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释一行
类型:纪录片传记记录导演:马克·弗朗西斯马克斯·皮尤 状态:HD中字 年份:2017 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26958521热度:0 ℃ 时间:2025-04-03 04:59:46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原创 给丘吉尔做饭 2022-11-16 发表于湖南
纪录片,说一名越南出生的僧人,法号一行,信众很多,被驱逐到法国。他在法国又开始影响大众,在一个叫“梅村”的地方建立了全世界最好的修道院——当然这样翻译是不对的。
一行就是“正念修行”的创始人,修行的方式之一就是用很慢的速度行走,无声地走,但是走得很远。
纪录片不承担介绍教义的功能。更多地是从日常的情节来展现。
第一个画面是在越南的行走。非常缓慢。简单一句,说不得不远走法国。
在法国的丛林更像一个乌托邦,而不是我们心目中对寺庙的印象,建在森林中的木头平房,没有菩萨像,没有庙宇。
表现得很细致的场景是:剃度。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论男女,接受剃度。先用剪刀,然后用推子,最后用剃刀,将头皮刮得锃亮。
一行率众僧尼很庄重地穿上袈裟,为大家主持大礼。
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讲经,没有木鱼,只有一只罄,尾音拖得极长,长得超出我的常识。
在西方人心目中,罄应该比木鱼更能代表佛教吧。
僧人们都有故事,有从牧师转行的,二十年前患了癌症做化疗,后来就信佛了,追随一行大师。
一行是他们所有人的大师,此外他们这个组织中再没有别等级之分。但是教规很严:没有私有财产,不能有性生活,等等。
僧人们一路行走,可以回家去看父母。在养老院与老父亲见面拥抱,父亲说“上帝保佑”,女儿也不以为忤。儿子回到家中,父母拿出他小时候的日记,看到自己七岁便已规划好的完美人生,一家人哈哈大笑,母亲却趁人不备悄悄擦了擦眼泪。
他们行走,静坐,有基督徒在一旁高声斥责,路人过来帮他们争辩,只有他们不出一言,甚至连眼睛都不抬。
也有一起开怀大笑的时候,比如一起坐旋转木马。下来后对管理员说:太感谢了!我们给你唱首歌吧!
旋律十分简单,但就是亲切好听,词也是很简单很日常的祝福,无论是词还是曲,都完全听不出佛教的意味,更像基督教的赞美诗。
他们还有乐队,弦乐四重奏的音乐也简单优美。事实上,我是先被音乐吸引后才种草这部片的,当时并不知道一行与“正念修行”的关系,也不知道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更不知道影片的旁白是卷福。
佛教讲“供养”,但我们接触到的佛教缺了“音乐供养”,与基督教的音乐经典相比,佛教的音乐过于简单陈旧,缺乏亲和力和美感。而一行的组织,正念固然是核心吸引力,“关注当下”也是非常普世的观点,话说我十几岁的时候就说服我父母:过去已经过去,明天还没有来,能够关注的只有今天,你们为什么要为过去和未来烦恼呢?看来我颇有慧根哪。
行走、正念、音乐,是我从这部纪录片里感受到的三个关键词,其中音乐是最应该去发展的部分。
一行法师去年已经去世了,我不知道他的衣钵有谁来继承?那个弦乐四重奏是否还在创作更多好听的歌?
我现在想起来怎么形容那些歌了,就像约翰克利斯朵夫小时候听他舅舅唱的那些歌,又简单,又优美,已经唱了好多年了,好像是田野的风和夜空里的星星一样自然,就是乡下没有作者的民歌呢。
朋友圈充斥着一行禅师圆寂的不舍与以往的事迹,深受感动,在一位哥哥的推荐下看了这部纪录片心里甚是感动,这又何尝不是缘分,把禅与日常生活完美结合,把佛陀的教诲践行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又伟大的一行禅师,是这个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
今天去看了纪录片《与我同行》(Walk with me),重点当然是因为我卷旁白的号召力。当然,我对该片的主人公,一行禅师很有兴趣,但这部纪录片与其说讲的是一行禅师,不如说讲的是梅村(Plum Village),由一行禅师与另一位越南尼姑在法国南部成立的禅修中心与隐修团体,梅村被认为是当今全球最大的正念禅修中心。
看纪录片的全程我都在犯尴尬症,感想总结来说,有些纪录片就是拍给西方人的心灵马杀鸡,东方人真的看不懂。当然,我并不是要批判一行禅师或他的佛教哲学思想,也不是要批判他所提倡的正念静观或者梅村这个团体,纯粹是就纪录片本身而言。
纪录片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导演鲜明的个人风格,无休无止的长镜头,僧人们的日常生活,剃头、煮菜,拍摄居室环境,墙上贴着的合照;念诵日课,剃度仪式等等,对白几乎为零,只有持续不断的背景杂音,偶尔穿插着一两句本尼朗诵的摘自一行禅师日记的只言片语,而在剥除了上下文和处境,加之佛教与东方元素被现代西方词汇取代,更加像是在看心灵鸡汤。显然,导演希望透过静止的镜头和漫长的观察,不加任何解释,以意识流的形式让观众浸没到梅村的禅修体验之中,去领悟正念人生的经验。但是,即使是纪录片,即使是碎片化影像化意识流的表达,都不代表叙事的缺失是可以理解的。无论什么题材和表达手法,作者必然首先要有他所想要表达的信息,而不能够是:我凭感觉拍了点东西,你们就凭感觉看吧。
所以,无论如何,总是有那么条叙事的线索模模糊糊呈现出来了。在拍了一组僧人生活群像之后(都不能说是介绍了僧人生活),大约第二部分大约讲的是梅村每年最主要的活动,为来自各地的信众举办的退修会,梅村也变得热闹起来。大巴运送来一批又一批参加退修会的信众,停车场内停满了私家车,僧人负责接待和签到,安排房间和小组等行政事项,退修会之外还有特别的青年组和儿童组退修会同时举办。导演拍摄的退修会的群像,是静观禅修,僧人们伴随着西方提琴伴奏吟诵佛经,众人参拜,整个形式倒有点像是基督教的诗班献唱与礼拜,此外还有讲经与讲座,不过也没有太多内容的交代。
此后,则是午间的步行禅修,一大群人浩浩荡荡跟着一行禅师以及僧人们在原野间静默行走,草坪上还有小型音乐会等等活动。
影片没有交代这些退修日程的意义与原因,不过是近距离跟拍参与者的表情或者群像。比如在禅修时,人们一张张虔诚平和的面孔,对台上僧人们那充满敬佩与挚爱的眼神,当然少不得默默流泪或者嚎啕大哭的桥段。而更多的,则是随时随地都充满愉悦与满足的微笑,当然一定不能少了充满童真的孩子们那天真无邪的笑容。
看到这儿,我倒是有些似曾相识之感,如此大规模的退修会,有条不紊的运作与管理,甚至与会者情绪的掏空,以及在宣泄之后的那种身心灵得到洗涤的洁净感,仅仅从形式和呈现的景观上来说,同样在法国泰泽的基督教退修会,或者是其他宗教甚至非宗教的活动,看上去也差不了多少,这么说剥去一行禅师的正念禅修或者佛教哲学思想,这种暂时隐修的大型活动,其实也不过是西方当代社会的一种常见现象而已。至少在这部纪录片中呈现的梅村,你很难说,如果没有西方式的硬件及软件,而是在一个真正的佛教寺院中;如果不是有中西结合经过有素训练的僧人合唱,而是真正的佛教僧人念经;如果不是在风和日丽的法国乡村,而是真正在尼泊尔或者印度的穷乡僻壤;如果不是草地音乐会那样的弦乐四重奏,而是真正的乡间生活,是否还能吸引到如此大批的与会者,以及,是否还会带给他们如此大的冲击和感受。所以说,梅村的吸引力到底在哪里?不禁让人怀疑导演是否重点全错,仅仅呈现表象,只会让人觉得,哪一种宗教,哪一种灵修方式更能抚慰人心,其实并不重要也没什么区别,不过是个人喜好决定哪一种更有吸引力。比如,在当代西方,基督教已经过时,东方宗教不过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而加上种种西方元素的包装,则变得更容易被西方人的胃口消化。
而最后的一部分,导演则记录了一段一行禅师和梅村僧人去美国外访的经历,外访的重点内容,大会和退修会只被一笔带过,大概因为和前文梅村退修会没什么分别容易让人审美疲劳。反倒是记录了僧人探访一所监狱、在市中心静坐禅修和两位美国僧人拜访自己家人的故事,这些片段故事性更强一点,也会面对更多元的文化冲击,本来我是颇有期待,是否会擦出什么火花,而带出导演真正的用意呢?而事实上,正是在这些片段,让人开始看到在和谐的经文诵唱之外的杂音,但这些颇为玩味的杂音,却真的被导演当做杂音处理了。
比如,其中一位黑人女僧人探望她在养老院的父亲,据她说她只能每两年趁着梅村外访见父亲一面。老父亲一见着她就抱着她痛哭,一个声音轻忽的解释说这是喜悦的眼泪,而在与家人会面的时候,她的其他几位亲戚都显得不甚热情甚至有些古怪,而在女僧人教自己的父亲用呼吸禅修的时候,另几位亲戚直接就自顾自玩起了手机。莫非她的家人对她出家的决定不满?还是有着什么缘由?导演没有进一步深入挖掘。
而在另一个片段中,几位僧人在一个游乐场中玩旋转木马,像孩子一样高兴。结束之后,他们一定要向旋转木马的工作人员表示祝福,并且唱了一首诗歌给他。当镜头对着这位工作人员的时候,他的表情颇为尴尬,不知道是因为被这些像孩童一样纯真而喜悦的僧人感动到了,还是因为他并不享受这份款待,甚至打扰了他的工作,但又不好意思扫了别人的兴致。
僧人们探望监狱,这让我想起一行禅师最初出名正是因为他所推动的入世佛教,莫非这是僧人们社会关怀的一面?但是,一群居住在法国深山的人,能理解他们所面对的美国囚犯的问题和处境么?在和囚犯的对话中,囚犯更多的是带着猎奇的心态了解他们的戒律和生活方式,而他们所能给予的教导,则是告诉他们,要放下欲念,不要渴望那么多物质,当你渴望拥有一样东西,但在真正得到了之后,会不会觉得反而不快乐呢?囚犯们对此没有给出答案。当然,我猜想,可能监牢中的人更大可能性是因为得不到急需的东西和种种缺乏,才变得不开心,才犯罪的吧,他们大多人大概还没机会体验过多丰盛的物质和欲望带来的困扰吧?
这几个片段和导演对全片的处理一样,蜻蜓点水般几个特写几个镜头,一些心灵鸡汤一般感人肺腑的对话就完结了,仿佛这些僧人们的入世也不过是蜻蜓点水。或许我们可理解为,这是一种留白的处理方式,让观众自己去思考体味这些杂音背后的意义?
可是,影片到这里就完结了。留下一堆疑问,是通篇心灵鸡汤和刻意煽情的镜头无法消解的。无疑,导演是想凸显正念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正念对人类灵魂的意义,可是,看了半天,我并不能把正念和这些画面和画面中的人有机联系起来,真正的问题,在于影片中缺乏某种真实。
导演一直在试图呈现一种真实,他显然不信任语言和声音,所以把重心放在画面之上,他一直采用长镜头特写拍摄人物的表情细节,大约是希望透过人们的面部表情的真诚传达出一种真实。可是,在正常的社会中,没有人会如此近距离地目不转睛地凝视着一个人,希望从中读出什么信息来,这种凝视,是一种非常不礼貌,不尊重的态度。而作为观众,透过导演的镜头,不停地凝视着每一个人,仿佛正是自己在这里不礼貌地打探着别人,只会感到异常尴尬。
看完全片,我还是不知道一行禅师的佛教哲学是什么,正念是什么,那些信奉正念禅修的人们是怎样的人。导演不停地堆砌着各种元素和画面,似乎想要传达出正念的真相,但最后只是刻奇的拼贴,呈现的是一种branding,把一行禅师和梅村包装成了一种充满吸引力的产品,仿佛只要你加入了,你就会像片中人一样,充满平和,充满愉悦,没有执念,没有烦恼。
所以,我很想知道,一行禅师和梅村僧人们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会是什么反应。他们会觉得,啊,这正是我们信奉我们在做的,还是会觉得,我好像在看一部宣传片,很像我们的样子,但并不是我们。
所以我说,有些纪录片不过是给当代西方社会的心灵马杀鸡,它贩卖的不过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而已。
当然,这部纪录片并不能代表一行禅师,也不能诋毁正念禅修。不仅仅是在梅村,不仅仅是佛教,一行禅师的正念禅修影响了许多不同的宗教和灵修传统,他的启发性与普适性早已被世界肯定。而将东方语境下的佛教哲学阐释成西方语境下的人所能理解的道理,也正是他功力深厚之处,只可惜,大多人只理解了皮毛。
对我来说,一行禅师的光辉不是在梅村,而是在风起云涌的六十年代。而他之所以在法国建立禅修中心,正是因为被自己的祖国越南政府驱逐出境,如果只是带着一群人静坐禅修,怎么会被政府迫害呢?在梅村,在这部纪录片中,似乎找不到一行禅师的真实样貌。或许,这正是最可悲的地方。入世佛教的僧人,本应站在世界最edgy的地方,最前沿最危险的地方,以他的信仰影响世界,拯救苦难众生,而正是因为这种edginess,真正需要他的地方却容不下他。只有岁月静好与世无争的法国梅村,才能容得下如此edgy的声音和代表,而这里并不真正地需要他。
最后放一张图,我心目中一行禅师的模样。
2017.9.25日前后 香港时代广场
那天和男朋友吵了很大的架,准备分手。
在铜锣湾崇光百货门口,两个人偶像剧式的分开了
他说:那现在怎么样?
我说:分开吧。
他说:我等下回去了。
我说:好。
他说:你先走,不要管我。
我亲了他一下,故作镇静的转头往前走,也不回头看。其实分手是因为很小的事情,但是因为这很小的事情,他对我大吼大叫,我接受不来这样的相处方式,几次后决意分手。
但是分开不久,又收到他的短信,告诉我,这段时间因为爸爸离开,整个家庭要他一个人撑,工作的事情也很累,情绪不稳定,为什么不能理解他? 我喉咙里塞了什么一样,漫无目的的往前走,路过义顺双皮奶,决定自己应该去吃点甜的。来了一碗冰的红豆炖奶,然后短信来短信去,哭了一小会,他说还在原地等我,我就有意无意的逛回去,花了点时间。怎料他已经不在原地等我。
我走到时代广场的UA,买了两张《与正念同行》(港译)电影票,拍照给他。
msg复:我能来?
我没回。 然后把票写上电话号码,留在检票的地方,就进去了。
接着就是他准时出现在我旁边的座位上。
这煎熬的过程,就是我看这电影这么大感觉的原因。他是一个脾气浮在表面,容易暴躁又容易哄的人,我几次让他跟我一起去试试做瑜伽,都是想让他沉下来。没想到,这次居然有机会,让他在我旁边静静坐了一个多小时,对着点天气的舒缓变化、安静和充满信念的表情、念经和唱歌的长镜头…还有非常契合情景的对白:一个小朋友问,我的小狗死了,我很难过,我要怎么样才能不难过? 大师把答案交给了大自然。一个母亲哽咽地说:你爸爸死了,我每天工作到很晚回家,对你大吼大叫,我对你道歉。我真的爱你。 一个做声音工作的人问修道之人:如果说宁静是真正的神圣的声音,那声音的存在有什么意义?答曰:宁静衍生巨大的力量,如磐石之音,宁静会吸收一切的声音,又生出一切声音。
回去路上他问我:为什么选这部电影来看?
我说:想平静一下。
他说:恩,挺好的,现在感觉很安静。
你不明白,那个时候的我,烦躁的要疯掉,两个人的吵架据理力争,两败俱伤,这电影的出现,正好让我们停一停,从安静中汲取一点力量。
一行禅师走路的样子真迷人。
截了几张图,其实还有两处让我落泪的地方没有截图,想再看一遍。
我是听了樊登老师解读《正念的奇迹》后才开始关注一行禅师的,以前总觉得这本书名太俗了,原来我的感觉是不靠谱的,所以现在也会有意识地去做一些未曾想过的事情,打破自己的惯性生活模式。
这部纪录片让我看清了很多我执我慢等等。
地球风暴
亿万富犬
这十年幸福中国
定军山
黑暗惊奇 第一季
建筑元
...
播放指数:963℃
原创 给丘吉尔做饭 2022-11-16 发表于湖南
纪录片,说一名越南出生的僧人,法号一行,信众很多,被驱逐到法国。他在法国又开始影响大众,在一个叫“梅村”的地方建立了全世界最好的修道院——当然这样翻译是不对的。
一行就是“正念修行”的创始人,修行的方式之一就是用很慢的速度行走,无声地走,但是走得很远。
纪录片不承担介绍教义的功能。更多地是从日常的情节来展现。
第一个画面是在越南的行走。非常缓慢。简单一句,说不得不远走法国。
在法国的丛林更像一个乌托邦,而不是我们心目中对寺庙的印象,建在森林中的木头平房,没有菩萨像,没有庙宇。
表现得很细致的场景是:剃度。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论男女,接受剃度。先用剪刀,然后用推子,最后用剃刀,将头皮刮得锃亮。
一行率众僧尼很庄重地穿上袈裟,为大家主持大礼。
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讲经,没有木鱼,只有一只罄,尾音拖得极长,长得超出我的常识。
在西方人心目中,罄应该比木鱼更能代表佛教吧。
僧人们都有故事,有从牧师转行的,二十年前患了癌症做化疗,后来就信佛了,追随一行大师。
一行是他们所有人的大师,此外他们这个组织中再没有别等级之分。但是教规很严:没有私有财产,不能有性生活,等等。
僧人们一路行走,可以回家去看父母。在养老院与老父亲见面拥抱,父亲说“上帝保佑”,女儿也不以为忤。儿子回到家中,父母拿出他小时候的日记,看到自己七岁便已规划好的完美人生,一家人哈哈大笑,母亲却趁人不备悄悄擦了擦眼泪。
他们行走,静坐,有基督徒在一旁高声斥责,路人过来帮他们争辩,只有他们不出一言,甚至连眼睛都不抬。
也有一起开怀大笑的时候,比如一起坐旋转木马。下来后对管理员说:太感谢了!我们给你唱首歌吧!
旋律十分简单,但就是亲切好听,词也是很简单很日常的祝福,无论是词还是曲,都完全听不出佛教的意味,更像基督教的赞美诗。
他们还有乐队,弦乐四重奏的音乐也简单优美。事实上,我是先被音乐吸引后才种草这部片的,当时并不知道一行与“正念修行”的关系,也不知道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更不知道影片的旁白是卷福。
佛教讲“供养”,但我们接触到的佛教缺了“音乐供养”,与基督教的音乐经典相比,佛教的音乐过于简单陈旧,缺乏亲和力和美感。而一行的组织,正念固然是核心吸引力,“关注当下”也是非常普世的观点,话说我十几岁的时候就说服我父母:过去已经过去,明天还没有来,能够关注的只有今天,你们为什么要为过去和未来烦恼呢?看来我颇有慧根哪。
行走、正念、音乐,是我从这部纪录片里感受到的三个关键词,其中音乐是最应该去发展的部分。
一行法师去年已经去世了,我不知道他的衣钵有谁来继承?那个弦乐四重奏是否还在创作更多好听的歌?
我现在想起来怎么形容那些歌了,就像约翰克利斯朵夫小时候听他舅舅唱的那些歌,又简单,又优美,已经唱了好多年了,好像是田野的风和夜空里的星星一样自然,就是乡下没有作者的民歌呢。
朋友圈充斥着一行禅师圆寂的不舍与以往的事迹,深受感动,在一位哥哥的推荐下看了这部纪录片心里甚是感动,这又何尝不是缘分,把禅与日常生活完美结合,把佛陀的教诲践行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又伟大的一行禅师,是这个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
今天去看了纪录片《与我同行》(Walk with me),重点当然是因为我卷旁白的号召力。当然,我对该片的主人公,一行禅师很有兴趣,但这部纪录片与其说讲的是一行禅师,不如说讲的是梅村(Plum Village),由一行禅师与另一位越南尼姑在法国南部成立的禅修中心与隐修团体,梅村被认为是当今全球最大的正念禅修中心。
看纪录片的全程我都在犯尴尬症,感想总结来说,有些纪录片就是拍给西方人的心灵马杀鸡,东方人真的看不懂。当然,我并不是要批判一行禅师或他的佛教哲学思想,也不是要批判他所提倡的正念静观或者梅村这个团体,纯粹是就纪录片本身而言。
纪录片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导演鲜明的个人风格,无休无止的长镜头,僧人们的日常生活,剃头、煮菜,拍摄居室环境,墙上贴着的合照;念诵日课,剃度仪式等等,对白几乎为零,只有持续不断的背景杂音,偶尔穿插着一两句本尼朗诵的摘自一行禅师日记的只言片语,而在剥除了上下文和处境,加之佛教与东方元素被现代西方词汇取代,更加像是在看心灵鸡汤。显然,导演希望透过静止的镜头和漫长的观察,不加任何解释,以意识流的形式让观众浸没到梅村的禅修体验之中,去领悟正念人生的经验。但是,即使是纪录片,即使是碎片化影像化意识流的表达,都不代表叙事的缺失是可以理解的。无论什么题材和表达手法,作者必然首先要有他所想要表达的信息,而不能够是:我凭感觉拍了点东西,你们就凭感觉看吧。
所以,无论如何,总是有那么条叙事的线索模模糊糊呈现出来了。在拍了一组僧人生活群像之后(都不能说是介绍了僧人生活),大约第二部分大约讲的是梅村每年最主要的活动,为来自各地的信众举办的退修会,梅村也变得热闹起来。大巴运送来一批又一批参加退修会的信众,停车场内停满了私家车,僧人负责接待和签到,安排房间和小组等行政事项,退修会之外还有特别的青年组和儿童组退修会同时举办。导演拍摄的退修会的群像,是静观禅修,僧人们伴随着西方提琴伴奏吟诵佛经,众人参拜,整个形式倒有点像是基督教的诗班献唱与礼拜,此外还有讲经与讲座,不过也没有太多内容的交代。
此后,则是午间的步行禅修,一大群人浩浩荡荡跟着一行禅师以及僧人们在原野间静默行走,草坪上还有小型音乐会等等活动。
影片没有交代这些退修日程的意义与原因,不过是近距离跟拍参与者的表情或者群像。比如在禅修时,人们一张张虔诚平和的面孔,对台上僧人们那充满敬佩与挚爱的眼神,当然少不得默默流泪或者嚎啕大哭的桥段。而更多的,则是随时随地都充满愉悦与满足的微笑,当然一定不能少了充满童真的孩子们那天真无邪的笑容。
看到这儿,我倒是有些似曾相识之感,如此大规模的退修会,有条不紊的运作与管理,甚至与会者情绪的掏空,以及在宣泄之后的那种身心灵得到洗涤的洁净感,仅仅从形式和呈现的景观上来说,同样在法国泰泽的基督教退修会,或者是其他宗教甚至非宗教的活动,看上去也差不了多少,这么说剥去一行禅师的正念禅修或者佛教哲学思想,这种暂时隐修的大型活动,其实也不过是西方当代社会的一种常见现象而已。至少在这部纪录片中呈现的梅村,你很难说,如果没有西方式的硬件及软件,而是在一个真正的佛教寺院中;如果不是有中西结合经过有素训练的僧人合唱,而是真正的佛教僧人念经;如果不是在风和日丽的法国乡村,而是真正在尼泊尔或者印度的穷乡僻壤;如果不是草地音乐会那样的弦乐四重奏,而是真正的乡间生活,是否还能吸引到如此大批的与会者,以及,是否还会带给他们如此大的冲击和感受。所以说,梅村的吸引力到底在哪里?不禁让人怀疑导演是否重点全错,仅仅呈现表象,只会让人觉得,哪一种宗教,哪一种灵修方式更能抚慰人心,其实并不重要也没什么区别,不过是个人喜好决定哪一种更有吸引力。比如,在当代西方,基督教已经过时,东方宗教不过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而加上种种西方元素的包装,则变得更容易被西方人的胃口消化。
而最后的一部分,导演则记录了一段一行禅师和梅村僧人去美国外访的经历,外访的重点内容,大会和退修会只被一笔带过,大概因为和前文梅村退修会没什么分别容易让人审美疲劳。反倒是记录了僧人探访一所监狱、在市中心静坐禅修和两位美国僧人拜访自己家人的故事,这些片段故事性更强一点,也会面对更多元的文化冲击,本来我是颇有期待,是否会擦出什么火花,而带出导演真正的用意呢?而事实上,正是在这些片段,让人开始看到在和谐的经文诵唱之外的杂音,但这些颇为玩味的杂音,却真的被导演当做杂音处理了。
比如,其中一位黑人女僧人探望她在养老院的父亲,据她说她只能每两年趁着梅村外访见父亲一面。老父亲一见着她就抱着她痛哭,一个声音轻忽的解释说这是喜悦的眼泪,而在与家人会面的时候,她的其他几位亲戚都显得不甚热情甚至有些古怪,而在女僧人教自己的父亲用呼吸禅修的时候,另几位亲戚直接就自顾自玩起了手机。莫非她的家人对她出家的决定不满?还是有着什么缘由?导演没有进一步深入挖掘。
而在另一个片段中,几位僧人在一个游乐场中玩旋转木马,像孩子一样高兴。结束之后,他们一定要向旋转木马的工作人员表示祝福,并且唱了一首诗歌给他。当镜头对着这位工作人员的时候,他的表情颇为尴尬,不知道是因为被这些像孩童一样纯真而喜悦的僧人感动到了,还是因为他并不享受这份款待,甚至打扰了他的工作,但又不好意思扫了别人的兴致。
僧人们探望监狱,这让我想起一行禅师最初出名正是因为他所推动的入世佛教,莫非这是僧人们社会关怀的一面?但是,一群居住在法国深山的人,能理解他们所面对的美国囚犯的问题和处境么?在和囚犯的对话中,囚犯更多的是带着猎奇的心态了解他们的戒律和生活方式,而他们所能给予的教导,则是告诉他们,要放下欲念,不要渴望那么多物质,当你渴望拥有一样东西,但在真正得到了之后,会不会觉得反而不快乐呢?囚犯们对此没有给出答案。当然,我猜想,可能监牢中的人更大可能性是因为得不到急需的东西和种种缺乏,才变得不开心,才犯罪的吧,他们大多人大概还没机会体验过多丰盛的物质和欲望带来的困扰吧?
这几个片段和导演对全片的处理一样,蜻蜓点水般几个特写几个镜头,一些心灵鸡汤一般感人肺腑的对话就完结了,仿佛这些僧人们的入世也不过是蜻蜓点水。或许我们可理解为,这是一种留白的处理方式,让观众自己去思考体味这些杂音背后的意义?
可是,影片到这里就完结了。留下一堆疑问,是通篇心灵鸡汤和刻意煽情的镜头无法消解的。无疑,导演是想凸显正念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正念对人类灵魂的意义,可是,看了半天,我并不能把正念和这些画面和画面中的人有机联系起来,真正的问题,在于影片中缺乏某种真实。
导演一直在试图呈现一种真实,他显然不信任语言和声音,所以把重心放在画面之上,他一直采用长镜头特写拍摄人物的表情细节,大约是希望透过人们的面部表情的真诚传达出一种真实。可是,在正常的社会中,没有人会如此近距离地目不转睛地凝视着一个人,希望从中读出什么信息来,这种凝视,是一种非常不礼貌,不尊重的态度。而作为观众,透过导演的镜头,不停地凝视着每一个人,仿佛正是自己在这里不礼貌地打探着别人,只会感到异常尴尬。
看完全片,我还是不知道一行禅师的佛教哲学是什么,正念是什么,那些信奉正念禅修的人们是怎样的人。导演不停地堆砌着各种元素和画面,似乎想要传达出正念的真相,但最后只是刻奇的拼贴,呈现的是一种branding,把一行禅师和梅村包装成了一种充满吸引力的产品,仿佛只要你加入了,你就会像片中人一样,充满平和,充满愉悦,没有执念,没有烦恼。
所以,我很想知道,一行禅师和梅村僧人们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会是什么反应。他们会觉得,啊,这正是我们信奉我们在做的,还是会觉得,我好像在看一部宣传片,很像我们的样子,但并不是我们。
所以我说,有些纪录片不过是给当代西方社会的心灵马杀鸡,它贩卖的不过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而已。
当然,这部纪录片并不能代表一行禅师,也不能诋毁正念禅修。不仅仅是在梅村,不仅仅是佛教,一行禅师的正念禅修影响了许多不同的宗教和灵修传统,他的启发性与普适性早已被世界肯定。而将东方语境下的佛教哲学阐释成西方语境下的人所能理解的道理,也正是他功力深厚之处,只可惜,大多人只理解了皮毛。
对我来说,一行禅师的光辉不是在梅村,而是在风起云涌的六十年代。而他之所以在法国建立禅修中心,正是因为被自己的祖国越南政府驱逐出境,如果只是带着一群人静坐禅修,怎么会被政府迫害呢?在梅村,在这部纪录片中,似乎找不到一行禅师的真实样貌。或许,这正是最可悲的地方。入世佛教的僧人,本应站在世界最edgy的地方,最前沿最危险的地方,以他的信仰影响世界,拯救苦难众生,而正是因为这种edginess,真正需要他的地方却容不下他。只有岁月静好与世无争的法国梅村,才能容得下如此edgy的声音和代表,而这里并不真正地需要他。
最后放一张图,我心目中一行禅师的模样。
2017.9.25日前后 香港时代广场
那天和男朋友吵了很大的架,准备分手。
在铜锣湾崇光百货门口,两个人偶像剧式的分开了
他说:那现在怎么样?
我说:分开吧。
他说:我等下回去了。
我说:好。
他说:你先走,不要管我。
我亲了他一下,故作镇静的转头往前走,也不回头看。其实分手是因为很小的事情,但是因为这很小的事情,他对我大吼大叫,我接受不来这样的相处方式,几次后决意分手。
但是分开不久,又收到他的短信,告诉我,这段时间因为爸爸离开,整个家庭要他一个人撑,工作的事情也很累,情绪不稳定,为什么不能理解他? 我喉咙里塞了什么一样,漫无目的的往前走,路过义顺双皮奶,决定自己应该去吃点甜的。来了一碗冰的红豆炖奶,然后短信来短信去,哭了一小会,他说还在原地等我,我就有意无意的逛回去,花了点时间。怎料他已经不在原地等我。
我走到时代广场的UA,买了两张《与正念同行》(港译)电影票,拍照给他。
msg复:我能来?
我没回。 然后把票写上电话号码,留在检票的地方,就进去了。
接着就是他准时出现在我旁边的座位上。
这煎熬的过程,就是我看这电影这么大感觉的原因。他是一个脾气浮在表面,容易暴躁又容易哄的人,我几次让他跟我一起去试试做瑜伽,都是想让他沉下来。没想到,这次居然有机会,让他在我旁边静静坐了一个多小时,对着点天气的舒缓变化、安静和充满信念的表情、念经和唱歌的长镜头…还有非常契合情景的对白:一个小朋友问,我的小狗死了,我很难过,我要怎么样才能不难过? 大师把答案交给了大自然。一个母亲哽咽地说:你爸爸死了,我每天工作到很晚回家,对你大吼大叫,我对你道歉。我真的爱你。 一个做声音工作的人问修道之人:如果说宁静是真正的神圣的声音,那声音的存在有什么意义?答曰:宁静衍生巨大的力量,如磐石之音,宁静会吸收一切的声音,又生出一切声音。
回去路上他问我:为什么选这部电影来看?
我说:想平静一下。
他说:恩,挺好的,现在感觉很安静。
你不明白,那个时候的我,烦躁的要疯掉,两个人的吵架据理力争,两败俱伤,这电影的出现,正好让我们停一停,从安静中汲取一点力量。
一行禅师走路的样子真迷人。
截了几张图,其实还有两处让我落泪的地方没有截图,想再看一遍。
我是听了樊登老师解读《正念的奇迹》后才开始关注一行禅师的,以前总觉得这本书名太俗了,原来我的感觉是不靠谱的,所以现在也会有意识地去做一些未曾想过的事情,打破自己的惯性生活模式。
这部纪录片让我看清了很多我执我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