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TheBandRickDanko列翁·赫尔姆GarthHudsonRichardManuel罗比·罗伯逊埃里克·克莱普顿尼尔·戴蒙德鲍勃·迪伦乔尼·米切尔尼尔·杨爱美萝·哈里斯林戈·斯塔尔PaulButterfieldDr.John范·莫里森RonnieHawkinsMuddyWaters荣·伍德MichaelMcClure劳伦斯·弗林盖蒂马丁·斯科塞斯汤姆·马龙HowardJohnson杰里·海MavisStaplesRoebuc
类型:纪录片音乐记录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状态:HD 年份:1978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1306025热度:0 ℃ 时间:2022-05-24 07:08:13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多亏有马丁和the bend及那些摇滚大腕的演出,《最后的华尔兹》纪念意义非凡,玩dv的玩影像的玩音乐的听音乐的对嬉皮士历史感兴趣的忘记歌该怎么唱的都该看一看。
《最后的华尔兹》
It’s a movie needed to be played aloud, for it is full of music, which being used not as decorations like before. Music had been the thing itself. That ‘s a big movie show to tell us music is really something vital, or as I say, fatal!
A: Music takes us anywhere we wanna go.
B: The people who fall in love with music know the true meaning of that precious word——interesting, indeed.
C: Music is one of transparent gifts from God.
D: So, let’s drink music and get the life party started.
E: Never forget do thanksgiving. For our Matin.
世间最珍贵不过自然法则的实践。当我们看到那些摇滚哥们儿在优美随意地演绎他们的表达时,我们看到了自然的美,我们看到我们也可以这样,我也因此开始淡淡的喜悦来治愈我淡淡的哀伤,于是我们借着音乐开始摇摆,开始放松,开始体味,开始反省。
中国人对有意思的东西向来不够看重,总觉得出人头地或者有口饭吃最重要(因此也败坏了马克思的名声,我们总喜欢美其名曰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却不问问上层建筑到底是什么,生活和艺术能否分开),在人性被重重扭曲了(归根结底是自然之性)之后,这个社会中的多数伟大杰出人士或者隐居或者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不得志,虽然一部分高智慧的理想主义者能从现实中脱颖而出,他们最后也难免沦为江湖大哥,并未真正改变什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种不喜欢认真对待“游戏”的思想严重地指导着我们的教育,于是我们注定会慢慢失去童真,慢慢失去细细深深体会一切有趣东西的热情和知觉力。我们看着《天使爱美丽》,开心得乱七八糟,却忘记了我们曾经也是这样的;我们看着美式肥皂剧,投入得乐此不疲,却忘记了如果现代人不够干燥的话,根本不需要那些机械的逗乐儿。谈论思想批判的东西在动人的音乐身边已经让我感到挺无聊了,我要继续写我的感受。
我经常想是不是发出音乐的乐器是金属或者丝竹,而人体也是各种原子构成的,所以在最根本的物理基础上发生这么奇妙的互动,另外任何声音都是振动的结果,它们有磁场有能量,人本身也是有磁场可以产生能量交互,因此产生交流,而一切都是神奇的频率所致,当一个人的频率不断升级的时候,他体验到的振动也不断因共鸣产生喜悦。在夜里看这部记录了70年代美国最出色的乐手和歌手的电影,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们之所以这么棒,原来是因为我们也很棒。
乐感和节奏感以及协调性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在听音乐时就慢慢展现出来了,我们不断地听,不断地听,就会发现一切都很简单,当然又很不容易。歌词一定要可爱,轻松而准确,曲子一定要符合表达需要,结果是随心所欲,生活活生生就是一首首歌,一朵朵花无尽地开放出来,慢慢地慢慢地,真真地有趣。起,走,合,哎^有完又没完,跟着就是一声吆喝,什么意味都有,节奏没断着,你的头跟着摆来摆去,不知所以,后来就是吉他贝斯的笑声,你转身一看,没有问题啊,有什么好笑的,然后你也笑了,反正大家都在笑,呵呵。左扭,右扭,不到位,跳一下,旁边的歌词却一本正经地在继续,貌似冷静地在那儿,不管它,你的头假装愤怒地像锄地一样点了一下又一下,然后咬着牙挤着眉头咀嚼着。并不会总这么开心,有时候音乐也发发愁,聚一朵云抹在头上,等你自己点燃阳光,你根本不理会,又从另一个大洋拉了一朵云过来一同依偎,不知和谁,反正感觉大家一起互相擦擦额上的皱纹,敢情勇敢地go on whatever life。音符和其跳动的规律不过那么几个,生活也不过柴米油盐起起落落,谁书写谁呢?
写作过多了没劲,总之,过去不是回忆就是装作不堪回首时偷偷回头一探,未来不是希望就是估计悲观绝望时猛地惊天一吼,什么也没有改变,一场梦后,接着又来一场梦,永不疲倦。The band musics forever。
摇滚到最后开始华尔兹,最后的华尔兹就是华尔兹后还是摇滚。
你坐在我脚踏车的后面, 你指着西边天空最闪亮的星星:那是我们的…我骑着骑着轻快飞起来的感觉…
你安静的听着George Winston的”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 而我则总是快活地哼唱着这首”I shall be released”…
晚上我拿出了MARTIN SCORSESE 执导的音乐纪录片: The Last Waltz-最后的华尔兹…
“这里给我们助阵的还有Ringo Starr 和Ronnie Wood…”, 不知道是Paul Simon还是Robbie Robertson的声音.Winterland舞台下热烈的掌声,然后镜头是埋在鼓后面的Ringo Starr, 和肩背着琴略带羞涩表情的Ronnie Wood(Ron Wood).
熟悉的旋律开始了, 多么温暖而让人感动.带着白色帽子的Dylan开始领唱:
They say everything can be replaced
Yet every distance is not near.
…
Van Morrison和Robbie Robertson从两边凑近着过来, 特别是Robbie Robertson那激动忘情的演唱表情, 真是让人难忘. 另一边是Rick Danko, Neil Young, Joni Mitchell…在齐声高唱…
---'你乘下午5点的车回去把, 再也别回来了, 我送你…'
---‘送我上路, 最后一程? ‘
你笑出声来…我看着喣暖的太阳底下你的侧面和被微风吹拂着栗黄色的发梢, 真是好看, 心无止境地向下沉…
“I see my light comes shinning
From the west down to the east
Any day now, any day now
I shall be released…”
大舞台的场面… The Band请到了这么多的明星, 对于台下的观众来说, 这一定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Dylan 沙子或着胶水般地嗓音唱着他自己当年为自己从车祸中康复过来而写的曲子… 而The Band则在1968年纽约big pink录音室将这首曲子演绎得如此的曼妙而高尚…
---‘不可能了…我已经死心了…’
---‘不, 你还没有死…’
They say everyman needs protection,
They say everyman must fall
…
我看着他们在舞台上, 忘我地唱着…我忍不住一起摇曳, 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高尚而优美的曲子…Martin Scorsese对这场1978年复活节上The Band乐队最后的演出的纪录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好的音乐纪录片之一, 这支伟大的民谣摇滚乐队在60年代末融合了几乎所有得美国本土音乐元素, 包括民谣, R&B, 布鲁斯,蓝草,乡村…作出了真正根源的美国摇滚音乐…曲子唱完了, 最后一幕是The Band乐队的5名成员器乐弹奏最后的华尔兹的主题…他们优雅的状态被投影在了后面的幕上…
关上DVD机,午夜12点, 我躺在床上,床头的喇叭里传出来的是Johnny Hartman低沉的声音:
The very thought of you makes
My heart sing
Like an April breeze
On the wings of spring
the last waltz,老马丁,哦不,那时候还是马丁,于1976年拍摄的一部音乐纪录片,以the Band那场告别演出为主体,中间穿插对他们的访谈。DVD封面标着最好的摇滚纪录片,恩,这点是过誉了。最好的肯定是Woodstock,那次马丁是作摄影助理,还有纪录69年Rolling Stones那场臭名昭著演唱会的Gimme Shelter(这个我还没看过呢)。不过76年的这场演唱会也是华丽之极,除了The Band自身,还有Bob Dylan,Neil Young,Joni Mitchell,Eric Clapton及一些其他艺人参于,可谓是一次大事件。
the Band,很多人估计没听说过。许多年来,他们一直是以Bob Dylan的伴奏乐队的身分存在。处在巨人的阴影之下,他们有得有失。如果没有Dylan,The Band肯定不能有长达16年的合作,早已消匿在摇滚的滚滚浪潮之中。也是Dylan,使他们长期不为大众熟识,实际上他们做的音乐很棒。
我看的时候不怎么激动,自己对the Band的了解也有限。仅仅听过几张专辑,还有一点点小故事。他们谈起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穷,常常一起干啥干啥。回忆过去便是意味着某种结束的契机。他们16年来一直巡演不断,这次告别之后,一切将是“开始的开始和结束的开始”。马丁还问了一个关于巡演和女孩的问题,有人坦然地说,嗯,我们就是为了女孩才上路,也有人说,不谈这个咧,哈哈。
直到快结束的时候,Bob Dylan带领一伙人唱起了"I Shall Be Released",我情绪开始波动。这首歌是Dylan写的,the Band在from the big pink这张专辑里出过翻唱版本,比dylan唱得好几个数量级,是我常常翻出来回味一番的曲目之一。众人唱完之后,Robbie Roberson拉了一段华尔兹,一切便结束了。
链接:http://www.douban.com/music/tag/theBand
“山村摇滚”歌手罗尼·霍金斯四处走穴。“老鹰”
于1965年被鲍伯·迪伦招致麾下,经过无数次现场
音乐会的打磨跻身世界一流组合,他们也正式定名
为“乐队”(间接地借用了迪伦的名气)。不过“乐
队”的音乐风格自成一派,才华横溢的吉他手罗比·
罗布森多将作品定位在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南方,
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歌曲意境。而“乐队”的五条汉
子在演出时从不过分炫技,所以他们在和许多大腕
的合作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乐队”的成员个个
独当一面,不管对方的流派是民谣、蓝调,还是福
音歌曲,都能见招拆招,应付自如。
然而一山不容二虎,鼓手列文·赫尔姆是队中惟
一一位美国佬,资格最老的他被灵气逼人的罗比·
罗布森渐渐取代,心生不满。1976年,“乐队”的
事业走到了终点。那一年的感恩节,“乐队”在旧
金山的温特兰剧院举行了明星云集的告别演唱会。
这场极具纪念意义的音乐会请来了马丁·斯科塞斯
担任纪录片的导演,马丁一出手即是大手笔,他找
了好莱坞的七位顶尖摄影师掌镜,总耗片60万英尺。
事实证明斯科塞斯独到的拍摄手法是极其明智的,
透过《最后的华尔兹》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珍贵的画
面:鲍伯·迪伦与罗比·罗布森用眼神交流着下一
段音乐的即兴演奏;凡·莫里森在台上憨态可鞠地
打醉拳;埃里克·克拉普顿在演奏时吉他背带突然
脱落,罗比·罗布森马上来了段solo轻松地化解了
意外;而乔妮·米切尔则神秘地躲在幕后替尼尔·
杨的《Helpless》配唱和声,台前的表演者纳闷
地环顾左右......
通过《最后的华尔兹》之合作,罗比·罗布森与
马丁·斯科塞斯惺惺相惜,他成了后者的音乐顾问,
为《愤怒的公牛》、《喜剧之王》与《金钱本色》
等影片谱写了配乐。其余四人也没有脱离音乐圈:
风琴手加思·哈德森的态度最超然,鼓手列文·赫
尔姆不幸染上了喉癌,而键盘手理查德·曼纽尔与
贝司手里克·唐科则相继离开了人世。自缢身亡的
曼纽尔在《最后的华尔兹》中的表演几乎完全被湮
没在巨星们的光彩之下,让人费解的是,罗比·罗
布森并没有出席老伙计的葬礼。《最后的华尔兹》
栩栩如生地还原了“乐队”的精湛演出,但他们重
组的美好愿望却成了歌迷们的一相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