不巧在宴会上碰见了女主,两人都在第一时间认出了对方,场面十分尴尬。在女主独处的时候,渣男走了过去,向女主道歉,并且表示愿意赔偿女主的损失,女主表示,已经太晚了,除非我能找回自己的孩子。
这三段加起来其实也只有5分钟左右,至于原版除去这三段为什么仍然多出10分钟,我认为这应该是由影速度的差异造成的,默片时代的影片放映速度一般来讲是比现在慢一些的。
总觉得Chaplin对于宗教的态度经常是矛盾的,电影有好几处对于宗教颠覆性的描绘.电影开头,当一个女人生下自己孩子,却被孩子的父亲遗弃,离开慈善医院后,怀抱着刚刚出生的孩子不知天下何处可以容身.忽然电影画面出现上帝背负着十字架的镜头,这实际上是颇令人震惊的,因为在西方电影中,上帝很少是以女人的象征出现.
结局的"天堂戏",确实是让我有些迷惑的,贫困潦倒,且失去了生活中唯一精神依托的"儿子"的夏尔洛睡梦中来到向往已久的天堂,但天堂似乎也不是一个清净之地,也免不了魔鬼的滋扰.但天堂毕竟是天堂,不同于充满烦恼和痛苦的人间,总体上还是比电影中的"人间"多几分快乐的,Chaplin最终也是通过这场"天堂戏"连接到了一个喜剧性的结尾.
我想Charles Chaplin和许多西方人一样,对于上帝的看法是很复杂的.就像那个在电影中信奉上帝教诲"当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就把右脸凑上去"的大汉,最后除了右脸继续挨打之后却什么都没有得到.我想 Chaplin想要说的是,上帝让人们在凡间甘心情愿的忍受精神和肉体上的种种痛苦,却不在我们听从了他的教诲之后解救人类.
但作为一位西方人,他归根到底还是一位忠诚的教徒,所以他才会让夏尔洛虽然生活贫穷痛苦,却依然不望在餐前祈祷感谢上帝对自己的恩赐.
其实Chaplin电影的最大魅力在于,他本人出自内心毫无虚假的纯真,所以当我看着电影中"孤儿收容所"的人把夏尔洛的"儿子"抢走后,我感到自己眼眶中含着泪水,当夏尔洛把自己的"儿子"抢回来后,我破涕为笑,但这笑中却分明又带着泪,因为我们知道这是弱小对抗强大的胜利,这是卑微对抗强权的胜利,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几无发生的可能.
常规来说,弃婴的孩子希望把孩子放到一个条件好的家庭,因此,剧情安排把孩子偷偷放到一部车上,合乎情理。
然而,车子被小偷给偷了,小偷把孩子放到了贫民区,同样合乎情理。
优秀的编剧就是把两个合理的东西放在一起,从来制造出自己需要的故事情节来。
2、如何让孩子被流浪汉收养?
常规来说,一个流浪汉自己都养不活,是不会去领养一个孩子的,如果直接让流浪汉抱走小孩子,既不真实,也没意思,编剧如此设计:
A、流浪汉在垃圾箱边上看到小孩子;
B、出于好心,提醒两边的住户是否丢了孩子;
C、看到有人推着摇篮经过,把孩子抱过去,发现不是;
D、准备把孩子放回去,又被警察盯上;
E、略施小计,骗一个瘸子抱着孩子,然后自己逃走;
F、瘸子追不上,只好把小孩子放在摇篮中;
G、摇篮的主人发现了孩子,同时再次发现流浪汉,追上去抓住;
H、警察再次出现,流浪汉有口难言;
I、准备把孩子丢进下水道,看到了母亲的留言;
如此设计,让剧情不仅跌宕起伏,同时也显得合情合理,编剧之高明见之于此。
3、如何设计流浪汉与孩子的生计?
按照常理,两个人相依为命,过着朴素但是平静的生活,但是如此设计,不仅非常平淡,也非常俗套,本剧的设计是:两个人一起干坏事,一个负责砸玻璃,一个负责修玻璃;(编剧有多么善于观察生活呀)但是这种坏事也并不是什么非常恶劣的事;只有干坏事的时候才能够体现出人的机智和搞笑的地方;
如何加强这种设计的可看性?即是加入警察的角色,警察发现了这个团伙在干坏事,怎么办呢?就是流浪汉假装不认识这个孩子,而孩子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流浪汉用脚不断踢开孩子那一幕,堪称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