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娜塔莉·伍德理查德·贝梅尔拉斯·坦布林丽塔·莫雷诺乔治·查金思西蒙·奥克兰内德·格拉斯WilliamBramley塔克·史密斯托尼·莫邓特戴维·温特斯EliotFeld贝尔·迈克尔斯戴维·比恩RobertBanasAnthonyScooterTeague哈维·埃文斯TommyAbbottSusanOakesGinaTrikonisCaroleDAndreaJoseDeVegaGusTrikonisJaimeRogersLar
类型:剧情爱情歌舞犯罪导演:杰罗姆·罗宾斯罗伯特·怀斯 状态:已完结 年份:1961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西班牙语 豆瓣ID:1295225热度:2 ℃ 时间:2025-04-03 02:58:21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电影讲述的内容我不赘述,不过看一下就有印象,它出于传统,却有别于传统,有人将它比罗密欧与朱丽叶,不能说不妥,但却不准确,因为西区故事的题材显然更人文,更宏阔,也更“郑智化”,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发生在两个恩怨家族,主线是爱情,这里的爱情火花烧到了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帮派,爱情是引子,是穿线的针眼,是醉翁之意。在我看来,它的主题完全可以有一种理解:美国本土与外来移民文化的冲突,以及美国梦对移民人群的排斥与融合。
说得太悬太大,不过没关系,我写给自己看的,您就权当是没事看着玩,或者不看去玩。
说到美国梦,不得不捎带提一下美国开国之父,本杰明富兰克林,他作为美国梦的典范,将美国文化的核心部分,自由,自主,自助观念植入到每个美国民众的心里。他的自传甚至可以简略到一个核心,即是对他自己言语的验证:“God helps those who helps themselves"(自助者上帝必助之)。受美国梦的刺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第三次移民高潮,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群聚集到这个欣欣向荣的繁华贵地,掘金淘宝,但羹少人多,必然争食,就像电影里两个捍卫“地盘”的小混混帮。再举一例,美国历史上至今为社会学家历史学家说道不休的Sacco Vanzetti一案,细看来不无“本土阶层”对移民人士的无端抵赖和诬蔑。20世纪初期的美国也不是像如今这般”三民主义“,它也有很多问题,不过不成熟时期的问题暴露永远不是坏事,革新不是靠几个捧着书本作数字统计的人就可以大功告成的,没有呼喊哪来的倾听,没有倾听谈何变革。至今人家还在We Need Change,就因为人家有一个不怕折腾的美国式梦想。
移民造就了美国,因为它本身就是个移民国家,移民成就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那片大陆原始的印第安文化自1620年第一批移民客到来之后已渐渐被破坏殆尽,现在的美国文化是各民族各种族碰撞融合过后达成的统一文化。但一如开始所说,任何文化和群体一旦形成利益团体,就会自然排斥外来人群和文化,就像19 世纪末美国出现的移民排斥,虽然最终回归理性了,但移民政策却实行了像经济上的配额限额,或完全管制。这不是包容不包容的问题,而是像有人挥拳假装打你脸你会下意识偏头或遮挡一样出于本能的维护。电影里两帮混混争做地盘老大,从恶语相向,最后拳脚相加,刀枪相见,闹出人命了,才幡然悔悟,老大不老大有什么要紧,四海之内皆一家,波多黎各人和美国人可以完婚,美国人和波多黎各人自然可以和平共处。电影形象化生动化的语言恰如其分地展示了这一文化碰撞的过程以及导演的美好期望,虽然从美国后面攻打阿富汗伊拉克来看,导演期望好像泡汤了,我们抛开政治利益不谈,单一个国家,一个知识分子,艺术人,一电影导演,如若连期许的勇气都没有,还能成其为国家吗?
一个普遍而极具讽刺意味的现象是居然要靠死亡才能化解对立,尽释前嫌。想来矛盾激化时,活着非要斗得你死我活,但真的鱼死或网破了,才发现原来什么所谓老大,尊严,利益,龙头,全是鸡毛蒜皮,就是争强好胜,好勇斗狠闹腾的。
但不是任何死亡都是有益的,Sacco和Vanzetti死了,促成了美国法律的日趋公开公正,电影里的Tony涅磐了,却促成两派和解,想我泱泱大国即折腾了一加六又折腾了六加一却何时才能折腾出点不用让人再折腾的?
http://yanhaibing.blogspot.com/2009_01_01_archive.html#7728422925056991008
难忘卡雷拉斯像小学生一样被训的场景
虽然是老掉牙了,毕竟还是经典。看看吧
《西区故事》可以说直接脱胎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是如果它仅仅是忠于原著地,机械地翻拍,将其搬上银幕的话,这部片子也不过是无数《罗米欧与朱丽叶》翻拍版中的沧海一粟罢了。也就不会有它之后所创造的11座小金人的传奇了。
对于翻拍莎翁的经典,西区故事可以说做到了两个创新。一、首次以歌舞片的形式来诠释这部经典悲剧。这在影片的表现手法上是一大突破。而它在音乐上所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众多大大小小的影视音乐奖项证明了这一点,它更是一举囊括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音乐奖、最佳音效奖、最佳艺术指导奖。其中《Maria》和《Tonight》两首更是经典之中的经典,传唱一时。
其二,在我看来更为宝贵的是影片在思想深度上的挖掘,这远比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突破更为令我叹服。对比《西区故事》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创作背景我们不难发现,两者都处于社会的变革期,社会思潮激荡,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得到空前的加强。莎士比亚创作《罗》时,即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这个时期欧洲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兴起,新兴的资本阶级开始向封建贵族挑战,这种挑战从现实生活领域一直延伸到意识形态领域。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离经叛道”的爱情挑战了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利益,因而不被两大家族所允许,却得到了社会大多数的同情与支持。这在无形中宣扬了人文主义。反观60年代的美国,随着第三次以拉丁裔移民为主的移民潮的到来,美国的移民问题再次成为了社会矛盾的焦点之一。这群拉丁裔的移民受制于自己的文化水平以及独特的文化基因,难以顺利地融入到美国本土社会中,美利坚向来引以为豪的文化凝聚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而招致了美国主流社会的不满以及政治政策的限制。而60年代正是美国人口增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年代,本土美国人生活也日益艰辛。外来移民与本土人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一触即发。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人群的生活状态引起了向来左倾的好莱坞电影人的关注。于是乎,好莱坞人再一次“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
影片一开始并没有急于开始讲述故事,而是给出了一段连续的航拍镜头,镜头中纽约城中林立的摩天大楼好似钢精混凝土制的原始丛林,仿佛是在向观众控诉。当代人类如兽类一般遵守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似乎在暗示着这个城市的无情。同时也呼应着影片之后两大帮派因为争夺地盘以及各种矛盾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火拼厮杀。此外,在大工业生产之下,人性不再被关注,以往的人文关怀缺位,人如同草芥一般微小而不可见,满眼望去尽是大工业化的产物。
在影片所构造反映的这个残酷世界里并没有公正可言。原本该主持正义的国家暴力机关似乎总是缺位的,以警官为代表的国家机器总是在矛盾发生之后姗姗来迟抑或是对发生在眼前一触即发的冲突置若罔闻。这样的社会与丛里已经没有了分别,人回到了霍布斯所说的自然状态。于是乎实力成为了衡量是非的唯一标准,暴力成了解决问题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纽约街头的暴力犯罪及帮派文化才愈演愈烈。在男女主人公深情款款地唱出《tonight》之后,人们还沉浸在默默温情之中时,导演笔锋一转,画面中火箭帮的小混混们聚集在一起以嘲讽的口味讽刺那些以医生、律师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的伪善与道貌岸然,这些人口口声声宣称要关注弱势人群而从来没有实际行动,口惠而实不至。正是他们将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鄙视为社会癌细胞,万分地厌恶。影片以小混混的视角无情地揭露了这一事实,在嬉笑怒骂之中唱出世间无尽的人情冷暖。观众在会心一笑之余不由地感到一丝的辛酸与无奈。
鲨鱼帮与火箭帮的最终决斗选择在一座桥下进行。头顶大面积的红色钢精桥身渲染了影片危机四伏的紧张气氛,两个帮派的决斗一触即发,流血似乎不可避免。果不其然,两大帮派的头目因为男主角的原因先后丧命,血溅当场。一时间,众人手足无措。此时警报声大作,众小混混翻越铁丝网,钻入地下管道四散而去,就好像见了光的蟑螂、老鼠一般慌忙逃窜。影片运用视听语言形象而生动地再次提醒观众他们的社会阶层,提醒观众在他们眼里貌似美好光明实则残酷龌龊的社会之中,有一大群类似于他们的这些人在城市阴暗的角落里为了生存如同蝼蚁一般挣扎残喘。
同时,当人的正常社会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时,人类会很自然的寻求宗教的慰籍。影片女主角的出场常常伴随着宗教元素。她显然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在她的卧室里供奉着圣母,每当遇到困境与疑惑时她都会向圣母像祷告,寻求帮助。当阳光透过五彩斑斓的花窗射入她的卧室,洒在女主角的身上时,她仿佛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得到了神圣的庇护与祝福。在裁缝店中,男女主人公情到浓时不禁模拟起了他们的婚礼,此时上方的镶有十字架的天窗投射下了一道金黄的光束,笼罩在他两身上。一时间,他两的两情相悦仿佛得到了来自神的祝福,一切世间的纷扰离他们远去,两大帮派之间难以弥合的分歧亦无法将他们阻隔。
作为一部歌舞片,影片镜头的流畅感无疑十分的重要。在这一点上《西区故事》做的非常的成功。这一成功的取得不仅来源于影片编舞的功力深厚,将舞蹈的表现手法有机地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来,将生活中的动作舞蹈化。例如一开始,火箭帮与鲨鱼帮从篮球场一直转移到街道的剑拔弩张的对峙,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丝毫没有做作生硬,不自然之感。另外,流畅感还来自于成功的剪辑手法与巧妙的剪辑点设计,影片大量运用了相似动作的动接动剪辑,十分地顺利成章,在心理和生理(视觉)上没有给观众带来突兀感,这对于一部歌舞片来说既是其最低要求,也是评价一部歌舞片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之一。
最后要提的是,影片的视听语言显然有些落伍了,通过明显地模糊化处理配角而突出主角、用对比强烈的红蓝两大原色灯光(纯度很高的彩色光源来自于花窗,合情合理)来反映男女主人公内心的煎熬以及暗示他们的阴阳两隔……这些手段在时下的好莱坞大片中已经不在流行或者直接就被淘汰了,但是在该片中却显得淳朴而直接,符合那个年代美国的时代风貌,符合波多黎各的民族性格。总之是合情合理而独具“匠”心的。
《西区故事》总的来说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经典之作。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说“最好的戏剧不过是人生的缩影”,而好的影片应当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西区故事》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在其中我看到了60年代的那个美国。
Golden Bridge 老师,这是我的作业,不要误会了~
西区故事取材于1950年美国纽约西区贫民窟的少年帮派斗争——事实上映射了当时美国的来自于波多黎各移民大潮。而如何从音乐的角度表现这一矛盾成为了伯恩斯坦的一个主要目标。于是他重点采用了拉丁舞曲和爵士乐来表现这一争斗。爵士乐对于伯恩斯坦来说就如从小听到大的街头音乐,可谓是信手拈来。从本片一开场的序幕(Prologue)开始,就充满了爵士的味道(从音乐理论的角度,运用了众多爵士乐的因素譬如小三度音程(minor 3rd),大七度音程(major 7th),九和弦(dominant ninth),以及风格鲜明的附点(syncopation),行走贝斯(walking bass)等等,并且着重突出萨克斯及小号的运用)。
而让这些爵士乐因素得到升华的,恰恰是伯恩斯坦多年来受的古典音乐教育。这种极其不规则的节奏和不和谐的和弦运用(比如大和弦与小和弦的叠加)无疑是受到了20世纪现代音乐的影响,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斯特拉文斯(Stravinsky)。除了现代音乐对伯恩斯坦的影响,古典音乐的曲式(form),对于乐思(motif)的展开也是十分讲究的。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组成每首曲子并且将整部音乐剧贯穿起来的其实是几个很小的乐思包括之前提到的大七度音程,还有很重要的增四度音程。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旋律节奏和和声上的丰富变化而形成了不同的曲子以搭配不同的场景。这种能力唯有受过古典音乐教育的人才能够做到。
伯恩斯坦对于曲式的应用也体现在《西区故事》中。比如,在“Cool”这一场景中他用了赋格(fugue)的写法,为了表现此时Riff死后火箭帮们的不安。“Tonight”是这部音乐剧中另一个重要的片段,此刻的场景描写的是一个重要的夜晚,一个所有的人都在期待的重要的夜晚——鲨鱼帮,火箭帮,托尼,玛利亚,还有安妮塔,而每个人都对着一个夜晚有着不同的期待。伯恩斯坦对于这重要场景在音乐上的编配把这部音乐剧推向了一个小高潮:一个五声部合唱(quintet),由每个成员轮流唱出他们的声部,每个声部不管在感情还是旋律和声上都是截然不同的,渐渐地五个声部开始叠加在一起,通过复杂的和声连接起来,最终达到了在同一个时间表现5个角色的不同情感——可谓是整部音乐剧的画龙点睛之笔。伯恩斯坦并不是第一个在百老汇音乐剧中运用这种手法的作曲家,但他对于这种手法的纯熟运用成为此剧中一大亮点。
以上是对这部音乐剧从音乐角度的一点赏析——作为一部音乐剧,赏析的角度必然与赏析电影有所区别。伯恩斯坦是伟大的并令人争议的。他的多重性格在《西区故事》中的体现也是令人争议的。个人对这部剧以及伯恩斯坦是无比崇拜与热爱的,并且在不断地学习中,所以希望能写出自己的一点点感想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