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遥远的未来,来自外星系的异星蜓入侵地球,造成超过一千万人死亡。危难时刻,勇敢的队长瑞克汉姆阻挡了侵略者扩张的步伐。利用这有限宝贵的时间,地球人致力寻找具有极高天赋的少年加以训练培养,以期他们能够成为挫败外星入侵者的领袖人物。身形瘦小、神色忧郁但目光无比坚定的安德·维京(阿沙·巴特菲尔德 Asa Butterfield 饰)正是这群少年中的一员,他也是国际舰队寄予厚望并重点培养的对象。经过数轮严苛的考评,安德的潜质得到战斗学校的指挥官格拉夫上校(哈里森·福特 Harrison Ford 饰)的肯定,他被上校带到了位于轨道空间站上的战斗学校,在全封闭的环境下,未来的英雄迎来新一轮的磨练… 本片根据美国科幻小说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的原作改编。
《安德的游戏》投资高达1.1亿美元,但北美票房仅仅6100万美元,加上海外部分,到现在全球票房也刚过1.1亿,看来出品方狮门公司是要赔钱了。狮门公司目前还没有决定要不要接着拍续集,即使拍,也可能会拍一个电视剧版的番外篇。另有消息称,如果有续集电影,可能不按照任何一部小说来拍,而是讲一个原创的故事。
这部大制作科幻电影真的是因质量不好而失利的么?我们对这部科幻电影的感觉和评价难道有偏差?这次,就让我们以《安德的游戏》为例子,谈谈科幻电影的一些问题。
成功还是失败的游戏?
首先,我们来谈谈票房问题。作为一部上亿美元的大制作科幻片,《安德的游戏》11月1日的北美档期就有些悲剧——前面有10月3日上映的《地心引力》强势捞金,在北美拿下2.5亿美元票房,几乎霸占了整个10月票房;后有11月8日《雷神2:黑暗世界》,也拿到了2亿美元票房。两部大片夹击之下,《安德的游戏》基本没有空间来竞争。
再有,虽然《安德的游戏》演员阵容很不错,但总体上看缺乏票房号召力:哈里森·福特经过了他叱咤电影票房的时代,何况也不是主角;本·金斯利虽然演技出色,但没有商业大片的影响力;三位小演员都很出色:“阳光小美女”加上科恩兄弟《大地惊雷》中的小姑娘,还有《雨果》的小男孩担纲主角,不过都没有《饥饿游戏》里詹妮弗·劳伦斯那样的人气。像影片中维奥拉·戴维斯这样拿过两次奥斯卡提名的黑人女演员也无助于影片票房。
此外,原作者卡德一直反同性婚姻,还说奥巴马是个没信仰的独裁者,在本片的拍摄和上映前后都闹出不少负面新闻,令片方的电影宣传受了不少影响。
更主要的问题出在影片的定位上:狮门公司试图把《安德的游戏》打造成科幻版《哈利·波特》和《暮光之城》,希望它赶上如今的Young Adult电影风潮;原著本来就是一部少儿成长小说;而导演加文·胡德则试图把电影拍得更有深度……引用新浪微博上“-bny-”网友的分析就是——爆米花控说:大场面太短,差评!剧情控说:小儿科,差评!狮门定位的目标观众说:没有三角恋,差评!原著死忠粉说:这个被删那个被删走马观花不爽。差评!…平均下来就悲催了。
让我们从口碑评价上来验证一下这种看法吧:《安德的游戏》在IMDb分数其实不低,共有3万5人打分,平均得分7.2——以用户打分排序,评分用户在1500名以上的2013年科幻电影中,《安德的游戏》排名第11位,还在《环太平洋》之上。排名第一的《金笼》是部虚构背景的移民电影,其科幻味道很淡;第二名《她》是部文艺气息很浓的片子,科幻感也不强;排第三的《Riley Rewind》是部独立科幻小片,只有70分钟。总体上看普通北美观众对《安德的游戏》评价还不错。
但在媒体汇总的著名网站metacritic上,《安德的游戏》只有51分,位居2013年科幻电影得分的倒数几位:《地心引力》96,《饥饿游戏2》75,《星际迷航:暗黑无界》72,《环太平洋》64,《僵尸世界大战》63,《钢铁侠3》62,《极乐空间》61,《超人:钢铁之躯》55,《遗落战境》54,《重返地球》33!但我们看看这个网站上收录的媒体影评,其中偏好评的有14篇,中评的20,完全负评的只有4篇,正因为4篇负评中有两篇很极端地打了0分,导致影评总体评分偏低。看得出,影评人对科幻电影的感觉与普通影迷有时是不太一致的:《超人:钢铁之躯》在IMDb上得分7.4,《遗落战境》7.0,但在metacritic它们都低于60分及格线。《安德的游戏》难道还不如《极乐空间》和《遗落战境》么?
好游戏还是坏游戏?
那天,机缘巧合,可以在北京与大刘(刘慈欣)、老姚(科幻世界的姚海军)、小姬、吴岩老师和夏笳一起来看电影。大家先坐在影院旁边的哈根达斯店里闲谈,作为组织者,我还颇有点惴惴:之前国外对此片的风评不太好,要是真看了部大烂片岂不浪费大家时间?没想到看完从影院出来,众人都有些兴奋。小姬一直在说“太好看了太好看了,还要看一遍!”,夏笳则以女博士的敏感上升到了理论与文化高度,一向沉稳的大刘在得知影片票房、口碑平平的情况时则表示“这样的科幻电影都不喜欢,我感到很绝望”……
《安德的游戏》到底算不算一部好科幻电影?是不是成功的科幻小说改编?我不想在这里说服对本片感觉不好的朋友,各人感受不同评价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还是想谈谈为什么我们认为它是一部出色的科幻电影,借此也梳理一下目前好莱坞科幻电影的趋势走向。
最近一阵看到不少网友的议论,确实有种困惑感:到底什么样的科幻电影才是好的科幻片?《地心引力》被很多人认为根本不是科幻,原因是离现实太近,似乎没啥幻想的内容。这样说的话,科幻小说中一大票近未来小说是不是都不够科幻了呢?比如说大刘的《地火》、《全频带阻塞式干扰》,陈楸帆的《荒潮》,弗洛·文奇的《真名实姓》,海茵莱茵的《进入盛夏之门》,以及《发条女孩》、《群星,我的归宿》、《末日危途》等等。《地心引力》对太空的展现,对人面临绝境时的恐惧与求生本能刻画,包括其略显保守的回归母体态度,都是很典型的科幻电影母题。如果难以接受它,那么像《海滩》、《奇爱博士》、《奇幻核子战》、《纽约大逃亡》、《逃离地下天堂》等一批经典科幻电影可能都会与你失之交臂了。何况《地心引力》的拍摄技巧极为出色,是科幻电影中继《2001太空漫游》、《星球大战》、《电子争霸战》、《终结者》、《黑客帝国》、《阿凡达》等之后的又一里程碑式的作品!
还有《环太平洋》,很多人又会认为这部科幻电影光是机器人和怪物打架,没内涵——显然,他们把影片等同于了《超级战舰》、《钢铁侠》、《2012》、《铁甲钢拳》这样的视觉特效大片,没有体会到《环太平洋》背后的B级片文化(怪兽电影、日本时代剧、日本特摄片、老科幻片等)。这让我又想起被很多人鄙视的《阿凡达》,甚至被有些科幻影迷不屑称为科幻的《星球大战》——如果我们把这些“科幻电影”都剔除出去,难道科幻电影地位就能更高么?所谓纯粹的科幻到底意义何在呢?科幻迷不本该是眼界开阔、敢于想象、兼容并蓄的人群么?
不是游戏的游戏
说回《安德的游戏》,为何我觉得这是一部出色的科幻电影?首先,影片在节奏、情节、角色、特效、主题等方面相当均衡,没有明显的短板。这在近些年的科幻电影中已经很难得了。大刘评价说:“它是好莱坞电影中少见的一个平衡很好的电影,一般的好莱坞大片都是特技特别高超、特别棒,但故事和人物极弱,特别是在最近两年的几部大作里面,比如像《超级战舰》、《洛杉矶之战》这些影片,表现得尤其明显,但《安德的游戏》各方面都很均衡,整体水准很高。”
不认同这种评价的可能既有没看过原作的观众,也有原作的铁杆粉丝,他们对影片的情节和角色都颇有微词,但批评的思路却是完全相反的:原作粉丝往往觉得影片节奏太快,删掉的情节太多;而没看过原作的观众往往觉得影片前半部分太没意思,缺乏高潮。《安德的游戏》是一部科幻小说,也是一部成长小说,这种成长小说往往是层层递进,一点点用故事推动角色成长发展的,但改编成电影,肯定没法把所有情节都放进去。影片114分钟的片长几乎已经达到了这类科幻商业大片的上限——《饥饿游戏2》的小说肯定没有《安德的游戏》复杂,但影片却长达146分钟,足足比本片长了半小时之多(尽管如此,影片情节都不算复杂)。那是因为《饥饿游戏》小说系列近年在北美很红,不像《安德的游戏》是30年前的经典了,其读者基础比后者大很多。有人说影片的情节太“赶”,叙事不够细致,其实《哈利·波特》电影系列中有几部也拍得情节非常赶,比如《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以及《哈利·波特与火焰杯》,节奏都如同这两部还是著名导演阿方索·卡隆和迈克·尼维尔拍的呢。
原著党与普通观众对角色的态度也很不相同:前者会把电影角色与小说描写反复对照,看到这个十几岁的比邦佐还高的安德就很难接受;普通观众则觉得十几岁的少年安德还是太偏“少儿向”了。如果电影对小说亦步亦趋,角色都必须与原作分毫不差,还叫什么改编创作呢?这年头,连詹姆斯·邦德都从当年小说中描写的“身材瘦削,蓝眼黑发”演变到由壮硕金发的丹尼尔·克雷格饰演,也没见到大家说那就不是007先生了。
《安德的游戏》是不是很少儿向?看看最近些年的少儿科幻、奇幻电影,以及流行的YA(Young Adult)电影就知道了。在《暮光》、《珀西·杰克逊》、《饥饿游戏》、《哈利·波特》系列等YA电影中,一定会围绕爱情、友情、亲情和青春荷尔蒙展开,而在电影《安德的游戏》中,这三方面都基本付之阙如:除了和佩查·阿卡丽略显暧昧,完全没有爱情元素;安德与豆子等人的友情以及他与哥哥姐姐的复杂亲情也因电影长度关系做了大量删减(顺便说一句,我认为对哥哥姐姐这条线索的删减非常合理,否则影片很容易跑偏)。可以说,影片只关注一条主线,即安德面临的严酷训练环境和人类未来的命运。
《安德的游戏》背后有两部电影明显的影子:保罗·范霍文导演的《星河战队》以及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外表上,《安德的游戏》与《星河战队》都是写人类与虫族的太空战争,都是成长故事的线索,虫族设定也很接近:数量巨大;以生物而不是机械方式发展军力;都很类似蚂蚁,有明显的等级分工……骨子里《安德的游戏》则更接近《全金属外壳》,特别是影片中的教官和军士训练安德等少年一段,简直就是《全金属外壳》前半段的简化和翻版。更重要的是,《安德的游戏》在主题上同样与库布里克的经典作品非常一致,即强烈的反战意识。不过导演胡德显然达不到库布里克的高度,不能像库布里克那样用各种细节及细致深刻的精神反思来体现战争的荒诞、残酷和对人性的扭曲——在《全金属外壳》结尾,美国大兵们端着武器,嘴里唱的却是他们从小听到大的《米老鼠之歌》,整个场景极具黑色的讽刺效果。
范霍文导演的《星河战队》虽然很不错,但从改编角度看其实并不算合理,电影与原作小说已经有很大不同了。《安德的游戏》没有走这条路,结果想看人类与虫族大战的观众就未免有些失望。电影版《安德的游戏》还是尽量贴近小说的,只在结尾特别突出了反战的态度。
时光网上有导演访谈文章这样写道:作为一名南非导演,胡德深受已故南非总统曼德拉的政治信仰的影响,他坚信只有和平才是真正解决争端的唯一途径。胡德希望观众在看电影时能够将自己代入进主人公安德的世界里,思考如果自己拥有和安德同样的天赋时,会如何领导其他人?如果拥有毁灭一整个星球的能力时,会作出什么样的决定?“你可以用暴力手段获胜,但最后暴力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只会激起对方的仇恨,如此循环往复。就像南非,如果不通过和平对话理解彼此,我们永远无法凝聚成一个国家。”胡德说,“我希望观众能享受特效,但是更重要的是反思其中的命题。”
从情节、角色、特效等方面制作水准来说,《安德的游戏》算可以打75分的电影。但影片在主题上的探讨,足以给其加分不少。近年来的科幻电影在主题方面少有开拓,除了视觉奇观电影,很多都有向主流类型片靠拢的趋势,围绕人性(爱情、家庭、个人选择、生活困境等)展开(例如《月球》、《另一个地球》、《她》、《无姓之人》、《怪兽》等等);那种站在一定高度上的带有纯正科幻味道的电影却相当少见了。按前文所言,我们当然不排斥这种人文色彩浓厚的科幻电影,其中也确有不少佳作。但这些科幻片总少了点看科幻小说时的那种感觉:以科幻的超越眼光来看待整个人类及宇宙;对现实原则进行反思、质疑并虚构出另一种可能的现实原则;把想象的世界或物体引入现实,观察其反应,体味世相背后的真实……
按照一般商业片的节奏规律,《安德的游戏》在结尾的大战之后再有5到10分钟内容即可结束,然而导演却用了超过15分钟的长度讲述安德在胜利之后的反思,十几岁的少年依然踏上了赎罪与反思之旅。哈里森·福特饰演的教官在结尾对安德说:“胜利是最重要的。”安德则回答:“胜利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这句点睛之笔告诉我们,影片塑造的不是一般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安德面对游戏的态度,在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中,格外有价值。
2、电影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两处关键位置的突兀。首先,安德重伤邦苏后,他极为悔恨,退出太空舰队,回到地球。格拉夫领着安德的姐姐劝说安德回归。一个热情的拥抱后,安德留下一行眼泪,重返太空。电影进行到这里,差不多是中段的位置。按照好莱坞的套路,这里是主角经历重大挫折的阶段,此后一个突发事件改变了原来的轨迹,主角卷土重来。可是在电影中,安德并没有卷土重来之感,似乎也不能算经历重大挫折。而没有挫折就没有转折,也难以体现剧本的层级和丰富。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是电影主创删减了很多安德的内心独白和相关描写,而又没有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解决办法。在影片的前半段中,那些安德独白仅仅成为一个剧作意义上的“阐释段落”,起到解释剧情的作用,而对安德内心活动塑造的帮助很小。另,影片删减了几个重要的环节的戏份——安德对彼得的复杂感情,以及对姐姐的爱。这里多说一句,原著中只是很简单的交代了安德对姐姐的感情,并有一些姐姐出场的段落,已经足够清楚明白;而电影用安德发给姐姐的电子邮件来串起他和姐姐的感情,起到的情感效果却不大。这就是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区别。然后说彼得,彼得的作用不仅是构建安德的仇恨,更重要的其实是构建安德的柔软。电影删去了柔软这部分,从一开场就着力于安德的自我保护意识——也难怪电影中安德痛打邦苏后出现愧疚感时显得不那么自然、姐姐一个拥抱的力量就使安德重返太空显得有些生硬。原著中安德多次的自问、反问般的思考在电影中不见踪影,这样,安德的成长就显出一种“跳跃式”的怪诞。
3、第二处关键位置的突兀是临近结尾的高潮,安德有些”背叛“的意味,他独自完成和虫族的交流。基于上面说的理由,由于电影的前期铺垫没有做好,安德此刻的行为有一丝脱离人类之感。小说做的更好,是因为卡德的描写使安德成为一个英雄,一个使者,他的”反人类“情感正是他身上最具人味的部分。电影就差了几个档次,安德变得有些符号化,成为了类似《阿凡达》中美军司令的人——可人家卡梅隆聪明啊,电影的主角就TM是外星人,一开始就确立了一个站在”相反视角“表现人性的基调,美军司令便只是一个反派丑角形象,无可厚非;再者人家是配角——而安德是主角啊,主角不能这样处理啊。没有大量的内心戏份,主角的行为就没有说服力啊。阿凡达里有多少主角逐渐爱上纳美世界的细节啊,可《安德的游戏》电影只有一个小游戏体现啊。水平比卡梅隆差不止一点点啊。
4、上面说的主要是戏份问题,其实改编过程中还有其他的问题。小说中的战斗模拟室根本不算个事,只是一个外壳,一个形式,但变成影像就会遇到挑战,作为一部大制作商业片,不得不大力展现战斗模拟室的外观,同时还得让1985年的旧内核变成2014年的新玩意。而这点似乎真的挺难。观众早已见怪不怪了,对于这类技术细节实在有些疲劳。
5、总的说来,《安德的游戏》有两大缺陷,一是戏份轻重缓急的分配问题,涉及到剧作;二是影像如何凸显小说的精华,这很大程度上是调度问题。电影做得还算及格,有不少漂亮的安德面部特写,巴特菲尔德的面部”微相学“表演也十分出色,但摄影风格很成问题,均衡构图实在是多了点,而且导演没有充分利用画外空间——傻了吧,那场午餐时间学员纷纷离开伯纳德投靠安德的调度挺失败的,一看就有些糙。个人认为电影应该摈弃过于静止的机位,多一些手持或是摇镜头,否则太死板了。再看看那场黑人中士登场的段落,毫无新意——不过话说回来,有《全金属外壳》开场戏的珠玉在前,也难为加文胡德了。
6、说到这里,结论似乎很明显,原著好像更适合走文艺科幻片路线。。。。。。
文/青何,ENFP(激励者)nn序言:这部电影我是哽咽着看完的,它激活了我心中太多的情感和英雄原型。nn这是乐观的太空科幻史诗,我的爱。nn科幻小说中,我最爱太空史诗。太空史诗中,我最爱乐观的。在我心中,这代表:希望的星光永不灭。nnnnn故事:50年前几艘航母组成的虫族舰队入侵地球,人类的防御力量几乎被摧毁。危机关头,马泽•雷汉驾驶一架战斗机撞向其中一艘虫族航母,核爆了这艘异星战舰。至此,人类在异星战争中获得了第一场胜利。nn从那天开始,地球史无前例的联合了起来,飞跃式的发展。人类组建了联合的太空作战部,建造并派出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一支远程舰队。nn由于过去人类从未有过太空战争,因此50年来,指挥学院一直在寻找最优秀的孩子,来培养他们,期望他们成为新一代太空作战的指挥官,以适应陌生太空战争。nn安德是他们最有潜力的候选人,也是最后一个。nn安德(Ender),终结者。人格类型偏好为ENFP(激励者),有着深沉的爱和坚强的意志。这是领袖的气势,也是英雄的情怀。nn安德家中有三个孩子,哥哥、姐姐和安德,兄长是ENTP比较暴力,被学院淘汰;姐姐是INFP比较感性,也被学院淘汰;安德ENFP在兄长的暴力和姐姐疼爱下,平衡了暴力和感性。nn这是领袖(leader)的素养,在美国人挑选军事指挥人员的过程中,情感和思维的平衡是非常关键的评估指标。nn《安德的游戏》所处时代背景的设定下,家庭不能要第三个孩子,但是学院太需要高智商的孩子来赢取这场针对虫族的战争了,因此要求高智商的安德的父母再产一子,也就是安德。nn这让感情丰富的安德觉得自己有些多余,在兄长的压迫下,他或多或少也有些自卑。然而正是这些因素,促成安德培养了坚韧的意志和超凡的能力。安德的姐姐和父母则给予他深沉的爱,这滋养了安德心中爱。nn正是复杂的情景:优越的基因、富裕的家庭、父母的期望、兄长的暴力、姐姐的疼爱、自身的使命,这些元素融合到一起,铸造了安德。nn经过培训学院的训练,安德完成了他的个性化发展之旅:偏好直觉,也锻炼感觉;偏好情感,也锻炼思维。偏好外倾,也发展内倾。偏好感知,也发展判断。清晰的分层,同时又完美的结合,这融合是英雄的产生,也是神性的诞生。nn拥有超凡能力的ENFP(激励者)安德,在他周围凝聚起了一个忠诚的核心团队,团结、奋进。nn是的,安德成长成了可以和马泽•雷汉并肩的英雄般领袖(leader)。nn人类,这意志坚定的物种,势必将横扫一切,虫族的蚁后(leader)预测到了这些。由于虫族在生理构成上没有声带,所以虫族的末代领袖(Leader)通过心理游戏,通过无意识的梦境与他交流。nn在虫族入侵地球50年之后,人类的远征舰队将要抵达虫族母星所在星系,安德的团队仓促前往曾经被虫族占领的小行星殖民地。远征舰队的指挥所就坐落于此。nn在这里,安德见到了马泽•雷汉,人类的英雄。他了解虫族的思想,在模拟对战中负责设计虫族的战略和战术。在这里安德将和众多指挥官们一起模拟对虫族的战争,毕业之后就可以真正的指挥人类的远征舰队。nn最后一场模拟对战是的虫族母星。毫无悬念的,安德又赢了!nn然而一切都不是模拟,不是游戏, 他们每次指挥的就是真实的舰队。每艘航母的陨落就有许多人失去生命。nn同时失去生命的,是虫族的整个种族。nn众生平等的价值观深植安德内心。将一个物种灭绝的行为,在安德看来不可接受,更何况这行为出自自己之手。nn在几近绝望的时候,安德突然意识到虫族或许是通过意识来直接跟自己交流,之前玩的心理游戏和梦境,就是融合了自己、计算机、虫族的思想。nn在心理游戏中的最后一个场景是被火流星摧毁的虫族巢穴的遗迹,安德顾不上指挥所外小行星稀薄的大气,闯入这个遗迹。nn万幸,还有最后一个蚁后的卵在废墟中。安德见到了末代的蚁后,承诺会将带它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nn勇敢、坚毅、爱,这些最优秀的品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安德,天选之人,既是人类的领袖(leader),是虫族领袖(leader)的拯救者,也是两个种族第一次沟通的使者。nn作为荣誉舰队司令的安德,行动不再受到限制,他带着虫族最后的希望之卵,驾驶一艘星舰航向拯救之路。nnnnn影评:在这旅途中,强大、毁灭和拯救之路上,安德得以成长。nn黑暗的阴影是进化所带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杀戮流淌在人类的血液中,然而无穷的创造力和活力也源自于此。禁锢阴影,同时也会禁锢人类的未来。nn人类必将发现自己内心的阴暗,伴随它,理解它,驯化它;然后得以升华,才能追寻光明和希望。nn黑暗、人间和光明,在一个人身上可以流畅的融合。nn能量在人类的结构中得以涌动,神性就可以诞生。nn如果更多的人经历这些阶段,作为整体的人类也因此必将更有希望。nn因为有我们,乐观的行动派。我们将张开双臂,迎接未知挑战,得以超越极限。nn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强大的存在。nnnnn终:在我所能看到的未来中,有各种可能性,为最糟的结果做好准备,向最棒的结果努力进发。
两年前读过小说,爱不释手,写过一个简单的书评(http://i.mtime.com/huaxiren/blog/6806633/)。后来听说终于要拍成电影,而且选了Asa Butterfield演安德,就一直盼望着看个究竟。但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影片可能不会好,原因是小说的内容并不容易改编成电影。
今天看了。可以放心地说,片子起码可以打75分以上,已经很不简单了。节奏相当快,叙事简洁,删存的决定90%正确,或者说我能够理解。特效自成一格,华丽宏大,跟想象中的很多场景吻合,比如无重力战斗训练场和安德的心灵游戏。主要演员表现出色,尤其是Asa。(回来后毫不犹豫收入后宫)
下面是大概的故事,如果您看过前面连接中的书评,这一段就无须再看。没有剧透。
安德的英文是Ender,就是生了这个孩子之后就不生了,打住了的意思。他的出生是特许的,故事设定的世界实行计划生育,第二胎就算多余,Ender是家中第三个孩子,纯粹因为他的哥哥姐姐都是天才,才给他家额外的超生指标。哥哥太暴力,姐姐太慈悲,都不适合做星际舰队的指挥官,虽然智力方面没问题。安德就刚刚好,有同情心,不欺负人,被逼到墙角才还手,但他一还手……tada……大家最好还是别逼他还手。然后安德就被选上了(六岁的时候),然后就接受了魔鬼训练,然后… … 至于为什么要选小孩做指挥官,原因是对付的敌人是虫族外星人,小孩在吸收信息,操作电脑和随机应变方面,都比成人灵敏,安德更有一个优点,就是他会去揣摩敌人的思想。
好,设定讲完了。小说其实是心理悬疑故事,最出彩的是神童指挥官的养成。大量的篇幅描述安德这个苦孩子经历的种种非人境遇:多余的孩子/暴戾的大哥/从小到大被当作怪胎/因为是重点栽培对象而受到刻意的孤立/离开感情亲密的二姐/成人世界和强敌的挑战,等等等等。哈利波特跟他一比,简直要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智力超群而且注定要成为英雄的主角,如果不饱受折磨怎么可能构成精彩的故事?
另一条出彩的故事线是安德的哥哥和姐姐,别忘了他们都不是省油的灯。当安德在地球轨道的空间战斗学校受训时,兄妹俩悄悄地成为地球上的政治领袖,都是很有趣的人物。
第三条故事线,才是安德打游戏打外星人,当然这条线跟第一条线紧密结合。
电影中,第二条故事线完全忽略了。可以理解。作为小说,这条线丰富了内涵和主题,也为安德的心理状态提供充分的背景,但是在电影中,这条没有动作戏又很复杂的支线会严重拖慢节奏,所以只能割舍。大哥只出现了一幕,二姐也只是必要的点缀。
第一条线则被大大地弱化,集中讲述的是第三条线。这样做的好处在商业上是显尔易见的。毕竟一部华丽的动作科幻片比深刻的心理科幻片要更吸引普通观众(至少制片方是这样认为的,他们很可能也是对的)。所以片子才会成为本文开头描述的节奏明快叙事简洁的模样。没有问题。至少故事讲得完整流畅,书中最重要的人文思考主题也没有完全被忽略。理性的做法。说明编剧忠实原著但不是脑残粉。(非理性脑残粉的做法请参见某贵片的加长版DVD)。
因此我对改编的决定是支持的,电影有自己的节奏。不过这样一来,没看过书的观众对影片的前半部分可能会get不到(你!不许骂我用英文,这里必须要用)。弱化了安德经历的折磨和冲突,尤其是心理上的,观众对他的同情和共鸣也大大减弱。一个平步青云的神童,大家围观的兴趣就不是那么大了,对么?电影的前半部分剧情,我看的时候心里一直想:不是这样的,太容易了。安德在战术和策略方面的过人之处,也表现得不够。
这时候就要赞选角导演的慧眼。Asa这个孩子几乎透明的瞳孔,单薄高挑的身子骨,青涩摄人的神情,差不多凭空把观众的同情心翻了一番。故事交代的薄弱,被他的银幕个人魅力(至少是部分)弥补了。他出色地承担了大制作主角的重任,就像故事中的安德小小年纪担起拯救地球的责任(也许两者的相似之处给了他启发)。原著以年龄来强调安德的弱势地位,但电影真的很难用6岁的孩子来演这样的故事,加大年龄非常可以理解,Asa的气质像精致的陶瓷,自有一种尊贵的脆弱感,稍稍可以替代这方面的设定。
帮衬他的绿叶是韩索罗爷爷和甘地爷爷,也发挥得很好。三人之间的几场对手戏几乎比特效战斗场面更抓人,当然,也理应如此。其余的孩子没有什么发挥空间,表现只能中规中矩。总之,电影大大简化了原著,但自成一部相当精致的作品。伟大当然谈不上,优良绝对可以有。
最后说一点特效。本片特别倚重特效,难得的是特效没有过分。这个真的很难。所以额外表扬一下。然后想到Asa有多少绿幕前的戏份,忍不住再赞。安德的心灵游戏还原得很好,如果能再强调多一点就更好了。
1985年的时候,想象一种个人手持平板电脑很酷,到现在么,也许设计部门最省事的道具就是安德用的iPad吧。偷笑。设定是near future就有这种风险。XD
续集应该可以拍。过几年Asa长大一点,正好演《死者代言人》。
--------------------
11月16日二刷补记:
长兄Peter的存在感之缺失无法弥补,其实在有关场景多给他几个镜头,几句台词,就会好很多。片子再长20分钟就可以,增加安德受到欺凌的强度,加剧他挣扎的困难,就可以,不必多加很多新的情节,Peter再出现一次。就可以了。
不过这部影片的分级是PG,这样的分级不能出现太过暴力的场面,是一个限制。因此目前的成品,是经过精确考量平衡的。
二刷感觉更好,因为自己脑补了不少东西,也因为Asa的表演经得起仔细观察。
配乐非常出色!!!
可是司令觉得我是个人才,他还送我去战争学校,在战争学校的足球赛,我机智的学习国足所有人围住球挤到对面门里的战术,战胜了高年级小痞子。小痞子球踢不过我,打架又被我打成植物人。
可是司令还是觉得我是个人才,他就把我送到了前线,这么多年过去了,ipad也可以投影着玩了,司令天天让我玩投影ipad,真是爽。有一天我终于把游戏打通关了,司令居然说游戏是真的,chao~老子最喜欢虫族妹子了,你居然跟我说是真的。后宫也不要了,地球的姐姐我也不要了,拿着奖金跟活下来的虫族妹子周游宇宙去了。
所以说,年轻人,没事多玩玩ipad,学学打架,不用多久,你就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虫族妹,走上人生巅峰,想想有没有点小激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