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吐槽下最近很多人都说什么科幻应该严谨,但我要说的是请为好的想法留有生存空间,电影整体来说还是不错,在近几年的科幻电影中也算可以脱颖而出的那类,该有的都有,颜值,装备,大的小的酷炫场景,只是细节稍微欠缺,本来这种科幻就是拼想法,有个不错的 idea加上制作人员的精心制作,让喜欢科幻类的观众有更好的观影体验,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说硬科幻,火星任务,星际穿越,都要求每个细节都完美,怎么可能,那还叫科幻片?那叫科教片,不看睡着几个不算事,幽冥这种幻想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但我要说的是没有这种靠想法来创造未来的片子,就没有更多的后续,星际迷航,星球大战,都是靠这些一个个的小 idea 拼凑而成,一部片子用不用心看细节就能看出来,最起码比超级英雄类电影更多了制作人对科幻的想想,就凭这点,我认为它的评分就应该不输漫威,至少它给后来人指明了发展的方向,现在的丧尸片不也是前人的结晶留下的果实吗,请还是给科幻一些错误的空间
这部电影给了很好的回答。
不想去谈科技飞跃后的战争,那些太玄乎,有生之年或许看不到了。但是这部电影描绘的战争如果发生,或许可以在新闻里看到。
“敌人”只是一种在电影当时科技水准下正常的产物,就如核武器先后研制出来,早晚会生产出来的,对敌武器也是如此。
电影展现了一些细节值得我们揣摩。
军队的东西拆一拆拼一拼,就可以组装为另外的武器,这是多么模块化的世界,这样的军队正是将来所必须的。
智能机械参与战争,见最后决战时改装的机器狗。
相对老式的武器(AK47系列等)依旧在服役,也能与装备先进的美军对抗。
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反战电影,不管是男主一开始反战的愤慨,还有那些流言,更不谈那倒下的孩子,亦或者是男主最后坚定的离开,诸多细节充斥的反战情绪。
战争不是儿戏,新式武器带来的死亡不仅仅是对手的,影片结尾,幽灵哪个又不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呢?
愿有生之年,世间太平。
第一句是:爱因斯坦说过,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在什么时候,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武器一定是石头和树枝。这句话其实就是说科技太过强大,导致战争武器的毁灭性非常巨大,在电影里面就是那个幽冥,简直无敌,碰人就死,战争+强大的科技=惨痛的战争代价,电影的核心思想就是在这里提醒,反战。第二句话是男主角发现那个实验室之后说的:我发现科学不能解决(解释)所有事情。这也印证了主题,科学只负责如何制造强大的武器,而无法限制它被如何管制和使用,这也是科学的无奈之处,战争是无情的,看到科学被这样使用,他作为一个工程师(科学家)内心也是十分痛苦,所以他最后销毁了所有证据,因为被军方的人或者国家发现了,必然又模仿来对付自己的敌人,然而他内心希望的是和平。
等离子放电枪——先说等离子放电吧,其实闪电和电焊时的电弧都是等离子放电,等离子电弧切割应用也很广泛。等离子切割电弧的温度在6000℃到8000℃之间,喷嘴出口中心温度可达 20000°C。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等离子放电枪应是用极热打极寒,那打的是闪电还是电弧?电影里好象不是闪电也不是电弧,脑补下,可能是类似球状闪电——枪口打出的是密度很高(有后作力)的高速旋转的(内部高速旋转才能成稳定球形,片中枪管有旋转部件)等离子体团,击中幽冥(人型凝聚态金属原子气体)时剧烈放电爆炸释放高温瓦解低温气体。你看士兵换等离子放电枪后还特意穿了一套连体带头盔的服装——那应该是法拉第笼防护服(金属网包裹服),防闪电。
电影中凝聚态金属原子气体(也可能将来是其它凝聚态物质)被3D打印成人型,然后又让它和人的灵魂结合去攻击。灵魂?对!科学家已经用量子力学证实了灵魂存在的可能性。根据他们的理论,人类的灵魂存在于脑细胞内被称之为“微管”的结构内。他们指出人类的意识活动是这些微管内量子引力效应的结果。其中有人认为,在濒死经历中,微管失去了它们的量子态,但里面的信息并没有遭到破坏。也就是说,灵魂离开肉体,重回宇宙。在纪录片《科学频道-穿越虫洞》中科学家说:“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停止流动,微管失去了它们的量子态,但微管内的量子信息并没有遭到破坏,也无法被破坏,离开肉体后重新回到宇宙。如果患者苏醒过来,这种量子信息又会重新回到微管,患者会说‘我体验了一次濒死经历’。如果没有苏醒过来,患者便会死亡,这种量子信息将存在于肉体外,以灵魂的形式。”——大脑微管保持量子态,由于量子引力效应,量子信息(灵魂)就会呆在大脑微管里。
有了上面这套理论就能推算幽冥是怎么工作的了。首先说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就是一种量子态。当凝聚态物质被3D打印成人形——剧中是根据人体X光片,也就是完全按一个真人的结构打印,那打印出来的大脑结构及其微管应该与那个X光片真人类似——其量子态就可能和真人大脑量子态一致——换句话说,那个人的脑中的量子信息(灵魂)也能在3D打印的人形体脑中保存,灵魂有了两个去处(一个真人大脑和一个结构一样的3D打印凝聚态物质人)。电影中可看出,原来的真人(有照片和脑电图显示)只剩大脑和神经系统——这和死人差不多,但大脑(或人体)可能被急冻到绝对温度附近达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这时人躯体是死了,但由于大脑中微管由于极冻保持了量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就是一种量子态)——所以里面的量子信息(灵魂)并没有离开——被困住了!这就是电影中对剧中幽冥的描述——他们被困在了生死之间!当另一个3D打印凝聚态物质人模型出来时——量子信息(灵魂)就可在这二者中进行量子信息传输(灵魂游走于这二居室?)。
3D打印凝聚态物质人(低温气团)即使吸收了热量(撞击杀死N个士兵后)仍能保持接近绝对温度低的凝聚态,并且能按那个被困住的量子信息(灵魂)的意识活动——这些可能都是量子效应的结果(能量可以通过量子传输效应传输走和传输来?)。编不出来了,哈哈。上面有些可能是糊编乱造,大家也可自行脑补重新解释。
想吐槽下最近很多人都说什么科幻应该严谨,但我要说的是请为好的想法留有生存空间,电影整体来说还是不错,在近几年的科幻电影中也算可以脱颖而出的那类,该有的都有,颜值,装备,大的小的酷炫场景,只是细节稍微欠缺,本来这种科幻就是拼想法,有个不错的 idea加上制作人员的精心制作,让喜欢科幻类的观众有更好的观影体验,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说硬科幻,火星任务,星际穿越,都要求每个细节都完美,怎么可能,那还叫科幻片?那叫科教片,不看睡着几个不算事,幽冥这种幻想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但我要说的是没有这种靠想法来创造未来的片子,就没有更多的后续,星际迷航,星球大战,都是靠这些一个个的小 idea 拼凑而成,一部片子用不用心看细节就能看出来,最起码比超级英雄类电影更多了制作人对科幻的想想,就凭这点,我认为它的评分就应该不输漫威,至少它给后来人指明了发展的方向,现在的丧尸片不也是前人的结晶留下的果实吗,请还是给科幻一些错误的空间
基本粒子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满足泡利不相容原理的费米子。
另一种服从玻色爱因斯坦统计的玻色子、
对玻色子来说,不存在彼此之分,你不能通过编号放在不同的格子里的方式来区分,宏观世界的区分方法在这里是不管用。你也可以理解成所谓不同的粒子本质其实是同一个粒子
所有玻色子的自旋要么为0,要么为整数。而费米子的自选是半整数。
所以偶数个费米子形成的粒子对,也构成了玻色子。
对玻色子来说,它们可以被激发到完全相同量子态。
这时候大量的粒子集合体的行为就如同一个粒子一样。
通过这种方式能实现让宏观物体(假定这个宏观物体是由玻色子构成的)呈现出宏观世界可以观察到的量子效应。这个宏观物体能够被一个粒子的波函数描述。
这其实有点类似刘慈欣球状闪电里描绘的宏电子,但实际电子是费米子。但大量玻色子应该是可以聚集形成的宏量子。
量子效应一个最典型的就是波粒二象性。也就是一个物理对象同时是波又是粒子。
所以电影里呈现的玻色爱伊斯坦凝聚态的人能穿越障碍物就不奇怪,这和光波能穿越玻璃是一个道理。能高速移动也不奇怪,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物体具有超流性能,流动时候不受任何阻力,没有任何粘滞力
电影里的描绘还是很符合科学原理的。
其实既然其满足波粒二象性,应该还有许多神奇性质,比如不被观测时波函数发散,被观测时波函数塌缩。还应该满足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无法同时确定其空间位置和动量。对其空间位置定位越准,则其动量变化区间就越大。这电影中似乎表现得还不太充分。
电影里描写的凝聚态人,本身是没有意识,男主角通过破坏某个开关,导致所有凝聚态人停止行动并解体。这个许多观众觉得无法理解。
其实电影最后应该已经交代了原因,男主走到最里面,发现许多装置里放着人的神经系统(大脑、脊髓)。凝聚态人本身其实就等价于一个量子,能够用波函数描述。那么片中的设定应该是在人的意识活动和凝聚态物质之间建立了量子纠缠。人的意识的自我观测能使得凝聚态人的的波函数塌缩,形成稳定的实体,并且受意识的支配而运动。
而片子里男主角破坏的那个装置应该就是维持那些容器里神经系统的意识和凝聚态人体之间纠缠态之用。破坏了量子纠缠。波函数发散,就无法维持稳定的凝聚态了。就呈现出最后全体瓦解的情形。
这个科幻电影描绘的凝聚态人,比大刘球状闪电里的宏电子和量子人,其实更靠谱一些,科学根据更充分点。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相当高质量的科幻片,一部很罕见能符合科学原理的科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