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阿米什的恩典

阿米什的恩典  以德报怨,阿米什的恩典 Amish Grace

787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KimberlyWilliams-PaisleyTammyBlanchardMattLetscher

类型:剧情导演:GreggChampion 状态:正片 年份:2010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4936763热度:0 ℃ 时间:2023-12-06 18:31:07

简介:详情影片通过一位母亲悲伤的双眼,和其他受灾家庭所经历的一切,探讨了阿米什人在枪击事件后惊人的反应——宽恕与慈悲.....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影片通过一位母亲悲伤的双眼,和其他受灾家庭所经历的一切,探讨了阿米什人在枪击事件后惊人的反应——宽恕与慈悲..
  • 头像
    Hathaway是阿J

    电影《阿米什的恩典》又名《以德报怨》,根据2006年发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兰开斯特县阿米什社区一所偏僻学校的枪击事件而改编,讲述了在枪击事件之后,阿米什母亲Ida该如何面对杀害自己女儿的杀人凶手一家,并是否仍应坚持自己心中的信仰的故事。

    一、Ida——上帝的反叛女儿

    诚然,阿米什人皆是上帝忠诚的信徒,他们与众不同,过着平凡朴素而又虔诚的生活,有着极强的信念感。而在这一群阿米什人中,Ida就像是上帝那反叛的女儿,虽同为上帝的信徒,可在她眼里,活着的魂灵与感性的神经远大于触不可及的上帝。她不愿与已“叛离”信仰、为阿米什人所不齿的姐姐疏远;叛道离经的想要让Marry远离阿米什社区,去接受更高的教育。在一众阿米什人中,她对家人的牵绊与爱高于她的信仰,这是其人物性格上所具备的冲突,也解释了为什么她会拒绝同其他失去子女的阿米什父母一样原谅凶手一家。全片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位反叛者,才建立了种种与之相关的冲突所能展开的可能性。反叛女儿终归从于天父,这也是人物在外部环境冲突下所将归顺的结局。

    甚至到了影片最后,Ida终归于天父之举也并非全然是因为神的执意与指引,更多的,而是看到已故女儿Marry对信仰那无畏生死、舍己为人的坚持。上帝的反叛女儿,最后因着那亲情血缘的纽带,再次选择去遵循敬畏天父、放下仇恨的道路。

    二、枪战之后的“平静”——信仰之力

    没有信仰的人们不会理解有信仰的人们的坚持,正如电影中所说的那样:“Faith, when everything is as you want it to be, is not true faith, it is only when our lives are falling apart that we have the chance to make our faith real.”正是这样强大而坚定的信仰,帮助了阿米什人度过这悲惨的难关,帮助他们去宽恕、去原谅。我们可以看到,枪战发生后,阿米什人虽蒙受着巨大的痛苦,却因着《圣经》的指引与亲友们的支持,用与旁人不同的观点看待悲惨的死亡,以此来安抚自己悲痛的内心。对他们而言,死亡是将他们带去天国、回到自己真正的家,因此对于他们而言,这样的死亡本质上来说并不算是悲拗的。正是这样的观点,能让他们相对来说更加乐观的去看待此时。

    对比之下,并无信仰的凶手一家则在枪战之事后蒙受着巨大的心里罪过,惶恐自身该何去何从,并对这样的原谅难以理解。相较之下,更能看出信仰所具有的强大力量。

    正如影片中所言,“Forgiveness comes from an open heart and it comes without condition or it does not come at all ”,唯有报以宽恕平和之心,才能让自己得以平静。不必诧异、不必不解,因那宽恕并不等同于原谅。

  • 头像
    斌瑞
    影片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部讲述犹太人的电影。
    谷歌后才知道阿米什人为着信仰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
    在美丽的田园风光中,保留着一份真诚、纯净的信仰。

    我才幡然醒悟,信仰本该如此啊!

    我时常感觉身边总是有太多的缠累、烦杂的琐事。

    “下班刚回家好累啊,吃完饭,躺着玩会手机放松放松。”
    “啊呀,11点。好困,今天就先不读经了,明天早点起来读。”
    “反正明天读,那就再刷下微博吧。”
    “...”

    我的生活中到底有多少事情是真正需要,没有就不能存活?

    吃饭、睡觉维持我生命的需要。

    其次,似乎根本找不到其他的事情重要性超过这两者。如果说,
    再增加一件与我生命大有裨益的事情那就是坚守我的信仰。

    然而,我却连这三件最简单的事情都无法做好。

    什么是我的需要,我却没有用心做?
    什么是我的缠累,我却紧握着不放?

    祷告,求主洁净我的心思意念。
  • 头像
    防空大炮
        第一次听到Amish还是在林达的书里,里面翻译成阿米绪,当时对他们的这种信仰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信仰让他们能与世隔绝坚持呢。在谷歌搜索时无意发现了这部电影,看完后真的很感人,也许自己在没有信仰时是不会很理解的,有时道德、理性真的不能解决许多问题,因信而喜乐这是真的。这部电影又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净化。记录下里面几句台词,觉得很不错。

    1.We will not allow hatred into our hearts.

    2.Forgiveness comes from an open heart and it comes without condition or it does not come at all.

    3.The Lord does not set us on easy path.

    4.Faith,when everything is as you want it to be,is not true faith,it is only when our lives are falling apart that we have the chance to make our faith real,

    5.Forgiving doesn't mean forgetting.It doesn't even mean a pardon.We know that Charlie will stand before a just God.But we also know that if we hold on to our anger and resentment then it is only ourselves who are being punished.
         
  • 头像
    zero1000
      影片《阿米什的恩典》所描述的阿米什人是分布在美国俄亥俄州和宾州等地的小数族裔。和我国的少数民族不同,尽管他们也有自己的传统和语言,但他们过的几乎是与世无争的生活。不使用现代科技,不接受世俗教育,鲜接触外部人员,甚至不加入政府保障系统,特立独行地在某个村某条街过着自己围墙内的生活。他们衣着简朴,穿着上世纪3、40年代的服饰,男男女女都只能读到初中,直到2013年还以马车代步,刀耕火种。一代一代地,他们为了断绝俗世繁华的污染,一直只在自己的伊甸园里诵圣经,唱圣歌,自给自足,生根发芽。于是他们不准自己的族人与外人结婚,严厉的族群甚至不能与其同枱对食。违者逐出族群,划清界线,终生不予待见。这样的生活方式,在美国当地褒贬不一。但无论评价如何,多数人都会抱着疑问去看待他们的生活。就像影片里所有人对阿米什人的态度那样。一个人,怎么能完完全全原谅杀死自己亲生女儿的凶手?思前想后,有些人甚至认为。
      他们是不是疯了?
      而事实上,他们遇到的事件确实十恶不赦。在原本平静安逸的阿米什村庄里,一天一个想报复上帝的男子突然冲进阿米什的校园,拿着猎枪就是一阵扫射,随后吞枪自杀。在场的女孩非死即伤,有幸出逃的小女孩和女老师也一直对案发现场心有余悸,久不释怀。其中,咱们女主角14岁的大女儿原本少美聪慧,前途光明。好不容易实现了成为老师助理的理想,却在上任第一天就惨遭毒手,撒手人寰。于是,作为母亲的女主角当然悲痛万分,每天以泪洗脸,度日如年。而来到这里,相信所有人都能理解作为一名母亲的怨恨与难受。但此时,她们村所有人甚至是老公却开始要原谅此事,去帮助那个饱受困苦的凶手遗孀。这不仅让女主角难以接受,连追踪报道此事的记者和外界舆论都感到不可思议。于是记者、舆论都认为这事或许背后有鬼,女主角更是为此大动干戈,一度扬言要离开村庄,离开信仰。但在最后时刻,劫后余生的一位女孩抢救苏醒,告诉女主她女儿从一开始就原谅了凶手,第一个站到凶手枪前,用从基督来的爱感染所有在场的罪恶。于是,女孩相信,其实神已经原谅了所有人。包括凶手,包括一切。而我们作为神的门徒,为什么还要带着怨恨孤苦生活呢?
      或许即便这样,世人还是难以原谅残忍的凶手。于是在豆瓣评论里,大部分网友都表示此事令人发指,无法原谅。一句句义愤填膺的凛义之辞,在140字的长度里诉说着人们的愤怒与世界的神经线。于是阿米什的原谅,几乎和他的生活方式那样,成了与世俗截然相反的善良,与世隔绝的善良。但怨恨,其实又能为自己带来什么呢?君不见,在这个满是怨恨的社会里,婆婆怨恨媳妇持家无道;员工怨恨老板尖酸刻薄;百姓怨恨政府贪污腐败;自己怨恨世界残忍不公。怨恨的叠加,形成互相的反抗与争斗。于是重重复复,重重复复,我们带着怨恨你争我抢,冤冤相报。纠缠复杂的恩怨情仇,使我们最后在世风日下的时代里,早已忘记宽恕的内涵,其实是代表着一种互相体谅的善良。在这里,我总是想起桑塔格在《关于他人的痛苦》里说的话:知道我们与别人共享的世界上存在着无穷苦难,这本身似乎就是一种善。这种善,我们从来就没有做到。而阿米什做到了,不是因为他们内心多强大,只是因为他们,信奉了神。就像经上所说的那样:
      你们饶恕别人的过犯,你的天父也必饶恕你的过犯。(马6:14)
  • 头像
    阿叉
      日前,再度重游了宾州兰卡斯特。

      第一次去时,只知道那里居住有一个特殊的族群——阿米什人,至于怎么个特殊法,其实不甚了然。加上我们是租车过去,天雨路滑,只能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到此一游。

      回来后又做了些功课,不觉对阿米什人肃然起敬起来。原来他们的祖先来自瑞士,主要使用德语,数百年来只与外界保持最低限度的联系,过着简单的生活。他们拒绝使用汽车,坚持驾驶马车代步;他们拒绝在家里使用电器,电和其他机械只是非常有限地用在生产上;他们穿着自制的服装,颜色和款式既简单又庄重;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们拒绝现代教育,只上自己开办的学校,而且只上到八年级。

      在他们看来,书读到八年级,已经足够阅读和理解《圣经》,再读下去不但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由于他们的这一传统同宾州的义务教育法冲突,在上世纪70年代还引发诉讼,官司一路打到最高法院。最终,作为变通,阿米什人采用一直读八年级的方式,将学上到可以合法离开学校的年龄为止。

      兰卡斯特的阿米什社区,居住着数万阿米什人,是阿米什人最大的社区之一,离费城有70英里。由于他们践行和平原则,不持有武器,也不服兵役;由于不接受政府的福利,因此也不向政府缴税,不买保险,俨然一个半独立的世外桃源。

      临近回国,一位80余岁,精神矍铄的美国老人盛情邀请我们再访阿米什人。

      这次有他驾车和向导,获得的信息比第一次丰富和翔实。我们开着车在阿米什社区里穿梭,参观他们的学校和教堂,了解他们的历史,观看他们的视频,还听到了一个真实的案例,堪作犯罪与人性的鲜活教材。

      2006年10月2日,一个名叫查理·罗伯特的送奶工,由于女儿夭折,驾车冲进一所阿米什人的学校,绑架了全校女生(阿米什人学校就是一个大通间,全校学生在一起上课,小的坐在前面大的坐在后面),最终开枪射杀了6-13岁的10个孩子,造成五死五伤的重大惨案。枪手随后饮弹自尽,留下妻子和一儿一女。

      凶案发生后,费城电视台的记者赶往现场进行报道,竟意外地看到阿米什人教会的长老、执事和部分受害人家属忍着悲痛,前往查理家中慰问,表示他们宽恕查理的所作所为,并愿意为查理太太提供一切帮助。

      当然,并非所有的阿米什人都能宽恕罪犯,13岁的被害人玛丽费舍的母亲艾达就做不到。玛丽费舍是一个可爱而乖巧的女孩,案发当天是她第一次担任教师助手的日子,从这天开始她将接受训练以备将来有一天正式成为阿米什人教师。从艾达在医院看到女儿的尸体时起,她就不能再原谅凶手,她质问丈夫基甸为何轻易就宽恕了一个并非阿米什人的杀人犯,而自己的妹妹仅仅因为喜欢一个不是阿米什人的男子,就被逐出社区,永不原谅。

      心里有恨的艾达抵触心理医生,抵触查理的太太,抵触社区里的其他人,甚至抵触自己的丈夫,她请求记者帮助她前往费城,她要过普通人的生活。

      猜不透命运的不只有身为被害人家属的艾达,还有本身不是阿米什人的凶手查理的太太。孩子们不相信爸爸会做出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大儿子甚至幻想爸爸其实是要去帮助阿米什人的孩子,然后被不明身份的坏人一起杀害。查理太太从丈夫留下的遗书中知道了一切,她无法理解阿米什人为什么能够原谅她的丈夫,凭什么要原谅她的丈夫。

      相比之下,没有人比玛丽费舍的爸爸基甸更为痛苦的了。一方面,他要忍受失去爱女的痛楚,另一方面,他又要承受即将失去妻子的痛苦。阿米什人不允许离婚,妻子从社区出走意味着家庭的破碎和分裂。

      他想向妻子解释:宽恕不是放弃公义,更不是放纵罪恶,而是将审判交给那位至高者。作为阿米什人(乃至所有人),我们不过是客旅,至高者要求我们要爱,要宽恕敌人,放下一切的仇恨。

      艾达不能接受丈夫的解释,她不饶恕。

      她的心里充满了与查理一样的苦毒。

      2000年4月1日深夜,四个江苏沭阳的无业青年潜入居住在南京的德国商人普方家中,准备行窃。被惊醒的普方先生由于语言隔阂,与歹徒发生冲突,他、妻子和一儿一女,一家四口惨遭灭门。

      4月16日,普方的母亲从德国赶到南京,了解到被告人所成长的苏北农村,原来是那样的贫穷和落后,她给法院写了一封信,郑重要求不要判处四名年轻人死刑。

      死刑执行后,生活在南京的外籍人士集资设立了“普方协会”,以各种方式帮助苏北农村的失学青年。

      说回阿米什人的案子。

      就在艾达即将启程前往费城之际,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一直重伤昏迷的一名女孩苏醒过来,有话要对艾达说。

      女孩转述了玛丽费舍生前的最后几句话。当查理劫持了来不及逃跑的女孩后,玛丽费舍要求查理先射杀自己,以换取其他人的生命。她还对查理说:我会为你祷告!

      艾达终于明白,女儿在临死之前,已经宽恕了凶手查理。作为母亲,她应该做的是维护女儿生前的心愿,选择宽恕。

      最终,艾达没有离开社区,她参加了查理的葬礼。

      作为历史,读者会认为我写的过于具体了。是的,这是一部名叫《阿米什人的恩典》的电影,但是它取材于真实的案子。如果你正好学法律,又正好看过这部电影,现在请你去走在阿米什人的社区里,一边是普通美国人呼啸而过的汽车,一边是阿米什人踢踢踏踏的马车声。如果你有幸,从狭小的车窗中看到马车里的阿米什人,他们一家一户穿戴得整整齐齐:男士一色的黑色套装,黑色礼帽和白色衬衣;女士们一水质料粗糙但裁剪得体的裙装……

      彼时彼刻,相信你会有些不一样的感受:或许法律真的不是万能的。

    原文地址:http://www.dfdaily.com/html/63/2012/2/23/747671.shtml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