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科幻片  »  天地大冲撞

天地大冲撞  末日救未来(港),彗星撞地球(台),末日救地球,天地大冲撞 Deep Impact

573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伊利亚·伍德瓦妮莎·雷德格雷夫摩根·弗里曼罗伯特·杜瓦尔蒂娅·里欧妮乔恩·费儒莉莉·索博斯基詹姆斯·克伦威尔多格雷·斯科特马克·摩斯德雷克·德·林特马克西米连·谢尔朗·埃达德劳拉·伊内斯玛丽·麦克科马克理查德·希夫布莱尔·安德伍德

类型:科幻灾难导演:米密·莱德 状态:正片 年份:1998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1293131热度:0 ℃ 时间:2024-06-11 17:44:29

简介:详情  “毕德曼慧星”正朝着地球飞奔而来,给人类致命一击。当局紧急行动,研究出一个最佳方案——由宇航员坦纳(罗伯特·杜瓦尔 Robert Duvall饰)驾驶“弥赛号”飞船飞往慧星,把预先准备好的核弹放置到慧星上面引爆,以令...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毕德曼慧星”正朝着地球飞奔而来,给人类致命一击。当局紧急行动,研究出一个最佳方案——由宇航员坦纳(罗伯特·杜瓦尔 Robert Duvall饰)驾驶“弥赛号”飞船飞往慧星,把预先准备好的核弹放置到慧星上面引爆,以令它化成碎片或是改变轨道。坦纳英勇地完成了任务,却发现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慧星碎成了一大一小两部分,向地球步步逼近  当局迅速采取最后的行动,用“诺亚方舟”计划保住包括人类在内的一些地球物种。这是一个秘密的地下庇护所,只有少数的人可以在这里避开大劫难,等灾难散尽后方重建世界。较小的那部分慧星已经撞向地球,引发山崩地裂,一片世界末日的景象。而跟随其后的大慧星给地球带来的毁灭程度,将远远超乎人们想象,力挽狂澜的人类进入了倒数时刻。
  • 头像
    棉花地
        其实这部片子从击毁慧星失败,才算真正开始,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尊重人性尊重生命已成为衡量这个国家或社会先进的一个标准。但是当无法用现有的人力挽回从天而降的空难时,为了人类物种的延续,不得不进行残酷的选择,也是自然界优胜劣淘汰的选择方式:从整个地球选择出100万人进行自建的地下的诺亚方舟。
        选择的法则中有一条,普通公民超过50岁以上的,不得进入方舟。有多少正值壮年的人会因为这一条失去自己至爱的双亲(如果这个人被选上的话);说来大众对选择法则是默认的,只是,这太让人心酸了:一个父亲在剩下的日子里试图挽回与女儿之间已经破裂的亲情与信任;一个母亲在失去丈夫后孤单的最后日子里,捐出自己珍爱的收藏后自尽;一个少年在方舟入口与父母和妹妹诀别,去找自己所爱的人(她们一家都没被选上),也正是这名少年发现了慧星;那个女记者在最后关头把机会留给平日很不和的竞争对手,一个带着孩子的母亲......
        就在要撞击发生的10小时时,执行任务的五名各方面的专家发现了新的机会也许可以击毁慧星,但如同一部电影应该设置的情节那样,选择这条路就必须牺牲自己......
        影片在继续不停地上演着选择,每个选择都是生离死别,在决定着自己的生死;扪心自问,如果是你的话会做出什么的选择?
        是啊,我也在问我自己......

        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海水,紧抱的父女、拥吻的夫妻、继续开报的老绅士;在冲向慧星的飞船上,每个人通过屏幕与家人的道别;加上每个人的选择--这或许是这部影片最写意的表现,难道不是吗?当现在的人们面临这种事情时,影片所表现的应该是最美的、最好的一面了。尽管如此,我还是泪流满面;或许因为是我太容易被感动,也或许是因为只有在影片中才能看到这种选择......
  • 头像
    羊牧东岭

    国际天文联合会(IAU)下属的小行星中心(MPC)负责管理小行星、彗星的发现和观测。按照彗星编号规则,我们可以为电影中这颗彗星进行编号。

    电影中的彗星是抛物线轨道,因此不是短周期彗星。短周期彗星编号的首字母是P,其余都用C。包括长周期彗星和非周期彗星,一般笼统说非周期彗星。

    彗星编号有两种。所有彗星,确认其发现后都授予临时编号。短周期彗星在经过足够的观测后,会授予永久编号。因此,我们这颗彗星只有临时编号,不会有永久编号。

    临时编号由以下部分组成:表明彗星类别的字母,发现年份,发现所在的半月(每半个月用一个字母表示),该半月内的序号,发现者名称。比如,彗星C/2007 N3 (Lulin),表明它是非周期彗星,发现于2007年7月上半月,是这半个月里发现的第3颗,发现者是鹿林天文台。需要注意的是,代表半月的字母中,I跳过不用。A代表1月上半月,B代表1月下半月,以此类推,跳过I,最终用到Y,没有轮到Z,一共使用24个字母。

    电影中的彗星发现于1998年5月10日,是5月的上半月。因此彗星编号前面是C/1998 J。那么它应该是第几颗呢?这需要查一下1998年5月的实际的彗星编号情况。

    我去查了MPC公报(一般每月出一次),当年5月初发现有彗星C/1998 J1 (SOHO),最初观测日是3日(严谨起见:这期公报是11日发布的,可以99.99%认为最初报告的日期早于10日)。然后再就是16日最初观测到的C/1998 K1 (Mueller)了,它已经是5月下半月。所以10日发现的电影主人公应该是J2。

    因此该彗星的编号为:

    C/1998 J2 (Wolf-Beiderman)

    这是全称,后面的名字部分可以省略,简短地说C/1998 J2也是可以的。

    话说回来,即便电影中的彗星发现日期比J1早,又能如何呢,我们既然是为一颗虚构的彗星授予编号,也只能把它排在所有真实彗星之后。即便真实的情况是当月上半月发现了15颗彗星、一直排到J15,我们也只能用J16。

    彗星彗核分裂以后,较大的碎块是可以分别编号的,但这个我没研究过,留在日后。

    彗星毁灭以后,首字母要变成D。因此电影结束时,编号应变成:

    D/1998 J2 (Wolf-Beiderman)

  • 头像
    jurixx
    灾难片里难得的好片,整部作品都很温柔,人物形象都很真实,从年轻一代宇航员对前辈的态度尊敬但直言“你的训练太老旧了”,到在太空中,没有后来灾难片中激烈的争吵,而是一段一段的无言;还有女主接到母亲去世的电话时没有立即呼天抢地哭得死去活来,等等都很真实,内敛的人性。后期的甚至到近几年的灾难片、科幻片中的人物塑造都不如这部电影让观众深受触动。
  • 头像
    红旗下的坏蛋
    我是个父亲,也是个丈夫,我有平静的生活和幸福的家。不过我很少说我爱你,我几乎没说过,至少我已经记不起来上次是什么时候和对谁说过这个词了。
    我有个比我年轻很多的太太,她经常会掐着我的脖子问我:“说!你爱不爱我?”我每次都会象就义前的志士一样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挠!”然后她狠狠一按我的头说:“好,那我不跟你过了。”这是很多女人和女孩子都爱玩的游戏,她们乐此不疲:)
    我和很多中国人一样,并不是没有深挚的情感和热爱的人,只是我们认为这个表达太郑重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如果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那太不严肃了,但这部不错的片子让我意识到人一生一定要有一次必须对你爱的人说“我爱你!”,那就是在你将死的时候,因为只有这个时候你才没有开玩笑的心情,你会用尽全部的真诚,只有这个时候这句话才有意义。
    我曾经是个很怕死的人,一想到未知的末日就坐立不安。但我有了儿子以后,我感到自己不再对那不可知的黑暗那么畏惧了,至少不像以前那样了。原因是我很严肃的考虑了一下,如果有一个我可以单独脱逃的机会,我会怎么办,我的结论是我会和我爱的人待在一起。这是我以前无法想象的结论。并不是电影感动了我,是因为有了家我就明白了,末日终究会来,如果你不是孤单的人你就不会那么害怕。
    有很多人说这是部灾难片,并拿来很多同类题材做一比较,结论是这是个二流货。
    好吧,我们就姑且管这类题材叫灾难片吧。可是那些说这是个二流灾难片的人我想一定是还“没有家也没有可爱的小公主的人们”,所以才会象比较恐怖片和色情片一样从技术层面来评价,其实这也没什么错。
    不过,我觉得这是个关于爱和人生意义的题材。愿上帝眷顾那些孤单的人们,愿他们和她们也找到人生的幸福。
  • 头像
    Gullia

    又一部煽情的科幻片——请允许我在流着泪看完影片之后如此形容它带给我的最直观强烈的感受。彗星撞地球本应该是它最大的噱头,但正如影片结尾被炸成流星状的另一半彗星温柔划过天空一般,视觉特效、情节逻辑、内容科学性以及灾难本身的震撼都统统成了转瞬即逝的精彩,它们完全被故事中更出彩的人性特质所掩盖。如果说来者不善的彗星和危在旦夕的地球是此片的观影兴奋点,那么承受应对它们的故事主角就是将兴奋点转化为高潮的关键。

    科幻片导演们从来都不会做到彻底的残酷或者善良,他们更擅长将故事变得复杂而纠结,绝望又温情。所以,我们并不惊讶地在《天地大冲撞》里看到了只有少数人牺牲而绝大多数人存活,我们的地球仍有希望这种治愈无比的结局。哪怕只是在艺术作品里做大胆的想象,人们终归还是不希望地球毁灭人类绝迹的惨境出现。

    影片以科学家因公殉职开头,绝望的基调就此奠定。就在我不解其他人该如何知道彗星即将来袭的消息时,故事的时间线被拉到了一年后。女记者自以为挖掘到了巨大的政治丑闻,并以此为把柄去威胁辞职的财政部部长,然而当她辗转在互联网上查到“埃丽”的真正含义时,那一刻满脸无措的她终于意识到自己先前的所作所为有多么可笑。

    总统掌控全局,女记者升格为主播报道灾情,宇航员们以身赴职,弥赛亚计划不幸失败。人人自危的拉锯战就此展开,每个人都希望被拯救,残酷的筛选规则却迫使人们不得不保持平静和理性。与其被灾难狼狈地夺去生命,不如漂亮地自我终结,这是母亲的选择。手握与女儿的合照站在一家人曾经嬉戏过的海滩迎接死亡,这是父亲的忏悔。放弃被选中资格的少年,最终在进入“方舟”的前一刻奋不顾身地返回寻找同样年轻的妻子,这是爱情的力量。女主持人将唯一的生存机会让给曾是竞争对手的无助的母亲,并最终选择投向隔阂许久的父亲的怀抱共赴死亡,这是释怀后的勇气。最令人动容的是几位宇航员的牺牲,他们几乎没有过多的犹豫和取舍,就一致认定撞击剩下的那部分彗星,让自己连同彗星的片片尘埃一起散落在有着他们挚爱的人的大地上,并最终赦免更多的人和地球于毁灭的重殇。

    在灾难面前始终渺小的是人类的无能为力,但超越自然威力的,是人性的力量。为什么只有在生死抉择的危难时刻,人们才能潇洒地放弃曾耿耿于怀,念念不忘,折磨自己许久的人生负累,为什么我们不早让自己活得坦荡通透,这也正是人性的复杂所在。自始至终的豁达明智非常人所能企及,经历过痛苦的沉浮与绝望的挣扎,领悟才更显难得深刻。正因如此,在电影结尾我们看到了种种来之不易的,今非昔比的,令人动容的感悟与抉择。这是人性光辉的体现,是结局的破土而出,是煽情的合理编排。

    何为煽情?煽情并不是一味地叠加感人至深的场景和台词,煽情也不是万劫不复的悲剧。它的目的在于赤裸裸地展露过所有冲突、伤痛、无奈、挣扎之后,凸显来之不易的新生和希望,使所有复杂的情感一齐迸发,并最终制造出让观者含泪微笑的效果,《天地大冲撞》做到了。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