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科幻片  »  欧罗巴报告

欧罗巴报告  木卫二报告 / Europa

674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吴彦祖沙尔托·科普雷克里斯蒂安·卡玛戈卡罗利娜·维德拉迈克尔·恩奎斯特安娜玛丽亚·玛琳卡艾伯丝·戴维兹小伊塞亚·维特洛克丹·福勒尼尔·德格拉塞·泰森

类型:科幻惊悚导演:塞巴斯特·柯代洛 状态:HD 年份:2013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6857606热度:0 ℃ 时间:2022-05-01 20:03:17

简介:详情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推测木卫二可能是除地球之外,太阳系中唯一一个有大量液态水存在的地方。因为木卫二的表面照片与地球海洋上的冰的照片相似,冰壳上布满了各种陨石撞击留下的坑坑洼洼,不少科学家推测,在木卫二的冰壳之下或...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推测木卫二可能是除地球之外,太阳系中唯一一个有大量液态水存在的地方。因为木卫二的表面照片与地球海洋上的冰的照片相似,冰壳上布满了各种陨石撞击留下的坑坑洼洼,不少科学家推测,在木卫二的冰壳之下或许有着太阳系中最大的液态水海洋,海洋下面可能存在着有单细胞生命。而这一“生命可能”的理论正是电影《欧罗巴报告》的核心
  • 头像
    遥远的彼岸
    我个人觉得有些给很低分的评价有些武断:
    1、电影中提到预定的降落地点温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因为溅落偏移才到了冰层达2000多米的地区(看钻机行程参数显示),后来飞船二次着陆到达预定地点,因为温度高所以冰层特别薄,冲击力又造成冰壳破裂,异性生物才能到达表面。
    2、温度高的区域是因为存在海底火山的原因。经飞船钻探后发现,高温地区的硫含量很高,这也是合理的。在地球深海也发现了在海底火山周围依靠硫元素生活的细菌,并不依靠氧和光合作用生存。
    3、绝对零度是星球表面。因为厚厚的冰层起到了类似地球大气层的作用,隔绝了宇宙射线和太阳粒子的侵蚀,有生物生存的可能。冰层下水是液态存在的,所以温度绝对在摄氏0度以上。
    4、外星生物绝不是靠吃宇航员生存的。电影中提到在星球表面发现了低级生物(类似于绿藻),所以导演的设定是在冰层下的深邃海洋内存在着完整的食物链,产生高等级生物是合理或者必然的。

        综述:作为一部低成本的科幻片,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事无巨细的一一陈述,但整体来说没有大的谬误。科幻的软硬只是相对的概念,硬科幻也不能等同于科研报告。而影片的拍摄视角独特,调动了观众的临场感,还是不错的。
        特别是近些年来,拍科幻(特别是硬科幻)越来越不讨好观众,预期收益不高,而投入相对其它类型的电影又偏大,主要还是观众的科学素养在不断地下降,现在拍科幻不如拍魔幻,什么魔戒、哈利波特等等,好片层出不穷,但现在能看的科幻新片还有几部?不但电影是这样,连电视剧也是,自从星际旅行、卡拉狄加之后,基本就没舒心的追过科幻剧了.......
            So,对科幻多点宽容、多点支持吧!
  • 头像
    闲梦江南
    很多人应该会吐槽我的这个评价,但《欧罗巴报告》的确是我十年来看过的最好的科幻电影。

    十年前我还是一名刚上初一的学生,有一天上街去买当时非常轰动的《侏罗纪公园》VCD,顺便也买了一张看起来就像盗版的《天地大冲撞》(碟上写的名字是《彗星撞地球》)。霸王龙摧毁厕所叼出一个可怜的小人的镜头只是暂时的刺激了一下我当时的神经,但飞船最终冲向彗星化解大部分冲击威力的情景却可以说是终身难忘。《天地大冲撞》之于当时那个还留恋在草丛里抓蚂蚱,数学题也做得不错的我,就如同李小龙的《龙争虎斗》之于当时各个沿街角落的小混混,一生的事业被点亮了。

    现在的我,在科学的信仰下,正与水动力学做着殊死的搏斗,继续着已被点亮的事业。吃晚饭时照例是要看一部电影,《超人:钢铁之躯》还没有蓝光版,于是就随手点开了貌似没有什么热度的《欧罗巴报告》,《蓝色多瑙河》响起之时,我放下了手中的披萨,把进度条重新拉回了片头。

    用录像资料的方式讲述影片并不鲜见,《第九区》就是最近的优秀例子,恰巧《第九区》的男主也出现在了《欧罗巴报告》中,有种全明星的味道。看到老兵安德烈发现窗外闪光时,我以为影片又会陷入安德烈固持己见,全组人认为他出现错觉,他为了证明自己孤身一人冲出飞船寻找光源被外星生物吞噬全组开始逃亡的俗套。但是马上就有人问光源强度如何并指出虽然安德烈精神状态不稳定但这可能是登陆后的第一个重大发现等等现实科考中的常理性推断。随后深井探测器被未知光源吞噬时,全组人员也没有马上做出“一定是外星生物”吃了它的判断,因为一如结尾所说,土卫二上存在高等生命体这一命题已经超过了之前所有的科学假设。理性的科考人员不会第一时间得出过于不切实际的推断。联氨泄露导致我们亲爱的《第九区》大虾不能进舱也是十分生动的情节。虽然不是重大的物理性损伤,如遭宇宙尘埃击穿,遭强太阳光照射等等,只是在维修过程中的一步冒进,导致太空服上沾染了几百克的高毒性燃料,进而导致一个生命的最终逝去。太空探索容错率真的是陆地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大虾慢慢飘远的镜头,与众多科幻作家所描写的别无二致:一开始看上去自己的手指离那把手就差10公分,速度也不快,就慢慢的11公分,12公分,13公分。。。可你知道这已经是永别了。你再也不会有机会触碰到任何物体,那把手也将会是你生命最后一帧聚焦的位置。“我多希望自己就这么一直飘下去”

    接下来轮到俄罗斯妹子出舱了。作为一个古生物学和海洋学方面的专家,她是第一个在听到安德烈描述时提出微生物发光的人。为了证实这一点,她迫不及待的想要出舱并没有让人觉得不理性,即便在已经失去一员的情况下,全组人经过民主投票,决定继续探索。安德烈虽然反对,但在决定作出后充分配合,并无消极话语。我一直不明白很多科幻电影里通过地球上的层层选拔之后派出的精英中的精英总是带着十五六岁的任性,为了一时争强好胜或恐惧之心而大脑短路(如《普罗米修斯》),稍微有点理性的人都应该明白在一个封闭的小环境里负面情绪是有多么容易传染。安德烈很好的避免了这一恶俗的设定。话回妹子:出舱后发现的第一份类藻类生物样本给全组人带来了极大的喜悦,而妹子在发现更远处光亮时请求前进也没有出现指挥长要求返回,自己一意孤行的情节。从始至终决定都是全组人一同做出的,所有人的目标一致,而这一目标在当时还没有完全显露。最终妹子沉入了深海,临死前瞳孔中映着白光,应该是她一生事业最灿烂的光亮了。

    随着影片的进行,吴彦祖在保护飞船时不慎摔死,而另一个男宇航员又无故在冰面上消失,我已经隐隐看得到结局了。视频中的女人并不是在地球上做的录影,不会有人回来了。与有可能发现的未知相比,人类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呢?想象人类从今后千百年的历史就将由此改变,为了多看一眼未知的样子,多传输回一副未知的图片,人类的生命有算得了什么呢?

    科学与发现是人类智力进化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的诞生少不了工业革命后众多基础学科的重大发现,没有它们,再优美的诗篇也不能升华人类的精神。当今社会好像又进入了三百年前的那个瓶颈。技术进步变慢,关键突破难再,再优异的社会政治结构也只能维持现有的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的进步,才是引领人类不断进化的动力。

    作为一名愚钝的工科生,一路走来有过困惑,也有过改行的念头,觉得别的行业轻松,钱也容易赚。《欧罗巴报告》可以说在不经意间再次坚定了我沿着这条微不足道的道路走下去的决心,在飞船传回来的最后一秒画面里,人类终于得到了几千年以来萦绕在心头的疑惑。费米悖论是有解的,他们存在过,存在着。人类也会在不断进步中存在下去。
  • 头像
    豆沙包
    地球人,
    你们好!

    威廉的确不行了,
    摔得太重,
    内伤,
    我们实在不能起死复生,
    长得帅也挡不住悲催的命运。
    但是,
    你们其余的人员都还健在,
    包括滞留外太空的那位宇航员,
    我们也顺利挽救了回来。
    高兴吗?
    失而复得总是个惊喜,
    至少那个家伙很开心,
    差点开心死掉。

    他们现在暂时生活在欧罗巴的仿地球生态实验室内,
    玩着电玩,
    吃着欧罗巴海鲜,
    看着这里的美女与帅锅的艺术表演……
    当然,
    待飞船修理完毕后,
    他们将返回地球,
    希望你们不要担心,
    不要咬牙切齿的计划报复我们,
    也不要计划来欧罗巴搞监听、推行神马民主,
    这里也的确没石油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神马的哦。
    当然,
    印第安人的历史我们也是比较熟悉的,
    SO,你们懂的。
    此致,
    礼。

    欧罗巴的欧国外交部发言人
    地球纪年2013 07 09
  • 头像
    小慕容
    首先分享写这篇文章时候笔者听得bgm——Symphonies Of The Planets 1 - Nasa Voyager Recordings 美国宇航局发布的太空声音采样。墙裂推荐!

    作为一个曾经的科幻迷,尽管我其实并不太看所谓的科幻电影,但这部小众得可以的《木卫二报告》却着实让我震撼。



    关于木卫二(from Wikipedia)

    木卫二,木星的四个大型伽利略行星中的一颗,主体构成与类地行星相似,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构成。

    它的表面由水覆盖,据推测厚可达上百千米(上层为冻结的冰壳,冰壳下是液态的海洋),1995到2003年期间环绕木星进行科学考查的伽利略号飞船所采集到的磁场数据表明,木卫二在木星磁场的影响下自身能够产生一个感应磁场,这一发现暗示著,其表层内部很可能存在与咸水海洋相似的传导层。木卫二可能还有一个金属性的铁核。Goddard高解释度光谱仪观测到,木卫二的表面包裹着一层主要由氧构成的极其稀薄的大气(1地表气压约1微帕)。据猜想,冰下的海洋中可能有生命存在,其生存环境可能与地球上的深海热泉或南极的沃斯托克湖(Lake Vostok)相似,其生命的形态可能与地球上的某些嗜极生物相似。尽管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但基于可能存在的液态水,相继有若干项向木卫二派遣空间探测器议案曾被提出。

    基于以上种种探测数据和推论,木卫二实在已经给了人们太多可以幻想的空间。如果一颗星球,有水、有氧气,那么它就可能有生命。尽管我从来反对这个观点,毕竟我们对生命的形态认识太少,迄今为止我们甚至不知道是否真的有碳基以外的生命体存在于世。不过就在我们的想象力能够抵达的边际之内,水、绝对零度下的热辐射源、氧等等的诸多元素,已经足够吸引眼球了。

    回到影片本身。

    必须要说,《木卫二报告》打着科幻、惊悚的名号,但其实远远偏离了大多数观众对其的期待。首先,它完全与常规意义上的“惊悚”无关,因为大多数人定义惊悚的时候更喜欢用那些一惊一乍的视觉元素,是要缓慢而摇晃的手持推镜头,是幽暗不明的音乐,是昏昏沉沉的灯光和主角紧绷的面部表情,是“凶手到底是谁”的步步惊心……大概很少人会觉得挤在小小的太空仓漂流22个月很可怕,很少人觉得绝对的黑暗和绝对的寂静很可怕。还有闪烁断续的通讯频道,不得不舍弃的自己的生命,更何况完完全全地与世隔绝,全然未知的命运,还有全然未知的生命。

    至于科幻。只能说,这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的真正的硬科幻电影。

    每每提及科幻,大家都一定要拿《异型》《阿凡达》《深渊》《黑客帝国》《X战警》《星球大战》什么的来说事。于是科幻的套路就不外乎是“外星人来啦我们要打倒它”或者“为了宇宙的未来且让我们冲出地球打倒外星”之类之类。最终成品也不过就是让大家目眩神迷一把,权当体验了21世纪好莱坞造梦工场的特效势力。

    然而《木卫二》却不是这样。片子其实用了时下很流行的“伪/仿纪录片”风格。全篇的所有镜头除了通过飞船内部摄像头记录的影像,就是是地面播出的breaking news和人物访谈,乍一看真有其事。

    不得不说导演的手法实在漂亮。首先,这样的拍摄方式可以极大地节约预算。不出意外的话,本片是100%室内拍摄,就连为数不多的几个室外景(太空/登陆行走)都一定是棚拍的。至于特技,在全篇里应用的范围应该也不太广。惊心动魄的打斗场景一个没有,所有的生死一瞬几乎都表现为通讯失联;飞船升空完全就没有大远景,只有新闻画面;宇宙航行的阶段很真实地反映了飞船那“沧海一粟”的形象,简单地说,要么没有参照物要么跟参照物的相对速度近乎0;更有甚者,片中所有的机位都是固定的,就是飞船自带的摄像机的角度,就连海报上面那景象都完全看不到哟。这样的手法实在让人想拍案而起:“没见过这么能偷懒的剧组!”忘了说,本片一共总共全部只有9个演员……呵呵,真的很偷懒对不对……

    但是,这个懒偷得很成功,它偷来了入木三分的真实感。每一帧画面上你都能看到飞船的标志和机位说明,其中一些部分甚至有详细的可读参数。发射读秒的时候、计算氧气量的时候、降落读数的时候……揪心,仿佛身临其境。特别是当到地面探测器终于降临在木卫二以后的那段时间里。整个探测器只有两个极小的窗户可以对外观测,而且每次守着观测窗的也只有一个人。其它所有对外界的感知都通过仪表、数据、舱外摄像机来实现。舱内的宇航员们自然不知道外面将要发生什么,而通常处于上帝视角的观众,也不知道。所有人都在等,只能等,等下一步进展,等一个结果。

    这样的叙事方式对很多人来说他太“闷”,完全没有高潮,更别提经典好莱坞的5min一个爆点的恶习。但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你可以看见他们的更清晰地状态,兴奋地沮丧的失落的惶恐的,还有自我们诞生之初就埋在血脉里的,对远方的渴望、对未知的渴望、对生命的渴望。当那句台词一边又一边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物言语中反复出现——“相比起那许将永久未知的世界,你个人的境遇还有多重要”——那一瞬间的感触远胜于所有所有惊奇诡谲的宏大特效。未知的世界,渺小的力量,细微但坚实的脚步。

    我是一个极其热爱“奇观”电影的看客,所以我刷了大把大把的好莱坞大片儿和毫无意义的恶俗言情剧。然而在消遣娱乐之外,作为一种电影类型、一门艺术、一种记录个人思想和文明进程的工具,《木卫二》没有辜负“科幻”之名。它带来了一种真真切切的疯狂幻想和冷静思考。它的宏大不在场面,而在立意。

    也有人提到说,本片不过就是讲了人类在外星探索中被异形猎杀的故事;或者说本片不过是另一种“主旋律”教育。先说前者,其实片中的外星生物并没有直接地承担什么“吃人”的角色。甚至没有任何镜头表面那些宇航员最后真的死了。他们只是失去联络,准确地说,在人类可知的波段上失去了联络。也许他们沉入水中以后成了外星生物的座上宾呢? 至于所谓的“政治正确”,其一,除了吴彦祖领口的小红旗,政权在片中也被刻意地淡化了,负责木卫二项目的只是一个联合多方资金和势力的集团企业;其二,如果说真的有什么“主旋律”,那么便是为真相而牺牲的精神,甚至我更倾向于将其表达为“为真理而死的愿望”。文明史观上的“正确”,又有何不可?如果有一天我能有机会踏上遥远的另一颗星球,触摸那里的土地、目睹从前不可想的生命,我猜我也不会介意还要不要回家这种事,但是我会介意,如果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和了解。

    片中有我印象最深的,也是让我有种颤栗的两个镜头。其一是James最终决定把自己放逐在宇宙空间以后。视角是宇航服的肩部摄像头,纯黑的背景,能看到一只胳膊和一角的面罩,还有就是越来越远的飞船,然后有短暂划过视角的阳光。最后整个画面全然静止,除了那一只胳膊和一小块面罩以外,就只有画面中心空茫的黑和愈加沉重的呼吸声。恍惚间觉得有什么还在动弹,原来还是那艘飞船,漂在画面的一角,渐渐地,就再也看不见了。

    孤独,冷寂,恐惧。我说不好该怎么去形容它。我没办法去形容它。

    还有Katya。第一次着陆的时候她负责守在小窗户边上,于是她第一个看到了真正的木卫二,而她再不能停止看着冰雪融成的木卫二。后来为了科考也为了自己一个不现实的梦,她踏上了木卫二的冰面,却也因此而再未能反。但她的面罩摄像头忠实地记录了她最后的眼神,和瞳孔中反射出的绝美的影像:白光,像led一样,说不清是什么,游移、汇聚、闪烁,似有生命。在单细胞生物的发现之后,在大家都以为终于有了重大发现之后,以为功成名就之后,另一种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的更高级的生物。她关掉了自己的顶灯,一片黑暗里有着更是黑亮的眸子,眸子的中心,反射出另一种智慧生命的样子。

    多美。



    在这里,再去解释什么是费米悖论,什么又是黑暗森林已经太过多余。我只是期待,有一天会有一部真实的纪录片也这样说道:“他们的探索得到的发现重新定义了人类对自己、乃至生命定义的脉络。我们终于知道,我们所处的宇宙远比我们最疯狂的假象更丰富更精彩、更生机勃勃。”

    朝闻道,夕死可矣。至少,证明我们并不孤单。
  • 头像
    透明
    本电影拍得很认真,看电影的人需要耐心,就当记录片去看,如果抱着娱乐片的态度,估计会失望。但是喜欢科幻片的人,一定会喜欢这个电影的。

    (而且发现吴彦祖是360度无死角的帅!)

    同时这里我期待下同样反映太空漂流的新片《地球引力》。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793783/

    太空电影一直是我的心头爱,从小时的动画片《星际旅行》到后来的《阿波罗13号》《异形》等,每部都能如数家珍。连动画片《星际旅行》每集开头的“船长日志。。。”都念念不忘。

    太空电影一直粗分两类,一类如《星球大战》《萤火虫》《星际旅行》那样的,宇宙已经形成人类社会般的模式,不同星球的智慧生物已经形成联盟,科技发展到跨越星球和星系完全不是问题了。

    另一类如《火星任务》《撕裂地平线》《异形》此类的,人类仍然处于的探索太空的阶段,科技有所进步,但是相比偌大的宇宙仍然很微小,我们仍然在寻找到其他的地外文明和生物。

    (当然,这之外,还有如《星河战队》那样永远经典的灭虫片。)

    我自己是偏爱后一类的,因为往往这样的电影,在故事架构上都基于现实科学上的幻想,风格也偏惊悚或恐怖。

    当第一次看见《异形》里的“休眠舱”概念,当第一次看见《撕裂地平线》里阐述的“虫洞”理论,当第一次看见人类暴露在太空里是如何爆裂的。。。等等,那样的心情是激动兴奋得难以言表的。

    随着顺从和溶进这个社会,世界渐渐和这些脱离了,每天为生活的琐事而烦恼,周围的人每天谈论的也是国家大事和生活小事,没有人再谈科幻。

    当电影院里充斥着伪青春的国产烂片时,当电视台都是抗日婆媳剧时,大家都麻木的从众围观,找不到人来聊科幻电影了。

    我忽然感到了孤独,我向往在美国的科幻电影工厂里,一帮热情的人,不分年老或者年幼,大家在为电影设计合理并让人赞叹的道具,讨论着“虫洞”理论,“异形”的繁殖体系。可以安心的一辈子以此为生,而身边又都是志同道合的人。

    并且不会像现在一样,当你谈论这些,总有人说“幼稚无聊”或根本一窍不通。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