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科幻片  »  浩劫后

浩劫后  核战之后 / 翌日 / 那天之后

274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杰森·罗巴兹乔贝兹·威廉姆斯斯蒂夫·古根伯格约翰·卡伦

类型:剧情科幻导演:尼古拉斯·迈耶 状态:HD 年份:1983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1296582热度:2 ℃ 时间:2023-03-18 15:09:50

简介:详情  核子战争浩劫一直是人类社会挥之不去的阴影,万一在哪一天真的爆发了核战,那将会是什么景象呢?这部尼古拉斯.迈耶导演的电视电影就是根据这种推测拍成的作品,用写实手法刻划美国堪萨斯州劳伦斯市发生核弹爆炸后的各种景况,从而探...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核子战争浩劫一直是人类社会挥之不去的阴影,万一在哪一天真的爆发了核战,那将会是什么景象呢?这部尼古拉斯.迈耶导演的电视电影就是根据这种推测拍成的作品,用写实手法刻划美国堪萨斯州劳伦斯市发生核弹爆炸后的各种景况,从而探讨外在世界的变化和人性的内在演变,主题具省思意识,在1983年美国首播时曾造成极大轰动。几位主要演员:贾森.罗巴兹、乔拜兹.威廉斯、史蒂夫.加顿伯格、约翰.李斯可、埃米.马迪根等均有紧扣人心的精彩演出
  • 头像
    读书人

    我记得的是在小学时,或许是90年代初吧.看电视上一个介绍电影历史的节目,放过这片子的介绍,很短也就不到10分钟,其中一期那部电影就是这部《浩劫后》。n 第一次看到,人类在核战后的世界里要面对的一切。也在那时知道了:末世,辐射,放射,核污染之类的词语,本片拍摄于1983年,以当时的水准和科技来说,没什么跟今天一样的大制作的超绚特技,但里面的核爆感觉却很地道,在当时应该说是很震憾了!看过这部片子,明白为什么核战中,劫后余生的人会羡慕死去的人了。其中一个片段里,劫后余生的人们准备开始种植农作物,核专家说要把一层土产掉,因为可以降低辐射,一个年岁很大的农民问:那这些土放在那?n 我后来慢慢的竟也喜欢上类似的题材作品,特别是人类经过了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后,突然返回到类似荒蛮的原始社会,会怎么样呢?我觉的这对人性的思考与对文明物质的正确认知,是个很不错的话题与题材。n 我国作为一个核大国和拥用核武器的国家之一,却从没有一部类似的电影诞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很多所谓的名导们,会花了上亿的资金去拍个古装剧!却永远也不会去拍个核浩劫后的国人:幸存的同胞们,在废土后的世界,又该怎么去与残存的其他人类生活。n 纵观欧美等国的电影里,从这部《浩劫日》到《邮差》《终结者》在到现在大家看的《艾利书》,从个人到集体,从人性道德与科学价值观,信仰观,文化观都无时不在提醒我们头上高悬的:达莫克斯之剑。

  • 头像
    风继续吹

    为什么看不了???还说豆瓣可以看,特意下载豆瓣,结果没戏。。。。。。。。。。。。。。。。。。。。。。。。。。。。。。。。。。。。。。。。。。。。。。。。。。。。。。。。。。。。。。。。。。。。。。。。。。。。。。。。。。。。。。。。。。。。。。。。。。。。。。。。。。。。。。。。。。。。。。。。。。。。。。。。。。。。。。。。。。。。。。。。。。。。。。。。。。。。。。。。

  • 头像
    徐友仁

    1

    由一个家庭所做的核。男人骑在女人身上,女人跪着,不时抬头。

    男人发泄欲望,女人对自己说这是爱。

    于是每当需要爱,她都张开身体,像一个可怜的小孩,男人为了维持这种控制情况不得不给她满足,疲惫地假笑着,以为自己很强大,能控制一切 。

    总之这片子里的家庭让我觉得不对劲,虚伪和糜烂。

    2

    黑人像是白人一样笑着。所有皮肤的人都有着一样的神态。

    不对劲,很不对劲。

    总觉得这些黑皮肤的人背叛了自己的国土背叛了自己的家庭。

    3

    我不希望如果我们继续前进,会像这些美国人一样假笑。

    我不希望女人成为一个维持家庭的核,缩在家庭内部,唯一的养分是男人的jingye。恕我直言,这不就是xingnu吗?

    没有尊严还沾沾自喜。

  • 头像
    CaseyD

    这是一部1983年的电视电影,类似于我们中央六会播放的一些自制电影。彼时正是东西方冲突极具升高的时候。苏联入侵阿富汗,撒切尔和里根这两位强硬派上台之后,东西方的对立达到了又一次的高潮,有些人称之为第二次冷战,因为70年代其实双方是有过和缓的(双方曾打算共同对付中国)。这部片子应该就是美国的娱乐圈和媒体有感于人类又要步入毁灭之时,制作的一部用来警告当权者并且提醒老百姓的一部电影。

    影片大体可以分成三部分。前1/4讲的是核战爆发前,中间一小部分是互扔核弹,后面几乎一半的内容是展现核武器攻击后,人们的自救和整个城市的破败情景。前半部分,影片的视角有两个,一部分是几个平民百姓的视角,这些百姓中有农民,医生和大学生。另一个视角就是在展示美国的军队在面对美苏冲突时的应对,走的是伪纪录片风格,当然那个时候是没有这个概念的,但可以说并非是传统电影的拍摄手法。后半部分的劫后余生内容,则几乎看不到军队视角,展示的就是纯粹的平民场景。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前1/3的部分,影片始于对一座美国城市的各种航拍,展示了美国人的生活面貌。然后就是各个主要人物的一些生活描写。穿插其中的则是美国军队的各种行动。而真正的主角,美苏对决则是用了电视广播的方式,插入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中。我们会一面看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一面听到新闻主播在广播说战争如何在一步步升级。与此同时,主角们的反应也开始一点点变得紧张不安。可以说,这上半部分的代入感是真的非常强。

    之后就是核战爆发,主角们看着在自家附近的导弹基地发射出数枚导弹袭向苏联,并且也意识到自己也将在30分钟后遭到同样的打击。然后大家四散奔逃躲进地下掩体等等。之后就是苏联核武器在城市上空爆炸。这一段不知是因为资金有限还是为了让人印象深刻的表现,并没有真正去尽量模拟核战爆炸后的场景,而是用了很多抽象的表达方式。有点类似于恐怖老电影里的感觉。袭击过后,整部影片就大体进入到一个无政府状态,主要表现了人们如何自救以及这之中的混乱。后半部分说实话,个人感觉虽然更让人害怕,但代入感就稍微差了点,有点更像是很传统的灾难片的样子。人们如何在废墟中自救,各种冲突。知道影片最后,政府军队才稍微有点存在感。不过此时,大部分主角都已经面目全非,最主要的角色医生已经明显看出被辐射影响的样子。

    整部片子对于核战争的描绘非常的克制,前面的百姓生活和后面的灾后余生都没有过多的夸张的描绘。尤其是战前的样子,百姓是如何从正常生活一步步变得紧张不安得,非常的有代入感。影片描绘的美苏冲突是一种常态下的突发事件。小冲突不断得时候,人们不会在意那些小冲突。但哪一次大的战争不是因为小冲突导致的呢。所以当小冲突一点点升级成大的战争时,人们的表现也从习以为常变成了躁动不安。这部片子绝对是我看过最有代入感的描绘核战争前的影片,对于想要体验下不同状态的人,这部片子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一部能把你带入到核大战的那种紧张窒息状态的影片。

  • 头像
    Hill
    1983年的一部电影,关于第三次世界大战--华沙与北约的核战争.
    影片以几个家庭在战争中受到的巨大影响(核辐射的威力),以及最后时刻政府的有限援助和总统不痛不痒的一番讲话,形成鲜明的对比. 最后以一个新生儿的哇哇哭声,预示人类只有向前,才是新生.(只是婴儿也受到了核辐射)

    每天在工作和生活中挣扎,快要忘记这个世界上还有核的威胁--虽然有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

    战争是政客的游戏,受灾难的总是平民百姓. 华沙的苏联与北约的美国之间的对抗,那时的世界是否没有双赢的含义?

    无论人与人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抑或国家之间,只有放弃对抗,把和平和互利作为目标去争取,人类史上才会能避免这样的悲剧上演.

    如何才能不对抗才是思考的重点.亲人之间的别扭,企业内部的纷争,说到底都是一时义气,最后还不是落得互相伤害.亲者痛,仇者快.


    P.S. 1983年的中国发展刚刚起步,虽然中国是有核国家,但不属于华沙集团, 影片中才没有出现任何中国的影子. 到今天,相信这样的事情不会没有中国的参与.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