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夏伯渝胡歌夏登平柯庆峰
类型:纪录片冒险运动记录导演:叶俊策 状态:HD 年份:2021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ID:35625249热度:2 ℃ 时间:2025-04-03 04:59:46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有幸参加点映,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一方面深深震撼于夏老师对于梦想的勇敢坚持,另一方面也对他与家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很有感触。
在5次冲击珠峰的过程中,他经历了意想不到恶劣天气和突破身体极限的体能挑战,还屡次遭遇危险困境,但这些对于夏老来说,似乎都只是为他梦想增色的调味品,从不曾让他徘徊犹豫。
但就是这样一个不惧大自然考验的硬汉大爷,每每面对自己的家人时却总是一副略显愧疚的乖巧模样。我能明白有一些观众会觉得夏老一心只有自己的梦想,而忽略了家人的担忧,但恕我直言,若果作为当事人的妻子和儿子都选择了坚定的支持他的梦想,我们这些旁观者又有什么资格对夏老进行“道德绑架”?
虽然能看到妻子在夏老每次临行前的不舍与挂念,但帮夏老准备行李的是她、为夏老求来平安符的是她、临行前几番叮嘱的也是她。我想他的老伴比我们更明白,这样一个梦想对眼前这个年近7旬的老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支撑着他熬过43年病痛风雨的最大信念,作为他一生最爱也最重要的那个女人,她又怎么可能阻碍他去完成这样一份生之信念?!
而夏老的儿子也是一样的支持,时刻关心着父亲的他甚至还亲自去过大本营“探班”。虽然作为家人出于本能的会对夏老的健康产生担忧,但作为最亲近的人他们一定比我们更懂夏老,也一定比我们更尊重夏老的选择。被妻子和儿子这样支持着、理解着,我想夏老的这半生,虽未被命运优待却也一定活的很幸福吧。
听导演说16年第四次攀登珠峰的时候,曾经距离顶峰只有94米,但夏老却为了其他工作人员的安危选择了撤退放弃。这样一个时刻把他人安全放在第一位的男人,我们该如何责怪他“自私”?
若要我说,真正自私是我们,在不懂得这个梦想对夏老来说意味着什么的情况下对他盲目揣测,这难道不是一种“自私”吗?我们以自己的价值观去强行要求他“对自己残忍”,这难道不是一种“自私”吗?
无条件支持,无条件五星。n来,听一个同时作为登山爱好者和电影爱好者的我来絮叨絮叨这部电影。n我大概扫了眼豆瓣里关于这部电影大部分的影评,其实大家还是在情感上太陷入在故事里了,从而忽略了一些电影制作层面的事情。没错这部电影确实感人也着实励志,我并不是说陷入在这样的故事里有何不对,只是想告诉大家,或许可以换个角度,这么来看这部电影。n单论感情,我对这部片子的感情要高过90%的观众(保守估计哈),和夏老师一样,我也生活在北京,玩户外也七八年了,夏老师走的北京周边线路我也几乎都走过,雪山登过几座,我也有一个关于8000的梦,只不过不是珠峰而已,当然珠峰我分别在南北坡都看过、南北ebc都到过、尼泊尔也玩过一个月,甚至还和夏老师有几个共同认识的人,更巧的是我女儿的名字也是和山有关,以至于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一半的时间在擦泪,一半时间在站着以示敬意,所以,我们不谈感情也罢。n废话说完,电影情节不复述了我又不是复读机想了解自己去看嘛,没钱我请客。
下面进入正题:
1,在正式进入登山部分前的背景介绍中,有个镜头拍的貌似是北坡的珠峰,也就是中国西藏看珠峰的视角,不是不行,但毕竟主角爬的是南坡的珠峰,从南面拍或许更合适,这个摄影是没有难度的,可以补拍;
2,既然提到了摄影,就说说摄影。这部电影摄影的专业度是差些意思的,从c1开始到登顶的登山镜头中,几次拍主角登山而大背景的珠峰竟然没拍全,多给三秒继续向上抬镜头,拍全了珠峰不是更好吗?拍摄中竟然在登山者的雪镜反光中出现了摄影师,登山过程的近镜头太多远镜头太少,多给几个远镜头既可以凸现攀登难度又可以使画面更宏大,何乐而不为呢?这方面还真得向国外的户外纪录片学一学,精益求精才能进步不是;
3,关于电影后期制作方面的几个瑕疵之处。
a,在采访而非登山部分的台词中有几处口语和口误,这部分重新拍或重新配音完全没难度,兼容真实性的同时并非一定要牺牲艺术性;
b,关于ebc到顶几个营地的数据,完全可以加上含氧量、温度、时间等等,难道非要让观众好奇怎么就低温了怎么就要吸氧了到底几个营地之间用了多久;
c,既然给了珠峰上那几个最出名的尸体镜头,为啥不多说两句解释解释呢?要不就别给镜头嘛,我相信一定有人不知道那是尸体的;
d,同样类似的问题,既然故事里有讨论关于是否建c5的,最后c5还停了一夜,怎么就不说说明白为啥在c5停留了,是天气原因还是c3-c4耗时过长?这部分其实也是可以补拍的;
4,既然已经讲到了故事部分那我们开始聊聊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
a,夏老师应该是长年累月的训练(我每年都会做登山训练我基本清楚),为啥不把登珠峰前的登山训练部分多加一些情节和镜头,不要给观众一种错觉觉得好像随便练练就能上去珠峰似的(我最怕户外片子给非户外爱好者的感觉是什么什么事随便练练就可以去做最后付出惨痛的代价);
b,电影节奏太平了,注意我说的是节奏太平了,和故事是不是激动人心是没有关系的。明明有拉肚子和血泡两个点可以放大来调动起来节奏而不用,多可惜。我前面说过的,保证真实性并不影响艺术性,纪录片的节奏也要有变化和停顿的,也要有起承转合的;
c,买菜包这个梗够幽默,但不够好。虽然最后换了向导给的包而没用这个包,但我会质疑主角登山的专业性,are you kidding me?四五十万(通常的价格)都花了还差这几百的冲顶包了?氧气瓶对他来说没那么重要是吧?更何况还有赞助商;
5,最后颁奖部分是不是有错别字呀应该是“世界”而不是“世纪”吧?这种制作上的失误实在实在是太low了;
6,夏尔巴人的祈祷词居然给翻译了,好棒好棒,同类片子几乎没有过(虽然我一直好奇)。
最后,因为喜爱,我才认真,我才挑剔,我们都希望国内的电影/纪录片更好,不是吗?
ps阿曼达峰(电影里叫阿曼达布?)真的太漂亮太漂亮了,或许可以当作我的终极梦想(难度不亚于珠峰),分享一张我前些年拍的阿曼达峰。
所有的梦想,以及梦想的被追逐,都是自私的,我们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个片子呈现出来,只是想通过夏老的故事,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重拾面对生活的一丝勇气,只有这样,这些小自私,才能成为激励大多数人的大无私。
我是这部电影的高山摄像,卢华杰,趁着这个电影还没撤档之前,聊一下我自己在这个电影里面的《无尽攀登》。
从一个技术的角度去看这部院线纪录片,应该算是国内纪录片行业里面的一个创新的试验,首先是拍摄,珠峰攀登的这段实拍,似乎好莱坞也没敢这么做过,不是影像技术或者攀登技术做不到,而是这个行业,特别是商业的投资,没有这么大的容错率,风险太高,或者前景不明朗的东西,没可能进入制片流程。比如是之前的电影《SHERPA》(国内译名:高山上的夏尔巴人)是因为拍到了Ueli打架的镜头,才有了后面的构思,有了这部把夏尔巴人带入普通观众视野的纪录片。
无尽攀登这个电影的成形,需要老柯以及前期投资者极大的勇气,当然,我感觉更多的应该是受到了夏老精神的感召,更多的是给情怀买单,这也包括了我自己,从接触这个项目开始,就没想过钱的事情,老柯象征性地给了一点,珠峰登完还没到家就已经差不多见底了,还有后来电影的路演,拖着土哥卖航拍飞机的钱,七八个省市说走就走,一路支持,为夏老为电影打气,一圈下来兜里只剩三千不到,豆瓣的影片资料里面连个名字都没提到,这有所谓?!很坦然地,没有。我穷酸,但傻呵呵地快乐着。
这是一种很卑微的快乐,以前总觉得,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很任性地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一个很牛逼的成就,但慢慢地你会发觉,不管你去过多高的地方,拍过多难多牛逼的电影,没有人会在乎这些,观众也许会在演职员表还没播到卢华杰这个名字之前便已离场,一杯奶茶之后,甚至连电影主角的名字也忘得七七八八了。
和拿着摄像机站在珠峰顶上工作的快乐不同,凡间的快乐太卑微,太廉价。
我想,这种卑微的快乐,是极大地存在于中国庞大的纪录片工作者之中的,在资本,和市场规则控制的贵圈,这是一个打了死结的循环,这和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的问题,是同一类型。
中国如此大的影院消费群体普遍认为,纪录片本就只该存在于网络电视排到最后的那个标签里,“我”是不会花个几十块钱和个把小时去电影院看“沉闷”的“纪录片”的。然后呢,中国如此大的“纪录片工作者”群体,也从来不觉得院线的大屏是他们的舞台,也从来没有想过每天柴米油盐的老百姓是他们的观众,只能东拼西凑地拿点钱,琢磨着不断地去揭社会和族群的伤疤,拿到国外的“影展”博取些哇众取宠的吆喝,他们的“作品”从来没有在院线上映过,甚至,压根就没考虑过。
也许,并不是他们“不想”,上面说的,也不能以偏概全,舌尖,文物一类的,还是在国内有了很大的反响,也有院线的尝试,只是,凤毛麟角到让人有点偏激罢了。
但我坚信,这只是一个过程,起码,《无尽攀登》这个片子,正在尝试做着一些超越资本,超越规则,让纪录片里面的精神去激励更多人的社会实验。
不拔高了,这和片子的初衷有点相悖,从制片降一个维度,在故事和剪辑方面,说说《无尽攀登》。
大家比较能理解的,是这个电影的剪辑手法显出了相当的克制,也很明显地在用院线的故事思维去做纪录片的剪辑。
比如,没有采用几个暴风雪中的镜头,而在看到帐篷外面的暴风之后,用拉上帐篷拉链接黑场这样的一个动作结束。还有就是下撤到C4之后,和夏老在帐篷里面的对话,外面狂风夹着雪粒打在帐篷上就像一段停不下来的白噪声,夏老的两颊因为没有带雪镜,被氧气面罩磨掉了皮,黄的黑的红的也不知道是什么物体,浆糊到了面罩的带子上,夏老下意识地抹去脸上的雪渣,触碰到烂掉的脸颊竟然毫无痛感;还有在C2,双手手指有8个指端都冻成了灰色,我在帐篷里面用盐水给他回温……
这些都是很惊心动魄的镜头,但后期导演并没有去刻画这些,而采用了一种偏人性的处理,整体上看,目标是讲述这件事情本身的难,而忽略掉那些很难向一般观众解释的偏向于登山的技术细节,尽量去简化时间线,让所有的事件在主线的推进上更有逻辑,从当前的正片来看,这样的手法是成功的,你会感觉到拉帐篷链的时候,暴风雪的扑面而来,直升飞机之前,还有人背着夏老(假肢穿不进去,走不了),这些都没有画面,但会让观众“感觉到”。
我很理解剪辑的主线和思路,整个攀登的历程在我的脑海的记忆里面是连续的,但是我拍摄到的素材,是碎片的,并不是24小时不停的记录,也不是360°全方位多角度的无死角记录,因此,所有的剪辑必须要基于现有的素材,有些时候,某个事件被记录下来,而这个事件的前后是有缺失的话,就很难在时间线上去交待了。
但另外一方面,不妨马后炮一点,如果让我去剪这个部分,我就会采取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让整个攀登彻底碎片化,基本上按照时间的推进,用短黑场去串联起所有的事件,例如,在一些风暴的镜头里面,用极具现场感的声音动效提前几帧带出帐篷内的景象。
有可能这样的操作方式会让攀登这部分没有那么“故事化”,但是剪辑上的跳跃首先符合了碎片式的素材,也能更好地展现出攀登的残酷,我感觉这是院线故事思维之外的一个处理手法,让观众的思维跟着剪辑去跳,也是挺有趣的体验,当然,这是我的一个马后炮,我也没信心剪出比现在这个更好的版本。
关于这个片子在拍摄这块,收到了不少影视专业方面的问题。我尝试大概地去回答一下。
整个拍摄,其实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所以大家也不要鼓吹什么是我一个人拍完的言论。大的主线有两条,一个是夏伯渝主线,一个是夏登平主线。
我主要跟的是夏伯渝的主线,在昆明之前的北京部分是专业的团队拍的,和我没关系。攀登部分是从昆明开始的,由我和央视的摄像老董一起完成。从大本营以上开始,加进来一位夏尔巴Kilu,在山上的镜头,是我和Kilu一起完成的,特别是在C4之后,我的角色转换为了现场导演,充分利用了夏尔巴身体在高海拔的优势,让Kilu帮我完成了路线之外的镜头的拍摄,原则上是Kilu在前在远,我在后在近抓特写。
也有观众觉得这些镜头都很稳,他们会问是不是带了脚架或者稳定器,其实并没有,都是手持的,机内的防抖就很好,有一些镜头特别晃的也经过了一些后期的技术处理。关键是拍摄的时候把核心和手臂都收紧,屏着呼吸。有过高原拍摄的都会知道这有多难的,但这是拍摄的基本。
关于剧情的处理,我想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攀登的院线剧情类电影,关于珠峰的大概有好莱坞的《绝命海拔》,韩国的《喜马拉雅》国内的《攀登者》,《冰峰暴》,《天脊》,这些,复盘一下,大家在电影里面看到的是什么?是不是无一例外的狂风呼啸,举步维艰,生离死别?在灾难片的剪辑思维下,甚至让所有的专业(登山)与非专业的观众都相信了登山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每一次的登山都是有去无回,每次登山都是和死神擦肩的“壮举”。
于是,当你看到没有特效,没有煽情,每一帧都是摄像跟拍的,最真实的攀登的镜头时,很多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个片子定性为“没有壮丽奇绝的景色,冲突不够,戏剧性不够,甚至让人产生了登顶珠峰还挺容易的错觉。”
还有观众提出为什么不把夏老日常生活,选装备,怎样选……这些镜头展现出来,拜托,这是“纪录片”,不是“记录片”!选装备的环节已经把屏幕切开三块了,片尾字幕旁边的空间也用上了,成片已经93分钟了!要科普珠峰攀登的话,各大平台都有UP主讲这件事,用不着浪费大屏幕的空间。
也有观众在问关于攀登的一些细节,攀登这块已经在我的公众号LOs VISION做了一个全盘的回顾,全文一万八千字,大家可以搜索一下公众号的名字LOs VISION,或者点这个链接
《无尽攀登》拍摄枝节拾遗
在豆瓣这里,其实真的没什么太多可以讲的,这个电影并非一个“纯粹”的攀登纪录片,在山上拍摄的攀登的镜头,很多都因为克制的剪辑而舍弃掉,但是你能从现在的这批镜头里面,感受到整个攀登过程的不易,说真的,真实的攀登,比你们所看到的更残酷。
我不懂怎么去描述夏老的难,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无法找到能感同身受的“难”度,从我,拍摄者的角度说难的话,那就是没有了自己的节奏,身兼数职,脑细胞和氧气一样,不够用。
很坦白地讲,从本质来说我并不是一个攀登者,我只是一个具有一定攀登能力的影像工作者,我给自己的定位很清晰,因此我攀登的技能,都是以“完成拍摄任务”为目标的。但是,当拥有这个基本技能的你,再有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多年的影视前线工作经验,加上不错的导演和剪辑思维,这个时候,你的攀登就不再“纯粹”了,这种不纯粹,直接的后果就是透支了我所有的脑力和体力,但这种透支是令人愉悦的,内啡肽爆棚的感觉,在其他任何的海拔都无法获得。
关于这块,还是建议想去了解的影迷,直接点进去上面的链接,你会了解到这次攀登的不易,在豆瓣这里,就不剧透了,建议各位看完电影再去看我的攀登回顾。
第一次在豆瓣写影评,其实是写给自己的一个年终总结,让身处这个不相信爱不相信梦想的年代的自己,还能记起在珠峰之上的《无尽攀登》,能让自己还有一丝勇气,坚持热爱。
电影看了好多遍,从剪辑的第一个版本,到最终各个城市的点映,虽然已经快背下来每一个镜头,但是每次看到结尾的劳伦斯体育奖颁奖,和夏老师说“因为我喜欢登山”,这两个画面,仍是激动不已。
特别推荐两个镜头,一是从C4出发走了一段冰坡,每一步下去都能看到冰爪破冰时,一粒粒浅蓝的冰晶滚落山下,伴随着叮铃叮铃的声音,仿佛置身在冰雪奇缘中。另一个是从C5出发后,经过了黑夜的攀登的日出时刻,夏老师在粉色的山和云中攀登,像梦境一般!希望电影能给大家带来勇气的同时,也能给大家带来美好的视觉体验。
感谢幕前幕后的各位老师,感谢你们把夏老师的故事记录下来,并制作成电影,对我来说,这也是我家宝贵的财富。
大家好,我是夏伯渝。我的电影《无尽攀登》今天就要公映和大家见面了。第一次登上了电影院的大银幕,我的心情很激动,所以想和大家说说一些心里话。
年轻的时候,我是万万没想到自己会有这一天!这一切源于我被选拔成了国家登山队员,当时我觉得那就是我这辈子最辉煌的时刻了!但是大喜之后,来了一个彻底改变我人生的大悲,我在珠峰冻坏了自己的双脚,只能被迫截肢。当时我的心态真的是从高空跌落谷底,我本来是个足球运动员,最不能受伤的就是脚,结果偏偏就让我失去了脚,连挽回的余地都没有。一想到我余生要在轮椅上度过,我心如死灰。
转机出现在我遇到一位假肢的专家,他告诉我假肢不仅可以帮我站起来,还能让我爬山。那一刻我看到了希望!后来我就一直锻炼,练力量!有力量什么都能做!2014到2016年,我连续三年三次攀登珠峰。这三次我遇上了冰崩、雪崩、地震、暴风雪,我命硬,死里逃生!最近只差了94米就能登上峰顶。我那时老想,我的命运对我太差了,好像专门要和我过不去似的。我这一生的付出还不够多吗?爬个山什么事都不顺!终于,在晓柯的帮助以及家人的支持下,我第五次终于成功上去了,2018年5月14日8点31分,那时我69岁。四十多年了,我终于上来了。
最近为了宣传电影,我接受了很多采访,别人还会反复问我靠什么坚持那么多年。好像大家觉得“梦想”就是一句冠冕堂皇的话。如果当年的我登不了山,我想我会一直陷在失去双脚的绝望中,就像一片黑暗中唯一的亮光熄灭,我拼了命想抓也抓不住。当癌症来临,恐怕也就是我放弃此生的时候。更别提我后来爬过的山、去过的地方、遇到的人以及连我自己都觉得很精彩的后半生。但是,命运还是给了我一个机会,我可以爬山。那我只要爬山一个喜好,只要登顶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拽着我往前走,我不用想别的,我这两条假腿走一步,就离梦想近一步。如果再找一个梦想之外的理由,我想当年确实留下了遗憾。我是49年出生的共和国同龄人,当年国家交给我的任务,我没能实现。这件事在我心里也一直很不是滋味。
我恨过珠峰,我也感谢珠峰,她接纳了我!但现在我最感谢我的爱人,我的孩子,我的小孙女。我一直知道家里人最担心我的安全,也很支持我追自己的梦,登顶那一刻,我才把攒在心里四十多年的感谢说了出来。
我的故事今天在大银幕里播出来了,希望大家看后喜欢吧,如果还能有一点收获,我就更开心了!爬了将近一辈子山,圆梦登顶了,也获得大家认可了,对于我,这经历很圆满了!我由衷的感谢帮助过、支持过我的每一位,也祝愿大家都能圆只属于自己的梦!我这一生已经足够证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无尽攀登!!!
夏伯渝
电影《无尽攀登》上映第一天锻炼后的清晨
地球风暴
亿万富犬
这十年幸福中国
定军山
黑暗惊奇 第一季
建筑元
...
播放指数:963℃
有幸参加点映,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一方面深深震撼于夏老师对于梦想的勇敢坚持,另一方面也对他与家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很有感触。
在5次冲击珠峰的过程中,他经历了意想不到恶劣天气和突破身体极限的体能挑战,还屡次遭遇危险困境,但这些对于夏老来说,似乎都只是为他梦想增色的调味品,从不曾让他徘徊犹豫。
但就是这样一个不惧大自然考验的硬汉大爷,每每面对自己的家人时却总是一副略显愧疚的乖巧模样。我能明白有一些观众会觉得夏老一心只有自己的梦想,而忽略了家人的担忧,但恕我直言,若果作为当事人的妻子和儿子都选择了坚定的支持他的梦想,我们这些旁观者又有什么资格对夏老进行“道德绑架”?
虽然能看到妻子在夏老每次临行前的不舍与挂念,但帮夏老准备行李的是她、为夏老求来平安符的是她、临行前几番叮嘱的也是她。我想他的老伴比我们更明白,这样一个梦想对眼前这个年近7旬的老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支撑着他熬过43年病痛风雨的最大信念,作为他一生最爱也最重要的那个女人,她又怎么可能阻碍他去完成这样一份生之信念?!
而夏老的儿子也是一样的支持,时刻关心着父亲的他甚至还亲自去过大本营“探班”。虽然作为家人出于本能的会对夏老的健康产生担忧,但作为最亲近的人他们一定比我们更懂夏老,也一定比我们更尊重夏老的选择。被妻子和儿子这样支持着、理解着,我想夏老的这半生,虽未被命运优待却也一定活的很幸福吧。
听导演说16年第四次攀登珠峰的时候,曾经距离顶峰只有94米,但夏老却为了其他工作人员的安危选择了撤退放弃。这样一个时刻把他人安全放在第一位的男人,我们该如何责怪他“自私”?
若要我说,真正自私是我们,在不懂得这个梦想对夏老来说意味着什么的情况下对他盲目揣测,这难道不是一种“自私”吗?我们以自己的价值观去强行要求他“对自己残忍”,这难道不是一种“自私”吗?
无条件支持,无条件五星。n来,听一个同时作为登山爱好者和电影爱好者的我来絮叨絮叨这部电影。n我大概扫了眼豆瓣里关于这部电影大部分的影评,其实大家还是在情感上太陷入在故事里了,从而忽略了一些电影制作层面的事情。没错这部电影确实感人也着实励志,我并不是说陷入在这样的故事里有何不对,只是想告诉大家,或许可以换个角度,这么来看这部电影。n单论感情,我对这部片子的感情要高过90%的观众(保守估计哈),和夏老师一样,我也生活在北京,玩户外也七八年了,夏老师走的北京周边线路我也几乎都走过,雪山登过几座,我也有一个关于8000的梦,只不过不是珠峰而已,当然珠峰我分别在南北坡都看过、南北ebc都到过、尼泊尔也玩过一个月,甚至还和夏老师有几个共同认识的人,更巧的是我女儿的名字也是和山有关,以至于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一半的时间在擦泪,一半时间在站着以示敬意,所以,我们不谈感情也罢。n废话说完,电影情节不复述了我又不是复读机想了解自己去看嘛,没钱我请客。
下面进入正题:
1,在正式进入登山部分前的背景介绍中,有个镜头拍的貌似是北坡的珠峰,也就是中国西藏看珠峰的视角,不是不行,但毕竟主角爬的是南坡的珠峰,从南面拍或许更合适,这个摄影是没有难度的,可以补拍;
2,既然提到了摄影,就说说摄影。这部电影摄影的专业度是差些意思的,从c1开始到登顶的登山镜头中,几次拍主角登山而大背景的珠峰竟然没拍全,多给三秒继续向上抬镜头,拍全了珠峰不是更好吗?拍摄中竟然在登山者的雪镜反光中出现了摄影师,登山过程的近镜头太多远镜头太少,多给几个远镜头既可以凸现攀登难度又可以使画面更宏大,何乐而不为呢?这方面还真得向国外的户外纪录片学一学,精益求精才能进步不是;
3,关于电影后期制作方面的几个瑕疵之处。
a,在采访而非登山部分的台词中有几处口语和口误,这部分重新拍或重新配音完全没难度,兼容真实性的同时并非一定要牺牲艺术性;
b,关于ebc到顶几个营地的数据,完全可以加上含氧量、温度、时间等等,难道非要让观众好奇怎么就低温了怎么就要吸氧了到底几个营地之间用了多久;
c,既然给了珠峰上那几个最出名的尸体镜头,为啥不多说两句解释解释呢?要不就别给镜头嘛,我相信一定有人不知道那是尸体的;
d,同样类似的问题,既然故事里有讨论关于是否建c5的,最后c5还停了一夜,怎么就不说说明白为啥在c5停留了,是天气原因还是c3-c4耗时过长?这部分其实也是可以补拍的;
4,既然已经讲到了故事部分那我们开始聊聊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
a,夏老师应该是长年累月的训练(我每年都会做登山训练我基本清楚),为啥不把登珠峰前的登山训练部分多加一些情节和镜头,不要给观众一种错觉觉得好像随便练练就能上去珠峰似的(我最怕户外片子给非户外爱好者的感觉是什么什么事随便练练就可以去做最后付出惨痛的代价);
b,电影节奏太平了,注意我说的是节奏太平了,和故事是不是激动人心是没有关系的。明明有拉肚子和血泡两个点可以放大来调动起来节奏而不用,多可惜。我前面说过的,保证真实性并不影响艺术性,纪录片的节奏也要有变化和停顿的,也要有起承转合的;
c,买菜包这个梗够幽默,但不够好。虽然最后换了向导给的包而没用这个包,但我会质疑主角登山的专业性,are you kidding me?四五十万(通常的价格)都花了还差这几百的冲顶包了?氧气瓶对他来说没那么重要是吧?更何况还有赞助商;
5,最后颁奖部分是不是有错别字呀应该是“世界”而不是“世纪”吧?这种制作上的失误实在实在是太low了;
6,夏尔巴人的祈祷词居然给翻译了,好棒好棒,同类片子几乎没有过(虽然我一直好奇)。
最后,因为喜爱,我才认真,我才挑剔,我们都希望国内的电影/纪录片更好,不是吗?
ps阿曼达峰(电影里叫阿曼达布?)真的太漂亮太漂亮了,或许可以当作我的终极梦想(难度不亚于珠峰),分享一张我前些年拍的阿曼达峰。
所有的梦想,以及梦想的被追逐,都是自私的,我们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个片子呈现出来,只是想通过夏老的故事,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重拾面对生活的一丝勇气,只有这样,这些小自私,才能成为激励大多数人的大无私。
我是这部电影的高山摄像,卢华杰,趁着这个电影还没撤档之前,聊一下我自己在这个电影里面的《无尽攀登》。
从一个技术的角度去看这部院线纪录片,应该算是国内纪录片行业里面的一个创新的试验,首先是拍摄,珠峰攀登的这段实拍,似乎好莱坞也没敢这么做过,不是影像技术或者攀登技术做不到,而是这个行业,特别是商业的投资,没有这么大的容错率,风险太高,或者前景不明朗的东西,没可能进入制片流程。比如是之前的电影《SHERPA》(国内译名:高山上的夏尔巴人)是因为拍到了Ueli打架的镜头,才有了后面的构思,有了这部把夏尔巴人带入普通观众视野的纪录片。
无尽攀登这个电影的成形,需要老柯以及前期投资者极大的勇气,当然,我感觉更多的应该是受到了夏老精神的感召,更多的是给情怀买单,这也包括了我自己,从接触这个项目开始,就没想过钱的事情,老柯象征性地给了一点,珠峰登完还没到家就已经差不多见底了,还有后来电影的路演,拖着土哥卖航拍飞机的钱,七八个省市说走就走,一路支持,为夏老为电影打气,一圈下来兜里只剩三千不到,豆瓣的影片资料里面连个名字都没提到,这有所谓?!很坦然地,没有。我穷酸,但傻呵呵地快乐着。
这是一种很卑微的快乐,以前总觉得,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很任性地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一个很牛逼的成就,但慢慢地你会发觉,不管你去过多高的地方,拍过多难多牛逼的电影,没有人会在乎这些,观众也许会在演职员表还没播到卢华杰这个名字之前便已离场,一杯奶茶之后,甚至连电影主角的名字也忘得七七八八了。
和拿着摄像机站在珠峰顶上工作的快乐不同,凡间的快乐太卑微,太廉价。
我想,这种卑微的快乐,是极大地存在于中国庞大的纪录片工作者之中的,在资本,和市场规则控制的贵圈,这是一个打了死结的循环,这和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的问题,是同一类型。
中国如此大的影院消费群体普遍认为,纪录片本就只该存在于网络电视排到最后的那个标签里,“我”是不会花个几十块钱和个把小时去电影院看“沉闷”的“纪录片”的。然后呢,中国如此大的“纪录片工作者”群体,也从来不觉得院线的大屏是他们的舞台,也从来没有想过每天柴米油盐的老百姓是他们的观众,只能东拼西凑地拿点钱,琢磨着不断地去揭社会和族群的伤疤,拿到国外的“影展”博取些哇众取宠的吆喝,他们的“作品”从来没有在院线上映过,甚至,压根就没考虑过。
也许,并不是他们“不想”,上面说的,也不能以偏概全,舌尖,文物一类的,还是在国内有了很大的反响,也有院线的尝试,只是,凤毛麟角到让人有点偏激罢了。
但我坚信,这只是一个过程,起码,《无尽攀登》这个片子,正在尝试做着一些超越资本,超越规则,让纪录片里面的精神去激励更多人的社会实验。
不拔高了,这和片子的初衷有点相悖,从制片降一个维度,在故事和剪辑方面,说说《无尽攀登》。
大家比较能理解的,是这个电影的剪辑手法显出了相当的克制,也很明显地在用院线的故事思维去做纪录片的剪辑。
比如,没有采用几个暴风雪中的镜头,而在看到帐篷外面的暴风之后,用拉上帐篷拉链接黑场这样的一个动作结束。还有就是下撤到C4之后,和夏老在帐篷里面的对话,外面狂风夹着雪粒打在帐篷上就像一段停不下来的白噪声,夏老的两颊因为没有带雪镜,被氧气面罩磨掉了皮,黄的黑的红的也不知道是什么物体,浆糊到了面罩的带子上,夏老下意识地抹去脸上的雪渣,触碰到烂掉的脸颊竟然毫无痛感;还有在C2,双手手指有8个指端都冻成了灰色,我在帐篷里面用盐水给他回温……
这些都是很惊心动魄的镜头,但后期导演并没有去刻画这些,而采用了一种偏人性的处理,整体上看,目标是讲述这件事情本身的难,而忽略掉那些很难向一般观众解释的偏向于登山的技术细节,尽量去简化时间线,让所有的事件在主线的推进上更有逻辑,从当前的正片来看,这样的手法是成功的,你会感觉到拉帐篷链的时候,暴风雪的扑面而来,直升飞机之前,还有人背着夏老(假肢穿不进去,走不了),这些都没有画面,但会让观众“感觉到”。
我很理解剪辑的主线和思路,整个攀登的历程在我的脑海的记忆里面是连续的,但是我拍摄到的素材,是碎片的,并不是24小时不停的记录,也不是360°全方位多角度的无死角记录,因此,所有的剪辑必须要基于现有的素材,有些时候,某个事件被记录下来,而这个事件的前后是有缺失的话,就很难在时间线上去交待了。
但另外一方面,不妨马后炮一点,如果让我去剪这个部分,我就会采取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让整个攀登彻底碎片化,基本上按照时间的推进,用短黑场去串联起所有的事件,例如,在一些风暴的镜头里面,用极具现场感的声音动效提前几帧带出帐篷内的景象。
有可能这样的操作方式会让攀登这部分没有那么“故事化”,但是剪辑上的跳跃首先符合了碎片式的素材,也能更好地展现出攀登的残酷,我感觉这是院线故事思维之外的一个处理手法,让观众的思维跟着剪辑去跳,也是挺有趣的体验,当然,这是我的一个马后炮,我也没信心剪出比现在这个更好的版本。
关于这个片子在拍摄这块,收到了不少影视专业方面的问题。我尝试大概地去回答一下。
整个拍摄,其实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所以大家也不要鼓吹什么是我一个人拍完的言论。大的主线有两条,一个是夏伯渝主线,一个是夏登平主线。
我主要跟的是夏伯渝的主线,在昆明之前的北京部分是专业的团队拍的,和我没关系。攀登部分是从昆明开始的,由我和央视的摄像老董一起完成。从大本营以上开始,加进来一位夏尔巴Kilu,在山上的镜头,是我和Kilu一起完成的,特别是在C4之后,我的角色转换为了现场导演,充分利用了夏尔巴身体在高海拔的优势,让Kilu帮我完成了路线之外的镜头的拍摄,原则上是Kilu在前在远,我在后在近抓特写。
也有观众觉得这些镜头都很稳,他们会问是不是带了脚架或者稳定器,其实并没有,都是手持的,机内的防抖就很好,有一些镜头特别晃的也经过了一些后期的技术处理。关键是拍摄的时候把核心和手臂都收紧,屏着呼吸。有过高原拍摄的都会知道这有多难的,但这是拍摄的基本。
关于剧情的处理,我想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攀登的院线剧情类电影,关于珠峰的大概有好莱坞的《绝命海拔》,韩国的《喜马拉雅》国内的《攀登者》,《冰峰暴》,《天脊》,这些,复盘一下,大家在电影里面看到的是什么?是不是无一例外的狂风呼啸,举步维艰,生离死别?在灾难片的剪辑思维下,甚至让所有的专业(登山)与非专业的观众都相信了登山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每一次的登山都是有去无回,每次登山都是和死神擦肩的“壮举”。
于是,当你看到没有特效,没有煽情,每一帧都是摄像跟拍的,最真实的攀登的镜头时,很多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个片子定性为“没有壮丽奇绝的景色,冲突不够,戏剧性不够,甚至让人产生了登顶珠峰还挺容易的错觉。”
还有观众提出为什么不把夏老日常生活,选装备,怎样选……这些镜头展现出来,拜托,这是“纪录片”,不是“记录片”!选装备的环节已经把屏幕切开三块了,片尾字幕旁边的空间也用上了,成片已经93分钟了!要科普珠峰攀登的话,各大平台都有UP主讲这件事,用不着浪费大屏幕的空间。
也有观众在问关于攀登的一些细节,攀登这块已经在我的公众号LOs VISION做了一个全盘的回顾,全文一万八千字,大家可以搜索一下公众号的名字LOs VISION,或者点这个链接
《无尽攀登》拍摄枝节拾遗
在豆瓣这里,其实真的没什么太多可以讲的,这个电影并非一个“纯粹”的攀登纪录片,在山上拍摄的攀登的镜头,很多都因为克制的剪辑而舍弃掉,但是你能从现在的这批镜头里面,感受到整个攀登过程的不易,说真的,真实的攀登,比你们所看到的更残酷。
我不懂怎么去描述夏老的难,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无法找到能感同身受的“难”度,从我,拍摄者的角度说难的话,那就是没有了自己的节奏,身兼数职,脑细胞和氧气一样,不够用。
很坦白地讲,从本质来说我并不是一个攀登者,我只是一个具有一定攀登能力的影像工作者,我给自己的定位很清晰,因此我攀登的技能,都是以“完成拍摄任务”为目标的。但是,当拥有这个基本技能的你,再有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多年的影视前线工作经验,加上不错的导演和剪辑思维,这个时候,你的攀登就不再“纯粹”了,这种不纯粹,直接的后果就是透支了我所有的脑力和体力,但这种透支是令人愉悦的,内啡肽爆棚的感觉,在其他任何的海拔都无法获得。
关于这块,还是建议想去了解的影迷,直接点进去上面的链接,你会了解到这次攀登的不易,在豆瓣这里,就不剧透了,建议各位看完电影再去看我的攀登回顾。
第一次在豆瓣写影评,其实是写给自己的一个年终总结,让身处这个不相信爱不相信梦想的年代的自己,还能记起在珠峰之上的《无尽攀登》,能让自己还有一丝勇气,坚持热爱。
电影看了好多遍,从剪辑的第一个版本,到最终各个城市的点映,虽然已经快背下来每一个镜头,但是每次看到结尾的劳伦斯体育奖颁奖,和夏老师说“因为我喜欢登山”,这两个画面,仍是激动不已。
特别推荐两个镜头,一是从C4出发走了一段冰坡,每一步下去都能看到冰爪破冰时,一粒粒浅蓝的冰晶滚落山下,伴随着叮铃叮铃的声音,仿佛置身在冰雪奇缘中。另一个是从C5出发后,经过了黑夜的攀登的日出时刻,夏老师在粉色的山和云中攀登,像梦境一般!希望电影能给大家带来勇气的同时,也能给大家带来美好的视觉体验。
感谢幕前幕后的各位老师,感谢你们把夏老师的故事记录下来,并制作成电影,对我来说,这也是我家宝贵的财富。
大家好,我是夏伯渝。我的电影《无尽攀登》今天就要公映和大家见面了。第一次登上了电影院的大银幕,我的心情很激动,所以想和大家说说一些心里话。
年轻的时候,我是万万没想到自己会有这一天!这一切源于我被选拔成了国家登山队员,当时我觉得那就是我这辈子最辉煌的时刻了!但是大喜之后,来了一个彻底改变我人生的大悲,我在珠峰冻坏了自己的双脚,只能被迫截肢。当时我的心态真的是从高空跌落谷底,我本来是个足球运动员,最不能受伤的就是脚,结果偏偏就让我失去了脚,连挽回的余地都没有。一想到我余生要在轮椅上度过,我心如死灰。
转机出现在我遇到一位假肢的专家,他告诉我假肢不仅可以帮我站起来,还能让我爬山。那一刻我看到了希望!后来我就一直锻炼,练力量!有力量什么都能做!2014到2016年,我连续三年三次攀登珠峰。这三次我遇上了冰崩、雪崩、地震、暴风雪,我命硬,死里逃生!最近只差了94米就能登上峰顶。我那时老想,我的命运对我太差了,好像专门要和我过不去似的。我这一生的付出还不够多吗?爬个山什么事都不顺!终于,在晓柯的帮助以及家人的支持下,我第五次终于成功上去了,2018年5月14日8点31分,那时我69岁。四十多年了,我终于上来了。
最近为了宣传电影,我接受了很多采访,别人还会反复问我靠什么坚持那么多年。好像大家觉得“梦想”就是一句冠冕堂皇的话。如果当年的我登不了山,我想我会一直陷在失去双脚的绝望中,就像一片黑暗中唯一的亮光熄灭,我拼了命想抓也抓不住。当癌症来临,恐怕也就是我放弃此生的时候。更别提我后来爬过的山、去过的地方、遇到的人以及连我自己都觉得很精彩的后半生。但是,命运还是给了我一个机会,我可以爬山。那我只要爬山一个喜好,只要登顶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拽着我往前走,我不用想别的,我这两条假腿走一步,就离梦想近一步。如果再找一个梦想之外的理由,我想当年确实留下了遗憾。我是49年出生的共和国同龄人,当年国家交给我的任务,我没能实现。这件事在我心里也一直很不是滋味。
我恨过珠峰,我也感谢珠峰,她接纳了我!但现在我最感谢我的爱人,我的孩子,我的小孙女。我一直知道家里人最担心我的安全,也很支持我追自己的梦,登顶那一刻,我才把攒在心里四十多年的感谢说了出来。
我的故事今天在大银幕里播出来了,希望大家看后喜欢吧,如果还能有一点收获,我就更开心了!爬了将近一辈子山,圆梦登顶了,也获得大家认可了,对于我,这经历很圆满了!我由衷的感谢帮助过、支持过我的每一位,也祝愿大家都能圆只属于自己的梦!我这一生已经足够证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无尽攀登!!!
夏伯渝
电影《无尽攀登》上映第一天锻炼后的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