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纪录片  »  传奇字体

传奇字体  海维提卡

96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MichaelBierutNevilleBrodyDimitriBruniDavidCarsonMatthewCarter

类型:纪录片记录导演:加利·哈斯特维特 状态:HD 年份:2007 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1937190热度:0 ℃ 时间:2022-04-02 19:57:33

简介:详情  由独立制片人导演Gary Hustwit执导拍摄的纪录片《传奇字体》,讲述了Helvetica字体从起源诞生到它的特性和影响力,影片访谈了不同时期的老中青三代设计师,畅谈这款简洁、直接、醒目的传奇字体背后的故事  1...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由独立制片人导演Gary Hustwit执导拍摄的纪录片《传奇字体》,讲述了Helvetica字体从起源诞生到它的特性和影响力,影片访谈了不同时期的老中青三代设计师,畅谈这款简洁、直接、醒目的传奇字体背后的故事  1957年,新字体Helvetica由麦克斯·米耶丁格和爱德华德·霍夫曼在瑞士Münchenstein的哈斯铸造所作为排版铅字制作。新的工业化时代正在来临,这种容易辨识和阅读的字体形式更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很快风靡世界。2007年,Helvetica字体诞生满五十周年。Helvetica字体已然存在于我们随处可见的任何一处角落,几乎成为了工业文明和机械化的象征。
  • 头像
    peger



    前段时间看完了纪录片Helvetica。

    作为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字体对于大众甚至一部分设计从业人员来讲,还是一个琐碎、遥远、不值得过多关注的尴尬角色。正如Matthew Carter在影片中感叹“如果你说到字体设计师,他们通常一脸茫然。偶尔真有人听说过这个词,但他们也以为这些人都死掉了。”

    而Helvetica在她的50岁时,能有人为之拍一部电影,拍完了巡演还有人看,看完了DVD还有人买,买完了被传到Google Video上还能排上Top榜,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这部纪录片在很大程度上,像是大明星Helvetica于某个表彰大会上放给客人看的“献礼片”——非常精良和专业:优美、轻松、有点振奋人心的配乐;明媚、幽默、出其不意的字体画面(出自电影Borat的摄影师);涵盖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瑞士,法国和比利时,老中青三代设计师以及创始人 Eduward Hoffmannh后人的扎实采访。如果你是Helvetica的忠实Fans,片中对变着法子的夸赞将让你觉得无比悦耳“信息应该由文字内容表达,而不是字体。这是我们十分喜爱Helvetica的原因” “我很庆幸没有人让我去改进Helvetica,因为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但在我看来,操着德国口音、语速奇快的Erik Spiekermann的话虽然率直的有些不留情面,却更引人深思。当问到为何五十年后Helvetica依然如此流行,他叹了口气反问“为什么坏品味无处不在?”

    Helvetica和它的模仿者Arial的流行,其实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它就像是默认的选项一样被拿来就用。这种不经思考,与其说是热爱,倒不如说是对“字体”投的弃权票。人们认为Helvetica的优点是透明、中立、没有感情,选择了省事而且不会犯错。而这种不作为式的“正确”仅仅建立在“字体本身并不表达信息”的基础上。可字体真的不能够恰当地表达内容吗?还是因为字体的设计和选择,比颜色、间距、位置更复杂和难以掌握?


    作品不拘一格的David Carson认为“不要把“可读”和“传达”弄混了。一件东西可读并不意味着传达了信息,更重要的,并不意味着正确传达了信息。反过来讲,有些刚开始难以阅读的东西,也许表达了完全不同的信息并且值得读者花更多时间去参与。” 在数字世界里,手迹这个概念已经逐渐消失。人们很难再通过字迹来体现感情和人格。而对于最注重个性、厌恶雷同的设计师而言,这时如果连认真选择合适字体的机会也不珍惜,那无疑是非常遗憾的。


    Stefan Sagmeister(他那些在自己身上乱写乱画的作品被国内的BBS转的到处都是)对所谓Helvetica代表着的现代设计做了一个形象的概括 “我对通常意义上的现代主义是失望透顶的。他们太无聊啦!我们拿到一份手册,它们都有着大量的留白,上面写着几行用Helvetica一类字体的小字、下面来个抽象的小LOGO、再配一副商务人士走路的图片……这些狗屁无聊透顶。”

    很庆幸导演将这些反调都保留了下来,可这部献礼片的主调依然是粉饰地对Helvetica进行歌颂:对于非称线字体现代、理性、简介的吹捧,却绝口不提衬线字体其实更适合阅读;偷换概念地将非衬线字体等同于 Helvetica,一笔带过甚至忽略其他非衬线字体诸如Akzidenz-Grotesk, DIN, Univers; 将在商标、公用设施、街边小店上的流行拔高为设计上的成功。而Helvetica一书的作者Lars Muller夸张地在大街小巷不断指认Helvetica的一段,则使这种吹捧达到了令人难为情的高度。

    总的来说,这依然是一部让人看着很舒服的电影:有着精良的制作,众多顶级设计师的现身说法。况且Helvetica本身也是一个精良的字体,只是因为用得过多才成了问题。
    http://liupeiyu.blogbus.com/logs/14936478.html
  • 头像
    Petit Shya®
    我想做平面设计的大概都知道这部于 2007 年出品的纪录片,去年是著名的 无衬线 字体 Helvetica 50 周年的大喜日子,所以就有了这么一部对于字体所拍的纪录片,里面采访了很多当代字体设计界巨腕,请他们对该字体做评论,当然不一定都是好评论,例如德国字体设计巨匠 spiekermann 就对该字体有很大意见,甚至脱口而出好几个粗口。

    该纪录片其实更像一部穿插着访谈的 MTV 多过像一部电影。其对于 Helvetica 过多的赞美也导致许多其他偏门字体爱好者的许多呕吐。

    其实去年不仅仅是 Helvetica 这一款字体 50 周年,德国工业标准字体 DIN 同样也是 50 周年,但却没人理会,事实上,过于侧重 Helvetica 字体,也是该字体受到许多抨击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其承载了太多不属于它的东西。极端派甚至认为其导致了公众对于平面设计审美的倒退。

    基本上意见大致应该分为两派:a.限制是一种促进思考的方式;b.开放才是促进思考的方式。基本上,这两种思考方式没有什么可以调和的地方,Helvetica被放置在一个巨大的、融合的全球化时代里,作为全球化的视觉标兵,可以想象它受到的赞美和受到的抨击是一样多的。不过作为导演选择这样的有戏剧化冲突的题材还算是可以理解的,想想看他如果拍DIN50周年,那么大家应该说点什么呢?哈哈。

    电影里戴维森对该字体的评价,我个人觉得收益匪浅,形成现代设计理论里,瑞士风格比重很大,视觉传达的首要概念就是清晰和高效率的阅读性,这些 Helvetica 都可以做到,但真正是,高效率阅读性就等于高效率传达性吗?

    这应该是一个不可逆命题,高效率阅读性可以等于高效率传达,但高效率传达,却不一定非得要是高效率阅读性。对于人类复杂的情感,愤怒、哀伤、爱恋、愉悦,用同一种字体来表示,显然是不可能的。《射枪》杂志使用的烂成一片的混乱排版,很快速的就表达了地下青年世界的愤怒,你甚至都不用去看文章到底写了点什么。还有什么比这更高效率的传达吗?

    电影里某位达人说平面设计已经走到了尽头,如同钟摆,摆到了一端的顶点,剩下的就是往回摆了。一方面,全球化使得人人都一样,这是一个坏事,如同宜家家居使得很多人房间都差不多,但我觉得,不管宜家怎样的败坏了人们的品味,它至少让人们的品味保持在一个可以接受其底线的范围。同样,Helvetica让所有城市看上去都差不多,但它至少没有让所有城市都朝着更坏的视觉世界滑落。而且对于中国来说,中国甚至还没有进化到Helvetica城市的阶段呢。

    “每个人都是其时代的孩子,永远也跳不出他所在的时代”不过我相信在这个时代,孩子们自然会赋予Helvetica一种新的,更契合我们的表达方式。

    作为一款有着漫长设计历史的字体来说(Helvetica 设计过程很漫长,整个字体家族是慢慢设计完成的),它的被精心设计,以及被肯定,它代表的工业和现代设计概念,使得字体和平面设计迅速的进入了摩登的电气时代。这些是无法被抹杀的。

    最后,感谢snl、Alex、colourphilosophy、jjgod、cognito为这部电影的字幕所做的专业性翻译,我们(设计师)会记得这种无私的帮助的。
  • 头像
    myidear
    Helvetica 是苹果电脑文本编辑的默认字体,微软常用的 Arial 字体也来自于它。去年是 helvetica 诞生50年,作为在平面设计和商业上非常普及和成功的一款字体,英国导演 Gary Hustwit 专门为她拍摄了一部纪录片《Helvetica》,在设计界还引起了一阵小小的旋风。

    Helvetica 出自瑞士字体设计师 Eduard Hoffmannh 和 Max Miedinger 之手,体现了瑞士设计的理性主义精神,同时被认为是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典范。《Helvetica》这部纪录片采访了老中青三代字体设计家,50、60年代进入设计界的老人深受现代主义影响,认为字体并不传达咨讯,而要让人简单清晰的读懂文字;中年一代深受反主流文化的革命和后现代主义影响,认为设计应当是个人主义的,其极端就是难以辨认的垃圾风格的字体;青年一代设计师介于两者之间,他们更喜欢使用Helvetica,但不是没有选择的滥用。

    在50年代,现代主义设计由于其风格简洁、朴素,并运用数量化的设计方法(典型的如画网格),Helvetica 得以应用到商业设计中,成为大公司、政府等机构的御用字体,被7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设计师们认为象征“权力”并且非常无聊。新一代的设计师,197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虽然同样强调个性,但是他们同时不拒斥商业和机构,他们选择 Helvetica 放到合适的地方。

    实际上,Helvetica 诞生50年来,设计界对它的态度正好反映出50年来时代的变迁,从绝对的理性主义、现代主义到反理性、后现代主义,再到1980年代后的回归。

    其实,这些年来出现的很多成功设计都暗合这一趋势,无论是 MUJI,还是 IKEA,他们都是简洁、实用,表面看不带有任何倾向性,但是经过适当的安排和组合,就能变成个性化的设计方案,可见,经过了1950年代的理性主义和1970年代的叛逆之后,今天的设计已经尝试了所有的极端,而开始在这些尝试的基础上寻找第三条融合的道路。这种融合之路,可以概括为在精确的理性工具的辅助下,借助简单、实用的组件,组装自己的个性化生活。设计也因此开始变得无处不在。如果 MUJI 和IKEA 让你觉得那属于1980或者1990年代,那么今天的 MySpace 和Facebook 上的个性化空间提供了你添加各种精致模块的功能,其实更能说明这个趋势。
  • 头像
    ifrit!L~~

    如果不是专业从事平面设计,恐怕知道Helvetica的人实在寥寥无几。这件事情很有思考的价值:几乎每天,我们从睁眼开始就要面对的Helvetica,却很少有人真正认识它,了解它。
    作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字体之一,Helvetica刚刚迎来50华诞。为了向这项改变了平面设计半个世纪面貌的创造致敬,英国导演Gary Hustwit特地拍摄了一部名为《Helvetica》的记录片,将这款字体的前生今世、辉煌寂寥都浓缩在短短80分钟里。影片结束的时候,当观者再抬眼四处张望时,会发现我们已经很难找到一个没有Helvetica驻足的角落了。

    这种全世界使用率最高的无衬线字体,是瑞士的Haas Foundry公司在50年代推出的代表作之一。当时 “国际字体风格”(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也称为“瑞士风格”)十分受欢迎,其中的佼佼者是Josef Muller-Brockmann 在1896年推出的Akzidenz Grotesk——一款已经有半个世纪历史的无衬线字体。为了和Akzidenz Grotesk 在竞争市场份额,Haas Foundry希望能设计一套新的无衬线字体。于是Helvetica应运而生。它是由设计师马克斯•米耶丁格(Max Miedinger)和爱德华德•霍夫曼(Eduard Hoffmann)于1957年设计的。当时米耶丁格和爱德华德在瑞士哈斯铸造所(Haas’sche Schriftgießerei)将其作为排版铅字。这种字体最初的名称是“Neue Haas Grotesk”,意为“哈斯的新无衬线铅字”,后来被哈斯的德国母公司斯滕佩尔(Stempel)在1960年改为 Helvetica(为“瑞士”的拉丁文),使其更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
    因为Helvetica字体的设计简洁中性,几乎不流露任何多余信息和情感,它在60、70年代风靡一时,被广泛用于全世界使用拉丁字母和西里尔字母的国家。当然,同样的风格后来也被移植到希腊字母、希伯来字母和汉字。Helvetica大量出现在标志、电视、新闻标题以及无数的商标中, 如3M、美国航空、American Apparel、BMW、Crate & Barrel、德国汉莎航空公司、Fendi、Knoll、英特尔、无印良品、雀巢、松下、Parmalat、SAAB、三星、Staples、Target、Texaco等,数百间企业的标志都在使用Helvetica字体。
    同时,Helvetica字体清晰规整、易于阅读的设计,让它成为很多政府部门和公共设施的标准字体,因此拥有了更高的辨识度。特别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当设计师Massimo Vignelli 为纽约城地铁设计了标识系统和地图后,Helvetica就几乎垄断了政府部门的所有Logo(以至于有人认为使用Helvetica的人都支持越战,在设计界甚至遭到过抵制)。加拿大政府的联邦认证制度(corporate identity program)使用了这个字体及其各种版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将其列入最早的馆藏字体。Helvetica还是苹果操作系统的默认字体,微软常用的Arial字体也来自于它,这也为其在平面设计中赢得了不少出镜率。
    正是因为坐拥此等巨大的影响, 2007年Helvetica诞辰50年的时候,才有了全球范围的庆祝活动。伦敦设计博物馆举行了“50-Helvetica”展览,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推出了Helvetica 五十年(50 Years of Helvetica)特展,这部《Helvetica》自然也是献礼之作。
    和Helvetica字体设计风格神似,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也是——简单、明了、规矩,易于阅读。全片以对Helvetica相关人员(涵盖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瑞士,法国和比利时,老中青三代字体设计师,创意人士、评论家等)的访谈串起,穿插大量由Helvetica构成的广告、招贴,再辅以轻松明快的音乐,毫不拖沓的剪辑,没有一般涉及专业领域纪录片的艰涩,但务必让你随时都能接收到有关Helvetica的信息。认真看完八十分钟,相信你转眼就能分辨出周围哪些字是Helvetica。

    Helvetica字体在世界范围如此受欢迎,它的优势自然不用多言,倒是影片中几位设计界大腕对它的批评值得玩味。David Carson 说:"Helvetica没有表现力。无论它写的是什么,就像一个很平凡的人在那里很平淡地say Hello一样。……一件东西可读并不意味着传达了信息,更重要的,并不意味着正确传达了信息。反过来讲,有些刚开始难以阅读的东西,也许表达了完全不同的信息并且值得读者花更多时间去参与。”Stefan Sagmeister的批评则近乎指责:“我对通常意义上的现代主义是失望透顶的。他们太无聊啦!我们拿到一份手册,它们都有着大量的留白,上面写着几行用Helvetica一类字体的小字、下面来个抽象的小LOGO、再配一副商务人士走路的图片……这些狗屁无聊透顶。”这些中生代的设计师,将对传统的反叛和颠覆视为己任,在他们看来,Helvetica毫无感情和个性,可算是最坏设计的范例。而年轻一代设计师的观点则充满着实用味道和去政治化倾向:“只要在你的传单上,用同一磅大小的Helvetica Bold,它看上去都是挺不错的。”
    放下Helvetica字体设计到底是好是坏不谈,不可否认的是,它代表着战后一种全新的设计思潮,它和包豪斯建筑风格、欧普艺术等,有着浓重的血脉联系。尤其是欧普艺术,画家摒弃了传统绘画中一切的自然再现,用规则重复的几何图形来代替原本的具体形象,目的是为了达到视知觉的运动感和闪烁感,从而产生令人眩晕的光效应现象与视幻效果。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艺术形式深具野心。我们都知道,人对艺术品的欣赏体验与其受到的教育、人生经历等紧密相连,可欧普艺术却希望通过人类一致的感官和生理反应,达到对艺术作品的“无差别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Helvetica字体要完成的任务,不也是“无差别”的信息传递么?相比复杂的手写体,庄重的衬线字体,Helvetica均衡、简单、冷静到缺乏感情的设计,正是为了让字体不至凌驾于内容之上,使读者全情投入文本本身。这是Helvetica的长处,同样也是问题所在。过分强调设计形式为内容服务,却忘记了形式本身传递出的信息,以及它有可能带来与观众的互动。设计最终沦为简单的实用主义,这Helvetica深为反对者诟病的最大弊端。
    经历了反叛年代的沉寂后,Helvetica在新世纪重新焕发了青春,究其原因,却难免有些尴尬。风靡全球的互联网浪潮,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空间,人人都感觉自己似乎拥有无限选择权力的时候,却发现世界绝非我们想像般美好。选项固然增加了不少,但我们为决定付出的成本也成直线上升。在“速度决定一切”的前提下,简单明了,不带任何倾向性,又不会产生歧义的Helvetica,就顺利成章地成为最经济可行的预案。更可怕的是,这种操作系统的默认字体,经常会有意无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长时间的视觉轰炸后,你还能确定自己的选择中又多少是经过主体思考而来?尤其是在中国,传播业各个环节还显稚嫩的大环境中,选择“默认”,似乎永远是最安全的……
    就像影片里那纷繁缭乱的蒙太奇一样,如今,周遭的Helvetica实在太多,传递的全是关于现代化的种种信息,无疑让正朝这个方向行进的人们兴奋不已,躁动难耐。但是,有时候我们必须停下脚步,仔细分辨一下,这些既强烈又隐蔽的视觉符号中,到底哪些应该欣然接受,哪些应该抛诸脑后。Helvetica50在瑞士举行的大会上,主要议题就是“Helvetica会一直流行下去吗?”。没错,按照现在的状况,Helvetica依然会流行下去,可问题是,默认代替选择,不愿加以取舍地滥用下去,Helvetica的价值,除了流行以外,还能剩下什么呢?
  • 头像
    snlchina
    我只参与翻译过一部电影的字幕翻译,那部电影叫做《Helvetica(2007)/海维提卡/字体传奇》。

    2007年底,在拿到片源和英文字幕后,由杜钦发起组织,我(谭宏涛)、厉致谦(colourphilosoph)、江疆(jjgod)、杜钦(cognito)、朱亚力(Alex) 五个人分工翻译,杜钦负责统稿,江疆还用软件做了版本管理,后期的校译和润色工作主要由我来完成,记忆中总体持续时间超过2个月。在此之前我只翻译过英文的字体/设计类的文章、教程、维基百科等等,这次字幕翻译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深刻的体验。

    说一下我对字幕翻译的心得以及我对优秀字幕翻译的理解。

    一、信达雅首先当然是“信”,准确。对于普通影片来说,字幕翻译的“信”在于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但这是一部设计行业的专业纪录片,所以包含大量的字体排印术语和平面设计史的内容。首先必须彻底的理解原文的内容,把涉及到的术语、概念正确地翻译出来,已经有通用术语的用通用术语,还没有统一的翻译名称的,要仔细斟酌确定,尽量的简洁准确。

    二、第二是“达”,流畅。不但是行文的流畅,还包括理解的流畅。电影字幕和普通文章的翻译不同,字幕的出现时间很短,更重要的是电影画面才是主角,观看者往往是首先看清画面之后,才用余光扫视一下字幕,因此字幕的翻译尽量要用通俗直白的文字和词汇,尽量用短句而不是长句,尽量用普通句式而不是倒装句之类的复杂句式,让观看者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就能够看清并且理解。

    “达”的秘密就在于在翻译的后期,要完全抛开原文,完全用中文观众的角度来阅读字幕。如果有严重不符合中文语言和思维习惯的地方,那就是有问题的地方。

    三、第三是“雅”。这一点电影字幕和普通文章的翻译有极大的不同。普通文章的翻译是书面语,追求文艺、古雅、华丽的风格,但电影对白大多是口语,电影字幕的“雅”追求的是“神同步”,也就是对风格和节奏真实的还原。

    这些真实还原包括:

    1、说话人的语言风格。有些设计师特别是设计评论家的说话非常有水准,逻辑严密,字字珠玑,大量的术语、长句和复杂句式,记录下来直接就能够当文章来发表;有些设计师的语言就非常的简朴真诚,都是用最简单直白的词汇;还有些设计师说话比较粗俗,话语之中常带有一些脏字。

    翻译的时候,首先要把这些角色的不同语言特色准确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要做一个均衡,要把那些过于复杂的长句进行拆分和简化,方便理解;然后这毕竟是一部专业领域的纪录片,(一些设计院校的设计专业老师直接在字体设计课堂上播放这部纪录片),因此那些过于粗鄙的词汇要尽量文雅的表达出来。

    2、说话人的情感和语气。说话人的真诚、喜爱、愤怒、疑惑等等情感,要准确表达出来。

    3、说话人的节奏。简单说就是让中文和英文的说话时间长度和停顿尽量匹配:英文是长句,中文也应该是长句;英文停顿的地方,中文也应该停顿;(针对短句)英文是3个音节,3秒钟,中文也应该是三个字,3秒钟。

    节奏调整的终极境界是“神同步”,也就是可以直接脑补用字幕进行中文配音而丝毫没有违和感。在字幕调整的后期,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用来调字幕的语言风格和节奏,每个片段反复的播放十多遍,就是为了调这个同步和节奏,对口型。

    所以这个字幕的翻译用了超过两个月的时间,说到这一点可能要被字幕组同学们取笑了,但我觉得一个好的翻译是一个无限逼近的过程,虽然永远不可能做到完美,但总是可以做的更好一点。

    后来我们虽然又合作翻译了同一导演的工业设计纪录片《造物》 Objectified (2009),但后期的润色工作不是我负责,没有这个风格和节奏的同步环节,因此虽然大家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但我感觉总体质量并不及第一部影片,在观看影片的时候,总是缺乏一种代入感,这是让我感到深深遗憾的地方。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