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动画片  »  进击的巨人 总集篇 最后的进击 剧场版

进击的巨人 总集篇 最后的进击 剧场版  Attack on Titan The Movie: THE LAST ATTACK / 进击的巨人:最后的进击 / 进击的巨人 剧场版 最后的进击「進撃の巨人」完結編 THE LAST ATTACK

909人已评分
很棒
7.0

主演:梶裕贵石川由依井上麻里奈神谷浩史

类型:动作动画奇幻动画片动漫电影导演:林祐一郎 状态:高清版 年份:2024 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豆瓣ID:37014543热度:3 ℃ 时间:2025-03-04 15:17:04

简介:详情当艾伦释放出巨人的终极力量时,世界的命运岌岌可危怀着消灭所有威胁艾尔迪亚的人的强烈决心,他率领一支不可阻挡的巨人大军向马莱进击。...
    当艾伦释放出巨人的终极力量时,世界的命运岌岌可危怀着消灭所有威胁艾尔迪亚的人的强烈决心,他率领一支不可阻挡的巨人大军向马莱进击。
  • 头像
    Puff

    2022年Part.2完結便覺得最後的完結篇非常適合用劇場版規格收尾,雖然最終還是分成了Part.3和Part.4在小螢幕完結,但如今的總結篇總算順應民意,讓粉絲有機會在大銀幕幫艾連送終,在新年第一週,能在聲光效果包覆感更強的大銀幕體驗完結篇,體驗地鳴音效所帶來的毀滅性震撼,完成身為巨人粉實質意義上的補完,已了無遺憾。

    劇場版完結篇總集內容無更動,但是在音效升級的情況下電影感便完全凸顯出來了,畫面上無意外應該也有為了上大銀幕重新調修的部分,雖然最終沒以IMAX規格上映終究有些遺憾,但是能再次在大銀幕重溫動作場面的畫面細節,以及音效震撼的環繞細節,外加片末的原創彩蛋達成戲裡與戲外的交流呼應,完成了身為巨人粉實質意義上的「補完」,看完真有種太他X值得的欣喜感。

    前年看完結,因為劇情以及作畫上的不完美稍微有些失落的情緒,在大銀幕體驗下一次獲得補足了,一方面是改觀,一方面是真切感受到了Mappa對巨人的熱情以及誠意,謝謝你替我圍上圍巾,謝謝創哥和Mappa給了巨人粉絲一次在大銀幕補完的機會,大銀幕重看依舊在漢吉的「最後一舞」犧牲段落,以及里維任務完成時看著調查兵團忠烈們的影子時淚流滿面。

    前年在小螢幕看完結覺得文戲太長的問題到大銀幕反倒沒這種感覺了,反而更能用電影規格的方式感受創哥和Mappa在文本上的用心,這個完結篇屬於廣大巨人粉絲遲來的《終局之戰》,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大銀幕上看巨人,能在大銀幕一起看巨人真的很開心🥹🥹。nn★★★★★ nn#進擊的巨人#TheLastAttack #完結篇#諫山創 #梶裕貴#石川由依 #井上麻里奈#神谷浩史 #林祐一郎#Mappa #AttackOnTitan#進擊の巨人

  • 头像
    Kaikaikiki

    从三个部分来评价吧n作为一个漫画原著党,让我的记忆回到了漫画完结那天。那颗树下。那一个吻。n这的确是粉丝向电影,如果让一个都没看过巨人的观众去看,我不推荐,基本全是一头雾水,因为你都不知道故事和人物,怎么看?所以我推荐要去看先补完动画也好漫画也行在进行观看。nn一部分电影本身nmappa基本就是把动画的最终章进行了再剪辑制作,扩充了很多最终章没有的剧情,打斗特效很多进行了3d特效制作,更加精良更加刺激,然后补足了很多戏份,比如渲染了更多地鸣发动后的残酷和一些非主角的戏份的拓展。n分镜更加流畅和对前后对呼吁都做到了平衡mappa确实厉害。n整体的画质和渲染素质比原本动画更加刺激和过瘾,完善了大量细节,算得上满分的剧场版。n特别是配乐和bgm的重新搭配,是最终片尾曲《To You in 2000 Years二千年後の君へ》做到了完美呼应了故事的起点瞬间让人泪目。最重要的是三笠和艾伦的感情太泪目了,电影院很多人在哭。nnn第二个部分我要讨论一下老生常谈的“那个”问题,巨人是否“烂尾”?n首先,很多人认为的烂尾是没按照他所设想的剧本前行就觉得烂尾,我认为正常,因为人欣赏认知层次不齐,人和人不同,我尊重每一个观点,很多人认为的是艾伦一个被谏山创一手培养一手毁灭的角色,他们所认为的是需需要艾伦成为英雄而不是成为boss。是这样吗?n如果你喜欢有最终目标类似于推倒boss或者角色成长一路历练打boss,那么这个结局可能让你感到不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说它“烂尾”。但如果你能接受现实主义风格的悲剧结局,认为这是一种对战争、历史和人性的探讨,那么这个结局我认为是非常合理且深刻的一个结局。关于这个我在知乎发过言,被封号了,多的我不再叙述,推荐大家提高自我的认知,多看“墙外”的世界。nn很多人诟病,艾伦死前又向阿尔敏吐露自己不想死,还希望三笠永远记得他,很多人觉得艾伦前后矛盾,一个黑化的酷哥怎么能鼻涕横流。这一段艾伦崩溃,这段在电影加了很多补充。我想说的是,你理解艾伦吗,或者你真的经历过残酷的世界和无力的爱恋吗? 艾伦在这段表现里说了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也不想承受这些种种,可命运让他承受,他只能这样。他想和阿敏永远当哥们儿,想和三笠相爱好好生活,但是他知道不能,哪怕4年都不够,他的选择是结束这一切的恶,巨人,再把阿敏和三笠推上英雄的神坛,成为人类英雄。nn自由:n从头到尾巨人都在强调了自由,开头人们在墙内失去自由,比如艾伦阿敏渴望自由,艾伦的目标就是“自由”,但自由的代价是什么?自由到底何为自由?一直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中期艾伦用极端的方式让帕岛短暂获得了自由,但最终还是被卷入战争,证明了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安全”。最后的最后所有人获得了自由,三笠也被象征自由的鸟系上围巾。只是代价就是死亡了80%人类。nn现实:n现实中没有绝对的正义与邪恶,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世界,不是你的国家就是英雄别人的国家就是垃圾,而战争的本质就是如此残酷。不要进入战争,战争的残忍是不分敌我的,也是毁灭人的东西,巨人提醒了这一点,如襁褓的婴儿,孕妇,老弱都是无差别的伤害。而艾伦用自己的死去推动了世界的改变。虽然他知道人不会结束战争,但是他用自己的方式去终结了人的毁灭。nn人性:n艾伦展现了人性,阿敏也展现了人性,三笠同样是,甚至是配角,冷酷的利维甚至莱纳,阿妮等等每个人都展现了“人”性。人性是什么,就是爱啊。n当每个人在面对自己命运的终点时,他展现出了人性中的脆弱,这恰恰让角色更具层次感。特别是艾伦,他也是普通人,他也会哭也会难受也会无法承受,也想和三笠在一起而不要去死。但是没辙。n我记得里面有句印象很深的话,莱纳说的,他认为如果给了他这种责任的力量他甚至于会害怕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理解艾伦。换做给你这样的选择和力量,我相信我也会这样做。nn而所谓“烂尾”取决于你的个人角度,谏山创给了我们一个开放式结局给大家去思考,因为人的认知和经历以及你的成长都会有不同的观点。没有迎合所有人的期待,它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爽文”结局,而是一个充满无奈和现实意味的终章。n因为巨人本质就是一个融合了《战争与和平》 《百年孤独》《德米安》《1984》《圣经》政治历史宗教哲学的作品。n我当然觉得它没有烂尾,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糟糕的地方,但是爱却是长存的。nn第三部分,我想讨论一下三笠和艾伦的感情。n我建议谈一次刻骨铭心的爱甚至结婚生子生死分离,多多经历你才会懂。n就像死亡诗社里面说的,唯有爱别人超过自己方知什么是爱。没有这种经历我建议你不要向下读,你可能看不懂。nn如果要讨论三笠和艾伦就要先说三笠和尤弥尔。n这两个女性有着微妙的联系,尤其是在三笠杀死艾伦的那一刻,其实就是暗示了她对尤弥尔的影响。n当三笠杀死艾伦时,尤弥尔微笑了,这暗示了她终于看到了一个不同的选择,三笠敢于在爱与使命之间做出决断,这让尤弥尔明白,她不必再被过去束缚。就是这一刻,尤弥尔终于放下了执念,巨人之力随之消失,世界回归了正常。所以三笠其实就是尤弥尔的现实代言人。n三笠让尤弥尔意识到,爱不应该是束缚,而是应该让人自由。n“自由”与“爱的羁绊”尤弥尔一切的悲剧在于,她的爱让自己失去了自由,永远困在“道”里。n三笠最终成长了,懂得爱让自己学会了放手。n三笠和尤弥尔都是“爱”的囚徒,被爱绑架,困住,一直在这个漩涡里没有走出,直到三笠最终带上了围巾,勇敢点去亲手结束艾伦的生命,才让自己的爱彻底放手。n爱不应该成为枷锁,而是让人学会放手和成长。nn而艾伦对三笠的感情是一种无法说出口的爱,在艾伦与阿敏的最终对话中,艾伦哭着坦言自己不想死,也不希望三笠爱上别人。n他说:“我希望三笠一辈子都想起我,活在我的记忆里……即便我死了,她也不应该去喜欢别人!”这就是爱的自私,我相信现实里每个人都这样,就算和你最爱的人分开,你也不希望看到她/他去爱别人,别骗自己了,那些话只是骗自己的心的话,但是事实就是即便我死了我也不希望看到她/他去爱别人。爱就是如此的自私。nn而三笠和艾伦这两个相爱的两人,却注定不能在一起,这是命运和选择。放过自己也放过他人,自由。

  • 头像
    Hanly

    彩蛋里阿尔敏吐槽:十年追下来,最后就给我们看这个???n你等了十年,结果艾伦用最极端的方法毁了世界,最后自己被朋友杀死,帕拉迪岛还是被炸没了???n这真的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拯救的世界」,真的能让人血压飙升、愤怒、无奈、心寒、想骂人。nn1. 为什么我们看完这么难受?nn因为《进击的巨人》从头到尾都在反抗命运,但最后它告诉你——命运根本不会改变。n艾伦拼命挣扎,但最后还是成了他最讨厌的人。n阿尔敏、三笠他们努力去阻止地鸣,最后还是没能拯救世界,帕拉迪岛还是毁了。n世界没有因为杀了艾伦而变好,战争还是继续,仇恨还是没有消失。n人类不是因为艾尔迪亚人存在才会互相残杀,而是因为人类天生就会制造敌人。 艾伦杀了80%的人,以为帕拉迪岛能获得自由,但20年后战争还是爆发了,帕拉迪岛依旧被夷为平地。世界的仇恨不会因为你消灭一部分人就消失,它只会换个形式再回来。人类的问题从来不是「谁活着」,而是「如何活着」。nn所以我们难受的不是艾伦死了,而是这一切竟然毫无意义。n如果说艾伦的牺牲至少换来了一个稳定的和平,我们可能还能接受。n但最后帕拉迪岛还是被炸没了,世界还是在打仗,所有的努力还是白费了——这才是最让人绝望的地方。nn你以为你在看一个关于反抗命运的故事,最后却发现这根本就是一个命运无法改变的悲剧。nn2. 那这十年到底给我们看了个啥???nn说白了,《进击的巨人》最后不是在告诉你「如何改变世界」,而是在告诉你「世界就是这么残酷」。n十年下来,我们不是看了一场「英雄拯救世界」的戏,而是看了一场「历史的必然轮回」。n你以为艾伦是主角,他可以改变世界,结果他只是被推着走完命运的路。n你以为帕拉迪岛会赢得自由,结果它只是晚死了几十年。n甚至你以为地鸣能彻底解决问题,结果世界还是继续打仗。n你以为极端操作会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结果他们只是短暂维持了和平,根本阻止不了世界的崩溃。nn所以,这个故事的结局就是:nnt「一切的努力,终究只是历史里的一段插曲。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挣扎而改变,它只是会继续向前。」nn白努力吗?确实是白努力。n但人类就是这样,明知白努力,也还是会去努力。nn3. 那还值得看吗?nn如果你想要一个爽快的、圆满的结局,那这个故事的结局确实让人崩溃。n但如果你接受了这个世界本就如此,接受了「人类就是一个无法逃离自己命运的种族」,那你会发现——n这十年,我们其实是在看一场关于人类本质的演出。n艾伦是人类的缩影——充满愤怒,渴望自由,挣扎着想打破世界的牢笼,但最终却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东西。n阿尔敏是人类的理性——他希望找到更好的方法,但他的智慧无法战胜世界的野蛮。n三笠是人类的感性——她选择了爱,选择了忠诚,但她的爱最终无法改变艾伦的命运。n整个世界的循环,是人类历史的缩影——无论怎么挣扎,我们最终都还是在重复过去的战争、仇恨、失败。nn所以,值不值得看?n从娱乐角度来看,这结局是真的让人气到想砸桌子。n但从哲学角度来看,它讲的其实是最现实、最赤裸、最冰冷的真相。nn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奋斗而改变。n战争不会因为一次胜利而停止。n人类的本质,就是在无休止的悲剧里挣扎着前进。nn4. 但如果是我,我还是希望故事可以不这么写。nn我当然希望艾伦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不用杀80%的人,也能让帕拉迪岛活下去。n我当然希望人类可以有一个真正的未来,而不是一直在毁灭和重建之间轮回。n但《进击的巨人》最后就是告诉你:你想要的那种美好世界,不存在。nn人类还蛮可怜的,脆弱,仓皇,有所求,急迫,不得满足,像一群四处寻找庇护的、饥寒恐惧的羊。但人又是那样执拗,在一艘漏水的船上,肉眼可见愈来愈多的缝隙,明知是徒劳,可还是要尽自己所能去舀,用尽所有身躯去堵,和《卡拉马佐夫兄弟》里说的那样,「就是想活下去,我愣是活着,哪怕不合逻辑。」nn这就是人类,愚蠢、执拗、不合逻辑,但还是想活着。n你可以说这是悲剧,但这也是生命的意义。nn如何破局?我们人类自愿灭绝派早就看清了,不生孩子屁事没有,少生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条生命!!!!!(逐渐加大音量🔊)nn如果你硬要生的话,那么:接受世界的不完美,但尽力让它变得更好;即使最终失败,也不要主动放弃所有希望;然后无愧无悔的死去。nn人类无药可救,人类永垂不朽。

    等了10年你就给我看这??
  • 头像
    AnNaBE

    美国东部时间二月十日,座无虚席的AMC放映厅里,望着那一棵艾尔迪亚的参天大树慢慢在银幕上淡去,全场观众掌声雷动。nn那一刻,我在想什么呢?nn一年前,我和我一位挚友分道扬镳,理由是无休止的争论影响到了我们的正常沟通,也影响到了我们共同朋友圈中的交流环境。nn那段日子里,随随便便一个话题都能让我们吵起来——艺术,新闻,政治,乃至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我病态地痴迷辩论,并以驳倒他人的想法为乐;他极端地上纲上线,并以绝对公正的态度自居。这样一来,星点火花便可以引燃一场大火。但我们的争论几乎每次都是不了了之——即使是我在逻辑上稳操胜券的时候也是:他宁可就此扭头离去,也不愿当众承认自己的观点里可能存在漏洞。而在这种时刻,我总是感觉比输了还更难受。nn话休絮烦,就这样矛盾不断激化。直到那一天,我发现他长期在和我的其他朋友私下频繁对我说三道四,我忍无可忍了。由于整个交际圈是以我为中心所组建的,我向所有人详细地解释了来龙去脉后,带领我的朋友离他而去,但我也请求所有朋友不要因为我的缘故和他断绝来往。nn那一天,是他第一次道歉。据说,他还在我一位朋友身边号啕大哭。我被胜利的快感所压倒了。nn日子就这么继续着,直到有一日我翻阅聊天记录,发觉我们曾针对Attack on Titan的结尾有过极端激烈的争论。我以好莱坞业内编剧的视角试图佐证结局是可以接受的,他则以多年阅读漫画、混迹论坛、观看解说的经验断定这个结局是恶心的。在争论之前,他甚至认为我也怀着激烈的情绪恨着这个结局、恨着创造这一切的谏山创;他说直到现在有人“洗”AoT的最后一话,他想让我和他一同贬低这些与他观点不同的人。nn可他不知道,当时在我心目中,谏山创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浦泽直树。nn第一次接触AoT,已经是十多年前了。彼时,我对日本的动画不甚了解,可耐不住我那小学同桌的软磨硬泡,答应她姑且看看。不过,尚为年幼的我还没有足够的审美水平看出谏山创对编剧技法的精雕细琢(虽然这技法也是随着故事的推进逐渐成熟的)。对于第一季,我的第一印象是:猎奇。但彼时AoT的火爆程度,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作“现象级”作品,也让我或多或少被粉丝狂热的氛围裹挟,显得有些神神叨叨的。直到后来我才明白,人们管这叫“中二病”。nn没过几年,AoT第二季被释出,可我早以在百度贴吧被剧透了个精光。如今,带着在电影业内的经验,回首再看“我恺他超”、“孤塔围攻”和“莎夏救人”的桥段时,仍然会为谏山创对于戏剧张力和情绪的掌控赞叹不绝。可对于当时只求故事内容,不求叙事方法的我来说,AoT的第二季显得娱乐性不足。可即便如此,在观看了汉尼斯悲壮的牺牲,又紧接着体验了坐标之力触发后的情绪洪流后,连那时的我都意识到了,这部作品拥有着巨大的潜力。nn在看第三季时,我已经养成了读文学和看电影的习惯了,也时常会自己写作。彼时的我终于有了足够的审美素养,也足以判断一部叙事作品是否成熟。而当时,AoT更是打破了我对少年漫和情节剧的预期,证明了这部作品的叙事重心逐渐从保证娱乐性转移到了确立思想性的阶段。我意识到谏山创是在利用动画和漫画的载体进行一定程度的作者表达。随后饱受诟病的第四季更是如此——许多人巴不得故事结束在看海,可在我眼中最详尽、成熟的几条角色弧光就在马莱篇之后,其戏剧性之强、完成度之高,完全足以媲美浦泽直树在Monster中的人物塑造。有趣的是,两位漫画家都有着相同的群像剧叙事范式:利用完整成熟的多角色支线填充复杂的单故事主线。再说回作者表达,AoT的思想也立足在马莱篇之后;虽然显得有些直白,但马莱篇后,AoT这部漫画正式成为了一个强烈的表意载体,甚至有了点儿propaganda的嫌疑。nn研究生课程的学习里,我终于确定,谏山创某种意义上很符合camera-stylo理论中对auteur的描述:完全仰赖于载体进行思想传达的创作者。nn而此时,我已经抛弃了曾经的一切,来到了海的对面。我加入了美国的电影工业。这以后,我带着在这份行业里得来的一切知识以及傲慢,狠狠给我那位曾经自以为了解AoT的挚友,辩了个劈头盖脸。nn可即便如此,他还是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承认带着评论家和创作者眼光的我,对AoT的理解比他更全面。他最后选择了闭嘴,可在我眼里:nn那场辩论,是我辩论生涯里最无法接受的一次失败。nn如今,和他分道扬镳已经过了一年,自我翻看那次辩论的聊天记录起,宛如牛反刍,我开始频繁查看我们之间的争论记录。我能察觉我之前的论据有所不足,但我一次又一次地更加确定,我的逻辑是正确的,我的论点也是完美的。他反驳我时连基本的编剧理论都用错了,可为什么,他就不愿意承认我赢了。nn我开始更加厌恶他的固执和无知。上一次,当我带着朋友们离他而去的时候,我因他的道歉和泪水而感到的成就感也逐渐一扫而空,那样的胜利根本不是胜利——不是逻辑上的胜利,不是属于我辩论的胜利。我为此重新读了AoT的漫画,以编剧技法为核心切入点完善我的观点,我知道我的观点对他而言是无懈可击的,可我现在已经无法完美地赢他了,因为我们早就彻底分道扬镳了。nn我的编剧视角观点其实在网上已经赢得了不少人的认可。可在那之后,我感到这还不够,我不停地与人论战也被人抨击,我需要亲自驳倒在这件事情上持有反对观点的那些人。他们要么让我意识到我的认知存在局限性,要么就都老老实实我面前承认他们认知的局限性——nnAoT的部分核心思想在于:人们都是某种事物的奴隶。原来,我也成了胜利的奴隶。nn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一段破碎的友谊。我明白,胜负欲之后,其实是无法互相理解的悲伤、无法互相沟通的无奈、无法轻易化解的恨意。nn那一天,我重温到了森林之子那一话的漫画,在又一次赞叹谏山创编剧技法的纯熟时,我的kindle没电了。nn漆黑的屏幕像个深渊,我想起了莎夏,想起了贾碧,想起了所有走不出森林的角色,然后我在倒影里看到了我自己。nn我是不是也要走出森林呢?我这么问自己。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而我给自己限定的deadline是,二月十日——AoT剧场版的上映日期。在那之前,我允许自己尽情地翻阅辩论记录,尽情地、变本加厉地恨他。nn掌声雷动,放映厅的灯逐渐复明。我看到前排三笠打扮的姑娘手上居然抱着艾伦的脑袋。nn映后带点儿meta色彩的彩蛋里,一身哥特装的三笠和一副nerd样的阿尔敏为了AoT的结尾而争论不休。最后还是艾伦笑着出来打圆场,才让这场愈演愈烈的斗争落下帷幕。nn真是吓了我一跳,好像那艾伦脑袋,也对我笑了一下。

  • 头像
    唐上程

    《进击的巨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巨著。在剧中,创作者谏山创刻意地引导观众,思考了这样一个伦理学问题:“对于复仇行为,是否存在着一个限度?在限度内的复仇可被认为是正义的,而超出限度的复仇则是不义的。”毋庸置疑,这一问题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为了辅助观众的思考,谏山创设计了“艾伦的四次进击”,下面我们分别对其展开分析。

    第一次进击:刺杀歹徒,拯救三笠

    我相信,所有观众都会觉得这一次进击是正义的。歹徒残害了三笠的家人,还准备进一步伤害三笠。艾伦则带着三笠进行复仇,把他们全杀了。没有人会觉得艾伦的行为有什么不妥。虽然刺伤歹徒带着三笠逃跑(可能)也是一种选择,但观众和想法和艾伦是一样的——凭什么?凭什么只能是你们杀我们,我们不能复仇,不能杀死你们?

    第二次进击:消灭巨人,夺回故土

    对于这一次进击,几乎所有观众也会觉得是正义的。特别是当观众知道兽之巨人和铠之巨人是有意想把帕拉迪岛的所有居民杀光时,当然要对他们展开复仇。不过,这时已经出现了一些道德难题:当我们遇到像肯尼的同村人这样,前一秒还是自己的同伴,后一秒却被迫变为巨人的情况,杀害他们也是正义的吗?对于这一难题,我们还有辩解的余地:“虽然杀害他们是残忍的,但如果不杀害他们,他们就会吃掉我们,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你看,肯尼的妈妈不具备吃人的能力,所以即使她变成了巨人,我们也没有杀害她。”因此,在观众的心目中,第二次进击的正义程度其实稍弱于第一次,但仍旧在很大程度上是正义的。

    对于前两次进击,我们可以提炼出这些相同点:1. 对方已经伤害了我方的人;2.如果不抵抗,就会继续被伤害;3. 艾伦的做法是,我方的人不能再受到伤害,因此要杀死他们。甚至驱除殆尽,一匹不留。这就到了耐人寻味的地方——第三次、第四次进击也拥有这些相同点,但艾伦却逐渐被观众认为是“不义”的,甚至到了第四次进击,几乎所有观众都觉得艾伦是个疯子!

    第三次进击:闪击马莱,延缓战争

    这一次进击,在观众心目中尚且还是能算作正义的,但其正义的程度相比前两次进击已经大打折扣了。如果我们分析韩吉和艾伦的分歧,就会知道为什么艾伦在这时已经变得毁誉参半了。韩吉和艾伦具有相同的出发点:全世界都要打帕拉迪岛,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换言之,哪怕帕拉迪岛不想打仗,外界一定会打你。但韩吉的想法是,提升科技,加强防守,并且尽可能外交斡旋。等到联合军真的打过来了,再进行保卫战。

    而艾伦的想法,和前两次进击完全相同——凭什么只能是他们入侵我们,不能是我们入侵他们?全世界不是要消灭艾尔迪亚人吗?那我为了保护帕拉迪岛,现在就在马莱给你个下马威,让你暂时失去对我出兵的能力。艾伦的这次进击尚且能算作正义,是因为帕拉迪岛打的是反侵略战争。但艾伦为了反侵略直接先开战,并且杀了一大批马莱平民,这一应对方式,就带来了争议。我们会发现,这一复仇行为,似乎已经超出了某种限度——马莱的平民虽然是战争的支持者,但并未直接杀害帕拉迪岛人。甚至,与上面所提到的被迫变成巨人的肯尼村民相比,马莱的平民对帕拉迪岛人生命上的威胁近乎为零。但是,艾伦为了反侵略,还是毫不留情地杀了他们。与他相反,如果执行韩吉的想法,帕拉迪岛人面对的则仅是入侵的联合军,杀死军人和杀死平民显然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观众心目中,艾伦的第三次进击,在尚且算是正义的同时,已经含有了许多不义的成分。

    第四次进击:发动地鸣,摧毁世界

    对于这次进击,几乎所有观众都会觉得是不义的。这不仅是因为全世界除开军人,绝大多数都是平民,他们虽然恐惧巨人,歧视艾尔迪亚人,但罪不至死;也是因为,即使屠杀了全世界,只留下帕拉迪岛的岛民,只要巨人之力不消失,岛上依旧还会划分派系,争斗不息。因此,发动地鸣既是极端残忍的,也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但正如我们上面所说,艾伦的每一次进击,动机和行动模式都是一样的。这一点在耶格尔医生抢夺王室之力时尤其明显,当弗里茨王告诉耶格尔医生,历史上艾尔迪亚人利用巨人之力,屠杀了太多无辜百姓;所以现在艾尔迪亚人的后代被赶尽杀绝,也是情有可原,甚至是一种赎罪时。耶格尔医生动摇了。但是,和耶格尔医生共享记忆的艾伦,这时出离地愤怒了。他的想法,和第一次杀掉歹徒时是一样的——凭什么?凭什么祖先犯下的错误,要后人承担?凭什么帕拉迪岛人就必须引颈受戮,而不是反过来杀光所有敌人?

    我们可以说,艾伦是尤其自私的,只要自己在乎的人能不受伤害,杀掉多少“外人”都可以。我们也可以说,艾伦在某种意义上是无私的,因为他从来都不在乎自己的命,要是他一个人死能立马换来身边人的幸福,他马上就可以去死掉。这恰恰证明了,对艾伦从“正义”到“不义”的评价变化,并不是由艾伦思想或者行动模式的变化引起的,四次进击,次次皆同。导致大家最终认为艾伦是反派、是疯子的原因,恰恰是复仇行为的不断强化,超越了我们(大多数人)心中所认同的那个限度。它由对三个歹徒的复仇,强化为对所有巨人的复仇,强化为对马莱的复仇,最终强化为对全世界的复仇。怀着追求自由的热血,艾伦进击、进击、再进击,最终冲向绝路,无法回头。


    这时我们再看韩吉的方案,就会更加体会到“限度”何在了。在意识到巨人之力即将在数十年内被现代科技超越的前提下,韩吉只希望发动小范围地鸣,让其他国家不敢再进攻帕拉迪岛,从而争取发展科技的时间。这样杀伤的人数也被控制在了较小规模。但代价在于,希斯特利亚作为弗里茨王后裔必须被严格保护起来,并通过生育维持帕拉迪岛发动地鸣的能力。这其实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为了国防,一小群人要牺牲自己的自由,随时为战争做准备,整个人生几乎都贡献给了国防事业。但艾伦不仅反对弗里茨王的投降主义方案,甚至也反对韩吉这一“适度动武”的方案。艾伦的想法还是和上面一样的——凭什么?明明是你们要入侵帕拉迪岛,凭什么因为你们的邪恶计划,希斯特利亚就要失去自由,被强迫生育?艾伦的这一质问是合理的,但这也正是最反直觉的地方。因为,韩吉的方案似乎指示着,当规模上升到国与国之间时,正义的复仇,似乎在适度动武的同时,也必须容忍己方受到一定伤害;换言之,当我们做到了本国一点亏都不吃,让对方付出彻底的代价时,复仇就已经超出了界限,成为了不义的行为(读者可以自动填入最近的时政新闻)。

    因此,很多观众认为,抵达海滩的时候,进击的巨人就应该结束了。从故事完整性的角度我不赞同。但在艾伦本人应该从此停止复仇的角度上,我是赞同的。韩吉方案是不够热血、不够自由、不够“保护我方”的;但韩吉方案却就是最现实、最权衡利弊、最合乎我们心目中的“正义”的那个。

    这就是谏山创的厉害之处,通过精心设计,他带给了我们深刻的反思——追求自由的热血,一定总是“正义”的吗?不断地塔塔开,真的能解决所有问题吗?受害者的复仇,真的是毫无限度的吗?他一面启发着我们,一面又做出了自己悲观的预测,正如剧情最后“耶格尔派”最终掌握了帕拉迪岛的统治权一样,真的遇到了相同的情况,在“合乎正义的复仇”和“不吃一点亏的战斗”之间,很多人可能还是会选择后者。就像绀碧、像艾伦所想的那样——我只知道自己的亲人朋友受伤害了,而你们和我非亲非故,为了亲人朋友,我当然就要把你们当敌人,甚至要驱除殆尽,一匹不留。

    所以,还是不断提醒自己吧,在弗里茨王和艾伦之间,还有韩吉。如何成为像韩吉那样既不投降、也不疯狂,坚守正义的人,是我们每个人看完《进击的巨人》后都要不断思考的事。

    唐上程

    2024.9.30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