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group of friends listen as one man tells them a story about a time when, in a small cafe, he discovered a peephole into the ladies' bathroom and became addicted to looking through it at female genitals. They ask him questions and come to conclusions about sex. This is a filmed, scripted version. Then, the actual person who this happened to relates the same story; this time, h...
我触目你所有的部位,你的肮脏的地方便是美好,那是唯一一个我触及的部位,我通过所有的身体感觉轻吻爱恋你独特的部位。
你知道,男性与女性不同,我来将给你听他们不同之处,
最后谢谢你的观看。
本期影啪《下流故事》,推荐人为吴洛斌,举办时间为2022/5/7 - 5/13,共有16名永无岛成员参加。圆桌回顾讨论于5/13 20:00 - 22:00进行。
春热:n应该怎样观看这种电影?感受A和B之间的差异吗?
齐衣:n没看大家的短评前根本不知道B是A的原版,还以为厄斯塔什想考验观众对脏故事的耐受度。
ddr:nA和B的对白完全一样吗?我感觉并不一样。
Anni:n开头结尾有不同,A多了一些,但绝大部分应该是精确到每个词的复读。
AE:n对,A还多了一些内容。记得除了开头类似引言的内容好像还有一些感慨。B段开头口误了好几回,比如说到下楼那个地方。但后面一样的地方也确实很多。
齐衣:n我也以为有些不一样,除了A多的部分,两段台词上也有差别。
Kis:n有小部分变更。还有整场对话进行的速度和节奏也是不一样的,A明显要比B长一点,看时长就知道了。
吴洛斌:nA和B有讲述语气的差别,还有状态的差别。
AE:nA像讲故事,B像讲自己的事。B里有很多背景音,有时主角说话的时候,身边的人也在说话,有很多直接打断的插嘴。而A基本都是对话,而且好像有正反打。
春热:n我一开始以为A是在讲剧本,其他人是女演员。A里面人物的肢体动作丰富一点。
橙:nA像是充分制造了一个“聆听”的空间,包括剪辑都给人很“轻”、很小心的感觉,生怕惊扰到聆听的空间。B那个就是即兴的吧,不太受控制。
Anni:n剪辑上明显的错误和不受控制的部分证明了B是纪录的;而且到结尾大家讨论也不受控,都在吵起来了。B的意义不只证明了自己是真的,而且证明了A假在哪里。
Frances He:nB的叙述者更投入。B更切身,有明显的冲动,然后有一个突然的变焦推印象深刻,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冲动”。从性别角度说,B的情境更真实,必然会有观念的碰撞。
代表:nA是正脸拍摄,B是侧脸;A比较正规,B比较随意。
ddr:nB像是窥视的视角,还有变焦推镜头。我并没有想过A和B真假,也不觉得B是纪录。B里讲述者的烟刚开始不点,我还以为他不点了,但最后又点燃了,这在我看来是设计。A刚开始有个关于剧本的讨论,如果非要说我觉得B才是搬演的那个。
AE:nB是不是纪录没感受出来,但感受到它更即兴,或者说人物间的状态更随性。
Kis:nA注重电影感,B则是注重记录感,这是本质上的区别。
ddr:n是啊,这是两种不一样的呈现方式。
Frances He:nB中的变焦镜头配合人物表情,明显演绎大于记录吧。
Anni:n从网上搜索到的信息来看,确实是A是虚构的搬演,而B是纪录。就我个人而言,刚点开B没几分钟就觉得它是纪录。如果没看出B是纪录的话,那观感肯定完全不一样。
齐衣:n看出了AB的虚实关系后有什么值得兴奋的点?想象不到,虽然我是没看出的。
Anni:n一方面B的语气和各方面都给人纪录和现场的强烈感觉,但同时脑中又在把它和已知的剧本一一对应,因为两段的台词几乎一模一样,看B的时候不可能不在脑中重现A。明明B是进行时,但却已经有了关于它的记忆,这种感觉非常deja vu,硬要说就是很超验,我只能想到这个词。
齐衣:n实际上直到看完两段,才能确定B和A大致一样,并由此得到B和A的某种关系。那这个“超验”是无法在观看(B的)过程中得到的啊,难道超验是想出来的吗?
Anni:n我觉得不需要等到确定B和A完全一样,才体验到东西。B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纪录的(当然,可能只有我这样想),而看的过程中却不断会想到一个已经存在于记忆中的A,感觉到重复,这个过程本身是超验的。这不是一种解谜的快感。不是发现A、B的关系之后很兴奋,而是在A的基础上看B肯定和单独看A或单独看B不一样。
齐衣:nB的体验是超验的,是在你提前得出B是A的纪录的结论才能够感受到的,这可能就是人眼本身的差距了。
Anni:n从事实上说我的看的时候感觉没错,但确实也不能说明这对每个人都有效。
木皆:nA&B的结构像《这时对,那时错》。
Frances He:n《这时对,那时错》的结构和虚实的对峙无关。对于这部,我的理解是它关于故事的无限种可能性,前后两部分应该一视同仁,没有虚实的辩证关系。我不太理解拿这部和《下流故事》类比。
吴洛斌:n《这时对,那时错》还是在探索不确定性。起码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是想这些。两部分似乎一样,但又有不确定性。
Frances He:n或者说是“电影的无限性”,即秘密。
AE:n《下流故事》有这些特质吗?我没有看过《这时对,那时错》。
吴洛斌:n在谈话,动作的细微差别上有。
Frances He:n没有吧,我觉得更多是内容和观念本身的魅力。
AE:n我完全get不到《下流故事》的结构上吸引人的点。我觉得A段很吸引人,喜欢A讲述的姿态,感觉像法国上流社会的沙龙,上流和下流的对照很戳我。不过因为我喜欢A,所以B段对我的意义有点像《吉祥如意》中的《如意》,它消解了我感兴趣的东西,我不知道从中获得的是什么?只有A我可能就四星了。
ddr:n我觉得B对A完全是增益。
Anni:n为什么B会消解A?不明白。证明它假并不会消解它,难道看电影需要认为它真实才可以欣赏?而且感觉B除了证明自己是真实之外,还证明了真没有假精致好看,这肯定了A的价值。《下流故事》和《吉祥如意》也不可类比:首先,《吉祥》和《如意》不是真实和虚构的关系,只是虚构的虚构和虚构的真实之间的关系;其次两段内容也不一样,不是一段是另一段的仿拍,而是台前幕后,正片和片场。
AE:n我不明白另加一段B证明A的假能给带来我什么,就像不知道《吉祥如意》的《如意》能给我什么,对我来说这没意义,是扣分的。所以这两部我都不喜欢。《法兰西》里也有很多真和假的对照,这部我就很喜欢,处理得很圆融。
Anni:n《法兰西》和这部没有可比性吧。《法兰西》有“真真假假”吗?
AE:n我觉得有,有些时刻让我有“真”的感受,有些时刻让我有“假”的感受,但不是一个结构的对照和反转。
Anni:n《法兰西》里的真vs假,和《下流故事》的即兴vs编排完全没关系吧。
AE:n这样说确实。但即兴和编排最后不还是归结到真和假吗?当然,B对我来说也不是毫无趣味的,那种对照确实是趣味的一种,但就是更弱的趣味。
Kis:n《下流故事》的两段式结构确实与《这时对,那时错》相似,而本质上又有点像《特写》那样需要观众去探索两段故事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我同意你们对它的结构的观点,但我并不喜欢,我认为电影的意义不应该全部由结构提供。我还是更喜欢后面两部,除了以上所提的这些特质,这两部电影还有其他的部分更吸引我。洪就不说了,阿巴斯的那个故事到最后很感人。情感和体验是我比较看重的东西。
ddr:n你们不觉得这部电影里的讲述很吸引人吗?跟故事内容无关,是讲述方式吸引人。里面的人听讲就像观众看电影一样。
代表:n我觉得很无聊,就搞了个结构,很空洞,而且里面的人物跟没生活过一样,共情力理解能力都很强,给我一种只有小资产阶级喜欢的特质,我很反感。
Anni:n我不觉得无聊,A单看我也可以给4星,故事讲得很吸引人,演员也吸引人,一直在认真听他说话。本来看两个人表演同一段台词这件事情就已经很吸引人。刚才又补看了厄斯塔什的另一部《阿历克斯的照片》,也是一样很好看,虽然好像没什么“内容”。
Kis:n在我看来就是平常的叙述,可能也跟叙述的内容有所关系。因为叙述的语气并不吸引我,所以逐渐去关注内容,跟看斯特劳布电影的方式反过来。
橙:n看了B,应该会觉得A的讲述没那么“平常”吧。
Kis:n确实,和B一对比,A显得是现实的再造。一些镜头还有新增的人物能反映出这一点。
齐衣:n很吸引人是因为是个脏故事吧,不是因为AB的对照。讲述方式肯定也有关,但我还是觉得内容占比很大,看B其实是在期待讲出不一样的细节才吸引着看下去的。
脆脆鲨:n同意齐衣。
Anni:nA和B难道不是每分每秒都不一样?不一样必须内容不一样吗?
齐衣:n我期待A和B的内容会不一样,没看到最后一直以为会有变化。我没有B一开始就知道一定是和A完全一样的。
Anni:n要是讲出不一样的细节的话,就没那么好看了……不如说那样太“设计”了。《这时对,那时错》不是洪最好的电影,就是因为这一点。不知道不一样的细节能造成什么趣味,有点像是找不同。
ddr:n我觉得内容完全是空的,如果讲的是童话故事也是一样的,内容完全不重要。
Anni:n这个有点虚无主义,我觉得内容还是有意义的,因为讲述这样的故事,不管给讲述者、还是观众,都会带来和讲正常的故事完全不一样的状态。
吴洛斌:n我觉得故事内容是重要的。因为这个下流故事的道德问题与女听众(在场也有男听众)有某种关系。男主角是沉浸与偷窥、而转述或重复讲出来;女听众则是聆听关于另一地方的女同胞被偷窥隐私的事情,同为女性,作何感想?她们的眼神感觉有什么。而且它的场所设定是:一个略微公共的地方-酒吧,然后是厕所,一个回归私隐私密的地方。男主角带着他的经历讲给几个人听,选择的场地也是一个较为私密的家的空间中。私密的事情与公共空间、传播的关系。其中还掺了道德问题,这是我觉得厄斯塔什没少探索的。《蓝眼睛的圣诞老人》也是。
ddr:n里面的女性也对窥视行为感到好奇,和讲述者算是同谋。我觉得倒是对道德的消解。
Anni:n看这部电影时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看A时,有个女观众说自己也要去做偷窥狂,以为是导演的恶趣味设计;结果B看到快结尾才发现这情节是真实的。
吴洛斌:n我想起的是滨口龙介的《偶然与想象》,第一个故事,两个女孩刚上车,有一个镜头就是司机的目光,之后是女孩谈论性。然后是第二则,是在读一段黄色小说的描写,既是私人的办公室,而打开门又并非完全私密了。也是关于私密和公共,当中还有道德。这是《下流故事》吸引我的地方。
橙:n内容和结构可以两者都吸引人,并不矛盾。内容本身像是在“分享特殊的经验”,无不无聊因人而异。趣味确实有部分来自于外部,一段话的两个入口,这种形式确实是第一次见,还是有一定趣味的。不过就算没有B,应该也会喜欢A。A本身很奇妙的感觉。
Kis:n那如果已经知道电影A与B之间的内容与结构关系,再看的时候还会有趣味吗?虽然我没有重看过啊,但恰恰就是因为电影的这一特质,让我并不是很想重看,这也是一个我个人不满意的点。
橙:n这一点同意,确实不想重看,最多重看A。重看应该没有结构上的趣味,但能有A本身的趣味。我没给满分也是觉得比较概念化。但形式本身(对我)还是有趣的,也不至于消解掉什么。
Anni:n我觉得连着还是会有趣味吧。我猜,如果大家明确知道B是真的A是假的,在此基础上重看,应该只会体会到更多我说的东西,而不是反过来。
橙:n也未必一定要是虚和实对峙,可以就是A的讲述和B的讲述的对峙。就算B不是纪录,也没觉得怎么样。这部和《处女心经》《这时对,那时错》《法兰西反自动化》等电影的区别在于,《下流故事》的A和B不完全是“平行”的,导演更想展示的是A面,有偏向性在里面。不过是个人观点,无从确证。
Anni:n我觉得“平行”本身就是伪命题,结构上一前一后的两段绝无可能是平行的,观众对于他们的感受不可能不受制于顺序。
橙:n至少洪的意愿是不希望受制于顺序吧。
Anni:n不清楚他自己怎么考虑自己的电影,但在我看来,洪常秀很多电影节稍微调换一下完全不是同一部电影了。《这时对,那时错》也不是平行的,如果能调换才是平行。
Kis:n《下流故事》如果是AB顺序,确实感受到的会更多一些。BA顺序,就像是素材—改编电影的正常流程一般,而AB顺序,则是从相信电影中的现实到发现还有真正的现实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