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片总会自然的带入很多思考和判断,不会因为华丽的画面或角色的演绎而脱离。因为原子弹而成名的奥本海默,我却是因为22年解除安全听证而认识他。再一次体会到了“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一位存有善心和良知的科学家却成为了地狱之神。“science has profoundly altered the condition of human’s life, both materially,in the way of spirite as well…We know that as long as men are free to ask what they will, free to say what they think, free to think what they must, science will never regress, and freedom themselves will never be wholly lost!” So let the freedom win!
现实当中的奥本海默,更加的让人喜欢,又心生怜悯,那瘦高的身材,挺拔的鼻梁 ,还有那双天蓝色的带有丝丝忧郁,又很神秘的双眸。一名物理科学家卷入了政客的世界,被政客摧残乃至“摧毁”。
【诺兰说】毫无疑问,他改变了世界
【奥本海默说】只要人们可以自由的提出自己的愿望,自由的表达他们的想法,自由的思考他们必须做的事情,科学永远不会倒退,自由本身永远不会完全丧失。
【我看】太珍贵的奥本海默年轻时候的照片,研发原子弹时候的影像视频,还有纹满额头时候的画面,总是叼着一根烟,手举一杆烟斗,琢磨不透的眼神,“安全许可”事件,让奥本海默更加伟大起来,更让人对他肃然起敬,继续去深入了解他,看书去~
记录片总会自然的带入很多思考和判断,不会因为华丽的画面或角色的演绎而脱离。因为原子弹而成名的奥本海默,我却是因为22年解除安全听证而认识他。再一次体会到了“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一位存有善心和良知的科学家却成为了地狱之神。“science has profoundly altered the condition of human’s life, both materially,in the way of spirite as well…We know that as long as men are free to ask what they will, free to say what they think, free to think what they must, science will never regress, and freedom themselves will never be wholly lost!” So let the freedom win!
一个科学家的怪诞与天真,与《奥本海默》选角来看,真实的他显得更为沉静,并没有那种悲剧性的深邃。
主要是凝视他的眼睛。
对于《薄伽梵歌》的引用,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他的精神层面出现了无法疏解的压力,从而在宗教层面寻求解脱。
在二战背景下,又与美国共产主义相联系,我认为他的性格特征对于人是偏向于保持距离,但是又渴望被触碰,因而在感情上属于被动。
在核武器的使用上,他选择了以恶止恶,亦是题目中的以战止战,因而在投放核武器地点的选择上,广岛与长崎承担了展示人类原子武器威力的作用。同时,也迅速地结束了二战,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可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关于科学与伦理的辨析,这亦是他主动去承担的责任。
他在做出选择之后,长久地需要去反思这样的选择是否必要,是否超过了限度。我们自然无法去评价这样的抉择,毕竟历史只能选择一条道路前行,不是人人都需要写出《高堡奇人》的剧情。而我感觉他之后的人生,正是因为认识到科技所带来的威力,因而未来的人们是直面毁灭本身,而非单纯的冲突。
科技带来了效率,带来了复杂世界的简便解决方案。技术本身的暴力可以无视规律,粗暴地解决冲突与矛盾,这便是人们当下即是显露,又是克制的过程。我们或许谈过太多与技术相关联的进步,同时其带来的社会变革,我们并没有相应的“科学家”去善后。在变化过程中,只能将希望付诸于宗教或者哲学,将焦虑在思想中化解,这是当下的趋势,也是在社会大环境中我自身的观察。
历史必然会以某种形式返归未来,这种必然是来自于人性的抉择,一方面沉溺于工具(欲望的实现),一方面寻求解脱(欲望的失落)。在这两端摇摆过程中,人所笃信的事物会产生变化,思想也因为“卷”(对现实的不确信以及对欲望满足的迷恋)而显得激进。这亦是平稳时代利己主义者的大规模出现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思想教育所被重视的时代。
回头去看奥本海默的晚年,我的脑海中显现的是那些虚无主义哲学家的身影。
克里斯托弗·诺兰自编自导的二战题材传记电影《奥本海默》,今天正式中国内地上映。
不少影迷期待这部诺兰的新片很久了,毕竟自从2020年的《信条》之后,已经三年没看到诺兰的新片。
《奥本海默》改编自书籍《美国普罗米修斯:奥本海默的胜与悲》,讲述了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主导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
尽管这是一部传记电影,但是按照诺兰一贯的风格,叙事必然庞大,人物关系必然复杂。
如果不提前做点功课,观影过程极有可能看得一头雾水,等电影结束了再狂刷解析,就很影响观影体验了。
有一部纪录片,堪称是电影《奥本海默》的背景知识补充。
观看诺兰的新片之前,不妨先看一下这部纪录片,对奥本海默其人,以及电影中涉及的人物和背景知识,有个初步了解,这样观影时会轻松很多。
这部就是2023年7月刚刚上映的《终结一切战争:奥本海默和原子弹》。
n
诺兰在片中也有出现,他对于奥本海默的评价是:
历史上很难找到一个人身处如此复杂的情况,面对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却要完全靠自己去判断。
这或许是所有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的共性。
只有在回顾历史时,才意识到当时的自己影响了全人类的命运。
当奥本海默目睹原子弹毁灭性的威力之后,才惊觉自己“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1904年,罗伯特·奥本海默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富有的德裔犹太人家庭。
父亲朱利叶斯·塞利格曼·奥本海默是德籍犹太人,早年移民美国,经过奋斗成了一家纺织公司的总裁。
母亲艾拉·弗里德曼是一位画家,有自己的画廊,收藏有毕加索和梵高的真迹。
但她在奥本海默九岁时就已离世。
奥本海默还有个弟弟弗兰克·奥本海默,也是一名物理学家。
艺术家气质的母亲,在对奥本海默的教育上,有几分神经质。
她不让奥本海默出门和同龄人玩耍,这也造就了他成年后不擅长与人打交道的内向性格。
不过总的来说,奥本海默的成长经历,完全是学霸样本。
从小就是神童的他,求学经历充斥着两个词:全优和跳级。
1925年,21岁的奥本海默就从哈佛大学提前毕业。
有别于同龄人迷茫的青春,二十岁的奥本海默是个聪明又有主见的天才。身材修长潇洒,气质忧郁烟不离手,颇有几分神似摇滚歌手鲍勃·迪伦。
之后,奥本海默来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实验物理。
然而,学霸终于碰了钉子,奥本海默虽然聪明过人,但动手能力一般,不擅长做实验。
实验物理显然是他的短板。
突然间的挫折让一直是尖子生的奥本海默备受打击。
直到他转向理论物理学,开始研究量子物理,才发现了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
奥本海默转到德国哥廷根大学,师从理论物理学家马克思·玻恩。
他在德国遇到了全世界最顶尖的物理学家,讽刺的是,其中也包括将领导德国原子弹项目的沃纳·卡尔·海森堡。
1941年末,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加了二次大战,向纳粹德国宣战。
当时的德国早已经开始研究核武器,一些美国科学家提议要先于纳粹德国制造出原子弹,其中就包括爱因斯坦,为此,他还亲自写信给罗斯福。
德国纳粹的疯狂,使科学家克服了伦理和道德上的疑虑,专注于原子弹的研究。
谁先造出原子弹,不仅能赢得二战,还能统治世界。
1942年夏天,美国陆军正式成立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该工程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除纳粹德国外)最优秀的核科学家。
计划负责人是格罗夫斯将军(电影《奥本海默》中,由马特·达蒙 Matt Damon扮演),然而他不懂物理。
格罗夫斯将军需要一个在科学圈内有一定声誉的人来管理这些世界顶尖科学家。
他认为奥本海默是最合适的人选。
1943年,格罗夫斯将军听从奥本海默的建议,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沙漠里,创建了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试验室。
1940年,罗伯特·奥本海默跟生物学家凯塞琳·哈利生结婚,婚后有两个孩子。
然而,这段婚姻并不幸福,妻子凯塞琳·哈利生为了照顾家庭,放弃了生物学事业,这让她长期处在沮丧之中。
而奥本海默真正疯狂迷恋过的女人也另有其人——神经病学专业的女学生吉恩·塔特洛克,即使在婚后,他们也依然保持着情人关系。
然而,塔特洛克的共产党员身份,也让奥本海默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FBI的跟踪和调查。
1944年春,吉恩·塔特洛克自杀身亡,这无疑给奥本海默带来沉重的打击。
奥本海默给核试验场地取代名为“三位一体”(Trinity),这一名称出自约翰·多恩的《圣十四行诗》。
也是为了纪念自杀身亡的吉恩·塔特洛克,因为是塔特洛克介绍了多恩的作品给奥本海默。
1945年,罗斯福去世,希特勒自杀。
德国纳粹的威胁不复存在,原子弹的研究却不可能半途而废。
希特勒死后,目标变成了日本。
毫无疑问,日本会被打败,但是打败和投降是两码事。
奥本海默认为:有原子武器的世界,战争会停止。
因为在如此强大的武器面前,任何人都只能选择投降。
1945年7月15日凌晨5点30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沙漠地带爆炸。
之后奥本海默回忆,他在亲眼目睹核爆那毁灭性的威力时,想起了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中的句子:“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如今我成为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我们知道世界自此就不再一样了。
有的人笑,有的人哭,但大部分人沉默无言。”
身为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在试验成功的兴奋之外,也看到了一种人类毁灭的恐怖前景。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过原子弹轰炸的国家,奥本海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十分割裂,一方面他同情那些即将死伤的日本平民,另一方面他不得不履行职责。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炸弹威力超过2万吨TNT,日本天皇于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奥本海默始终希望这将是人类最后一次使用核武器。
核爆后,日本平民的悲惨影像传到美国,深深刺激了参与原子弹研发的科学家们。
尤其是奥本海默,他的余生都因此备受道德煎熬。
另一方面,奥本海默也凭借“原子弹之父”的身份,一跃成为美国的明星,事业走上了人生巅峰,一时风光无限。
但奥本海默反对研发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氢弹。
一枚氢弹杀死的人数就等同于整个二战的死亡人数。
奥本海默称其为“种族灭绝武器”,从战略上必定会用于攻击平民目标,殃及上百万人。
1945年11月,他离开洛斯阿拉莫斯,到新泽西州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
然而,奥本海默树敌太多。
1949至1953年间,奥本海默卷入了一宗又一宗的争议和权力博弈之中。
1954年4月至5月进行的听证会,就是关于奥本海默和共产党的关系,以及他在曼哈顿计划期间和对美国不忠的科学家的联系。
结果,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被撤销,他被原子能委员会停职。相当于被剥夺了政治权力,无法对官方政策再做任何的影响。
诺兰的电影《奥本海默》剧情就是从那场听证会展开。
电影《奥本海默》剧照
在那之后,奥本海默成了个空心人,失落的他不再做物理研究,也不再评论当今关于核武器的任何问题。
被剥夺政治影响力,意味着科学家自己也无法控制别人如何利用他们的研究成果。
一生吸烟成瘾的奥本海默,在1965年底被确诊患上了食道癌。
1967年2月18日,奥本海默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去世,终年62岁。
2022年末,能源部撤销了安全听证会的决定。
原子弹,是奥本海默留给世界的遗产。
它终结了死伤无数的二战,但与之相对的问题是,如何控制这些毁灭性武器。
然而,无论如何处置原子弹,世界都在那朵蘑菇云升起时,永远地改变了,再也无法回头。
正如奥本海默所言:“如果再爆发世界大战,这个文明可能毁灭。我们需要自问,我们是否正尽一切努力避免它。”
*本文作者: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