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罗伯特·帕丁森娜奥米·阿基史蒂文·元托妮·科莱特马克·鲁法洛帕齐·费伦卡梅隆·布莱顿丹尼尔·亨绍尔斯蒂夫·朴安娜玛丽亚·沃特鲁梅荷丽黛·格兰杰布朗温·詹姆斯安格斯·里托马斯·图尔格斯爱德华·戴维斯蒂姆·凯安娜·穆格拉利斯
类型:剧情科幻冒险导演:奉俊昊 状态:HD 年份:2025 地区:美国,韩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34429795热度:3 ℃ 时间:2025-04-07 03:58:07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编号17》 ( Mickey 17)(B+)外星虫真的好可爱!一开始会觉得膈应,甚至有点恶心,数量多的时候还是挺吓人的, 后来则越看越萌,很想揉。这个外星虫被称为Creeper,在片中的戏份很多,远超过我预想,不愧是奉俊昊,他满喜欢怪兽,始终保有淘气和童心。n
整部电影实际上很残酷,不少戏份令人不适,充分展示了人性中最恶的嘴脸。片中很多人似乎完全失去了感情,冷酷自私且残忍。不管是外星虫还是罗伯特·帕丁森出演的“复制人”都被各种残忍对待,令人看着很难过。不过,也有一部分人依然保留有人性中善良、温暖的部分。外星虫作为人类入侵外星被欺凌的对象以及萌宠,会成为影片中最牵动人心的角色,很抢戏。n
罗伯特·帕丁森在片中有不少有趣、夸张的表演,展示出了他的演技以及喜感。他出演的角色其实不太聪明,看上去傻傻的,但也展示出了角色的悲情色彩。我觉得五方是一个没有固定模式和气质的人,他真的演任何角色都可以胜任,可塑性很强。n
马克·鲁法洛的角色显然是讽刺特朗普,塑造得有点夸张。不仅是簇拥者戴红帽子这一点,还有很多与特朗普吻合的内容,再明显不过。我感觉未来四年,全世界的电影里都会出现以他为模版的反派,太启发编剧了。
奉俊昊喜欢的恐怖元素在本片也依然存在,有很多出其不意的惊悚内容,但却依然以讽刺喜剧的方式呈现。这种残忍式幽默可能有的人喜欢,但有的人不一定适应,所以会导致本片不一定很主流。但我非常喜欢本片的视觉效果,无论是外星球、外星虫、还是两个Mickey都毫无破绽,做得非常自然、逼真。
科幻的外皮下,《编号17》塞进了奉俊昊一麻袋的要素和隐喻。
表层是肉体复制技术之下的伦理问题。用大脑记忆再生出来的灵魂,还是曾经的自己吗?不同机体的不同主导性格,是否展露出人性复杂的多面?将克隆肉体视为消耗品,可有伦理的悖德?
围绕马克·鲁法洛饰演的虚荣自大的政客,科幻电影又爆改成了一场政治反讽喜剧。他所要建立的是纯粹白人的星球,像伏地魔般崇尚纯血和基因的“高贵”;他将女性物化为生育工具,又将人类划分三六九等,下人是肮脏低劣的存在,犯了错将以克扣食物的方式来施暴;作为外星殖民者,他对土著生物赶尽杀绝。
要素过多的代价是挖掘不深,克隆这样一个很有探究意义的伦理主题浅尝辄止,政治话题直白表露。奉俊昊的产出已经颇具好莱坞流水线风格,快节奏的剧情,脑洞大开的设定,对现实的讽刺,叠加常见的平权议题。
在乱成一锅粥的政治批判下,罗伯特·帕丁森一人分饰两角的演技成为了至关重要的搅拌棒。一个怯懦,一个暴脾气;一个隐忍求生,一个恩怨分明;一个善良,一个飒爽。在18次复制之下,那个敢打敢杀、求生亦不怕死的米奇,终于从灵魂中跳脱而出,给予了他无限循环的生命里的高光时刻。
虽然打工人是影片宣发的重点,但并不是影片想表达的重点。相比于一个被老板使唤的打工人,米奇更像是一个被贵族支配的奴隶,是被控制性命的提线木偶。他的精神内核是反抗,是拯救人类,是重塑新世界。
说真的,如果不是提前瞄了眼院线排片,感觉这片就在悄无声息中默默上映了,和周遭的人说我要去看《编号17》,全都以一种闻所未闻般的表情回应了我。地铁转公交累个半死,可喜可贺多年来首次包场,可惜看得却不尽兴。光看海报,看着有点呆头呆脑的嫩牛五方居然有新片要上,再看导演栏居然是奉俊昊,这一发现远比影片带给我的惊喜要大得多。
看完面露难色,感觉卡在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说不好看吧,也不是烂片,说好看吧,又确实挺无聊。说是为了取悦大众的商业片吧,节奏的把控真是一言难尽,没有兴奋点,即便嫩牛五方使出了吃奶的劲努力表现,还是如同隔靴搔痒般没法在内心激起半点波澜。说是蕴含哲理曲高和寡的文艺片吧,感觉又有点浅尝辄止,浮于表面,太过儿戏。
让我想起了当年看《信条》的感觉,说白了还是那句话,人类编故事的能力已趋于极限,即便是奉俊昊,也改变不了这铁一般的事实。翻来覆去就是那点事,不再指望能惊天地泣鬼神,无论是片中的人体打印技术,还是形象似曾相识的恐怖虫,影史上都有迹可循,但体现优秀导演能力的一点就在于即便是照葫芦画瓢,一不留神翻了车,也能画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戏谑和讽刺依旧是奉俊昊的拿手好戏,从嫩牛五方的独白中就能听出来一丝黑色幽默的味道,片中那些啼笑皆非闹剧般的片段无非就是荒诞现实的一种映射,奉俊昊仿佛在告诉观众现实的离谱远超电影,看似夸张,只不过做了强调而已。一直觉得奉俊昊一旦脱离了韩国的语境,就容易陷入一种受主流价值观影响下的框架中,又想拍得独特牛B,又不想背离大众,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却有点不伦不类。
当年看完《寄生虫》的时候,我曾提过设计感太强。想要表现上下等级的差距和矛盾指向的意图这点(“变本加厉”),脱离了本土的文化衔接和氛围,就会愈发的明显,缺乏一定的逻辑基础,既没有信服力又没啥感染力。这次感觉想要轻而易举地玩得更嗨,结果却栽了跟头。看完没啥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会不自觉的脑补删减的片段(具体在哪,大家都心知肚明)。顺便说一句,郑在日的配乐还不错。
不过这片也并非一无是处,是不怎么好看,但也不是烂片。首先是马克·鲁法洛神形兼备的到位表演,恨不得他和嫩牛五方的戏份能对调。模仿讽刺的谁,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成功演绎了什么是拥有表现型人格的“蠢货”,翘辫子看得有点暗爽,世界就是一场大型的草台班子,你方唱罢我登场,真亦假时假亦真,人类自以为是的愚蠢也算是做了形象的刻画。
再来其实17和18的性格定位还蛮有趣的,两种极端,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是未来人体冷冻,把记忆储存下来,等科技成熟后再像片中一样重新导入,但不能担保认知和性格上不会发生什么未知的变化,这其中就会涉及到伦理和哲思的部分,对于”我“的保留和改变,形成了一种微妙含糊的结合与矛盾体,是我且非我。可惜最后拍成了两人一起并肩作战的主旋律基调, 危机和隐患只不过如梦境般昙花一现、点到即止,奉俊昊并没有往深了探讨。
很喜欢片中的恐怖虫(致敬宫崎骏老爷子?),特别是它们努力将17送回地面的片段感觉特别可爱。看似恐怖凶猛的低等动物,实际拥有比自作聪明的人类更多的智慧和善意。一边看这片的时候,一边深觉人类真的是爱瞎折腾的生物,妥妥的咎由自取。坐等到片尾放完才走,默默地期待着一个彩蛋,想象着马克·鲁法洛从打印机里钻出来,拎着恐怖虫进行一番川普式的激情滑稽演说,随后将虫宝宝一枪毙命,恐怖虫灭了人类,从此天下太平。
“这时我十分确信,当9号走出再生舱时,用他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的人一定不再是我。该死的忒修斯之船。”——原著《米奇7号》节选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欢迎关注。
n2020年,导演奉俊昊凭借《寄生虫》不仅拿下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还在奥斯卡拿奖拿到手软,狂揽四项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影片。
《编号17》是导演奉俊昊继《寄生虫》之后的首部新作。
制作成本1.18亿美元(约8.5亿人民币),是奉俊昊职业生涯目前成本最高的电影(信息源:Variety)。
影片全球票房要达到2.7-3亿美元才有可能回本。
男主是罗伯特·帕丁森,因为脸型方正,得昵称“嫩牛五方”。
国际顶流影星,凭借《暮光之城》迷倒众生。自律且上进,被诟病为“性感的面瘫”后打磨演技,在《灯塔》《信条》《新蝙蝠侠》中奉献了不俗的表演。nn成功从偶像派晋级为演技派。
奉俊昊+罗伯特·帕丁森,再加上科幻题材。
再加上R级(限制级,因包含较多性、暴力等成人内容,17岁以下要求有父母或成人陪同观看),都让《编号17》备受瞩目,成为2025年最令人期待的电影之一。
《编号17》在各大平台评分基本一致,综合7.6分,高于《玉子》,低于《汉江怪物》《雪国列车》。
综合来说,《编号17》值得一看,但不要抱太大期望,它也就是奉俊昊的一般水平。
电影《编号17》改编自科幻小说《米奇7号》(出版于2022年)。
原著幽默风趣,充满哲思。一共14.3万字,一天就能读完。
小说讲述的是,米奇为了加入星际移民,签约出让了自己的肉身,上传肉体和人格,从而成为可以反复死亡和重生的“消耗体”,从事高危工作的故事。
导演奉俊昊称把7号改为17号,是因为他想多杀死米奇10次。
读完原著后再去看电影《编号17》,你会发现。nn奉俊昊的改编都快到了魔改的级别——只是借用了原著的概念和故事框架,从内容上来说,电影《编号17》和原著《米奇7号》没太大关系。
电影评级为R级(限制级),是因为一些血腥和性场面。
个人觉得没太有必要,因为原著里本来就没怎么写这些“成人的东西”。
再辟个谣,电影《编号17》没有139分钟版本。
电影在柏林电影节首映,从官网可以看到片长为137分钟(从北美院线也可查到片长),精确时长为136分钟48秒。
内地版为134分钟,较原版删减不到3分钟。
主要删减的是性尺度。
包括前面男主米奇和女友纳莎画的“啪啪啪体位图”,图中有后面米奇17号耿耿于怀的“B6”。
以及最后提到的C3“bring the baby”是暗示把虫宝宝带过来。
如果没看这张图,你可能不知道米奇在说什么。
后面3P的戏也被删掉。
原著里对这段的描写也是轻描淡写,总结起来就十二个字“及时行乐,十分诡异,我不后悔”。
好消息是,删减对剧情没影响。
坏消息是,你看不到罗伯特·帕丁森性感的小屁屁了。
电影《编号17》的故事框架和原著是一样的:
米奇自愿成为“消耗体”登上星际殖民飞船,可在一次致命的任务中,米奇17号死里逃生,回到飞船后发现米奇18号已经被打印出来。
他们因此成为“多重身”,因为资源有限和法律规定,他们两个人只能活一个……
n《编号17》的娱乐性很足,风格非常奉俊昊。
如果你初次接触他的作品,你可能觉得有点好看。
和《汉江怪物》《玉子》一样。
电影里有奇特的怪兽。
有脑洞大开的高概念——“消耗体”。
既把米奇的记忆、人格,以及肉体数据上传后,每次米奇死后,他都可以被重新3D打印出来。
新的米奇,拥有和原米奇一模一样的身体,米奇的记忆、米奇的性格、米奇的梦想。
他也因此成为“耗材”,可以从事有生命危险的高危工作,从而成为人类最顶级的——
研发新疫苗,再也不用从动物到人类一步一步缓慢的实验了。
米奇一步到位。
米奇挂掉,说明疫苗不行。疫苗继续改良,米奇直接扔掉。
一次又一次,直到米奇可以健康地活下来。
到了要殖民的星球,这颗星球有没有辐射?有没有病毒?适不适合人类生存?
米奇告诉你。
他是第一个踏上新星球的人,第一个摘下头盔的人,也是第一个被空气中的病毒毒死的人。
说好听了他是人类中的阿姆斯特朗,但说白了,他就是个小白鼠。n
“消耗体”的底层逻辑还是复制人,但把复制人当牛马,立马就成了“高概念”。
而且,“消耗体”本身还充满讽刺。
既然重生是3D打印,那么打印的材料是什么?
是垃圾。
由于资源有限,所以在星际飞船上有个装置叫循环站,就是把一切废物垃圾都扔里面,然后,不能循环的被焚毁,能循环的就会循环利用。
循环站会绞碎一切垃圾,将它们拆成原子,再把这些原子组装成想要的东西。
比如米奇的皮肤、米奇的肾脏、米奇的心脏……都是由垃圾重新组装来的。
原本神圣高级的生命,在“消耗体”这里,变得廉价甚至低贱。
讽刺不讽刺?
米奇干的是最苦最累最脏最危险的的活儿,用的还是最臭最贱最低级的垃圾身体。n
而伴随着“消耗体”米奇的每一次死亡,每一次被抛弃,迎来的都是人类的进步。
米奇的死亡,是馈赠人类的大礼。
而这个米奇的所有记忆、性格、梦想,最后所有的数据也只存储于一个砖头一样的装置里。
讽刺是奉俊昊的传统技能,而用反乌托邦讽刺阶级则是他的个人癖好。
反乌托邦《雪国列车》如此,《编号17》亦是如此。
《编号17》中的星际飞船就是穿梭在宇宙中的“星际雪国列车”。
米奇以及大部分船员都生活在狭小破烂的船舱里,衣服色彩单调,又土又臭。
指挥官马歇尔和他的老婆生活的地方,完全就像是一个别墅里的大单间,有豪华的吊灯,有奢侈的酒柜,有珍贵的挂画,甚至还有卡拉OK。
他们的衣服也是质地柔软丝滑,时尚鲜艳。n
底层的船员每天只能吃有限热量份额的食物,而且是循环来的食物,不够吃,也难吃。
而住在移动别墅里的马歇尔,可以吃到牛排鱼子酱。
除了阶级,《编号17》中还加入了时下流行的政治内容,讽刺川普。
飞船的指挥官马歇尔(马克·鲁法洛 饰),也是落选的议员。
他说话不过大脑,挤眉弄眼,肢体语言丰富,说白了就是川普附体。
他崇尚白人至上,看不起消耗体,也看不起星球上的原住民,并把原住民称为“虫子”,要把它们杀光。
电影借女主的嘴,说出了那句掷地有声的台词——
“我们才是外星人,我们才是外来者”。
列强国家极具侵略性的殖民主义被骂得面目全非。
玩政治狂作秀的川普,和大洋彼岸曾经残暴屠杀原住印第安人的灯塔国,在这里都被骂得体无完肤。n
反乌托邦、高概念和讽刺,都是奉俊昊的拿手好戏。
但可惜的是,在《编号17》里,奉俊昊只是把他的传统艺能一锅乱炖。
如果你熟悉奉俊昊,你会发现,他进入好莱坞后,作者性(创作个性)被抹去、被西化和模板化。
它套用了好莱坞时下流行的zzzq模版,黑女主,白女同,骂川普,讽刺白左,黑女崛起……
但每一个讽刺都浅尝辄止,简单且肤浅,而且放眼好莱坞,早已千篇一律。nn就像一个考生答完了试卷,乍一看每道题的结果都对了,但细看每道题的解法、步骤、逻辑思路和拿分点都是浑水摸鱼,答案都对但只能拿到70分。
横向对比其作品,《编号17》只是奉俊昊的一般水平,还不如《雪国列车》。
单看电影《编号17》,它是一部70多分的作品。
但如果你看了原著,你会发现电影其实原本可以拍得更好。
>>>反乌托邦的设定
原著的世界观是反乌托邦的设定。
原著中没有确切的时间,并且男主不是逃离地球,而是从一个殖民星球逃离。
这颗殖民星球的历史,已经有200多年。
很明显故事发生在相对遥远的未来,那时地球已经经历了环境、资源和政治危机。
原著提到“他们(旧地球的人类)几乎是窒息般困在了自己制造的垃圾堆中”。
星际殖民是为了逃离地球,寻找新的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
但星际殖民其实十分凶险,一是因为对于光年之外的星球探测并不准确,等人类到达目标星球时可能会发现其实环境恶劣,地球化改造需要漫长的时间。
二是星际旅行时间长,飞船所能携带的资源有限,在飞船上进行农作也很容易失败,所以很多殖民飞船,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已经因为资源问题,内部互相残杀导致任务失败。
这也是米奇17所在的飞船的背景,原著中有大量篇幅提到没人每天的配餐热量限制在2000千卡(大约相当于10碗米饭,或8个汉堡),仅满足一个轻体量男性的日常。
而且食物是循环制作,极其难吃,目的是为了维持人们能够长期生存。
所以,星际旅行中,没有胖子。
在这种情况下,男主米奇很想逃离殖民星球。
但又因为他是个废柴,什么技能都没有(“我想不出要是我在某个清早从窗台一跃而下,这宇宙会有何不同”),成为“消耗体”,是他登上飞船的唯一办法。
因为要承受死亡和无法预知的痛苦,没有人想成为消耗体。
而作为飞船上唯一的消耗体,可以靠循环的垃圾无限重生,米奇一直都被其他船员排挤。
“有一半的人觉得我是孽畜”,原著写道,“一个孽畜,你明白骂?不完全是个人”。
在飞船上,米奇是底层中的底层,卑微且被排挤,除了女友纳莎,没有人把他当人。
尽管他的每一次死亡,都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原著中的角色也不是非黑即白,二元对立,而是鲜活立体。
比如米奇的朋友提莫(原著为博托),他是米奇唯一的朋友,他并不狡猾奸诈,而是让米奇明白朋友的限度在哪里。
原著中,提莫是米奇的反面——他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天赋异禀,他毫不费力的成为星球上前十的球员,飞船驾驶技术也是一流。
他会帮米奇还债(原著中米奇欠债是因为米奇自己判断失误),但如果米奇为了赌球要求提莫打假球,提莫会拒绝,这就是他们“友谊的极限”。
电影简化和抛弃了许多原著设定。
最大的改动,莫过于抛弃了原著有深度的内核。
原著的内核是个思想实验,或者说一个悖论——忒修斯之船。n
忒修斯乘坐一艘木船周游世界,途中船体逐渐破损需要修补替换,等他周游完世界之后,木船上的每一块木板都已经被替换过一遍。
那么,这艘船还是他启航时的那艘船么?
而且,被替换下来的木板,完全可以组成另一搜一模一样的“忒修斯之船”。
那么这两艘船哪一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
“忒修斯之船”的思想实验一直影响着米奇对自己身份的认知。
想象一下,今晚米奇死了。
明天早上,另一个米奇醒来,他拥有和米奇一样的身体,一样记忆、性格和梦想,他就是米奇。
但他还是前一晚上的那个米奇么?
对于其他人,和整个社会来说,米奇还是那个米奇,米奇还活着,甚至获得了永生。
所以在原著中,消耗体最初的称谓是“不朽者”。
但对于米奇个体来说,他在前一晚就死了,第二天早晨醒来的那个人不管多么像他。
都不再是他。
原著写道,“这时我已十分确信,当9号走出再生舱时,用他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的人一定不再是我”。
原著里米奇一直都在试图理解自己和其他米奇的身份。
“他不是真的消失了,对吧?毕竟,我就是他,他就是我。这感觉,就像是在打碎镜子后,哀悼自己的倒影。”原著道。
而对死亡,虽然米奇是死亡和重生次数最多的人,但他对于死亡仍一无所知。
因为他无法在死亡那一刻上传自己的记忆,只能定期上传。
所以,对于他前身的死亡,他都是从朋友提莫或者女友纳莎,或者录像中了解的。
因为“消耗体”的协议规定,米奇并不能自由自杀,为了任务,他有时需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同时,汇报和记录自己身体的变化。
原著中对于3号的死亡,只有寥寥数笔,却把痛苦和绝望,以及面对死亡时的解脱写得刺人皮肤:
“那时,我停了下来,突然拔出领子上的密封阀,将我的脸赤裸地展露在宇宙面前”。
而当他看到前身惨烈的死状时,他说“有些记忆,没必要上传”。
原著中对于死亡和生命虽然也没有什么答案,但发人深省。
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忒修斯之船,因为我们人体内的细胞,每过十年就会完全替换一遍。
现在的你和十年前的你没有一个细胞是一样的,但你还是你。
但你也不再是十年前的你。
如果我们的肉体、记忆、性格和梦想都可以备份和打印。
那么该如何定义生命,定义死亡,定义“你”?
如何定义灵魂?
古语六字“未知生,焉知死”如今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人类出现已经几百万年,但我们连活着都没搞明白,又怎么能理解死亡呢?n
喜欢就点个有用吧。
关注我,不会错过更多精彩解读
【某种物质】导演:每一个看秀的观众,都是凶手
【死侍与金刚狼】最全彩蛋&梗深度解析
【河边的错误】他才是凶手——深度解读
【咒】深度解析+你不知道的10件事
有关【瞬息全宇宙】的热门问题
全上帝视角看懂《信条》:尼尔才是男主最伟大的钳形攻势
文/女神的秋裤
2025.3.10凌晨/青岛
今天看完了编号17 的电影, 整体结论是, 审查让这部 8.5 分起步的奉俊浩电影变成了 7.5 分左右, 但聪明的观众仍然可以接受到整部电影的精髓.n
注意! 我这里说的审查不是国内对色情/血腥镜头的删减, 而是电影投资方的审查;而审查者是谁我不知道。审查对好莱坞电影一丁点也不稀奇, 比如电影出品方华纳,当年就逼迫过沃卓斯基姐妹拍黑客帝国4 (拍出了一部元电影)。
我发现电影前 2/3 的调性和后 1/3 非常不一样, 如果把叙事风格当成一张人脸,这两部分是完全不同的两张脸,前 2/3 除了个别笑点之外,非常奉俊浩,非常《雪国列车》(欢迎看我雪国列车影评: 如何评价电影《雪国列车》? )。各种情节铺垫把观众的期待推到高峰,但最后 1/3 却掉了下来,铺垫的隐喻和情节都没有回收,走向了一个幼稚的结局。
根据我的观影经验,这几乎一定是内部争斗的结果。 但如果假设存在奉俊浩和资方的博弈,把这场博弈带进电影里作为元叙事来看,反而电影会更加有意思。
该片定档2024年3月29日在北美上映 [17]。n2024年1月10日,华纳宣布该片撤档,原因是后期制作进度推迟,新档期将择日宣布
接下来的所有评论都涉及剧透,不想被剧透可以等看完后再回来。
接下来是正式的电影评论。
奉俊浩本身是最擅长做政治隐喻的高概念导演,《编号17》毫无疑问是一个政治隐喻电影。
《编号17》里面的隐喻质量也非常优秀,保持了奉俊浩 《雪国列车》的调性,用特别细节的一两个点可以勾勒出整个世界观。我举一个例子,男主角为讨债去签约成为星际旅行队伍的 “耗材” 时,签约大厅里排满了穷人,穷人们一个接一个,行尸走肉般排着队(像星矢里的黄泉比良坂), 沿着一个仰拍的螺旋阶梯向上走,等到去顶层签约。外面突然风沙大起,然后大厅播放防沙尘口罩的广告。
从这十几秒的一幕就可以看出电影的时代设定:
这样信息密度很高的镜头在电影里反复出现,整部电影的高概念世界观设定比故事本身好看。这是我所熟悉的奉俊浩,这部电影毫无疑问是他的心血之作。
但是!但是很明显,这部 “奉俊浩自编自导的电影” 带着非常明显的政治任务,也就是反 MAGA,为美国大选做准备。举例:
其它的点我不用剧透更多。这部电影在特朗普胜选后上映绝对是意外,它很明显是竞选时的隐射子弹,包括讽刺反派 马歇尔 “所以你败选两次”!!
可现实是被讽刺的特朗普,竞选胜利了。这颗子弹飞得太久,变成了一个笑话。
甚至电影中隐射特朗普的马歇尔被暗杀、子弹擦脸而过的桥段,我合理推测是去年7月之后临时补拍的,从头(编号17回到家)到枪击马歇尔整场戏,场景来回切换,叙事重点(复制人也要争夺社会关系中的我)也明显变了, 用灌水的笑点(两个女人讨论分两个男人)铺垫转场,剧情推进极其不合逻辑。
如果这部电影唯一的目标是反 MAGA 的隐喻,而且还玩砸了,打了自己的脸——那奉俊浩就沦为资本的打手,而且是失败的打手,太 low 了!
但我明显从前 2/3 看到了一个远比反 MAGA 更加完整的政治隐喻——仍然是奉俊浩一以贯之的主题,反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对人类,尤其是劳动者的异化。
电影正常的叙事逻辑,应该完全围绕 “Expandable” (耗材人类)这个科幻概念来,就像《雪国列车》或《寄生虫》的标题那样。我原本看到的剧情逻辑,大纲应该是:
也就是说,“反 MAGA” 这个很可能是投资方的命题作文,只是恰好被奉俊浩用来做科幻背景。他的故事完全不是为了反 MAGA 准备的。
但这部电影非常明显,从情节 8 开始剧情质量急速下滑,所有的铺垫都断线了,情绪也不联通;情节 9~13 完全沦为 反 MAGA + 白左剧情,可以说非常幼稚,何况还被现实打脸了!
也就是说,《编号17》轮到了奉俊浩在刀剑上跳舞,体验了一把沃卓斯基姐妹拍摄 《黑客帝国4》时的故事。
但是 《黑客帝国4》在我这里仍然是一部神作,是我看到的最好的 “元叙事”,导演姐妹把资方对他们的压迫、他们自己的无能和无力,完全融入剧情中与现实互文。导演在不停地吹狗哨,眨巴眼,想让听得懂狗哨的观众知道他们肉体虽然被绑架,但精神不会被绑架。
那么,《编号17》里有奉俊浩的狗哨吗?
哈哈,太有了,这反而是电影后半段垮塌后最大的看点。
电影表面在反 MAGA,实际上却在反犹太复国主义,在反复拉扯中透露一丁点讯息,太有活了!
首先,《编号17》原本的科幻设定框架就是融合了大洪水(地球濒临毁灭),出埃及记(星际旅行方舟),最后上帝的子民来到 “应许之地” 过上了 “happily ever after” 的童话生活。只不过这个过程不该由 MAGA 来领导。最后上映版电影结局也是如此。
而奉俊浩用暗喻拼成的这场星际旅行,却处处是反反乌托邦,比如:
按这个调性走下去,结局要么像:
怎么可能最后 happily ever after 呢??电影结尾惊鸿一瞥的噩梦,并没有假设有 “第二个隐藏结局” (低级阴谋论),更加类似徐克《智取威虎山》片尾的飞机场大战。
这只是低级的狗哨。电影真正高级的狗哨是:
这些伏笔在电影结尾 全部没有回收。全都变成了废笔。但可以看出奉俊浩原本的设计:
MAGA 派领袖也只是某复国主义者秘密宗教的傀儡,这帮人一直在幕后玩阴谋,用资本操纵政治领袖,践行自己的信仰;利用被操纵的民粹主义领袖帮自己实施大屠杀,清空 “应许之地” 的异族,然后再代替这些 MAGA 成为 “应许之地” 的主人。
这条暗线本应该和男主角打破精神枷锁的明线,在剧情最后一同迸发,交相辉映的。可是两条线都消失了!
OK,电影就先分析到这里。毕竟只看了一遍点映,挂一漏万。这部分裂的电影,既不能算烂片,又很难够到佳作。但如果你也看明白了剧情割裂的原因,导演和某些力量的暗中博弈,是不是它反而又好看了起来呢?
演员
苍山2023
追魂镖
万灵
霹雳甜心
探险迷局
本片为导演何梦华1968年的作品故事描述,青虹大...
播放指数:990℃
《编号17》 ( Mickey 17)(B+)外星虫真的好可爱!一开始会觉得膈应,甚至有点恶心,数量多的时候还是挺吓人的, 后来则越看越萌,很想揉。这个外星虫被称为Creeper,在片中的戏份很多,远超过我预想,不愧是奉俊昊,他满喜欢怪兽,始终保有淘气和童心。n
整部电影实际上很残酷,不少戏份令人不适,充分展示了人性中最恶的嘴脸。片中很多人似乎完全失去了感情,冷酷自私且残忍。不管是外星虫还是罗伯特·帕丁森出演的“复制人”都被各种残忍对待,令人看着很难过。不过,也有一部分人依然保留有人性中善良、温暖的部分。外星虫作为人类入侵外星被欺凌的对象以及萌宠,会成为影片中最牵动人心的角色,很抢戏。n
罗伯特·帕丁森在片中有不少有趣、夸张的表演,展示出了他的演技以及喜感。他出演的角色其实不太聪明,看上去傻傻的,但也展示出了角色的悲情色彩。我觉得五方是一个没有固定模式和气质的人,他真的演任何角色都可以胜任,可塑性很强。n
马克·鲁法洛的角色显然是讽刺特朗普,塑造得有点夸张。不仅是簇拥者戴红帽子这一点,还有很多与特朗普吻合的内容,再明显不过。我感觉未来四年,全世界的电影里都会出现以他为模版的反派,太启发编剧了。
奉俊昊喜欢的恐怖元素在本片也依然存在,有很多出其不意的惊悚内容,但却依然以讽刺喜剧的方式呈现。这种残忍式幽默可能有的人喜欢,但有的人不一定适应,所以会导致本片不一定很主流。但我非常喜欢本片的视觉效果,无论是外星球、外星虫、还是两个Mickey都毫无破绽,做得非常自然、逼真。
科幻的外皮下,《编号17》塞进了奉俊昊一麻袋的要素和隐喻。
表层是肉体复制技术之下的伦理问题。用大脑记忆再生出来的灵魂,还是曾经的自己吗?不同机体的不同主导性格,是否展露出人性复杂的多面?将克隆肉体视为消耗品,可有伦理的悖德?
围绕马克·鲁法洛饰演的虚荣自大的政客,科幻电影又爆改成了一场政治反讽喜剧。他所要建立的是纯粹白人的星球,像伏地魔般崇尚纯血和基因的“高贵”;他将女性物化为生育工具,又将人类划分三六九等,下人是肮脏低劣的存在,犯了错将以克扣食物的方式来施暴;作为外星殖民者,他对土著生物赶尽杀绝。
要素过多的代价是挖掘不深,克隆这样一个很有探究意义的伦理主题浅尝辄止,政治话题直白表露。奉俊昊的产出已经颇具好莱坞流水线风格,快节奏的剧情,脑洞大开的设定,对现实的讽刺,叠加常见的平权议题。
在乱成一锅粥的政治批判下,罗伯特·帕丁森一人分饰两角的演技成为了至关重要的搅拌棒。一个怯懦,一个暴脾气;一个隐忍求生,一个恩怨分明;一个善良,一个飒爽。在18次复制之下,那个敢打敢杀、求生亦不怕死的米奇,终于从灵魂中跳脱而出,给予了他无限循环的生命里的高光时刻。
虽然打工人是影片宣发的重点,但并不是影片想表达的重点。相比于一个被老板使唤的打工人,米奇更像是一个被贵族支配的奴隶,是被控制性命的提线木偶。他的精神内核是反抗,是拯救人类,是重塑新世界。
说真的,如果不是提前瞄了眼院线排片,感觉这片就在悄无声息中默默上映了,和周遭的人说我要去看《编号17》,全都以一种闻所未闻般的表情回应了我。地铁转公交累个半死,可喜可贺多年来首次包场,可惜看得却不尽兴。光看海报,看着有点呆头呆脑的嫩牛五方居然有新片要上,再看导演栏居然是奉俊昊,这一发现远比影片带给我的惊喜要大得多。
看完面露难色,感觉卡在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说不好看吧,也不是烂片,说好看吧,又确实挺无聊。说是为了取悦大众的商业片吧,节奏的把控真是一言难尽,没有兴奋点,即便嫩牛五方使出了吃奶的劲努力表现,还是如同隔靴搔痒般没法在内心激起半点波澜。说是蕴含哲理曲高和寡的文艺片吧,感觉又有点浅尝辄止,浮于表面,太过儿戏。
让我想起了当年看《信条》的感觉,说白了还是那句话,人类编故事的能力已趋于极限,即便是奉俊昊,也改变不了这铁一般的事实。翻来覆去就是那点事,不再指望能惊天地泣鬼神,无论是片中的人体打印技术,还是形象似曾相识的恐怖虫,影史上都有迹可循,但体现优秀导演能力的一点就在于即便是照葫芦画瓢,一不留神翻了车,也能画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戏谑和讽刺依旧是奉俊昊的拿手好戏,从嫩牛五方的独白中就能听出来一丝黑色幽默的味道,片中那些啼笑皆非闹剧般的片段无非就是荒诞现实的一种映射,奉俊昊仿佛在告诉观众现实的离谱远超电影,看似夸张,只不过做了强调而已。一直觉得奉俊昊一旦脱离了韩国的语境,就容易陷入一种受主流价值观影响下的框架中,又想拍得独特牛B,又不想背离大众,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却有点不伦不类。
当年看完《寄生虫》的时候,我曾提过设计感太强。想要表现上下等级的差距和矛盾指向的意图这点(“变本加厉”),脱离了本土的文化衔接和氛围,就会愈发的明显,缺乏一定的逻辑基础,既没有信服力又没啥感染力。这次感觉想要轻而易举地玩得更嗨,结果却栽了跟头。看完没啥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会不自觉的脑补删减的片段(具体在哪,大家都心知肚明)。顺便说一句,郑在日的配乐还不错。
不过这片也并非一无是处,是不怎么好看,但也不是烂片。首先是马克·鲁法洛神形兼备的到位表演,恨不得他和嫩牛五方的戏份能对调。模仿讽刺的谁,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成功演绎了什么是拥有表现型人格的“蠢货”,翘辫子看得有点暗爽,世界就是一场大型的草台班子,你方唱罢我登场,真亦假时假亦真,人类自以为是的愚蠢也算是做了形象的刻画。
再来其实17和18的性格定位还蛮有趣的,两种极端,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是未来人体冷冻,把记忆储存下来,等科技成熟后再像片中一样重新导入,但不能担保认知和性格上不会发生什么未知的变化,这其中就会涉及到伦理和哲思的部分,对于”我“的保留和改变,形成了一种微妙含糊的结合与矛盾体,是我且非我。可惜最后拍成了两人一起并肩作战的主旋律基调, 危机和隐患只不过如梦境般昙花一现、点到即止,奉俊昊并没有往深了探讨。
很喜欢片中的恐怖虫(致敬宫崎骏老爷子?),特别是它们努力将17送回地面的片段感觉特别可爱。看似恐怖凶猛的低等动物,实际拥有比自作聪明的人类更多的智慧和善意。一边看这片的时候,一边深觉人类真的是爱瞎折腾的生物,妥妥的咎由自取。坐等到片尾放完才走,默默地期待着一个彩蛋,想象着马克·鲁法洛从打印机里钻出来,拎着恐怖虫进行一番川普式的激情滑稽演说,随后将虫宝宝一枪毙命,恐怖虫灭了人类,从此天下太平。
“这时我十分确信,当9号走出再生舱时,用他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的人一定不再是我。该死的忒修斯之船。”——原著《米奇7号》节选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欢迎关注。
n2020年,导演奉俊昊凭借《寄生虫》不仅拿下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还在奥斯卡拿奖拿到手软,狂揽四项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影片。
《编号17》是导演奉俊昊继《寄生虫》之后的首部新作。
制作成本1.18亿美元(约8.5亿人民币),是奉俊昊职业生涯目前成本最高的电影(信息源:Variety)。
影片全球票房要达到2.7-3亿美元才有可能回本。
男主是罗伯特·帕丁森,因为脸型方正,得昵称“嫩牛五方”。
国际顶流影星,凭借《暮光之城》迷倒众生。自律且上进,被诟病为“性感的面瘫”后打磨演技,在《灯塔》《信条》《新蝙蝠侠》中奉献了不俗的表演。nn成功从偶像派晋级为演技派。
奉俊昊+罗伯特·帕丁森,再加上科幻题材。
再加上R级(限制级,因包含较多性、暴力等成人内容,17岁以下要求有父母或成人陪同观看),都让《编号17》备受瞩目,成为2025年最令人期待的电影之一。
《编号17》在各大平台评分基本一致,综合7.6分,高于《玉子》,低于《汉江怪物》《雪国列车》。
综合来说,《编号17》值得一看,但不要抱太大期望,它也就是奉俊昊的一般水平。
>>>>观影须知:原著和删减
电影《编号17》改编自科幻小说《米奇7号》(出版于2022年)。
原著幽默风趣,充满哲思。一共14.3万字,一天就能读完。
小说讲述的是,米奇为了加入星际移民,签约出让了自己的肉身,上传肉体和人格,从而成为可以反复死亡和重生的“消耗体”,从事高危工作的故事。
导演奉俊昊称把7号改为17号,是因为他想多杀死米奇10次。
读完原著后再去看电影《编号17》,你会发现。nn奉俊昊的改编都快到了魔改的级别——只是借用了原著的概念和故事框架,从内容上来说,电影《编号17》和原著《米奇7号》没太大关系。
电影评级为R级(限制级),是因为一些血腥和性场面。
个人觉得没太有必要,因为原著里本来就没怎么写这些“成人的东西”。
再辟个谣,电影《编号17》没有139分钟版本。
电影在柏林电影节首映,从官网可以看到片长为137分钟(从北美院线也可查到片长),精确时长为136分钟48秒。
内地版为134分钟,较原版删减不到3分钟。
主要删减的是性尺度。
包括前面男主米奇和女友纳莎画的“啪啪啪体位图”,图中有后面米奇17号耿耿于怀的“B6”。
以及最后提到的C3“bring the baby”是暗示把虫宝宝带过来。
如果没看这张图,你可能不知道米奇在说什么。
后面3P的戏也被删掉。
原著里对这段的描写也是轻描淡写,总结起来就十二个字“及时行乐,十分诡异,我不后悔”。
好消息是,删减对剧情没影响。
坏消息是,你看不到罗伯特·帕丁森性感的小屁屁了。
电影《编号17》的故事框架和原著是一样的:
米奇自愿成为“消耗体”登上星际殖民飞船,可在一次致命的任务中,米奇17号死里逃生,回到飞船后发现米奇18号已经被打印出来。
他们因此成为“多重身”,因为资源有限和法律规定,他们两个人只能活一个……
>>>>星际版雪国列车·讽刺满满
n《编号17》的娱乐性很足,风格非常奉俊昊。
如果你初次接触他的作品,你可能觉得有点好看。
和《汉江怪物》《玉子》一样。
电影里有奇特的怪兽。
有脑洞大开的高概念——“消耗体”。
既把米奇的记忆、人格,以及肉体数据上传后,每次米奇死后,他都可以被重新3D打印出来。
新的米奇,拥有和原米奇一模一样的身体,米奇的记忆、米奇的性格、米奇的梦想。
他也因此成为“耗材”,可以从事有生命危险的高危工作,从而成为人类最顶级的——
牛马。
研发新疫苗,再也不用从动物到人类一步一步缓慢的实验了。
米奇一步到位。
米奇挂掉,说明疫苗不行。疫苗继续改良,米奇直接扔掉。
一次又一次,直到米奇可以健康地活下来。
到了要殖民的星球,这颗星球有没有辐射?有没有病毒?适不适合人类生存?
米奇告诉你。
他是第一个踏上新星球的人,第一个摘下头盔的人,也是第一个被空气中的病毒毒死的人。
说好听了他是人类中的阿姆斯特朗,但说白了,他就是个小白鼠。n
“消耗体”的底层逻辑还是复制人,但把复制人当牛马,立马就成了“高概念”。
而且,“消耗体”本身还充满讽刺。
既然重生是3D打印,那么打印的材料是什么?
是垃圾。
由于资源有限,所以在星际飞船上有个装置叫循环站,就是把一切废物垃圾都扔里面,然后,不能循环的被焚毁,能循环的就会循环利用。
循环站会绞碎一切垃圾,将它们拆成原子,再把这些原子组装成想要的东西。
比如米奇的皮肤、米奇的肾脏、米奇的心脏……都是由垃圾重新组装来的。
原本神圣高级的生命,在“消耗体”这里,变得廉价甚至低贱。
讽刺不讽刺?
米奇干的是最苦最累最脏最危险的的活儿,用的还是最臭最贱最低级的垃圾身体。n
而伴随着“消耗体”米奇的每一次死亡,每一次被抛弃,迎来的都是人类的进步。
米奇的死亡,是馈赠人类的大礼。
而这个米奇的所有记忆、性格、梦想,最后所有的数据也只存储于一个砖头一样的装置里。
讽刺是奉俊昊的传统技能,而用反乌托邦讽刺阶级则是他的个人癖好。
反乌托邦《雪国列车》如此,《编号17》亦是如此。
《编号17》中的星际飞船就是穿梭在宇宙中的“星际雪国列车”。
米奇以及大部分船员都生活在狭小破烂的船舱里,衣服色彩单调,又土又臭。
指挥官马歇尔和他的老婆生活的地方,完全就像是一个别墅里的大单间,有豪华的吊灯,有奢侈的酒柜,有珍贵的挂画,甚至还有卡拉OK。
他们的衣服也是质地柔软丝滑,时尚鲜艳。n
底层的船员每天只能吃有限热量份额的食物,而且是循环来的食物,不够吃,也难吃。
而住在移动别墅里的马歇尔,可以吃到牛排鱼子酱。
除了阶级,《编号17》中还加入了时下流行的政治内容,讽刺川普。
飞船的指挥官马歇尔(马克·鲁法洛 饰),也是落选的议员。
他说话不过大脑,挤眉弄眼,肢体语言丰富,说白了就是川普附体。
他崇尚白人至上,看不起消耗体,也看不起星球上的原住民,并把原住民称为“虫子”,要把它们杀光。
电影借女主的嘴,说出了那句掷地有声的台词——
“我们才是外星人,我们才是外来者”。
列强国家极具侵略性的殖民主义被骂得面目全非。
玩政治狂作秀的川普,和大洋彼岸曾经残暴屠杀原住印第安人的灯塔国,在这里都被骂得体无完肤。n
反乌托邦、高概念和讽刺,都是奉俊昊的拿手好戏。
但可惜的是,在《编号17》里,奉俊昊只是把他的传统艺能一锅乱炖。
如果你熟悉奉俊昊,你会发现,他进入好莱坞后,作者性(创作个性)被抹去、被西化和模板化。
它套用了好莱坞时下流行的zzzq模版,黑女主,白女同,骂川普,讽刺白左,黑女崛起……
但每一个讽刺都浅尝辄止,简单且肤浅,而且放眼好莱坞,早已千篇一律。nn就像一个考生答完了试卷,乍一看每道题的结果都对了,但细看每道题的解法、步骤、逻辑思路和拿分点都是浑水摸鱼,答案都对但只能拿到70分。
横向对比其作品,《编号17》只是奉俊昊的一般水平,还不如《雪国列车》。
>>>>忒修斯之船和不朽者
单看电影《编号17》,它是一部70多分的作品。
但如果你看了原著,你会发现电影其实原本可以拍得更好。
>>>反乌托邦的设定
原著的世界观是反乌托邦的设定。
原著中没有确切的时间,并且男主不是逃离地球,而是从一个殖民星球逃离。
这颗殖民星球的历史,已经有200多年。
很明显故事发生在相对遥远的未来,那时地球已经经历了环境、资源和政治危机。
原著提到“他们(旧地球的人类)几乎是窒息般困在了自己制造的垃圾堆中”。
星际殖民是为了逃离地球,寻找新的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
但星际殖民其实十分凶险,一是因为对于光年之外的星球探测并不准确,等人类到达目标星球时可能会发现其实环境恶劣,地球化改造需要漫长的时间。
二是星际旅行时间长,飞船所能携带的资源有限,在飞船上进行农作也很容易失败,所以很多殖民飞船,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已经因为资源问题,内部互相残杀导致任务失败。
这也是米奇17所在的飞船的背景,原著中有大量篇幅提到没人每天的配餐热量限制在2000千卡(大约相当于10碗米饭,或8个汉堡),仅满足一个轻体量男性的日常。
而且食物是循环制作,极其难吃,目的是为了维持人们能够长期生存。
所以,星际旅行中,没有胖子。
在这种情况下,男主米奇很想逃离殖民星球。
但又因为他是个废柴,什么技能都没有(“我想不出要是我在某个清早从窗台一跃而下,这宇宙会有何不同”),成为“消耗体”,是他登上飞船的唯一办法。
因为要承受死亡和无法预知的痛苦,没有人想成为消耗体。
而作为飞船上唯一的消耗体,可以靠循环的垃圾无限重生,米奇一直都被其他船员排挤。
“有一半的人觉得我是孽畜”,原著写道,“一个孽畜,你明白骂?不完全是个人”。
在飞船上,米奇是底层中的底层,卑微且被排挤,除了女友纳莎,没有人把他当人。
尽管他的每一次死亡,都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原著中的角色也不是非黑即白,二元对立,而是鲜活立体。
比如米奇的朋友提莫(原著为博托),他是米奇唯一的朋友,他并不狡猾奸诈,而是让米奇明白朋友的限度在哪里。
原著中,提莫是米奇的反面——他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天赋异禀,他毫不费力的成为星球上前十的球员,飞船驾驶技术也是一流。
他会帮米奇还债(原著中米奇欠债是因为米奇自己判断失误),但如果米奇为了赌球要求提莫打假球,提莫会拒绝,这就是他们“友谊的极限”。
电影简化和抛弃了许多原著设定。
最大的改动,莫过于抛弃了原著有深度的内核。
原著的内核是个思想实验,或者说一个悖论——忒修斯之船。n
忒修斯乘坐一艘木船周游世界,途中船体逐渐破损需要修补替换,等他周游完世界之后,木船上的每一块木板都已经被替换过一遍。
那么,这艘船还是他启航时的那艘船么?
而且,被替换下来的木板,完全可以组成另一搜一模一样的“忒修斯之船”。
那么这两艘船哪一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
“忒修斯之船”的思想实验一直影响着米奇对自己身份的认知。
想象一下,今晚米奇死了。
明天早上,另一个米奇醒来,他拥有和米奇一样的身体,一样记忆、性格和梦想,他就是米奇。
但他还是前一晚上的那个米奇么?
对于其他人,和整个社会来说,米奇还是那个米奇,米奇还活着,甚至获得了永生。
所以在原著中,消耗体最初的称谓是“不朽者”。
但对于米奇个体来说,他在前一晚就死了,第二天早晨醒来的那个人不管多么像他。
都不再是他。
原著写道,“这时我已十分确信,当9号走出再生舱时,用他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的人一定不再是我”。
原著里米奇一直都在试图理解自己和其他米奇的身份。
“他不是真的消失了,对吧?毕竟,我就是他,他就是我。这感觉,就像是在打碎镜子后,哀悼自己的倒影。”原著道。
而对死亡,虽然米奇是死亡和重生次数最多的人,但他对于死亡仍一无所知。
因为他无法在死亡那一刻上传自己的记忆,只能定期上传。
所以,对于他前身的死亡,他都是从朋友提莫或者女友纳莎,或者录像中了解的。
因为“消耗体”的协议规定,米奇并不能自由自杀,为了任务,他有时需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同时,汇报和记录自己身体的变化。
原著中对于3号的死亡,只有寥寥数笔,却把痛苦和绝望,以及面对死亡时的解脱写得刺人皮肤:
“那时,我停了下来,突然拔出领子上的密封阀,将我的脸赤裸地展露在宇宙面前”。
而当他看到前身惨烈的死状时,他说“有些记忆,没必要上传”。
原著中对于死亡和生命虽然也没有什么答案,但发人深省。
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忒修斯之船,因为我们人体内的细胞,每过十年就会完全替换一遍。
现在的你和十年前的你没有一个细胞是一样的,但你还是你。
但你也不再是十年前的你。
如果我们的肉体、记忆、性格和梦想都可以备份和打印。
那么该如何定义生命,定义死亡,定义“你”?
如何定义灵魂?
古语六字“未知生,焉知死”如今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人类出现已经几百万年,但我们连活着都没搞明白,又怎么能理解死亡呢?n
喜欢就点个有用吧。
关注我,不会错过更多精彩解读
【某种物质】导演:每一个看秀的观众,都是凶手
【死侍与金刚狼】最全彩蛋&梗深度解析
【河边的错误】他才是凶手——深度解读
【咒】深度解析+你不知道的10件事
有关【瞬息全宇宙】的热门问题
全上帝视角看懂《信条》:尼尔才是男主最伟大的钳形攻势
文/女神的秋裤
2025.3.10凌晨/青岛
今天看完了编号17 的电影, 整体结论是, 审查让这部 8.5 分起步的奉俊浩电影变成了 7.5 分左右, 但聪明的观众仍然可以接受到整部电影的精髓.n
注意! 我这里说的审查不是国内对色情/血腥镜头的删减, 而是电影投资方的审查;而审查者是谁我不知道。审查对好莱坞电影一丁点也不稀奇, 比如电影出品方华纳,当年就逼迫过沃卓斯基姐妹拍黑客帝国4 (拍出了一部元电影)。
我发现电影前 2/3 的调性和后 1/3 非常不一样, 如果把叙事风格当成一张人脸,这两部分是完全不同的两张脸,前 2/3 除了个别笑点之外,非常奉俊浩,非常《雪国列车》(欢迎看我雪国列车影评: 如何评价电影《雪国列车》? )。各种情节铺垫把观众的期待推到高峰,但最后 1/3 却掉了下来,铺垫的隐喻和情节都没有回收,走向了一个幼稚的结局。
根据我的观影经验,这几乎一定是内部争斗的结果。 但如果假设存在奉俊浩和资方的博弈,把这场博弈带进电影里作为元叙事来看,反而电影会更加有意思。
接下来的所有评论都涉及剧透,不想被剧透可以等看完后再回来。
接下来是正式的电影评论。
奉俊浩本身是最擅长做政治隐喻的高概念导演,《编号17》毫无疑问是一个政治隐喻电影。
《编号17》里面的隐喻质量也非常优秀,保持了奉俊浩 《雪国列车》的调性,用特别细节的一两个点可以勾勒出整个世界观。我举一个例子,男主角为讨债去签约成为星际旅行队伍的 “耗材” 时,签约大厅里排满了穷人,穷人们一个接一个,行尸走肉般排着队(像星矢里的黄泉比良坂), 沿着一个仰拍的螺旋阶梯向上走,等到去顶层签约。外面突然风沙大起,然后大厅播放防沙尘口罩的广告。
从这十几秒的一幕就可以看出电影的时代设定:
这样信息密度很高的镜头在电影里反复出现,整部电影的高概念世界观设定比故事本身好看。这是我所熟悉的奉俊浩,这部电影毫无疑问是他的心血之作。
但是!但是很明显,这部 “奉俊浩自编自导的电影” 带着非常明显的政治任务,也就是反 MAGA,为美国大选做准备。举例:
其它的点我不用剧透更多。这部电影在特朗普胜选后上映绝对是意外,它很明显是竞选时的隐射子弹,包括讽刺反派 马歇尔 “所以你败选两次”!!
可现实是被讽刺的特朗普,竞选胜利了。这颗子弹飞得太久,变成了一个笑话。
甚至电影中隐射特朗普的马歇尔被暗杀、子弹擦脸而过的桥段,我合理推测是去年7月之后临时补拍的,从头(编号17回到家)到枪击马歇尔整场戏,场景来回切换,叙事重点(复制人也要争夺社会关系中的我)也明显变了, 用灌水的笑点(两个女人讨论分两个男人)铺垫转场,剧情推进极其不合逻辑。
如果这部电影唯一的目标是反 MAGA 的隐喻,而且还玩砸了,打了自己的脸——那奉俊浩就沦为资本的打手,而且是失败的打手,太 low 了!
但我明显从前 2/3 看到了一个远比反 MAGA 更加完整的政治隐喻——仍然是奉俊浩一以贯之的主题,反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对人类,尤其是劳动者的异化。
电影正常的叙事逻辑,应该完全围绕 “Expandable” (耗材人类)这个科幻概念来,就像《雪国列车》或《寄生虫》的标题那样。我原本看到的剧情逻辑,大纲应该是:
也就是说,“反 MAGA” 这个很可能是投资方的命题作文,只是恰好被奉俊浩用来做科幻背景。他的故事完全不是为了反 MAGA 准备的。
但这部电影非常明显,从情节 8 开始剧情质量急速下滑,所有的铺垫都断线了,情绪也不联通;情节 9~13 完全沦为 反 MAGA + 白左剧情,可以说非常幼稚,何况还被现实打脸了!
也就是说,《编号17》轮到了奉俊浩在刀剑上跳舞,体验了一把沃卓斯基姐妹拍摄 《黑客帝国4》时的故事。
但是 《黑客帝国4》在我这里仍然是一部神作,是我看到的最好的 “元叙事”,导演姐妹把资方对他们的压迫、他们自己的无能和无力,完全融入剧情中与现实互文。导演在不停地吹狗哨,眨巴眼,想让听得懂狗哨的观众知道他们肉体虽然被绑架,但精神不会被绑架。
那么,《编号17》里有奉俊浩的狗哨吗?
哈哈,太有了,这反而是电影后半段垮塌后最大的看点。
电影表面在反 MAGA,实际上却在反犹太复国主义,在反复拉扯中透露一丁点讯息,太有活了!
首先,《编号17》原本的科幻设定框架就是融合了大洪水(地球濒临毁灭),出埃及记(星际旅行方舟),最后上帝的子民来到 “应许之地” 过上了 “happily ever after” 的童话生活。只不过这个过程不该由 MAGA 来领导。最后上映版电影结局也是如此。
而奉俊浩用暗喻拼成的这场星际旅行,却处处是反反乌托邦,比如:
按这个调性走下去,结局要么像:
怎么可能最后 happily ever after 呢??电影结尾惊鸿一瞥的噩梦,并没有假设有 “第二个隐藏结局” (低级阴谋论),更加类似徐克《智取威虎山》片尾的飞机场大战。
这只是低级的狗哨。电影真正高级的狗哨是:
这些伏笔在电影结尾 全部没有回收。全都变成了废笔。但可以看出奉俊浩原本的设计:
MAGA 派领袖也只是某复国主义者秘密宗教的傀儡,这帮人一直在幕后玩阴谋,用资本操纵政治领袖,践行自己的信仰;利用被操纵的民粹主义领袖帮自己实施大屠杀,清空 “应许之地” 的异族,然后再代替这些 MAGA 成为 “应许之地” 的主人。
这条暗线本应该和男主角打破精神枷锁的明线,在剧情最后一同迸发,交相辉映的。可是两条线都消失了!
OK,电影就先分析到这里。毕竟只看了一遍点映,挂一漏万。这部分裂的电影,既不能算烂片,又很难够到佳作。但如果你也看明白了剧情割裂的原因,导演和某些力量的暗中博弈,是不是它反而又好看了起来呢?