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中,继2006年The Devil Wears Prada之后,以曼哈顿为背景、以某个行业的女性从业人员为主角深入挖掘行业内幕的影片就甚少看到。因此在今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一部名为《公平》(Equity)的参赛影片引起我的兴趣就不足为奇了。该片由哥大毕业的美籍印度裔女导演Meera Menon执导,在Orange Is The New Black中有精彩演出的Alysia Reiner和威廉姆斯学院毕业的个性才女Sarah Megan Thomas制片,在《绝命毒师》(Breaking Bad)中出演制毒师妻子的Anna Gunn担纲本片女主角Naomi。本片透过Anna饰演的某华尔街大行高管Naomi在带领硅谷某社交网站公开上市的过程中遭遇的明枪暗箭彰显女性在华尔街立足的不易。低调内敛的叙事风格却难掩本片对投行业务的深刻理解,暗流涌动的台前幕后演绎的是行业潜规则的复杂多变。试映之后几乎所有banker给本片的评价都是compelling和persvasive,认为影片高度真实地再现了投行业从业人员的艰辛和不易。值得一提的是,剧中Naomi的原型、巴克莱投行业务副主席Barbara Byrne既是本片的副制片也是投资人。而彭博作为独家赞助,除了贡献一队anchor播报“假新闻”以提高影片真实度,还在终端机上“伪造”了科技公司Cachet的交易页面,继而令本片充满了异常真实的华尔街气息。下面我分别从三位女主入手,从各自视角来分析评论这部影片。
1. Naomi Bishop, Managing Director of Remson Partners, played by Anna Gunn
熟悉新股发行的各位朋友一定知道,这里的“选美”指的是发行人(issuer)挑选承销商的过程。除了用一些新颖独特的开场秀给发行人留下印象,选美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给出一套“舍我其谁”的论据。到底哪些因素能让某家投行胜出则是一个莫衷一是,玄而又玄的问题。看过小说《此岸》的朋友一定记得,公司创始人因承销团队中某VP和自己是北大中文系校友而钦定该投行;而大摩之所以能拿下谷歌和脸书的IPO则和该行湾区大佬Michael Grimes在硅谷深厚的人脉密不可分。在电影中Naomi则强调了自己对Cachet业务精髓的理解,认可其作为privacy company with a social network的定位,加之其本人在科技公司上市业务中的女王地位和早期对Cachet的孵化,种种因素结合令Naomi胜出。
如果说新股上市过程中有哪个环节是艺术性和技术性并举,那么非定价莫属。对于一仆伺二主的承销商来说,定价绝对是一门平衡的艺术,一方面发行人总希望新股发行价越高越好,这样能募集更多的资金,同时也符合承销商的利益,因为投行的佣金是按募资规模的比例系数计算出来的;另一方面,作为买方的机构投资者则希望定价越低越好,这样新股上市交易后的获利空间更大。因此如何平衡双方的利益是非常考验承销商功力的一件事。我们以大摩操刀的LinkedIn和Zynga的IPO来看个中蹊跷。领英的发行价定在每股45美元,上市首日开盘前集合竞价阶段认购踊跃,导致开盘价就蹿升至83美元,当天收在94.25美元。对于一级市场投资人来说,上市交易首日就实现了逾一倍的投资收益。不过这也导致疑问四起,市场纷纷质疑大摩定价过低,募资规模过小,损害了发行人的利益,用行话说就是left a lot of money on the table。而Zynga的情况则和领英完全相反,其发行价定在每股10美元,但上市交易首日收盘价却微跌至9.5美元,导致大批投资人质疑大摩定价过高。
个人认为,Anna Gunn把Naomi这个来自密歇根三线城市、却在华尔街扎根立足打拼20多年的女性银行家角色演绎地非常到位,Naomi个人的奋斗经历告诉观众什么叫做“I came from nothing but I accomplish something”。影片开场Naomi在一个职场女性mentor program上的讲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Don't let money be a dirty word, we can like that too。这种渴望财富、毫不做作并坦率承认的大气态度令人欣赏。但Naomi的结局也告诉观众,虽然随着女权运动的不断推进,女性在职场的地位越走越高,但glass celing不过调整了高度依然存在,表现为身居中高位的职业女性在向最高管理层迈进的途中依然面临诸多障碍,比如Naomi始终无法获得的投行部全球主管职位,比如很多华尔街白鞋所的女初级合伙人依旧难以获得高级或管理合伙人职位,男性依然或明或暗地掌握竞争优势。所以正如本文标题所说,在华尔街,恐怕本来就不存在公平这回事。
能不能把拒绝变接受我是不懂的,喜不喜欢谈判我是不喜欢的。在能够喜欢谈判的年纪被遏制了需求,会迷上她坐在那里谈话的场景,像Quasar的光和热吗?她只是坐在那里。
电影展现的是那些贴边过线贝克德尔测试的电影制作们肉痛的女性谈话场景,就是要这么大方的给,野心,贪欲,一直潜伏在人们的潜意识里。
......................
.....................
片子中股东和对冲基金为赚钱不择手段,监管机构和compliance紧追不舍,上司和下属瞎搞一气,最后走人的反倒是辛苦干活坚持原则的女主角。这简直是现实的写照。
如果想了解华尔街投资银行家的生活,这倒是不错的一部片子。
结局太快.
女主离开了,被情人和下属合伙坑了。
女主的下属,为了升职,透露了消息,然后她赢了。
女主的情人挣了一大笔钱,乐呵乐呵。
女检察官的决定让我难以置信,她是真的为了钱跳去了银行。
Money doesn't have to be dirty word.We can like that too.
都是片名惹的祸,我还以为是法律片。其实香港翻译成《华尔街女皇》我觉得更好。因为故事展现的恰好是华尔街的女性。
在整理其片中的利益冲突和情节,我花了不少时间。应该说,很少电影敢于表现如此复杂的“利益关系”,故事围绕着几个利益个体来展开:
莱姆森公司(投资银行,在片中作为“证券公司”的职分出现),内奥米和艾琳是其利益代表。
优密公司(隐私社交企业,一家强调保密功能的社交网络公司。之前公司初创就通过莱姆森获得风险投资,如今计划上市圈钱,由莱姆森公司负责其上市),总裁艾德是其利益代表。
泰坦奈公司(一家避险公司),马克和考瑞是其利益代表。因为他们是潜藏在背后的,所以一直通过顺联公司(投资公司,估计与莱姆森公司有母子关系)的迈克获取“内幕情报”。迈克是其前锋。
政府债券调查部门,萨曼莎是其利益代表。
内奥米负责优密公司上市,本来优密公司就是一家很适应时代需要的公司,在股价上很有潜力。但是优密公司内部也出现一点问题,就是有核心技术人员不满老总艾德,很可能因为泄露核心系统,导致公司被黑客入侵。而且艾德对于股价要求比较高,与内奥米提出的有些出入。幸亏得力助手艾琳,既及时掌握了情况,又很好地说服了艾德,内奥米才不至于又一次错过好买卖。问题是,内奥米的丈夫,顺联公司的迈克,本身并没有什么实力,但是却一直善于获得小道消息,他娶内奥米就是为了获得内奥米公司业务机密(一开始就他就尝试套出内奥米的黑莓手机密码,在谈到优密公司时,他顺势将谈到密码:一半的人疑神疑鬼,另一半的人,密码则是123456。内奥米:说得没错。他马上追问:你最弱智的密码是什么?内奥米:我可不告诉你我的密码。迈克:快说,以前的密码。96年时候的。内奥米:96年,我……美女银行家。迈克:美女银行家?这个密码真性威。很明显,即使没有得到最新密码,他以此窥探内奥米的内心思维。后面就出现了他半夜起来偷看内奥米黑莓手机,尝试输入密码失败的场景),正如他最后回答内奥米的责问(这一切对你都是场游戏,是不是)所说的:不然还有什么?尽管他无法从内奥米处得到任何消息,但是间接地,他抓住艾琳向内奥米报告紧要事(优密要开除一名核心员工)的机会,获得了消息。然后透漏给泰坦奈避险公司,然后利用“散播这则消息”,将优密公司上市第一天的价格从35压到22多,然后让麦琳收回自己发布的消息,很快股价飞涨,泰坦奈公司赚了个够。而尽管萨曼莎试图利用考瑞去调查泰坦奈,也尝试借助内奥米的揭发去调查艾琳和迈克,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足够的证据,只能放下案件。而因为股价的波动,使得内奥米不仅无法升迁还被开除,艾琳趁机上位取代了内奥米的职位。
电影首先是女性片,展现了三个女性,都是高学历,高智商,野心勃勃。简言之:我爱钱。内奥米是莱姆森公司的高管,艾琳是她的得力助手,也是副总。萨曼莎是内奥米在法学院的老同学,之前是在总检察长办公室负责对付大毒枭,如今负责有价证券领域的案件。
正如主人公在同学会上向同学们坦言的:我很好奇你们大家每天早上是什么理由支撑你们起床。对我来说,最简单的答案可能是……我爱钱!真的,我爱数字,喜欢谈判,热爱挑战,把拒绝变成接受。我真的很热爱钱,我喜欢有钱的威觉,在我的家里,钱一直不够用。我由单身母亲带大,兄弟姐妹四人,我第一份工作在华尔街,为了供弟弟读大学。但今天坐在这里,我不会说,我做这一行是为了供养亲人。因为为了自己,并不可耻,因为它让我们威觉好。有安全感?是的。充满力量?没错。我很开心这一天终于到了,女性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野心,不要把钱当成不光彩的话题,女性也可以热爱金钱。
内奥米非常强势,曾为公司建立功勋,位置显赫。但因为此前负责涌动集团上市的事情出了纰漏,(据说因为内奥米穿的裙子太丑,其实本质上是一种性别歧视),内奥米错失了涌动公司的上市代理权,涌动被双子星信托公司抢走后上市又创下奇迹,股价一路飙升。所以内奥米在公司的地位被撼动,本来内奥米的上司——全球主管兰道即将退休,最有资格顶替上的就是内奥米。但因为涌动公司的事,董事们考虑空降别人(钱宁信托公司的高管)。所以内奥米努力地要争取到优密公司成功上市,以此为筹码赢得职位。
她的行事风格,我们也可以从很多小事中看到一二。比如公司人力资源的负责人莱斯利,需要内奥米提供两个自己部门的人选,很明显就是要开除掉的。内奥米毫不犹豫就抛出两个表现最弱的员工。而莱斯利则提醒她,两个人中有一个的叔叔恰好是高层。但是内奥米还是不做任何修改,对莱斯利说:你让我指出表现最弱的员工,怎么利用这则信息,你自己决定。潜台词:要是我就踢走他们,至于敢不敢是你的事。
而且从迈克和她对话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她“女强人”的个性。内奥米给迈克的第一印象:我看到你摩拳擦掌,好像要跟别的男人打一架。而且,内奥米还告诉迈克,自己手上的钻戒是自己买的。一般男人喜欢需要自己照顾的女孩。但是内奥米想到的是:他们应该想想离婚赡养费问题(意思是这种姑娘没有生存能力,太依赖男人,一旦分手还要分掉男人大半财产)。
内奥米在工作上也非常严谨,而且公私分明,对于公司机密守口如瓶。当她发现迈克拐弯抹角试图探问优密公司的事,她立马就警觉起来,对迈克说:迈克,难道你要在我的公寓造一道信息屏障吗?我只是觉得,不谈工作更好,更简单一些。丝毫不给对方机会。当萨曼莎以亲密同学的身份,试图从她口中套出迈克是否从她身上获取机密时(问:你们之问一定有不能谈的话题吧?),她也很警觉地,马上就变了脸孔说:你想干什么?我还以为跟你以老朋友的身份聊天。然后立马结账走人,丢下萨曼莎在那里发愣,回头也明确地告诉同事:她什么都不会提供给我们。
而且这手段上,她也非常分明,当她发现艾琳似乎利用暧昧方式和优密公司的艾德打交道时,她并没有反对,而是对艾琳说:如果艾德想追求你,你怎么处理是你的事。但你要职业地对持他,而且要非常非常温柔。很明显,她允许手下用这种方式,也知道这种方式可能有副作用,或者引发其他问题,所以这样说。但尽管她如此高明,失败却还是明摆在那里。究竟为什么?
其实从她与前辈约翰(很可能是之前带她的恩师,或者后台老板)的对话就可以看出问题来(内奥米:涌动集团的事之后,我一直有种不安。约翰,我不想做出错误的抉择。约翰:我看这是恐惧导致的,这跟直觉可不是一回事。知道为什么这一行适合年轻人吗?因为他们不会瞻前顾后)。内奥米已经成功了,所以变得谨慎起来。而谨慎在这一行并不是优秀的习惯。相反凶残和贪婪,不择手段才是。所以,她最终被踢出局,而艾琳取缔了她的位置。因为艾琳比她更年轻,比她更有攀爬的欲望。艾琳明明有了身孕,不惜努力束紧腰带,拼命地要保证生意谈成,不惜抛下丈夫去跟艾德玩暧昧,甚至发现自己没有机会上位,干脆就爆料给内奥米的丈夫迈克,让迈克后台的公司获利(通过散播消息,打击优密公司的上市股价,然后低买高卖,或者利用对赌避险获得暴利),而又打击了内奥米,自己获得上位的机会。
内奥米失败首先是过于谨慎,当她听到艾德公司一个女员工麦琳(这部片子,真是女人顶不只半边天)说优密公司的系统并非安全的,因为她知道存在“中间人攻击”(我们这一行都会去桃战别人,去找对方的裸照。好吧,这叫中间人攻击,可以拦截通讯双方的通话并插入新的内容。用户都想用多个设备访问网络,但这也给骇客提供了机会,在关键服务器植入恶意软件),而艾德却对此毫不在意。更关键的是这个自以为最优秀的工程师,对自己被忽略感到不满,这很明显是一个潜伏的危机(她掌握很多技术信息,随时可以给优密公司带来灾难)。内奥米因此就忧心忡忡,如履薄冰。为了稳妥起见,内奥米还让艾琳想办法让艾德签署赔偿条款协议,以确保投资人的利益。而恰好是她的这种状态出卖了他,使得身边的迈克发现端倪,从而诱导艾琳说出真相。然后利用这一小道消息,散播谣言,攻击优密公司,打压股价。其实后来股价的上升恰好说明,尽管存在风险,但是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万无一失。优密公司是个“适应时势”(大家都追求信息安全),只要大家相信安全,或者相对而言最安全就行了,就足够被股市炒作个够了。
内奥米还有一个失败的原因,就是她太过于自负,毕竟有了那样一番成就,这使得她的态度过于强硬,当她在第二次会谈中,降低了优密公司的上市定价,艾德对她表示不满,甚至暗示要找另一家公司(钱宁信托公司,也就是那个要空降到内奥米公司当全球主管所在的公司),还说之前是内奥米求他上市的。内奥米毕竟之前在艾德的公司还没有几个人时就帮他找过风险投资,自认是有恩于他的,所以当场就反驳,甚至要发飙,跟艾德对着干(艾德:你听着,这次新股首发是你求我,你要我打给钱宁信托公司吗?内奥米:我不记得有求过你,别人记得吗?没有吧?所以艾德,你最好避免……)。虽然当初艾德可能就是内奥米扶植的小皇帝,但如今人家怎么说也是把公司搞得风生水起,而且大有前途,所以内奥米依然以“帝师”自居,自然讨不了好。反过来,艾琳却随机应变,用一个比喻轻易地说服了对方(可作为语言学案例:艾德,相信我们的目标是找一个双方都接受的数字,这个数字是35,不过你可以把它想成一场派对。我们需要鼓励人们来参加,它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派对,但如果没人肯来……32到34的价格,
能把人们吸引来到门口,但如果派对够好玩……排队的人会挤满街区)这样的说法,很明显艾德很容易理解并接受,以至于艾德还当场表示好感,并揶揄内奥米:我喜欢你,你知道怎么跟人聊天。很明显,艾琳年龄与艾德相近,而且不以功臣自居,自然更能够与对方平等对话,以对方的方式与对方沟通。这也再一次印证了内奥米前辈约翰所说的话。
艾琳,作为内奥米的下属,也一心升职加薪(当然也有原因就是因为她怀孕了,需要得到更好的条件)。尽管内奥米也会向上司引荐她,说明她的贡献,但是内奥米自己升职无望,自然艾琳也没有戏。所以,当迈克诱惑她说出优密的问题时,她还是委婉地透露了。因为她知道,这样会踢走内奥米,而自己才有机会上位。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挺着个肚子,还要束住裙子,甚至连内奥米也不透露自己怀孕的情况(当然,内奥米自己发现了)。因为作为女性,在华尔街打拼,再有实力,也会因为这样一个“问题”被淘汰,被忽略。
萨曼莎也是个富有手腕的人,从她成功地利用对话就套取了泰坦奈公司考瑞的话就可以知道。她利用了华尔街人的生活习惯和说话习惯,明明是不认识,却马上就能够跟对方混熟(整个过程如下。萨曼莎:不好意思,我们…我们见过吗?考瑞:我威觉好像……我也不确定。萨曼莎:幸会,可能我们在市区一起参加过鸡尾酒会。考瑞:对,对,应该是的,对,请坐。萨曼莎:当时你聊起你的工作,你说你……等等,你是不是在泰坦基金工作?是不是?考瑞:泰坦奈公司。萨曼莎:对,泰坦奈。是的,当时你说你的工作超级紧张,经常要做一些超级……等等,你用了一个形容词,你怎么说的?超级激烈?对不对?考瑞:对。没错,是的,我印象很深刻)。而萨曼莎之前的工作,不过就是在谷歌上查了对方的一些信息而已。很明显这次谈话套下了不少东西。然后就让人把考瑞带到办公室讯问了。拿着一些把柄和证据,就逼迫考瑞当“污点证人”,试图抓住马可。因为她风风火火地调查华尔街的公司,让大家都看到她的能力和威胁,以至于很快猎头公司就打电话给她,以三倍的价格挖走了她(注意猎头公司打电话给她的也是个女的)。影片最后,她以从内奥米那里得到的启发,跟猎头公司的人说:作为女性,我们可以坐在这里,谈论自己的野心,但不要把钱当成不光彩的话题,我们也可以爱钱。很明显,一个内奥米倒了(当然更可能转战他处,如果要拍续集,我想让内奥米去政府部门工作,毕竟她也有法学院的文凭。然后回头来调查迈克、艾琳,然后与萨曼莎进行对决),还有千千万个内奥米起来。
正如片中,饰演萨曼莎的阿莱西娅•雷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她和我谈到这个创意,起初我很犹豫,尽管我也很喜欢华尔街电影,但这并不是我想深入的世界,然后我们开始做研究,倾听这些女性的故事,了解她们的经历,首先我们感受到她们和我们这一行很像,而且我们感觉,哦天呐,我们从没在银幕上见过这些女性,另外,我们从未见过一部展现2016年的华尔街电影,没见过社交媒体,IPO,我们希望能拍出一部现代、写实的剧情片,鼓励女性做出改变。我们从未见过一部展现2016年的华尔街电影,没见过社交媒体,IPO,我们希望能拍出一部现代、写实的剧情片,鼓励女性做出改变。我们发现华尔街存在令人发指的性别歧视,如果你见过那些离开华尔的女性你就会知道,真正能往上爬的,都是能接受这个现实的女性,她们会思考我要如何困境求生,要想在这里存活,你不能和它硬碰硬,否则就是自找苦吃,你要想办法利用它为你服务,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坚强的做法,是一种非常女权主义的手段。(《专访《公正裁决》三位女强人,披露华尔街女性奋斗实况,风格借鉴经典电影》中国网www.taihainet.com 2016-07-31)这样的电影很明显对于新时代女性是有启发意义的。
其次是商战片,展示了美国金融的三大势力博弈:政府监督部门,投资银行家,以及证券代理商。当然还有另一个利益团体就是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不过他们更像是只想着拿科技换钱,拿努力换享受的小伙子,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做大风大浪。
最后是口水片,影片有大量的对话,相当精彩。除了上面谈到的,过于萨曼莎的“套话”艺术,艾琳的谈判艺术,还有迈克的手段。还有,当艾琳上网看到优密公司发布的“人事调动”邮件,虽然是按照内奥米的建议处理的,但是艾德顺便还炒了麦琳(可能是艾德记恨麦琳跟内奥米谈话,也可能是其他。但是在关键时期,开除麦琳这样的重要员工,引起了她的愤怒,很可能造成负面影响。何况麦琳还在网上发出“为什么女性还是做不到拥有一切?”),这自然会引起股价的震动,所以艾琳急于找内奥米,可是内奥米正因为升迁无望,所以在打拳发泄,接不了电话。艾琳就跑到她家去找,结果遇到了迈克,迈克看她很匆忙,肯定有急事,所以赶紧抓住机会,从艾琳口中探知口风(因为迈克之前还被马可催逼,暗示如果再拿不到信息就要踢掉他,还塞了个藏有录音机的玩偶给他)。迈克首先是努力让艾琳进门跟自己坐下聊天(一开始就说:我正准备喝杯酒,要喝一杯吗?看到艾琳一直站着,就说:行了,快坐下,这双鞋一定让你很痛苦)。而且一开始就试图诱问艾琳:刚刚你说工作遇到了麻烦?优密公司的事?不过你想聊聊,理顺一下,应该需要别人的意见,可以假设地谈,内奥米提到她做尽职调查的时候遇到了小麻烦。暗示内奥米之前也跟自己聊过,分享过信息,试图让艾琳爆料。当然艾琳也不是新鲜人,就直白地对他说:你的确是位绅士,但内奥米跟我说过,你做事总有目的性。迈克丝毫不生气,而且顺势将摊牌:对,她应该会这样说。但是艾琳,每个人都有目的性,你不是想升职吗?你知道,我也知道。你努力工作,讨好内奥米一直在期待今年能升迁。如果今年不能提升,那么你必须问始考虑其他的收入。艾琳反问:你觉得我的首发新股,我会透露信息给你?迈克说:我们都很清楚,这种事是什么做的。艾琳你知道,我在莱姆森工作很久了,说来你可能会不信,但是上面的人会重视我的意见。结果,艾琳就当着迈克的面,打开手机扬声,把信息说给内奥米。这样迈克就完全掌握了信息。
17.2.6
在我的印象中,继2006年The Devil Wears Prada之后,以曼哈顿为背景、以某个行业的女性从业人员为主角深入挖掘行业内幕的影片就甚少看到。因此在今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一部名为《公平》(Equity)的参赛影片引起我的兴趣就不足为奇了。该片由哥大毕业的美籍印度裔女导演Meera Menon执导,在Orange Is The New Black中有精彩演出的Alysia Reiner和威廉姆斯学院毕业的个性才女Sarah Megan Thomas制片,在《绝命毒师》(Breaking Bad)中出演制毒师妻子的Anna Gunn担纲本片女主角Naomi。本片透过Anna饰演的某华尔街大行高管Naomi在带领硅谷某社交网站公开上市的过程中遭遇的明枪暗箭彰显女性在华尔街立足的不易。低调内敛的叙事风格却难掩本片对投行业务的深刻理解,暗流涌动的台前幕后演绎的是行业潜规则的复杂多变。试映之后几乎所有banker给本片的评价都是compelling和persvasive,认为影片高度真实地再现了投行业从业人员的艰辛和不易。值得一提的是,剧中Naomi的原型、巴克莱投行业务副主席Barbara Byrne既是本片的副制片也是投资人。而彭博作为独家赞助,除了贡献一队anchor播报“假新闻”以提高影片真实度,还在终端机上“伪造”了科技公司Cachet的交易页面,继而令本片充满了异常真实的华尔街气息。下面我分别从三位女主入手,从各自视角来分析评论这部影片。
1. Naomi Bishop, Managing Director of Remson Partners, played by Anna Gunn
(搭积木的隐喻:高处不胜寒,似有累卵之危)
i-东山再起
首先出场的自然是我们的女主Naomi。故事一开始就是彭博电视的主播在报道上市首日股价大涨的Dynacorps。这是Naomi最近刚刚丢掉的一宗生意。对一个在过去五年成功将九家硅谷初创企业带上市的MD来说,丢掉这样一宗明星IPO的影响是巨大的,更不用说眼下还是Naomi竞争投行部全球主管的关键时刻。果不其然,公司老大对Naomi说,今年升职你没戏。
怎么办?到拳击馆发泄一下,和老相好吐槽一下,马上寻找下一个猎物证明自己的实力和价值。Anna Gunn略魁梧的身材和近男性化的行事作风很适合出演Naomi这个在IBD打拼了20多年的资深银行家的角色。她的下一个猎物是硅谷一家以隐私保护为主营业务的社交媒体Cachet。Naomi曾在该公司草创期间就为其设立风投基金,可以说该公司是她一手孵化大的。巧的是该公司眼下正在寻求公开上市,对Naomi来说,拿下这宗交易是志在必得的事。
ii-选美(Beauty Pageant)
熟悉新股发行的各位朋友一定知道,这里的“选美”指的是发行人(issuer)挑选承销商的过程。除了用一些新颖独特的开场秀给发行人留下印象,选美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给出一套“舍我其谁”的论据。到底哪些因素能让某家投行胜出则是一个莫衷一是,玄而又玄的问题。看过小说《此岸》的朋友一定记得,公司创始人因承销团队中某VP和自己是北大中文系校友而钦定该投行;而大摩之所以能拿下谷歌和脸书的IPO则和该行湾区大佬Michael Grimes在硅谷深厚的人脉密不可分。在电影中Naomi则强调了自己对Cachet业务精髓的理解,认可其作为privacy company with a social network的定位,加之其本人在科技公司上市业务中的女王地位和早期对Cachet的孵化,种种因素结合令Naomi胜出。
(开始pitch)
(用葡萄汁刷出隐性墨水书写的Cachet,暗示其从private company走向public的过程)
(阐述理念,深得人心)
(点出关键,在信息时代,信息安全是最热门的商品)
(竞争对手Channing Trust被踢进了垃圾桶)
(庆功)
iii-定价和尽职调查 (Pricing and Due Diligence)
如果说新股上市过程中有哪个环节是艺术性和技术性并举,那么非定价莫属。对于一仆伺二主的承销商来说,定价绝对是一门平衡的艺术,一方面发行人总希望新股发行价越高越好,这样能募集更多的资金,同时也符合承销商的利益,因为投行的佣金是按募资规模的比例系数计算出来的;另一方面,作为买方的机构投资者则希望定价越低越好,这样新股上市交易后的获利空间更大。因此如何平衡双方的利益是非常考验承销商功力的一件事。我们以大摩操刀的LinkedIn和Zynga的IPO来看个中蹊跷。领英的发行价定在每股45美元,上市首日开盘前集合竞价阶段认购踊跃,导致开盘价就蹿升至83美元,当天收在94.25美元。对于一级市场投资人来说,上市交易首日就实现了逾一倍的投资收益。不过这也导致疑问四起,市场纷纷质疑大摩定价过低,募资规模过小,损害了发行人的利益,用行话说就是left a lot of money on the table。而Zynga的情况则和领英完全相反,其发行价定在每股10美元,但上市交易首日收盘价却微跌至9.5美元,导致大批投资人质疑大摩定价过高。
所以眼下Naomi的重要任务就是和Cachet敲定发行价区间。Naomi给出的区间是每股32至34美元,按720万股的发行规模计算,公司估值8.68亿美元。
但显然发行人不买账,Cachet希望公司估值能够达到10亿美元,发行价定在35美元,高于Naomi给出的区间上限,双方陷入僵局。
这个时候需要一个唱白脸的缓冲角色来打圆场,于是我们的副总裁Erin出场了。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我们会在第二部分详述她的故事。必须承认,Erin的客户沟通技巧非常娴熟,她把定价比作夜店收取的门票价格,价格适中有助吸引欢场客,待人气旺盛之后再提价不迟。这番说辞(或者说Erin的美貌?)打动了客户,Cachet的老大同意Naomi给出的价格区间。
必须承认,投行真的还是一个很锻炼人的地方。技术好仅仅只是一个方面,能否得到客户的喜欢还需要很多soft skills的加持。从这个角度讲,Erin给很多女生树立了一个榜样,becasue she knows how to turning a NO into a YES!
在定价谈判的同时,尽职调查(DD)也在展开。承销商通常会将DD委托给其聘用的律所来做。美资律所会设计一份request list,上面列明了发行人需要提供的文件以排除潜在风险点。下面这张表格是Vault排名第十的大所Gibson Dunn设计的一份sample list,各位可以从中看出律师关注的焦点。
为了凸显Naomi过人的洞察力,影片在剧情设计上有所偏重,故意让她发现了一个可能导致首发失败的重大风险。在和客户谈判的过程中,敏锐的Naomi屡次发现一个神情疑虑的女人出现在会议室周围。此人何许人也,为什么对Cachet的IPO如此感兴趣?
原来她叫Marin,是Cachet的一名码农,日常工作是测试Cachet的各种漏洞然后堵漏。她和前男友发现Cachet的社交网络容易受到“中间人攻击”(Man-in-the-middle attack)。这是一种经典的黑客攻击手段,作为中间人的黑客窃取了端到端通信的沟通内容,而通信双方对此毫不知情。由于Cachet允许用户在多平台登陆社交网络,因此只要在关键服务器上植入恶意软件,端到端通信的加密信息可能被黑客截取。Marin多次提醒公司创始人Ed这一风险,但却遭Ed忽视。心生不满的她打算在公司上市前卖掉所持原始股并离职,可见Cachet的加密技术或许并没有其宣传的那么牛逼。
掌握了这一信息的Naomi心生疑虑。她当面向Ed证实这一情况,并要他保证Marin对此封口,决不能向媒体走漏任何风声,因为这可能严重影响投资者的认购热情。对此Ed表示同意。
谨慎的Naomi同时嘱咐陪客户用餐的Erin,要她搞定Ed,让后者同意在合同中加入损失赔偿条款(indemnity clause),以防风险。从中可以看出Naomi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谨慎周到的行事作风。
iv-路演(Road Show)
这是该片处理最成功的一个地方,让观众明白了banker在路演阶段全球飞真的不是在做秀,而是异常辛苦且决定成败的关键一环。在新股发行的过程中,路演是确定机构投资者认购意向并确定最终发行价的关键环节。整个过程中承销商的作用是配合发行人打消投资者的任何疑虑,并将拟上市公司的种种卖点包装成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Naomi设计的故事主线是,在后斯诺登时代社交媒体的信息安全备受关注,而Cachet的优势在于通过端到端的加密技术让用户在尽享社交媒体便利的同时不必担心个人隐私的泄露。这个故事主打技术牌,将Cachet和一般的社交网站有效区别开来,效果明显。路演非常成功,投资者认购踊跃。
(接受机构投资者质询)
(午餐会)
(一对一问答)
(彭博报道)
V-生变
路演结束到新股上市前的这段时间,承销商最为担心的就是发行人爆出负面消息影响新股发行。虽然Ed向Naom保证Cachet的加密技术坚如磐石,且Marin不会到处乱说,但或许是上一次失败令Naomi心有余悸,她心中的阴影挥之不去。为此她特地向已退休的合伙人请教。老首长认为既然纸面上的东西看上去没有问题,且投行IT部门也对Cachet的网络进行过测试,Naomi可能是多虑了。
(有关Naomi上次交易失败的报道)
但是怕啥来啥,就在上市前夕Cachet决定解雇Marin。关键时刻解雇一个心生怨气的员工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因为Marin很可能向媒体爆料,揭露Cachet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这种子虚乌有的消息一经发出会极大打击投资者的认购热情,从而影响新股上市交易首日的表现。但是Ed不以为然,他对Naomi说一切都在控制之中。素不知,失败的种子在这一刻已经种下。
vi-关账(close the book)
通常发行人在确定承销商之后会指定账簿管理人(bookrunner)。本片中由于Remson是独家承销,所以它也承担bookrunner的角色。Bookrunner的作用是通过book building的过程确定最终发行价,同时根据认购需求将新股分配给机构投资者。所以一旦关账就意味着发行价明确。虽然经过上述意外,但Naomi还是成功关账,发行价定在35美元,这也是Ed最初要求的价格,因此发行人对此非常满意。
但种下的种子还是会生根发芽,就在大家觉得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幺蛾子飞出来了。某科技博主爆料称Cachet前员工透露,该公司网络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要知道第二天Cachet就要敲钟上市,这条消息将直接影响集合竞价的情况和开盘价的高低,对Cachet的打击可谓是致命性的。到底是谁在暗中牵线搭桥将Marin和媒体联系在一起,我们暂且不表,但是可以提前告知的是,不止一个人在背后向Naomi捅了刀子。
vii-上市交易首日
新股上市交易首日,承销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根据集合竞价的情况确定开盘价和开盘时间,如果开盘价低于发行价,承销商就要动用自己的交易团队买入新股托市,尽可能保证股价收于发行价之上。可是这次幸运之神依然没有眷顾Naomi,集合竞价的区间位于29-31美元,始终没有向上突破的意思,且受上述负面消息影响,陆续有投资者撤单。最终开盘价定在28美元,远低于35美元的发行价。Naomi命令trading desk买入股票托市,但是由于开盘价显著低于35美元,投资者惜售,市场上没有ask price(卖方叫价),所以Remson无法买入托市。之后某对冲基金以22美元的bid price要价买入,股价开始松动,之后开始下跌,最终收在23.74美元,较发行价跌逾三成,上市首日Cachet以彻底失败告终。
viii-尾声
毫无疑问,Cachet上市交易首日失败对Naomi的打击是巨大的。算上之前丢掉的Dynacorps,她接连在两宗交易上栽了跟头,这对MD的职业声誉影响巨大。不用说升职是没戏了,而且公司老大还专门挑选了她的竞争对手、Channing Trust的一位男性银行家来做投行部的全球主管,这是Naomi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结果。接下来的情节各位可以想象,和老板彻底闹翻,离职,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积木倒塌,推倒重来)
(器宇轩昂地离开)
ix-个人感想
个人认为,Anna Gunn把Naomi这个来自密歇根三线城市、却在华尔街扎根立足打拼20多年的女性银行家角色演绎地非常到位,Naomi个人的奋斗经历告诉观众什么叫做“I came from nothing but I accomplish something”。影片开场Naomi在一个职场女性mentor program上的讲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Don't let money be a dirty word, we can like that too。这种渴望财富、毫不做作并坦率承认的大气态度令人欣赏。但Naomi的结局也告诉观众,虽然随着女权运动的不断推进,女性在职场的地位越走越高,但glass celing不过调整了高度依然存在,表现为身居中高位的职业女性在向最高管理层迈进的途中依然面临诸多障碍,比如Naomi始终无法获得的投行部全球主管职位,比如很多华尔街白鞋所的女初级合伙人依旧难以获得高级或管理合伙人职位,男性依然或明或暗地掌握竞争优势。所以正如本文标题所说,在华尔街,恐怕本来就不存在公平这回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