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编号17

编号17  米奇17号,米奇17,米奇7号,Mickey 7

255人已评分
很棒
8.0

主演:罗伯特·帕丁森娜奥米·阿基史蒂文·元托妮·科莱特马克·鲁法洛帕齐·费伦卡梅隆·布莱顿丹尼尔·亨绍尔斯蒂夫·朴安娜玛丽亚·沃特鲁梅荷丽黛·格兰杰布朗温·詹姆斯安格斯·里托马斯·图尔格斯爱德华·戴维斯蒂姆·凯安娜·穆格拉利斯

类型:剧情科幻冒险导演:奉俊昊 状态:HD 年份:2025 地区:美国,韩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34429795热度:3 ℃ 时间:2025-04-07 03:58:07

简介:详情米奇·巴恩斯(罗伯特·帕丁森 饰)在地球一事无成,无奈下加入星际殖民计划,任职“消耗体”,从此开启了可以反复去世又不断重生、高危工作繁多望不到头的“宇宙牛马”死去活来打工记某次,第17号米奇从又一危险任务死里逃生,回家后...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米奇·巴恩斯(罗伯特·帕丁森 饰)在地球一事无成,无奈下加入星际殖民计划,任职“消耗体”,从此开启了可以反复去世又不断重生、高危工作繁多望不到头的“宇宙牛马”死去活来打工记某次,第17号米奇从又一危险任务死里逃生,回家后却发现自己已经被米奇18号取代了位置,一场啼笑皆非的科幻冒险黑色喜剧就此上演。  影片改编自爱德华·阿什顿的科幻小说《米奇7号》。
  • 头像
    Maggie_in_LA

    《编号17》 ( Mickey 17)(B+)外星虫真的好可爱!一开始会觉得膈应,甚至有点恶心,数量多的时候还是挺吓人的, 后来则越看越萌,很想揉。这个外星虫被称为Creeper,在片中的戏份很多,远超过我预想,不愧是奉俊昊,他满喜欢怪兽,始终保有淘气和童心。n

    整部电影实际上很残酷,不少戏份令人不适,充分展示了人性中最恶的嘴脸。片中很多人似乎完全失去了感情,冷酷自私且残忍。不管是外星虫还是罗伯特·帕丁森出演的“复制人”都被各种残忍对待,令人看着很难过。不过,也有一部分人依然保留有人性中善良、温暖的部分。外星虫作为人类入侵外星被欺凌的对象以及萌宠,会成为影片中最牵动人心的角色,很抢戏。n

    罗伯特·帕丁森在片中有不少有趣、夸张的表演,展示出了他的演技以及喜感。他出演的角色其实不太聪明,看上去傻傻的,但也展示出了角色的悲情色彩。我觉得五方是一个没有固定模式和气质的人,他真的演任何角色都可以胜任,可塑性很强。n

    马克·鲁法洛的角色显然是讽刺特朗普,塑造得有点夸张。不仅是簇拥者戴红帽子这一点,还有很多与特朗普吻合的内容,再明显不过。我感觉未来四年,全世界的电影里都会出现以他为模版的反派,太启发编剧了。

    奉俊昊喜欢的恐怖元素在本片也依然存在,有很多出其不意的惊悚内容,但却依然以讽刺喜剧的方式呈现。这种残忍式幽默可能有的人喜欢,但有的人不一定适应,所以会导致本片不一定很主流。但我非常喜欢本片的视觉效果,无论是外星球、外星虫、还是两个Mickey都毫无破绽,做得非常自然、逼真。

  • 头像
    白日造梦

    科幻的外皮下,《编号17》塞进了奉俊昊一麻袋的要素和隐喻。

    表层是肉体复制技术之下的伦理问题。用大脑记忆再生出来的灵魂,还是曾经的自己吗?不同机体的不同主导性格,是否展露出人性复杂的多面?将克隆肉体视为消耗品,可有伦理的悖德?

    围绕马克·鲁法洛饰演的虚荣自大的政客,科幻电影又爆改成了一场政治反讽喜剧。他所要建立的是纯粹白人的星球,像伏地魔般崇尚纯血和基因的“高贵”;他将女性物化为生育工具,又将人类划分三六九等,下人是肮脏低劣的存在,犯了错将以克扣食物的方式来施暴;作为外星殖民者,他对土著生物赶尽杀绝。

    要素过多的代价是挖掘不深,克隆这样一个很有探究意义的伦理主题浅尝辄止,政治话题直白表露。奉俊昊的产出已经颇具好莱坞流水线风格,快节奏的剧情,脑洞大开的设定,对现实的讽刺,叠加常见的平权议题。

    在乱成一锅粥的政治批判下,罗伯特·帕丁森一人分饰两角的演技成为了至关重要的搅拌棒。一个怯懦,一个暴脾气;一个隐忍求生,一个恩怨分明;一个善良,一个飒爽。在18次复制之下,那个敢打敢杀、求生亦不怕死的米奇,终于从灵魂中跳脱而出,给予了他无限循环的生命里的高光时刻。

    虽然打工人是影片宣发的重点,但并不是影片想表达的重点。相比于一个被老板使唤的打工人,米奇更像是一个被贵族支配的奴隶,是被控制性命的提线木偶。他的精神内核是反抗,是拯救人类,是重塑新世界。

  • 头像
    尉迟上九

    说真的,如果不是提前瞄了眼院线排片,感觉这片就在悄无声息中默默上映了,和周遭的人说我要去看《编号17》,全都以一种闻所未闻般的表情回应了我。地铁转公交累个半死,可喜可贺多年来首次包场,可惜看得却不尽兴。光看海报,看着有点呆头呆脑的嫩牛五方居然有新片要上,再看导演栏居然是奉俊昊,这一发现远比影片带给我的惊喜要大得多。

    看完面露难色,感觉卡在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说不好看吧,也不是烂片,说好看吧,又确实挺无聊。说是为了取悦大众的商业片吧,节奏的把控真是一言难尽,没有兴奋点,即便嫩牛五方使出了吃奶的劲努力表现,还是如同隔靴搔痒般没法在内心激起半点波澜。说是蕴含哲理曲高和寡的文艺片吧,感觉又有点浅尝辄止,浮于表面,太过儿戏。

    让我想起了当年看《信条》的感觉,说白了还是那句话,人类编故事的能力已趋于极限,即便是奉俊昊,也改变不了这铁一般的事实。翻来覆去就是那点事,不再指望能惊天地泣鬼神,无论是片中的人体打印技术,还是形象似曾相识的恐怖虫,影史上都有迹可循,但体现优秀导演能力的一点就在于即便是照葫芦画瓢,一不留神翻了车,也能画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戏谑和讽刺依旧是奉俊昊的拿手好戏,从嫩牛五方的独白中就能听出来一丝黑色幽默的味道,片中那些啼笑皆非闹剧般的片段无非就是荒诞现实的一种映射,奉俊昊仿佛在告诉观众现实的离谱远超电影,看似夸张,只不过做了强调而已。一直觉得奉俊昊一旦脱离了韩国的语境,就容易陷入一种受主流价值观影响下的框架中,又想拍得独特牛B,又不想背离大众,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却有点不伦不类。

    当年看完《寄生虫》的时候,我曾提过设计感太强。想要表现上下等级的差距和矛盾指向的意图这点(“变本加厉”),脱离了本土的文化衔接和氛围,就会愈发的明显,缺乏一定的逻辑基础,既没有信服力又没啥感染力。这次感觉想要轻而易举地玩得更嗨,结果却栽了跟头。看完没啥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会不自觉的脑补删减的片段(具体在哪,大家都心知肚明)。顺便说一句,郑在日的配乐还不错。

    不过这片也并非一无是处,是不怎么好看,但也不是烂片。首先是马克·鲁法洛神形兼备的到位表演,恨不得他和嫩牛五方的戏份能对调。模仿讽刺的谁,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成功演绎了什么是拥有表现型人格的“蠢货”,翘辫子看得有点暗爽,世界就是一场大型的草台班子,你方唱罢我登场,真亦假时假亦真,人类自以为是的愚蠢也算是做了形象的刻画。

    再来其实17和18的性格定位还蛮有趣的,两种极端,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是未来人体冷冻,把记忆储存下来,等科技成熟后再像片中一样重新导入,但不能担保认知和性格上不会发生什么未知的变化,这其中就会涉及到伦理和哲思的部分,对于”我“的保留和改变,形成了一种微妙含糊的结合与矛盾体,是我且非我。可惜最后拍成了两人一起并肩作战的主旋律基调, 危机和隐患只不过如梦境般昙花一现、点到即止,奉俊昊并没有往深了探讨。

    很喜欢片中的恐怖虫(致敬宫崎骏老爷子?),特别是它们努力将17送回地面的片段感觉特别可爱。看似恐怖凶猛的低等动物,实际拥有比自作聪明的人类更多的智慧和善意。一边看这片的时候,一边深觉人类真的是爱瞎折腾的生物,妥妥的咎由自取。坐等到片尾放完才走,默默地期待着一个彩蛋,想象着马克·鲁法洛从打印机里钻出来,拎着恐怖虫进行一番川普式的激情滑稽演说,随后将虫宝宝一枪毙命,恐怖虫灭了人类,从此天下太平。

  • 头像
    女神的秋裤

    “这时我十分确信,当9号走出再生舱时,用他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的人一定不再是我。该死的忒修斯之船。”——原著《米奇7号》节选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欢迎关注。

    n2020年,导演奉俊昊凭借《寄生虫》不仅拿下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还在奥斯卡拿奖拿到手软,狂揽四项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影片。

    《编号17》是导演奉俊昊继《寄生虫》之后的首部新作。

    制作成本1.18亿美元(约8.5亿人民币),是奉俊昊职业生涯目前成本最高的电影(信息源:Variety)。

    影片全球票房要达到2.7-3亿美元才有可能回本。

    奉俊昊在2020年颁奖礼(图源Vanity Fair)

    男主是罗伯特·帕丁森,因为脸型方正,得昵称“嫩牛五方”

    国际顶流影星,凭借《暮光之城》迷倒众生。自律且上进,被诟病为“性感的面瘫”后打磨演技,在《灯塔》《信条》《新蝙蝠侠》中奉献了不俗的表演。nn成功从偶像派晋级为演技派。

    图片图源GQ

    奉俊昊+罗伯特·帕丁森,再加上科幻题材。

    再加上R级(限制级,因包含较多性、暴力等成人内容,17岁以下要求有父母或成人陪同观看),都让《编号17》备受瞩目,成为2025年最令人期待的电影之一。

    《编号17》在各大平台评分基本一致,综合7.6分,高于《玉子》,低于《汉江怪物》《雪国列车》。

    综合来说,《编号17》值得一看,但不要抱太大期望,它也就是奉俊昊的一般水平。

    >>>>观影须知:原著和删减

    电影《编号17》改编自科幻小说《米奇7号》(出版于2022年)。

    原著幽默风趣,充满哲思。一共14.3万字,一天就能读完。

    小说讲述的是,米奇为了加入星际移民,签约出让了自己的肉身,上传肉体和人格,从而成为可以反复死亡和重生的“消耗体”,从事高危工作的故事。

    导演奉俊昊称把7号改为17号,是因为他想多杀死米奇10次。

    读完原著后再去看电影《编号17》,你会发现。nn奉俊昊的改编都快到了魔改的级别——只是借用了原著的概念和故事框架,从内容上来说,电影《编号17》和原著《米奇7号》没太大关系。

    左原著封面,右电影海报

    电影评级为R级(限制级),是因为一些血腥和性场面。

    个人觉得没太有必要,因为原著里本来就没怎么写这些“成人的东西”。

    再辟个谣,电影《编号17》没有139分钟版本。

    电影在柏林电影节首映,从官网可以看到片长为137分钟(从北美院线也可查到片长),精确时长为136分钟48秒。

    内地版为134分钟,较原版删减不到3分钟。

    美国电影院线Regal旗下某影院信息

    主要删减的是性尺度。

    包括前面男主米奇和女友纳莎画的“啪啪啪体位图”,图中有后面米奇17号耿耿于怀的“B6”。

    以及最后提到的C3“bring the baby”是暗示把虫宝宝带过来。

    如果没看这张图,你可能不知道米奇在说什么。

    国际版预告

    后面3P的戏也被删掉。

    原著里对这段的描写也是轻描淡写,总结起来就十二个字“及时行乐,十分诡异,我不后悔”

    好消息是,删减对剧情没影响。

    坏消息是,你看不到罗伯特·帕丁森性感的小屁屁了。

    原著《米奇7号》节选

    电影《编号17》的故事框架和原著是一样的:

    米奇自愿成为“消耗体”登上星际殖民飞船,可在一次致命的任务中,米奇17号死里逃生,回到飞船后发现米奇18号已经被打印出来。

    他们因此成为“多重身”,因为资源有限和法律规定,他们两个人只能活一个……

    >>>>星际版雪国列车·讽刺满满

    n《编号17》的娱乐性很足,风格非常奉俊昊。

    如果你初次接触他的作品,你可能觉得有点好看。

    奉俊昊展示手机壁纸是希区柯克,也是他的偶像

    和《汉江怪物》《玉子》一样。

    电影里有奇特的怪兽。

    有脑洞大开的高概念——“消耗体”。

    既把米奇的记忆、人格,以及肉体数据上传后,每次米奇死后,他都可以被重新3D打印出来。

    新的米奇,拥有和原米奇一模一样的身体,米奇的记忆、米奇的性格、米奇的梦想。

    他也因此成为“耗材”,可以从事有生命危险的高危工作,从而成为人类最顶级的——

    牛马。

    研发新疫苗,再也不用从动物到人类一步一步缓慢的实验了。

    米奇一步到位。

    米奇挂掉,说明疫苗不行。疫苗继续改良,米奇直接扔掉。

    一次又一次,直到米奇可以健康地活下来。

    到了要殖民的星球,这颗星球有没有辐射?有没有病毒?适不适合人类生存?

    米奇告诉你。

    他是第一个踏上新星球的人,第一个摘下头盔的人,也是第一个被空气中的病毒毒死的人。

    说好听了他是人类中的阿姆斯特朗,但说白了,他就是个小白鼠。n

    “消耗体”的底层逻辑还是复制人,但把复制人当牛马,立马就成了“高概念”。

    而且,“消耗体”本身还充满讽刺。

    既然重生是3D打印,那么打印的材料是什么?

    是垃圾。

    由于资源有限,所以在星际飞船上有个装置叫循环站,就是把一切废物垃圾都扔里面,然后,不能循环的被焚毁,能循环的就会循环利用。

    循环站会绞碎一切垃圾,将它们拆成原子,再把这些原子组装成想要的东西。

    比如米奇的皮肤、米奇的肾脏、米奇的心脏……都是由垃圾重新组装来的。

    原本神圣高级的生命,在“消耗体”这里,变得廉价甚至低贱。

    讽刺不讽刺?

    米奇干的是最苦最累最脏最危险的的活儿,用的还是最臭最贱最低级的垃圾身体。n

    而伴随着“消耗体”米奇的每一次死亡,每一次被抛弃,迎来的都是人类的进步。

    米奇的死亡,是馈赠人类的大礼。

    而这个米奇的所有记忆、性格、梦想,最后所有的数据也只存储于一个砖头一样的装置里。

    讽刺是奉俊昊的传统技能,而用反乌托邦讽刺阶级则是他的个人癖好。

    反乌托邦《雪国列车》如此,《编号17》亦是如此。

    《编号17》中的星际飞船就是穿梭在宇宙中的“星际雪国列车”。

    米奇以及大部分船员都生活在狭小破烂的船舱里,衣服色彩单调,又土又臭。

    指挥官马歇尔和他的老婆生活的地方,完全就像是一个别墅里的大单间,有豪华的吊灯,有奢侈的酒柜,有珍贵的挂画,甚至还有卡拉OK。

    他们的衣服也是质地柔软丝滑,时尚鲜艳。n

    底层的船员每天只能吃有限热量份额的食物,而且是循环来的食物,不够吃,也难吃。

    而住在移动别墅里的马歇尔,可以吃到牛排鱼子酱。

    除了阶级,《编号17》中还加入了时下流行的政治内容,讽刺川普。

    飞船的指挥官马歇尔(马克·鲁法洛 饰),也是落选的议员。

    他说话不过大脑,挤眉弄眼,肢体语言丰富,说白了就是川普附体。

    他崇尚白人至上,看不起消耗体,也看不起星球上的原住民,并把原住民称为“虫子”,要把它们杀光。

    电影借女主的嘴,说出了那句掷地有声的台词——

    “我们才是外星人,我们才是外来者”

    列强国家极具侵略性的殖民主义被骂得面目全非。

    玩政治狂作秀的川普,和大洋彼岸曾经残暴屠杀原住印第安人的灯塔国,在这里都被骂得体无完肤。n

    反乌托邦、高概念和讽刺,都是奉俊昊的拿手好戏。

    但可惜的是,在《编号17》里,奉俊昊只是把他的传统艺能一锅乱炖。

    如果你熟悉奉俊昊,你会发现,他进入好莱坞后,作者性(创作个性)被抹去、被西化和模板化。

    它套用了好莱坞时下流行的zzzq模版,黑女主,白女同,骂川普,讽刺白左,黑女崛起……

    Kai被改为女同或双性恋

    但每一个讽刺都浅尝辄止,简单且肤浅,而且放眼好莱坞,早已千篇一律。nn就像一个考生答完了试卷,乍一看每道题的结果都对了,但细看每道题的解法、步骤、逻辑思路和拿分点都是浑水摸鱼,答案都对但只能拿到70分。

    横向对比其作品,《编号17》只是奉俊昊的一般水平,还不如《雪国列车》。

    《雪国列车》

    >>>>忒修斯之船和不朽者

    单看电影《编号17》,它是一部70多分的作品。

    但如果你看了原著,你会发现电影其实原本可以拍得更好。

    >>>反乌托邦的设定

    原著的世界观是反乌托邦的设定。

    原著中没有确切的时间,并且男主不是逃离地球,而是从一个殖民星球逃离。

    这颗殖民星球的历史,已经有200多年。

    很明显故事发生在相对遥远的未来,那时地球已经经历了环境、资源和政治危机。

    原著提到“他们(旧地球的人类)几乎是窒息般困在了自己制造的垃圾堆中”

    星际殖民是为了逃离地球,寻找新的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

    原著节选

    但星际殖民其实十分凶险,一是因为对于光年之外的星球探测并不准确,等人类到达目标星球时可能会发现其实环境恶劣,地球化改造需要漫长的时间。

    二是星际旅行时间长,飞船所能携带的资源有限,在飞船上进行农作也很容易失败,所以很多殖民飞船,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已经因为资源问题,内部互相残杀导致任务失败。

    这也是米奇17所在的飞船的背景,原著中有大量篇幅提到没人每天的配餐热量限制在2000千卡(大约相当于10碗米饭,或8个汉堡),仅满足一个轻体量男性的日常。

    而且食物是循环制作,极其难吃,目的是为了维持人们能够长期生存。

    所以,星际旅行中,没有胖子。

    在这种情况下,男主米奇很想逃离殖民星球。

    但又因为他是个废柴,什么技能都没有(“我想不出要是我在某个清早从窗台一跃而下,这宇宙会有何不同”),成为“消耗体”,是他登上飞船的唯一办法。

    因为要承受死亡和无法预知的痛苦,没有人想成为消耗体。

    而作为飞船上唯一的消耗体,可以靠循环的垃圾无限重生,米奇一直都被其他船员排挤。

    “有一半的人觉得我是孽畜”,原著写道,“一个孽畜,你明白骂?不完全是个人”

    在飞船上,米奇是底层中的底层,卑微且被排挤,除了女友纳莎,没有人把他当人。

    尽管他的每一次死亡,都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原著中的角色也不是非黑即白,二元对立,而是鲜活立体。

    比如米奇的朋友提莫(原著为博托),他是米奇唯一的朋友,他并不狡猾奸诈,而是让米奇明白朋友的限度在哪里。

    原著中,提莫是米奇的反面——他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天赋异禀,他毫不费力的成为星球上前十的球员,飞船驾驶技术也是一流。

    他会帮米奇还债(原著中米奇欠债是因为米奇自己判断失误),但如果米奇为了赌球要求提莫打假球,提莫会拒绝,这就是他们“友谊的极限”

    电影简化和抛弃了许多原著设定。

    最大的改动,莫过于抛弃了原著有深度的内核。

    原著的内核是个思想实验,或者说一个悖论——忒修斯之船。n

    忒修斯乘坐一艘木船周游世界,途中船体逐渐破损需要修补替换,等他周游完世界之后,木船上的每一块木板都已经被替换过一遍。

    那么,这艘船还是他启航时的那艘船么?

    而且,被替换下来的木板,完全可以组成另一搜一模一样的“忒修斯之船”。

    那么这两艘船哪一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

    图源mappingignorance

    “忒修斯之船”的思想实验一直影响着米奇对自己身份的认知。

    想象一下,今晚米奇死了。

    明天早上,另一个米奇醒来,他拥有和米奇一样的身体,一样记忆、性格和梦想,他就是米奇。

    但他还是前一晚上的那个米奇么?

    对于其他人,和整个社会来说,米奇还是那个米奇,米奇还活着,甚至获得了永生。

    所以在原著中,消耗体最初的称谓是“不朽者”。

    但对于米奇个体来说,他在前一晚就死了,第二天早晨醒来的那个人不管多么像他。

    都不再是他。

    原著写道,“这时我已十分确信,当9号走出再生舱时,用他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的人一定不再是我”

    原著里米奇一直都在试图理解自己和其他米奇的身份。

    “他不是真的消失了,对吧?毕竟,我就是他,他就是我。这感觉,就像是在打碎镜子后,哀悼自己的倒影。”原著道。

    而对死亡,虽然米奇是死亡和重生次数最多的人,但他对于死亡仍一无所知。

    因为他无法在死亡那一刻上传自己的记忆,只能定期上传。

    所以,对于他前身的死亡,他都是从朋友提莫或者女友纳莎,或者录像中了解的。

    因为“消耗体”的协议规定,米奇并不能自由自杀,为了任务,他有时需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同时,汇报和记录自己身体的变化。

    原著中对于3号的死亡,只有寥寥数笔,却把痛苦和绝望,以及面对死亡时的解脱写得刺人皮肤:

    “那时,我停了下来,突然拔出领子上的密封阀,将我的脸赤裸地展露在宇宙面前”。

    而当他看到前身惨烈的死状时,他说“有些记忆,没必要上传”

    原著中对于死亡和生命虽然也没有什么答案,但发人深省。

    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忒修斯之船,因为我们人体内的细胞,每过十年就会完全替换一遍。

    现在的你和十年前的你没有一个细胞是一样的,但你还是你。

    但你也不再是十年前的你。

    如果我们的肉体、记忆、性格和梦想都可以备份和打印。

    那么该如何定义生命,定义死亡,定义“你”?

    如何定义灵魂?

    古语六字“未知生,焉知死”如今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人类出现已经几百万年,但我们连活着都没搞明白,又怎么能理解死亡呢?n

    喜欢就点个有用吧。


    关注我,不会错过更多精彩解读

    【某种物质】导演:每一个看秀的观众,都是凶手

    【死侍与金刚狼】最全彩蛋&梗深度解析

    【河边的错误】他才是凶手——深度解读

    【咒】深度解析+你不知道的10件事

    有关【瞬息全宇宙】的热门问题

    全上帝视角看懂《信条》:尼尔才是男主最伟大的钳形攻势

    文/女神的秋裤

    2025.3.10凌晨/青岛

  • 头像
    白头豕

    今天看完了编号17 的电影, 整体结论是, 审查让这部 8.5 分起步的奉俊浩电影变成了 7.5 分左右, 但聪明的观众仍然可以接受到整部电影的精髓.n

    注意! 我这里说的审查不是国内对色情/血腥镜头的删减, 而是电影投资方的审查;而审查者是谁我不知道。审查对好莱坞电影一丁点也不稀奇, 比如电影出品方华纳,当年就逼迫过沃卓斯基姐妹拍黑客帝国4 (拍出了一部元电影)。

    我发现电影前 2/3 的调性和后 1/3 非常不一样, 如果把叙事风格当成一张人脸,这两部分是完全不同的两张脸,前 2/3 除了个别笑点之外,非常奉俊浩,非常《雪国列车》(欢迎看我雪国列车影评: 如何评价电影《雪国列车》? )。各种情节铺垫把观众的期待推到高峰,但最后 1/3 却掉了下来,铺垫的隐喻和情节都没有回收,走向了一个幼稚的结局。

    根据我的观影经验,这几乎一定是内部争斗的结果。 但如果假设存在奉俊浩和资方的博弈,把这场博弈带进电影里作为元叙事来看,反而电影会更加有意思

    该片定档2024年3月29日在北美上映 [17]。n2024年1月10日,华纳宣布该片撤档,原因是后期制作进度推迟,新档期将择日宣布

    接下来的所有评论都涉及剧透,不想被剧透可以等看完后再回来。

    接下来是正式的电影评论。

    奉俊浩本身是最擅长做政治隐喻的高概念导演,《编号17》毫无疑问是一个政治隐喻电影。

    《编号17》里面的隐喻质量也非常优秀,保持了奉俊浩 《雪国列车》的调性,用特别细节的一两个点可以勾勒出整个世界观。我举一个例子,男主角为讨债去签约成为星际旅行队伍的 “耗材” 时,签约大厅里排满了穷人,穷人们一个接一个,行尸走肉般排着队(像星矢里的黄泉比良坂), 沿着一个仰拍的螺旋阶梯向上走,等到去顶层签约。外面突然风沙大起,然后大厅播放防沙尘口罩的广告。

    从这十几秒的一幕就可以看出电影的时代设定:

    1. 科技高度发达,已经可以星际旅行
    2. 地球气候已经濒临毁灭,人类对沙尘暴习以为常。
    3. 社会经济随之崩溃, 所以黑社会和高利贷才会重新横行。
    4. 这个崩溃的社会完全被资本主义操纵,连来应聘的人买防沙尘口罩也才九五折。

    这样信息密度很高的镜头在电影里反复出现,整部电影的高概念世界观设定比故事本身好看。这是我所熟悉的奉俊浩,这部电影毫无疑问是他的心血之作。

    但是!但是很明显,这部 “奉俊浩自编自导的电影” 带着非常明显的政治任务,也就是反 MAGA,为美国大选做准备。举例:

    1. 电影科幻背景是星际殖民,映射马斯克
    2. 绿巨人演员 马克·鲁法洛 毫无疑问在表演上映射特朗普。
    3. 电影里到处出现 MAGA 标志,比如红帽子。同时也在反复嘲讽。
    4. 电影后半部分插入了各种 “刻意” 的政治正确,比如刻意强调 LGBT、女性力量等等。

    其它的点我不用剧透更多。这部电影在特朗普胜选后上映绝对是意外,它很明显是竞选时的隐射子弹,包括讽刺反派 马歇尔 “所以你败选两次”!!

    可现实是被讽刺的特朗普,竞选胜利了。这颗子弹飞得太久,变成了一个笑话。

    甚至电影中隐射特朗普的马歇尔被暗杀、子弹擦脸而过的桥段,我合理推测是去年7月之后临时补拍的,从头(编号17回到家)到枪击马歇尔整场戏,场景来回切换,叙事重点(复制人也要争夺社会关系中的我)也明显变了, 用灌水的笑点(两个女人讨论分两个男人)铺垫转场,剧情推进极其不合逻辑。

    如果这部电影唯一的目标是反 MAGA 的隐喻,而且还玩砸了,打了自己的脸——那奉俊浩就沦为资本的打手,而且是失败的打手,太 low 了!

    但我明显从前 2/3 看到了一个远比反 MAGA 更加完整的政治隐喻——仍然是奉俊浩一以贯之的主题,反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对人类,尤其是劳动者的异化。

    电影正常的叙事逻辑,应该完全围绕 “Expandable” (耗材人类)这个科幻概念来,就像《雪国列车》或《寄生虫》的标题那样。我原本看到的剧情逻辑,大纲应该是:

    1. 作为 “耗材” 的主角被彻底异化,作为人类却不被人当人。
    2. 观众开始思考,什么样的人会选择成为 “耗材”
    3. 经济上的贫穷破产(类似《寄生虫》) 是主角当耗材的表面动机
    4. 认为自己小时候害死了亲人,是主角当耗材的潜意识层面动机
    5. 认为自己有原罪,所以接受了自己被剥削。 是奉俊浩式的反资本主义最常见的切入点之一。
    6. Mickey 17 因为机缘巧合存活,形成了 Multiple (和18一起存在),是戏剧转折点。与佳作《月球》完全一样。
    7. Multiple 导致两个 Mickey 开始争夺社会关系(比如同一个恋人),从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 的战争上升为 “一切我反对一切我” 的战争 (马克思主义隐喻)
    8. 在和另一个自己抗争过程中,反而让 Mickey 17 的主体意识觉醒,开始 “不想死”
    9. 原来 17号和18号 两个 “我” 并不应该是死敌,造就他们的资本主义逻辑(彻底异化人类为劳动力) 才是罪魁祸首
    10. Mickey 意识到自己的原罪只应该惩罚自己,而资本主义让它受苦的逻辑,其实在让所有人受苦。于是他无法再继续接受被剥削
    11. ………………奉俊浩的经典神展开………………
    12. Mickey 在打破束缚他的资本主义加锁,同时从自己的原罪中获得精神解脱,故事走向尾声
    13. ………………奉俊浩的经典极度深寒黑暗结局………………

    也就是说,“反 MAGA” 这个很可能是投资方的命题作文,只是恰好被奉俊浩用来做科幻背景。他的故事完全不是为了反 MAGA 准备的。

    但这部电影非常明显,从情节 8 开始剧情质量急速下滑,所有的铺垫都断线了,情绪也不联通;情节 9~13 完全沦为 反 MAGA + 白左剧情,可以说非常幼稚,何况还被现实打脸了!

    也就是说,《编号17》轮到了奉俊浩在刀剑上跳舞,体验了一把沃卓斯基姐妹拍摄 《黑客帝国4》时的故事。

    但是 《黑客帝国4》在我这里仍然是一部神作,是我看到的最好的 “元叙事”,导演姐妹把资方对他们的压迫、他们自己的无能和无力,完全融入剧情中与现实互文。导演在不停地吹狗哨,眨巴眼,想让听得懂狗哨的观众知道他们肉体虽然被绑架,但精神不会被绑架。

    那么,《编号17》里有奉俊浩的狗哨吗?

    哈哈,太有了,这反而是电影后半段垮塌后最大的看点。

    电影表面在反 MAGA,实际上却在反犹太复国主义,在反复拉扯中透露一丁点讯息,太有活了!

    首先,《编号17》原本的科幻设定框架就是融合了大洪水(地球濒临毁灭),出埃及记(星际旅行方舟),最后上帝的子民来到 “应许之地” 过上了 “happily ever after” 的童话生活。只不过这个过程不该由 MAGA 来领导。最后上映版电影结局也是如此。

    而奉俊浩用暗喻拼成的这场星际旅行,却处处是反反乌托邦,比如:

    1. 像《雪国列车》里蟑螂能量块式的垃圾食物
    2. 遭遇危险后,员工们像《寄生虫》的蟑螂一样钻进墙缝中的睡眠仓

    按这个调性走下去,结局要么像:

    1. 《雪国列车》式结局,炸毁导致历史周期律的 state 本身,日曷丧吾与汝偕亡
    2. 《寄生虫》式结局,因反抗成功学而杀人的男主,他的儿子为了救爸爸反而套上了成功学的精神枷锁

    怎么可能最后 happily ever after 呢??电影结尾惊鸿一瞥的噩梦,并没有假设有 “第二个隐藏结局” (低级阴谋论),更加类似徐克《智取威虎山》片尾的飞机场大战。

    这只是低级的狗哨。电影真正高级的狗哨是:

    1. 处处暗示 MAGA 式民粹领袖 马歇尔,是被操纵的。
    2. 操作他的团队是 “教会”,不过作为商人的马歇尔,认为自己是向 “公司” 效命的。
    3. 这个教会的标志只有 0.5 秒的镜头,好像是共济会的图标变体
    4. 一直给马歇尔拍马屁的那个秃头摄影师,是精神上控制马歇尔的 “牧师”。
    5. 这个神秘的 “教会” (类似 《EVA》里的 SEELE)致力于找到 “应许之地”。
    6. 在来到星球后,那个秃头 “牧师” 反复怂恿 马歇尔先发动大屠杀,然后去送死

    这些伏笔在电影结尾 全部没有回收。全都变成了废笔。但可以看出奉俊浩原本的设计:

    MAGA 派领袖也只是某复国主义者秘密宗教的傀儡,这帮人一直在幕后玩阴谋,用资本操纵政治领袖,践行自己的信仰;利用被操纵的民粹主义领袖帮自己实施大屠杀,清空 “应许之地” 的异族,然后再代替这些 MAGA 成为 “应许之地” 的主人。

    这条暗线本应该和男主角打破精神枷锁的明线,在剧情最后一同迸发,交相辉映的。可是两条线都消失了!

    OK,电影就先分析到这里。毕竟只看了一遍点映,挂一漏万。这部分裂的电影,既不能算烂片,又很难够到佳作。但如果你也看明白了剧情割裂的原因,导演和某些力量的暗中博弈,是不是它反而又好看了起来呢?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